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9674U -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9674U
CN216749674U CN202123304033.XU CN202123304033U CN216749674U CN 216749674 U CN216749674 U CN 216749674U CN 202123304033 U CN202123304033 U CN 202123304033U CN 216749674 U CN216749674 U CN 216749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board
connecting surface
contact position
bending part
elastic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40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40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9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9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9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键盘结构,用于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用于连接键帽的键盘支架以及与所述键盘支架连接的键盘壳体,所述键盘支架具有弯折弹片,所述键盘壳体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由此实现键盘支架和键盘壳体之间的稳定电性接触,进而确保键盘支架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还公开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和连接结构。

Description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的接地设计,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键盘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产品的两个金属件之间的接地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具有键盘的笔记本电脑作为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代表,在键盘结构上的接地设计值得重视。常见地,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支架为金属钣金,其上方连接键帽,下方由键盘的上壳,亦即所谓的键盘C壳支撑,键盘C壳外层为金属层。为了避免静电损害,键盘支架与键盘C壳之间必须形成接地结构。
一种传统的接地结构是在键盘支架和键盘C壳之间采用导电泡棉和导电布方式进行搭接,但是此方式需要额外设置导电体,辅料的使用会导致设计成本增加,工艺复杂性提高。另一种接地结构是在键盘支架上延伸出弹片与键盘C壳的金属表面进行接触,这种方式相较第一种方式而言,成本降低,工艺简化。然而,现有的弹片与键盘C壳接触的设计难以解决弹性形变而造成搭接不可靠的问题,容易造成接触失效,引致安全性隐患。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改进的键盘结构,以克服以上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键盘结构,以实现键盘支架和键盘壳体之间的稳定电性接触,进而确保键盘支架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键盘结构的便携式移动终端,以实现键盘支架和键盘壳体之间的稳定电性接触,进而确保键盘支架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个金属件之间接地的连接结构,以实现两个金属件之间的稳定电性接触,进而确保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键盘结构,用于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用于连接键帽的键盘支架以及与所述键盘支架连接的键盘壳体,所述键盘支架具有弯折弹片,所述键盘壳体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键盘结构由于键盘支架具有弯折弹片,键盘壳体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弯折弹片和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弯折弹片和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因此,在受到影响其稳定性的作用力下,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中的至少一者能保证良好的电性导通,实现键盘支架和键盘壳体之间的稳定接触,进而确保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而且,该结构不需要额外使用导电辅料,制作简单、成本低下,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较佳地,所述弯折弹片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一接触位置,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二接触位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面凸起,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二连接面凸起,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凸起点位于不同的高度。
较佳地,第一连接面呈水平设置,一突起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面向所述键盘支架的一侧突伸以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面。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面为斜面、竖直面或弧面。
较佳地,所述突起部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弧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键盘结构的便携式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金属件连接的第二金属件,所述第一金属件具有弯折弹片,所述第二金属件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键盘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未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键盘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键盘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键盘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三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图9为本实用新型键盘结构的其他多个实施例在未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两个金属件之间的接地搭接,下面以便携式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的键盘结构为例,详细描述本方案的构思,但其应用并不限于此。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键盘结构10包括用于连接键帽(图未示)的键盘支架11以及与键盘支架11连接的键盘壳体13,键盘支架11和键盘壳体13均为金属层,当然键盘支架11和键盘壳体13还可包括各自的塑料层,在此不限定。以笔记本电脑为例,键盘壳体13为键盘C壳(即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盖),位于键盘支架11之上方,图中Z轴表示上下方向。键盘支架11具有主体支撑架111以及自主体支撑架111延伸出来的弯折弹片112,该主体支撑架111用于供键帽安装其上,弯折弹片112向键盘壳体13延伸并与键盘壳体13的第一连接面131、第二连接面132稳定电性接触,形成接触力方向不同的接触位置,构成可靠的接地结构以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释放静电。需注意的是,该结构的键盘壳体13自身须接地以保证产品性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弯折弹片112包括第一弯折部112a和第二弯折部112b,其中,第一弯折部112a向键盘壳体13的第一连接面131的方向凸起,其凸起点与键盘壳体13的表面接触形成第一接触位置A;第二弯折部112b位于弯折弹片112之末端,其一端与第一弯折部112a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弯折呈钩状,第二弯折部112b向键盘壳体13的第二连接面132的方向凸起,其凸起点抵顶在键盘壳体13的表面形成第二接触位置B。特定地,第一弯折部112a与第二弯折部112b的各自凸起点在Z轴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可选地,弯折弹片112的形状并不限制于此,弯折处形成的接触部的数量也不受限制,例如在一水平高度上设置两个第一接触位置,在另一水平高度上设置两个第二接触位置,亦可。如图5展示弯折弹片112的另一个实施例形状。
作为本方案的构思,键盘壳体13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131和第二连接面132,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面131和第二连接面132成非零角度地设置,两者可以连续的面,也可以是中断的面,可以由一体成型形成,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面131上设置延伸面形成第二连接面132,在此不受限制。由于第一连接面131和第二连接面成角度地、非平行地设置,因此,弯折弹片112分别和第一连接面131、第二连接面132电性接触形成的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分别分布在相交或延伸相交的不同的面上,从而使得本结构可适应不同情况的受力形变,仍然可保证至少一个有效接触。
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面131呈水平设置,用于与第一弯折部112a相抵顶接触形成第一接触位置A。一突起部15自第一连接面131向键盘支架11的一侧突伸以提供第二连接面132,较佳地,突起部15与第一连接面131呈一体成型结构。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突起部15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具体为直角三角形,亦即,第二连接面132为直角三角形的竖直面。特定地,该竖直的第二连接面132用于与第二弯折部112b抵顶接触,形成第二接触位置B。较佳地,为了在第一接触位置A上实现第一弯折部112a和第一连接面131的电性导通,在第二接触位置B上实现第二弯折部112b和第二连接面132的电性导通,可在相应位置进行镭雕,从而实现良好的接地。这是考虑到键盘壳体13的表面常会实施喷漆以对表面进行保护,通过镭雕可以实现在接触位置不被喷涂,仍然保持电性导通,维持良好接地性能。较佳地,镭雕位置的面积应足够大。
可选地,如图6-图9展示的不同实施例,突起部15的截面形状不受限制,也可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圆弧形。相应地,第二连接面132可为不同角度的斜面或弧面,其长度也不受限制。
下面结合图2-图4描述本结构10在受到不同作用力情况下的形态,图中仅展示不同的竖直方向(Z轴方向)受力的情况。由于键盘支架11和键盘壳体13在特定位置通过热熔固定,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不会轻易出现,故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对本结构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在此不作讨论。
图2所示为键盘结构10在受到Z轴方向下的第一作用力F1下的形态图。此情况下,弯折弹片112整体受力,第二弯折部112b会沿第一作用力F1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第二弯折部112b有机会离开第二连接面132,造成接触不可靠;然而,与此同时,第一弯折部112a由于也受到第一作用力F1,使得第一弯折部112a与第一连接面131之间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接触及搭接,从而保证键盘支架11仍然处于良好的接地状态。
图3所示为键盘结构10在受到Z轴方向下的第二作用力下F2的形态图。此情况下,弯折弹片112整体受力,第一弯折部112a会沿第二作用力F2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第一弯折部112a有机会离开第一连接面131,造成接触不可靠;然而,与此同时,第二弯折部112b虽然受力沿F2移动,但仍然抵顶在第二连接面132上与其保持良好的接触及搭接,从而保证键盘支架11仍然处于良好的接地状态。
图4所示为键盘结构同时受到Z轴方向下的第一作用力F1以及与第一作用力F1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F2下的形态图。此情况下,若第一弯折部112a受到第二作用力F2而沿此方向移动,从而导致第一弯折部112a有机会离开第一连接面131,造成接触不可靠;与此同时,第二弯折部112b也沿F2方向移动,这时,第二弯折部112b在受到相反方向的第一作用力F1下也会沿此方向移动,在两个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下,第二弯折部112b仍然抵顶在第二连接面132上与其保持良好的接触及搭接,从而保证键盘支架11仍然处于良好的接地状态。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键盘结构10由于键盘支架1具有弯折弹片112,键盘壳体13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131和第二连接面132,弯折弹片112和第一连接面131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A,弯折弹片112和第二连接面132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B,因此,在受到影响其稳定性的作用力下,第一接触位置A和第二接触位置B中的至少一者能保证良好的电性导通,实现键盘支架11和键盘壳体13之间的稳定接触,进而确保接地的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而且,该结构不需要额外使用导电辅料,制作简单、成本低下,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键盘结构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
在阅读并理解本方案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能轻易掌握,本方案的构思不单适用于键盘结构的搭接接地,同样可适用于两个金属件之间的搭接,同样可获得保证良好接地的有益效果。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展开,可理解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的可变实施例仍属本申请的涵盖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键盘结构,用于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用于连接键帽的键盘支架以及与所述键盘支架连接的键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键盘支架具有弯折弹片,所述键盘壳体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弹片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一接触位置,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二接触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面凸起,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二连接面凸起,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凸起点位于不同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面呈水平设置,一突起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面向所述键盘支架的一侧突伸以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面。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为斜面、竖直面或弧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弧形。
7.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键盘结构。
8.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金属件连接的第二金属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具有弯折弹片,所述第二金属件上具有成角度、非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弯折弹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弹片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一接触位置,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电性接触形成所述第二接触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面呈水平设置,一突起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面向所述第一金属件的一侧突伸以提供所述第二连接面。
CN202123304033.XU 2021-12-24 2021-12-24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Active CN216749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4033.XU CN216749674U (zh) 2021-12-24 2021-12-24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4033.XU CN216749674U (zh) 2021-12-24 2021-12-24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9674U true CN216749674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8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4033.XU Active CN216749674U (zh) 2021-12-24 2021-12-24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9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02930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100430133B1 (ko) 이방향 변위를 나타내는 스위치
JP3978174B2 (ja) コンタクト
JPH0654237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8155496B (zh) 极柱组合件、高压组件和电连接器
US6022248A (en) Connecting terminal having enhanced biasing force
CN216749674U (zh) 键盘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连接结构
CN106410531A (zh) 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
US5018981A (en) Contact equipped with a bypass element
JP457609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639004B1 (ko) 커넥터
JP5506022B2 (ja) 雌型端子
JPH1155063A (ja) 圧電共振部品
CN213186260U (zh) 摄像头端子结构
CN220210669U (zh) 电路板、电极连接板、电池端盖和电池装载装置
CN220774790U (zh) 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用的单向双触点端子
CN210668819U (zh) 连接接口
CN218039885U (zh) 一种导电组件及保健仪器
CN111490363B (zh) 连接器
CN112310607B (zh) 天线接地结构及具有该天线接地结构的可穿戴设备
US2006011098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CN11137092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模块
CN215266009U (zh) 一种按键过载保护开关
CN216563634U (zh) 电连接件、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866707U (zh) 负极组件和车载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