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06624U -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06624U
CN216606624U CN202122931214.9U CN202122931214U CN216606624U CN 216606624 U CN216606624 U CN 216606624U CN 202122931214 U CN202122931214 U CN 202122931214U CN 216606624 U CN216606624 U CN 216606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pressure region
gas
odor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312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喜龙
孙勇
汪迪
吴朝阳
黎俊华
龚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312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06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06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06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叠螺机、低负压区集气罩、微负压区集气罩、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以及臭气处理系统;低负压区集气罩内为低负压区,低负压区集气罩与微负压区集气罩之间为微负压区,微负压区集气罩外为常压区;臭气处理系统均设置于常压区。本实用新型采用“3+2”模式真正实现了沼液处理单元的臭气“零”排放,“3+2”模式具体指三级梯度压力区域和两级臭气收集单元;三级梯度压力区域的压力呈梯度分布,避免臭气泄露;两级臭气收集单元对臭气进行分区收集,通过各区环境臭气及压力状态控制风机工作频率,实现智能臭气收集系统。

Description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实施后,干、湿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将从源头到收运均分开。由于干、湿垃圾的成分差异较大,其处理路线也完全不同。湿垃圾有机质含量高,目前国内处理技术以厌氧资源化为主,然而期间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垃圾来源的不稳定对处理工艺造成重大冲击、垃圾处理厂臭气弥漫等等。
有机垃圾处理厂的臭气来源主要是预处理系统和沼渣脱水系统。臭气收集不合理,不仅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威胁居民身体健康,而且臭气的弥漫影响厂内工作人员正常生产,局部聚集甚至会产生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解决臭气问题是有机垃圾处理工作有序推进及推广的关键。现阶段,臭气收集系统主要通过风机引风收集,由于收集方式粗犷,虽然风机风量已远远超过需求,但依旧未解决臭气问题,造成高成本低成效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安全的控制臭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叠螺机、低负压区集气罩、微负压区集气罩、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以及臭气处理系统;所述叠螺机和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均设置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内,所述叠螺机的出气口与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连通;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内为低负压区,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之间为微负压区,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外为常压区;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和所述臭气处理系统均设置于所述常压区,且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以及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安装有用于检测低负压区气体浓度的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以及用于检测低负压区压强的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所述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和所述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微负压区气体浓度的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以及用于检测微负压区压强的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所述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和所述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低负压区排风机,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通过软管与低负压区排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微负压区排风机,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与微负压区排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送风机和送风管,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机通过所述送风管与所述送风口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机为连续变频风机,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和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均设有低、中、高三个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与所述微负压区的分界面以及所述微负压区和所述低负压区的分界面均采用密封胶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设有门,所述门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之间采用橡胶条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高效性,通过三级梯度压力分区,可以有效防止臭气扩散,真正实现臭气“零”泄漏;
(2)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区域智能收集臭气,通过各区域臭气状态反馈控制各区域相应风机工作频率,提高了风机工作效率,降低了能耗,压缩了运行成本;
(3)本实用新型保证了安全的作业场所,通过作业场所环境状态实时反馈,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作业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叠螺机;2、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3、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4、低负压区集气罩;5、软管;6、低负压区排风管;7、低负压区排风机;8、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9、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10、微负压区集气罩;11、微负压区排风管;12、微负压区排风机;13、臭气处理系统;14、送风口;15、送风管;16、送风机;17、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8、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叠螺机1、低负压区集气罩4、微负压区集气罩10、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7以及臭气处理系统13;所述叠螺机1和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均设置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内,所述叠螺机1的出气口与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连通;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内为低负压区,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之间为微负压区,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外为常压区;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7和所述臭气处理系统13均设置于所述常压区,且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上的出气口以及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上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13连通。本实用新型采用“3+2”模式真正实现了沼液处理单元臭气“零”排放,“3+2”模式具体指三级梯度压力区域和两级臭气收集单元;本系统共分为常压区、微负压区、低负压区,各区域压力呈梯度分布,避免臭气泄露;采用两级臭气收集单元对臭气进行分区收集,实现智能臭气收集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上安装有用于检测低负压区气体浓度的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以及用于检测低负压区压强的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3,所述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和所述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3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7连接。本实施例的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测试的气体种类包括硫化氢、甲烷,低负压区的压强范围为0.78-0.82atm。
进一步地,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微负压区气体浓度的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以及用于检测微负压区压强的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9,所述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和所述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9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7连接。本实施例的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测试的气体种类包括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氧气,微负压区的压强范围为0.88-0.92atm。本实施例的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17可以显示微负压区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状态和低负压区硫化氢、甲烷浓度数据,以及低负压区和微负压区域压强实时数据,通过各区环境臭气及压力状态控制风机工作频率,同时气体监测系统保障了安全作业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低负压区排风机7,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4上的出气口通过软管5与低负压区排风管6的一端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管6的另一端与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13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微负压区排风机12,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上的出气口与微负压区排风管11的一端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管11的另一端与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13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还设有送风机16和送风管15,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上设有送风口14,所述送风机16通过所述送风管15与所述送风口14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机16为连续变频风机,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7和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12均设有低、中、高三个工作档位。本实施例中送风机16、低负压区排风机7、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工作状态由微负压区和低负压区的硫化氢浓度和压强值协同控制,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和安全系数高等优势,可有效解决有机垃圾处理厂臭气控制难题。表1为低负压区和微负压区的硫化氢浓度和压强值与对应的排风机工作频率档位的对应表。
表1各区域硫化氢和压强值与排风机工作状态的对应表
Figure BDA0003377429880000061
进一步地,所述常压区与所述微负压区的分界面以及所述微负压区和所述低负压区的分界面均采用密封胶密封。本实施例中常压区与微负压区的分界面以及微负压区和低负压区的分界面、管道接口等常闭状态处,应采用密封胶做完全密封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上设有门18,所述门18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10之间采用橡胶条密封。本实施例中门18、窗缝、设备检修口等偶尔开闭状态处,应之间采用橡胶条密封。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系统运行过程中,沼渣于叠螺机1脱水过程中会持续释放臭气,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达到40ppm,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3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80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工作频率处在中档位,直到低负压区硫化氢浓度低于20ppm后,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工作频率由中档位自动调至低档位;由于设备及管道无法真正实现完全密封状态,会有少部分臭气由低负压区泄露至微负压区,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为15ppm,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9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90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工作频率处在中档位,同时配合送风机16输送新鲜空气,对微负压区内空气进行持续换新,直至微负压区硫化氢浓度低于10ppm,此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工作频率自动调至低档位,微负压区环境压强持续保持在0.92atm;此时,作业人员才可进入微负压区安全作业,同时风机效率实现最大化,降低了能耗。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系统运行过程中,沼渣于叠螺机1脱水过程中会持续释放臭气,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达到15ppm,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3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82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工作频率持续处在低档位;由于设备及管道无法真正实现完全密封状态,会有少部分臭气由低负压区泄露至微负压区,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为8ppm,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9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92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工作频率持续处在低档位;此时,整个臭气收集系统处在最低能耗的工作状态。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系统运行过程中,沼渣于叠螺机1脱水过程中会持续释放臭气,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2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达到15ppm,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3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82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工作频率处在中档位,当低负压区出现臭气聚集,硫化氢浓度逐渐增大超过20ppm时,低负压区排风机7工作频率由低档位自动调至中档位,增大排风量,直到低负压区硫化氢浓度低于20ppm后,低负压区排风机7的工作频率由中档位自动调至低档位;由于设备及管道无法真正实现完全密封状态,会有少部分臭气由低负压区泄露至微负压区,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8测试结果显示硫化氢浓度为8ppm,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9显示低负压区压强为0.92atm,通过数据反馈,此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的工作频率处在低档位,当低负压区臭气浓度升高导致泄露至微负压区臭气浓度相应增加,硫化氢浓度超过10ppm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工作频率由低档位自动调至中档位,同时配合送风机16输送新鲜空气,对微负压区内空气进行持续换新,直至微负压区硫化氢浓度低于10ppm,此时微负压区排风机12工作频率自动调至低档位,微负压区环境压强持续保持在0.92atm;此时,作业人员才可进入微负压区安全作业,同时风机效率实现最大化,降低了能耗。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叠螺机、低负压区集气罩、微负压区集气罩、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以及臭气处理系统;所述叠螺机和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均设置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内,所述叠螺机的出气口与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连通;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内为低负压区,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之间为微负压区,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外为常压区;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和所述臭气处理系统均设置于所述常压区,且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以及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安装有用于检测低负压区气体浓度的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以及用于检测低负压区压强的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所述低负压区气体探测仪和所述低负压区压力测试仪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微负压区气体浓度的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以及用于检测微负压区压强的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所述微负压区气体探测仪和所述微负压区压力测试仪均与所述作业场所实时环境安全状态显示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压区还设有低负压区排风机,所述低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通过软管与低负压区排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压区还设有微负压区排风机,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的出气口与微负压区排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臭气处理系统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压区还设有送风机和送风管,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机通过所述送风管与所述送风口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为连续变频风机,所述低负压区排风机和所述微负压区排风机均设有低、中、高三个工作档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压区与所述微负压区的分界面以及所述微负压区和所述低负压区的分界面均采用密封胶密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上设有门,所述门与所述微负压区集气罩之间采用橡胶条密封。
CN202122931214.9U 2021-11-26 2021-11-26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Active CN216606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1214.9U CN216606624U (zh) 2021-11-26 2021-11-26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1214.9U CN216606624U (zh) 2021-11-26 2021-11-26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06624U true CN216606624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31214.9U Active CN216606624U (zh) 2021-11-26 2021-11-26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06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80858U (zh) 用于电渗透污泥高压干化机的高效除臭系统
CN216606624U (zh) 有机垃圾处理厂沼渣脱水单元臭气控制及安全监测系统
CN101502736B (zh) 垃圾填埋气发电的预处理方法及其预处理装置
CN204996807U (zh) 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发酵装置
CN109266689A (zh) 一种生物质沼气发电及余热利用的方法
CN102538488A (zh) 一种罩式光亮退火炉系统的尾气净化循环利用装置及工艺
CN210332167U (zh) 带模块式风冷冷热水机组的预处理装置
CN205035366U (zh) 一种产生沼气的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CN208042171U (zh) 一种可燃性废气燃烧处理装置
CN216273845U (zh) 一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集成装置
CN216591791U (zh) 一种全封闭煤场的废气回收利用系统
CN217149105U (zh) 一种沼气净化提纯系统
CN202494343U (zh) 一种罩式光亮退火炉系统的尾气净化循环利用装置
CN204690022U (zh) 一种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装置
CN108467825B (zh) 一种生活垃圾快速干法厌氧反应装置
CN204999814U (zh) 高效的生活垃圾发酵装置
CN209726227U (zh) 一种火电厂掺烧污泥除恶臭系统
CN112225593A (zh) 一种有机垃圾堆肥发酵系统和方法
CN209630876U (zh) 一种垃圾站多功能空气净化器
CN112090914A (zh) 用于再生胶生产的烟气收集装置
CN208504646U (zh) 一种化工厂消防用排烟装置
CN206730854U (zh) 一种生物脱硫系统
CN202532493U (zh) 一种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灶
CN214389553U (zh) 一种垃圾焚烧电厂污水站的臭气处理系统
CN219559195U (zh) 一种煤矿瓦斯通风用节能型净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