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54634U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54634U
CN216454634U CN202122965095.9U CN202122965095U CN216454634U CN 216454634 U CN216454634 U CN 216454634U CN 202122965095 U CN202122965095 U CN 202122965095U CN 216454634 U CN216454634 U CN 216454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team
assembly
cover
steam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650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路遥
罗江波
黄家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650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54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54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54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盖体包括:面盖组件,面盖组件上设有排气孔;及内盖组件,内盖组件可拆卸地连接至面盖组件的内表面,内盖组件上设有蒸汽排入孔和排水孔,蒸汽排入孔在面盖组件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具有间隔;其中,在面盖组件与内盖组件之间具有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通道入口端与蒸汽排入孔连通,蒸汽通道的通道出口端分支为朝向面盖组件延伸的气体通道和朝向内盖组件延伸的液体通道,气体通道与排气孔连通,液体通道与排水孔连通。具有该设置的盖体,与现有技术相比,蒸汽通道更长,产生的气泡会沿蒸汽通道移动更长的距离,有助于气泡的破裂,可以防止气泡堆积在排气孔处,避免了溢锅的现象的产生。

Description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用户都会使用烹饪器具来进行例如蒸饭、煲汤等工作。
以电饭煲为例,电饭煲在进行蒸饭时,需要将锅内一部分气体排出。现有技术中电饭煲采用直流的方式排气。当电饭煲内的液体沸腾时,蒸汽会随着排气孔排出。但是带有汤汁的蒸汽具有一定的粘度,在到达排气孔时,会形成气泡,气泡不易破裂,堆积在排气孔处,就会形成溢锅的现象。溢锅不仅会使锅内的液体流到锅台和灶台上,难以清洗,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漏电等风险,影响用户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包括:面盖组件,面盖组件上设有排气孔;及内盖组件,内盖组件可拆卸地连接至面盖组件的内表面,内盖组件上设有蒸汽排入孔和排水孔,蒸汽排入孔在面盖组件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具有间隔;其中,在面盖组件与内盖组件之间具有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通道入口端与蒸汽排入孔连通,蒸汽通道的通道出口端分支为朝向面盖组件延伸的气体通道和朝向内盖组件延伸的液体通道,气体通道与排气孔连通,液体通道与排水孔连通。
由此可知,具有该设置的盖体,由于蒸汽排入孔在面盖组件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具有间隔,且由蒸汽通道连通,所以相比现有的直筒式的蒸汽通道结构来说,蒸汽通道更长。在烹饪过程中,当夹杂有汤汁的蒸汽进入蒸汽通道后,产生的气泡会沿蒸汽通道移动更长的距离,所以有助于气泡的破裂,可以防止气泡堆积在排气孔处,避免溢锅的现象产生。另外,由于蒸汽通道的通道出口端分支为气体通道和液体通道,所以气泡在蒸汽通道内破裂后,气体可以快速地由气体通道排出,液体可以快速地由液体通道排出,避免了气体与液体混杂排出时可能出现的二次气泡的产生,降低了溢锅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减少溢锅之后所带来的清洁工作,并且,降低了溢锅的风险,也进一步保障了用户在使用烹饪器具时的安全性。
示例性地,沿从通道入口端向通道出口端延伸的方向,蒸汽通道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由于蒸汽由较宽的通道入口端向较窄的通道出口端移动时,蒸汽通道对于蒸汽的压力将会逐渐增大,这样就导致在蒸汽通道内产生的气泡在压力的作用下体积可以被压缩。在气泡随蒸汽沿蒸汽通道移动过程中,随着蒸汽通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气泡的体积也将逐渐缩小。在气泡体积缩小的过程中,有些气泡可能会缩小至破裂,从而气体将可以由气体通道排出,液体可以由液体通道排出。配合蒸汽通道具有较长的距离,气泡则更容易在蒸汽通道内破裂,并且还可以降低在蒸汽通道内有二次气泡的产生,降低了溢锅的风险。
示例性地,蒸汽通道呈非直线状延伸。这样可以增大蒸汽通道的长度,有利于气泡在蒸汽通道内破裂。
示例性地,蒸汽通道呈弧线状延伸。蒸汽通道呈弧线状延伸,其内侧表面相应的为弧形面侧壁,相较于蒸汽通道呈平面的直侧壁来说,更易于与气泡接触,且更有利于对气体产生回流作用。
示例性地,蒸汽通道呈朝向面盖组件凸出的弧线状延伸。由于弧线朝向上方凸起,蒸汽通道更有利于对进入蒸汽通道内的蒸汽起到引导的作用。
示例性地,盖体还包括:设置于面盖组件与内盖组件之间的内衬组件,其中蒸汽通道形成于内衬组件上。
通过上述设置,蒸汽通道形成于内衬组件上,相较于由面盖组件和内盖组件两者之间的空腔来构成蒸汽通道等其他方式来说,蒸汽通道形成于内衬组件上,可以使蒸汽通道的形成更为容易,例如蒸汽通道的形状等更易控制而达到预期形状,从而使蒸汽通道的破泡及气体回流效果更佳,而且也可以使蒸汽通道所附属于的部件独立于面盖组件和内盖组件,便于成产加工,也便于装配和更换。
示例性地,蒸汽通道一体成型于内衬组件上。内衬组件为一体成型件可以减少装配流程,并且,内衬组件为一体成型件还可以使蒸汽通道不存在与外界连通的缝隙,不用单独设置密封件,提高蒸汽通道的密封性。
示例性地,内衬组件的一侧表面与面盖组件的内表面贴合,和/或另一侧表面与内盖组件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该设置,内盖组件就可以与内衬组件形成可拆卸的结构,便于组装。
示例性地,蒸汽排入孔与排水孔位于内盖组件的中心的相对两侧。这样,可以在降低蒸汽通道迂回形状复杂程度以降低其加工难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大蒸汽通道延伸长度。
示例性地,蒸汽排入孔在面盖组件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位于面盖组件的中心的相对两侧。这样设置可以减少气泡破裂后气体到达排气孔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使得气体可以快速地排出,降低了在蒸汽通道内二次气泡出现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液体通道包括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口,在排水口处设有回流阀。回流阀的作用是可以使得蒸汽通道内的液体排出蒸汽通道,同时,又可以防止煲内气体通过排水口进入到蒸汽通道内,出现泄压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文中的任一种盖体。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是限定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是限定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盖体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盖体俯视图;以及
图4为图2所示的盖体的仰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盖体;20、煲体;100、面盖组件;101、排气孔;200、内盖组件;201、蒸汽排入孔;202、排水孔;210、卡扣适配部;211、连接端;212、卡扣端;220、回流阀;300、蒸汽通道;301、通道入口端;302、通道出口端;310、气体通道;320、液体通道;400、内衬组件;410、卡扣部;411、端部;412、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任一种盖体10。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加热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任何合适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具有多种烹饪模式,例如煮饭模式、煮粥模式、煲汤模式等。烹饪器具主要包括煲体20和盖体10。煲体20可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盖体可与煲体的形状基本上对应,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0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20,用于盖合煲体20。当盖体10盖合在煲体20上时,盖体10和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盖体10可以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盖体10还可以应用于除烹饪器具之外的其他器具上。
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盖体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盖体10。如图2-4所示,盖体10可以包括面盖组件100和内盖组件200。
面盖组件100可与烹饪器具的煲体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如图3-4所示,面盖组件100可大致呈圆角长方体形状。面盖组件100可以由树脂材料制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面盖组件100的材质不限于树脂材料。面盖组件100上可以设置有排气孔101。排气孔1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有多个排气孔101时,多个排气孔101可以分散设置在面盖组件100上,也可以组成排气孔组设置在面盖组件100的一个区域内。
内盖组件200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面盖组件100的内表面,也可以与面盖组件100固定连接。可拆卸的方式可以包括卡扣连接和螺纹紧固件连接等。在内盖组件200上可以设置有蒸汽排入孔201和排水孔202。蒸汽排入孔201在面盖组件100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101具有间隔,即由图2中观察,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气孔101并非沿Y轴方向正对设置。在图2中,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气孔101沿X轴间隔一定距离。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气孔101也可以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存在间隔,或在以上两个方向上都存在间隔。
在盖体10中还可以设置有蒸汽通道300。蒸汽通道300可以设置在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之间可以设置管路,该管路可以成为蒸汽通道30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相对的面上也可以设置凹槽,通过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相对面的连接,凹槽所形成的空间也可以成为蒸汽通道300。
蒸汽通道300的作用是可以对煲内的蒸汽进行引导。蒸汽通道300可以具有通道入口端301和通道出口端302。通道入口端301可以与蒸汽排入孔201连通。蒸汽通道300的通道出口端302可以分支为气体通道310和液体通道320。气体通道310可以朝向面盖组件100延伸,即朝向图中上方延伸。液体通道320可以朝向内盖组件200延伸,即朝向图中下方延伸。气体通道310可以与排气孔101连通。液体通道320可以与排水孔202连通。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中,由于面盖组件100设置在内盖组件200的上方,所以气体通道310向上延伸,液体通道320向下延伸。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的连接方式上,气体通道310和液体通道320的延伸方向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但是由于气体易于向上流动,液体易于向下流动,所以气体通道310和液体通道320优选如图2所示的方式进行设置。
由此可知,具有该设置的盖体,由于蒸汽排入孔201在面盖组件100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101具有间隔,且由蒸汽通道300连通,所以相比现有的直筒式的蒸汽通道结构来说,蒸汽通道300更长。在烹饪过程中,当夹杂有汤汁的蒸汽进入蒸汽通道300后,产生的气泡会沿蒸汽通道移动更长的距离,所以有助于气泡的破裂,可以防止气泡堆积在排气孔101处,避免溢锅的现象产生。另外,由于蒸汽通道300的通道出口端302分支为气体通道310和液体通道320,所以气泡在蒸汽通道300内破裂后,气体可以快速地由气体通道310排出,液体可以快速地由液体通道320排出,避免了气体与液体混杂排出时可能出现的二次气泡的产生,降低了溢锅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减少溢锅之后所带来的清洁工作,并且,降低了溢锅的风险,也进一步保障了用户在使用烹饪器具时的安全性。
示例性地,沿从通道入口端301向通道出口端302延伸的方向,蒸汽通道300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即蒸汽通道300由通道入口端301至通道出口端302逐渐变窄。由于蒸汽由较宽的通道入口端301向较窄的通道出口端302移动时,蒸汽通道300对于蒸汽的压力将会逐渐增大,这样就导致在蒸汽通道300内产生的气泡在压力的作用下体积可以被压缩。在气泡随蒸汽沿蒸汽通道300移动过程中,随着蒸汽通道300的截面积逐渐减小,气泡的体积也将逐渐缩小。在气泡体积缩小的过程中,有些气泡可能会缩小至破裂,从而气体将可以由气体通道310排出,液体可以由液体通道320排出。配合蒸汽通道300具有较长的距离,气泡则更容易在蒸汽通道300内破裂,并且还可以降低在蒸汽通道300内有二次气泡的产生,降低了溢锅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蒸汽通道30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不受截面积的形状所制约。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通道入口端301处,蒸汽通道300的横截面积可以为圆形,在通道出口端302处,蒸汽通道300的横截面积可以为椭圆形或矩形等。
示例性地,蒸汽通道300可以呈非直线状延伸。非直线状可以包括曲线、折线或螺旋线等。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可以增大蒸汽通道300的长度,蒸汽通道300可以在盖体内沿着呈螺旋线的轴线进行延伸,最终在通道出口端302处,分别与排气孔101和排水孔202连通。当然,螺旋线可以包括同心螺旋线和非同心螺旋线。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蒸汽通道300的长度,蒸汽通道300的轴线不仅可以处于同一个平面内,还可以在空间内形成立体的分布,例如轴线还可以在沿图2所示的Y轴的方向进行延伸,形成空间螺旋线。
进一步地,为了使蒸汽通道300更加易于加工,蒸汽通道300可以呈弧线状延伸,即蒸汽通道300的轴线呈弧线。蒸汽通道300的轴线可以是在通道入口端301和通道出口端302之间形成的具有任意半径的弧线,弧线可以包括优弧也可以包括劣弧,当然,还可以是半圆弧。此外,蒸汽通道300呈弧线状延伸,其内侧表面相应的为弧形面侧壁,相较于蒸汽通道300呈平面的直侧壁来说,更易于与气泡接触,且更有利于对气体产生回流作用。
优选地,蒸汽通道300可以为呈朝向面盖组件100凸出的弧线状延伸。也就是在图2所示的XY平面内,弧线朝向上方凸起。由于弧线朝向上方凸起,蒸汽通道300更有利于对进入蒸汽通道300内的蒸汽起到引导的作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弧线也可以朝下方凸起,但相比弧线朝上方凸起,蒸汽进入蒸汽通道300后,可能会在弧线的下方处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存积在蒸汽通道300内后,在进入蒸汽通道300内的蒸汽可以会与冷凝水混合,产生二次气泡,容易出现溢锅的现象。
示例性地,盖体还可以包括内衬组件400。内衬组件400可以设置于面盖组件100与内盖组件200之间。其中,蒸汽通道300可以形成于内衬组件400上。内衬组件400在制造时的原始状态可以是一个实心体,经过对内衬组件400进行钻孔等操作,可以在内衬组件400内形成蒸汽通道300。当然,内衬组件400可以由多个子内衬件组合而成,经过在每个子内衬件中进行挖孔、铣削等操作后,经过拼合,可以在内衬组件400中形成蒸汽通道300。通过上述设置,蒸汽通道300形成于内衬组件400上,相较于由面盖组件100和内盖组件200两者之间的空腔来构成蒸汽通道等其他方式来说,蒸汽通道300形成于内衬组件400上,可以使蒸汽通道300的形成更为容易,例如蒸汽通道300的形状等更易控制而达到预期形状,从而使蒸汽通道300的破泡及气体回流效果更佳,而且也可以使蒸汽通道300所附属于的部件独立于面盖组件100和内盖组件200,便于成产加工,也便于装配和更换。进一步地,蒸汽通道300可以一体成型于内衬组件40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内衬组件400可以由树脂材质制成,其可采用注塑成型、挤出成型或浇注成型等成型工艺制成。例如,在一些制作过程中,可以先将可以形成蒸汽通道300的管路密封地置于制作内衬组件400的模具中,向模具中填充树脂,待树脂凝固后,将提前放置于模具中的管路抽出,管路所占据的空间即可形成蒸汽通道300。内衬组件400为一体成型件可以减少装配流程,并且,内衬组件400为一体成型件还可以使蒸汽通道300不存在与外界连通的缝隙,不用单独设置密封件,提高蒸汽通道300的密封性。
示例性地,内衬组件400的一侧表面可以与面盖组件100的内表面贴合,另一侧表面可以与内盖组件200可拆卸连接。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衬组件400可以具有弧形的上表面和水平的下表面。这样,通过内衬组件400的设置,内盖组件200就可以与内衬组件400形成可拆卸的结构。内盖组件200与内衬组件4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包括卡扣连接、螺纹紧固件连接等。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内衬组件400也可以与面盖组件100形成可拆卸连接。
示例性地,内衬组件400可以包括卡扣部410。内盖组件200可以包括卡扣适配部210。卡扣部410与卡扣适配部210卡合以将内衬组件400与内盖组件200连接。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卡扣部410可以包括凸起,凸起具有直径较大的端部411和直径较小的颈部412。卡扣适配部210可以包括连接端211与卡扣端212。连接端211可以与内盖组件200连接,卡扣端212可以具有开口,开口的直径小于凸起端部411的直径且大于颈部412的直径。当开口经过端部411时,开口将可以卡在凸起的颈部412上,此时,卡扣适配部210就可以将内盖组件200与内衬组件400连接。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盖组件200上可以设置有通孔,卡扣适配部210的连接端211可以具有直径大于该通孔直径的凸起,凸起穿过该通孔,就可以将卡扣适配部210与内盖组件200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卡扣部410与卡扣适配部21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旋转卡扣连接、螺纹紧固件连接等。卡扣适配部210与内盖组件20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既可以为可拆卸的也可以为一体的,不再具体说明。
示例性地,卡扣部410可以位于内衬组件400的任意位置,例如内衬组件400的四周。优选地,卡扣部410可以位于通道入口端301与排水孔202的中间。这样,卡扣部410就可以位于更靠近内衬组件400的中心处。这样,通过设置一个卡扣部410就可以与内盖组件200进行连接,即方便拆装,也节省了材料。
示例性地,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水孔202可以位于内盖组件200的中心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水孔202之间的连线可以穿过内盖组件200的中心,处于内盖组件200的径向方向上。这样,可以在降低蒸汽通道迂回形状复杂程度以降低其加工难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大蒸汽通道300延伸长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蒸汽排入孔201与排水孔202也可以位于内盖组件200的中心的同一侧,也就是二者的连线不在内盖组件200的径向方向上。但是这样,若为了能够使蒸汽通道300的长度不缩短,就需要使得蒸汽通道300具有更多的弯折或回转,加工难度大,不易实现。
示例性地,蒸汽排入孔201在面盖组件100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排气孔101位于面盖组件100的中心的相对两侧。且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气体通道310可位于液体通道320的靠近通道入口端301的一侧,且气体通道310可为垂直于面盖组件100的直筒状通道。这样设置可以减少气泡破裂后气体到达排气孔101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使得气体可以快速地排出,避免了在蒸汽通道300内可能出现二次气泡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液体通道320可以包括与排水孔202连通的排水口,在排水口处设有回流阀2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蒸汽通道300形成于内衬组件400上时,液体通道320的出口即为排水口,且该排水口与内盖组件200上的排水孔202位置正对。回流阀220的作用是可以使得蒸汽通道300内的液体排出蒸汽通道300,同时,又可以防止煲内气体通过排水口进入到蒸汽通道300内,出现泄压的情况。所以回流阀220也可以通过单向阀来实现,其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具有弹簧的回流阀。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回流阀为具有弹性的阀片,阀片由下方贴合在排水口,当蒸汽通道300内存在液体时,液体将可以聚集在排水口处,依靠重力推动阀片形变。阀片形变后,将与排水口之间产生缝隙,液体可以通过该缝隙排出。当液体排出后,阀片可以依靠自身弹性再次封堵住排水口。以上为回流阀220的一个实施例,回流阀220还可以具有多种形式,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盖组件,所述面盖组件上设有排气孔;及
内盖组件,所述内盖组件连接至所述面盖组件的内表面,所述内盖组件上设有蒸汽排入孔和排水孔,所述蒸汽排入孔在所述面盖组件的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排气孔具有间隔;
其中,在所述面盖组件与所述内盖组件之间具有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通道入口端与所述蒸汽排入孔连通,所述蒸汽通道的通道出口端分支为朝向所述面盖组件延伸的气体通道和朝向所述内盖组件延伸的液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排水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通道入口端向所述通道出口端延伸的方向,所述蒸汽通道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呈非直线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呈弧线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呈朝向所述面盖组件凸出的弧线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面盖组件与所述内盖组件之间的内衬组件,其中所述蒸汽通道形成于所述内衬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一体成型于所述内衬组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组件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面盖组件的内表面贴合,和/或另一侧表面与所述内盖组件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入孔与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内盖组件的中心的相对两侧;
和/或
所述蒸汽排入孔在所述面盖组件内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面盖组件的中心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包括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排水口,在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回流阀。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CN202122965095.9U 2021-11-26 2021-11-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454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5095.9U CN216454634U (zh) 2021-11-26 2021-11-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5095.9U CN216454634U (zh) 2021-11-26 2021-11-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54634U true CN216454634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0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65095.9U Active CN216454634U (zh) 2021-11-26 2021-11-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54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91836A1 (en)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with quick pressure relief function
CN105753197B (zh) 清洗护理装置
CN216454634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869872U (zh) 具有雾化液防漏功能的电子雾化器
CN208864043U (zh)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电饭煲
CN110051211B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CN214258963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7440511B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210871073U (zh) 防溢扣件、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1609393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7066043U (zh) 锅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060169U (zh) 烹饪容器和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CN108591989B (zh) 蒸汽发生器
CN211722786U (zh) 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
CN219796190U (zh) 一种过滤置物龙头
CN214595488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696033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999564U (zh) 一种龙头机
CN219222862U (zh) 家用电器的加热器和家用电器
CN220442548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5479822U (zh) 出水盒和水处理设备
CN212394630U (zh) 排气结构、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20675781U (zh) 内盖结构、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6797376U (zh) 一种蒸汽阀的阀座、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218654994U (zh) 一种淋浴喷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