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4464U -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4464U
CN216644464U CN202122875926.3U CN202122875926U CN216644464U CN 216644464 U CN216644464 U CN 216644464U CN 202122875926 U CN202122875926 U CN 202122875926U CN 216644464 U CN216644464 U CN 216644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air guide
grille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759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朝永
崔峻城
杨力
刘莹
陈佑杨
张天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8759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4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4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4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该出风结构包括安装壳体、导风件、出风格栅及均风件,所述安装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排风口及新风进口;所述导风件设有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出风格栅设置于所述导风风道的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用于将风汇聚至所述出风格栅处;所述均风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均风件形成有均风风道,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与所述出风格栅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该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在使用时,可以减少凝露水的形成。该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在使用时,可以减少凝露水的形成。

Description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设备,应用场景广泛,无论南方或北方均需要安装新风机进行室内外通风。
当气候较为寒冷时,特别是北方的冬天,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用户室内一般都配置有供暖设备,致使室内外温差较大,当新风机引入新风时,新风机机组中的出风格栅处容易产生凝露。当新风机机组中的出风格栅处长时间产生凝露水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新风机机组在使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新风机在使用时,新风机机组中的出风格栅处容易产生凝露水,当新风机机组中的出风格栅处长时间产生凝露水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新风机机组在使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该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在使用时,可以减少凝露水的形成。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安装壳体、导风件、出风格栅及均风件,所述安装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排风口及新风进口;所述导风件设有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出风格栅设置于所述导风风道的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用于将风汇聚至所述出风格栅处;所述均风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均风件形成有均风风道,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与所述出风格栅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上述出风结构在使用时,外界新风可以沿新风进口进入安装腔内,引入的新风的方向是杂乱的,新风在排出之前需用经过均风件,由于均风件设有均风风道,新风在经过均风件后,沿均风风道排出的风方向是相同的。随后新风在导风件的作用下向出风格栅汇聚,此时新风可以将出风格栅进行包围,使得出风格栅处的温度是均匀的出风格栅的各处表面温差较低,进一步地,出风格栅的出风方向与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因此,出风格栅排出的风可以呈一定的角度排出,此时,出风格栅中被所述出风格栅排出的风覆盖的其中一侧由于温度变化较低,因此不容易产生凝露,出风格栅中与该其中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由于没有风经过,传热效率较低,也不容易产生凝露。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格栅包括安装支架及至少两个格栅板,所述格栅板通过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导风件连接,且所有所述格栅板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格栅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风道设有与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用于将所述均风风道排出的风沿汇聚至所述出风格栅的方向导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两个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体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所述格栅板的一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支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格栅板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所述安装支架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体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围设形成所述导风风道,所述导风段包括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一导风体形成有所述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体形成有所述第二导风段;
所述第一导风段用于将风沿所述格栅板的端部至所述格栅板的中部方向导引,所述第二导风段用于将风导引至所有所述格栅板中最靠近所述第二导风体的一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板相对所述安装腔的深度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格栅板的出风端相对所述格栅板的进风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导风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安装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侧面连接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隔热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二保温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热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层板组件,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与新风设备的前面板对应的第三侧面,所述层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层板组件形成有第三隔热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侧面,沿竖直方向上,所述盖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层板组件的下方,所述盖板组件形成有第四隔热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风件为净化单元。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前述任一项中的出风结构。
上述新风设备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因此该新风设备在使用时,外界新风可以沿新风进口进入安装腔内,引入的新风的方向是杂乱的,新风在排出之前需用经过均风件,由于均风件设有均风风道,新风在经过均风件后,沿均风风道排出的风方向是相同的。随后新风在导风件的作用下向出风格栅汇聚,此时新风可以将出风格栅进行包围,使得出风格栅处的温度是均匀的出风格栅的各处表面温差较低,进一步地,出风格栅的出风方向与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因此,出风格栅排出的风可以呈一定的角度排出,此时,出风格栅中被所述出风格栅排出的风覆盖的其中一侧由于温度变化较低,因此不容易产生凝露,出风格栅中与该其中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由于没有风经过,传热效率较低,也不容易产生凝露。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中出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新风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新风设备另一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新风设备另一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A-A向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B-B向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出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新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新风设备;20、出风结构;100、安装壳体;110、安装腔;120、新风进口;130、第一侧面;140、第二侧面;150、第三侧面;200、导风件;202、导风风道;210、第一导风体;212、第一导风段;220、第二导风体;222、第二导风段;300、出风格栅;302、格栅过渡区;310、安装支架;320、格栅板; 400、均风件;402、均风风道;510、第一侧板;520、第二侧板;610、第一保温件;620、第二保温件;700、层板组件;710、第一层板;720、第二层板; 800、盖板组件;900、封盖;1000、前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传统的新风机在使用时,新风机机组表面容易产生凝露水。当新风机机组长时间产生凝露水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新风机机组在使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20及新风设备10,该出风结构20及新风设备10在使用时,可以减少凝露水的形成。
请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20包括安装壳体100,安装壳体100 形成有安装腔110及与安装腔110连通的排风口(未示出)和新风进口120,出风结构20还包括风机(未示出),风机可以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在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沿新风进口120进入安装腔110内,并沿排风口排出至室内。
请参照图2和图3,新风进口120可以包括位于底部的新风进口120和两个位于左右两侧的新风进口120,该出风结构20还包括两个封盖900,当选择打开其中一个新风进口120时,则采用封盖900对另外两个新风进口120进行密封。具体地,封盖900上装配有保温泡沫,封盖900通过保温泡沫与新风进口120进行密封配合。
请参照图2和图3,安装壳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30和第二侧面 140,该出风结构20还包括第一侧板510和第二侧板520。具体地,请参照图2,在该图的视角下,第一侧面130可以为左侧面,对应的第一侧板510可以为左侧板。第二侧面140可以为右侧面,对应的第二侧面140可以为右侧板。请继续参照图2,第一侧板510和第一侧面130连接且第一侧板510和第一侧面130 之间形成有第一隔热空间(未示出);第二侧板520和第二侧面140连接且第二侧板520和第二侧面140之间形成有第二隔热空间(未示出)。如此,通过设置第一隔热空间和第二隔热空间可以对应的提升出风结构20的保温性能,进而减少出风结构20的表面凝露水的形成。
具体地,第一侧板510和第一侧面130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板510和第一侧面130虽然连接,但是并不妨碍第一侧面130的其他部分和第一侧板510的其他部分之间形成第一隔热空间。同理,第二侧板520和第二侧面140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侧板520和第二侧面140虽然连接,但是并不妨碍第二侧面140的其他部分和第二侧板520的其他部分之间形成第二隔热空间。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20还包括第一保温件610和第二保温件620,第一保温件610设置于第一隔热空间内,第二保温件 620设置于第二隔热空间内。如此,通过设置第一保温件610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隔热空间的隔热保温性能。通过设置第二保温件620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隔热空间的隔热保温性能。
请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20还包括层板组件700,安装壳体100还包括与新风设备10的前面板1000对应的第三侧面150。请参照图3,在该图的视角下,第三侧面150可以是前侧面,新风设备10的前面板1000对应装设于前侧面。层板组件700连接于第三侧面150,层板组件700形成有第三隔热空间(未示出)。如此,第三隔热空间可以对应的提升出风结构20的保温性能,进而减少出风结构20表面上凝露水的形成。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层板组件700可以是分体结构,包括第一层板 710和第二层板720,第一层板710和第二层板720通过相应的连接方式连接,例如卡接或者是螺钉连接;第一层板710和第二层板720之间形成第三隔热空间。
在别的一些实施例中,层板组件700可以是一体结构,层板组件700内部形成第三隔热空间。此时,层板组件700可以是实体结构或者是内部中空结构。
请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20还包括盖板组件800,盖板组件800连接于第三侧面150,沿竖直方向F上,盖板组件800设置于层板组件 700的下方,盖板组件800形成有第四隔热空间(未示出)。如此,第四隔热空间可以对应的提升出风结构20的保温性能,进而减少出风结构20表面上凝露水的形成。请参照图3,在图3的视角下,盖板组件800可以设置于安装壳体 100的底端区域。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组件800可以是分体结构,包括第一盖板 (未示出)和第二盖板(未示出),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通过相应的连接方式连接,例如卡接或者是螺钉连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形成第四隔热空间。
在别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组件800可以一体结构,盖板组件800内部形成第四隔热空间。此时,盖板组件800可以是实体结构或者是内部中空结构。
前述实施例中,都是采用间隙隔热原理并通过设置相应的隔热空间使得出风结构20的表面不产生凝露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风结构20的出风口处同样也容易产生凝露水。基于此,有必要解决出风结构20出风口附近凝露水的产生问题。
请参照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结构20还包括导风件200、出风格栅300及均风件400。导风件200设有导风风道202,导风风道202的进风口与排风口连通。出风格栅300设置于导风风道202的出风口,导风件200用于将风汇聚至出风格栅300处。均风件400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均风件400 形成有至少2个出风方向相同的均风风道402,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与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其中,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如图6中的 F1方向,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如图6中的F2方向
上述出风结构20在使用时,外界新风可以沿新风进口120进入安装腔110 内,引入的新风的方向是杂乱的,新风在排出之前需用经过均风件400,由于均风件400设有至少2个出风方向相同的均风风道402,因此新风在经过均风件 400后,沿均风风道402排出的风方向是相同的。随后新风在导风件200的作用下向出风格栅300汇聚,此时新风可以将出风格栅300进行包围,使得出风格栅300处的温度是均匀的出风格栅300的各处表面温差较低,进一步地,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因此,出风格栅300 排出的风可以呈一定的角度排出,此时,出风格栅300中被出风格栅300排出的风覆盖的其中一侧由于温度变化较低,因此不容易产生凝露,出风格栅300 中与该其中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由于没有风经过,传热效率较低,也不容易产生凝露。
请参照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均风件400可以是净化单元,如此,引入的新风经过净化单元时,净化单元既可以对新风进行净化,提升新风的洁净度。同时,净化单元在均风风道402的作用下还可以对新风的输送方向进行调整,使得新风沿同一方向进行排出。例如,请参照图6,在该图视角下,净化单元中的各个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与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相同,即竖直方向。
请参照图7,图7展示了各个出风格栅300的可选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出风格栅300包括安装支架310及至少两个格栅板320,格栅板320通过安装支架310与导风件200连接,且所有格栅板320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例如,格栅板 320可以沿着安装支架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支架310的长度方向如图 7中L所示。
请继续参照图6,格栅板320的倾斜方向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格栅板320的安装位置决定了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当格栅板320 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时,此时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也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风道202设有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的导风段,导风段用于将均风风道402排出的风沿汇聚至出风格栅300的方向导引。
具体地,请参照图5和图6,导风件200包括两个第一导风体210和第二导风体220,两个第一导风体210间隔设置,安装支架310为两个,格栅板320的一端通过其中一个安装支架310与其中一个第一导风体210连接,格栅板320 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安装支架310与另一个第一导风体210连接,第二导风体 22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导风体210连接,第二导风体22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导风体210连接,两个第一导风体210和第二导风体220围设形成导风风道202,导风段包括第一导风段212和第二导风段222,第一导风体210形成有第一导风段212,第二导风体220形成有第二导风段222;第一导风段212用于将风沿格栅板320的端部至格栅板320的中部方向导引,第二导风段222用于将风导引至格栅板320中最靠近第二导风体220的一者。
请参照图5和图6,第一导风段212和第二导风段222均相对竖直方向F倾斜设置,其中,竖直方向F也可以为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且第一导风段 212的出风端相对第一导风段212的进风端更靠近格栅板320。第二导风段222 的出风端相对第二导风段222的进风端更靠近格栅板320。
进一步地,格栅板320的两端均留有格栅过渡区302,其中格栅过渡区302 一般用于与安装支架310进行连接,格栅过渡区302是不过风的,为了避免在格栅过渡区302因为温度不均匀产生凝露,将第一导风段212设置为相对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倾斜设置,且第一导风段212的出风端相对第一导风段212 的进风端更靠近格栅板320时,气流向中心出风格栅300的中部收缩,使得格栅过渡区302处冷热交替减少,不易产生凝露。
请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格栅板320相对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倾斜设置,且格栅板320的出风端相对格栅板320的进风端更靠近第二导风段222。考虑到当新风机组为壁挂新风机时,气流为扇形散出,当格栅板320相对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倾斜设置时可以避免新风吹到墙面,导致墙面发黄、发黑等现象。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格栅板320与安装腔 110的深度方向F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余角为M,第一导风段212与安装腔110 的深度方向F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余角为E,第二导风段222与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F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余角为P。优选地,E为33°-35°。P为70°-80°。
例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M角设置为75度,均风件400为高效过滤器,在高效过滤的阻力作用下,使得新风经过高效过滤器之后由扰乱的气流变成平行流动的气流。此时格栅板320相对安装腔110的深度方向倾斜25°。P角设置为36度,气流通过第二导风段222的作用,会产生一个沿着第二导风段222的一个力,同时气流经过高效过滤器会有一个垂直向上的力,在合力的作用下,会使气流产生一个抛物线加速度,气流快速通过格栅板320。如此P角与M角的设置使得靠近第二导风段222的格栅板320的导流面流过的气流形成抛射气流,格栅板320不易凝露。
此外,一些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新风设备10,包括前述任一项中的出风结构 20。
上述新风设备10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20,因此该新风设备 10在使用时,外界新风可以沿新风进口120进入安装腔110内,引入的新风的方向是杂乱的,新风在排出之前需用经过均风件400,由于均风件400设有至少 2个出风方向相同的均风风道402,因此新风在经过均风件400后,沿均风风道 402排出的风方向是相同的。随后新风在导风件200的作用下向出风格栅300汇聚,此时新风可以将出风格栅300进行包围,使得出风格栅300处的温度是均匀的出风格栅300的各处表面温差较低,进一步地,出风格栅300的出风方向与均风风道40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因此,出风格栅300排出的风可以呈一定的角度排出,因此出风格栅300处不易产生凝露。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排风口及新风进口;
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有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于所述导风风道的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用于将风汇聚至所述出风格栅处;及
均风件,所述均风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均风件设有均风风道,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与所述出风格栅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格栅包括安装支架及至少两个格栅板,所述格栅板通过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导风件连接,且所有所述格栅板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格栅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风道设有与所述均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用于将所述均风风道排出的风沿汇聚至所述出风格栅的方向导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包括两个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体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为两个,所述格栅板的一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支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格栅板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所述安装支架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体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体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围设形成所述导风风道,所述导风段包括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一导风体形成有所述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体形成有所述第二导风段;
所述第一导风段用于将风沿所述格栅板的端部至所述格栅板的中部方向导引,所述第二导风段用于将风导引至所有所述格栅板中最靠近所述第二导风体的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板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格栅板的出风端相对所述格栅板的进风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导风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安装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侧面连接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隔热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二保温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热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层板组件,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与新风设备的前面板对应的第三侧面,所述层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层板组件形成有第三隔热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侧面,沿竖直方向上,所述盖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层板组件的下方,所述盖板组件形成有第四隔热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风件为净化单元。
11.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
CN202122875926.3U 2021-11-22 2021-11-22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Active CN216644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5926.3U CN216644464U (zh) 2021-11-22 2021-11-22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5926.3U CN216644464U (zh) 2021-11-22 2021-11-22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4464U true CN216644464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75926.3U Active CN216644464U (zh) 2021-11-22 2021-11-22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4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29991B2 (ja) 電池冷却装置
KR101679781B1 (ko) 에어컨의 실내 장치
JP2000046360A (ja) 天井埋込形の室内機
CA2682058A1 (en)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a heater
CN10721866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02118981U (zh) 暖风机的集成化机芯组件
KR102434462B1 (ko) 창문형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216644464U (zh)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CN114017874A (zh) 出风结构及新风设备
CN210965778U (zh) 一种电机外置的新型烤漆房机柜
FI96238C (fi) Ilmanvaihtolaite huonetiloissa samanaikaisesti tapahtuvaa ilman syöttämistä ja poistamista varten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14215641A (zh) 一种分隔式动力单元散热系统
CN114060912A (zh) 空调器
CN209386437U (zh) 电器盒、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05519Y (zh) 保温双向换气机
CN212408865U (zh) 空调器
CN112448087B (zh) 隔热壳和移动体
CN217540928U (zh) 半导体除湿装置及具有其的恒湿设备
CN105091158A (zh) 一种储能模块和空调储能模块以及储能空调末端
CN2176853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700710U (zh) 户外控温机柜
CN212585052U (zh) 太阳能空气调节系统
CN106440047B (zh) 一种风机蜗壳、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4307367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