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1539U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81539U CN216481539U CN202123444297.5U CN202123444297U CN216481539U CN 216481539 U CN216481539 U CN 216481539U CN 202123444297 U CN202123444297 U CN 202123444297U CN 216481539 U CN216481539 U CN 2164815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outlet window
- rib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所述出风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导风圈、出风窗肋条、外导风圈,多根所述出风窗肋条之间形成出风口,室内风扇电机组件的连接套筒在其前端与所述内导风圈一体装配成型,风扇叶轮转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套筒后端并与所述出风窗肋条呈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窗肋条的螺旋方向与所述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内弧面上密布有凸块散风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使得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柜机空调的出风大多仍通过导风板进行导风,这样会造成出风舒适度不高,为了改善出风体验,一种可行的方式是,经室内风机聚拢后吹出的换热气流以低速、高发散、高行程方式吹出空调出风面板的网孔。
但是,上述可行方式对于出风窗的设计要求仍然较高,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需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而目前现有中的出风窗通常很难达到上述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出风窗,使得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
为解决上述第一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导风圈、出风窗肋条、外导风圈,多根所述出风窗肋条之间形成出风口,室内风扇电机组件的连接套筒在其前端与所述内导风圈一体装配成型,风扇叶轮转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套筒后端并与所述出风窗肋条呈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窗肋条的螺旋方向与所述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内弧面上密布有凸块散风结构。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出风窗,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其中凸块散风结构用于确保增大柜机空调柔和风的出风范围。
优选地,所述凸块散风结构包括带有棱角的规则凸块和/或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凸块。
凸块散风结构可由规则凸块和/或不规则凸块构成,但是规则凸块与不规则凸块均需带有棱角,以保证凸块散风结构的高散风效果。
优选地,所述出风窗肋条在所述出风窗上呈均等分布,且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弧长L均相等并为1.1~1.8R,其中R=1/2*(R1-R2),R1为所述外导风圈的内径,R2为所述内导风圈的外径。
既可以保证换热气流的出风均匀,又可以充分满足并兼顾柔和风的低速、高发散、高行程要求。
优选地,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其所述内弧面与竖直平面间的夹角均相等并为90°~150°。
当上述夹角大于90°时,所有出风窗肋条除具备与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的螺旋结构外,还均将沿换热气流的螺旋出风方向继续向一侧呈倾斜设置,也即出风窗肋条将具备双螺旋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柔和风的高行程。
优选地,所述内导风圈与所述外导风圈之间还连接有一根第二出风窗肋条,所述第二出风窗肋条的内弧面与其中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外弧面之间围合形成有穿线槽。
风扇电机会内置于连接套筒中以驱动风扇叶轮转动,而外部电源与风扇电机间的导线连接可经由穿线槽进入连接套筒中,进而将极大方便导线的铺设与固定。
优选地,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上密布设置的任意一块所述规则凸块和/或所述不规则凸块,距其对应的所述内弧面的最大法向间距B=(0.3~3)*A,且B还等于(0.1~0.2)*D,其中A用以表征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平均厚度尺寸,D为相邻两根所述出风窗肋条间的法向间距。
通过对上述条件的设定,不论是规则凸块还是不规则凸块,其最大高度均将被限制在一适宜范围内,进而有利于充分满足并兼顾柔和风的低速、高发散、高行程要求。
优选地,沿所述出风窗肋条的后端至前端,所述凸块散风结构的凸块体积逐次递增、分布密度逐次下降。
对于凸块散风结构其凸块体积与分布密度的逐次设定,在尽最大程度充分满足柔和风其高发散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充分兼顾到了柔和风的高行程要求,确保柔和风的整体品质会更佳。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室内风机,和/或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室内机,和/或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使得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
为解决上述第二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风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窗。
为解决上述第三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窗。
为解决上述第四方面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窗。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得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出风窗(与连接套筒一体装配成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出风窗(与连接套筒一体装配成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导风圈,2-出风窗肋条,21-内弧面,22-外弧面,3-外导风圈,4-出风口,5-连接套筒,6-凸块散风结构,7-第二出风窗肋条,8-穿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此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导风圈1、出风窗肋条2、外导风圈3,多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之间形成出风口4,室内风扇电机组件的连接套筒5在其前端与所述内导风圈1一体装配成型,风扇叶轮转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套筒5后端并与所述出风窗肋条2呈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螺旋方向与所述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内弧面21上密布有凸块散风结构6。
具体的,室内风扇电机组件通常均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一个较佳的方式是:室内风机的风扇电机组件与出风窗一体装配成型后固定安装于风道安装板上,从而位于室内换热器前端的风道安装板,其自身的容置腔即可构成一个更具密闭性的相对密闭空间。风扇叶轮转动后,换热气流在上述相对密闭空间中绕连接套筒5外围由风扇叶轮直接面对面螺旋吹向出风窗(具体可参见图1中箭头所示的螺旋吹风方向),进而螺旋换热气流在流经出风口4与内弧面21以在出风窗处继续向前端扩散时,又会被内弧面21上密布的凸块散风结构6进一步打散,由此换热气流在经由出风窗吹出后可以确保成为低速、高发散、高行程的柔和风,其中凸块散风结构6用于确保增大柜机空调柔和风的出风范围。
优选地,所述凸块散风结构6包括带有棱角的规则凸块和/或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凸块。
具体的,凸块散风结构6可由规则凸块和/或不规则凸块构成,但是规则凸块与不规则凸块均需带有棱角,以保证凸块散风结构6的高散风效果,其中,规则凸块例如可以呈菱形、三角形等。
优选地,所述出风窗肋条2在所述出风窗上呈均等分布,且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弧长L均相等并为1.1~1.8R,其中R=1/2*(R1-R2),R1为所述外导风圈3的内径,R2为所述内导风圈1的外径。
具体的,出风窗肋条2为呈均等分布的螺旋结构,则其弧长L必然大于外导风圈3与内导风圈1间的法向间距R,并可根据螺旋方向轻易将出风窗肋条2分为内弧面21与外弧面22。而由于出风窗肋条2的厚度尺寸A较小,也即内弧面21与外弧面22的弧长实则近乎相等,故L在这里可以特指出风窗肋条2的弧长或平均弧长,而在L均相等且为1.1~1.8R时,则既可以保证换热气流的出风均匀,又可以充分满足并兼顾柔和风的低速、高发散、高行程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示例,在所述出风窗前端,所述内弧面21与所述内导风圈1的夹角K1均相等并为60°~80°,所述内弧面21与所述外导风圈3的夹角K2也均相等并为120°~160°。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沿由内到外方向,出风窗肋条2的厚度尺寸还可逐次递减,例如出风窗肋条2的最大厚度也即内导风圈1处的厚度尺寸为C,递减系数为1~0.5,进而则仍可得出:出风窗肋条2的平均厚度尺寸A=0.75*C。以下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无特指,A均表征的为出风窗肋条2的平均厚度尺寸。
优选地,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其所述内弧面21与竖直平面间的夹角均相等并为90°~150°。
具体的,仍参见图1中箭头所示的螺旋吹风方向,当上述夹角大于90°时,所有出风窗肋条2除具备与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的螺旋结构外,还均将沿换热气流的螺旋出风方向继续向一侧呈倾斜设置,也即出风窗肋条2将具备双螺旋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柔和风的高行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优选示例,仅在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内弧面21上布置有凸块散风结构6,也即在出风窗肋条2为双螺旋结构时,出风窗肋条2的外弧面22上无需布置凸块散风结构6。
优选地,所述内导风圈1与所述外导风圈3之间还连接有一根第二出风窗肋条7,所述第二出风窗肋条7的内弧面与其中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外弧面之间围合形成有穿线槽8。
具体的,风扇电机会内置于连接套筒5中以驱动风扇叶轮转动,而外部电源与风扇电机间的导线连接可经由穿线槽8进入连接套筒5中,进而将极大方便导线的铺设与固定。
优选地,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上密布设置的任意一块所述规则凸块和/或所述不规则凸块,距其对应的所述内弧面21的最大法向间距B=(0.3~3)*A,且B还等于(0.1~0.2)*D,其中D为相邻两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间的法向间距。
具体的,A的取值如上所述,可以用以表征出风窗肋条2的平均厚度尺寸,但是D则可以为变值,尤其是出风窗肋条2为双螺旋结构时,但并不碍于上述设定条件的成立,即不论D根据位置采样需要取值为任意一个变量值,上述设定条件均应成立。通过对上述条件的设定,不论是规则凸块还是不规则凸块,其最大高度均将被限制在一适宜范围内,进而有利于充分满足并兼顾柔和风的低速、高发散、高行程要求。
优选地,沿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后端至前端,所述凸块散风结构6的凸块体积逐次递增、分布密度逐次下降。
具体的,出风窗肋条2通常会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分布,故可暂且抛开由出风口4处逃逸并扩散开来的螺旋换热气流不谈。沿螺旋换热气流的螺旋出风方向,仅相比于出风窗肋条2的后端,由于螺旋换热气流在流经至出风窗肋条2的前端之际,才算是能够得以在出风窗处逃逸并继续向前端大幅扩散,进而对于凸块散风结构6其凸块体积与分布密度的逐次设定,在尽最大程度充分满足柔和风其高发散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充分兼顾到了柔和风的高行程要求,确保柔和风的整体品质会更佳。其中,凸块散风结构6的凸块体积,在这里也可以等同替换为最大法向间距B,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等同替换。
优选地,沿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弧长L方向,由中心到两端预设位置处,所述凸块散风结构6的凸块体积逐次递减、分布密度保持不变。
具体的,两端预设位置例如可以分别距内导风圈1与外导风圈3均为0.1L。由于为了更加确保室内风扇电机组件所处的相对密闭空间其可以更具密闭性,进而用以更加确保柔和风的低速、高发散、高行程要求,室内风机的风扇电机组件与出风窗一体装配成型后可以固定安装于风道安装板上,进而风道安装板前端还会扣合有风道扣板。为了充分降低出风口4其周侧安装环境可能对于螺旋换热气流的干涉,两端预设位置分别距出风窗肋条2的末端,凸块散风结构6可以不做分布或是仅有更微型的凸块散风结构6分布。而由中心到两端预设位置处,凸块散风结构6的凸块体积逐次递减、分布密度保持不变,则可以更加充分确保螺旋换热气流其气流分布形态会始终动态性地与凸块散风结构6保持相适宜,进而将更进一步提升柔和风的整体品质。
实施例2
参见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室内风机,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出风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出风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出风窗。
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当其具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出风窗时,其所对应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及其技术效果的取得,均可参见实施例1中对于出风窗的叙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导风圈(1)、出风窗肋条(2)、外导风圈(3),多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之间形成出风口(4),室内风扇电机组件的连接套筒(5)在其前端与所述内导风圈(1)一体装配成型,风扇叶轮转动装配于所述连接套筒(5)后端并与所述出风窗肋条(2)呈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螺旋方向与所述风扇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内弧面(21)上密布有凸块散风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散风结构(6)包括带有棱角的规则凸块和/或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凸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窗肋条(2)在所述出风窗上呈均等分布,且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弧长L均相等并为1.1~1.8R,其中R=1/2*(R1-R2),R1为所述外导风圈(3)的内径,R2为所述内导风圈(1)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其所述内弧面(21)与竖直平面间的夹角均相等并为90°~15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风圈(1)与所述外导风圈(3)之间还连接有一根第二出风窗肋条(7),所述第二出风窗肋条(7)的内弧面与其中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外弧面之间围合形成有穿线槽(8)。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上密布设置的任意一块所述规则凸块和/或所述不规则凸块,距其对应的所述内弧面(21)的最大法向间距B=(0.3~3)*A,且B还等于(0.1~0.2)*D,其中A用以表征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平均厚度尺寸,D为相邻两根所述出风窗肋条(2)间的法向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出风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出风窗肋条(2)的后端至前端,所述凸块散风结构(6)的凸块体积逐次递增、分布密度逐次下降。
8.一种室内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机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窗。
9.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窗。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4297.5U CN216481539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4297.5U CN216481539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81539U true CN216481539U (zh) | 2022-05-10 |
Family
ID=8143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44297.5U Active CN216481539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81539U (zh) |
-
2021
- 2021-12-30 CN CN202123444297.5U patent/CN2164815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02874B (zh) |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578377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空调装置 | |
CN21060192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345777U (zh) |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 |
CN20677153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481539U (zh)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
WO2023197611A1 (zh) |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 |
CN113847731A (zh) | 导风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266812B (zh) | 空调挂机及空调器 | |
CN116412522A (zh) | 一种出风窗及具有其的室内风机、室内机、空调器 | |
CN216204229U (zh) | 导风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451315U (zh) | 一种风道壳体以及空调器 | |
CN111189213A (zh) | 一种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906521A (zh) | 一种出风风道结构、出风面板及天井式空调内机 | |
CN212511727U (zh) | 散风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2320031U (zh) | 挡风板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2378069A (zh) |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1259081U (zh) | 贯流风机和窗式空调器 | |
CN211119698U (zh) | 移动式空调 | |
CN212566013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空调装置 | |
CN10747769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057699U (zh) | 面框组件及窗机空调 | |
CN216592329U (zh) | 一种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 |
CN114322083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555749U (zh) |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