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4422U -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4422U
CN216664422U CN202220070872.5U CN202220070872U CN216664422U CN 216664422 U CN216664422 U CN 216664422U CN 202220070872 U CN202220070872 U CN 202220070872U CN 216664422 U CN216664422 U CN 216664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lution treatment
basket
treatment device
filter
source pol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708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敬国
杨晓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aoyu Sponge Ci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aoyu Sponge C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aoyu Sponge Ci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aoyu Sponge C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708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4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4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4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面源污染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集水装置、圆筒状的连接管、沉泥装置和集污挂篮,集水装置的上开口端设有带过水通道的盖板,连接管的上端口连接集水装置、下端口连接沉泥装置,沉泥装置的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与外部排水管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集污挂篮与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内壁面相连并悬挂在其内部空腔中,用于在污水进入沉泥装置之前过滤拦截杂物。本实用新型的面源污染处理装置通过多层过滤对污水中的杂物或者泥沙进行充分过滤和拦截,可有效解决现有城市雨水管网对于面源污染物过滤效率不佳、排水管道容易堵塞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面源污染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水体污染逐渐由点源污染转变为面源污染,由雨水径流与地表污染物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城市点源污染,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并经由雨水排水口集中排放的城市面源污染随机性强、污染范围广泛而难以控制。
雨水口是城市马路下水管道系统收集的输入端,城市道路排水大多采用“边沟—雨水口—连接管—市政管线”的排水方式,路面雨水经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网系统。传统的雨水口大多是通过加设一层简单的雨水篦对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杂物进行拦截,但是仍有大量体积较小的悬浮物和泥沙等物质进入排水管道中,通过雨水管网排放至江河湖泊中,容易造成水体污染以及水体内底泥的淤积,导致水位变浅,需要进行清淤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排水管道中面源污染物浓度过大时容易造成管道堵塞,影响排水,降低管道输水能力,管道中产生的积水淤泥易滋生蚊蝇,污染环境卫生,未及时清理,还可能导致排水不畅甚至引发城市内涝。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可以安装在街道路面下水道或雨水口处,解决城市面源污染问题,能够将雨水或者污水中的悬浮物或者各种杂物进行过滤拦截,通过设置多层过滤结构达到分级过滤的优化效果,在保证管道快速排水的同时提高过滤程度,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城市雨水管网无法充分过滤污水或者雨水中的各种悬浮物或者颗粒较小的杂质,以及排水管道容易淤泥堵塞而排水不畅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集水装置、圆筒状的连接管、沉泥装置和集污挂篮,所述集水装置的上开口端设有带过水通道的盖板,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口连接集水装置、下端口连接沉泥装置,所述沉泥装置的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与外部排水管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所述集污挂篮与所述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内壁面相连并悬挂在其内部空腔中,用于在污水进入所述沉泥装置之前过滤拦截杂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盖板对流入集水装置的污水进行初步过滤,拦截体积较大的垃圾杂物,通过集污挂篮对污水进行进一步过滤,拦截颗粒较小的悬浮物,污水流入沉泥装置经管道接口分流进入不同的地下排水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内侧壁上环设有凸台部,所述集污挂篮的上端边缘径向朝外延伸形成凸缘部,所述凸缘部的外径不超过连接管的内径,所述凸缘部的底面抵接在凸台部的上表面,使集污挂篮悬挂在连接管的内部空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部环绕设置在连接管的内侧壁上,沿径向朝内延伸,所述凸台部上设有安装槽。
进一步地,连接管上部的内径大于其下部的内径,在其上部与下部相连的位置形成所述凸台部,所述凸台部上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且底部密封的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缘部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安装槽的位置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安装块插入安装槽的内部用于限制集污挂篮移动,保证了集污挂篮与沉泥装置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防止集污挂篮出现旋转位移,避免影响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沉泥装置靠近其顶部开口端的内侧壁上环设有凸台部,所述集污挂篮的上端边缘径向朝外延伸形成凸缘部,所述凸缘部的外径不超过沉泥装置开口端的内径,所述凸缘部的底面抵接在凸台部的上表面,使集污挂篮悬挂在沉泥装置的内部空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沉泥装置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层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覆盖所述管道接口的进水口,所述过滤网的网面上分布有若干个滤孔,单个滤孔的面积为0.5mm2~20mm2。通过在管道接口入水口前增设过滤网,能够更进一步地对污水中颗粒更小的悬浮物或者泥沙等进行过滤,将其拦截在沉泥装置中,最终过滤杂质汇集在沉泥装置的底部进行收集,防止随污水进入输水管道而造成管道堵塞。
进一步地,所述沉泥装置的底部套设有内筒,所述内筒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外壁面与所述沉泥装置的内壁面紧密贴合,所述内筒开口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管道接口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集污挂篮的篮底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滤水孔,篮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滤水孔,所述第二滤水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滤水孔的面积。通过该技术方案,第二滤水孔的排水能力大于第一滤水孔的排水能力,即在同等条件下第二滤水孔的排水量大于第一滤水孔的排水量,能够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能够不影响泄水排水速度,当第一滤水孔上拦截较多的杂物而导致排水能力和排水速度下降时,污水可以通过篮壁上的第二滤水孔排出,篮底的第一滤水孔较小也方便悬浮物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装置整体形状呈漏斗状,其顶部和底部均设置开口,并且顶部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部的开口面积,便于污水能够快速汇集至集水装置的底部进入下方的连接管中排出,避免发生积水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中,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连接管的内侧壁上环设若干个限位凸块,限位凸块位于凸缘部的上方,用于限制集污挂篮向上移动,避免沉泥装置内的水位过高时,集污挂篮因浮力过大出现上浮漂移甚至侧翻而影响过滤效果。在沉泥装置的内侧壁上靠近管道接口的进水口位置设有至少两个卡块,过滤网插接在沉泥装置的内侧壁与卡块之间形成的卡槽内部,保证过滤网的安装稳定性,能够与沉泥装置的内侧壁紧密贴合,同时方便拆卸更换。内筒上还设有若干挂环,用于挂提取出内筒而清理内筒中收集的污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盖板、集污挂篮以及过滤网等多层过滤结构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过滤拦截,达到分层逐级过滤的优化效果,在保证管道快速排水的同时提高过滤程度,将进入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污水或者雨水中的各种悬浮物进行有效过滤,避免泥沙和杂物堵塞地下排水管道而增加后期进行清淤的工作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1中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2中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凸台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中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集水装置;11、集水部;12、下水部;2、连接管;21、凸台部;22、安装槽;23、限位凸块;3、沉泥装置;31、管道接口;32、卡块;4、集污挂篮;41、凸缘部;42、篮底;43、篮壁;44、第一滤水孔;45、第二滤水孔;46、安装块;5、盖板;6、过滤网;7、内筒;71、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两端开口的集水装置1、圆筒状的连接管2、沉泥装置3和可拆卸地设置在连接管2内部的集污挂篮4。其中,集水装置1、连接管2、沉泥装置3和集污挂篮4均分别采用PPB(高抗冲共聚丙烯)、PVC-U(硬化聚氯乙烯)或PE(聚乙烯)等高分子树脂材料经一次注塑成型,结构强度高、耐高低温和耐腐蚀性能优异。
具体说来,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集水装置1整体形状呈漏斗状,包括上方的集水部11以及与其下端相连的下水部12。集水部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开口,并且顶部开口面积大于底部开口面积,便于污水能够快速汇集至集水装置1的底部进入下方的连接管2中排出,避免发生积水现象。下水部12为中空的圆形管道,且与集水部11的底部开口形状相符、大小相配合。集水部11的侧壁与底部开口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成向下倾斜的弧形过渡部,集水部11整体呈漏斗状,便于将进入集水部11的污水快速汇集至下水部12,进而流通至下方的连接管2中。下水部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条加强筋,加强筋为环形的凸起结构并与下部的侧壁一体成型,用于提高下水部12的结构强度。
参考图3,集水装置1的上开口端设有带过水通道的盖板5,盖板5上设置有过水通道,过水通道可以设置为若干个孔径不等的圆形通孔、条形孔或者异形孔。盖板的高度不高于路面,用于过滤掺杂在雨水中的杂草落叶等体积较大的杂物,避免其流入下水道中堵塞管道而不利于快速排水。
参考图1和图3,连接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水装置1和沉泥装置3,其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条环形的加强筋。参考图4所示,连接管2的内侧壁上环绕设置了凸台部21,凸台部21沿径向朝内延伸,凸台部21上设有安装槽22。集污挂篮4的上端边缘径向朝外延伸形成凸缘部41,凸缘部41的外径不超过连接管2的内径。凸缘部41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46,安装块46与安装槽22的位置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安装块46插入安装槽22的内部用于限制集污挂篮4的移动,保证了集污挂篮与沉泥装置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防止集污挂篮出现旋转位移,避免影响过滤效果。集污挂篮4悬挂在连接管2的内部空腔中,用于在污水进入沉泥装置3之前过滤拦截杂物。
为了进一步提高集污挂篮4的安装稳定性,在连接管2的内侧壁上环设若干个限位凸块23,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凸块23位于集污挂篮4的凸缘部41的上方,限制集污挂篮4向上移动。凸缘部41上设有与限位凸块23形状相配合的缺口,用于向下安装集污挂篮4时避免与限位凸块23碰撞。
在本实施例中,在集污挂篮4的篮底42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滤水孔44,第一滤水孔44的单孔面积为50mm2~200mm2,所有第一滤水孔44的面积总和占篮底42面积的10%~80%。第一滤水孔44为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或多边形通孔。集污挂篮4的篮壁4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滤水孔45,第二滤水孔45的面积大于第一滤水孔44的面积,当第一滤水孔44上拦截较多的杂物而导致排水能力和排水速度下降时,污水可以通过篮壁上的第二滤水孔45排出。集污挂篮4通过第一滤水孔44和第二滤水孔45对流经污水中夹杂的杂物进行进一步拦截过滤。为了便于上提清理集污挂篮4,在集污挂篮4的底部或者篮壁上设置便于上提的拉环。第二滤水孔45的排水能力大于第一滤水孔44的排水能力,即在同等条件下第二滤水孔45的排水量大于第一滤水孔44的排水量,能够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能够不影响泄水排水速度,当第一滤水孔44上拦截较多的杂物而导致排水能力和排水速度下降时,污水可以通过篮壁上的第二滤水孔45排出,篮底的第一滤水孔44较小也方便悬浮物过滤。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沉泥装置3的主体呈柱状结构,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与外部排水管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31。管道接口31与沉泥装置3一体成型设置。管道接口31两端的内径不相等,便于在管道接口31的外侧壁或者内侧壁上插接外部的排水管道。沉泥装置3的外侧壁上也设置有若干环形的加强筋,与沉泥装置3的外侧壁一体成型,可用于提高沉泥装置3的结构强度。沉泥装置3底部沉积的淤泥可以下伸管道利用外部真空泵抽取清理。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所示,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上设有过滤网6,过滤网6覆盖管道接口31的进水口外部,用于进一步过滤拦截污水中的细小杂物和污泥。过滤网6的网面上分布有若干个滤孔,单个滤孔的面积为0.5mm2~20mm2。通过在管道接口入水口前增设过滤网,能够更进一步地对污水中颗粒更小的悬浮物或者泥沙等进行过滤,将其拦截在沉泥装置中,最终过滤杂质汇集在沉泥装置的底部进行收集,防止随污水进入输水管道而造成管道堵塞。过滤网6通过铆钉固定在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上,也可以通过在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上设置卡块32,参考图5所示,卡块32与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之间构成卡槽,过滤网6插接在该卡槽的内部与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保证过滤网的安装稳定性,能够与沉泥装置的内侧壁紧密贴合,同时方便拆卸更换。
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杂草和污泥的效果,还可以在过滤网6上设置一层土工布,或者在过滤网6的一侧设置微孔陶瓷滤砖,进一步过滤净化污水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沉泥装置3底部沉积物的清理效果和清理效率,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沉泥装置3的底部套设内筒7,内筒7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外壁面与沉泥装置3的内壁面紧密贴合。内筒7的侧壁的中上部环设有若干个透水通孔,用于在上提出内筒7时去除筒内的上层积水。内筒7开口端的水平高度低于管道接口31的水平高度。内筒7的边缘上设有若干挂环71,用于挂提取出内筒7而清理内筒7中收集的污泥。当需要清理沉泥时,只需要通过外部装置挂钩挂环71便可将内筒7提取出沉泥装置3,快速进行清理除泥,提高了清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适用于地面雨水口中安装使用,通过盖板5对路面汇集的污水或者雨水中的杂草、树叶等垃圾进行初步拦截过滤,集污挂篮4和过滤网6对污水中的杂物和悬浮颗粒进行拦截,在保证管道快速排水的同时提高过滤程度,将进入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污水或者雨水中的各种悬浮物进行有效过滤。污水进入集水装置1流经连接管2,在流经集污挂篮4时污水中的体积较小的悬浮物被集污挂篮4过滤拦截收集,留存在集污挂篮4中,过滤后的污水进入沉泥装置3,再经过滤网6进一步将颗粒更细小的泥沙和悬浮颗粒过滤,留存在沉泥装置3中内筒7的底部进行汇集,避免随污水一起进入雨水管网系统,导致泥沙堆积出现管道堵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网中的滤孔,达到分级过滤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能够对污水进行分层级过滤,保证污水流经过该装置时,在不降低流速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过滤污水中的杂物和泥沙,避免堵塞地下排水管道以及避免增加后期进行清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连接管2的上部和下部的内径相同,凸台部21沿径向朝内延伸并环绕设置在连接管2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连接管2上部的内径大于其下部的内径,在其上部与下部相连的位置构成凸台部21,凸台部21上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且底部密封的安装槽22。集污挂篮4同样通过凸缘部41抵接在凸台部21的上表面悬挂在连接管2的内部,并通过安装块46安插在安装槽22中以实现集污挂篮的位置固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集污挂篮4悬挂在连接管2的内部。而本实施例中,集污挂篮4安装在沉泥装置3的内部,并且对凸台部21的结构做了改变。本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沉泥装置3上部的内径大于其下部的内径,在上部与下部相连的位置形成凸台部21,凸台部21上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且底部密封的安装槽22。集污挂篮4的凸缘部41的外径不超过沉泥装置3开口端上部的内径,凸缘部41的底面抵接在凸台部21的上表面,使集污挂篮4悬挂在沉泥装置3的内部空腔中。在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上环设若干个限位凸块23,限位凸块23位于集污挂篮4的凸缘部41的上方,以提高集污挂篮4的安装稳定性,限制集污挂篮4向上移动,避免沉泥装置3内的水位过高时,集污挂篮4因浮力过大出现上浮漂移甚至侧翻而影响过滤效果。本实施例的沉泥装置3中可以设置内筒7(图中未示出,内筒7的结构同实施例1),通过取出内筒7清理沉泥,也可以不设置内筒7,取出集污挂篮4后,通过真空泵抽取来清理沉泥装置3底部的沉泥。
上述实施例对第二滤水孔45的结构做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篮壁43上纵横交错设置多条经向筋和纬向筋,第二滤水孔45由经向筋和纬向筋相连接而围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将沉泥装置3的底部与侧壁之间进行圆滑过渡结构设计,避免出现清理死角,利于沉泥汇集在底部中间位置以便对其进行抽取清理。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沉泥的汇集和清理效果,可以将沉泥装置3的底部设置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沉泥装置3底面设置有与侧壁相连的加强筋,用于支撑提高结构强度。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集水装置(1)、圆筒状的连接管(2)、沉泥装置(3)和集污挂篮(4),所述集水装置(1)的上开口端设有带过水通道的盖板(5),所述连接管(2)的上端口连接集水装置(1)、下端口连接沉泥装置(3),所述沉泥装置(3)的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与外部排水管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31),所述集污挂篮(4)与所述面源污染处理装置的内壁面相连并悬挂在其内部空腔中,用于在污水进入所述沉泥装置(3)之前过滤拦截杂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内侧壁上环设有凸台部(21),所述集污挂篮(4)的上端边缘径向朝外延伸形成凸缘部(41),所述凸缘部(41)的外径不超过连接管(2)的内径,所述凸缘部(41)的底面抵接在凸台部(21)的上表面,使集污挂篮(4)悬挂在连接管(2)的内部空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部(21)环绕设置在连接管(2)的内侧壁上,沿径向朝内延伸,所述凸台部(21)上设有安装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管(2)上部的内径大于其下部的内径,在其上部与下部相连的位置形成所述凸台部(21),所述凸台部(21)上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且底部密封的安装槽(22)。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41)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块(46),所述安装块(46)与安装槽(22)的位置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安装块(46)插入安装槽(22)的内部用于限制集污挂篮(4)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装置(3)靠近其顶部开口端的内侧壁上环设有凸台部(21),所述集污挂篮(4)的上端边缘径向朝外延伸形成凸缘部(41),所述凸缘部(41)的外径不超过沉泥装置(3)开口端的内径,所述凸缘部(41)的底面抵接在凸台部(21)的上表面,使集污挂篮(4)悬挂在沉泥装置(3)的内部空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装置(3)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层过滤网(6),所述过滤网(6)覆盖所述管道接口(31)的进水口,所述过滤网(6)的网面上分布有若干个滤孔,单个滤孔的面积为0.5mm2~20m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装置(3)的底部套设有内筒(7),所述内筒(7)顶部开口、底部密封,并且其外壁面与所述沉泥装置(3)的内壁面紧密贴合,所述内筒(7)开口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管道接口(31)的水平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挂篮(4)的篮底(42)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滤水孔(44),篮壁(4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滤水孔(45),所述第二滤水孔(45)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滤水孔(44)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装置(1)整体形状呈漏斗状,其顶部和底部均设置开口,并且顶部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部的开口面积。
CN202220070872.5U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Active CN216664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70872.5U CN21666442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70872.5U CN21666442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4422U true CN216664422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62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70872.5U Active CN21666442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4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97266B2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articulates from a fluid stream
CN204401764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雨水井
KR100629151B1 (ko) 초기우수 다중여과시설
CN109372087B (zh) 一种面源控污雨水井
CN213204409U (zh) 一种用于城市建设的截污结构
CN216664422U (zh) 一种过滤型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CN210369256U (zh) 一种多介质面源污染分离雨水口
KR101195091B1 (ko) 지중침투형 비점오염원 저감시설
KR101390567B1 (ko) 하수 고액분리 집수정
CN103774742B (zh) 一种排水管道格栅装置
AU2005316557B2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articulates from a fluid stream
CN208183475U (zh) 一种城市道路排水结构
CN103774748B (zh) 一种城市排水管道过流式格栅装置
KR101145050B1 (ko) 유수분리 기능을 갖는 초기우수처리 빗물받이
KR101159474B1 (ko) 비점오염물질 정화 장치
CN203795573U (zh) 一种排水管道格栅装置
CN207525090U (zh) 一种农村家用污水处理系统
CN214784596U (zh) 一种具有漂浮物截留功能的雨水井结构
CN209226705U (zh)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
CN219825539U (zh) 一种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雨水井
CN214034016U (zh) 一种雨水旋流除砂器
CN214614470U (zh) 下水道污水处理器
CN210288645U (zh) 一种海绵城市环保型雨水井
WO2003035990A1 (en) Filter
KR100583796B1 (ko) 액상의 오염물질 처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