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090U - 空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090U
CN216620090U CN202121829804.4U CN202121829804U CN216620090U CN 216620090 U CN216620090 U CN 216620090U CN 202121829804 U CN202121829804 U CN 202121829804U CN 216620090 U CN216620090 U CN 216620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ir
phase change
handling syste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98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继辉
李泉明
宋金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298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包括框架、有源制冷模块和无源储冷模块。框架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流路。有源制冷模块安装于框架,并且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器位于第一流路内,冷凝器位于第一流路外。无源储冷模块安装于框架,无源储冷模块包括吸热部件,吸热部件位于第一流路内,用于在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第一气流的热量。在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方向上吸热部件位于蒸发器的下游侧。这样,由于设置有不需要动力源即可工作的无源储冷模块,因而能够降低系统成本和运维成本。而且能够周期性减少有源制冷模块的输出功率,降低系统的能耗。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主要用于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的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够利用冷却介质(通常指水)的蒸发冷却来实现对机房内的空气控温。如图1所示,该空气处理系统包括框架1、热交换器2、有源制冷模块3(空调系统)和风机(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框架1内形成有彼此独立的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均穿过热交换器2。有源制冷模块3的蒸发器31设置在第一流路11内,有源制冷模块3的冷凝器32设置在第二流路12内。可以根据室外温度以及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电子设备的负载情况控制热交换器2和有源制冷模块3进行工作,实现按需制冷的目的。
为了保证空气处理系统在市电供给中断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内具有利用电池和发电机实现的备用供电方案。一旦市电供给出现中断,先通过电池短时间供电,然后待发电机正常工作之后停止电池供电转而通过发动机进行供电,从而保证空气处理系统正常工作。进而,当市电供给恢复之后,再给电池充电以备下次市电供给中断时使用。
但是,以上说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备用供电方案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内配备的电池通常为不间断供电的电池,这种类型的电池的成本高;而且长期不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期进行充放电激活,运维成本也高。其次,用于收纳安装这种电池的结构的体积较大,需要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内配置对应的安装空间(主要指占地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出了一种主要可以用于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处理系统,与背景技术中说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相比,该空气处理系统能够部分地降低电池过多导致的成本较高以及安装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述空气处理系统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流路;
有源制冷模块,所述有源制冷模块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且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外;以及
无源储冷模块,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吸热部件,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在所述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方向上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设置有不需要动力源即可工作的无源储冷模块,因而与背景技术中说明的需要在市电中断时通过电池维持有源制冷模块工作的空气处理系统相比,能够降低系统成本和运维成本,还能够减少对应的电池占据的空间。而且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可以设置多个能够循环利用的无源储冷模块,这些无源储冷模块可以选时进行制冷和储冷,这样的无源储冷模块能够辅助有源制冷模块,还能够周期性减少有源制冷模块的输出功率,降低系统的能耗。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的内部还形成有独立于所述第一流路且供第二气流流动的第二流路,
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均穿过所述热交换器,使得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能够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在所述第二气流流动的第二方向上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设置有热交换器,因此当该空气热交换器用于维持室内气体的温度时,并且当第一气流为室内气流,第二气流为室外气流,第一气流的温度大于第二气流的温度时,可以先利用第二气流通过热交换器使第一气流的温度降低,之后必要时利用有源制冷模块或无源储冷模块使第一气流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所述第二风机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风机,有利于促进第一气流在第一流路内流动以及第二气流在第二流路内流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吸热部件的下游侧;并且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布局,有利于有源制冷模块和无源储冷模块发挥制冷作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有利于无源储冷模块发挥制冷作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表冷器、阀门和吸附床,所述表冷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以作为所述吸热部件,所述表冷器通过管路与所述吸附床连通,所述阀门位于所述管路上以控制所述管路的开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利用吸附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使得无源储冷模块易于实现且能够循环使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吸附床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或位于所述第二流路的侧方;或者
所述吸附床位于所述框架的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利用吸附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在无源储冷模块释冷过程中促进蒸汽通过吸附床进行散热冷凝,有利于吸附床在上述过程中发挥吸附作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载置结构件和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设置在所述载置结构件中,所述相变材料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使得无源储冷模块易于实现且能够循环使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置结构件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通路,所述相变材料设置在所述通路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当第一流路内的第一气流流过通路时,一旦温度超过预定温度,则相变材料能够及时发生相变以降低第一气流的温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固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液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气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液气相变的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能够灵活选择具有不同相变形态的相变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相变材料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混合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能够灵活选择不同种类的相变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置结构件具有形成有通道的蜂窝结构或者扁管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实现无源储冷模块的方案,能够灵活选择不同结构的载置结构件,以确保换热(释冷)效率,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处理系统为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处理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出一种适于应用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方案。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示出了一种可能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了可以用于图3中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无源储冷模块的第一载置结构件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了可以用于图3中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无源储冷模块的第二载置结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架11第一流路12第二流路2热交换器3有源制冷模块31蒸发器32冷凝器4、4’无源储冷模块41表冷器42阀门43吸附床41’第一载置结构件42’第二载置结构件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在本申请中,如无其它说明,“第一方向”是指在框架内形成的第一流路中第一气流的流动方向,该第一方向在图2、图3和图4中采用实线箭头表示;“第二方向”是指在框架内形成的第二流路中第二气流的流动方向,该第二方向在图2、图3和图4中采用虚线箭头表示。
以下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框架1、热交换器2、有源制冷模块3、无源储冷模块4和风机(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热交换器2、有源制冷模块3、无源储冷模块4和风机均安装于框架1,并且位于框架1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具有立方体形状。框架1的内部形成有彼此独立的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可以理解,框架1包括彼此相连的竖梁和横梁,利用安装于这些竖梁和横梁的分隔板形成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也可以通过位于竖梁和横梁内的管道形成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在一些情况下,框架1还可以视为壳体。当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用于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空气处理时,第一流路11可以用于机房内的空气(第一气流,形成室内回风和室内送风)流过,第二流路12可以用于框架和机房外的空气(第二气流,形成室外进风和室外排风)流过,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两者在延伸过程中始终不连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第一气流在机房内与第一流路11之间往复循环流动,第二流路12则不停地从室外导入新的空气与进行循环流动的第一气流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路11延伸成在第一方向D1上顺次通过热交换器2、有源制冷模块3的蒸发器31、无源储冷模块4的表冷器41和第一风机51。第二流路12延伸成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通过热交换器2、无源储冷模块4的吸附床43、有源制冷模块3的冷凝器32和第二风机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均穿过热交换器2,使得第一流路11内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流路12内流动的第二气流在热交换器2内进行热交换,根据需要可以将该热交换设定为潜热交换或显热交换。在第一方向D1上,热交换器2位于有源制冷模块3的蒸发器31、无源储冷模块4的表冷器41和第一风机51的上游侧;在第二方向D2上,热交换器2位于无源储冷模块4的吸附床43、有源制冷模块3的冷凝器32和第二风机52的上游侧。热交换器2可以是现有的任意种类的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2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有源制冷模块3可以包括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蒸发器31位于第一流路11内,在第一方向D1上蒸发器31位于热交换器2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蒸发器31和热交换器2在第一方向D1上紧挨着布置。冷凝器32位于第二流路12内,在第二方向D2上冷凝器32位于无源储冷模块4的吸附床43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冷凝器32和吸附床43在第二方向D2上紧挨着布置。蒸发器31内的水能够通过蒸发带走第一流路11内的第一气流的热量,从而使得第一气流的热量降低;蒸发之后的蒸汽进入冷凝器32之后再次凝结成液态的水并回流到蒸发器31中。需要说明的是,该有源制冷模块3需要电能才够进行制冷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无源储冷模块4包括表冷器41、阀门42和吸附床43。表冷器41通过管路与吸附床43连通,阀门42位于管路上以控制管路的开闭。具体地,表冷器41用作在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热的吸热部件。表冷器41位于第一流路11内,在第一方向D1上表冷器41位于蒸发器31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表冷器41与蒸发器31在第一方向D1上紧挨着布置。阀门42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阀门42自身的开度可控,从而能够通过控制阀门42的开度来控制表冷器41和吸附床43之间的管路的开启程度。吸附床43位于第二流路内,在第二方向D2上吸附床43位于热交换器2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吸附床43与热交换器2在第二方向D2上紧挨着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无源储冷模块4能够在市电不能正常供给的情况下进行制冷作业。具体地,一旦阀门42开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表冷器41起到蒸发器的功能,表冷器41内的水蒸发带走第一流路11内的第一气流的热量,蒸发之后的蒸汽被吸附床43吸附,以上过程不需要市电驱动。进一步地,可以在市电供给正常之后对无源储冷模块4的吸附床43进行加热,使得吸附床43内的蒸汽回流到表冷器41中冷凝实现储冷以备后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五个第一风机51和五个第二风机52。第一风机51位于第一流路11内,第二风机52位于第二流路12内。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风机51位于表冷器41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第一风机51与表冷器41在第一方向D1上紧挨着布置,第一风机51用于促进第一气流在第一流路11中流动。在第二方向D2上,第二风机52位于冷凝器32的紧下游侧,也就是说第二风机52与冷凝器32在第二方向D2上紧挨着布置,第二风机52用于促进第二气流在第二流路12中流动。在本实施例中,表冷器41位于第二风机52的进风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空气处理系统内部设置了无源储冷模块4,以在市电供给中断时替代有源制冷模块3进行短时制冷。具体地,将无源储冷模块4的表冷器41设置在空气处理系统内第一流路11的循环送风口区域,在市电供给中断时无源储冷模块4立即启动工作替代有源制冷模块3进行制冷。由此,第一气流通过无源储冷模块4后的温度降低到满足送风温度的规定,无源储冷模块4释冷工作过程无需用电。当市电供给恢复后无源储冷模块4为下一次使用的释冷工作进行储冷,满足循环使用的要求。
以下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与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主要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无源储冷模块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无源储冷模块4相同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床43不位于第二流路12内,吸附床43可以设置在第二流路12的上方或侧方(这里,侧方是指图3中纸面的里侧和外侧),例如,吸附床43可以设置在框架1的外部。对应地,表冷器41与吸附床43之间的管路和阀门42的对应结构和位置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阀门42和至少部分管路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流路12的侧方。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无源储冷模块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无源储冷模块4相同的功能,使得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够发挥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相同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小吸附床43和第二流路12的相互影响,例如,减小吸附床43对第二流路12的通道面积的占用。
以下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与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主要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无源储冷模块4’设置在第一流路11内且位于有源制冷模块3的下游侧。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不同地,在本实施例中,无源储冷模块4’包括载置结构件和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设置在载置结构件中,相变材料用于在第一气流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吸热,因此,这里的无源储冷模块4’本身可以作为吸热部件。具体地,载置结构件内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流路11连通的通路,相变材料设置在通路中。相变材料可以为相变形态是固固相变的材料、相变形态是固液相变的材料、相变形态是固气相变的材料或者相变形态是液气相变的材料,上述材料都可以采用现有的材料。典型的一种相变材料为水,其可以作为相变形态是固液相变的材料,也可以作为相变形态是液气想变的材料。
进一步地,可以利用不同的构造来构建载置结构件。例如,如图5A所示,第一载置结构件41’可以具有扁管结构,扁管内形成有收纳相变材料的通路,而且扁管内还可以设置有翅片。如图5B所示,第二载置结构件42’还可以具有蜂窝结构,蜂窝结构内形成有收纳相变材料的多个并行的通路。
这样,通过控制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点和回冷温度点,使得在市电正常供给的情况下相变材料达不到相变温度点而不起作用,相变材料在回冷温度点进行储冷。具体地,在市电供给中断导致有源制冷模块3停止工作之后,使得第一气流的温度上升一定温度之后,相变材料的温度达到相变温度点之后释冷。在市电供给恢复正常使得有源制冷模块3恢复正常工作之后,无源储冷模块4’的相变材料重新储冷,以备下次停电时能够释冷。因此,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够发挥与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相同的作用,其中的无源储冷模块的构造更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以上内容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以下进行补充说明。
i.现有的大型数据中心机房中的空气温度一般应当小于28度,因此在以上的第三实施例中,对应地可以将流过有源制冷模块3的蒸发器31的第一气流的温度控制为25度,无源储冷模块4’中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点和回冷温度点可以设置在25度至28度之间。
ii.虽然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框架内形成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当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应用于室内温度控制,即保持室内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如果室外环境的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则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可以省略热交换器、第二流路、第二风机等部件,也就是说该空气处理系统可以仅设置第一流路,并在第一流路内设置有源制冷模块和无源储冷模块。这样,通过将有源制冷模块的蒸发器和无源储冷模块的吸热组件设置在第一流路中,就能够维持循环流过第一流路的室内气流的温度。
iii.在以上的第三实施例中,相变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或者混合材料(多种无机材料的混合材料,多种有机材料的混合材料,或者至少一种无机材料和至少一种有机材料的混合材料),上述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混合材料都可以采用现有的材料。另外,上述混合材料也可以采用一种有机材料或一种无机材料作为基材,并且在该基材中添加例如阻燃剂等的填料来形成。另外,无机材料的示例为结晶水合盐、熔融盐、金属或合金。有机材料的示例为石蜡或脂肪酸。
iv.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机房,而且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需要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的场合。
v.与背景技术中说明的设置不中断的电池的方案相比,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够节省在市电中断情况下维持有源制冷模块运行的那部分电池,因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和运维成本,能够减少由于设置电池而占据的空间。而且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还能够设置有多个可以循环使用的无源储冷模块,无源储冷模块可以分时进行制冷和储冷,也就是说例如可以在市电电价较低时进行储冷,在市电电价较高时进行制冷。这样,无源储冷模块能够有效辅助有源制冷模块,周期性减少有源制冷模块的输出功率,降低系统的能耗。
vi.应当理解,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无源储冷模块的具体示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说明的利用吸附储冷技术或者相变储冷技术实现的示例,而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用构造不同的无源储冷模块,只要该无源储冷模块能够实现在市电供给中断之后进行制冷且在市电供给恢复之后再进行储冷这样的循环工作即可。另外,无源储冷模块可以是独立于有源制冷模块的单独的模块并且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于框架,也可以是与有源制冷模块的蒸发器或风机等其它部件集成为一体化模块。
vii.在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中,在第一流路11和第二流路12中可以设置过滤组件(如图1中阴影部分所示),用于对流过第一流路11的第一气流和流过第二流路12的第二气流进行过滤。
viii.可以理解,虽然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节省了一部分电池,但是并不意味着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完全不需要任何电池。因为本申请的空气处理系统的风机等部件在市电中断的情况下可能仍然维持运转,因而仍然需要设置部分电池作为备用电源。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公开实施例的其它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3)

1.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系统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流路;
有源制冷模块,所述有源制冷模块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且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外;以及
无源储冷模块,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吸热部件,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在所述第一气流流动的第一方向上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内部还形成有独立于所述第一流路且供第二气流流动的第二流路,
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均穿过所述热交换器,使得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能够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在所述第二气流流动的第二方向上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所述第二风机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吸热部件的下游侧;并且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表冷器、阀门和吸附床,所述表冷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以作为所述吸热部件,所述表冷器通过管路与所述吸附床连通,所述阀门位于所述管路上以控制所述管路的开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床位于所述第二流路内或位于所述第二流路的侧方;或者
所述吸附床位于所述框架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储冷模块包括载置结构件和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设置在所述载置结构件中,所述相变材料用于在所述第一气流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吸收所述第一气流的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结构件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通路,所述相变材料设置在所述通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固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液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固气相变的材料;或者
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形态是液气相变的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为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结构件具有形成有通道的蜂窝结构或者扁管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系统为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处理系统。
CN202121829804.4U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系统 Active CN216620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9804.4U CN216620090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9804.4U CN216620090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090U true CN216620090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82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9804.4U Active CN216620090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3867B1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KR102644429B1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KR102055644B1 (ko) 자동 항온 제습 장치
JP4407082B2 (ja) 発熱体の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04735959B (zh) 机柜的散热系统
CN112339614B (zh)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热系统的协同管理方法
KR20220040792A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KR20220040791A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103491733A (zh) 一种具有主/被动复合冷却系统的密封机柜
CN112333989B (zh) 适用于高热密度数据中心的微通道液冷耦合风冷系统
CN108417926B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216620090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109910543A (zh)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9910590A (zh) 一种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8514733U (zh) 空调装置
CN111795427A (zh) 使用室外空气热交换器调节气温、湿度及水温的调控系统
CN214564757U (zh) 一种纯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4076341A (zh) 数据中心热回收系统
CN112693363A (zh) 一种纯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JP2011141057A (ja) デシカント式換気扇
CN220764339U (zh) 换电站热泵热管理系统以及换电站
CN111288683A (zh) 工业除湿装置
CN218577482U (zh) 空调集成式电池水冷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288682A (zh) 制冷与冷热回收综合系统及制冷与冷热回收综合利用方法
CN216085038U (zh) 热管理装置及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