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36355U - 手机支架 - Google Patents

手机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36355U
CN216636355U CN202123151918.0U CN202123151918U CN216636355U CN 216636355 U CN216636355 U CN 216636355U CN 202123151918 U CN202123151918 U CN 202123151918U CN 216636355 U CN216636355 U CN 216636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late
plate
mobile phone
accommodating cavit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19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向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19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36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36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36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支架,属于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所述手机支架包括:壳体限定出容纳腔;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别可活动地设于壳体的左右两侧,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可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底部托板可活动地设于壳体的底部;齿轮驱动模组设于容纳腔中,齿轮驱动模组分别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机械连接用以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移动;重力传感器设于容纳腔中,重力传感器与底部托板电性连接;主板组件在底部托板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关闭位置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机支架,通过重力传感器判断是否进行启动,降低了误触启动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手机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了方便驾车过程中使用各类电子设备而不干扰驾驶,通常需要支架的帮助,例如手持式导航仪,移动设备等。目前市面上原始弹簧支架手动夹紧,使用不方便,科技感差。电机驱动支架款采用红外感应系统、N20马达驱动,成本高且红外感应容易出现误触摸,影响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机支架,能够通过重力传感器判断是否进行启动,降低了误触启动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容纳腔;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别可活动地设于壳体的左右两侧,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可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底部托板,底部托板可活动地设于壳体的底部;齿轮驱动模组,齿轮驱动模组设于容纳腔中,齿轮驱动模组分别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机械连接用以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移动;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设于容纳腔中,重力传感器与底部托板电性连接;主板组件,主板组件设于容纳腔中,主板组件与齿轮驱动模组、重力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以在底部托板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关闭位置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通过在容纳腔中设置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底部托板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并通过重力传感器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来判断手机是否放入手机支架中,在判定手机放入支架后通过主板组件控制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移动至关闭位置,从而将手机夹紧,能够防止误触而手机支架启动夹紧程序,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第一夹板或第二夹板上设有凸起,手机支架还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第一行程开关设于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上,第一行程开关与主板组件电性连接,在凸起移动至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位置时,凸起触发第一行程开关后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壳体的宽度小于手机的宽度,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手机的宽度,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底部托板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而底部托板受到向下的压力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手机放入手机支架中,第二种是人为拉动或者向下按压底部托板,此时重力传感器在检测到底部托板受到了向下的压力后,主板组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移动至关闭位置,说明此时无手机放入手机支架中,此时设于第一夹板或者第二夹板上的凸起触发第一行程开关,主板组件判断手机支架中未放入手机,为空夹,主板组件启动张开程序,控制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从而使得在手机支架中未放入手机时,手机支架始终保持张开状态。
可选地,手机支架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设于壳体的一侧边沿且位于容纳腔中,第二行程开关与凸起位于竖直方向的对称轴的同侧,凸起移动至张开位置时,凸起触发第二行程开关后齿轮驱动模组停止运行,通过设置第二行程开关,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到达张开位置时,通过第二行程开关反馈给主板组件,并通过主板组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停止运行,防止手机支架发生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第一夹板上设有第一齿条,第二夹板设有第二齿条,齿轮驱动模组包括输出齿轮,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位于输出齿轮竖直方向的两侧且均与输出齿轮啮合,由此使得手机支架的设计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彼此相对的一侧设有防滑硅胶,如此防止手机从手机支架滑出,防止手机产生损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还包括:线圈模组,线圈模组设于容纳腔中且与主板组件电性连接,线圈模组在感应到手机后,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增加了手机支架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设于容纳腔中且与容纳腔侧壁连接,齿轮驱动模组设于固定板上,通过设置固定板,从而将齿轮驱动模组固定于容纳腔中,第一夹板的部分和第二夹板的部分显露于容纳腔外,第一夹板伸入容纳腔内的部分和第二夹板伸入容纳腔内的部分均与固定板连接,从而实现将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固定于壳体上。
可选地,底部托板包括:定位板,定位板设于固定板上;连接板,连接板的部分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定位板相对,连接板的位于容纳腔外的部分上设有朝向靠近壳体方向弯曲的翻边,其中,定位板和连接板中的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凸卡,每列的多个凸卡规律间隔排布,定位板和连接板中的另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配合孔,凸卡与配合孔适配,至少一个凸卡位于一个配合孔中,翻边用于在手机放入手机支架中后支撑手机,通过设置多个凸卡和多个配合孔,由于每个凸卡或者配合孔距离手机支架中心轴线的距离不同,使得连接板和定位板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凸卡和配合孔配合从而实现调节翻边与壳体的距离,一方面可以实现调整不同手机的底端与壳体底部的距离,从而调节手机在手机支架中的位置,使得手机能够更稳固地放置于手机支架中,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调节手机中充电线圈在手机支架中的位置,从而使得不同大小的手机的充电线圈都能尽可能的与线圈组件相对,从而能够使得线圈组件更好地位手机充电。
可选地,壳体上限定出安装孔,连接板包括:第一子板,第一子板与定位板连接,配合孔或凸卡设于第一子板上;第二子板,第二子板穿设于安装孔中,且第二子板与第一子板通过复位弹簧连接,通过复位弹簧连接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使得手机在放置于手机支架时,能够通过人为下压复位弹簧使得手机置于翻边中,在手机放好之后,解除人为下压之后,复位弹簧可带动第二子板缩回,夹紧手机,从而使得手机易于从手机支架中取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按键,按键设于壳体上且与主板组件电性连接,按键在被触发后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在用户需要从手机支架中拿走手机时,通过触摸或者按压按键,按键可以将相关的电信号传递给主板组件,主板组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从而使得手机方便从手机支架中取出,增加手机支架中手机的取放便利性,同时增加科技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还包括:指示灯,指示灯设于壳体上且指示灯的至少部分显露于壳体外,指示灯与主板组件电性连接,在线圈模组对手机进行充电时,指示灯可以指示灯光给用户,从而增加用户与手机支架的人机互动性,提供便利性,以提醒用户手机是否正在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主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另一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再一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的爆炸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夹紧手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手机支架1,
壳体10,面壳102,背壳104,电缆孔106,
第一夹板20,第一齿条21,
第二夹板30,第二齿条31,
底部托板40,定位板41,连接板42,翻边420,第一子板422,第二子板424,
齿轮驱动模组50,输出齿轮51,电机52,蜗杆53,齿轮组54,重力传感器60,主板组件70,
凸起80,第一行程开关81,第二行程开关82,
线圈模组90,线圈901,线圈固定板902,固定板91,按键92,指示灯9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附图1-附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
如图1-图5以及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包括:壳体10、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底部托板40、齿轮驱动模组50、重力传感器60以及主板组件70。
具体地,壳体10限定出容纳腔。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分别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0的左右两侧,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可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底部托板4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0的底部;齿轮驱动模组50设于容纳腔中,齿轮驱动模组50分别与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机械连接用以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移动;重力传感器60设于容纳腔中,重力传感器60与底部托板40电性连接,重力传感器60用以检测底部托板40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主板组件70设于容纳腔中,主板组件70与齿轮驱动模组50、重力传感器60电性连接,主板组件70用以在底部托板40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控制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关闭位置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背壳104和面壳102,背壳104和面壳102相互扣合共同限定出容纳腔,由此使得壳体10方便拆卸安装,同时方便将零部件装入容纳腔中。
另外,通过第一夹板20、第二夹板30以及底部托板40,对放入手机支架1中的手机从三个方向夹紧,能够使得手机稳固地固定于手机支架1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通过在容纳腔中设置重力传感器60,并通过重力传感器60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来判断手机是否放入手机支架1中,在判定手机放入支架后通过主板组件70控制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关闭位置移动,从而将手机夹紧,能够防止误触而手机支架1启动夹紧程序,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第一夹板20或第二夹板30上设有凸起80,手机支架1还包括:第一行程开关81,第一行程开关81设于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上,第一行程开关81与主板组件70电性连接,在凸起80移动至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位置时,凸起80触发第一行程开关81后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张开位置移动,壳体10的宽度小于手机的宽度,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之间的距离小于手机的宽度,重力传感器60用于检测底部托板40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而底部托板40受到向下的压力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手机放入手机支架1中,第二种是人为拉动或者向下按压底部托板40,此时重力传感器60在检测到底部托板40受到了向下的压力后,主板组件70控制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移动至关闭位置,说明此时无手机放入手机支架1中,此时设于第一夹板20或者第二夹板30上的凸起80触发第一行程开关81,主板组件70判断手机支架1中未放入手机,为空夹,主板组件70启动张开程序,控制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张开位置移动,从而使得在手机支架1中未放入手机时,手机支架1始终保持张开状态。
如图4所示,可选地,手机支架1还包括:第二行程开关82,第二行程开关82设于壳体10的一侧边沿且位于容纳腔中,第二行程开关82与凸起80位于竖直方向的对称轴的同侧,凸起80移动至张开位置时,凸起80触发第二行程开关82后齿轮驱动模组50停止运行,通过设置第二行程开关82,使得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到达张开位置时,通过第二行程开关82反馈给主板组件70,并通过主板组件70控制齿轮驱动模组50停止运行,防止手机支架1发生损坏。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第一夹板20上设有第一齿条21,第二夹板30设有第二齿条31,齿轮驱动模组50包括输出齿轮51,第一齿条21和第二齿条31分别位于输出齿轮51竖直方向的两侧且均与输出齿轮51啮合,由此使得手机支架1的设计结构紧凑。
如图5所示,可选地,齿轮驱动模组50还包括:电机52,蜗杆53以及齿轮组54,齿轮组54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相互啮合的齿轮,电机52通过蜗杆53带动齿轮组54的输入端齿轮转动,齿轮组的输出端齿轮带动输出齿轮51转动。此外,通过重力传感器60是否受到向下的压力来判断手机是否放入手机支架1中,在判定手机放入支架后通过主板组件70控制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关闭位置移动,当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夹紧手机后,由于手机的阻力阻止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继续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电机52的电流因阻力加大,达到设置数值时,主板组件70控制电源停止向电机52供电,蜗杆53停止转动从而锁死齿轮组54,从而实现夹紧手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彼此相对的一侧设有防滑硅胶,如此防止手机从手机支架1滑出,防止手机产生损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还包括线圈模组90。线圈模组90设于容纳腔中且与主板组件70电性连接,线圈模组90在感应到手机后,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增加了手机支架1的功能。
如图7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线圈模组90包括线圈901和线圈固定板902。
如图7所示,可选地,背壳104上还设有电缆孔106,用于供向线圈模组90输送电力的线缆通过。
如图5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还包括:固定板91,固定板91设于容纳腔中且与容纳腔侧壁连接,齿轮驱动模组50设于固定板91上,通过设置固定板91,从而将齿轮驱动模组50固定于容纳腔中,第一夹板20的部分和第二夹板30的部分显露于容纳腔外,第一夹板20伸入容纳腔内的部分和第二夹板30伸入容纳腔内的部分均与固定板91连接,从而实现将第一夹板20与第二夹板30固定于壳体10上。
如图4所示,可选地,底部托板40包括:定位板41,定位板41设于固定板91上;连接板42,连接板42的部分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定位板41相对,连接板42的位于容纳腔外的部分上设有朝向靠近壳体10方向弯曲的翻边420,其中,定位板41和连接板42中的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凸卡,每列的多个凸卡规律间隔排布,定位板41和连接板42中的另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配合孔,凸卡与配合孔适配,至少一个凸卡位于一个配合孔中,翻边420用于在手机放入手机支架1中后支撑手机,通过设置多个凸卡和多个配合孔,由于每个凸卡或者配合孔距离手机支架1中心轴线的距离不同,使得连接板42和定位板41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凸卡和配合孔配合从而实现调节翻边420与壳体10的距离,一方面可以实现调整不同手机的底端与壳体10底部的距离,从而调节手机在手机支架1中的位置,使得手机能够更稳固地放置于手机支架1中,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调节手机中充电线圈在手机支架1中的位置,从而使得不同大小的手机的充电线圈都能尽可能的与线圈组件相对,从而能够使得线圈组件更好地位手机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两个凸卡之间的间隔为5mm~10mm,本申请不作限制。
如图4所示,可选地,壳体10上限定出安装孔,连接板42包括:第一子板422,第一子板422与定位板41连接,配合孔或凸卡设于第一子板422上;第二子板424,第二子板424穿设于安装孔中,且第二子板424与第一子板422通过复位弹簧连接,通过复位弹簧连接第二子板424和第一子板422,使得手机在放置于手机支架1时,能够通过人为下压复位弹簧使得手机置于翻边420中,在手机放好之后,解除人为下压之后,复位弹簧可带动第二子板424缩回,夹紧手机,从而使得手机易于从手机支架1中取放。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还包括:至少一个按键92,按键92设于壳体10上且与主板组件70电性连接,按键92在被触发后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张开位置移动,在用户需要从手机支架1中拿走手机时,通过触摸或者按压按键92,按键92可以将相关的电信号传递给主板组件70,主板组件70控制齿轮驱动模组50驱动第一夹板20和第二夹板30朝向张开位置移动,从而使得手机方便从手机支架1中取出,增加手机支架1中手机的取放便利性,同时增加科技感。
需要说明的是,按键92可以是触摸按键92也可以是机械按键92,本申请不作限制。此外,可以设置多个按键92于壳体10的不同位置,以适应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
可选地,按键92设于壳体10的下半部分,如此设计是通过人体工学符合用户用手习惯,方便用户触碰或按压。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支架1,还包括:指示灯93,指示灯93设于壳体10上且指示灯93的至少部分显露于壳体10外,指示灯93与主板组件70电性连接,在线圈模组90对手机进行充电时,指示灯93可以指示灯光给用户,从而增加用户与手机支架1的人机互动性,提供便利性,以提醒用户手机是否正在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指示灯93可以是常亮或者闪烁结合不同颜色的灯光来向用户传递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一种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纳腔;
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分别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可在关闭位置和张开位置之间相对移动;
底部托板,所述底部托板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齿轮驱动模组,所述齿轮驱动模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齿轮驱动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机械连接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张开位置之间移动;
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所述底部托板电性连接;
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主板组件与所述齿轮驱动模组、所述重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或所述第二夹板上设有凸起,还包括:
第一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设于所述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上,所述第一行程开关与所述主板组件电性连接,在所述凸起移动至所述容纳腔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位置时,所述凸起触发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后所述齿轮驱动模组驱动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二行程开关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边沿且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二行程开关与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竖直方向的对称轴的同侧,所述凸起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凸起触发所述第二行程开关后所述齿轮驱动模组停止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上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板设有第二齿条,所述齿轮驱动模组包括输出齿轮,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位于所述输出齿轮竖直方向的两侧且均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彼此相对的一侧设有防滑硅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圈模组,所述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主板组件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容纳腔侧壁连接,所述齿轮驱动模组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托板包括:
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定位板相对,所述连接板的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部分上设有朝向靠近所述壳体方向弯曲的翻边,其中,
所述定位板和所述连接板中的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凸卡,每列的多个所述凸卡规律间隔排布,所述定位板和所述连接板中的另一个上设有至少一列配合孔,所述凸卡与所述配合孔适配,至少一个所述凸卡位于一个所述配合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按键,所述按键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主板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按键在被触发后所述齿轮驱动模组驱动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张开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指示灯,所述指示灯设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指示灯的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指示灯与所述主板组件电性连接。
CN202123151918.0U 2021-12-14 2021-12-14 手机支架 Active CN216636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1918.0U CN216636355U (zh) 2021-12-14 2021-12-14 手机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1918.0U CN216636355U (zh) 2021-12-14 2021-12-14 手机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36355U true CN216636355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40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1918.0U Active CN216636355U (zh) 2021-12-14 2021-12-14 手机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36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5503B2 (en) Charging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US8183825B2 (en) Docking charger for charging a hand 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or without a protective cover case fitted thereon
US20200010023A1 (en) Electric vehicle holder
JP2009523403A (ja) 小型電気器具用プラグ差込み式充電ステーション
CN107492920B (zh) 一种通用移动电源
CN211351779U (zh) 一种车载无线耳机充电支架装置
CN216636355U (zh) 手机支架
WO2024055903A1 (zh) 无线充电器
CN209402565U (zh) 一种自动感应支架
CN216146340U (zh) 一种电动手机支架
CN115567824A (zh) 充电座
CN213754109U (zh) 车载磁吸带夹的无线充电器
CN210120415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2518446U (zh) 带湿度显示的无线充电装置
KR20030087386A (ko) 휴대폰 배터리 급속 충전장치
CN111818212A (zh) 防摔保护壳
CN218172148U (zh) 车载支架
CN212992019U (zh) 一种改进型的手机充电宝
CN220208218U (zh) 皮套键盘
CN214591099U (zh) 一种新型移动电源
CN210780761U (zh) 一种手持调试终端机
CN217063359U (zh) 一种带伸缩线的充电宝
CN212659974U (zh) 带温度显示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4954517B (zh) 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
CN210577878U (zh) 车载支架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