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16396U -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16396U
CN216516396U CN202122704214.5U CN202122704214U CN216516396U CN 216516396 U CN216516396 U CN 216516396U CN 202122704214 U CN202122704214 U CN 202122704214U CN 216516396 U CN216516396 U CN 2165163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teel plate
steel
rotating shaft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42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Zhong Sheng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Zhong Sheng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Zhong Sheng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Zhong Sheng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42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163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163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163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抗震复合钢承板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支撑架、转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第一转动架、第二转动架、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一弹簧和防护围板;第二钢板位于第一钢板的上方;两个支撑架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上;转轴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架;第一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第一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第二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第二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第三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架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底面。

Description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承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钢承板,也叫组合楼板,楼承板,压型钢板,楼层板,钢楼承板,组合楼层板,镀锌钢承板,镀锌楼层板,镀锌楼承板,组合楼承板,组合楼板,楼面钢承板,建筑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全闭口型楼承板,燕尾式楼承板等。但传统的钢承板没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当有较大的震动时,可能会损坏钢承板,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抗震复合钢承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抗震复合钢承板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支撑架、转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第一转动架、第二转动架、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一弹簧和防护围板;第二钢板位于第一钢板的上方;两个支撑架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上;转轴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架;第一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第一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第二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第二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且第二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第三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架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底面,且第一转动架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架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底面,且第二转动架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环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二连接环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环相连接,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环相连接;防护围板套设在第二钢板的外侧,且防护围板的内壁与第一钢板的外壁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二钢板位于第一钢板的上方,使两个支撑架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上,实现两个支撑架与第一钢板相连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再次,通过将转轴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架,实现通过两个支撑架对转轴进行支撑;再次,通过将第一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使第一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并将第一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从而实现第一支撑板与转轴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二支撑板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使第二支撑板与转轴转动连接,并将第二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从而实现第一支撑板与转轴相对转动,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再次,通过将第三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实现第三支撑板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再次,通过将第四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实现第四支撑板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一转动架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底面,使第一转动架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实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架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二转动架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底面,使第二转动架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实现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转动架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一连接环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二连接环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并将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环相连接,使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环相连接,实现通过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将第一弹簧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再次,通过将防护围板套设在第二钢板的外侧,使防护围板的内壁与第一钢板的外壁相贴合,实现对装置内部的保护。采用此种方式连接,当物体放置在第二钢板上受到外力时,由于防护围板套设在第二钢板的外侧,使第二钢板向下滑动,转轴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同时套设在转轴上并与转轴相对转动,同时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由于第一转动架与第二转动架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因此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通过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与第一转动架与第二转动架相对转动,第一弹簧通过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固定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像偏离转轴方向转动,从而实现通过第一弹簧实现对物体的抗震作用。
具体的,第一弹簧在受到一定作用力范围内时不会发生形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板包括:本体、转动部和开口;转动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且转动部的另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开口设置在转动部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板嵌入开口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转动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使转动部的另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实现通过转动部将本体和转轴项相连接;通过将开口设置在转动部的另一端,使第二支撑板嵌入开口内,实现第二支撑板与转动部的开口相连接,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转轴上保持同一平面上,从而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伸缩杆和第二弹簧;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且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第二弹簧绕设在伸缩杆的外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使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实现将伸缩杆固定在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通过将第二弹簧绕设在伸缩杆的外侧,使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并将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实现通过第二弹簧来吸收装置收到的压力,使装置保持稳定,达到抗震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伸缩杆包括:套管、容纳盲孔和移动杆;套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容纳盲孔设置在套管的另一端;移动杆的一端嵌入容纳盲孔内,且移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套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的顶面,实现伸缩杆在套管里上下移动;通过将容纳盲孔设置在套管的另一端,使移动杆的一端嵌入容纳盲孔内,并将移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实现通过容纳盲孔留出空间使移动杆子套管里上下移动,提高装置的灵活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固定部和安装孔;固定部绕设在第一钢板的外侧,且固定部位于防护围板的下方;安装孔呈阶梯型,至少两个安装孔设置固定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固定部绕设在第一钢板的外侧,使固定部位于防护围板的下方,实现通过固定部与第一钢板相贴合;通过将安装孔呈阶梯型,使至少两个安装孔设置固定部上,实现通过安装孔便于将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上,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限位槽和限位部;至少两个限位槽设置在第一钢板的周向;限位部设置在防护围板的内壁上,且限位部嵌入限位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至少两个限位槽设置在第一钢板的周向,使限位部设置在防护围板的内壁上,并将限位部嵌入限位槽内,从而实现通过限位槽使防护围板与第一钢板相互限位,防止防护围板位置发生偏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防滑垫和防滑纹;防滑垫为橡胶体,防滑垫设置在第二钢板的顶面上;防滑纹呈波浪型,至少两个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防滑垫为橡胶体,将防滑垫设置在第二钢板的顶面上,防滑纹呈波浪型,使至少两个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上,当物体放置在第二钢板上时,因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上,进而增大防滑垫表面的摩擦力,实现防止物体因震动而滑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轴与两个支撑架为过盈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转轴与两个支撑架为过盈配合,使装配后转轴与两个支撑架产生弹性压力,从而实现转轴与两个支撑架紧固连接,避免转轴与支撑架发生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抗震复合钢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抗震复合钢承板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抗震复合钢承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钢板,12第二钢板,14支撑架,16转轴,18第一支撑板,1801本体,1802转动部,1803开口,20第二支撑板,21第三支撑板,22第四支撑板,23第一转动架,24第二转动架,26第一连接环,28第二连接环,30第一弹簧,32防护围板,34伸缩杆,3401套管,3402容纳盲孔,3403移动杆,36第二弹簧,38固定部,40安装孔,42限位槽,44限位部,46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抗震复合钢承板包括:第一钢板10、第二钢板12、支撑架14、转轴16、第一支撑板18、第二支撑板20、第三支撑板21、第四支撑板22、第一转动架23、第二转动架24、第一连接环26、第二连接环28、第一弹簧30和防护围板32;第二钢板12位于第一钢板10的上方;两个支撑架14固定在第一钢板10的顶面上;转轴16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架14;第一支撑板18套设在转轴16的外侧,第一支撑板18与转轴16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板18位于两个支撑架14之间;第二支撑板20套设在转轴16的外侧,第二支撑板20与转轴16转动连接,且第二支撑板20位于两个支撑架14之间;第三支撑板21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8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板2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架23固定在第二钢板12的底面,且第一转动架23与第一支撑板18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架24固定在第二钢板12的底面,且第二转动架24与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环26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8上;第二连接环28设置在第二支撑板20上;第一弹簧3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环26相连接,且第一弹簧3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环28相连接;防护围板32套设在第二钢板12的外侧,且防护围板32的内壁与第一钢板10的外壁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二钢板12位于第一钢板10的上方,使两个支撑架14固定在第一钢板10的顶面上,实现两个支撑架14与第一钢板10相连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再次,通过将转轴16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架14,实现通过两个支撑架14对转轴16进行支撑;再次,通过将第一支撑板18套设在转轴16的外侧,使第一支撑板18与转轴16转动连接,并将第一支撑板18位于两个支撑架14之间,从而实现第一支撑板18与转轴16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二支撑板20套设在转轴16的外侧,使第二支撑板20与转轴16转动连接,并将第二支撑板20位于两个支撑架14之间,从而实现第一支撑板18与转轴16相对转动,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再次,通过将第三支撑板21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8转动连接,实现第三支撑板21带动第一支撑板18转动;再次,通过将第四支撑板2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实现第四支撑板22带动第二支撑板20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一转动架23固定在第二钢板12的底面,使第一转动架23与第一支撑板18转动连接,实现第一支撑板18与第一转动架23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二转动架24固定在第二钢板12的底面,使第二转动架24与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实现第二支撑板20与第二转动架24相对转动;再次,通过将第一连接环26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8上,第二连接环28设置在第二支撑板20上,并将第一弹簧3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环26相连接,使第一弹簧3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环28相连接,实现通过第一连接环26和第二连接环28将第一弹簧30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8与第二支撑板20之间;再次,通过将防护围板32套设在第二钢板12的外侧,使防护围板32的内壁与第一钢板10的外壁相贴合,实现对装置内部的保护。采用此种方式连接,当物体放置在第二钢板12上受到外力时,由于防护围板32套设在第二钢板12的外侧,使第二钢板12向下滑动,转轴16通过支撑架14固定在第一钢板10的顶面上,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同时套设在转轴16上并与转轴16相对转动,同时第三支撑板21和第四支撑板22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由于第一转动架23与第二转动架24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转动连接,因此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通过第三支撑板21和第四支撑板22与第一转动架23与第二转动架24相对转动,第一弹簧30通过第一连接环26和第二连接环28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使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分别像偏离转轴16方向转动,从而实现通过第一弹簧30实现对物体的抗震作用。
具体的,第一弹簧30在受到一定作用力范围内时不会发生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18包括:本体1801、转动部1802和开口1803;转动部1802的一端与本体1801相连接,且转动部1802的另一端与转轴16转动连接;开口1803设置在转动部1802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板20嵌入开口1803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转动部1802的一端与本体1801相连接,使转动部1802的另一端与转轴16转动连接,实现通过转动部1802将本体1801和转轴16项相连接;通过将开口1803设置在转动部1802的另一端,使第二支撑板20嵌入开口1803内,实现第二支撑板20与转动部1802的开口1803相连接,使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20在转轴16上保持同一平面上,从而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伸缩杆34和第二弹簧36;伸缩杆34的一端与第一钢板10的顶面相连接,且伸缩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第二弹簧36绕设在伸缩杆34的外侧,第二弹簧36的一端与第一钢板10的顶面相连接,且第二弹簧36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伸缩杆34的一端与第一钢板10的顶面相连接,使伸缩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实现将伸缩杆34固定在第一钢板10与第二钢板12之间;通过将第二弹簧36绕设在伸缩杆34的外侧,使第二弹簧36的一端与第一钢板10的顶面相连接,并将第二弹簧36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实现通过第二弹簧36来吸收装置收到的压力,使装置保持稳定,达到抗震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伸缩杆34包括:套管3401、容纳盲孔3402和移动杆3403;套管340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10的顶面;容纳盲孔3402设置在套管3401的另一端;移动杆3403的一端嵌入容纳盲孔3402内,且移动杆3403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套管340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10的顶面,实现伸缩杆34在套管3401里上下移动;通过将容纳盲孔3402设置在套管3401的另一端,使移动杆3403的一端嵌入容纳盲孔3402内,并将移动杆3403的另一端与第二钢板12的底面相连接,实现通过容纳盲孔3402留出空间使移动杆3403子套管3401里上下移动,提高装置的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固定部38和安装孔40;固定部38绕设在第一钢板10的外侧,且固定部38位于防护围板32的下方;安装孔40呈阶梯型,至少两个安装孔40设置固定部38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固定部38绕设在第一钢板10的外侧,使固定部38位于防护围板32的下方,实现通过固定部38与第一钢板10相贴合;通过将安装孔40呈阶梯型,使至少两个安装孔40设置固定部38上,实现通过安装孔40便于将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上,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限位槽42和限位部44;至少两个限位槽42设置在第一钢板10的周向;限位部44设置在防护围板32的内壁上,且限位部44嵌入限位槽42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至少两个限位槽42设置在第一钢板10的周向,使限位部44设置在防护围板32的内壁上,并将限位部44嵌入限位槽42内,从而实现通过限位槽42使防护围板32与第一钢板10相互限位,防止防护围板32位置发生偏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防滑垫46和防滑纹;防滑垫46为橡胶体,防滑垫46设置在第二钢板12的顶面上;防滑纹呈波浪型,至少两个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46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防滑垫46为橡胶体,将防滑垫46设置在第二钢板12的顶面上,防滑纹呈波浪型,使至少两个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46上,当物体放置在第二钢板12上时,因防滑纹设置在防滑垫46上,进而增大防滑垫46表面的摩擦力,实现防止物体因震动而滑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轴16与两个支撑架14为过盈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转轴16与两个支撑架14为过盈配合,使装配后转轴16与两个支撑架14产生弹性压力,从而实现转轴16与两个支撑架14紧固连接,避免转轴16与支撑架14发生相对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包括:
第一钢板;
第二钢板,所述第二钢板位于所述第一钢板的上方;
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面上;
转轴,所述转轴依次穿过两个所述支撑架;
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
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
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
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
第一转动架,所述第一转动架固定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面,且所述第一转动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
第二转动架,所述第二转动架固定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面,且所述第二转动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
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相连接;
防护围板,所述防护围板套设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外侧,且所述防护围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钢板的外壁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
本体;
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且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嵌入所述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
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且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绕设在所述伸缩杆的外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面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面;
容纳盲孔,所述容纳盲孔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另一端;
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嵌入所述容纳盲孔内,且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面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绕设在所述第一钢板的外侧,且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防护围板的下方;
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呈阶梯型,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固定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
限位槽,至少两个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板的周向;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防护围板的内壁上,且所述限位部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合钢承板还包括:
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为橡胶体,所述防滑垫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面上;
防滑纹,所述防滑纹呈波浪型,至少两个所述防滑纹设置在所述防滑垫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抗震复合钢承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与两个所述支撑架为过盈配合。
CN202122704214.5U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Active CN2165163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4214.5U CN216516396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4214.5U CN216516396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16396U true CN216516396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27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4214.5U Active CN216516396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163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3277A1 (en) Fixing device of hydraulic pipe of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804494B1 (ko) 방진수단이 구비된 배관용 행거
EP2789785A1 (en) Cord guiding device for a window blind
CN216516396U (zh) 一种抗震复合钢承板
US11732495B2 (en) Impulse tuned mass damper for tall, slim structures
US9702377B2 (en) Motor and pump assembly for mounting in a vehicle seat
CN112431965A (zh) 一种燃气管道安装用悬吊装置
US6773218B1 (en) Adjustable ceiling panel lifting apparatus
CN110966343B (zh) 建筑设备安装用隔振装置
CN213451500U (zh) 一种建筑内部机电的抗震支架
JP3752023B2 (ja) 構造物の免震装置
CN208040380U (zh) 一种采矿用组合式支撑架
CN212377699U (zh) 一种机电设备安装架
CN216130844U (zh) 一种刹车装置和电动窗帘
CN111746267A (zh) 变速箱悬置衬套
CN219343897U (zh) 一种天花板吊顶用临时固定装置
CN214192329U (zh) 建筑施工材料提升机械装置
CN210139372U (zh) 一种机械设备的放置架
CN214978961U (zh) 一种用于加工消声器的焊接工装
CN218472670U (zh) 一种可转动的电缆桥架托臂
CN218867475U (zh) 一种可定位卡接的插座面板钢架
KR102590335B1 (ko) 배관서포트구조체
CN2621344Y (zh) 升降天线杆互锁装置
CN219739851U (zh) 一种抗震支架的固定装置
CN210795391U (zh) 一种通信线缆收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