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5884U - 椎体假体 - Google Patents

椎体假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5884U
CN216495884U CN202122889934.3U CN202122889934U CN216495884U CN 216495884 U CN216495884 U CN 216495884U CN 202122889934 U CN202122889934 U CN 202122889934U CN 216495884 U CN216495884 U CN 216495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s
end plate
axes
vertebral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899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宇
赵亚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beier Bio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beier Bio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beier Bio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beier Bio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899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5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5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5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体假体,包括:基体,包括第一终板部、第二终板部以及连接在第一终板部和第二终板部之间的中间部;安装孔,设置于基体上;其中,中间部的尺寸小于第一终板部的尺寸且小于第二终板部的尺寸。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体假体的植入难度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椎体假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体假体
背景技术
一般成人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颈椎由于退变、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脊髓、神经根被压迫,或者椎体出现缺损,椎体可能需要切除。当椎体切除后,需要进行椎体重建,维持脊柱稳定。
在相关技术中,临床椎体置换手术为椎体假体或钛网与前路板组合固定方式,由于椎体假体和钛网的尺寸固定,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容易出现植入较为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体假体,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体假体的植入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体假体,包括:基体,包括第一终板部、第二终板部以及连接在第一终板部和第二终板部之间的中间部;安装孔,设置于基体上;其中,中间部的尺寸小于第一终板部的尺寸且小于第二终板部的尺寸。
进一步地,安装孔包括:第一孔,倾斜地设置于中间部上,第一孔贯通中间部和第一终板部;第二孔,倾斜地设置于中间部上,第二孔贯通中间部和第二终板部。
进一步地,椎体假体还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设置于第一终板部的侧部,第二翼板设置于第二终板部的侧部,第一翼板上设置有第三孔,第二翼板上设置有第四孔。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部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第二终板部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在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第一弧形面的直径L1在60mm至100mm之间,第二弧形面的直径L2在20mm至60mm之间,在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第一弧形面的直径L3在20mm至60mm之间,第二弧形面的直径L4在60mm至100mm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部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第二终板部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第一翼板和第一弧形面之间的夹角在80°至90°之间,第二翼板和第二弧形面之间的夹角在90°至100°之间。
进一步地,在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中间部的宽度a1与第一终板部的宽度a2之间满足:4mm≤a2-a1≤6mm,在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中间部的中部的宽度b1与第一终板部的宽度b2之间满足:4mm≤b2-b1≤6mm。
进一步地,第一孔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孔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第一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二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一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第二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75°至95°之间。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0°至50°之间,两个第二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至45°之间。
进一步地,第三孔包括两个,第四孔包括两个,两个第三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和两个第四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在5°至10°之间。
进一步地,两个第三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第四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20°至40°之间;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高度均在6mm至8mm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体包括第一终板部、第二终板部以及中间部,中间部连接在第一终板部和第二终板部之间,并且,中间部的尺寸小于第一终板部的尺寸及第二终板部的尺寸。安装孔设置在基体上,用以对椎体假体进行固定。通过上述的设置,由于中间部的尺寸较小,因此,在植入时,中间部能够进行避让,并且中间部便于使用植入工具进行夹持,因此使得椎体假体的整体的植入更加简单。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体假体的植入难度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椎体假体的实施例的处于冠状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椎体假体处于矢状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椎体假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椎体假体安装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椎体假体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体;11、第一终板部;111、第一弧形面;12、第二终板部;121、第二弧形面;13、中间部;20、安装孔;21、第一孔;22、第二孔;31、第一翼板;311、第三孔;32、第二翼板;321、第四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相关技术中,临床椎体置换手术为椎体假体或钛网与前路板组合固定方式,内固定紧固件把持力不够,解剖效果不好,远期容易出现下沉、移位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尤其是多节段的椎体置换风险更大,甚至需要进行二次翻修手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并为了降低植入的难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椎体假体包括:基体10和安装孔20。基体10包括第一终板部11、第二终板部12以及连接在第一终板部11和第二终板部12之间的中间部13。安装孔20设置于基体10上。其中,中间部13的尺寸小于第一终板部11的尺寸且小于第二终板部12的尺寸。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基体10包括第一终板部11、第二终板部12以及中间部13,中间部13连接在第一终板部11和第二终板部12之间,并且,中间部13的尺寸小于第一终板部11的尺寸及第二终板部12的尺寸。安装孔20设置在基体上,用以对椎体假体进行固定。通过上述的设置,由于中间部13的尺寸较小,因此,在植入时,中间部能够进行避让,并且中间部13便于使用植入工具进行夹持,因此使得椎体假体的整体的植入更加简单。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体假体的植入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基体上设置贯通的植骨孔,通过植骨孔能够使得椎体假体植入后的位置更加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金属3D打印椎体假体成为代替椎体切除后的一种很好的选择。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符合颈椎解剖结构的假体,相对钛网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另外3D打印的多孔结构与椎体终版接触,术后会形成骨长入,降低塌陷几率,假体也会形成很好的生物固定。因此本实施例的椎体假体为3D打印制造。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0包括:第一孔21,倾斜地设置于中间部13上,第一孔21贯通中间部13和第一终板部11;第二孔22,倾斜地设置于中间部13上,第二孔22贯通中间部13和第二终板部12。上述的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内需要连接紧固件,通过紧固件能够有效地将椎体假体连接在相邻的椎骨之间。并且由于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是倾斜设置的,这样能够使得紧固件的连接更加稳定,保证了椎体假体能够稳定地位于相邻的椎骨之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的效果,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椎体假体还包括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第一翼板31设置于第一终板部11的侧部,第二翼板32设置于第二终板部12的侧部,第一翼板31上设置有第三孔311,第二翼板32上设置有第四孔321。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能够与椎骨的外侧抵接,在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三孔311和第四孔321进行固定,这样能够椎体假体的固定效果更好,其位置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采用解剖设计,能够实现与椎骨前缘良好贴合,很好降低切迹,减少对食道的影响。
为了使得第一终板部和第二终板部能够更好地与椎体接触,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板部11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111,第二终板部12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121,在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第一弧形面111的直径L1在60mm至100mm之间,第二弧形面121的直径L2在20mm至60mm之间,在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第一弧形面111的直径L3在20mm至60mm之间,第二弧形面121的直径L4在60mm至100mm之间。第一弧形面111和第二弧形面121的设置能够有效地保证与人体椎骨的接触紧实,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具体地,L1为80mm,L2为40mm,L3为40mm,L4为80mm,上述的尺寸能够与人体椎骨的尺寸配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板部11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111,第二终板部12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121,第一翼板31和第一弧形面111之间的夹角在80°至90°之间,第二翼板32和第二弧形面121之间的夹角在90°至100°之间。上述的夹角的设置能够很好地与相邻的椎骨匹配,保证了植入的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翼板31和第一弧形面111之间的夹角为85°,第二翼板32和第二弧形面121之间的夹角为9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夹角是通过切面限定出的,即第一弧形面111的任一切面与第一翼板31之间的夹角均在80°至90°之间。
为了保证椎体假体的结构强度,并为了降低装配的难度,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中间部13的宽度a1与第一终板部11的宽度a2之间满足:4mm≤a2-a1≤6mm,在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中间部13的中部的宽度b1与第一终板部11的宽度b2之间满足:4mm≤b2-b1≤6mm。上述的设置能够保证中间部13的尺寸较小,这样既方便了椎体假体的植入,又留有足够的血运空间,防止出现血肿。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2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孔2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75°至95°之间。上述的角度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紧固件之间相互产生干涉,并且能够保证椎体假体的固定。由于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这样使得穿过第一孔21的两个紧固件和穿过第二孔22的两个紧固件之间形成三角形,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紧固件退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和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8°。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0°至50°之间,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至45°之间。上述的角度的设置既保证了在颈椎椎体置换手术时紧固件方向与下颌骨干涉,又保证紧固件进入椎体的足够深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孔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两个第二孔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孔311包括两个,第四孔321包括两个,两个第三孔3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和两个第四孔3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在5°至10°之间。两个第三孔311的延伸方向与两个第四孔321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两个第二孔22的延伸方向和两个第一孔21的延伸方向相反,这样形成交叉的位置关系,进而能够实现更好的锁定效果,即保证了椎体假体的位置稳定。具体地,两个第三孔3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和两个第四孔3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8°。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孔31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第四孔3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20°至40°之间。上述的角度的设置同样能够保证紧固件的连接效果,防止紧固件退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孔31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第四孔3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的高度均在6mm至8mm之间。上述的尺寸较小,可以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即可植入假体,减小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的高度均为7mm。
本实施例的椎体假体,由第一翼板31、第一终板部11、中间部13、第二终板部12、第二翼板32构成。第一终板部11、第二终板部12、采用解剖设计,能够实现与骨接触面完全匹配并采用类骨小梁的多孔结构,实现假体植入后的骨长入;第一翼板31、第二翼板32采用解剖设计,能够实现与椎体前缘良好贴合,很好降低切迹,减少对食道的影响;第一终板部11与翼板角度、第二终板部12与翼板角度也采用解剖设计,假体就能很好与相邻椎体匹配。假体上共8个钉孔,钉孔方向相互交叉,互不干涉,通过8个紧固件固定后,假体与相邻椎体形成稳定的结构,极大降低了假体塌陷与移位的概率。对于椎体次全切手术来说,由于前路椎体置换后的优良稳定性,可以不进行脊柱后路的固定,也能保证患者脊柱的生理重建,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及经济开支。本实施例的8个紧固件对于一些脊柱畸形患者,通过不同方向紧固件的拉力,把椎体“拉拽”到正常的生理曲度,实现颈椎的减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10),包括第一终板部(11)、第二终板部(1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终板部(11)和所述第二终板部(12)之间的中间部(13);
安装孔(20),设置于所述基体(10)上;
其中,所述中间部(1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尺寸且小于所述第二终板部(12)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20)包括:
第一孔(21),倾斜地设置于所述中间部(13)上,所述第一孔(21)贯通所述中间部(13)和所述第一终板部(11);
第二孔(22),倾斜地设置于所述中间部(13)上,所述第二孔(22)贯通所述中间部(13)和所述第二终板部(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假体还包括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所述第一翼板(31)设置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侧部,所述第二翼板(32)设置于所述第二终板部(12)的侧部,所述第一翼板(31)上设置有第三孔(311),所述第二翼板(32)上设置有第四孔(3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111),所述第二终板部(12)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121),在所述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所述第一弧形面(111)的直径L1在60mm至100mm之间,所述第二弧形面(121)的直径L2在20mm至60mm之间,在所述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所述第一弧形面(111)的直径L3在20mm至60mm之间,所述第二弧形面(121)的直径L4在60mm至10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111),所述第二终板部(12)的下表面为第二弧形面(121),所述第一翼板(31)和所述第一弧形面(111)之间的夹角在80°至90°之间,所述第二翼板(32)和所述第二弧形面(121)之间的夹角在90°至10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椎体假体的冠状位上,所述中间部(13)的宽度a1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宽度a2之间满足:4mm≤a2-a1≤6mm,在所述椎体假体的矢状位上,所述中间部(13)的中部的宽度b1与所述第一终板部(11)的宽度b2之间满足:4mm≤b2-b1≤6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2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孔(2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孔(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孔(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至10°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孔(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所述第二孔(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75°至9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孔(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所述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0°至50°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孔(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垂直于所述基体(10)的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至45°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孔(311)包括两个,所述第四孔(321)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孔(3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和两个所述第四孔(3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在5°至1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椎体假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三孔(31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和两个所述第四孔(32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20°至40°之间;所述第一翼板(31)和所述第二翼板(32)的高度均在6mm至8mm之间。
CN202122889934.3U 2021-11-22 2021-11-22 椎体假体 Active CN216495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9934.3U CN216495884U (zh) 2021-11-22 2021-11-22 椎体假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9934.3U CN216495884U (zh) 2021-11-22 2021-11-22 椎体假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5884U true CN216495884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3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89934.3U Active CN216495884U (zh) 2021-11-22 2021-11-22 椎体假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58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17590A (zh) * 2023-10-09 2023-11-10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人工椎体假体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17590A (zh) * 2023-10-09 2023-11-10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人工椎体假体组件
CN117017590B (zh) * 2023-10-09 2024-01-23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人工椎体假体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13403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ed spinal fixation
CN103338727B (zh) 带有模块化附加装置的椎体间脊柱植入物
US9833333B2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EP3666231A1 (en) Lateral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7806901B2 (en) Arthroplasty final seating instruments
US5861041A (en) Intervertebral disk prosthesi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588589B2 (en) Posterior spin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EP0966930A1 (en)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US20100312345A1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US20030181982A1 (en) No-profile, lumbo-sacral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101677863A (zh) 移植面板
JP2009527280A (ja) オフセット竜骨を有する脊椎インプラント
US20190117410A1 (en) Porous implantable interbody devices
CN216495884U (zh) 椎体假体
CN205286619U (zh) 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
CN216495886U (zh) 颈椎假体
CN216495882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脊柱内固定系统
CN112773578B (zh) 腰椎融合器
CN219846973U (zh) 椎体假体组件
CN213665987U (zh) 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
CN216021553U (zh) 一种胸腰椎前路锁定加压融合器
CN114081689A (zh) 颈椎假体
CN116421367A (zh) 一种金属3d打印的极外侧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器
ES2944959T3 (es) Implantes vertebrales configurados para conservar el ángulo de inserción del tejido
AU2004211984A1 (en) Device for fusing two bone seg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