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5880U - 增亮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增亮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85880U
CN216485880U CN202122798407.1U CN202122798407U CN216485880U CN 216485880 U CN216485880 U CN 216485880U CN 202122798407 U CN202122798407 U CN 202122798407U CN 216485880 U CN216485880 U CN 216485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rightness enhancemen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84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红见
李伯胜
郑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ngcheng High Tech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ngcheng High Tech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ngcheng High Tech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angcheng High Tech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984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85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85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85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亮显示装置,该增亮显示装置包括壳体、液晶屏及背光源,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和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窗口;所述液晶屏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窗口处;所述背光源包括灯条、导光板及增光膜,所述灯条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壁,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液晶屏背向所述窗口的一侧,所述增光膜设于所述导光板面向所述液晶屏的一侧,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复合膜和反射型偏光片,所述复合膜夹设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增光膜之间,且所述复合膜为双层结构,所述反射型偏光片设于所述增光膜背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灯条发出灯光以通过所述导光板照向所述液晶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高了显示屏亮度。

Description

增亮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亮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屏的亮度是衡量液晶显示屏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显示屏为提高亮度,普遍采用增加增亮膜的做法。较常见的一种增亮膜为BEF(棱镜膜),棱镜膜具有三角形微结构,具有汇聚光源增加亮度的作用。但是,普通棱镜膜增光效果不明显,应用在显示屏上易出现增光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增亮显示装置,旨在增亮显示装置的正面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增亮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和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窗口;
液晶屏,所述液晶屏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窗口处;及
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灯条、导光板及增光膜,所述灯条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壁,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液晶屏背向所述窗口的一侧,所述增光膜设于所述导光板面向所述液晶屏的一侧,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复合膜和反射型偏光片,所述复合膜夹设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增光膜之间,且所述复合膜为双层结构,所述反射型偏光片设于所述增光膜背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灯条发出灯光以通过所述导光板照向所述液晶屏。
可选地,所述复合膜包括增亮膜和扩散膜,所述增亮膜和所述扩散膜胶粘贴合,所述扩散膜与所述导光板贴合,所述增亮膜与所述增光膜贴合。
可选地,所述容置腔的相对两侧壁均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可选地,所述灯条容纳于一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导光板的一边缘抵接;
且/或,所述复合膜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增光膜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反射型偏光片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长边以及分别连接两所述长边的两短边,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设于两所述长边处。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容置腔间隔设置,所述增亮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液晶屏和所述灯条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增亮显示装置还包括石墨烯散热片,所述石墨烯散热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石墨烯散热片的一侧与所述安装腔邻近所述容置腔的一壁面贴合,所述石墨烯散热片的另一侧与所述控制板贴合。
可选地,所述石墨烯散热片与所述安装腔邻近所述容置腔的一壁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脂。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有所述容置腔、所述窗口及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壳背向所述窗口的一侧还设有插接孔;和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凸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插设于所述插接孔,并与所述安装壳抵接,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板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安装壳包括:
安装框,所述安装框设有安装区域;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与所述安装框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安装框还围合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置腔间隔设置;及
背板,所述背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与所述安装框和所述安装架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背板开设有所述插接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液晶屏放置在壳体的容置腔内,并朝向窗口显示,将背光源设于容置腔内,并设在液晶屏背向窗口的一侧,为液晶屏提供光源。背光源包括灯条、导光板、复合膜、增光膜及反射型偏光片,灯条设于容置腔的一侧壁上,导光板对应灯条设置,如此,灯条朝向导光板照射灯光,导光板将灯光导向至液晶屏方向。同时,在导光板朝向液晶屏的一侧依次贴合有复合膜、增光膜及反射型偏光片,复合膜对灯光进行扩散和提高显示屏的正面亮度,增光膜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正面亮度,最后,反射型偏光片通过选择性反射灯光,使其不被液晶屏的下偏光片所吸收,从而提高液晶屏的正面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亮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增亮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增亮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354935520000031
Figure BDA000335493552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增亮显示装置100。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增亮显示装置100包括壳体1、液晶屏2及背光源3,壳体1设有容置腔11和连通容置腔11的窗口12;液晶屏2设于容置腔11内,并位于窗口12处;背光源3包括灯条31、导光板32及增光膜34,灯条31设于容置腔11的一侧壁,导光板32设于容置腔11内,并位于液晶屏2背向窗口12的一侧,增光膜34设于导光板32面向液晶屏2的一侧,背光源3还包括复合膜33和反射型偏光片35,复合膜33夹设于导光板32和增光膜34之间,且复合膜33为双层结构,反射型偏光片35设于增光膜34背向导光板32的一侧;其中,灯条31发出灯光以通过导光板32照向液晶屏2。
本实施例中,壳体1呈长方体型,也即该增亮显示装置100为长条形显示屏。如此,在壳体1内设置容置腔11,用于安装液晶屏2,同时,在壳体1的一侧开设窗口12,以供液晶屏2显示。可以理解的,液晶屏2的大小稍大于窗口12的大小,例如,液晶屏2的长度和宽度均比窗口的长度和宽度大1厘米,以避免液晶屏2从窗口12处掉落,同时,可在窗口12处设置透明板,以对液晶屏2进行防护,例如玻璃板等,当然,透明板也可采用钢化玻璃,以提高防护能力。
本实施例中,灯条31设于容置腔11内的一侧壁,并朝向导光板32照射灯光。灯条31包括基板和若干个灯珠,若干个灯珠沿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对应导光板32的一边缘照射。导光板32可选地采用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制成,然后用具有极高折射率且不吸光的高科技材料,在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底面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利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吸取从灯条31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32正面射出。从导光板32正面射出的光再依次穿过复合膜33、增光膜34及反射型偏光片35,以达到扩散光以及提高显示屏的正面亮度的效果。进一步地,在导光板32背向复合膜33的一侧还贴合有反射片36,反射片36的用途在于将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32中,用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
具体地,反射型偏光片35又称为DBEF,其通过选择性反射背光系统的光,使其不被液晶屏2的下偏光片所吸收,使液晶屏2全视角的部分光得以重新利用。由此,使显示屏的轴向亮度增加约60%。DBEF系列包括:DBEF-M,通过涂布扩散层,可以防止跟其他材料的光学接触;DBEF-D,在两面粘合扩散片,增加了强度,提高了热稳定性;DBEF-D200,结构与DBEF-D完全相同,只是厚度更薄为200μ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液晶屏2放置在壳体1的容置腔11内,并朝向窗口12显示,将背光源3设于容置腔11内,并设在液晶屏2背向窗口12的一侧,以为液晶屏2提供光源。背光源3包括灯条31、导光板32、复合膜33、增光膜34及反射型偏光片35,灯条31设于容置腔11的一侧壁上,导光板32对应灯条31设置,如此,灯条31朝向导光板32照射灯光,导光板32将灯光导向至液晶屏2方向。同时,在导光板32朝向液晶屏2的一侧依次贴合有复合膜33、增光膜34及反射型偏光片35,复合膜33对灯光进行扩散和提高显示屏的正面亮度,增光膜34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正面亮度,最后,反射型偏光片35通过选择性反射灯光,使其不被液晶屏2的下偏光片所吸收,从而提高液晶屏2的正面亮度。
在一实施例中,复合膜33包括增亮膜和扩散膜,增亮膜和扩散膜胶粘贴合,扩散膜与导光板32贴合,增亮膜与增光膜34贴合。
本实施例中,增亮膜和扩散膜相叠加,并通过复合胶相粘接,以减小整体厚度,可同时达到扩散灯光使其均匀扩散及增亮的效果。可以理解的,复合膜33分为扩散-棱镜复合膜33(DOP)、棱镜-棱镜复合膜33(POP)、微透镜-棱镜复合膜33(MOP)、棱镜-微透镜复合膜33(POM),生产者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择不同的复合膜33。
请结合参照图3、图4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容置腔11的相对两侧壁均设有限位槽13,导光板32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限位槽13内。
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3呈长条状,以容纳并限位导光板32的边缘。具体地,在容置腔11的相对两侧壁相向凸设有凸板,每一凸板呈长条状,并与容置腔11的腔壁围合形成限位槽13。可选地,容置腔11的相对两侧壁还设有定位槽17,定位槽17与限位槽13相邻并呈间隔设置,且定位槽17邻近窗口12设置。可以理解的,定位槽17与限位槽13由凸板隔开,可将液晶屏2的边缘插设于定位槽17内,便于液晶屏2的定位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长边以及分别连接两长边的两短边,两个限位槽13分别设于两长边处。可以理解的,壳体1的上下两边为长边,左右两边为短边,如此,将限位槽13设于容置腔11的上下两侧壁,即使得导光板32的上下侧边限位于限位槽13内。由于导光板32的上下两侧边也为长边,如此,将限位槽13设于长边相较于设于短边,限位槽13的长度更长,可使得导光板32安装更稳定。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灯条31容纳于一限位槽13内,并与导光板32的一边缘抵接;具体地,灯条31相背向的两侧边分别与限位槽13的两侧壁限位抵接,灯条31的灯珠朝向导光板32,并与导光板32抵接。可以理解的,灯条31设于壳体1的长边,相较于设于短边,使得灯条31可设置更多灯珠以提高亮度,并可使得照射导光板32的灯光更均匀。同时,相较于将灯条31设于壳体1的短边,设于长边可使得灯条31具有更长的安装空间安装灯珠,则此时可通过增加灯珠数量从而降低每个灯珠的功率,如此在不降低亮度的同时可降低发热。例如将灯条31设于短边只能安装十个灯珠,而将灯条31设于长边则可以安装五十到一百个灯珠。
可选地,复合膜33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限位槽13内;
可选地,增光膜34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限位槽13内;
可选地,反射型偏光片35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限位槽13内。
可以理解的,复合膜33、增光膜34及反射型偏光片35均可由限位槽13限位,以提高安装稳定性,且复合膜33、增光膜34及反射型偏光片35的尺寸均可相同,以便于相互之间的紧密贴合。
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还设有安装腔14,安装腔14与容置腔11间隔设置,增亮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控制板4,控制板4设于安装腔14内,并与液晶屏2和灯条3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液晶屏2设于壳体1的容置腔11内,将控制板4设于壳体1的安装腔14内,容置腔11和安装腔14间隔设置,隔开液晶屏2和控制板4,即可分别对液晶屏2和控制板4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控制板4与液晶屏2电连接,壳体1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走线孔,走线孔连通容置腔11和安装腔14,控制板4与液晶屏2可通过多个走线孔电线连接,提高连接便捷性。
在一实施例中,增亮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石墨烯散热片5,石墨烯散热片5设于安装腔14内,石墨烯散热片5的一侧与安装腔14邻近容置腔11的一壁面贴合,石墨烯散热片5的另一侧与控制板4贴合。
本实施例中,灯条3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容置腔11和安装腔14的隔板处,同时,设置石墨烯散热片5位于安装腔14内,并贴合于隔板,以传导隔板的热量进行散热。此外,控制板4贴合在石墨烯散热片5背向容置腔1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石墨烯散热片5的表面积大于控制板4的表面积,如此,控制板4产生的热量由石墨烯散热片5均匀散热,避免热量集中在控制板4处,热量长期处于控制板4处,易减少控制板4的使用寿命。石墨烯可制成薄片状,石墨烯膜具有高导热性和高柔性,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显示器的整体厚度。也就是说,石墨烯散热片5同时对容置腔11内的灯条31和安装腔14内的控制板4均匀散热,保证散热效果,延长增亮显示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石墨烯散热片5与安装腔14邻近容置腔11的一壁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高导热率,极佳的导热性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可以理解的,在安装腔14邻近容置腔11的一壁面涂覆有导热硅脂,将石墨烯散热片5粘在导热硅脂上,便于石墨烯散热片5的固定。同时,导热硅脂还便于将隔板的热量传导至石墨烯散热片5,提高了热量传递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安装壳15和固定板16,安装壳15设有容置腔11、窗口12及安装腔14,安装壳15背向窗口12的一侧还设有插接孔1531;固定板16的一侧凸设有连接耳161,连接耳161插设于插接孔1531,并与安装壳15抵接,固定板16开设有固定孔162,固定板16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6呈方形板状,其四个角均凸设有连接耳161,连接耳161用于与安装壳15抵接。可以理解的,连接耳161穿设于插接孔1531,并与安装壳15抵接。示例性的,通过固定板16上的固定孔162,可将固定板16背向连接耳161的一侧通过螺钉固定于外部结构,例如固定于墙体或者支架上,使得连接耳161向外凸设。如此,壳体1对应插接孔1531处朝向连接耳161移动,使得连接耳161穿设于插接孔1531,并使得安装壳15与连接耳161的顶面抵接。也就是说,壳体1挂设在连接耳161上,通过将固定板16固定在外部结构,并将壳体1挂设在固定板16处,便于增亮显示装置100的挂设和取下。进一步地,为了固定增亮显示装置100于固定板16上,在安装壳15的外周壁开设有锁紧孔,在连接耳161开设有连接孔,通过连接件依次穿过锁紧孔和连接孔,以连接安装壳15和连接耳161,避免安装壳15脱离连接耳161而掉落。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壳15包括安装框151、安装架152及背板153,安装框151设有安装区域;安装架152设于安装区域内,并与安装框151围合形成容置腔11,安装架152与安装框151还围合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与容置腔11间隔设置;背板153盖合于安装槽的槽口,并与安装框151和安装架152围合形成安装腔14,背板153开设有插接孔1531。
本实施例中,安装框151、安装架152及背板153围合形成容置腔11和安装腔14,可以理解的,安装架152设于安装框151内,并将安装区域分隔形成容置腔11和安装腔14。安装框151、安装架152及背板153三者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在此不作限定。背板153与安装框151可拆卸连接,以提高装拆便捷性,便于维修和更换显示装置的内部器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和连通所述容置腔的窗口;
液晶屏,所述液晶屏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窗口处;及
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灯条、导光板及增光膜,所述灯条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壁,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液晶屏背向所述窗口的一侧,所述增光膜设于所述导光板面向所述液晶屏的一侧,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复合膜和反射型偏光片,所述复合膜夹设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增光膜之间,且所述复合膜为双层结构,所述反射型偏光片设于所述增光膜背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灯条发出灯光以通过所述导光板照向所述液晶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包括增亮膜和扩散膜,所述增亮膜和所述扩散膜胶粘贴合,所述扩散膜与所述导光板贴合,所述增亮膜与所述增光膜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相对两侧壁均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容纳于一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导光板的一边缘抵接;
且/或,所述复合膜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增光膜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反射型偏光片的相对两边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长边以及分别连接两所述长边的两短边,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设于两所述长边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容置腔间隔设置,所述增亮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液晶屏和所述灯条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显示装置还包括石墨烯散热片,所述石墨烯散热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石墨烯散热片的一侧与所述安装腔邻近所述容置腔的一壁面贴合,所述石墨烯散热片的另一侧与所述控制板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散热片与所述安装腔邻近所述容置腔的一壁面之间设有导热硅脂。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有所述容置腔、所述窗口及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壳背向所述窗口的一侧还设有插接孔;和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凸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插设于所述插接孔,并与所述安装壳抵接,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板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
安装框,所述安装框设有安装区域;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与所述安装框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安装框还围合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置腔间隔设置;及
背板,所述背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与所述安装框和所述安装架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背板开设有所述插接孔。
CN202122798407.1U 2021-11-15 2021-11-15 增亮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485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8407.1U CN216485880U (zh) 2021-11-15 2021-11-15 增亮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8407.1U CN216485880U (zh) 2021-11-15 2021-11-15 增亮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85880U true CN216485880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395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8407.1U Active CN216485880U (zh) 2021-11-15 2021-11-15 增亮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85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7912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919499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KR10109599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799023B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080012703A (ko) 하이브리드 확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00053938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EP2607936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SK500822012U1 (sk) Zariadenie obsahujúce panel displeja kvapalných kryštálov
KR20090057573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평판표시장치
US8836894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019258A1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JPWO2015022849A1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4172999A1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前框和中框的组合结构
US20140285746A1 (en) Structure of liquid crystal module
JP2015094820A (ja) 表示装置
JP5556856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0013821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20281148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000195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216485880U (zh) 增亮显示装置
TWI385449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
KR10169645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8727562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H0610927U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15547A (ja) 液晶表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