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71266U -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71266U
CN216571266U CN202123398041.5U CN202123398041U CN216571266U CN 216571266 U CN216571266 U CN 216571266U CN 202123398041 U CN202123398041 U CN 202123398041U CN 216571266 U CN216571266 U CN 216571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communicated
trigger
bal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980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裕中
张小红
徐庆忠
顾生锐
张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ngyu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ngyu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ngyu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ngyu Cheng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980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71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71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71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破玻设备,包括供气系统,所述供气系统包括压缩装置、气室、快排阀以及触发阀,其中,所述快排阀构造有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所述压缩装置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用于压缩气体,所述气室与所述快排阀的进气口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所述排气口用于连通储球仓,所述触发阀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用于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本气压破玻设备,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安全性高,而且不需要频繁装卸,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尤其适用于需要在高空进行投掷、破玻作业的场合,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背景技术
当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需要利用高喷车对高层建筑物内部进行喷水,以降温灭火,防止火势继续蔓延,但现有的高层建筑物通常都安装有钢化玻璃幕墙和窗户等,对外界形成了隔离和阻挡,造成外界的消防水柱无法射入室内;因此,在这种需要破坏玻璃的场合,通常需要一种专门用于破坏钢化玻璃幕墙或窗户的破玻设备(破玻装置、投掷装置),现有的破玻设备通常与破玻器(破玻球、高钻球)配合使用,破玻的原理是,利用破玻设备将破玻器投掷出去,并利用所投掷的破玻器撞击玻璃,达到破玻的目的。
现有的破玻设备中通常设置有用于投掷破玻器的破玻动力,然而,现有的破玻动力通常通常需要频繁装卸、不便于连续进行投掷操作,特别是对于需要在高空进行投掷、破玻作业的场合,效率太低,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破玻设备中的破玻动力,存在需要频繁装卸、不便于连续进行投掷操作,特别是对于需要在高空进行投掷、破玻作业的场合,效率太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破玻设备,不仅结构简单紧凑,而且不需要频繁装卸,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有利于提高投掷效率,主要构思为: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包括供气系统,所述供气系统包括压缩装置、气室、快排阀以及触发阀,其中,所述快排阀构造有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
所述压缩装置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用于压缩气体,
所述气室与所述快排阀的进气口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
所述排气口用于连通储球仓,所述触发阀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用于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在本方案所提供的气压破玻设备中,设置有独立的压缩装置,用于压缩气体并将压缩后的气体输入气室进行存储,解决无需拆卸气室的情况下连续为气室充气的问题;通过设置快排阀,可以通过排气口快速排放气室内的气体,解决快速排气的问题,以便利用快速排放的气体驱动破玻设备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而通过设置触发阀,可以有效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以便控制快速排气的时机,解决投掷过程可控的问题;相比于现有的破玻设备,本破玻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需频繁装卸气室,在完成一次投掷作业后,只需利用压缩装置向气室内重新充气,既可重复使用,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可以显著提高投掷效率。
优选的,所述气室采用的是气瓶或气罐。以便提高安全性。
为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在压缩装置向气室打气的过程中,当气室内的压力超过安全阀起跳压力时,安全阀会自动打开泄压,保证供气系统的压力不会持续升高,从而可以保证整个供气系统的安全。
为精确控制和调节气室内的压力,进一步的,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气室内的压力数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压缩装置以及触发阀电连接。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气室内的压力,并可以将压力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数据控制压缩装置,使得气室内的压力可以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时,压缩装置自动停止工作,以便达到精确控制和调节气室内压力的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且所述泄压阀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关闭。在本方案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气室完成充气过程并已处于高压状态时,如果后续不执行投掷作业,控制器可以控制泄压阀开启,使得气室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泄压阀排出,以完成泄压过程,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本设备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不使用的场合。
优选的,所述触发阀采用的是电磁阀;和/或,所述泄压阀采用的是电磁阀。例如,可以优先采用二位二通电磁阀。
为解决快速排放气室内高压气体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快排阀包括阀体、密封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中,
所述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分别构造于所述阀体,所述阀体内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构造为导向通道;
所述密封部件构造为适配所述导向通道,且密封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内,并被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密封部件的两端分别构造为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且密封部件还构造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所述触发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在第一位置处,密封部件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接触第一配合面,并封闭排气口,且进气口通过通孔与触发口相连通;在第二位置处,阀体的第二密封面密封接触第二配合面,并封闭所述通孔,且进气口通过导向通道与排气口相连通。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在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构造导向通道,并将密封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内,使得密封部件可以相对于导向通道移动,以便动作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处,通过弹性部件、密封部件以及第一配合面的配合,可以有效封闭排气口,解决进气口与排气口相互断开的问题,使得在初始未充气时以及充气过程中,气室可以通过通孔与触发阀相连通;通过构造通孔,并使通孔的一端对应第二配合面,另一端始终保持与进气口相连通,使得当密封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处时,进气口可以通过通孔与触发口相连通,使得在进行排气时,触发阀开启,需要排放的气体先经由进气口、通孔、导向通道、触发口以及触发阀排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通孔对所排放的气体有阻尼作用,使得触发口一侧的压强小于进气口一侧的压强,当两侧的压强差大于弹性部件的压力时,密封部件快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得第二密封面与第二配合面贴合,使得通孔被封闭,此时,进气口正好可以通过导向通道与排气口相连通,使得气室内的气体可以经由排气口快速排放出去,以便驱动储球仓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可以实现更好的投掷效果;当气体排放完毕后,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密封部件自动移动到第一位置处,并自动封闭排气口,以便后续充气,实现连续投掷作业。
为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面积。从而可以更好的贴合并封闭所述排气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面内构造有环状凹槽,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环状凹槽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件为圆柱形结构或圆台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件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为解决初始时,自动封闭排气口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密封部件,另一端固定安装,弹性部件用于为密封部件提供从第二配合面到第一配合面方向的弹力。使得在初始时,密封部件可以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压紧第一配合面,起到封闭排气口的目的,以便向气室内充气。
为便于生产和装配,进一步的,所述快排阀还包括排气接头,所述排气接头的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一配合面,且所述排气口构造于所述排气接头,
所述阀体还构造有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所述排气接头的一端插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排气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并封闭第一安装腔,
所述排气接头与所述触发阀相连通。通过设置排气接头,便于第一配合面和排气口的加工和制造,而通过构造第一安装腔,不仅便于在阀体内加工导向通道,便于将密封部件装入导向通道内,而且便于将排气接头装配到所需的位置处,使得第一配合面、第二配合面以及密封部件三者之间可以形成相互配合。
为便于生产和装配,进一步的,所述快排阀还包括转接头,所述转接头构造有转接通道,转接头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阀体,并使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且所述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密封部件和转接头;
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触发阀相连通。通过构造转接头,不仅便于触发口的加工,解决便于加工的问题,而且便于利用转接头转接其它零部件,通过将转接头可拆卸的连接于阀体,不仅便于弹性部件的安装、装配和拆卸,而且可以封闭所述触发口,使得气体只能经由转接通道排出。
为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进一步的,所述快排阀还包括触发接头,所述触发接头构造有中心通道,触发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阀体,并使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
所述转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触发接头,并使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中心通道相连通;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抵靠于密封部件,另一端抵靠于触发接头或转接头。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转接头与阀体之间增设触发接头,使得触发接头可以起到结构上过渡的作用,使得触发口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而转接头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标准的转接头即可,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便于装配。
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固定安装的驱动部件、储球部件、填装入口以及投掷出口,其中,
所述壳体内构造有内部空腔,所述供气系统安装于所述内部空腔中,
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若干储球仓,所述储球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各所述储球仓分别沿储球部件的回转中心围成至少一圈,
所述内部空腔中还设置有机架,
所述储球部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且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储球部件,并与控制器相连,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储球部件绕其回转中心转动,以使各储球仓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填装入口及投掷出口相连通;
所述投掷出口的一侧还构造有进气孔,且所述储球部件设置于投掷出口与进气孔之间,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本设备,不仅可以在储球部件上储存更多的破玻器,而且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转动到填装入口的位置处,解决填装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转动到投掷出口的位置处,解决向投掷出口供应破玻器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储球仓为圆孔或多边形孔;
和/或,所述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构造有安装孔或安装轴;
和/或,所述填装入口构造于所述机架或壳体;
和/或,还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或机架,且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所述投掷出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出内部空腔。
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采用的是电机或气动马达。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安全性高,而且不需要频繁装卸,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尤其适用于需要在高空进行投掷、破玻作业的场合,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快排阀的剖视图之一,密封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快排阀的剖视图之二,密封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局部剖视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局部剖视图之二。
图9为图6中,储球部件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储球部件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
阀体100、进气口101、导向通道102、第二配合面103、触发口104、第一安装腔105
密封部件200、第一密封面201、第二密封面202、通孔203、环状凹槽204
排气接头300、第一配合面301、排气口302
转接头400、转接通道401
触发接头500、中心通道501
弹性部件600
压缩装置701、气室702、触发阀703、安全阀704、压力传感器705、泄压阀706、快排阀707、管道708
壳体801、内部空腔802、机架803、填装入口804、投掷出口805、进气孔806、驱动部件807、减速器808、储球部件809、储球仓810、第一侧面811、第二侧面812、圈(圈层)813、安装孔814、回转中心815、导向管8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破玻设备,构造有用于投掷出破玻器的投掷出口805,相应的,本设备还构造有用于容纳破玻器的储球仓810和用于填装破玻器的填装入口804,如图1、图6-11所示,且本设备内设置有供气系统,在实际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填装入口804将破玻器填装进对应的储球仓810,且储球仓810可以转移到对应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而后操作人员可以激发供气系统,以便利用供气系统所排出的高压气体将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破玻器通过撞击目标玻璃,达到破玻的目的。
如图1、6、7、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系统包括压缩装置701、气室702、快排阀707以及触发阀703,其中,所述快排阀707构造有进气口101、排气口302以及触发口104,用于快速排放气室702内的气体;
所述压缩装置701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主要用于压缩气体并将所压缩的气体送入气室702,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压缩装置701可以优先采用打气泵;
所述气室702与快排阀707的进气口101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在具体实施时,气室702可以优先采用气瓶或气罐,以便提高安全性;
如图1所示,快排阀707的排气口302用于连通储球仓810,以使得从排气口302排出的气体可以直接作用于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
如图1所示,所述触发阀703与快排阀707的触发口104相连通,用于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的通/断,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独立的压缩装置701,用于压缩气体并将压缩后的气体输入气室702进行存储,可以在无需拆卸气室702的情况下连续为气室702充气;通过设置快排阀707,可以通过排气口302快速排放气室702内的气体,解决快速排气的问题,以便利用快速排放的气体驱动破玻设备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而通过设置触发阀703,可以有效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的通/断,以便控制快速排气的时机,解决投掷过程可控的问题;相比于现有的破玻设备,本破玻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需频繁装卸气室702,在完成一次投掷作业后,只需利用压缩装置701向气室702内重新充气,既可重复使用,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可以显著提高投掷效率。
为提高安全性,本设备中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安全阀704,如图1所示,所述安全阀704的一端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通大气,使得在压缩装置701向气室702打气的过程中,当气室702内的压力超过安全阀704起跳压力时,安全阀704会自动打开泄压,保证供气系统的压力不会持续升高,从而可以保证整个供气系统的安全。
本设备中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705和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705用于采集气室702内的压力数据,作为举例,如图1所示,压力传感器705可以设置于气室702,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705,可以实时监测气室702内的压力数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压力传感器705及压缩装置701电连接,使得压力传感器705可以将压力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数据控制压缩装置701,使得气室702内的压力可以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时,压缩装置701自动停止工作,以便达到精确控制和调节气室702内压力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控制器可以优先采用单片机、PLC、嵌入式芯片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触发阀703电连接,以便控制触发阀703,从而达到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通/断的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系统还包括泄压阀706,所述泄压阀706的一端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如图1所示,且所述泄压阀706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关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气室702完成充气过程并已处于高压状态时,如果后续不执行投掷作业,控制器可以控制泄压阀706开启,使得气室702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泄压阀706排出,以完成泄压过程,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本设备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不使用的场合;在具体实施时,泄压阀706可以直接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也可以与压缩装置701相连通。
在具体实施时,快排阀707可以通过机械、气动或电动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阀703可以采用电磁阀,例如,可以优先采用二位二通电磁阀,相应的,所述泄压阀706也可以采用电磁阀,例如,可以优先采用二位二通电磁阀,如图1所示。
本破玻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存在充气过程、投掷过程、泄压过程以及安全阀704启动过程,其中,
充气过程:触发阀703处于关闭状态,启动压缩装置701,压缩装置701向气室702充气,并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705监测气室702内的压力数据,达到所设定的压力阈值时,控制器切断压缩装置701,停止充气,此时气室702处于高压状态。
投掷过程:在需要投掷时,储球仓810移动到对应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控制器开启触发阀703,触发阀703可以开启快排阀707,使得气室70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快排阀707的排气口302快速排出,由于通过快排阀707排出的气体速度快,排出的气体可以推动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加速,从而可以将破玻器高速投掷出去并撞击玻璃,达到破玻的目的。
泄压过程:当气室702完成充气过程后,气室702已处于高压状态,后续不执行投掷过程时,可以开启泄压阀706,使得气室702内的气体通过泄压阀706排出,使系统完成泄压过程。
安全阀704启动过程:当系统出现故障,控制器无法控制压缩装置701时,压缩装置701会一直给气室702打气,当气室702压力超过安全阀704起跳压力时,安全阀704会自动打开泄压,保证系统压力不会持续升高,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通,既可以是通过直接相连而实现连通,也可以通过管道708相连而实现连通,后文不再赘述。
实施例2
为解决快速排放气室702内高压气体、且排放过程可通过触发阀703进行控制的问题,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破玻设备中,所述快排阀707包括阀体100、密封部件200以及弹性部件600,其中,
所述阀体10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实施例1中所述的进气口101、排气口302以及触发口104可以分别构造于所述阀体100,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阀体100内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且所述第一配合面301与第二配合面103之间构造为导向通道102,如图2及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00构造为适配所述导向通道102,作为举例,所述导向通道102可以优先采用圆柱形通道,如图2及图3所示,相应地,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构造为圆柱形结构,也可以为圆台形结构(使得第一密封面201的面积小于第二密封面202的面积,如图2及图3所示),以适配所述圆柱形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00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102内,并被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如图2及图3所示,密封部件200的两端分别构造为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的第一密封面201和第二密封面202,且密封部件200还构造有通孔203,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通孔203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101相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排气口302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并与所述导向通道102相连通;所述触发口104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并与所述导向通道102相连通,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排气口302、导向通道102以及触发口104可以优先构造为相互对应,如图2及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处,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密封接触第一配合面301,从而可以封闭排气口302,此时,进气口101可以通过通孔203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所示,以便对气室702充气,使得气室702内的压力增加;
在第二位置处,阀体100的第二密封面202密封接触第二配合面103,并封闭所述通孔203,此时,进气口101可以通过导向通道102与排气口302相连通,如图2所示,以便快速排放气室702内的气体。
为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面201的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301的面积,不仅可以更好的贴合并封闭所述排气口302,而且可以将通孔203构造于不对应第一配合面301的位置处,以便利用通孔203连通进气口101;密封部件200和阀体100可以分别单独制造,且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采用金属和/或非金属制成,例如,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优先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密封面202内可以构造有环状凹槽204,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环状凹槽204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103,且所述通孔203与所述环状凹槽204相连通,如图2及图3所示,通过构造环状凹槽204,更有利于第二密封面202在与第二配合面103进行密封接触的过程变形,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一端可以接触于所述密封部件200,另一端可以固定安装,弹性部件600主要用于为密封部件200提供从第二配合面103到第一配合面301方向的弹力,使得在初始时,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压紧第一配合面301,起到封闭排气口302的目的,以便向气室702内充气;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弹性部件600可以优先采用拉伸弹簧或压缩弹簧,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600采用的是压缩弹簧,如图2及图3所示,且所述弹性部件600可以设置于所述触发口104内,且弹性部件600的一端接触于所述第二密封面202,另一端约束于阀体100或约束于连接于阀体100的其它部件;使得在初始时或在充气的过程中,密封部件200可以自动封闭排气口302。
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可以直接构造于阀体100,也可以构造于安装于阀体100的其它部件,为便于生产和装配,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可以直接构造于阀体100,如图2及图3所示;相应地,本快排阀707还包括排气接头300,所述排气接头300的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一配合面301,且所述排气口302构造于所述排气接头300,即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和排气口302可以同时构造于排气接头300,如图2及图3所示;同时,阀体100还构造有与所述导向通道102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105,所述排气接头300的一端插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5内,且排气接头300可以,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05,并封闭第一安装腔105,如图2及图3所示,例如,排气接头3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通过设置排气接头300,便于第一配合面301和排气口302的加工和制造,而通过构造第一安装腔105,不仅便于在阀体100内加工导向通道102,便于将密封部件200装入导向通道102内,而且便于将排气接头300装配到所需的位置处,使得第一配合面301、第二配合面103以及密封部件200三者之间可以形成相互配合,从而可以解决便于生产和装配的问题。
为便于生产和装配,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本快排阀707还包括转接头400,所述转接头400构造有转接通道401,转接头400可以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阀体100,并使得转接通道401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及图2所示,例如,转接头4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且所述转接通道401与所述触发阀703相连通;此时,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两端可以分别抵靠于密封部件200和转接头400,既便于装配弹性部件600,又可以使得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于密封部件200;具体而言,通过构造转接头400,不仅便于触发口104的加工,而且便于利用转接头400转接其它零部件(如管道708等),通过将转接头400可拆卸的连接于阀体100,不仅便于弹性部件600的安装、装配和拆卸,而且可以封闭所述触发口104,使得气体只能经由转接通道401排出。
为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快排阀707还包括触发接头500,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触发接头500构造有中心通道501,触发接头500可以可拆卸的安装于阀体100,以使得所述中心通道501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2及图3所示,例如,触发接头5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
相应地,所述转接头400可以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触发接头500,并使所述转接通道401与所述中心通道501相连通,如图2及图3所示,例如,转接头4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触发接头500;
相应地,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一端可以抵靠于密封部件200,另一端可以抵靠于触发接头500或转接头400,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转接头400与阀体100之间增设触发接头500,使得触发接头500可以起到结构上过渡的作用,使得触发口104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而转接头4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标准的转接头400即可,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便于装配。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快排阀707可以与气室702及触发阀703配合使用,且气室702可以与进气口101相连通,气室702可以反复充气、放气,以便重复、循环使用;具体而言,本快排阀707中,通过构造通孔203,并使通孔203的一端对应第二配合面103,另一端始终与进气口101相连通,使得在未开始对气室702进行充气时,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的作用下处于第一位置处,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面301相贴合,达到有效封闭所述排气口302的目的;且,此时,所述进气口101可以通过通孔203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所示;
充气过程:控制器控制触发阀703关闭,由于密封部件200处于第一位置处,排气口302被封闭(关闭),从进气口101进入阀体100的气体会通过密封部件200中的通孔203,使密封部件200两侧腔体的压强相等,由于密封部件200与第一适配面有部分面积是贴合的,如图1所示,所以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受力面积大于密封圈右侧的受力面积,根据F=PS(压力F、压强P、受力面积S)可知;在压强相等的情况下,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压力大于右侧的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及弹性部件600的双重作用下,密封部件200可以被更牢靠的压在排气接头300上,使气室702内的气体不会经由排气口302排出。
快排过程:在进行排气时,控制器控制触发阀703开启,需要使触发口104与外界或大气相连通,密封部件200左侧的气体会迅速从触发口104排出,由于通孔203较小,对气体有阻尼作用(尤其是当通孔203采用锥形结构时),使得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压强小于右侧的压强,当两侧的压强差所形成的压力差大于弹性部件600的压力时,密封部件200快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2所示,使得第二密封面202与第二配合面103贴合,触发口104和通孔203被同时封闭,此时,进气口101正好可以通过导向通道102与排气口302相连通,使得气室702内的气体(高压气体)可以经由排气口302快速排放出去,达到快排的目的;快排过程不存在排放流量逐渐由小变大的过程,可以实现更好的快排效果;当气体排放完毕后,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密封部件200自动移动到第一位置处,并自动封闭排气口302,以便后续重复向气室702内充气,实现连续投掷作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破玻设备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破玻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破玻设备,还包括壳体801、固定安装的驱动部件807、储球部件809、填装入口804以及投掷出口805,其中,
所述壳体801内构造有用于安装器件的内部空腔802,所述供气系统安装于所述内部空腔802中,如图4-图9所示,
如图9-图11所示,所述储球部件809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例如,储球部件809可以为板状结构,所述储球部件809构造有若干所述储球仓810,所述储球仓81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所述储球仓810可以为圆孔或多边形孔等,以适配不同型号的破玻器;各所述储球仓810可以分别沿储球部件809的回转中心815围成至少一圈813(或圈层),如图10所示,不仅可以在储球部件809上储存更多的破玻器,而且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810转动到填装入口804的位置处,解决填装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810转动到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解决向投掷出口805供应破玻器的问题。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9所示,所述内部空腔802中还设置有机架803,所述壳体801连接于所述机架803,机架803起到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所述储球部件809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803,且所述驱动部件807传动连接所述储球部件809,并与控制器相连,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储球部件809绕其回转中心815转动,例如,如图6及图9所示,驱动部件807传动连接减速器808,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位置处构造有安装孔814或安装轴,如图10所示,减速器808传动连接储球部件809的安装孔814或安装轴,以便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
所述填装入口804与外界连通,如图5、7及9所示,以便填装破玻器,所述填装入口804构造于所述机架803或壳体801,所述投掷出口805构造于所述机架803或壳体801,且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分别设置于适配所述储球仓810的位置处,使得各储球仓810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填装入口804及投掷出口805相连通,在实际运行时,驱动部件807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储球部件809通过转动带动储球仓810同步转动,使得储球仓810可以与填装入口804相连通,以便填装破玻器,也可以与投掷出口805相连通,以便在投掷出口805处利用投掷动力将破玻器投掷出去。
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投掷出口805的一侧还构造有进气孔806,且所述储球部件809设置于投掷出口805与进气孔806之间,如图6-图9所示,进气孔806与所述排气口302相连通,当需要投掷破玻器时,控制器控制触发阀703关闭,并控制压缩装置701启动,使得气室702内的气体达到所设定的压力;同时,控制器可以控制驱动部件807启动,以使储球仓810可以在驱动部件807的驱动下转动到对应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此时,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正好位于所述投掷出口805与进气孔806之间,而后,控制器可以控制触发阀703开启,气室702内的高压气体经由排气口302排出,并直接作用于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以驱动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从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一次破玻作业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807可以采用电机或气动马达。
为实现更好的破玻效果,在更优化的方案中,还包括导向管816,如图4-图8所示,所述导向管816连接于所述壳体801和/或机架803,且所述导向管816的一端与所述投掷出口805相连通,并对中,另一端延伸出内部空腔802,在投掷破玻器时,被投掷的破玻器可以在导向管816的引导和约束下投掷得更远,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破玻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气系统,所述供气系统包括压缩装置、气室、快排阀以及触发阀,其中,所述快排阀构造有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
所述压缩装置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用于压缩气体,
所述气室与所述快排阀的进气口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
所述排气口用于连通储球仓,所述触发阀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用于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气室内的压力数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压缩装置以及触发阀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系统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且所述泄压阀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
和/或,所述触发阀采用的是电磁阀;
和/或,所述泄压阀采用的是电磁阀;
和/或,所述气室采用的是气瓶或气罐;
和/或,所述压缩装置采用的是打气泵。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排阀包括阀体、密封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中,
所述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分别构造于所述阀体,所述阀体内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构造为导向通道;
所述密封部件构造为适配所述导向通道,且密封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内,并被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密封部件的两端分别构造为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且密封部件还构造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所述触发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在第一位置处,密封部件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接触第一配合面,并封闭排气口,且进气口通过通孔与触发口相连通;在第二位置处,阀体的第二密封面密封接触第二配合面,并封闭所述通孔,且进气口通过导向通道与排气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面积;
和/或,所述第二密封面内构造有环状凹槽,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环状凹槽相连通;
和/或,所述密封部件为圆柱形结构或圆台形结构;
和/或,所述密封部件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和/或,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密封部件,另一端固定安装,弹性部件用于为密封部件提供从第二配合面到第一配合面方向的弹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排阀还包括排气接头,所述排气接头的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一配合面,且所述排气口构造于所述排气接头,所述阀体还构造有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所述排气接头的一端插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排气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并封闭第一安装腔,所述排气接头与所述触发阀相连通;
和/或,所述快排阀还包括转接头,所述转接头构造有转接通道,转接头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阀体,并使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且所述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密封部件和转接头;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触发阀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排阀还包括触发接头,所述触发接头构造有中心通道,触发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阀体,并使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
所述转接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触发接头,并使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中心通道相连通;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抵靠于密封部件,另一端抵靠于触发接头或转接头。
9.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固定安装的驱动部件、储球部件、填装入口以及投掷出口,其中,
所述壳体内构造有内部空腔,所述供气系统安装于所述内部空腔中,
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若干储球仓,所述储球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各所述储球仓分别沿储球部件的回转中心围成至少一圈,
所述内部空腔中还设置有机架,所述储球部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且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储球部件,并与控制器相连,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储球部件绕其回转中心转动,以使储球仓分别与填装入口及投掷出口相连通;
所述投掷出口的一侧还构造有进气孔,且所述储球部件设置于投掷出口与进气孔之间,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压破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球仓为圆孔或多边形孔;
和/或,所述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构造有安装孔或安装轴;
和/或,所述填装入口构造于所述机架或壳体;
和/或,还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或机架,且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所述投掷出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出内部空腔;
和/或,所述驱动部件采用的是电机或气动马达。
CN202123398041.5U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Active CN216571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8041.5U CN216571266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8041.5U CN216571266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71266U true CN216571266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98041.5U Active CN216571266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71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8404B (zh) 集成阀及使用该集成阀的气瓶
CN110860405A (zh) 应用于高压清洗机上的喷头装置及手持式高压清洗机
CN106014954B (zh) 高压无气喷涂机柱塞泵的压力开关
CN216571266U (zh) 一种气压破玻设备
CN102772867B (zh) 低压二氧化碳智能消防车
CN215608909U (zh) 一种园林防火设备
US11084232B2 (en) Glazing panel repair
CN105327806B (zh) 聚氨酯发泡机高压喷枪
CN217139012U (zh) 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
CN202937299U (zh) 一种安全性好的救生舱气幕隔离装置
CN201123778Y (zh) 手持式电动清洗机
CN101670323A (zh) 喷雾器开关排气装置
CN109524258B (zh) 一种电力开关等压抽真空和充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42102B (zh) 一种用于模拟爆炸效应的爆源装置
CN216629462U (zh) 一种高喷车用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
CN114209996B (zh) 一种投掷式破玻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5126416A (zh) 高压控水防喷反压注浆装置
CN109916571B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水冷电机壳体检测设备
CN201129505Y (zh) 自动、卷管控制两用灭火阀
AU2014323115A1 (en) Glazing panel repair
CN110497476B (zh) 一种气动驱动往复锯的急停保护方法
CN209918835U (zh) 一种射砂系统
CN209918836U (zh) 一种射砂嘴
RU2413967C1 (ru) Пневмоимпульс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6139493A (zh) 一种干粉灭火设备的释放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