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1852U -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1852U
CN216721852U CN202121025260.6U CN202121025260U CN216721852U CN 216721852 U CN216721852 U CN 216721852U CN 202121025260 U CN202121025260 U CN 202121025260U CN 216721852 U CN216721852 U CN 216721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groove
flow channel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252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达
李霏
江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252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1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1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18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散热装置包括本体部,本体部包括储液腔和流道,储液腔与流道形成闭合回路。该散热装置的储液腔与流道均集合在本体部上,不用外接管路即能形成冷却液的闭合回路,能够减小散热装置的体积,并能够简化散热装置的结构,方便将该散热装置在电子设备内部布置。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高功耗高发热量的消费类电子设备有紧凑化设计的趋势,例如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微型个人电脑、独立图形处理器、5G网关和电竞类网关等。传统电子设备可以采用水冷装置散热,水冷装置一般包括冷头、水箱、冷排、泵和导管,冷却液容纳于水箱和导管中,并在泵的驱动下循环流动,将冷头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的流动传送至冷排,并通过冷排传递到环境中,实现对发热部件的散热。
上述水冷散热装置需要设置独立的水箱、冷排,水箱设置于冷排下方,占用空间较大,不方便在小型电子设备内部布置,且散热装置结构复杂冷却液。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的体积更小,且结构简单。
本申请地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储液腔和流道,所述储液腔与所述流道形成闭合回路。
本方案中,储液腔用于储存冷却液,储液腔与流道均集合在本体部上,不用外接管路即能形成冷却液的闭合回路,能够减小散热装置的体积,并能够简化散热装置的结构。同时,由于散热装置的体积较小,可以直接设于小型电子设备内部,无需将散热装置的储液腔等部件外置于电子设备,使得散热装置的各腔体均能够用于对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进行散热,即该散热装置使得储液腔也能参与对待冷却件进行散热,增加了散热面积,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部还包括至少一个散热腔,所述散热腔与所述储液腔之间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散热腔用于对所述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部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围成所述储液腔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形成所述散热腔;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所述流道,所述流道与各所述凹槽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板体还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流道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缓冲腔和驱动件,所述缓冲腔设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所述缓冲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缓冲腔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所述缓冲腔;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动力部,所述动力部为贴片式马达。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部还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两端;所述第三板体用于封堵所述储液腔、所述散热腔和所述流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板体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储液腔内,且所述挡板的板面与冷却液流动方向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三板体背向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设有风扇和散热翅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散热腔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所述隔板底部的尺寸大于所隔板顶部的尺寸。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待冷却件和以上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冷却所述待冷却件。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去掉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去掉第三板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板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第三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三板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待冷却件与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本体部;
11-第一板体;
111-储液腔;
111a-第一凹槽;
112-散热腔;
112a-第一散热腔;
112b-第二散热腔;
112c-隔板;
113-第三凹槽;
114-缓冲腔;
12-第二板体;
121-第一流道;
121a-第一连通孔;
121b-第二连通孔;
121c-第三连通孔;
122-第二流道;
122a-第四连通孔;
122b-第五连通孔;
123-通孔;
13-第三板体;
131-散热翅片;
132-挡板;
133-延伸部;
2-驱动件;
21-驱动轴;
22-水轮;
23-动力部;
3-风扇;
4-盖体;
5-屏蔽罩;
6-待冷却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待冷却件6和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用于冷却待冷却件6。待冷却件6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独立显卡、5G网关、电竞类网关、主板、电路板等发热部件,本文以待冷却件6为主板为例进行描述。
本文中,定义散热装置的厚度方向为H,长度方向为L,宽度方向为W。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本体部1,本体部1包括储液腔111和流道,储液腔111与流道形成闭合回路。
本实施例中,储液腔111用于储存冷却液,储液腔111与流道均集合在本体部1上,不用外接管路即能形成冷却液的闭合回路,能够减小散热装置的体积,并能够简化散热装置的结构。同时,由于散热装置的体积较小,可以直接设于小型电子设备内部,无需将散热装置的储液腔111等部件外置于电子设备,使得散热装置的各腔体均能够用于对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6进行散热,即该散热装置使得储液腔111也能参与对待冷却件6进行散热,增加了散热面积,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本体部1还包括散热腔112,散热腔112与储液腔111之间通过流道连通,散热腔112用于对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6散热。
本实施例中,散热腔112的设置增加了散热装置与待冷却件6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冷却面积,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并且散热腔112可以根据待冷却件6的发热位置进行设定,具有设置位置灵活、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
其中,该散热装置中,散热腔112的截面积大于流道的截面积,从而使得散热腔112对待冷却件6的散热效果较好。同时,该散热装置中,储液腔111、散热腔112以及连通二者的流道均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6进行散热。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体部1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第一板体11设置有第一凹槽111a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111a围成储液腔111的至少部分,第二凹槽形成散热腔112,第二板体12设置有流道,流道与各凹槽连通。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包括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使得储液腔111和散热腔112位于第一板体11,流道位于第二板体12,即流道与储液腔111和散热腔112设置于沿厚度方向H分布的不同的板体,与设置于同一板体相比,能减小该板体沿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的尺寸,从而能够减小散热装置沿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的尺寸,降低散热装置整体的体积,且储液腔111、散热腔112和流道分布于两块板体,相比于设置于一块板体,能够减少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设置沟槽的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于第一板体11的第一凹槽111a和第二凹槽分别形成储液腔111的至少部分、散热腔112,能够简化储液腔111和散热腔112的结构和设计工艺。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板体11还设置有第三凹槽113,第三凹槽113与储液腔111和流道连通,且第三凹槽113的体积小于储液腔111的体积。
由于储液腔111的截面积较大,流道的截面积较小,即储液腔111与流道的截面积之差较大,当储液腔111内的冷却液直接进入流道时,存在流速增大过快导致散热效果较差的风险,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储液腔111与流道之间的第三凹槽113(截面积小于储液腔111的截面积)能够起到缓冲冷却液的作用,能够防止冷却液进入流道后流速过快,提高散热效率。另外,第三凹槽113的设置能够增加冷却液与待冷却件6的接触面积,增加待冷却件6的冷却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本体部1设置有至少两个并联的散热腔112,且各散热腔112均与流道连通。
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散热腔112,可以增加冷却液与待冷却件6的接触面积,增加待冷却件6的冷却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当多个散热腔112并联时,使得各散热腔112之间的冷却液不会相互影响,即使得各散热腔112均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6所示,散热腔112包括第一散热腔112a和第二散热腔112b,第一散热腔112a和第二散热腔112b孤立设置。如图7所示,流道包括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孤立设置,第一流道121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21a、第二连通孔121b和第三连通孔121c,第二流道122设置有第四连通孔122a与第五连通孔122b。第二板体12与第一板体11连接后,第三凹槽113中的冷却液经过第一连通孔121a进入第一流道121,第一流道121中的冷却液一部分经过第二连通孔121b进入第一散热腔112a,另一部分经过第三连通孔121c进入第二散热腔112b;第一散热腔112a中的冷却液经过第四连通孔122a进入第二流道122,第二散热腔112b中的冷却液经过第五连通孔122b进入第二流道122,两部分冷却液在第二流道122中汇合,并最后流入储液腔11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第二板体12设置有通孔123,通孔123与第一板体11的第一凹槽111a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孔123与第一凹槽111a连通共同形成储液腔111,因此,设置于第二板体12的与第一凹槽111a连通的通孔123能够增大储液腔111沿厚度方向H的尺寸,从而能够增大储液腔111的体积,且该通孔123的设置方便设置于第二板体12的第二流道122与储液腔111连通,能够简化第二流道122与储液腔111之间的连通结构。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10所示,第一板体11还设置有缓冲腔114,缓冲腔114与储液腔111和第一流道121连通,散热装置还包括驱动件2,驱动件2安装于第一板体11,并用于驱动储液腔111内的冷却液进入缓冲腔114。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缓冲腔114的一端具有开口114a,使得储液腔111中的冷却液在驱动件2的驱动下能够进入缓冲腔114,缓冲腔114另一端与第三凹槽113连通,缓冲腔114中的冷却液能够进入第三凹槽113,该缓冲腔114的设置能够对冷却液进一步起到缓冲的作用,能够降低冷却液从第三凹槽113流出时的压力,避免冷却液经第三凹槽113进入流道时发生飞溅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的设置使得储液腔111中的冷却液更容易进入缓冲腔114中冷却液冷却液。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7所示,沿厚度方向H,通孔123与第一凹槽111a对应并连通,且通孔123的面积大于第一凹槽111a的面积,缓冲腔114与通孔123连通,驱动件2安装于缓冲腔114内。
本实施例中,通孔123的面积大于第一凹槽111a,使得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连接后,缓冲腔114能够位于通孔123的下方且位于第一凹槽111a的外部,方便缓冲腔114与通孔123的连通,并且相比于缓冲腔114与通孔123错开设置,缓冲腔114与通孔123正对设置,使得驱动件2更容易将储液腔111中的冷却液抽至缓冲腔114中。驱动件2的至少部分位于缓冲腔114内,使得驱动件2工作时不受储液腔111内冷却液流动方向的干扰,能够提高驱动件2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10所示,驱动件2还包括动力部23,动力部23为贴片式马达。
本实施例中,贴片式马达的体积更小,方便设置于散热装置内部,且贴片式马达通过贴片的方式安装,可以简化内部布线方式。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还包括驱动轴21和水轮22,动力部23用于驱动驱动轴21转动并带动水轮22一起转动,水轮22转动时能够产生吸力,将储液腔111中的冷却液通过开口114a吸入缓冲腔114。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体部1还包括第三板体13,第三板体13与第一板体11位于第二板体12的两端,第三板体13用于封堵储液腔111、散热腔112、第三凹槽113和流道。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板体13封堵储液腔111、散热腔112和流道,使得各凹槽和流道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密封,因此可以选择易于开槽的方向进行加工,因而能够简化第一凹槽111a、第二凹槽、第三凹槽113和流道的设计工艺,方便第三板体13与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组装。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三板体13朝向第二板体12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挡板132,挡板132位于储液腔111内,且挡板132的板面与冷却液流动方向呈预设夹角。
本实施例中,挡板132能够改变储液腔111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增加冷却液在储液腔111内流动的时间,从而提高储液腔111对待冷却件6的散热效率冷却液。同时挡板132与储液腔111内冷却液接触能够将储液腔111内冷却液的热量通过挡板132传递至第三板体13,并通过第三板体13将热量传递至外界环境中,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更具体地,如图2、图8所示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3和散热翅片131,风扇3和散热翅片131位于第三板体13背向第二板体1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131位于储液腔111上方,储液腔111中冷却液释放的热量能够通过挡板132传递至第三板体13,风扇3用于产生吹向散热翅片131的风,散热翅片131能够增加与风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风扇3对第三板体13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对储液腔111中冷却液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通过冷却液直接对待冷却件6进行冷却,并通过风冷对储液腔111中冷却液进行冷却,使得待冷却件6释放的热量能够通过冷却冷却液和风冷两种方式及时散发出去,从而能够提高对待冷却件6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风扇3与水轮22共用一个动力部23和驱动轴21,使得驱动件2工作时能够同时带动水轮22和风扇3工作,减少了驱动件2的使用,节约安装空间,有利减小散热装置的体积,并降低散热装置的能耗。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腔1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112c,隔板112c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且隔板112c底部的尺寸大于所隔板112c顶部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隔板112c的设置能够减缓冷却液在散热腔112中的流动速度,增加冷却液在散热腔112中的停留时间,使待冷却件6与散热腔112中的冷却液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散热效果。隔板112c底部的尺寸大于顶部的尺寸,使得冷却液流经隔板112c时,流经隔板112c顶部和底部的冷却液流速不一致,从而能够产生扰流,增加冷却液散热腔112内冷却液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局部冷却液过热,并提高冷却液与待冷却件6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待冷却件6与散热装置之间还包括屏蔽罩5,屏蔽罩5用于包裹待冷却件6的发热部件,隔板112c可以设置在屏蔽罩5上,屏蔽罩5形成散热腔112的底壁,冷却液直接与屏蔽罩5接触,省去了中间过渡层,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板体13具有向下延伸部133,第三板体13与延伸部133半包裹散热装置。
本实施例中,第三板体13与延伸部133半包裹散热装置,能够防止灰尘、水分进入散热装置,散热装置还包括盖体4,盖体4用于盖合在风扇3和散热翅片131上方,防止灰尘和水分落入风扇3和散热翅片131。
本实施例中,第三板体13与延伸部133可以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且第三板体13与延伸部133为金属材料,因此第三板体13与延伸部133包裹散热装置还能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金属壳,金属壳密封散热装置。
本实施例中,第三板体13、散热翅片131、挡板132直接在金属壳上设置,金属壳全包裹散热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电磁屏蔽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本体部(1),所述本体部(1)包括储液腔(111)和流道,所述储液腔(111)与所述流道形成闭合回路,所述本体部(1)还包括至少一个散热腔(112),所述散热腔(112)与所述储液腔(111)之间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散热腔(112)用于对所述电子设备的待冷却件(6)散热;
所述本体部(1)包括沿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所述第一板体(11)设置有第一凹槽(111a)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111a)围成所述储液腔(111)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形成所述散热腔(112);所述第二板体(12)设置有所述流道,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还设置有第三凹槽(113),所述第三凹槽(113)与所述储液腔(111)和所述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12)设置有通孔(123),所述通孔(123)与所述第一凹槽(111a)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缓冲腔(114)和驱动件(2),所述缓冲腔(114)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缓冲腔(114)与所述储液腔(111)和所述流道连通;
所述通孔(12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凹槽(111a)的面积,所述缓冲腔(114)与所述通孔(123)连通,所述驱动件(2)安装于所述缓冲腔(114)内,所述驱动件(2)用于驱动所述储液腔(111)内的冷却液进入所述缓冲腔(114);
所述驱动件(2)还包括动力部(23),所述动力部(23)为贴片式马达。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还包括第三板体(13),所述第三板体(13)与所述第一板体(11)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2)两端;所述第三板体(13)用于封堵所述储液腔(111)、所述散热腔(112)和所述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13)朝向所述第二板体(12)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挡板(132),所述挡板(132)位于所述储液腔(111)内,且所述挡板(132)的板面与冷却液流动方向呈预设夹角;
所述第三板体(13)背向所述第二板体(12)的一侧设有风扇(3)和散热翅片(131)。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112c),所述隔板(112c)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
所述隔板(112c)底部的尺寸大于所隔板(112c)顶部的尺寸。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待冷却件(6);
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
其中,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冷却所述待冷却件(6)。
CN202121025260.6U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721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5260.6U CN216721852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5260.6U CN216721852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1852U true CN216721852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72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25260.6U Active CN216721852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1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63880B1 (en) Liquid cooled radiation module for servers
US20060185378A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US7222661B2 (en) Cooling module
US20030151900A1 (en) Multi-opening heat-dissipation device for high-power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20050082040A1 (e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KR20090096562A (ko) 흡열 부재, 냉각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TWI548976B (zh) 循環散熱模組
CN216982389U (zh) 散热装置和电气设备
US20050225942A1 (en) Plug-in cooling device
CN216721852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2131781A (zh) 液冷系統
CN201557360U (zh) 散热风扇装置及其电子运算系统
JP3103678U (ja) コンピュータの冷却装置
WO2022228164A1 (zh) 冷却装置和包括冷却装置的服务器
CN114340332B (zh) 浸没式冷却系统
CN116483178A (zh) 一种计算设备及其冷板
TW202322314A (zh) 液冷式散熱裝置
TWM557965U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CN220755352U (zh) 一种微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20965474U (zh) 控制器的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CN201210784Y (zh) 一种散热器
CN220191319U (zh) 散热器、电路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181456U (zh) 用于复杂异构分布式系统线下存储的主机
CN220274117U (zh) 一种用于液冷的双通道冷板
CN220252305U (zh) 头戴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