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6032U -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6032U
CN216676032U CN202123172604.9U CN202123172604U CN216676032U CN 216676032 U CN216676032 U CN 216676032U CN 202123172604 U CN202123172604 U CN 202123172604U CN 216676032 U CN216676032 U CN 216676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adjusting
tip
gear assembly
bend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26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孔荣
朱晗诚
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726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6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6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6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该系统通过主齿轮组件驱动辅齿轮组件拉动调弯绳,以带动导管的第一端运动而弯曲导管,即调弯导管。其中,主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小于辅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使得用户施加于主齿轮组件的作用力经辅齿轮组件能够得到放大,并用于拉动调弯绳,这意味用户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调弯导管。并且,调弯旋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导管的延伸方向,意味着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用户单手操控调弯旋钮转动,以调弯导管,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背景技术
主动脉瓣是位于左心室流出道和升主动脉之间的三叶瓣膜。瓣膜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有效的左心室射血。很多病理条件下瓣膜受到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主动脉瓣疾病是心脏内科和心外科医生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其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瓣膜外科修补或置换手术等。标准的外科治疗策略包括主动脉瓣修补术、瓣膜保护技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等。
主动脉瓣疾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并存。主动脉瓣狭窄占主动脉瓣疾病的大多数,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2%,而在年龄大于8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技术原理是将缝有人工瓣膜的固定支架压缩并装载到输送系统,然后将其沿着入路(如动脉)送至主动脉瓣处并释放,将病变主动脉瓣挤压到人工瓣膜旁,而人工主动脉瓣膜固定在主动脉瓣处,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
输送系统输送人工主动脉瓣膜的过程中,需要调弯输送系统的导管,使得人工主动脉瓣膜能够通过主动脉弓到达病变的主动脉瓣处以及配合调整人工主动脉瓣膜的位置等。然而,目前的输送系统通常需要用户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导致用户的操作负担较重,不便于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承载装置,承载装置用于安装瓣膜支架。该系统还包括导管,导管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承载装置连接。该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第二端连接。该系统还包括调弯绳,调弯绳的一端与第一端连接。控制装置包括调弯旋钮、主齿轮组件及辅齿轮组件,调弯旋钮、主齿轮组件的齿轮及辅齿轮组件的齿轮依次传动连接,调弯绳的另一端连接辅齿轮组件,调弯旋钮能够绕一转动轴线自转,用于驱动主齿轮组件的齿轮转动,以带动辅齿轮组件拉动调弯绳,进而带动第一端运动而弯曲导管。其中,主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小于辅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转动轴线垂直于导管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壳体;主齿轮组件包括太阳轮,太阳轮可转动地设于壳体;辅齿轮组件包括固定内齿圈、行星轮及行星架,固定内齿圈设于壳体,行星轮可转动地设于行星架;太阳轮通过行星轮与固定内齿圈啮合,调弯绳连接行星架,太阳轮用于带动行星架转动,以拉动调弯绳;其中,太阳轮的齿数小于固定内齿圈的齿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夹设于固定内齿圈和行星架之间,弹性件用以阻碍固定内齿圈和行星架之间的相对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辅齿轮组件包括多个行星轮;多个行星轮沿太阳轮的外周均匀间隔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行星架背离行星轮的一侧设有卷绕部;调弯绳卷绕于卷绕部,其中通过收卷调弯绳以拉动调弯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齿轮组件还包括主传动轴和调弯旋钮;主传动轴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太阳轮和调弯旋钮均设于主传动轴,调弯旋钮用于驱动主传动轴带动太阳轮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调弯旋钮包括第一调弯旋钮和第二调弯旋钮;第一调弯旋钮和第二调弯旋钮均设于主传动轴,其中第一调弯旋钮的外径大于第二调弯旋钮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管埋设有调弯绳通道;调弯绳通道沿导管延伸至第一端,调弯绳可活动地穿设于调弯绳通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均位于第一端,且可膨胀部件设于尖端件的外周;尖端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尖端件的中心轴线彼此间隔,以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安装部,尖端件处于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在尖端件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第二限位部在尖端件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均连接第一端,且可膨胀部件设于尖端件的外周;尖端件具有安装部,尖端件处于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尖端件还具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沿尖端件的中心轴线自安装部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第一流体通道连通导管内的第二流体通道,自第二流体通道传输而来的至少部分流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充入可膨胀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均连接第一端,且可膨胀部件设于尖端件的外周,尖端件具有安装部,尖端件处于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承载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显影体,显影体设于尖端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内管,内管嵌设于导管内;控制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设有相互独立的流体进口/出口通道和导丝通道,流体进口/出口通道连通导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间,导丝通道连通内管,导丝通过导丝通道穿入内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该系统通过主齿轮组件驱动辅齿轮组件拉动调弯绳,以带动导管的第一端运动而弯曲导管,即调弯导管。其中,主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小于辅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使得用户施加于主齿轮组件的作用力经辅齿轮组件能够得到放大,并用于拉动调弯绳,这意味用户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调弯导管,因而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并且,调弯旋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导管的延伸方向,意味着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用户单手操控调弯旋钮转动,以调弯导管,因而能够进一步方便用户调弯导管,进一步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调弯导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齿轮组件和辅齿轮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主齿轮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省略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尖端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a-13e是本实用新型瓣膜支架的输送过程中各步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输送系统不便于用户调弯导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承载装置,承载装置用于安装瓣膜支架。该系统还包括导管,导管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承载装置连接。该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第二端连接。该系统还包括调弯绳,调弯绳的一端与第一端连接。控制装置包括调弯旋钮、主齿轮组件及辅齿轮组件,调弯旋钮、主齿轮组件的齿轮及辅齿轮组件的齿轮依次传动连接,调弯绳的另一端连接辅齿轮组件,调弯旋钮能够绕一转动轴线自转,用于驱动主齿轮组件的齿轮转动,以带动辅齿轮组件拉动调弯绳,进而带动第一端运动而弯曲导管。其中,主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小于辅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转动轴线垂直于导管的延伸方向。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应用于输送球扩式的瓣膜支架。下文以该系统应用于输送球扩式的瓣膜支架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包括承载装置10、控制装置20、导管31及内管32。内管32嵌设于导管31内且与导管31同轴设置。承载装置10通过导管31和内管32与控制装置20连接。承载装置10用于安装瓣膜支架,控制装置20用于控制瓣膜支架的输送过程,且还用于在瓣膜支架到达病变的主动脉瓣处之后控制瓣膜支架展开,使得瓣膜支架锚定于主动脉瓣处。
在一实施例中,导管31两端分别为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导管31的第一端311与承载装置10连接,导管31的第二端312与控制装置20连接。请一并参阅图3,控制装置20用于控制导管31的第一端311朝向控制装置20运动而弯曲导管31,以通过导管31的弯曲动作使得瓣膜支架能够通过主动脉弓到达病变的主动脉瓣处以及配合调整瓣膜支架的位置(包括调整瓣膜支架与原生瓣环的同轴度及调整瓣膜支架的轴向位置等,将在下文详细阐述)等。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控制装置20包括主齿轮组件21和辅齿轮组件22。该系统还包括调弯绳23。调弯绳23的一端与导管31的第一端311连接,另一端连接辅齿轮组件22。主齿轮组件21的齿轮与辅齿轮组件22的齿轮啮合,主齿轮组件21用于驱动辅齿轮组件22拉动调弯绳23,以带动导管31的第一端311运动而弯曲导管31,即调弯导管31。进一步地,主齿轮组件21驱动辅齿轮组件22拉动调弯绳23,带动导管31的第一端311朝向控制装置20运动而调弯导管31。
主齿轮组件21的齿轮齿数小于辅齿轮组件22的齿轮齿数,使得用户施加于主齿轮组件21的作用力经辅齿轮组件22能够得到放大,并用于拉动调弯绳23,这意味用户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调弯导管31,因而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31,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0包括壳体24。壳体24为控制装置20的基础载体,用于承载及保护控制装置20的各个零部件。主齿轮组件21包括太阳轮211,太阳轮21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24。辅齿轮组件22包括固定内齿圈221、行星轮222及行星架223,固定内齿圈221设于壳体24,行星轮222可转动地设于行星架223。
太阳轮211通过行星轮222与固定内齿圈221啮合,调弯绳23连接行星架223,太阳轮211用于带动行星架223转动,以拉动调弯绳23。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以太阳轮211为输入、行星轮222为输出,通过驱动太阳轮211转动,使得与之啮合的行星轮222转动并沿固定内齿圈221移动,进而带动行星架223转动,以通过行星架223拉动调弯绳23而调弯导管31。
太阳轮211的齿数小于固定内齿圈221的齿数,使得用户施加于太阳轮211的作用力经行星轮222和固定内齿圈221能够得到放大,并用于拉动调弯绳23,这意味用户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调弯导管31,因而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31,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并且,本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通过合理选择传动比,可以灵活地调整上述作用力的放大倍数,进一步方便用户调弯导管31及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此外,本实施例的主齿轮组件21和辅齿轮组件22还具有结构紧凑、承载能力强等优势。
可选地,辅齿轮组件22包括多个行星轮222,该多个行星轮222沿太阳轮211的外周均匀间隔分布。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辅齿轮组件22包括三个行星轮222。该三个行星轮222均可转动地设于行星架223,太阳轮211通过带动该三个行星轮222转动并沿固定内齿圈221移动,使得该三个行星轮222带动行星架223转动。优选地,该三个行星轮222沿太阳轮211的外周均匀间隔分布。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0并不局限于通过上述太阳轮211、行星轮222及固定内齿圈221的传动方式。例如,主齿轮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主动轮,辅齿轮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调弯绳连接从动轮,主动轮通过驱动从动轮转动而拉动调弯绳,即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传动方式同样能够拉动调弯绳,且主动轮的齿数可以小于从动轮的齿数,同样能够达到放大施加于主动轮的作用力的效果,同样能够方便用户调弯导管及有利于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本发明实施例以太阳轮、行星轮及固定内齿圈的传动方式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0还包括弹性件26。弹性件26夹设于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之间,弹性件26用以阻碍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之间的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弹性件26可以处于压缩状态,即弹性件26具有向外膨胀的趋势。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26紧密接触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弹性件26分别向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施加摩擦力,以通过摩擦力阻碍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自锁功能。当用户停止驱动行星架223转动时,弹性件26提供的摩擦力能够可靠地保持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相对固定,即保持调弯绳23当前的弯曲程度。在瓣膜支架的输送及位置调整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停止向太阳轮211施加作用力,太阳轮211仍然能够保持用户撤去作用力时的状态,以便用户再次向太阳轮211施加作用力而继续控制导管31的弯曲。
当然,本实施例通过合理设置弹性件26所提供摩擦力的大小,使得弹性件26提供的摩擦力能够在用户撤去作用力后可靠地保持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相对固定,同时还能够方便用户驱动太阳轮211转动。
可选地,弹性件26可以采用O型密封圈等,弹性件26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夹设于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之间。当然,固定内齿圈221和行星架223上可以设置用于卡设弹性件26的凹槽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主齿轮组件21还包括调弯旋钮212。调弯旋钮212与主齿轮组件21的齿轮传动连接。调弯旋钮212能够绕一转动轴线(如图5中虚线O所示,下同)自转,用户通过操控调弯旋钮212驱动主齿轮组件21的齿轮转动,进而通过主齿轮组件21带动辅齿轮组件22拉动调弯绳23。其中,上述行星轮222和行星架223均绕该转动轴线转动。
转动轴线垂直于导管31的延伸方向,如此能够方便用户单手操控调弯旋钮212转动。而对于转动轴线平行于导管31延伸方向的情况,往往需要用户两根手指操控调弯旋钮212转动,势必不便于用户单手操控调弯旋钮212转动,而本实施例用户只需一根大拇指即可方便地操控调弯旋钮212转动。
具体地,主齿轮组件21还包括主传动轴213。主传动轴213可转动地设于控制装置20的壳体24,且主传动轴213的中心轴线与该转动轴线重合。太阳轮211和调弯旋钮212均设于主传动轴213。调弯旋钮212用于驱动主传动轴213带动太阳轮211转动。
进一步地,太阳轮211和调弯旋钮212均能够随主传动轴213同步转动。用户通过转动调弯旋钮212,带动主传动轴213转动,以通过主传动轴213带动太阳轮211转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6,调弯旋钮212包括第一调弯旋钮214和第二调弯旋钮215。第一调弯旋钮214和第二调弯旋钮215均设于主传动轴213上。优选地,第一调弯旋钮214和第二调弯旋钮215均能够随主传动轴213同步转动。换言之,用户通过操控第一调弯旋钮214或第二调弯旋钮215,均能够带动主传动轴213转动。
第一调弯旋钮214的外径大于第二调弯旋钮215的外径,如此用户通过操控第一调弯旋钮214,可以精调导管31的弯曲程度,以便精确调整瓣膜支架的位置;而用户通过操控第二调弯旋钮215,可以快速拉动调弯绳23,进而快速调弯导管31,有利于加快手术进程,缩短手术耗时。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行星架223上对应每个行星轮222均设有辅传动轴224,行星轮222可转动地设于辅传动轴224。行星架223背离行星轮222的一侧设有卷绕部225。调弯绳23卷绕于卷绕部225。其中,通过收卷调弯绳23以拉动调弯绳23,而通过放卷调弯绳23,使得调弯绳23不再约束导管31保持弯曲状态。并且,卷绕部225能够绕上述转动轴线自转,以对调弯绳23进行收卷、放卷。
本实施例中调弯绳23的数量仅有一根,调弯绳23通过收、放卷的方式可以实现调弯导管31及释放导管31。本实施例最大限度地减少调弯绳23的数量,能够减少调弯绳23对导管31的约束。导管31在血管中输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导管31随血管自然地弯曲,本实施例调弯绳23对导管31的约束较小,有利于导管31顺畅地在血管中输送。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1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省略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导管31埋设有调弯绳通道313。调弯绳通道313沿导管31延伸至导管31的第一端311。调弯绳23可活动地穿设于调弯绳通道313中,并连接导管31的第一端311。当收卷调弯绳23时,调弯绳23在调弯绳通道313中移动,带动导管31的第一端311朝向控制装置20移动而弯曲导管31;而当调弯绳23放卷时,调弯绳23同样在调弯绳通道313中移动,调弯绳23逐渐取消对导管31的约束。
可选地,调弯绳通道313可以埋设于导管31的管壁中,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承载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尖端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0包括可膨胀部件11和尖端件12,可膨胀部件11和尖端件12均位于导管31的第一端311,且可膨胀部件11设于尖端件12的外周。
进一步地,可膨胀部件11包裹于尖端件12的外周。可膨胀部件11与导管31连接,尖端件12与内管32连接,充盈可膨胀部件11所用的流体通过导管31和内管32之间的空间传输至可膨胀部件11,使得可膨胀部件11膨胀而将安装于可膨胀部件11外周的瓣膜支架40展开,进而使得瓣膜支架40能够锚定安装于主动脉瓣处。
可选地,可膨胀部件11和导管3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且尖端件12和内管32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可膨胀部件为球囊。
尖端件12具有安装部121,尖端件12处于安装部121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40。具体地,瓣膜支架40压握装载于尖端件12的安装部121,且瓣膜支架40位于可膨胀部件11的外周。当可膨胀部件11未充盈膨胀时,可膨胀部件11贴附于尖端件12的外周面,瓣膜支架40压装于可膨胀部件11的外周面。
在一实施例中,尖端件12具有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沿尖端件12的中心轴线(如图9和图10中虚线P所示,下同)彼此间隔,以在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之间形成安装部121。
换言之,安装于安装部121的瓣膜支架40在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的限制下,能够可靠保持瓣膜支架40在尖端件12上的位置,即可靠保持瓣膜支架40在承载装置10上的位置,尽可能缓解瓣膜支架40在输送过程中的偏移情况,有利于保证瓣膜支架40准确释放于病变的主动脉瓣处,进而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进一步地,当瓣膜支架40安装于安装部121时,安装部121在尖端件12的中心轴线上的长度为第一长度D1,瓣膜支架40在尖端件12的中心轴线上的长度为第二长度D2。其中,第一长度D1大于或等于第二长度D2,如图9所示。
当第一长度D1等于第二长度D2时,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能够最大限度地约束瓣膜支架40在尖端件12上的位置,进一步有利于保证瓣膜支架40准确释放于病变的主动脉瓣处;而考虑到瓣膜支架40和尖端件12之间还存在可膨胀部件11,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与瓣膜支架40之间需要预留空间,因此第一长度D1大于第二长度D2。
更进一步地,为避免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与瓣膜支架40之间的空间过小,导致可膨胀部件11过度弯折而引发可靠性问题,本实施例优选第一长度D1和第二长度D2的差值为1mm至2mm,例如1mm、1.5mm、2mm等。如此一来,既能够保证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可靠保持瓣膜支架40在尖端件12上的位置,还能够使得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与瓣膜支架40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降低可膨胀部件11因过度弯折而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122在尖端件12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安装部121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第二限位部123在尖端件12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安装部121的方向逐渐增大。
横截面应当理解为垂直于尖端件12中心轴线的截面。换言之,第一限位部122和/或第二限位部123在靠近安装部121的方向上采用渐扩设计,以当可膨胀部件11贴附于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缓解应力集中的情况,有利于保证可膨胀部件11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能够可靠保持瓣膜支架40在尖端件12上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尖端件12还具有导向部124。导向部124相对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远离导管31的第一端311,且导向部124在尖端件12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安装部121的方向逐渐增大。换言之,导向部124在靠近安装部121的方向上同样采用渐扩设计,使得导向部124能够在瓣膜支架40的输送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承载装置10顺畅地在血管中输送。
第一限位部122相对第二限位部123远离导管31的第一端311,采用渐扩设计的第一限位部122同样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第一限位部122能够与导向部124配合引导承载装置10顺畅地在血管中输送。
在一实施例中,尖端件12还具有第一流体通道125,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流体通道125相对安装部121的外周面靠近尖端件12的内部。第一流体通道125沿尖端件12的中心轴线自安装部12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第一流体通道125连通导管31内的第二流体通道33,自第二流体通道33传输而来的至少部分流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25充入可膨胀部件11。
如此一来,至少部分流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25自安装部121的一端传输至另一端,使得安装部121两端的可膨胀部件11几乎可以同时充盈膨胀,即使得瓣膜支架40的流入端和流出端同时进行扩张,最大限度地减少瓣膜支架40在扩张过程中的轴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瓣膜支架40的轴向定位能力,进而有利于瓣膜支架40精确锚定于主动脉瓣处。
而现有技术中,由于缺少本实施例第一流体通道的设计,流体通常是先充盈安装部一端的可膨胀部件,而后才逐渐传输至安装部的另一端,导致可膨胀部件通常呈现一端先行充盈膨胀、而后另一端充盈膨胀的状态,意味着瓣膜支架40的流出端先行扩张,而后流入端扩张,容易导致瓣膜支架40在扩张过程中产生轴向位移,不利于瓣膜支架40锚定位置的精确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导管31和内管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上述的第二流体通道33。
进一步地,尖端件12的外周面内凹,以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25。换言之,第一流体通道125连通至安装部121,使得安装部121中的第一流体通道125传输的流体也能够参与充盈可膨胀部件11,使得可膨胀部件11两端及中部能够同时充盈膨胀,进而高效地使得可膨胀部件11膨胀以扩张瓣膜支架40。
进一步地,第一流体通道125自第一限位部122背离第二限位部123的一侧延伸至第二限位部123背离第一限位部122的一侧。如此一来,本实施例延长第一流体通道125,能够提高可膨胀部件11的充盈速度,使得可膨胀部件11能够快速充盈膨胀,进而高效地扩张瓣膜支架40。
举例而言,第一流体通道125沿尖端件12的中心轴线直线延伸。并且,尖端件12具有多个第一流体通道125,该多个第一流体通道125沿尖端件12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本实施例通过合理选择第一流体通道125的数量及每个第一流体通道125的横截面尺寸,能够有效控制可膨胀部件11的充盈膨胀效率,即有效控制瓣膜支架40的扩张效率。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第一流体通道125的横截面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承载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个显影体13,显影体13设于尖端件12。
进一步地,显影体13对应安装部121在尖端件12中心轴线上的中部位置设置,用于在输送瓣膜支架40的过程中指示瓣膜支架40的位置。
举例而言,图9展示了显影体13套设于尖端件12中的内管32外周,显影体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显影体13也可以套设于尖端件12的外周,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1,图11是图7所示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0还包括连接件25,导管31的第二端312具体是连接连接件25。进一步地,连接件25固定于控制装置20的壳体24。连接件25设有相互独立的流体进口/出口通道251和导丝通道252。流体进口/出口通道251连通导管31和内管32之间的空间,即流体进口/出口通道251连通上述的第二流体通道33,充盈可膨胀部件11所用的流体自流体进口/出口通道251通入第二流体通道33并传输至可膨胀部件11,且流体也通过流体进口/出口通道251进行排放。导丝通道252连通内管32,导丝通过导丝通道252穿入内管32内部的空间,导丝用于引导承载装置10在血管中输送。
以下零件表示例性地展示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各个零部件的材质、数量及加工方法。
Figure BDA0003413738000000091
其中,PC指的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ABS指的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POM指的是聚甲醛树脂(Polyoxymethylene);PE指的是聚乙烯(Polyethylene);SuS304指的是304不锈钢;Pebax指的是聚醚嵌段聚酰胺;CNC指的是数字化控制精密机械加工。
请参阅图12和图13a-13e,图12是本发明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13a-13e是本发明瓣膜支架的输送过程中各步骤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方法是基于上述实施例阐述的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S101:将可膨胀部件、导管及内管进行排空。
在无菌条件下,通过连接件的流体进口/出口通道和导丝通道,并利用注射器将可膨胀部件、导管及内管中残留的流体抽空、排净。此时,可膨胀部件贴附于尖端件的外周面。
S102:将瓣膜支架压装在尖端件的安装部。
利用压握装置,将瓣膜支架压装在尖端件的安装部,具体是压装在可膨胀部件的外周面。
S103:将承载装置经股动脉介入,并将瓣膜支架输送至瓣环处。
如图13a所示,在完成瓣膜支架40的装载工作后,则开始瓣膜支架40的植入环节。具体地,穿刺后,将承载装置10经股动脉介入,并将瓣膜支架40输送至瓣环处。在此过程中,利用显影体指示瓣膜支架40的位置,且至少在承载装置10通过主动脉弓的过程中操控调弯旋钮以控制导管弯曲,承载装置10通过主动脉弓后到达瓣环处。
S104:调整瓣膜支架与原生瓣环的同轴度。
如图13b所示,在承载装置10到达瓣环处之后,继续操控调弯旋钮,控制导管弯曲,以调整瓣膜支架40与原生瓣环的同轴度,即使得瓣膜支架40的中心轴线与原生瓣环的中心轴线尽可能平行。
S105:调整瓣膜支架的轴向位置,直到瓣膜支架处于合适的释放位置。
在调整瓣膜支架40与原生瓣环的同轴度之后,进一步通过推送、回撤承载装置10,以调整瓣膜支架40的轴向位置,直到瓣膜支架40处于合适的释放位置。具体地,可以通过握持控制装置,并直接推送、回撤控制装置,进而控制承载装置10执行推送、回撤等动作。
S106:充盈可膨胀部件,直到瓣膜支架完全扩张开来。
如图13c所示,在瓣膜支架40处于合适的释放位置之后,使用压力泵快速充盈可膨胀部件,使得可膨胀部件快速膨胀以扩张瓣膜支架40,直到瓣膜支架40完全扩张开来。其中,压力泵输出的流体通过流体进口/出口通道通入导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间,并传输至可膨胀部件,使得可膨胀部件充盈膨胀。
S107:对可膨胀部件进行快速泄压。
如图13d所示,在瓣膜支架40完全扩张之后,意味着此时瓣膜支架40已可靠锚定于主动脉瓣处,可以撤出承载装置10。此时同样使用压力泵对可膨胀部件进行快速泄压,即将可膨胀部件中的流体快速排出,使得可膨胀部件缩小而不再与瓣膜支架40接触,以便于撤出承载装置10。
S108:对调弯绳进行放卷,随后撤出承载装置,完成瓣膜支架植入。
如图13e所示,操控调弯旋钮,对调弯绳进行放卷,使得调弯绳还原至初始状态,进而取消调弯绳对导管的约束,随后撤出承载装置10,至此已完成本次瓣膜支架40的植入工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承载装置,用于安装瓣膜支架;
导管,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
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调弯绳,一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调弯旋钮、主齿轮组件及辅齿轮组件,所述调弯旋钮、所述主齿轮组件的齿轮及所述辅齿轮组件的齿轮依次传动连接,所述调弯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辅齿轮组件,所述调弯旋钮能够绕一转动轴线自转,用于驱动所述主齿轮组件的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辅齿轮组件拉动所述调弯绳,进而带动所述第一端运动而弯曲所述导管;
其中,所述主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小于所述辅齿轮组件的齿轮齿数,所述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导管的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壳体;
所述主齿轮组件包括太阳轮,所述太阳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
所述辅齿轮组件包括固定内齿圈、行星轮及行星架,所述固定内齿圈设于所述壳体,所述行星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行星架;
所述太阳轮通过所述行星轮与所述固定内齿圈啮合,所述调弯绳连接所述行星架,所述太阳轮用于带动所述行星架转动,以拉动所述调弯绳;
其中,所述太阳轮的齿数小于所述固定内齿圈的齿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固定内齿圈和所述行星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以阻碍所述固定内齿圈和所述行星架之间的相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齿轮组件包括多个行星轮;
所述多个行星轮沿所述太阳轮的外周均匀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架背离所述行星轮的一侧设有卷绕部;
所述调弯绳卷绕于所述卷绕部,其中通过收卷所述调弯绳以拉动所述调弯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齿轮组件还包括主传动轴;
所述主传动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太阳轮和所述调弯旋钮均设于所述主传动轴,所述调弯旋钮用于驱动所述主传动轴带动所述太阳轮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弯旋钮包括第一调弯旋钮和第二调弯旋钮;
所述第一调弯旋钮和所述第二调弯旋钮均设于所述主传动轴,其中所述第一调弯旋钮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调弯旋钮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埋设有调弯绳通道;
所述调弯绳通道沿所述导管延伸至所述第一端,所述调弯绳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调弯绳通道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所述可膨胀部件和所述尖端件均位于所述第一端,且所述可膨胀部件设于所述尖端件的外周;
所述尖端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尖端件的中心轴线彼此间隔,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安装部,所述尖端件处于所述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尖端件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尖端件中心轴线上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所述可膨胀部件和所述尖端件均连接所述第一端,且所述可膨胀部件设于所述尖端件的外周;
所述尖端件具有安装部,所述尖端件处于所述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
所述尖端件还具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沿所述尖端件的中心轴线自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导管内的第二流体通道,自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传输而来的至少部分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充入所述可膨胀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可膨胀部件和尖端件,所述可膨胀部件和所述尖端件均连接所述第一端,且所述可膨胀部件设于所述尖端件的外周,所述尖端件具有安装部,所述尖端件处于所述安装部的外周面用于安装瓣膜支架;
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显影体,所述显影体设于所述尖端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嵌设于所述导管内;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有相互独立的流体进口/出口通道和导丝通道,所述流体进口/出口通道连通所述导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空间,所述导丝通道连通所述内管,导丝通过所述导丝通道穿入所述内管。
CN202123172604.9U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Active CN216676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2604.9U CN216676032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2604.9U CN216676032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6032U true CN216676032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40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2604.9U Active CN216676032U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60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4780A (zh) * 2023-10-16 2023-11-21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脉冲消融导管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4780A (zh) * 2023-10-16 2023-11-21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脉冲消融导管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7405B2 (en) Delivery apparatus for prosthetic heart valve
US20210386540A1 (en) Method for deploying a prosthetic heart valve
EP2178470B1 (en) Prosthesis delivery and deployment device
US5690644A (en) Apparatus for deploying body implantable stent
CA2360551C (en) Bifurcation stent delivery system
JP4959291B2 (ja) インプラント運搬装置を準備して使用する方法
EP0843571B1 (en) Vascular dilatation device
JP4881302B2 (ja) ステント送達システムを含む医療装置
EP4101420A1 (en) Delivery systems for prosthetic heart valve
US20190008667A1 (en)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of delivery
CN102196784A (zh) 人工心脏瓣膜和输送设备
CN216676032U (zh)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CN216676031U (zh)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CN116262079A (zh) 一种应用于输送瓣膜支架的系统
EP3811998A1 (en) Balloon catheter having a retractable sheat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