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8548U -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 Google Patents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8548U
CN216648548U CN202122745433.8U CN202122745433U CN216648548U CN 216648548 U CN216648548 U CN 216648548U CN 202122745433 U CN202122745433 U CN 202122745433U CN 216648548 U CN216648548 U CN 216648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tanding
pressure
static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454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鑫
陈慕天
褚海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454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8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8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8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静置腔装置包括:多个静置腔体。各所述静置腔体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支管,且各所述第一支管均与第一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一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阀,以使任意两个所述静置腔体能够相互连通或者相互截止。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各静置腔体在进行正负压循环时,可以将各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实现倒压。由此,该静置腔装置能够极大减少静置腔体正负压循环切换时的能量浪费。

Description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提升其能量密度。为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需要提高电极膜片上活性物质的压实密度,以增加其担载量。但是,提高压实密度的同时也意味着电极膜片的孔隙率降低,这会导致电解液难以充分浸润电极。电解液浸润不充分则可能导致电池在化成后阳极出现黑斑、析锂等问题,从而降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促进电解液良好地浸润膜片是至关重要的。
为促进电解液良好的浸润膜片,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等压注液机将注液后的电池送入密封的静置腔中,再对腔体进行正压和负压循环,以加速电池浸润。静置腔体在进行正负压循环的过程中,会造成能量浪费。例如,当静置腔体需要由真空状态变为正压状态,则需要将静置腔体内的泄压通道打开,以使静置腔体自然吸气破真空,然后关闭泄压通道后再加压。此时,静置腔体内原先处于真空状态时所储存的能量就会被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用以改善或者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解液浸润膜片时,静置腔体在进行正负压循环过程中存在能量浪费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静置腔装置,包括:多个静置腔体。各所述静置腔体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支管,且各所述第一支管均与第一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一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阀,以使任意两个所述静置腔体能够相互连通或者相互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各所述静置腔体上还分别连接有第二支管。且各所述第二支管均与第二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二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通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增压装置。所述增压装置通过增压管路与所述第一总管相连通,且所述增压管路上安装有增压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通过抽真空管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接,且所述抽真空管路上安装有抽真空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各所述静置腔体上还安装有泄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中间过渡腔体组。各所述静置腔体均通过管路与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连通,以使所述静置腔体内的气压传导并存储至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内,或者使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内的气压传导至所述静置腔体内,所述管路上安装有储压释压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包括正压中间过渡腔体和负压中间过渡腔体。
其中,所述正压中间过渡腔体通过和各所述静置腔体相对应的正压储压释压管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各所述正压储压释压管路)上均安装有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
所述负压中间过渡腔体通过和各所述静置腔体相对应的负压储压释压管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各所述负压储压释压管路上均安装有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静置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正压中间过渡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负压中间过渡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所述储压释压控制阀、所述第一连通阀、所述第二连通阀、所述增压控制阀和所述抽真空控制阀均包括截止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静置腔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置腔装置中,各所述静置腔体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支管,且各所述第一支管均与第一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一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阀,以使任意两个所述静置腔体能够相互连通或者相互截止。
在电池浸润过程中,当其中一个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同时另一个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时,通过控制连接在各第一支管上的第一连通阀,使得这两个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两个静置腔体相互倒压结束后,关闭对应的第一连通阀。若还未达到目标状态,可以使用增压装置或者抽真空装置对各静置腔体进行相应地操作。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各静置腔体在进行正负压循环时,可以将各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实现倒压。由此,该静置腔装置能够极大减少静置腔体正负压循环切换时的能量浪费。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液机中,由于该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置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置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101:静置腔体; 102:第一支管;
103:第一总管; 104:第一连通阀;
105:第二支管; 106:第二总管;
107:第二连通阀; 201:正压中间过渡腔体;
202: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 203:正压储压释压管路;
204:负压中间过渡腔体; 205: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
206:负压储压释压管路; 301:增压装置;
302:增压管路; 303:增压控制阀;
401:泄压装置; 501:抽真空装置;
502:抽真空管路; 503:抽真空总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置腔装置,如图1所示,该静置腔装置包括:多个静置腔体101。各静置腔体101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支管102,且各第一支管102均与第一总管103相互连通。各第一支管10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阀104,以使任意两个静置腔体101能够相互连通或者相互截止。
在电池浸润过程中,当其中一个静置腔体101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同时另一个静置腔体101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时,通过控制连接在各第一支管102上的第一连通阀104,使得这两个静置腔体101相互连通。两个静置腔体101相互倒压结束后,关闭对应的第一连通阀104。若还未达到目标状态,可以使用增压装置或者抽真空装置对各静置腔体101进行相应地操作。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各静置腔体101在进行正负压循环时,可以将各静置腔体101相互连通以实现倒压。由此,该静置腔装置能够极大减少静置腔体101正负压循环切换时的能量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各静置腔体101上还分别连接有第二支管105。且各第二支管105均与第二总管106相互连通。各第二支管105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通阀107。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静置腔装置还包括增压装置301。增压装置301通过增压管路302与第一总管103相连通。且增压管路302上安装有增压控制阀30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静置腔装置还包括抽真空装置501。抽真空装置501通过抽真空管路502与第二总管106连接。且抽真空管路502上安装有抽真空控制阀50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各静置腔体101上还安装有泄压装置401。
假设该静置腔装置包括A静置腔体和B静置腔体。当A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B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此时,可以打开控制A静置腔体与B静置腔体相互连通状态的第一连通阀,以使A静置腔体和B静置腔体相互连通。由于压差的作用,相互连通的A静置腔体和B静置腔体相互倒压,补充彼此,最终达到两者压力相同的状态。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正压状态,但是其正压大小没有达到目标正压大小时,打开增压控制阀3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使增压装置3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增压至目标正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正压状态,但是其正压大小超过目标正压大小。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泄出A静置腔体内的部分压力,A静置腔体内的正压大小等于目标正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仍然处于负压状态,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内部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自然吸气至其内部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后,关闭泄压装置401。然后再打开增压控制阀3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使增压装置3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增压至目标正压大小。
同理,当A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B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首先将A静置腔体与B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使得二者进行相互倒压、彼此补充,最终达到压力相等的状态。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负压状态,但是其负压大小没有达到目标负压大小时,打开抽真空控制阀5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二连通阀107,使抽真空装置5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减压至目标负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负压状态,但是其负压大小超过目标负压大小。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自然吸气至目标负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仍然处于正压状态,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内部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泄气至大气中,直至其内部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关闭泄压装置401。再打开抽真空控制阀5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二连通阀107,使抽真空装置5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减压至目标负压大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静置腔装置还包括中间过渡腔体组。各静置腔体101均通过管路与中间过渡腔体组连通,以使静置腔体101内的气压传导并存储至中间过渡腔体组内。或者使中间过渡腔体组内的气压传导至静置腔体101内。管路上安装有储压释压控制阀。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中间过渡腔体组包括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和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
其中,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通过和各静置腔体101相对应的正压储压释压管路203与第一总管103连通。各正压储压释压管路203上均安装有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
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通过和各静置腔体101相对应的负压储压释压管路206与第二总管106连通。各负压储压释压管路206上均安装有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
如图1和图2所示,当静置腔体101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时,打开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和相应的第一连通阀104,以使静置腔体101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相互连通。静置腔体101内的正压传导并存储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内。存储过程结束后,关闭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
当静置腔体101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时,打开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和相应的第二连通阀107,以使静置腔体101与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相互连通。静置腔体101内的负压传导并存储于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内。存储过程结束后,关闭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
当需要重新利用存储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或者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中的能量时,可以相应打开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和相应的第一连通阀104,或者打开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和相应的第二连通阀107,以将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中的正压或者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中的负压传导至静置腔体101内。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静置腔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静置腔体101。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该静置腔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和至少一个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
具体来讲,在电池浸润过程中,各静置腔体101中的正压或者负压可以传导并存储在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或者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内。上面已经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A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B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首先将A静置腔体与B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使得二者进行相互倒压、彼此补充,最终达到压力相等的状态。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正压状态,但是其正压大小没有达到目标正压大小时,打开增压控制阀3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使增压装置3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增压至目标正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正压状态,但是其正压大小超过目标正压大小。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泄出A静置腔体内的部分压力,A静置腔体内的正压大小等于目标正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仍然处于负压状态,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内部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自然吸气至其内部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后,关闭泄压装置401。
打开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连通。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中所存储的正压补给至A静置腔体内。
当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补给不足时,打开增压控制阀3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增压装置301连通,增压装置301为A静置腔体内补给正压直至达到目标正压大小。
当没有静置腔体101进行互补切换时,也就是说,假设A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没有其余静置腔体101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打开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连通。A静置腔体内的负压传导并存储至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内,以备后期使用。
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内部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自然吸气至其内部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后,关闭泄压装置401。
打开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连通。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中所存储的正压补给至A静置腔体内。
当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补给不足时,打开增压控制阀3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增压装置301连接,增压装置301为A静置腔体内补给正压直至达到目标正压大小。
同理,当A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B静置腔体需要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首先将A静置腔体与B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使得二者进行相互倒压、彼此补充,最终达到压力相等的状态。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负压状态,但是其负压大小没有达到目标负压大小时,打开抽真空控制阀5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二连通阀107,使抽真空装置501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以使A静置腔体减压至目标负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已经变为负压状态,但是其负压大小超过目标负压大小。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自然吸气至目标负压大小。
当倒压后的A静置腔体仍然处于正压状态,打开设置于A静置腔体上的泄压装置401,使得A静置腔体内部与大气相通,A静置腔体泄气至大气中,直至其内部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关闭泄压装置401。
打开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205和A静置腔体出口处的第二连通阀107,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连通。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中所存储的负压补给至A静置腔体内。
当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补给不足时,打开抽真空控制阀503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二连通阀107,使抽真空装置501仅与A静置腔体相互连通,抽真空装置501为A静置腔体内补给负压直至达到目标负压大小。
当没有静置腔体101进行互补切换时,也就是说,假设A静置腔体需要由正压状态变为负压状态,没有其余静置腔体101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打开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202和A静置腔体处的第一连通阀104,并使得A静置腔体仅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连通。A静置腔体内的正压传导并存储至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内,以备后期使用。
此处应当理解的是,初始状态下,各静置腔体101均处于独立封闭状态。在需要存储压力时,静置腔体101对应与正压中间过渡腔体201或者负压中间过渡腔体204连通。在需要两个静置腔体101之间相互倒压时,需要相互倒压的两个静置腔体相101互连通,其余静置腔体101仍然相互截止。当需要增压装置301增压时,待增压的静置腔体101与增压装置301相连通。当需要抽真空时,待抽真空的静置腔体101与抽真空装置501连通。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对于储压释压控制阀、连通阀103、增压控制阀303、抽真空总控制阀504和抽真空支路控制阀505的具体类型,本实用新型不做任何限定。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储压释压控制阀、第一连通阀104、第二连通阀107、增压控制阀303、和抽真空控制阀503均包括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静置腔装置。
进一步,由于该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静置腔体,各所述静置腔体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支管,且各所述第一支管均与第一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一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阀,以使任意两个所述静置腔体能够相互连通或者相互截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静置腔体上还分别连接有第二支管,且各所述第二支管均与第二总管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二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增压装置,所述增压装置通过增压管路与所述第一总管相连通,且所述增压管路上安装有增压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通过抽真空管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接,且所述抽真空管路上安装有抽真空控制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静置腔体上还安装有泄压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腔装置还包括中间过渡腔体组,各所述静置腔体均通过管路与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连通,以使所述静置腔体内的气压传导并存储至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内,或者使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内的气压传导至所述静置腔体内,所述管路上安装有储压释压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过渡腔体组包括正压中间过渡腔体和负压中间过渡腔体,
其中,所述正压中间过渡腔体通过和各所述静置腔体相对应的正压储压释压管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各所述正压储压释压管路上均安装有第一储压释压控制阀;
所述负压中间过渡腔体通过和各所述静置腔体相对应的负压储压释压管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各所述负压储压释压管路上均安装有第二储压释压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正压中间过渡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负压中间过渡腔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置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压释压控制阀、所述第一连通阀、所述第二连通阀、所述增压控制阀和所述抽真空控制阀均包括截止阀。
10.一种注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置腔装置。
CN202122745433.8U 2021-11-10 2021-11-10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Active CN216648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5433.8U CN216648548U (zh) 2021-11-10 2021-11-10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5433.8U CN216648548U (zh) 2021-11-10 2021-11-10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8548U true CN216648548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45433.8U Active CN216648548U (zh) 2021-11-10 2021-11-10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85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9254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江苏嘉拓新能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静置设备及正压回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9254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江苏嘉拓新能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静置设备及正压回收方法
CN117239254B (zh) * 2023-11-13 2024-03-15 江苏嘉拓新能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静置设备及正压回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48548U (zh) 静置腔装置及注液机
JP2004247120A (ja) 電解液注液方法および電解液注液装置
KR102586807B1 (ko) 전해질 주입장치 및 전해액 주입방법
CN106571442A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电解液的注液装置及注液方法
KR100837894B1 (ko) 밀폐형 니켈수소전지의 전해액 주액장치 및 주액방법
CN115207578A (zh) 一种电池注液方法及电池注液系统
CN109244555A (zh) 一种硬壳锂离子电池的浸润方法
CN108695485B (zh) 一种锂浆料电池的维护再生设备以及维护再生方法
CN207800752U (zh) 一种软包电池注液及抽真空的装置
CN113370572A (zh) 柔性石墨真空成型装置
CN207001306U (zh) 一种电解液包装桶气体置换装置
CN108417771B (zh) 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和加装方法
ATE300789T1 (de) Vorrichtung zum elektrolytbefüllen der zellen eines akkumulators
KR100592231B1 (ko) 폴리머 이차전지의 전해액 함침장치 및 그 함침방법
KR100822192B1 (ko) 전해액 주입방법
CN112490599A (zh) 一种锂电池注液方法
JP2022120351A (ja) 開放型電池の電解液注液システム及び開放型電池の電解液注液方法
CN219610695U (zh) 一种电池注液静置装置
JPH0279364A (ja) 蓄電池への電解液の注液法並びに注液機
CN115764200A (zh) 一种注液方法及注液设备
CN113540592A (zh) 一种应用于改善软包电芯产气的化成工艺
WO2020021610A1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用電解液の再生装置、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用再生電解液の製造方法
CN220021206U (zh) 一种锂电池注液后正负压循环静置系统
CN206992226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的储存系统
CN11688540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快速注液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