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4793U -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4793U
CN216744793U CN202120619883.XU CN202120619883U CN216744793U CN 216744793 U CN216744793 U CN 216744793U CN 202120619883 U CN202120619883 U CN 202120619883U CN 216744793 U CN216744793 U CN 216744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side plate
plate
connecting structur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198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嘉兴
王晓云
李宗强
刘祥宇
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198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4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4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4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目前的室外环境中的灰尘等杂物容易进入到制氧装置内进而导致的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制氧装置包括制氧本体,制氧本体能够将含氧气体中的氧气分离出来,制氧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罩设在制氧本体的外侧,防护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含氧气体能够经由第一通风结构到达制氧本体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氧本体的外侧设置防护外壳,从而能够阻挡灰尘等杂物进入到制氧本体内,从而避免了制氧本体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

Description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的利用越来越广泛。以家用空调为例,在空调器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更好、更快地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以及处于节能的考虑,通常会将室内空间的门窗关闭,这样在空调器长期使用后,室内空间的氧气的浓度就会持续降低,造成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持续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通常会在空调器上设置制氧装置,通过制氧装置分离出含氧气体中的氧气,将这部分高纯氧气送入到室内空间,通过这些高纯氧气来提高室内空间的氧气浓度。
不过,由于制氧装置通常设置在室外机上,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室外环境中的灰尘等杂物等会进入到制氧装置内,导致制氧装置发生堵塞,制氧效率下降。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室外环境中的灰尘等杂物容易进入到制氧装置内进而导致的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氧装置,所述制氧装置包括制氧本体,所述制氧本体能够将含氧气体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所述制氧装置包括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罩设在所述制氧本体的外侧,所述防护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所述含氧气体能够经由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到达所述制氧本体内部。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制氧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同时与目标部件连接。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侧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侧板两端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侧边上和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接,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沿所述防护外壳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相接。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侧板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制氧本体的一个侧面朝向所述第四侧板延伸有安装结构,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安装结构的配合,将所述制氧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侧板在对应于所述顶部的位置向外延伸有第一凸耳,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边以及所述第三侧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边上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所述防护外壳通过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以及所述第三凸耳安装至目标部件。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制氧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防护外壳内。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外壳在对应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风结构。
在上述制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包括底板以及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围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翻边相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三通风结构;并且/或者所述顶部包括顶板以及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围设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翻边相接,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制氧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输氧管与所述第一接口相接后从所述第一出口穿出,进液管与所述第二接口相接后从所述第二出口穿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制氧装置包括制氧本体,该制氧本体能够将含氧气体从氧气中分离出来,由于这些氧气的纯度较高,故而只需要少量的氧气就可以提高目标空间的氧气浓度。本实用新型的制氧装置包括防护外壳,该防护外壳罩设在制氧本体的外侧,这样通过该防护外壳就能够有效阻挡灰尘等杂物进入到制氧本体内,从而避免了制氧本体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制氧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防护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含氧气体能够经由该第一通风结构到达制氧本体的内部,从而在确保防尘效果的基础上,能够确保制氧本体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防护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制氧本体固定于第二部分,这样也就将制氧本体设置在了防护罩壳内。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时与目标部件连接,这样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将防护外壳固定设置在目标部件上,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制氧装置设置在目标部件上。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通风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含氧气体就能够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到达制氧本体的内部,从而为制氧本体提供原料,确保制氧本体的制氧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侧板以及设置于第四侧板两端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四侧板对应于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从而也就实现了第四侧板的两个侧边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接,即实现了第四侧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的相接。在组装好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沿防护外壳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顶部和底部相接,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顶部和底部也就围设形成了能够容纳制氧本体的容纳空间,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制氧本体固定在防护外壳内。
进一步地,第四侧板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制氧本体的一个侧面朝向第四侧板延伸有安装结构,通过该第五连接结构和安装结构的配合,就能够将制氧本体设置在第四侧板上,从而也就将制氧本体固定设置在了防护外壳内,通过该防护外壳也就能够阻挡灰尘等杂物到达制氧本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第四侧板在对应于顶部的位置向外延伸有第一凸耳,第一侧板靠近第四侧板的侧边以及第三侧板靠近第四侧板的侧边上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通过该第一凸耳、第二凸耳以及第三凸耳,能够将防护外壳安装至目标部件,从而也就将制氧本体安装到了目标部件上,还能够避免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滑动产生缝隙。
进一步地,制氧装置还包括风机,该风机设置在防护外壳内,通过该风机能够加速防护外壳内的空气循环,从而能够更多、更快地使新鲜的含氧气体到达制氧本体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到达制氧本体处的新鲜的含氧气体量,能够提高制氧本体分离出来的氧气量。此外,由于制氧本体在制氧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风机的作用下,能够及时地将制氧本体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确保制氧本体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防护外壳在对应于风机的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风结构,从而在确保防尘效果的同时,能够更快地将防护外壳内的空气经由第二通风结构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护外壳内的空气循环速度,也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制氧本体分离出来的氧气量。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确保制氧本体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底部包括底板以及第一翻边,该第一翻边围设与底板远离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的下端与第一翻边相接,底板上设置有第三通风结构,外部的含氧气体能够通过该第三通风结构进入到防护外壳内,进一步增加了防护外壳上的通风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有足够的含氧气体到达制氧本体处,从而能够确保制氧本体的制氧量。
进一步地,顶部包括顶板以及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围设于顶板远离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的上端与第二翻边相接,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制氧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输氧管与第一接口相接后从第一出口处穿出,这样制氧本体产生的氧气就能够经由输氧管送入目标空间。进液管与第二接口相接后从第二出口处穿出。由于制氧本体内的电解液会减少,需要定时补充电解液。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本体在需要补充电解液时,通过进液管就能够将电解液补充至制氧本体内,就能够实现电解液的补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配置有至少一个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制氧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空调器具有前述的制氧装置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以壁挂式空调器为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防护罩壳的第二部分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防护罩壳的第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结构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结构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罩壳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透气防水构件、负极导电体以及框架的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与液面检测构件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的结构图(一);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的结构图(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液面检测构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箱体;2、制氧本体;21、罩壳;211、第一连通结构;212、第一安装槽;213、定位柱;214、定位孔;215、定位板;216、第一固定柱;22、顶部安装件;221、基体;2211、伸出端;2212、安装柱;2213、安装孔;2214、第二固定柱;222、凸台;2221、第一接口;2222、第二接口;2223、第二安装槽;2224、连接杆;22241、环形卡槽;22242、挡片;23、透气防水构件;231、第一连接孔;24、负极导电体;241、第二连接孔;242、第二连通结构;25、正极导电体;251、连接端;26、框架;261、嵌槽;262、连接柱;27、顶盖;271、第一通孔;272、第一螺钉孔;28、第二垫片;281、过孔;29、第一垫片;20、液面检测构件;201、连接件;202、液面敏感元件;200、导电片;3、防护外壳;31、第一部分;311、第一侧板;3111、第一折弯;3112、第一连接孔;3113、第二凸耳;3114、第二螺钉孔;312、第二侧板;313、第三侧板;3131、第二折弯;3132、第二连接孔;3133、第三凸耳;3134、第三螺钉孔;32、第二部分;321、第四侧板;3211、第一凸耳;3212、第一螺钉孔;322、顶部;3221、顶板;3222、第二翻边;323、底部;3231、底板;3232、第一翻边;324、第五连接孔;325、第三连接孔;326、第四连接孔;33、第一通风结构;34、第二通风结构;35、第三通风结构;36、第一出口;37、第二出口;4、风机;41、风机的出风口;5、输氧管;6、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壁挂式式空调为例来进行阐述的,但是还可以适用于柜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等其他类型的空调器或者其他需要利用制氧装置来调整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的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提高室内空间的氧气浓度,人们通常会在空调器上配置制氧装置,通过制氧装置将含氧气体中的氧气分离出来,然后将这部分高纯氧气送入到室内空间,通过这些高纯氧气可以快速提高室内空间的氧气浓度。不过,由于制氧装置通常设置在室外机上,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室外环境中的灰尘等杂物等会进入到制氧装置内,导致制氧装置发生堵塞,制氧效率下降。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氧装置,该制氧装置设置有防护外壳,通过该防护外壳能够有效阻挡灰尘等杂物进入到制氧本体内,避免制氧本体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
首先,参照图1至图9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制氧装置的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的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二),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防护罩壳的第二部分的结构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防护罩壳的第一部分的结构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结构图(三),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结构图(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结构图(二),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爆炸图。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壁挂式空调器(下述简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冷媒在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之间循环,从而达到调整室内空间的温度的目的。为了提高室内空间的氧气浓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配置有制氧装置,该制氧装置包括制氧本体2,制氧本体2能够将室外环境中的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得到高纯氧气。制氧本体2上设置有第一接口,输氧管5与该第一接口相接,这样制氧本体2产生的高纯氧气就能够经第一接口和输氧管5送入到室内空间,由于这些氧气的纯度较高,故而只需要少量的氧气就能够快速增加室内空间的氧气浓度,从而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制氧装置的原料的含氧气体除了是上述空气之外,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气体,如氧气含量为18%的贫氧气体、氧气含量为25%的富氧气体等其他氧气含量的气体,含氧气体的具体类型与制氧装置的具体使用场合有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灵活选择,只要能够通过制氧装置从含氧气体中分离出氧气即可。
如图2至图6所示,制氧装置包括防护外壳3,该防护外壳3罩设在制氧本体2的外侧,这样通过该防护外壳3就能够有效阻挡灰尘等杂物随着空气一起进入到制氧本体2内,从而避免了制氧本体2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制氧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防护外壳3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33,外部的空气能够经由该第一通风结构33到达制氧本体2的内部,从而在确保防尘效果的基础上,能够确保制氧本体2的正常运行。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上述第一通风结构33可以设置在防护外壳3的顶部或者底部等其他可能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通风结构33的设置位置,只要外部的空气能够经由该第一通风结构33达到制氧本体2处即可。
如图1至图6所示,防护外壳3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制氧本体2固定设置在第二部分32,这样也就将制氧本体2设置在了防护罩壳内。空调室外机包括箱体1,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同时与箱体1连接,这样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将防护外壳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制氧装置设置在箱体1上,还能够避免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相对滑动产生缝隙。
继续参照图2至图6,第一部分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和第三侧板313,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下部均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33,这样,外部的空气就能够同时通过设置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和第三侧板313上的第一通风结构33到达制氧本体2处,从而有足够的通风通道允许外部的空气进入到防护外壳3内,为制氧本体2提供充足的反应原料,确保制氧本体2的制氧效果。
显然,第一通风结构3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和第三侧板313的中部或者上部等其他位置。显然,第一通风结构33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和第三侧板313中任意一个或者两个侧板上。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通风结构33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和第三侧板313上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有充足的空气通过该第一通风结构33进入到防护外壳3内进而确保制氧本体2的制氧效果即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并按照图2中所示的方位,第一通风结构33包括多个横向设置百叶孔,由于制氧装置通常设置在室外机上,制氧装置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的灰尘、雨雪等的影响。这样通过将第一通风结构33设置为百叶孔,就能够在确保制氧本体2所需的空气量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防雨雪、防尘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制氧本体2的正常运行。显然,该第一通风结构33还可以设置为圆孔、椭圆形孔、条形孔等。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部分32包括第四侧板321以及设置在第四侧板321两端的顶部322和底部323。底部323包括底板3231和第一翻边3232,第一翻边3232围设在底板3231远离第四侧板321的外缘。顶部322包括顶板3221和第二翻边3222,第二翻边3222围设在顶板3221远离第四侧板321的外缘。在组装过程中,会首先将制氧本体2放置至第二部分32,这样第一翻边3232和第二翻边3222就能够阻挡制氧本体2向外移动脱落,从而能够更方便地将制氧本体2固定至第二部分32。显然,底部323和顶部322也可以不包括第一翻边3232和第二翻边3222,仅包括底板3231和顶板3221。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远离第二侧板312的侧边分别向内弯折形成作为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折弯3111和作为第二连接结构的第二折弯3131,第一折弯3111和第二折弯313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3112和多个第二连接孔3132。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上端分别向内凹进形成有折弯作为第一引导结构、第二引导结构以及第三引导结构。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下端分别向内弯折形成有内翻边。
第四侧板321对应于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远离第二侧板312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作为第三连接结构的多个第三连接孔325和作为第四连接结构的多个第四连接孔326。
在组装时,先将制氧本体2固定设置在第二部分32,从下至上、在第一引导结构、第二引导结构以及第三引导结构的作用下,使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上端与第二翻边3222相配合,然后从前至后将第一部分31推向第二部分32,将第一折弯3111和第二折弯3131分别扣设在第四侧板321的后侧,使各第一连接孔3112分别对准各第三连接孔325、各第二连接孔3132分别对准各第四连接孔326,紧固件(如螺栓等)穿过第三连接孔325后与第一连接孔3112相连,紧固件(如螺栓等)穿过第四连接孔326后与第二连接孔3132相连,从而也就实现了第四侧板321的两个侧边分别与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相接,即实现了第四侧板321与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的相接,这样也就将第一部分31扣设在了第二部分32上。
在组装好时,第一折弯3111和第二折弯3131位于第四侧板321的后侧,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彼此相对,从而也就将防护罩壳21围设在了制氧本体2的外侧。在组装好时,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上端与第二翻边3222相接,下部包覆在第一翻边3232的外侧,内翻边位于底板3231的下方,能够保证防护外壳的稳定性。
显然,上述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还能够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彼此配合,以卡接为例,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为卡爪、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设置为卡孔,卡爪与卡孔相配合。显然,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的配合方式与第二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方式也可以不同,如,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通过螺接的方式配合、第二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通过卡接的方式配合,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以及第四连接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的配合、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实现第四侧板321与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的相接即可。
如图4至图9所示并按照图8所示的方位,制氧本体2包括罩壳21以及设置在罩壳21顶部的顶部安装件22,上述第一接口2221设置在顶部安装件22上。罩壳21大致为向上敞开的、截面为矩形的筒状结构,顶部安装件22设置在该筒状结构的开口处。罩壳21沿周向依次设置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罩壳21的第一侧面朝向第四侧板321延伸有作为安装结构的四个定位柱213,每个定位柱213上均设置有定位孔214。第四侧板321在相应的位置设置有作为第五连接结构的四个第五连接孔324,紧固件(如螺栓等)穿过第五连接孔324后与定位孔214相连,这样也就将罩壳21固定设置在了第四侧板321上,从而也就将制氧本体2设置在了防护外壳3内,通过该防护外壳3也就能够阻挡灰尘等杂物到达制氧本体2处。为了确保安装结构的稳定性,两两相邻的两个定位柱213之间均设置有定位板215,从而构成了一个大致为矩形的结构,四个定位柱213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拐角处,这样在定位板215的支撑作用下,定位柱213能够更加稳固,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制氧本体2在第四侧板321上的固定。显然,制氧本体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防护外壳3内。
继续参照图1至图5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第四侧板321在对应于顶部322的位置分别向外延伸有作为第六连接结构的两个第一凸耳3211,各第一凸耳321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螺钉孔3212。第一侧板靠近第四侧板321的侧边的下部以及第三侧板靠近第四侧板321的侧边的下部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二凸耳3113和第三凸耳3133,第二凸耳3113上设置有第二螺钉孔3114,第三凸耳3133上设置有第三螺钉孔3134。箱体1的后侧板上在对应于第一凸耳3211、第二凸耳3113以及第三凸耳3133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第四螺钉孔(图中未示出)。在安装时,将四个紧固件(如螺栓等)分别穿过第一螺钉孔3212、第二螺钉孔3114、第三螺钉孔3134后与第四螺钉孔相连,从而通过螺接的方式将制氧装置设置在了箱体1的后侧板上。显然,第一凸耳3211、第二凸耳3113、第三凸耳3133也可以均设置在第四侧板321上,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显然,制氧装置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方式设置在箱体1的后侧板上。显然,也可以通过防护外壳3将制氧装置设置在空调室外机的箱体1的其他部位,如右侧板、左侧板等位置。
如图2至图6所示,制氧装置还包括风机4,该风机4设置在防护罩壳21内,通过该风机4能够加速防护外壳3内的空气循环,从而能够更多、更快地使新鲜的空气到达制氧本体2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到达制氧本体2处的新鲜空气量,提升制氧本体2分离出来的氧气量。此外,由于制氧本体2在制氧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风机4的作用下,能够更快地将制氧本体2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确保制氧本体2的稳定运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3所示的方位,风机4设置在防护罩壳21的上部,大部分位于第二部分32的顶部322内,而第一通风结构33设置在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的下部,这样外部的空气分别经由第一侧板311、第二侧板312以及第三侧板313下方的第一通风结构33进入到防护罩壳21内,然后在位于防护罩壳3的上方的风机4的作用下流经罩壳21到达风机4处,这样也就能够确保能够有更多的新鲜空气流经罩壳21处,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能够有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到制氧本体2的内部,从而能够为制氧本体2提供足够的原料,提高制氧量。同时,更快的空气循环,能够更快地带走制氧本体2产生的热量,从而更好地确保制氧本体2的稳定运行。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风机进口位于风机4的下侧,风机的出风口41位于风机4的右侧。第二翻边3222在对应于风机的出风口4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风结构34,该第二通风结构34为多个横向分布的百叶孔,这样,在确保防尘效果的同时,能够更快地将防护外壳3内的空气经由第二通风结构34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护外壳3内的空气循环速度,也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制氧本体2分离出来的氧气量。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确保制氧本体2的稳定运行。并且,百叶孔的设置方式,使得在确保制氧本体2所需的空气量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防雨雪、防尘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制氧本体2的正常运行。显然,该第二通风结构34还可以设置为圆孔、椭圆形孔、条形孔等。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底板3231设置有第三通风结构35,该通风结构为多个矩形孔。外部的空气同时也能够通过该第三通风结构35进入到防护外壳3内,进一步增加了防护外壳3上的通风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有足够的空气进入到防护外壳3内,从而能够确保制氧本体2所需的空气量。显然,该第三通风结构35还可以设置为圆孔、椭圆形孔、条形孔等。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顶板3221上设置有第一出口36,第一接口设置在顶部安装件上,输氧管5与第一接口相接后从第一出口36处穿出,这样制氧本体2产生的氧气就能够经由输氧管5送入目标空间。
继续参照图2至图6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顶板3221上还设置有第二出口37,顶部安装件上还设置有第二接口,进液管6与第二接口相接后从第二出口37处穿出。由于制氧本体2内的电解液会减少,需要定时补充电解液。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本体2在需要补充电解液时,通过进液管6就能够将电解液补充至制氧本体2内,无需拆开防护外壳3,就能够实现电解液的补充。
下面参照图7至图16来具体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本体2的可能的设置方式。其中,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罩壳的结构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本体的透气防水构件、负极导电体以及框架的结构图,图12是图11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与液面检测构件的结构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的结构图(一),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顶部安装件的结构图(二),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制氧装置的液面检测构件的结构图。
如图7至图10所示,罩壳21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连通结构211,该第一连通结构211大致为由多个矩形孔阵列排布构成的网格状结构,进入到防护外壳3内的空气能够分别经由三个侧面上设置的第一连通结构211进入到罩壳21内。当然,第一连通结构211也可以由多个圆形或者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其他形状的孔阵列排布构成。
如图7至图10所示,罩壳21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在对应于第一连通结构211的位置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分别设置有透气防水构件23、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罩壳21、顶部安装件22、透气防水构件23围设形成能够存放电解液的储液空间。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制氧本体2正常运行时,三个侧面处分别设置的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均形成有电场,空气在进入到电场之后,空气中的氧气分别在三个负极导电体24处被电离成离子状态,离子状态氧(如OH-或者HO2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流向相应的正极导电体25,然后分别在三个正极导电体25处聚集形成高浓度纯氧,这样也就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了出来。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同时在三个正极导电体25处产生氧气,从而增大了制氧本体2的制氧效率,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更多的氧气,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室内空间提供足够的纯净氧气,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显然,还可以是罩壳21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三个侧面上开设有第一连通结构211,也可以是仅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设置有第一连通结构211,空气仅从一个或者两个侧面上的第一连通结构211进入到罩壳21内,还可以是四个侧面全部设置第一连通结构21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能够满足制氧量的需求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顶部安装件22可以以卡接、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罩壳21的顶部,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顶部安装件在罩壳21的顶部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实现顶部安装件与罩壳21的固定密封连接、使得电解液和氧气不会从二者的连接处泄露即可。
如图9和图11所示,透气防水构件23为聚砜材料微气孔膜,该透气防水构件23能够允许外界的空气通过并因此进入储液空间,同时还能够阻挡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通过该透气防水构件23流出,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空气进入到储液空间内以便为制氧本体的电化学反应提供原料,另一方面能够阻挡电解液流出,从而确保了电化学反应的正常发生。显然,透气防水构件23还可以是聚四氟乙烯微孔膜(PTFE微气孔膜)、聚丙烯微孔膜等其他类型的膜,只要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并能够阻挡电解液通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制氧本体的电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本实施例是以将催化剂设置在电解液中来进行阐述的,显然,催化剂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如附着在负极导电体24处等。
如图9至图12所示,罩壳21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位,透气防水构件23与负极导电体24设置在第一安装位处。罩壳2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安装位,正极导电体25设置在第二安装位处。通过这样的设置,也就将透气防水构件23、负极导电体24以及正极导电体25沿空气的流动方向设置在了罩壳21上,从而也就实现了制氧本体的装配。在需要增加室内空间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启动制氧本体即可。显然,还可以是将透气防水构件23、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均设置在罩壳21的外侧,也可以是将透气防水构件23、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均设置在罩壳21的内侧,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透气防水构件23、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在罩壳21上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确保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不外漏以及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具有间距能够形成电场即可。
以第二侧面为例,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安装位设置为第二侧面向外延伸有筋板,筋板在第二侧面的外侧围设形成截面大致为矩形的第一安装槽212,制氧本体还包括框架26,该框架26的外形大致与第一安装槽212相适配,框架26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密封设置在第一安装槽212内,透气防水构件23与负极导电体24设置于该框架26,这样通过框架26也就能够将透气防水构件23与负极导电体24设置在罩壳的外侧。显然,也可以是在框架26和第一安装槽212之间设置密封垫,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框架26密封设置于第一安装槽212处的具体设置方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具体地,如图9至图12所示,框架26的内缘沿周向形成有嵌槽261,透气防水构件23的周向外缘伸入嵌槽261内,并且能够恰好嵌设于该嵌槽261内,从而能够更好地将透气防水构件23密封设置在罩壳21的外侧。具体而言,嵌槽261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连接柱262,该连接柱262的两端分别连接嵌槽261内的相对面,相应地,透气防水构件23和负极导电体24分别在相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连接孔231和第二连接孔241,在安装时,连接柱262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231和第二连接孔241,从而将透气防水构件23和负极导电体24固定设置在了框架26上。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进而将二者设置在了罩壳21的外侧并且确保了储液空间的密封性,这样外界的空气通过设置在第二侧面外侧的透气防水构件23和负极导电体24就能够进入储液空间内,同时能够阻挡电解液经该第一连通结构211从透气防水构件23处流出。显然,还可以是将透气防水构件23直接设置在安装槽的位于框架26前侧和后侧的位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透气防水构件23的具体设置方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继续参照图9和图11,负极导电体24大致为板状结构,在负极导电体24上设置有第二连通结构242,该第二连通结构242大致为由多个贯穿负极导电体24的、阵列排布的菱形孔构成的网格状结构,透气防水构件23设置在负极导电体24的外侧,这样外界的空气先透过透气防水构件23再依次通过第二连通结构242和第一连通结构211就可以进入到罩壳21内。当然,第二连通结构242也可以由多个圆形或者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其他形状的孔阵列排布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多个通孔阵列排布的方式。再者,负极导电体24只要能够形成第二连通结构242允许空气通过即可,如负极导电体24可以为多个导电棒排列组成。
如图7、图9、图13至图15所示,顶部安装件22包括基体221,基体221的内缘沿周向分别在对应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位置设置有作为第二安装位的伸出端2211,各个伸出端2211均设置有穿孔(图中未示出),正极导电体25大致为板状结构,其向上延伸有连接端251,该连接端251穿过穿孔之后与导电片200相连,从而也就将正极导电体25设置在了罩壳21内。正极导电体25大致为与负极导电体24尺寸相当的板状结构,在组装好的状态下,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具有距离。在制氧本体运行时,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形成电场,穿过透气防水构件23到达负极导电体24的氧气负极导电体24处产生的离子状态氧(如OH-或者HO2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流向正极导电体25,并在正极导电体25处聚集形成纯净的氧气。显然,上述伸出端2211也可以设置在罩壳21的内侧,基体221上设置有允许连接端251穿出的穿孔。
显然,正极导电体25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式,如柱状结构、条状结构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正极导电体25的具体设置形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显然,正极导电体25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设置在罩壳21的内侧,如粘接在罩壳21的内侧、或通过连接件等固定在罩壳21内侧等,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不影响在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形成电场即可。
如图7、图9、图13至图15所示,制氧本体还包括顶盖27,该顶盖27大致为向下开口的结构,罩设于罩壳21的顶部,其截面的径向尺寸略大于罩壳21的截面的径向尺寸。顶盖27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71,顶部安装件22的至少一部分穿过该第一通孔271,从而也就将顶部安装件22设置在了罩壳21的顶部。
具体而言,如图9、图13至图15所示,顶部安装件22还包括设置在基体221上的凸台222,基体221大致为与罩壳21的截面相适应的结构,其下侧面的边缘设置有台阶状结构,罩壳21的顶部设置有与基体221相适应的台阶状结构,基体221的上侧面与顶盖27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29,该第一垫片29大致为截面为矩形的、与基体221的形状相适应的环状结构。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基体221的下侧面与罩壳21相适应,第一垫片29位于基体221的上侧面与顶盖27之间,从而也就将顶部安装件22密封设置在了罩壳21与顶盖27之间。
继续参照图13至图15,基体221沿周向分别向上延伸有四个安装柱2212,各安装柱2212上均设置有安装孔2213,相应地,顶盖27沿第一通孔271的周向设置有四个第一螺钉孔272,为了确保凸台222与顶盖27之间的密封连接,凸台222与顶盖27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垫片28,该第二垫片28大致为截面为圆形、与凸台222形状相适应的环状结构,第二垫片28上相应地形成有过孔281,在安装时,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螺钉孔272和过孔281然后与安装孔2213相连,从而也就实现了凸台222与顶盖27的密封相连。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凸台222穿过第一通孔271。
如图7至图10、图13至图15所示,罩壳21在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柱216,负极导电体24的上方与导电片200的第一端相连,导电片200的第一端穿设于第一固定柱216,进而固定在罩壳21的外侧。基体221的上侧面在对应于每个伸出端221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固定柱2214,正极导电体25的连接端251穿过伸出端2211设置的穿孔后与导电片200的第二端相连,导电片200的第二端穿设于第二固定柱2214,进而固定在基体221的上侧面。通过这样的设置,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也就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分别与电源的负极和正极相连,这样也就能够构成稳定的回路,从而确保了负极导电体24与正极导电体25之间的电场的稳定性。显然,这个电源可以是单独设置的电源,也可以是与空调室外机共用的电源。这样也就可以将制氧本体与电源之间的电源线设置在箱体1内,延长电源线的使用寿命,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性。显然,与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相连的导电片200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彼此互不相连,负极导电体24和正极导电体25相对应的导电片200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正极相连。
如图7至图9、图13至图16所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设置在凸台222上,正极导电体25处聚集产生的氧气经由该第一接口2221排出,电解液经由进液管、第二接口2222补充至储液空间内。凸台222还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二安装槽2223,第二安装槽2223的底部向下延伸有底部封口且中空的连接杆2224。第二安装槽2223处设置有液面检测构件20,通过该液面检测构件20能够实时检测到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的液面高度。其中,液面检测构件20包括用于传输数据的连接件201和用于感应液面高度的液面敏感元件202,连接件201设置在中空的连接杆2224内,连接件201的长度与连接杆2224相同,在组装好的状态下,连接件201延伸至连接杆2224的底端。连接杆2224在靠近底端的位置凹陷形成有环形卡槽22241,液面敏感元件202套设在该连接杆2224的底端,环形卡槽22241处设置有大致为环形的挡片22242,该挡片22242具有缺口,通过该缺口可以将挡片22242卡设于环形卡槽22241,这样也就能够将液面敏感元件202固定设置在连接杆2224的底端。在组装好的状态下,液面敏感元件202位于电解液的液面的上方。该液面敏感元件202可以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声敏元件等。
通过上述设置,在制氧本体运行过程中,会消耗部分电解液,在制氧本体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液面敏感元件202检测到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的液面降低至预设值,通过连接件201传输至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下达指令,通过声音报警、显示、灯光闪烁等方式提醒用户需要添加电解液。此时,通过第二接口2222就可以向储液空间内补充电解液。也就是说,通过液面检测构件20能够实时获知制氧本体的电解液的液位,在需要补充电解液时通过第二接口2222即可完成电解液的补充,从而能够确保制氧本体的稳定运行。上述控制模块可以是制氧本体或者空调器的控制模块。
显然,也可以不设置液面检测构件20,用户可以通过定时、定期向储液空间内添加电解液来确保制氧本体的稳定运行。显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接口2222,若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不足,直接更换制氧本体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制氧本体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制氧本体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该制氧本体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即可。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制氧本体2的外侧罩设防护外壳3以及在防护外壳3上设置第一通风结构33,从而在确保制氧本体2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能够阻挡灰尘等杂物进入到制氧本体2内,避免制氧本体2堵塞、制氧效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将防护外壳3设置成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制氧本体2设置在第二部分32、以及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同时与箱体1相接,从而将制氧本体2设置在了箱体1上。通过第一侧板311上的第一连接孔3112与第四侧板321上的第三连接孔325、第三侧板313上的第二连接孔3132与第四侧板321上的第四连接孔326的配合,从而实现了第四侧板321与第一侧板311和第三侧板313的相接。通过第四侧板321上设置的第五连接孔324以及制氧本体2上设置的安装结构,从而能够将制氧本体2设置在防护外壳3内。通过在防护外壳3内设置风机4、以及防护外壳3在对应于风机4的位置设置第二通风结构34,从而能够加速空气循环,提高单位时间内到达制氧本体2处的新鲜空气量,能够提高制氧本体2分离出来的氧气量。同时,能够及时地将制氧本体2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确保制氧本体2的稳定运行。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装置包括制氧本体,所述制氧本体能够将含氧气体中的氧气分离出来,
所述制氧装置包括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罩设在所述制氧本体的外侧,所述防护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所述含氧气体能够经由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到达所述制氧本体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制氧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同时与目标部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侧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侧板两端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侧边上和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接,
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沿所述防护外壳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板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制氧本体的一个侧面朝向所述第四侧板延伸有安装结构,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安装结构的配合,将所述制氧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板在对应于所述顶部的位置向外延伸有第一凸耳,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边以及所述第三侧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边上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所述防护外壳通过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以及所述第三凸耳安装至目标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防护外壳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在对应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风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包括底板以及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围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翻边相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三通风结构;并且/或者
所述顶部包括顶板以及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围设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外缘,在组装好时,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翻边相接,
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制氧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输氧管与所述第一接口相接后从所述第一出口穿出,进液管与所述第二接口相接后从所述第二出口穿出。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配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氧装置。
CN202120619883.XU 2021-03-26 2021-03-26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Active CN216744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9883.XU CN216744793U (zh) 2021-03-26 2021-03-26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9883.XU CN216744793U (zh) 2021-03-26 2021-03-26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4793U true CN216744793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08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19883.XU Active CN216744793U (zh) 2021-03-26 2021-03-26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4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05579A (en) Radon gas ventilation pump system and method
CN214841216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6744793U (zh)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CN112781190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6346756U (zh) 一种厂房空调净化构建的分体式负压称量间
US20030148171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hydrogen generating electrolysis cell
CN211822799U (zh) 用于空调器的除菌模块及空调器
CN214529266U (zh)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CN21060193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125099U (zh)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仪表柜
CN112781171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1227566A1 (zh) 制氧装置及具有该制氧装置的空调器
CN109868484A (zh) 一种气体产生装置
CN216346707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WO2017222457A1 (en) Air treatment device
CN210602185U (zh) 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991554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1930244U (zh) 一种防潮透气型通信电缆驻点机柜
JPS60251327A (ja) 通気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CN220507256U (zh) 增氧设备及淋浴房
CN2145365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665113U (zh) 一种防水导风板和空调器
CN216930513U (zh) 一种通风口结构及显示器
CN219572095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27053U (zh) 储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