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29673U -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29673U
CN216529673U CN202123047554.1U CN202123047554U CN216529673U CN 216529673 U CN216529673 U CN 216529673U CN 202123047554 U CN202123047554 U CN 202123047554U CN 216529673 U CN216529673 U CN 216529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grounding
main body
row
insulat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475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添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Guangzhou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Guangzhou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Guangzhou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Guangzhou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475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29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29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29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包括有绝缘主体、中铁片及定位在绝缘主体上并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中铁片位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上排端子具有上接地端子,上接地端子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下排端子具有下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上设有第二搭接部;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形成导通连接,中铁片提供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的避让空间。实现上、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使接地端子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串扰,改善了串扰,满足高频,且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及组装,接地结构稳定、可靠,保证电连接器的品质,提升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相应的多种针对不同电子产品的连接器应运而生,USB连接器是电连接器中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连接器之一,绝大数电子设备都配备有USB连接器。目前,USB TYPE-C接头由于其双面可插接口的特点,不像老款USB端口,功率只能单向传输,TYPE-C型端口的功率传输是双向的,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可以用于充电、数据传输等用途。
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对机械性能、电气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产品传输大电流的可靠性,及减少各种导电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相互串扰,设计接地结构则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产品小,端子数量多,空间有限,接地结构的设计会增加电连接器的组装制作难度,极易造成不良品,为此,本申请人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即为本案申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很好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及组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包括有绝缘主体、中铁片及定位在所述的绝缘主体上并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中铁片位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
所述上排端子具有上接地端子,所述的上接地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一接触部、后端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之间的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与绝缘主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部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
所述下排端子具有下接地端子,所述的下接地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二接触部、后端的第二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二接触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与绝缘主体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部上设有第二搭接部;
所述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形成导通连接,中铁片提供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的避让空间。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搭接部是第一固定部上延伸构造的弹片,第二搭接部是第二固定部上延伸构造的平台,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之间形成面接导通连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一接地支脚,该第一接地支脚朝上排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并凸出绝缘主体,第一接地支脚用于对外接地连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接地端子按照上排端子的排列方向设置于前和/或后的位置,下接地端子的数量及分布位置均与上接地端子匹配。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排端子是在第一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注塑成型成一体;所述的下排端子是在第二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注塑成型成一体。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中铁片上设有第二接地支脚,该第二接地支脚凸出绝缘主体并与电连接器上的外铁壳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接地端子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以及在下接地端子上设有第二搭接部,组装后,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形成导通连接,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相当于增加了接地端子的面积,如此设置,可以使接地端子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降低了信号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串扰,改善了串扰,满足高频,且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及组装,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组装过程,即可自动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且不影响端子之间的布局,通用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接地结构稳定、可靠,保证电连接器的品质,提升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新一代USBTYPE-C连接器的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3为图1实施例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组合关系示意图;
附图4为图1实施例的实施结构示意图(组合外铁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参阅图1、2、3、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包括有绝缘主体1、中铁片4及定位在所述的绝缘主体1上并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中铁片4位于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之间;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的排列满足外部连接器的正反插接配合,具有正反插接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该中铁片4具有屏蔽功效,用于改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电学性能,满足高频等使用要求。所述上排端子2具有上接地端子21,所述的上接地端子21具有前端的第一接触部211、后端的第一焊接部212以及位于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一焊接部212之间的第一固定部213,该第一固定部213与绝缘主体1固定连接,使上接地端子21稳定在绝缘主体1上,且第一固定部213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214。所述下排端子3具有下接地端子31,所述的下接地端子31具有前端的第二接触部311、后端的第二焊接部312以及位于第二接触部311和第二焊接部312之间的第二固定部313,该第二固定部313与绝缘主体1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部313上设有第二搭接部314。所述第一搭接部214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314形成导通连接,中铁片4提供第一搭接部214向下凸伸的避让空间41。由此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相当于增加了接地端子的面积,如此设置,可以使接地端子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降低了信号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串扰,改善了串扰,满足高频,且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及组装。
参阅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制作及组装,优选地,上排端子2是在第一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1的上部分注塑成型成一体;所述的下排端子3是在第二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1的下部分注塑成型成一体;然后再通过绝缘主体1的上下部分组合,实现将上排端子2、下排端子3及中铁片4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搭接部214是第一固定部213上延伸构造的弹片,具有向下的趋势;第二搭接部314是第二固定部313上延伸构造的平台,第一搭接部214与第二搭接部314之间形成面接导通连接,获得较佳的短接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接地端子21有两根,按照上排端子2的排列方向设置于前后的位置,下接地端子31的数量及分布位置均与上接地端子21匹配,满足电连接器的接地要求。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组装过程,即可自动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接地连接相对简便、可靠,且不影响端子之间的布局,通用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在连接器内部短路连接,不外露,不受外力破坏,并且通过弹性搭接,保证短路连接的有效性和耐久性,也优化了产品的组装工序,提升产品组装质量。
参阅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固定部213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一接地支脚215,该第一接地支脚215朝上排端子2的排列方向延伸并凸出绝缘主体1,第一接地支脚215用于对外接地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接地支脚215连接到连接器的外铁壳5上。同样地,所述的中铁片4上设有第二接地支脚42,该第二接地支脚42凸出绝缘主体1并与电连接器上的外铁壳5连接,进一步提升中铁片4的功效,减少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的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接地端子21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214,以及在下接地端子31上设有第二搭接部314,组装后,第一搭接部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形成导通连接,实现上接地端子21和下接地端子31短路连接,相当于增加了接地端子的面积,如此设置,可以使接地端子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降低了信号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串扰,改善了串扰,满足高频,且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及组装,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组装过程,即可自动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且不影响端子之间的布局,通用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接地结构稳定、可靠,保证电连接器的品质,提升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要求。
当然,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因此,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绝缘主体(1)、中铁片(4)及定位在所述的绝缘主体(1)上并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中铁片(4)位于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之间;
所述上排端子(2)具有上接地端子(21),所述的上接地端子(21)具有前端的第一接触部(211)、后端的第一焊接部(212)以及位于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一焊接部(212)之间的第一固定部(213),该第一固定部(213)与绝缘主体(1)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部(213)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214);
所述下排端子(3)具有下接地端子(31),所述的下接地端子(31)具有前端的第二接触部(311)、后端的第二焊接部(312)以及位于第二接触部(311)和第二焊接部(312)之间的第二固定部(313),该第二固定部(313)与绝缘主体(1)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部(313)上设有第二搭接部(314);
所述第一搭接部(214)向下凸伸并与第二搭接部(314)形成导通连接,中铁片(4)提供第一搭接部(214)向下凸伸的避让空间(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4)是第一固定部(213)上延伸构造的弹片,第二搭接部(314)是第二固定部(313)上延伸构造的平台,第一搭接部(214)与第二搭接部(314)之间形成面接导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固定部(213)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一接地支脚(215),该第一接地支脚(215)朝上排端子(2)的排列方向延伸并凸出绝缘主体(1),第一接地支脚(215)用于对外接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接地端子(21)按照上排端子(2)的排列方向设置于前和/或后的位置,下接地端子(31)的数量及分布位置均与上接地端子(21)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排端子(2)是在第一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1)注塑成型成一体;所述的下排端子(3)是在第二片板材上冲制成型并与绝缘主体(1)注塑成型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铁片(4)上设有第二接地支脚(42),该第二接地支脚(42)凸出绝缘主体(1)并与电连接器上的外铁壳连接。
CN202123047554.1U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Active CN216529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7554.1U CN21652967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7554.1U CN21652967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29673U true CN216529673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66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47554.1U Active CN21652967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29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0516B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210040642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11208810U (zh) 电连接装置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CN214254926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双通道射频连接器组件
CN216529673U (zh)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CN114883832A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6872294U (zh) 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CN212783885U (zh) 一种正反插连接器
CN109768428B (zh) 电连接器
CN209844104U (zh) 电连接器
CN216903602U (zh) 电连接器的端子接地结构
CN216903601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9149217B (zh) 利用弯折部使端子与接地片相接触的信号连接器
CN213340776U (zh) 小型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结构
CN206332248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5933865U (zh) 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725652U (zh) 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结构
TWM630778U (zh) 一種電連接器的接地結構
CN216598045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及电连接器
CN220605133U (zh) 一种大电流的usb连接器结构
CN220569922U (zh) 沉板式连接器
CN214754499U (zh) 一种usb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0165504B (zh) 一种具有接地屏蔽结构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