CN216753719U -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53719U
CN216753719U CN202123220986.8U CN202123220986U CN216753719U CN 216753719 U CN216753719 U CN 216753719U CN 202123220986 U CN202123220986 U CN 202123220986U CN 216753719 U CN216753719 U CN 216753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main body
assembly
band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209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本昌
孙施展
田怀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ui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209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53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53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53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所述带体组件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肢体部,带体组件包括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所述第一带体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限位杆,所述第二带体的远离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卡扣件与任一所述限位杆相卡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可穿戴设备一般包括相连接的设备主体及带体,设备主体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在设备主体佩戴于人体后,带体用于将设备主体锁附于人体。为适配不同用户穿戴,需要对带体进行调整以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然而,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调整的方式不合理,用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非常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带体组件,旨在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体组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所述带体组件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肢体部,所述带体组件包括:
第一带体,所述第一带体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限位杆;以及
第二带体,所述第二带体的远离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卡扣件与任一所述限位杆相卡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带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带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带体的靠近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体连接为一体,所述带体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设备主体的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带体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沿所述第一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限位杆排布于所述安装口内,且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口相对两侧的口壁。
可选地,所述限位杆为圆杆。
可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所述第一带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佩戴侧,所述安装口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口被多根所述限位杆分隔出多个插接口,所述卡扣件包括可插拔地连接于所述插接口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带体的一端设置有卡勾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运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被限位于所述插接口内;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卡勾部脱离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可自所述插接口拔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部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而可沿所述导向槽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可选地,所述卡扣件还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且所述第一插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插接部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而能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运动。
可选地,所述卡扣件还包括相对所述主体部可活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并具有显露于外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远离所述卡勾部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带体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插接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驱动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所述佩戴侧的第三侧面以及邻接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四侧面;所述第一安装槽开设于所述第四侧面,所述驱动部凸设于所述第四侧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活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第三安装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当所述第二插接部处于第二位置,所述弹性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而能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嵌接槽,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嵌设于所述第一嵌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嵌接槽内凸设有嵌接凸部,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嵌接槽,所述嵌接凸部嵌设于所述第二嵌接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前述的带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二带体上的卡扣件与第一带体上的不同限位杆卡接,可穿戴设备即具备不同的松紧度。卡扣件和第二带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固定的,且每一限位杆与第一带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固定的,卡扣件和其中一根限位杆相对时所对应的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几乎同卡扣件和该限位杆相卡接时所对应的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没有很大差别。因而,在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时,用户可先使卡扣件在第二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二带体发生相对运动,当感应到合适的松紧度时,选择一根相近的限位杆,将卡扣件卡接该限位杆,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即被调整到适合用户佩戴的程度。本实用新型的带体组件,在调节松紧度时,具备比较高的准确度,且将卡扣件卡于限位杆的操作比较简便,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调节松紧度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的卡扣件(第二插接部处于第一位置)一实施例的一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的卡扣件的一局部结构一实施例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的卡扣件的一局部结构一实施例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的卡扣件另一局部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带体组件的第二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设备主体 313 卡勾部
100 第一带体 314 导向槽
110 限位杆 320 主体部
120 安装口 321 第一安装槽
130 插接口 322 第二安装槽
101 第一侧面 323 第三安装槽
102 第二侧面 324 第三侧面
200 第二带体 325 第四侧面
210 嵌接凸部 326 第一嵌接槽
300 卡扣件 327 嵌接凸部
310 插接部 330 驱动部
311 第一插接部 331 定位缺口
312 第二插接部 340 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带体组件,可以理解,可穿戴设备包括:可佩戴于手腕的手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可佩戴于脚腕的运动监测模块,以及可佩带于头部的3D显示设备等。
以现有的腕戴设备为例,通常在一带体上设置上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扣孔,在另一表带的端部设置针扣,通过将针扣中的针体穿入不同的扣孔,而使腕戴设备具备不同的松紧度,如此调节,非常不利于用户单手操作,并且,针扣中的针体与扣体是活动连接的,针体插入扣孔时的角度不可控,用户在此时感受到的松紧度往往与针体与扣体相扣合后的真实松紧度有差距,由此,用户往往需要将针体分别插入几个相邻的扣孔,在针体与扣体相扣合后,逐一比较这几个扣孔所对应的的松紧度,才能最终调整到合适的松紧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所述带体组件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10佩戴于用户肢体部,带体组件包括:
第一带体100,所述第一带体100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限位杆110;以及
第二带体200,所述第二带体200的远离所述设备主体10的一端设有卡扣件300,所述卡扣件300与任一所述限位杆110相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带体200上的卡扣件300与第一带体100上的不同限位杆110卡接,可穿戴设备即具备不同的松紧度。卡扣件300和第二带体200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固定的,且每一限位杆110与第一带体100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固定的,卡扣件300和其中一根限位杆110相对时所对应的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几乎同卡扣件300和该限位杆110相卡接时所对应的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没有很大差别。因而,在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时,用户可先使卡扣件300在第二带体200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二带体200发生相对运动,当感应到合适的松紧度时,选择一根相近的限位杆110,将卡扣件300卡接该限位杆110,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即被调整到适合用户佩戴的程度。本实用新型的带体组件,在调节松紧度时,具备比较高的准确度,且将卡扣件300卡于限位杆110的操作比较简便,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调节松紧度的操作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100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一端,所述第二带体200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10的另一端。如此,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相卡接,以将第二带体200的远离所述设备主体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带体100,即可将设备主体10锁附于人体的佩戴部位(头部或四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带体的靠近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体连接为一体,所述带体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设备主体的安装部,其中,设备主体可以是固定安装于安装部,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部,在后者的情况下,用户在需要对设备主体进行充电时,可直接拆卸设备主体,而不必将带体组件自人体摘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带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口120,所述安装口120沿所述第一带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限位杆110排布于所述安装口120内,且所述限位杆1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口120相对两侧的口壁。可以理解,卡扣件300用于与限位件卡接的部分较第二带体200的表面向外凸设,本实施例中,限位杆110设置于安装口120,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卡接后,其外凸的部分收容于安装口120,能避免第一带体100和第二带体200之间间隙过大,第一带体100和第二带体200都能相对贴合于人体皮肤,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限位件直接凸设于第一带体100的表面,以供卡扣件300卡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杆110为圆杆,如此,卡扣件300能够更方便地与限位杆110相卡合或相脱离,用户能够更省力地操作,有利于提升用户摘戴可穿戴设备的便利性。进一步地,多根所述限位杆110均匀地排布于所述安装口120,有利于提升第一带体100的外观美观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部分限位杆110在用户的常用调节区域密集且均匀地分布,其他部分限位杆110在该区域的相对两侧对称且均匀地稀疏分布,如此,用户能够对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进行精确度更高的调节,同时第一带体100也能具备一定的外观美观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带体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所述第一侧面101位于所述佩戴侧,所述安装口120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01和所述第二侧面102设置。可以理解,佩戴侧即为可穿戴设备佩戴于人体后,与人体皮肤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卡扣件300从第一带体100的两侧(第一侧面101所在侧及第二侧面102所在侧)中的任一侧插入安装口120,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卡接后,将在对侧与限位杆110限位配合。本实施例中,限位杆110同时显露于第一带体100的第一侧面101所在侧以及第二侧面102所在侧,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限位配合的一侧也能显露于外,而能供用户确认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卡接到位,以确保第一带体100与第二带体200可靠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安装口120仅贯穿第一侧面101或第二侧面102设置,以供插接部310插入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口120被多根所述限位杆110分隔出多个插接口130,所述卡扣件300包括可插拔地连接于所述插接口130的插接部310,如图2所示,所述插接部310包括第一插接部311和第二插接部312,所述第二插接部312的远离所述第二带体200的一端设置有卡勾部313,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311运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卡勾部313勾合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310被限位于所述插接口130内;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卡勾部313脱离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310可自所述插接口130拔出。
可以理解,插接口130在第一带体100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具有限位杆110,第一插接部311和第二插接部312在第一带体100的延伸方向上可相对运动,以使插接部310整体的最大宽度(也即为卡勾部313和第一插接部311之间的最大距离)发生变化。当第二插接部312相对第一插接部311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插接部310的最大宽度大于插接口130的宽度,第二插接部312抵于一限位杆110,且第二插接部312末端的卡勾部313与该限位杆110相勾合,第一插接部311抵于插接口130的对侧,可以是与安装口120的口壁(也即带体)相抵接,也可以是与另一限位杆110相抵接,如此实现卡扣件300与限位杆110的卡接,插接部310整体被限位于插接口130内,第一带体100能够稳定连接于第二带体200。当第二插接部312相对第一插接部311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插接部310的最大宽度小于插接口130的宽度,插接部310整体可以自由进出插接口130。以图2的状态为参照,此时,第二插接部312处于第一位置,若使第二插接部312相对第一插接部311向左运动,第二插接部312即可到达第二位置。此外,为增强插接部310与插接口130的限位配合,还可在第一插接部311设置卡勾部,第一插接部311的卡勾部313与第二插接部312的卡勾部相背凸设,分别配合于插接口130的不同侧,可进一步提升第一带体100和第二带体200的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卡扣件300形成有一卡槽,该卡槽的槽口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而能供限位杆110卡入或脱出;亦或者,卡扣件30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其插入插接口130后能至少与插接口130的相对两侧阻尼配合。
用户在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应先使第二插接部312到达相对第一插接部311的第二位置,以使插接部310能插入插接口130,待插接部310于插接口130插入到位后,再使第二插接部312到达相对第一插接部311的第一位置,以使卡勾部313与限位杆110限位配合,使第一带体100与第二带体200固定连接。当用户需要摘下该可穿戴设备时,使第二插接部312到达相对第一插接部311的第二位置,卡勾部313不再限位配合于限位杆110,插接部310也就能够从插接口130拔出,第一带体100即可与第二带体200相分离。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带体组件能够方便地供用户摘戴可穿戴设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插接部311设有导向槽314,所述第二插接部312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314,而可沿所述导向槽314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此,在导向槽314的引导下,第二插接部312能够更稳定地相对第一插接部311运动。另外,当卡勾部313勾合于限位杆110后,卡勾部313与限位杆110之间的作用力能够通过导向槽314的槽壁向第一插接部311传递而被第一插接部311分担部分,从而能够适当提升卡勾部313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卡扣件300还包括主体部320,所述主体部32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带体200的端部,所述插接部310凸设于所述主体部320外,且所述第一插接部311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20。可以理解,第二插接部312应可相对主体部320活动,方能相对第一插接部311运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310凸设于主体部320,用户于主体部320施力,能够更方便地于插接口130将插接部310插入或拔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插接部312固定连接于主体部320,第一插接部311可相对主体部320运动;亦或者,不设置主体部320,插接部310直接凸设于带体的表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312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20,而能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311运动。插接部310需与插接口130适配设置,尺寸不宜过大,而主体部320不受这个因素的限制,能够具备比较大的尺寸,从而具备比较大的结构强度,能够提升在第二插接部312的运动中提供稳定的支撑,第二插接部312能够稳定地活动连接于主体部320,第二插接部312也能平稳地相对第一插接部311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插接部312活动连接于第一插接部311,此时,可考虑选用强度较大的材料成型第一插接部311和第二插接部31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卡扣件300还包括相对所述主体部320可活动的驱动部330,所述驱动部330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并具有显露于外的部分。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部330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20,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312的远离所述卡勾部313的一端。如此,通过作用于驱动源显露于外的部分,即可驱动第二插接部3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能够更方便地供用户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驱动部330与第二插接部312没有直接连接关系;亦或者,不设置驱动部330,在需要将插接部310插入插接口130时,直接作用于第二插接部312,以使其运动至第二位置;在插接部310插入插接口130后,先使卡勾部313与限位杆110勾合,作用于主体部320,主体部320能够带动第一插接部311运动,由此也能使第二插接部312到达相对第一插接部311的第一位置;在需要将插接部310从插接口130拔出时,同样也能通过作用于主体部320,以使主体部320与第一插接部311同时相对第二插接部312运动,而使第二插接部312能够位于相对第一插接部311的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带体组件还包括弹性件340,在所述弹性件340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在将插接部310于插接口130插入到位后,撤去外力,在弹性件340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插接部312即可自发向第一位置运动,如此,能够更方便于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另外,在卡勾部313勾合于限位杆110后,在弹性件340的作用下,没有外力作用时,插接部310能够稳定地限位配合于插接口130,而使第一带体100和第二带体200稳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主体部320和驱动部330之间或主体部320与第二插接部312之间具有限位配合结构,在第二插接部312到达第一位置后,即可通过该限位配合结构将第二插接部312锁定于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主体部320设有第一安装槽321,所述驱动部33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所述主体部320具有位于所述佩戴侧的第三侧面324以及邻接于所述第三侧面324的第四侧面325;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开设于所述第四侧面325,所述驱动部330凸设于所述第四侧面325。可以理解,第二带体200连接于主体部320的其中一侧,第三侧面324位于该侧的相邻侧,第四侧面325可以位于第二带体200与主体部320相连接的这侧或对侧,或相邻的其他两侧。由此,用户在作用于驱动部330的同时,能够方便地把持主体部320,以将插接部310插入或拔出插接口1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321也可以开设于第三侧面324的对侧,驱动部330也对应凸设于该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324,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侧面324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相连通的第二安装槽322,所述第二插接部312活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322,并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324。可以理解,第一插接部311同样凸设于第三侧面324,当第二插接部312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将分别抵于第二安装槽322相对而设的两侧槽壁。在第一带体100和第二带体200的重叠部分,第一带体100将叠设于第二带体200内侧,第二带体200能够对这部分的第一带体100起到限位作用,以使这部分的第一带体100能够收拢于内,而不必通过其他结构对这部分的带体进行收拢,有利于简化带体组件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插接部310凸设于第三侧面324的对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主体部320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第三安装槽323,所述弹性件340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323,当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处于第二位置,所述弹性件34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而能作用于所述驱动部330,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312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可以理解,第三安装槽323的槽口开设于第一安装槽321,如此,装设于第三安装槽323的弹性件340能够一端与第三安装槽323的槽底壁相对固定,另一端与驱动件相对固定。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40设置为弹簧,当第二插接部312处于第二位置时,弹簧的两端分别自然抵于驱动部330和第三安装槽323的槽壁,卡勾部313的凸设方向与驱动部330的凸设方向相同,用户通过按压驱动部330,即可使弹簧压缩,由此,当第二插接部312处于第一位置时,用户撤去施加于驱动部330的作用力,弹簧即可通过作用驱动部330,而带动第二插接部312向第一位置运动。进一步地,驱动部330设有定位缺口331,以供弹簧的端部定位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三安装槽323的槽口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22,弹性件340直接作用于第二插接部312;弹性件340也可以是弹片、弹性橡胶或弹性硅胶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320设置有第一嵌接槽326,所述第二带体200的端部嵌设于所述第一嵌接槽326内。可选地,主体部320与带体可以通过嵌件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亦或者,在各自成型后,通过粘接的方式相连接。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20开设有第一嵌接槽326,第二带体200的端部嵌设于其中后,主体部320和第二带体200的连接面积大,有利于提升主体部320与第二带体200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嵌接槽326内凸设有嵌接凸部327,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带体200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嵌接槽210,所述嵌接凸部327嵌设于所述第二嵌接槽210。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二带体200与主体部320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主体部320与第二带体200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组件,该带体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可穿戴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带体组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所述带体组件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肢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组件包括:
第一带体,所述第一带体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限位杆;以及
第二带体,所述第二带体的远离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卡扣件与任一所述限位杆相卡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带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或,
所述第二带体的靠近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体连接为一体,所述带体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设备主体的安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体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沿所述第一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限位杆排布于所述安装口内,且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口相对两侧的口壁;
和/或,所述限位杆为圆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所述第一带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佩戴侧,所述安装口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被多根所述限位杆分隔出多个插接口,所述卡扣件包括可插拔地连接于所述插接口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带体的一端设置有卡勾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运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被限位于所述插接口内;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卡勾部脱离于所述限位部,所述插接部可自所述插接口拔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而可沿所述导向槽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和/或,所述卡扣件还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且所述第一插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部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而能相对所述第一插接部运动;
和/或,所述卡扣件还包括相对所述主体部可活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并具有显露于外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活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远离所述卡勾部的一端;
和/或,所述带体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插接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驱动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佩戴侧,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所述佩戴侧的第三侧面以及邻接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四侧面;
所述第一安装槽开设于所述第四侧面,所述驱动部凸设于所述第四侧面;
和/或,所述第二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活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凸设于所述第三侧面;
和/或,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第三安装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当所述第二插接部处于第二位置,所述弹性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而能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
10.如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嵌接槽,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嵌设于所述第一嵌接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接槽内凸设有嵌接凸部,所述第二带体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嵌接槽,所述嵌接凸部嵌设于所述第二嵌接槽。
12.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带体组件。
CN202123220986.8U 2021-12-20 2021-12-20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6753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20986.8U CN216753719U (zh) 2021-12-20 2021-12-20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20986.8U CN216753719U (zh) 2021-12-20 2021-12-20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53719U true CN216753719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70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20986.8U Active CN216753719U (zh) 2021-12-20 2021-12-20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537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2725A (en) Snap buckle
US5355562A (en) Buckle
US7204002B2 (en) Buckle and baby carrier using the same
US5027481A (en) Shell buckle
TWI603688B (zh) buckle
CN215124967U (zh) 快拆机构和腕戴设备
CN216753719U (zh) 带体组件和可穿戴设备
CN215423154U (zh) 腕带和腕戴设备
CN113854715A (zh) 可穿戴设备
KR102535675B1 (ko) 지퍼 체결구
CN212394086U (zh) 一种带状连接组件和穿戴式设备
US4858283A (en) Strap buckle structure
CN216453715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2676531U (zh) 一种腕带连接组件及腕带设备
CN216983879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4145549A (zh) 可穿戴设备
KR910008298Y1 (ko) 버클
CN113827004A (zh) 腕戴设备
CN113439914A (zh) 腕带和腕戴设备
CN217771658U (zh) 拼接件、拼接表带及手表
CN212803892U (zh) 插扣
CN110973780A (zh) 腕戴设备的快拆机构以及腕戴设备
CN113995207B (zh) 可穿戴设备
CN220937032U (zh) 防脱型智能手环
CN114587055A (zh) 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4

Address after: 18/F, Building 2, Shandong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Minghui International), No. 39 Shiling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6035 (centralized office area)

Patentee after: Qingdao Sui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4 Room 308, North Investment Street Service Center,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