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10775U - 载具 - Google Patents

载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10775U
CN216710775U CN202123087698.XU CN202123087698U CN216710775U CN 216710775 U CN216710775 U CN 216710775U CN 202123087698 U CN202123087698 U CN 202123087698U CN 216710775 U CN216710775 U CN 216710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abutting
support
abutting piec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876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876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10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10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10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支座、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限位件。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一方向相互接近或远离;第一弹性件对第一抵顶件施加第一弹力,第二弹性件对第二抵顶件施加第二弹力,第一弹力大于第二弹力,且与第二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支座,用于与第一抵顶件相抵触。本申请提供的载具能够避免损伤工件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载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具。
背景技术
3C产品制造过程中,为提高3C产品的组装可靠性,需对产品的中框进行检测。该中框通过载具夹持,并被输送至检测组件处,检测组件对该中框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该中框装载于载具的方式如下:载具上的夹持件打开,然后,将中框放置载具上,接着,载具上的夹持件从外向内夹持该中框的外表面,从而完成对中框的固持。
由于夹持中框的夹持点位于中框的外表面,易导致中框外表面产生划痕,影响中框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具,能够避免损伤工件的外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载具,载具包括支座、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限位件。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一方向相互接近或远离;第一弹性件对第一抵顶件施加第一弹力,第二弹性件对第二抵顶件施加第二弹力,第一弹力大于第二弹力,且与第二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支座,用于与第一抵顶件相抵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抵顶件接近第二抵顶件,和/或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抵顶件接近第一抵顶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第一磁吸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第二磁吸件设置于第一抵顶件,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磁吸力用于驱动第一抵顶件接近第一限位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还包括第三抵顶件、第四抵顶件、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以及第二限位件。第三抵顶件和第四抵顶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二方向相互接近或远离;第三弹性件对第三抵顶件施加第三弹力,第四弹性件对第四抵顶件施加第四弹力,第三弹力大于第四弹力,且与第四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三抵顶件和第四抵顶件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三抵顶件和第四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第二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支座,用于与第三抵顶件相抵触;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第三驱动件,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三抵顶件接近第四抵顶件,和/或第四驱动件,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第四抵顶件接近第三抵顶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第三磁吸件设置于第二限位件;第四磁吸件设置于第三抵顶件,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磁吸力用于驱动第三抵顶件接近第二限位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转动件、移动件、连接件以及第三限位件。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支座,用于与工件相抵触;移动件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三方向或第三方向的反向相对支座移动;连接件分别与转动件和移动件转动连接,移动件、连接件以及转动件形成连杆机构,以使得移动件移动时,能够带动转动件转动;第三限位件设置于支座,用于与转动件或移动件相抵触,以避免连杆机构处于死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载具,载具包括支座、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以及第一弹性件。第一抵顶件活动设置于支座;第二抵顶件固定设置于支座,第一抵顶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接近或远离第二抵顶件;第一弹性件对第一抵顶件施加第一弹力,以使得第一抵顶件远离第二抵顶件,进而使得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载具包括第三抵顶件、第四抵顶件以及第三弹性件。第三抵顶件活动设置于支座;第四抵顶件固定设置于支座,第三抵顶件能够沿第二方向接近或远离第四抵顶件;第三弹性件对第三抵顶件施加第三弹力,以使得第三抵顶件远离第四抵顶件,进而使得第三抵顶件和第四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载具包括支座、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限位件。使用时,先通过外力克服第一弹力和第二弹力,驱动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相靠拢,再将工件的内边缘围设于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外,外力撤去后,在第一弹力和第二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相远离,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进而将工件固持于载具。由于第一弹力大于第二弹力,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抵顶件相抵触,限制工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载具能够固持工件并将工件定位。第一抵顶件和第二抵顶件不与工件的外表面接触,避免了损伤工件的外表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使用本申请载具装载的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载具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4是图2所示载具的左视图;
图5是图2所示载具中第三固持组件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三固持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A-A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载具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1工件,101内边缘,102外边缘,10支座,20第一固持组件,21第一抵顶件,211第一抵顶部,22第二抵顶件,221第二抵顶部,23第一弹性件,24第二弹性件,25第一驱动件,26第二驱动件,27第一限位件,30第二固持组件,31第三抵顶件,311第三抵顶部,32第四抵顶件,321第四抵顶部,33第三弹性件,34第四弹性件,35第三驱动件,36第四驱动件,37第二限位件,40第三固持组件,41转动件,42移动件,43连接件,44第三限位件,45第五弹性件,46顶撑件,50安装座,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使用本申请载具装载的工件1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工件1为矩形框的结构。工件1具有环设于四周的内边缘101和外边缘102。现有技术中,载具由外而内地夹持工件1的外边缘102,实现固持工件1,易造成工件1的外表面损伤。本申请中,载具由内而外(图1中箭头方向)地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实现固持工件1,能够避免损伤工件1的外表面。为方便下文描述,工件1的四个内边缘101分别定义为第一内边缘101a、第二内边缘101b、第三内边缘101c以及第四内边缘101d。
图1所示工件1仅为一示例,本申请的载具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结构的工件1,例如,工件1呈壳状,载具可以由内而外地抵顶于工件1的内壁面。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图2至图4分别是本申请载具一实施例的主视图、仰视图以及左视图。
载具包括支座10、第一固持组件20、第二固持组件30以及第三固持组件40。
支座10为载具的结构主体,用于安装载具的其它部件。第一固持组件20、第二固持组件30以及第三固持组件40分别在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固持工件1。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相交。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第三方向D3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
下面依次介绍第一固持组件20、第二固持组件30以及第三固持组件40。
第一固持组件20包括第一抵顶件21、第二抵顶件22、第一弹性件23、第二弹性件24以及第一限位件27。
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分别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一方向D1相互接近或远离。具体地,第一抵顶件21活动设置于支座10,能够沿第一方向D1或第一方向D1的反向相对支座10移动。更具体地,第一抵顶件21可以滑动配合于支座10。第二抵顶件22活动设置于支座10,能够沿第一方向D1或第一方向D1的反向相对支座10移动。更具体地,第二抵顶件22可以滑动配合于支座10。
第一抵顶件21具有第一抵顶部211。具体地,第一抵顶部211为凸设于第一抵顶件21上的柱体。第一抵顶部211用于与工件1的第一内边缘101a相抵触。第一抵顶部21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一抵顶部211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一抵顶件21能够平稳地抵顶工件1的第一内边缘101a。
第二抵顶件22具有第二抵顶部221。具体地,第二抵顶部221为凸设于第二抵顶件22上的柱体。第二抵顶部221用于与工件1的第二内边缘101b相抵触。第二抵顶部22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二抵顶部221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二抵顶件22能够平稳地抵顶工件1的第二内边缘101b。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
第一弹性件23对第一抵顶件21施加第一弹力,以使得第一抵顶部211远离第二抵顶部221。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3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弹性件2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抵顶件21和支座10连接。第一弹性件23始终处于被拉伸状态,对第一抵顶件21施加拉应力,第一弹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一致。第一弹性件23可以为弹簧。
第二弹性件24对第二抵顶件22施加第二弹力,以使得第二抵顶部221远离第一抵顶部211。具体地,第二弹性件24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弹性件2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抵顶件22和支座10连接。第二弹性件24始终处于被拉伸状态,对第二抵顶件22施加拉应力,第二弹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的反向一致。第二弹性件24可以为弹簧。
第一弹力大于第二弹力,且与第二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件23和第二弹性件24的作用下,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相分离,进而使得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能够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
第一限位件27固定设置于支座10,用于在第一抵顶件21远离第二抵顶件22的过程中,与第一限位件27相抵触,以限制第一抵顶件21的极限位置。通过第一限位件27限位,能够保证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固持工件1后,能够停留在第一方向D1上的同一位置。
第一固持组件20固持工件1的过程:外力驱动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相靠拢。将工件1套设于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外,使得工件1的内边缘101围设于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外。撤去外力,在第一弹力和第二弹力驱动下,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相远离,使得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进而将工件1固持于载具。由于第一弹力大于第二弹力,第一限位件27与第一抵顶件21相抵触,限制工件1在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由此,载具能够固持工件1并将工件1定位。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抵顶部211和第二抵顶部221不与工件1的外表面接触,避免了损伤工件1的外表面。
为了能够自动化地驱动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相靠拢,本实施例中,第一固持组件2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25和第二驱动件26。第一驱动件25用于驱动第一抵顶件21移动,以使得第一抵顶件21接近第二抵顶件22。第二驱动件26用于驱动第二抵顶件22移动,以使得第二抵顶件22接近第一抵顶件21。第一驱动件25可以为气缸。气缸的缸体固设于支座10上,气缸的活塞杆不与第一抵顶件21连接,活塞杆伸出时,推抵第一抵顶件21,使得第一抵顶件21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活塞杆收回后,第一抵顶件21在第一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D1移动。同样地,第二驱动件26也可以为气缸。
第一固持组件20还包括第一磁吸件(图未示)和第二磁吸件(图未示)。第一磁吸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27。第二磁吸件设置于第一抵顶件21。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磁吸力用于驱动第一抵顶件21接近第一限位件27。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可以为永磁体。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之间的磁吸力,能够确保第一抵顶件21能够与第一限位件27相抵触。
第二固持组件30的结构与第一固持组件2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固持组件30在另一个方向固持工件1。下文中,第二固持组件30未提及的部分可参照第一固持组件20。
第二固持组件30包括第三抵顶件31、第四抵顶件32、第三弹性件33、第四弹性件34、第三驱动件35、第四驱动件36、第二限位件37、第三磁吸件(图未示)和第四磁吸件(图未示)。
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分别活动设置于支座,能够沿第二方向D2相互接近或远离。具体地,第三抵顶件31活动设置于支座10,能够沿第二方向D2或第二方向D2的反向相对支座10移动。第三抵顶件31具有第三抵顶部311。第三抵顶部311用于抵顶工件1的第三内边缘101c。第四抵顶件32活动设置于支座10,能够沿第二方向D2或第二方向D2的反向相对支座10移动。第四抵顶件32具有第四抵顶部321。第四抵顶部321用于抵顶工件1的第四内边缘101d。第三抵顶部311和第四抵顶部321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
第三弹性件33对第三抵顶件31施加第三弹力,第四弹性件34对第四抵顶件32施加第四弹力,第三弹力大于第四弹力,且与第四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具体地,在第三弹性件33和第四弹性件34的作用下,第三抵顶部311和第四抵顶部321能够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
第三驱动件35用于驱动第三抵顶件31移动,以使得第三抵顶件31接近第四抵顶件32。
第四驱动件36用于驱动第四抵顶件32移动,以使得第四抵顶件32接近第三抵顶件31。
第二限位件37固定设置于支座10,用于在第三抵顶件31远离第四抵顶件32的过程中,与第三抵顶件31相抵触,以限制第三抵顶件31的极限位置。
第三磁吸件设置于第二限位件37。第四磁吸件设置于第三抵顶件31。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磁吸力用于驱动第三抵顶件31接近第二限位件37。
第二固持组件30固持工件1的过程:第三驱动件35和第四驱动件36分别驱动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移动,使得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相靠拢。将工件1套设于第三抵顶部311和第四抵顶部321外,使得工件1的内边缘101围设于第三抵顶部311和第四抵顶部321外。撤去第三驱动件35和第四驱动件36的驱动力,在第三弹力和第四弹力驱动下,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相远离,使得第三抵顶部311和第四抵顶部321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同时第三抵顶件31抵顶于第二限位件37。
第一固持组件20和第二固持组件30同步地在不同的方向固持工件1。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和图6分别是载具中第三固持组件40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A-A剖视图,图5至图7中,示出了支座10的部分结构。
第三固持组件4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三固持组件40分别用于固持工件1的四个角。
第三固持组件40包括顶撑件46(见图2)、转动件41、移动件42、连接件43、第五弹性件45以及第五驱动件(图未示)。
顶撑件46设置有多个,多个顶撑件46分散地凸设于支座10。当工件1放置于支座10上后,多个顶撑件46承载工件1。
转动件4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座10,用于与工件1相抵触。具体地,转动件41沿第四方向D4转动至预定位置后,能够抵压工件1,与顶撑件46配合,在第三方向D3固持工件1。
移动件42活动设置于支座10,能够沿第三方向D3或第三方向D3的反向相对支座10移动。具体地,移动件42可以滑动配合于支座10。
连接件43分别与转动件41和移动件42转动连接。移动件42、连接件43以及转动件41形成连杆机构,以使得移动件42移动时,能够带动转动件41转动。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移动,带动转动件41沿第四方向D4转动,以使得转动件41抵压工件1。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的反向移动,带动转动件41沿第四方向D4的反向转动,以使得转动件41释放工件1。
第五弹性件45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于支座10和移动件42,用于对移动件42施加第五弹力,以驱动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移动,进而使得转动件41能够弹性抵压于工件1,避免损伤工件1的外表面。第五弹性件45可以为弹簧。
第五驱动件用于驱动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的反向移动,以使得转动件41释放工件1。第五驱动件可以为气缸。
第三固持组件40固持工件1的工作过程:
工件1放置于多个顶撑件46上。第五驱动件撤去驱动力,第五弹性件45驱动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移动,移动件42带动转动件41沿第四方向D4转动,转动件41抵压于工件1。第五驱动件驱动移动件42沿第三方向D3的反向移动,移动件42带动转动件41沿第四方向D4的反向转动,转动件41释放工件1。
第三固持组件40中采用了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具有死点,当转动件41释放工件1后,若连杆机构处于死点,第五弹性件45不容易驱动移动件42移动。转动件41与支座10绕第一轴线(图未示)可转动,转动件41与连接件43绕第二轴线(图未示)可转动,连接与移动件42绕第三轴线(图未示)可转动,当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以及第三轴线共面时,连杆机构处于死点。为避免连杆机构处于死点,第三固持组件4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44。第三限位件44设置于支座10,用于与转动件41相抵触,以避免连杆机构处于死点。第三限位件44可以为弹簧柱塞,该弹簧柱塞位置可调节,弹簧柱塞上的柱塞能抵顶转动件41,以避免转动件41转动至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以及第三轴线共面。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44也可以用于与移动件42相抵触,以避免连杆机构处于死点。
请再参阅图2,支座10上安装有多个安装座50,各安装座50位置可调节,如可以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调整位置。安装座50上固设有棱镜(图未示),利用棱镜可以将工件1的内部特征反射至相机(图未示),从而能可靠测量出工件1的内部特征。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载具,载具包括支座10、第一抵顶件21、第二抵顶件22、第一弹性件23、第三抵顶件31、第四抵顶件32以及第三弹性件33。
第一抵顶件21活动设置于支座10。具体地,第一抵顶件21沿第一方向D1可滑动地设置于支座10。
第二抵顶件22固定设置于支座10。第一抵顶件21能够沿第一方向D1接近或远离第二抵顶件22。
第一弹性件23对第一抵顶件21施加第一弹力,以使得第一抵顶件21远离第二抵顶件22,进而使得第一抵顶件21和第二抵顶件22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
第三抵顶件31活动设置于支座10。具体地,第三抵顶件31沿第二方向D2可滑动地设置于支座10。
第四抵顶件32固定设置于支座10。第三抵顶件31能够沿第二方向D2接近或远离第四抵顶件32。
第三弹性件33对第三抵顶件31施加第三弹力,以使得第三抵顶件31远离第四抵顶件32,进而使得第三抵顶件31和第四抵顶件32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1的内边缘101。
其中,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相交。
本实施例中,以第二抵顶件22为基准,以确定工件1在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另外,还以第四抵顶件32为基准,以确定工件1在第二方向D2上位置。相比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再设置第一限位件27和第二限位件37。
本实施例其余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
具体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座;
第一抵顶件、第二抵顶件,所述第一抵顶件和所述第二抵顶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所述支座,能够沿第一方向相互接近或远离;
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第一抵顶件施加第一弹力,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二抵顶件施加第二弹力,所述第一弹力大于所述第二弹力,且与第二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所述第一抵顶件和所述第二抵顶件相互远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抵顶件和所述第二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座,用于与所述第一抵顶件相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顶件接近所述第二抵顶件,和/或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抵顶件接近所述第一抵顶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
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顶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所述磁吸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顶件接近所述第一限位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抵顶件、第四抵顶件,所述第三抵顶件和所述第四抵顶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所述支座,能够沿第二方向相互接近或远离;
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对所述第三抵顶件施加第三弹力,所述第四弹性件对所述第四抵顶件施加第四弹力,所述第三弹力大于所述第四弹力,且与所述第四弹力方向相反,以使得所述第三抵顶件和所述第四抵顶件相互远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三抵顶件和所述第四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座,用于与所述第三抵顶件相抵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抵顶件接近所述第四抵顶件,和/或
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抵顶件接近所述第三抵顶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磁吸件,所述第三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件;
第四磁吸件,所述第四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抵顶件,所述第三磁吸件和所述第四磁吸件之间具有磁吸力,所述磁吸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抵顶件接近所述第二限位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座,用于与所述工件相抵触;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支座,能够沿第三方向或所述第三方向的反向相对所述支座移动;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转动件和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移动件、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转动件形成连杆机构,以使得所述移动件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
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设置于所述支座,用于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移动件相抵触,以避免所述连杆机构处于死点。
9.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座;
第一抵顶件,所述第一抵顶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支座;
第二抵顶件,所述第二抵顶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座,所述第一抵顶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抵顶件;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第一抵顶件施加第一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一抵顶件远离所述第二抵顶件,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抵顶件和所述第二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抵顶件,所述第三抵顶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支座;
第四抵顶件,所述第四抵顶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座,所述第三抵顶件能够沿第二方向接近或远离所述第四抵顶件;
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对所述第三抵顶件施加第三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三抵顶件远离所述第四抵顶件,进而使得所述第三抵顶件和所述第四抵顶件分别由内向外地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内边缘;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CN202123087698.XU 2021-12-09 2021-12-09 载具 Active CN216710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7698.XU CN216710775U (zh) 2021-12-09 2021-12-09 载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7698.XU CN216710775U (zh) 2021-12-09 2021-12-09 载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10775U true CN216710775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8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87698.XU Active CN216710775U (zh) 2021-12-09 2021-12-09 载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10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9190B (zh) 治具及装配设备
US9243738B2 (en) Overturning machine and workbench thereof
CN216710775U (zh) 载具
CN211589303U (zh) 钥匙复制机的钥匙定位件及具该钥匙定位件的钥匙夹具
JP2011062754A (ja) クランプ装置
CN211876997U (zh) 一种用于样品检测装置的定位夹具
CN215200751U (zh) 定位机构及加工设备
CN209394250U (zh) 用于夹持密封圈的夹持器
CN212351761U (zh) 一种自动夹紧定位装置
CN211540935U (zh) 弹性夹持治具和测试设备
US7883078B2 (en) Cam clamp
CN210022870U (zh) 一种led晶片自动分选机用清洗头组件
CN209491242U (zh) 一种用于机罩合拼滚边成型结构
CN218254705U (zh) 磁性夹紧治具
CN219444879U (zh) 条状工件检测夹具
CN215617542U (zh) 定位设备
CN107738082B (zh) 治具
CN218109990U (zh) 定位治具
CN219598550U (zh) 引脚焊接治具
CN213533299U (zh) 治具及具有其的机床
CN217860842U (zh) 治具
CN217194831U (zh) 固定装置
CN217254708U (zh) 一种高精度快速双穴定位工装
CN217224281U (zh) 焊接定位装置
CN218932117U (zh) 一种磁棒套架、磁棒套取放结构及核酸提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