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3029U - 正负压安全阀 - Google Patents

正负压安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3029U
CN216743029U CN202123317468.8U CN202123317468U CN216743029U CN 216743029 U CN216743029 U CN 216743029U CN 202123317468 U CN202123317468 U CN 202123317468U CN 216743029 U CN216743029 U CN 216743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sitive
negative pressure
connecting section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74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汉溶
兰敏英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me High-Tech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me High-Tech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me High-Tech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me High-Tech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746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30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3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30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正负压安全阀,包括阀壳、阀体、套筒以及弹性件,阀壳内形成有阀腔,阀壳的壳壁开设有与阀腔连通的排气孔;阀体套设于阀壳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阀体的一端伸出阀腔外,阀体开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道,以使阀体上伸出阀腔外的一端为与外界正负压腔体结构连通的第一通气端,阀体设置于阀腔内的一端为第二通气端;套筒可滑动地罩设于第二通气端外,套筒包括筒盖和围设在筒盖外周的筒体,筒盖将第二通气端封堵,且筒盖与第二通气端之间垫设有密封垫,且密封垫与筒盖连接,筒体开设有与阀腔连通的通气孔;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阀壳和筒盖抵接。本实用新型的正负压安全阀能同时进行正压保护和负压保护。

Description

正负压安全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负压安全阀。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各种压力容器的出现,人们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安全阀是用于保护压力容器安全的阀门,机械安全阀安装于压力容器上,连接于压力容器上的正负压腔体结构。现有机械安全阀一般只能对压力容器进行正压保护或负压保护,不能同时对压力容器进行正压保护和负压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正负压安全阀,以解决传统机械安全阀不能同时进行正压保护和负压保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正负压安全阀包括:
阀壳,所述阀壳内形成有阀腔,所述阀壳的壳壁开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排气孔;
阀体,套设于所述阀壳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阀体的一端伸出所述阀腔外,所述阀体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道,以使所述阀体上伸出所述阀腔外的一端为与外界正负压腔体结构连通的第一通气端,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阀腔内的一端为第二通气端;
套筒,所述套筒可滑动地罩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端外,所述套筒包括筒盖和围设在所述筒盖外周的筒体,所述筒盖将所述第二通气端封堵,且所述筒盖与所述第二通气端之间垫设有密封垫,且所述密封垫与所述筒盖连接,所述筒体开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通气孔;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壳和所述筒盖抵接。
优选地,所述筒盖的内壁形成有凹槽,所述密封垫背离所述第二通气端的一侧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通气孔开设在所述筒体上靠近所述筒盖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通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气孔沿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布置;和/或,所述通气孔为腰形孔,且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阀壳包括顶板和围设在所述顶板外周的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围成一端呈开口设置的所述阀腔,所述第一通气端伸出所述开口,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筒盖抵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筒盖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顶板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阀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二通气端为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侧板具有间隙,所述筒体伸入所述间隙内并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外;所述第一通气端为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侧板滑动接触配合;所述正负压安全阀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阀腔外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外并与所述侧板上的所述开口所在的端部抵接,所述调节件能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阀壳相对所述阀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为螺母,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壁上形成有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的螺纹段。
优选地,所述排气孔开设在所述侧板上靠近所述第二通气端的位置;和/或,
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沿所述侧板的周向间隔布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正负压腔体结构为正压时,正负压腔体结构的压力大于弹性件及套筒施加在第二通气端的压力,压差的作用使得通道中的气体打开第二通气端的端口,推动密封垫以及套筒同步向上移动。此时套筒上的通气孔上移并与阀体产生错位,从而使得通气孔打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通气孔以及排气孔排出,以使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从而实现正负压安全阀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正负压腔体结构为负压时,正负压腔体结构的压力小于弹性件及套筒施加在第二通气端的压力,弹性件及套筒施加在第二通气端的压力使得密封垫封堵第二通气端的端口,避免通道中的气体产生漏气的情况,从而实现正负压安全阀对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正负压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正负压腔体结构为负压状态时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正负压腔体结构为正压状态时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正负压安全阀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435153260000031
Figure BDA00034351532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正负压安全阀。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正负压安全阀10包括阀壳11、阀体12、套筒13以及弹性件15,其中,阀壳11内形成有阀腔116,阀壳11的壳壁开设有与阀腔116连通的排气孔113;阀体12套设于阀壳11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阀体12的一端伸出阀腔116外,阀体12开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道124,以使阀体12上伸出阀腔116外的一端为与外界正负压腔体结构连通的第一通气端125,阀体12设置于阀腔116内的一端为第二通气端126;套筒13可滑动地罩设于第二通气端126外,套筒13包括筒盖131和围设在筒盖131外周的筒体132,筒盖131将第二通气端126封堵,且筒盖131与第二通气端126之间垫设有密封垫14,且密封垫14与筒盖131连接,筒体132开设有与阀腔116连通的通气孔135;弹性件15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弹性件15的两端分别与阀壳11和筒盖131抵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本实施例的正负压安全阀10可对压力容器进行正压保护和负压保护,本实施例以真空烘箱为压力容器为例进行说明,真空烘箱具有正负压腔体结构,正负压安全阀10在使用时与正负压腔体结构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阀壳11内形成有阀腔116,阀壳11开设有排气孔113,排气孔113为贯穿阀壳11壳壁的通孔结构,通气孔135将阀腔116与外部环境连通。阀体12沿第一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且阀体12开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通道124,阀体12的下端为第一通气端125,阀体12的上端为第二通气端126,第一通气端125设置于阀腔116外且与正负压腔体结构连通,第二通气端126设置于阀腔116内。套筒13罩设于第二通气端126外,套筒13包括筒盖131和筒体132,筒盖131将第二通气端126封堵,且筒盖131与筒体132之间垫设有密封垫14,密封垫14的上侧与筒盖131连接,密封垫14的下侧与第二通气端126连接且使第二通气端126封堵。筒体132围设在筒盖131外周,筒体132的内壁与阀体12的外壁滑动接触配合,即筒体132能相对阀体12沿上下方向移动。筒体132开设有通气孔135,通气孔135为贯穿筒体132的通孔结构,通气孔135将筒体132与阀腔116连通。弹性件15沿上下方向设置,弹性件15能沿上下方向产生形变量,且弹性件15的上端与阀壳11抵接,弹性件15的下端与筒盖131抵接。
正负压腔体结构为正压时,正负压腔体结构的压力大于弹性件15及套筒13施加在第二通气端126的压力,压差的作用使得通道124中的气体打开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推动密封垫14以及套筒13同步向上移动。此时套筒13上的通气孔135上移并与阀体12产生错位,从而使得通气孔135打开,通道124中的气体通过通气孔135以及排气孔113排出,以使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从而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正负压腔体结构为负压时,正负压腔体结构的压力小于弹性件15及套筒13施加在第二通气端126的压力,弹性件15及套筒13施加在第二通气端126的压力使得密封垫14封堵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避免通道124中的气体产生漏气的情况,从而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保护。
相对现有的机械安全阀来说,本实施例的正负压安全阀10结构相对来说更简单。可以理解的,弹性件15施加在第二通气端126的压力为弹性件15的弹力,套筒13施加在第二通气端126的压力为套筒13的重力。
在一实施例中,筒盖131的内壁形成有凹槽133,密封垫14背离第二通气端126的一侧嵌设于凹槽133内。如图1至图4所示,筒盖131的内壁即筒盖131与密封垫14接触的一侧形成有凹槽133,凹槽133自下向上凹陷。密封垫14背离第二通气端126的一端侧即密封垫14的上侧嵌设于凹槽133内,密封垫14靠近第二通气端126的一侧即密封垫14的下侧设置于凹槽133外。凹槽133的槽底壁与密封垫14的上侧配合,即凹槽133的槽底壁形状与密封垫14的上侧形状是匹配的,使得密封垫14的上侧嵌设于凹槽133内,从而使得密封垫14与筒盖131的装配更加稳定,密封垫14可随着套筒13同步上下移动。密封垫14的下侧设置于凹槽133外,密封垫14的下侧直接与第二通气端126连接,将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封堵,使得密封效果更好,从而极高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保护的效果。
具体地,密封垫14由橡胶、硅胶等材料制成,密封效果好,且具有成本低廉和易于制作的优点。密封垫14的下侧的面积大于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的面积,避免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时通道124中的气体产生漏气的情况,使得密封垫14的密封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通气孔135开设在筒体132上靠近筒盖131的位置。如图1至图4所示,通气孔135开设在筒体132上靠近筒盖131的位置,通气孔135的上表壁到筒盖131的内壁的距离为L1,密封垫14的下端到筒盖131的内壁的距离为L2,L1<L2。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时,密封垫14一打开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气体就能直接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阀腔116,阀腔116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孔113排出正负压安全阀10,提高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效率,更好地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通气孔13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气孔135沿筒体132的周向间隔布置。如图1至图4所示,筒体132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35,多个通气孔135沿筒体132的周向间隔布置。设置多个通气孔135,使得气体更快地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阀腔116,可提高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效率,更好地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多个通气孔135沿筒体132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布置,使得气体通过通气孔135均匀地排向阀腔116,从而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保护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通气孔135为腰形孔,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如图1至图4所示,通气孔135为腰形孔,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腰形孔具有更大的截面,气体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阀腔116的速率更快,使得正负压腔体结构的泄压效率更快,从而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效果更好。在其它实施例中,通气孔135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椭圆或其它形状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正负压安全阀10中,通气孔13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通气孔135的形状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阀壳11包括顶板111和围设在顶板111外周的侧板112,顶板111和侧板112围成一端呈开口114设置的阀腔116,第一通气端125伸出开口114,弹性件1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111和筒盖131抵接。如图1至图4所示,阀壳11包括顶板111和侧板112,侧板112围设在顶板111外周,顶板111和侧板112围成阀腔116,阀腔116的下端为开口114,阀腔116的上端封闭。第一通气端125伸出开口114,以实现阀体12与正负压腔体结构连接,第二通气端126伸入开口114。弹性件15的上端与顶板111抵接,弹性件15的下端与筒盖131抵接,实现弹性件15沿上下方向产生形变,结构设计合理。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5为弹簧,筒盖131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34,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安装槽134内;顶板111形成有第二安装槽115,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槽115内。
如图1至图4所示,弹性件15为弹簧,弹簧具有易于取材,方便安装的优点。筒盖131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34,第一安装槽134为自上向下凹陷的凹槽133结构,弹簧的下端抵接于第一安装槽134内,从而实现弹簧的下端与套筒13抵接。设置第一安装槽134使得弹簧与套筒13更加稳定地抵接,减少弹簧晃动。如图3所示,减少弹簧晃动使得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时气体稳定地通过通气孔135以及排气孔113向外部环境排出,实现正负压腔体结构稳定地的泄压。同时,如图2所示,减少弹簧晃动使得密封垫14能在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时稳定地封堵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的保护效果更好。
顶板111靠近弹簧的一面形成有第二安装槽115,第二安装槽115为自下向上凹陷的凹槽133结构,弹簧的上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槽115内,从而实现弹簧的上端与阀壳11抵接。设置第二安装槽115使得弹簧与阀壳11更加稳定地抵接,减少弹簧晃动。如图3所示,减少弹簧晃动使得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时气体稳定地通过通气孔135以及排气孔113向外部环境排出,实现正负压腔体结构稳定地的泄压。同时,如图2所示,减少弹簧晃动使得密封垫14能在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时稳定地封堵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的保护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阀体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21、第二连接段122以及第三连接段123,第二通气端126为第一连接段121远离第二连接段122的一端,第一连接段121与侧板112具有间隙17,筒体132伸入间隙17内并可滑动地套设在第一连接段121外;第一通气端125为第三连接段123远离第二连接段122的一端。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连接段121远离第二连接段122的一端即第一连接段121的上端为第二通气端126,第一连接段121与侧板112之间具有间隙17,筒体132伸入间隙17内且套设在第一连接段121外,筒体132与第一连接段121滑动接触配合,从而实现套筒13能相对阀体12沿上下方向滑动。设置间隙17使得密封垫14一打开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气体就可以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间隙17,从间隙17排出,从而提高正负压腔体结构的泄压效率。并且,设置间隙17使得筒体132相对阀体12上下滑动更顺畅,从而使得气体稳定地通过通气孔135以及排气孔113向外部环境排出,实现正负压腔体结构稳定地的泄压。筒体132相对阀体12上下滑动更顺畅,以使密封垫14能在正负压腔体结构负压时,及时封堵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的负压保护效果更好。
第三连接段123远离第二连接段122的一端即第三连接段123的下端为第一通气端125。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三连接段123的下端设置有法兰127,法兰127套设于第一通气端125外,法兰127用于与正负压腔体结构连接。设置法兰127使得阀体12与正负压腔体结构的连接更加稳定,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保护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22与侧板112滑动接触配合;正负压安全阀10还包括设置于阀腔116外的调节件16,调节件16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22外并与侧板112上的开口114所在的端部抵接,调节件16能相对第二连接段1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阀壳11相对阀体12沿第一方向移动。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连接段122与侧板112滑动接触配合,即第二连接段122能相对侧板112沿上下方向滑动。调节件16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22外,且调节件16与侧板112上开口114所在的端部即侧板112的下端抵接。调节件16能相对第二连接段122沿上下方向移动,以使阀壳11相对阀体12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弹性件15的弹力变化。阀壳11相对阀体12向上移动时,弹性件15的弹力减小;阀壳11相对阀体12向下移动时,弹性件15的弹力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件16为螺母,第二连接段122的外壁上形成有与螺母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以螺母作为调节件16,第二连接段122的外壁上形成有螺纹段,螺母与螺纹段螺纹连接,具有易于取材、方便制作及易于拆卸的优点。向上拧动螺母,使得螺母上移,从而推动阀壳11上移,使得弹性件15的弹力减小;向下拧动螺母,使得螺母下移,从而带动阀壳11下移,使得弹性件15的弹力增大。使用螺母作为调节件16,只用通过拧动螺母即可调节弹性件15的弹力大小,方便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排气孔113开设在侧板112上靠近第二通气端126的位置。密封垫14一打开第二通气端126的端口,气体就能直接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阀腔116,阀腔116内的气体快速通过排气孔113排出正负压安全阀10,从而提高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效率,更好地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排气孔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气孔113沿侧板112的周向间隔布置。如图1至图4所示,侧板112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13,多个排气孔113沿侧板112的周向间隔布置。设置多个排气孔113,使得气体通过通气孔135进入阀腔116后,阀腔116内的气体更加快速通过排气孔113排出正负压安全阀10,进一步提高正负压腔体结构泄压效率,更好地实现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正压保护。
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排气孔113沿阀壳11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布置,使得气体通过排气孔113均匀地向外部环境排出。多个排气孔113与多个通气孔135一一对应地设置,使得气体顺畅地通过通气孔135以及排气孔113排向外部环境,从而使得正负压安全阀10对正负压腔体结构保护效果更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压安全阀包括:
阀壳,所述阀壳内形成有阀腔,所述阀壳的壳壁开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排气孔;
阀体,套设于所述阀壳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阀体的一端伸出所述阀腔外,所述阀体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道,以使所述阀体上伸出所述阀腔外的一端为与外界正负压腔体结构连通的第一通气端,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阀腔内一端的为第二通气端;
套筒,所述套筒可滑动地罩设于所述第二通气端外,所述套筒包括筒盖和围设在所述筒盖外周的筒体,所述筒盖将所述第二通气端封堵,且所述筒盖与所述第二通气端之间垫设有密封垫,且所述密封垫与所述筒盖连接,所述筒体开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通气孔;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壳和所述筒盖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的内壁形成有凹槽,所述密封垫背离所述第二通气端的一侧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开设在所述筒体上靠近所述筒盖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气孔沿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通气孔为腰形孔,且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包括顶板和围设在所述顶板外周的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围成一端呈开口设置的所述阀腔,所述第一通气端伸出所述开口,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筒盖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筒盖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顶板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二通气端为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侧板具有间隙,所述筒体伸入所述间隙内并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外;所述第一通气端为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侧板滑动接触配合;所述正负压安全阀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阀腔外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外并与所述侧板上的所述开口所在的端部抵接,所述调节件能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阀壳相对所述阀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为螺母,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壁上形成有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的螺纹段。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负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孔开设在所述侧板上靠近所述第二通气端的位置;和/或,
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沿所述侧板的周向间隔布置。
CN202123317468.8U 2021-12-27 2021-12-27 正负压安全阀 Active CN216743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468.8U CN21674302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正负压安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468.8U CN21674302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正负压安全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3029U true CN216743029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9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7468.8U Active CN216743029U (zh) 2021-12-27 2021-12-27 正负压安全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30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1047B (zh) 双向透气阀、电池以及装置
CN111834580A (zh) 防爆透气阀及动力电池包总成
EP2105363B1 (en) Vehicular brake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CN213575764U (zh) 一种防爆阀及电池包
CN216743029U (zh) 正负压安全阀
CN112849420B (zh) 一种分区域分舱密封结构
CN210461806U (zh) 电机防水呼吸阀总成结构
WO2023098827A1 (zh) 泄压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217731314U (zh) 精油瓶及具有其的阀组件
CN110410538A (zh) 一种单向排气阀
CN216036097U (zh) 一种可单向排气的密封袋
CN213298933U (zh) 一种加注活门
CN208482066U (zh) 一种带减压功能的过滤器
CN209800806U (zh) 一种用于喷嘴挡板式定位器的防水排气结构
CN213752945U (zh) 一种用于汽车蓄电池的安全阀
CN113353435A (zh) 一种可单向排气的密封袋
CN213125999U (zh) 一种新型霍尔开关
CN213948132U (zh) 一种保压组件及阀
CN213039902U (zh) 往复式防爆防水透气阀
CN220647841U (zh) 一种氢能源汽车氢气储存装置
CN218971914U (zh) 一种防爆阀及电池
CN211719461U (zh) 一种含镶件的密封开关的气密封结构
CN217320004U (zh) 开关防水透气结构、车门及车辆
CN212277339U (zh) 防爆透气阀及动力电池包总成
CN216218215U (zh) 汽车控制器壳体及汽车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