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3294U -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3294U
CN216673294U CN202123423713.3U CN202123423713U CN216673294U CN 216673294 U CN216673294 U CN 216673294U CN 202123423713 U CN202123423713 U CN 202123423713U CN 216673294 U CN216673294 U CN 216673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ing aid
processor
ear hearing
capacitive sensor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37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亚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37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3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3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3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容传感器、处理器、受话器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感应片;电容传感器与处理器信号连接,处理器与受话器信号连接,处理器开启和关闭受话器的信号输出;两个感应片分别与电容传感器信号连接,两个感应片分别构成两个电容器的一部分。本申请通过助听器壳体两侧的电容检测确定助听器是否佩戴完成,在佩戴完成后通过处理器开启受话器的信号输出,从而抑制助听器佩戴过程中的啸叫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听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助听器的壳体4内设有麦克风1、处理单元2和受话器3,通过麦克风1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处理单元2中的信号放大与处理电路对声音进行处理,然后再用受话器3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播放出来,使得听损用户听清楚声音。
如图1所示,在助听器的使用过程中,受话器3的信号从壳体4外部反馈到麦克风1,尤其是在佩戴过程(即从未佩戴状态向佩戴完成状态转化的过程)中,受话器播放的信号经过耳廓反射后,会更容易传递给麦克风。当反馈信号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引起助听器的啸叫,另外,壳体的振动也会带来助听器的啸叫,啸叫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现有技术中防止助听器啸叫的方法如下:
1、通过密封麦克风与受话器之间的腔体,来隔断声传递,从而减弱助听器本身产生的啸叫。
2、通过硬度较低的支撑材料,例如橡胶架子,把受话器支撑起来,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受话器的振动,从而避免振动信号通过机壳传递到麦克风而产生啸叫。
3、在啸叫发生之初通过软件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抑制助听器本身产生的啸叫。
4、把助听器的耳塞部分,做成入耳式的方案,在佩戴完成后可阻止受话器到麦克风之间的声传递,从而抑制啸叫问题。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大部分只能解决没有佩戴状态或者已经佩戴完成状态的啸叫问题。
在佩戴的过程(即从未佩戴状态向佩戴完成状态转化的过程)中,在助听器接近耳朵时,容易形成一个反射腔,这时非常容易产生啸叫。但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在佩戴过程中的啸叫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入耳式助听器,通过助听器壳体两侧的电容检测确定助听器是否佩戴完成,在佩戴完成后通过处理器开启受话器的信号输出,从而抑制助听器佩戴过程中的啸叫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容传感器、处理器、受话器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感应片;
电容传感器与处理器信号连接,处理器与受话器信号连接,处理器开启和关闭受话器的信号输出;
两个感应片分别与电容传感器信号连接,两个感应片分别构成两个电容器的一部分。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感应片分别固定在壳体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内壁上;
佩戴完成状态下,第一部位与耳屏接触,第二部位与耳甲腔接触。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应片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感应片位于同一个柔性印刷电路板上,分别对应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相互间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容传感器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感应片与电容传感器之间的信号线分别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容传感器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相互贴合的信号线层和地平面层。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印刷电路板粘贴在壳体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应片为铜箔,两个感应片分别通过线缆与电容传感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于,在助听器中增加电容传感器进行入耳检测,通过助听器壳体两侧的感应片与用户的皮肤构成的电容器的检测值确定助听器是否佩戴完成,在完成佩戴之前关闭受话器信号,从而消除在佩戴过程中出现的啸叫现象。并且,当两个电容器的检测值都大于预设容值后才打开受话器信号,减小误识别的概率,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助听器的功耗,延长待机时间。两个感应片分别位于佩戴完成状态下助听器与皮肤接触的位置,这两个位置的检测信号比较稳定,并且用户的手指不容易同时触碰到这两个位置,避免产生误触发的风险,这样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有利于啸叫的消除。另外,感应片采用FPC板,并且电容传感器与感应片位于同一电路板上,使感应片与电容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可以大大减小外界对模拟信号的干扰。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其中:
图1为助听器的基本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耳式助听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图2的A-A截面图;
图4为图2的B-B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耳式助听器的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容器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于,在助听器中增加电容传感器进行入耳检测,通过助听器壳体两侧的感应片与用户的皮肤构成的电容器的检测值确定助听器是否佩戴完成,在完成佩戴之前关闭受话器信号,从而消除在佩戴过程中出现的啸叫现象。并且,当两个电容器的检测值都大于预设容值后才打开受话器信号,减小误识别的概率,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助听器的功耗,延长待机时间。两个感应片分别位于佩戴完成状态下助听器与皮肤接触的位置,这两个位置的检测信号比较稳定,并且用户的手指不容易同时触碰到这两个位置,避免产生误触发的风险,这样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有利于啸叫的消除。另外,感应片采用FPC板,并且电容传感器与感应片位于同一电路板上,使感应片与电容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可以大大减小外界对模拟信号的干扰。
针对前述核心构思,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至少一种入耳式助听器的实施例,可以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容传感器、处理器、受话器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感应片。电容传感器与处理器信号连接,处理器与受话器信号连接。两个感应片分别与电容传感器信号连接,两个感应片分别构成两个独立的电容器的一部分。
处理器(例如通过数字信号)控制受话器信号的输出,受话器默认为关闭状态。请结合图5,在佩戴过程中,第一感应片和第二感应片分别与用户的皮肤形成电容器,电容量随着感应片与耳道皮肤之间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加,两个电容器分别获得检测信号并传输给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将两个检测信号(模拟信号)分别传输给处理器,处理器对两个检测信号进行分析,若两个检测值分别超过相应的预设容值,说明助听器佩戴完成,处理器开启受话器的信号输出,将从麦克风(可以是多个麦克风)接收的信号放大后获得的声音通过受话器传输出去,完全佩戴好之后,声反馈从机壳外部泄漏的路径被耳道隔离,这种状态下很难发生啸叫问题。否则,若其中一个检测值未超过相应的预设容值,说明助听器未佩戴完成(处于未佩戴状态或佩戴过程中),受话器继续保持关闭状态。
由此,这样的结构可以完全消除佩戴过程中的啸叫,提升助听器佩戴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图2-4示出了入耳式助听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下借助该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入耳式助听器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2-4所示,入耳式助听器的壳体包括头部10和尾部20。尾部20 呈直杆状,尾部20内设有第一麦克风201。头部10的腔体内设有第二麦克风108、主板106、处理器107、受话器103、电池105、电容传感器102 以及两个感应片101和104。电池105位于腔体的中部,为其他电子元件提供电能。第二麦克风108固定在头部的内壁上。处理器107设置在主板 106上。
电容传感器102例如汇顶科技的GH610/GH611芯片或南京天易合芯的 HX9023E芯片。可以理解地,电容传感器102可以是市售的其他芯片。电容传感器102有两个通道,分别连接到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104。
如图2-3所示,头部10上设有耳塞30,耳塞将头部10分为佩戴完成后靠近用户的耳屏的第一部位109和靠近用户的耳甲腔的第二部位110。第一部位109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感应片101,也就是说,在佩戴完成后,第一部位109与用户的耳屏接触,第一感应片101靠近用户的耳屏。第二部位110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感应片104,也就是说,在佩戴完成后,第二部位110与用户的耳甲腔接触,第二感应片104靠近用户的耳甲腔。
结合图6所示,佩戴完成后,第一感应片101与头部10外部的皮肤(即耳屏部位皮肤)40形成电容器。同理,佩戴完成后,第二感应片104与头部10外部的皮肤(即耳甲腔部位皮肤)形成电容器。
耳屏部位和耳甲腔部位可以使助听器更好地贴合人耳,感应片与人耳的距离更近,使得检测到的电容量更多,稳定性更好。电容量越多并且越稳定,电容检测的精度更高,可以大大降低因电容检测不准确带来的误触发问题。另外,耳甲腔部位与耳屏部位大致成180°,这样,人手在拿着助听器佩戴的过程中,手指不容易同时触碰到这两个位置,避免两个感应片的检测信号混淆造成的误触发风险。
在佩戴过程中,头部10的第一部位109先接触耳屏,随后通过用户推动头部10,第二部位110与耳甲腔接触,完成佩戴。可以理解地,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器可以在确定第一感应片101的检测信号超过预设容值后再对第二感应片104获得的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当第二感应片的检测信号超过预设容值后开启受话器的信号输出。
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受话器103固定在腔体内靠近第二感应片 104的位置,电容传感器102固定在腔体内靠近第一感应片101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104为铜箔,两个感应片分别通过线缆与电容传感器102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104为柔性印刷电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柔性使得感应片可以与头部的内壁紧密贴合,如图3所示。
在此基础上,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 104位于同一个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第一感应片101对应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一区域,第二感应片104对应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互间隔,并且形成独立的电路。
现有技术中,电容传感器通常设置在主板上,因此,电容传感器与处理器之间的距离小于感应器与电容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而电容传感器与处理器之间通过数字信号进行通信,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强,因此距离的改变不会对数字信号造成干扰问题。感应片与电容传感器之间通过模拟信号进行图像,模拟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弱,距离的增大会导致模拟信号受到更大的干扰。
基于上述考虑,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容传感器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而不是主板上,如图2-4所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应片101与电容传感器102之间的信号线以及第二感应片104与电容传感器102之间的信号线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电容感应的信号直接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走线,无需外接的线缆,方便组装,并且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电容传感器102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靠近第一区域的位置,以缩短电容传感器12与第一感应片 101之间的距离,减小二者之间模拟信号受到的干扰。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容传感器102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使得电容传感器102位于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104之间,同时缩短第一感应片101与电容传感器102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感应片104 与电容传感器102之间的距离,提高入耳式助听器的整体抗干扰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相互贴合的信号线层和地平面层,第一感应片101和第二感应片104设置在信号线层,地平面层对信号线层起到保护作用。
在此基础上,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地平面层的外侧还是要背胶等粘附层,可以将柔性印刷电路板粘贴在头部10的内壁上。
可以理解地,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的固定方式(例如通过定位件) 将柔性印刷电路板固定在头部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 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但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需要言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及其优选方式所涉及的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以及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组合搭配成多种等效方案;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电容传感器、处理器、受话器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感应片;
所述电容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受话器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开启和关闭所述受话器的信号输出;
两个所述感应片分别与所述电容传感器信号连接,两个所述感应片分别构成两个电容器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感应片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内壁上;
佩戴完成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位与耳屏接触,所述第二部位与耳甲腔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片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感应片位于同一个柔性印刷电路板上,分别对应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相互间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传感器位于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感应片与所述电容传感器之间的信号线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相互贴合的信号线层和地平面层。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粘贴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片为铜箔,两个所述感应片分别通过线缆与所述电容传感器连接。
CN202123423713.3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Active CN216673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3713.3U CN21667329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3713.3U CN21667329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3294U true CN216673294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5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3713.3U Active CN21667329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3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8803B (zh) 电子设备的戴上和摘下的检测方法、耳机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475178B (zh) 一种无线耳机降噪方法、装置及无线耳机和存储介质
US11736851B2 (en) Wireless playback device, and playbac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WO2003088841A3 (en) Headset for measuring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CN113810809B (zh) 一种传感器模组和耳机
CN106454574A (zh) 耳塞式耳机麦克风模块
US10748522B2 (en) In-ear microphone with active noise control
CN116647777A (zh) 便携式无线收听设备
US7539321B2 (en) Digital hearing aid enhancing directional performance
US20050244022A1 (en) Hearing aid compatible device
CN108540887B (zh) 一种头戴式降噪耳机和降噪处理方法
CN216673294U (zh)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JP2022098451A (ja) 聴覚装置における押しボタンのための支持発泡体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108055605B (zh) 颈线蓝牙耳机及其应用方法
CN208863048U (zh) 一种无线播放设备及头戴式无线耳机系统
CN112188336A (zh) 耳机麦克风
CN215773527U (zh) 无线耳机
CN113115151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211063759U (zh) 一种可测量体温并将测量结果传至手机的蓝牙耳机
US20240114282A1 (en) Ear-worn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skin contact and physiologic sensors
EP4195689A1 (en) Earphone
US20240187772A1 (en) Headset
CN218772432U (zh) 一种防止啸叫的耳背式辅听模拟助听器
US20240089649A1 (en) An earphone and a method of performing a command by an earph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