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1835U -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31835U
CN216431835U CN202123428137.1U CN202123428137U CN216431835U CN 216431835 U CN216431835 U CN 216431835U CN 202123428137 U CN202123428137 U CN 202123428137U CN 216431835 U CN216431835 U CN 216431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ng plate
radiator
integrated circui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81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俊杰
张琦
陈喆
区国安
杨练
叶钦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81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31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31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31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集成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整流桥堆,设置于电路板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设置于电路板上;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相对设置,用于对整流桥堆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设置,用于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散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通过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设置间隙,在运行过程中避免第二散热器表面所聚集的电荷传导至第一散热器上,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之间产生寄生电容,进而避免了整流桥堆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无需设置共模电路,有效地简化了集成电路组件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成电路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整流桥堆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电路在运行过程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会通过散热器对整流桥堆造成电磁干扰,导致电路运行效率低,容易出现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成电路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成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整流桥堆,设置于电路板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设置于电路板上;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相对设置,用于对整流桥堆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设置,用于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散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电路板用于安装电器元件,从而实现电路的集成,一方面可以保证多个电器元件的稳定安装以及多个电器元件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避免电器元件之间连接松动,从而保证电路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多个电器元件位置布置的合理性,有效地减小多个元器件所占用的空间,实现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还包括整流桥堆,设置于电路板上,整流桥堆用于将输入集成电路组件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从而满足相关电器元件的用电需求,进而实现集成电路组件的相关功能。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还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设置于电路板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用于控制集成电路组件中的相关电路的通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具有驱动功率小以及饱和压降低等特点,能够适用于不同强度的电流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在电流波动较大时仍能够有效运行,保证集成电路组件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还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其中,第一散热器用于对整流桥堆进行散热,保证整流桥堆运行时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而损坏。具体地,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第二散热器用于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散热,保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运行时的温度,避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因维度过高而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具有间隙,也即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相互不接触,从而使得在集成电路组件运行的过程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无法从第一散热器传导至第二散热器,从而避免了整流桥堆受到电磁干扰,保证集成电路组件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为金属材质,从而可以保证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集成电路组件通电运行过程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会产生动态的高压电,该高压电会使得第二散热器的表面聚集较多电荷,通过将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设置间隙,从而避免电荷从第二散热器传导至第一散热器,因此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之间不会产生寄生电容,进而使得整流桥堆不会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保证整流桥堆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通过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保证针对整流桥堆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散热效果,从而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对集成电路组件造成损坏。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设置间隙,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避免第二散热器表面所聚集的电荷传导至第一散热器上,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之间产生寄生电容,进而避免了整流桥堆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的稳定运行。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设置共模电路,有效地简化了集成电路组件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集成电路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的间隙距离大于等于6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大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保证第二散热器表面聚集大量电荷时不会对第一散热器造成影响,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器与整流桥堆之间不会产生寄生电容。
相应地,为了保证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分别对整流桥堆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散热效果,整流桥堆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的最短距离也需要满足大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可以兼顾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以及避免第一散热器收到第二散热器的电磁干扰。
具体地,根据集成电路组件所应用的电器设备,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8毫米、10毫米或15毫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导热板;以及第一翅片,第一翅片的一端与第一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第一导热板的方向延伸;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导热板;以及第二翅片,第二翅片的一端与第二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第二导热板的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热器可以包括第一导热板和第一翅片,其中,第一导热板的板面与整流桥堆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一导热板具有足够大的面积用于吸收整流桥堆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保证第一散热器对整流桥堆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翅片,第一翅片的一端与第一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热板的一侧面板与整流桥堆相对设置,第一翅片设置于另一侧面板上。进一步地,第一翅片的另一端朝垂直于第一导热板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翅片能够与远离整流桥堆处的空气充分接触。通过第一翅片的设置,可以将第一导热板从整流桥堆中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翅片上,并且,将第一翅片与远离整流桥堆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也即将第一翅片与温度较低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第一翅片上的热量能够快速充分的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器从整流桥堆中所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发散,然后继续从整流桥堆中吸收热量,保证了第一散热器散热效果的持续性。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可以包括第二导热板和第二翅片,其中,第二导热板的板面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二导热板具有足够大的面积用于吸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保证第二散热器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还包括第二翅片,第二翅片的二端与第二导热板的二侧板面相连接,具体地,第二导热板的二侧面板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设置,第二翅片设置于另二侧面板上。进一步地,第二翅片的另二端朝垂直于第二导热板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二翅片能够与远离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处的空气充分接触。通过第二翅片的设置,可以将第二导热板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翅片上,并且,将第二翅片与远离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也即将第二翅片与温度较低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第二翅片上的热量能够快充分的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使得第二散热器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所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发散,然后继续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吸收热量,保证了第二散热器散热效果的持续性。
具体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可以采用铝合金、黄铜或青铜材料制作,以保证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导热效率,进而保证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翅片在第一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第二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翅片在第二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热板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翅片,并且,多个第一翅片在第一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通过多个第一翅片的设置,多个第一翅片可以在第一导热板上的不同位置同时将第一导热板上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多个第一翅片同时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散热器的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相应地,第二导热板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翅片,并且,多个第二翅片在第二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通过多个第二翅片的设置,多个第二翅片可以在第二导热板上的不同位置同时将第二导热板上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多个第二翅片同时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散热器的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相邻第一翅片之间应具有一定距离,从而避免相邻第一翅片之间互相传递热量,影响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相应地,相邻第二翅片之间同样应具有一定距离,从而避免相邻第二翅片之间相互传递热量,影响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相邻第一翅片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第二翅片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整流桥堆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同,因此,二者对于散热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整流桥堆的发热量设置相邻第一翅片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第一翅片能够有效地对整流桥堆进行散热。相应地,根据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发热量设置相邻第二翅片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第二翅片能够有效地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散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形状为矩形;第一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第一导热板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第一导热板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第二导热板的板面形状为矩形;第二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第二导热板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第二导热板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热板可以设置为矩形导热板,矩形导热板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并且具有较高强度,不易损坏。具体地,第一导热板的两侧面板可以为矩形,两侧面板之间具有一定厚度。
进一步地,矩形第一导热板的长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40毫米,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35毫米。具体地,整流桥堆的形状通常为正方形,边长大约为32毫米,因此,通过限定矩形第一导热板的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板的板面能够完全覆盖于整流桥堆的矩形板面,从而使得整流桥堆上任何一个部分所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至第一导热板,进而保证对于整流桥堆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为35毫米,短边长度为32毫米。
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通过限定第一导热板的厚度,结合第一导热板板面的长度与宽度,保证了第一导热板的体积,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板能够吸收足够的热量,避免第一导热板吸热量较小,无法有效地将整流桥堆所产生的热量吸收,进而保证了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导热板体积过大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的厚度可以设置为8.96毫米,从而即可以保证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又可以配合集成电路组件以及所应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要求,避免第一散热器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集成电路组件结构和合理性。
相应地,第二导热板同样可以设置为矩形导热板,以保证第二导热板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以及较高强度,不易损坏的特点。具体地,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板可以为矩形,两侧面板之间具有一定厚度。
进一步地,矩形第二导热板的长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是40毫米,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35毫米,以配合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尺寸,通过限定矩形第二导热板的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保证第二导热板的板面能够完全覆盖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矩形板面,从而使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上任何二个部分所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在第二时间传递至第二导热板,进而保证对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第二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同样可以设置为35毫米,短边长度为32毫米。
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通过限定第二导热板的厚度,结合第二导热板板面的长度与宽度,保证了第二导热板的体积,二方面,可以保证第二导热板能够吸收足够的热量,避免第二导热板吸热量较小,无法有效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产生的热量吸收,进而保证了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二方面,也避免了第二导热板体积过大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具体地,第二导热板的厚度同样可以设置为8.96毫米,从而即可以保证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又可以配合集成电路组件以及所应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要求,避免第二散热器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集成电路组件结构和合理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翅片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第二翅片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翅片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0毫米至25毫米。通过限定第一翅片的长度,可以避免第一翅片两侧的面积过小而导致第一翅片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过小,从而可以避免第一翅片无法及时地将第一导热板传递过来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进而避免了第一散热器无法及时地将整流桥堆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吸收,保证了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一翅片的长度,还能够避免第一翅片长度过长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保证了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集成电路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相应的,第二翅片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0毫米至25毫米。通过限定第二翅片的长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翅片两侧的面积过小而导致第二翅片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过小,从而可以避免第二翅片无法及时地将第二导热板传递过来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进而避免了第二散热器无法及时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吸收,保证了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定第二翅片的长度,还能够避免第二翅片长度过长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保证了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集成电路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的长度均可以设置为22毫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用于与电路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导热板上开设第一连接孔,可以实现通过第一连接孔将第一导热板与电路板相连接,进而将第一导热板的一侧板面与电路板上的整流桥堆相对,以实现第一散热器的散热功能。
具体地,第一连接孔可以通过连接件与电路板相连接,连接件具体可以为螺钉,并且在电路板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内螺纹。螺钉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电路板上的内螺纹相适配连接,从而通过螺钉的螺帽与第一连接孔的边缘相抵接,将第一导热板固定与电路板上。
具体地,通过螺钉与连接孔的方式进行连接,还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将第一散热器从电路板上拆卸下来,以便对第一散热器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第一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并且,螺钉与连接孔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第一散热器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松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与电路板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10毫米至12毫米,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15毫米至17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第一连接孔在第一导热板上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一导热板在连接于电路板上时,第一导热板的板面能够准确地与整流桥堆相对,并且保证第一导热板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保证了第一散热器对于整流桥堆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第一散热器与电路板之间发生松动,保证集成电路组件结构的整体性。
具体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为11.5毫米,与导热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为16.5毫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用于与电路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而导热板上开设第二连接孔,可以实现通过第二连接孔将第二导热板与电路板相连接,进而将第二导热板的一侧板面与电路板上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以实现第二散热器的散热功能。
具体地,第二连接孔可以通过连接件与电路板相连接,连接件具体可以为螺钉,并且在电路板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内螺纹。螺钉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电路板上的内螺纹相适配连接,从而通过螺钉的螺帽与第二连接孔的边缘相抵接,将第二导热板固定与电路板上。
具体地,通过螺钉与连接孔的方式进行连接,还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将第二散热器从电路板上拆卸下来,以便对第二散热器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第二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并且,螺钉与连接孔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第二散热器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松动。
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与电路板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7毫米至9毫米,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8毫米至10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第二连接孔在第二导热板上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二导热板在连接于电路板上时,第二导热板的板面能够准确地与整流桥堆相对,并且保证第二导热板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保证了第二散热器对于整流桥堆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第二散热器与电路板之间发生松动,保证集成电路组件结构的整体性。
具体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为7.5毫米,与导热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为9.5毫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C极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散热器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C极电连接,可以保证第一散热器的导热板能够迅速有效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散热器针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还包括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分别与整流桥堆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成电路组件还可以设置有电磁线圈,并且,电磁线圈的一端与整流桥堆相连接,另一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连接,以通过整流桥堆以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对输入电磁线圈的电流进行控制,进而通过电磁线圈实现相应功能。
进一步地,整流桥堆还可以与交流电源相连接,输入整流桥堆的交流电在整流桥堆的整流作用线转换为直流电,直流电输入电磁线圈,以实现电磁线圈的相应功能,同时,通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实现电流的通断作用,以实现对电磁线圈功能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还包括滤波器,滤波器的两端分别与电磁线圈和整流桥堆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滤波器的设置,可以消除特定频率的电源信号,避免特定频率的电源信号对集成电路组件的运行造成干扰,保证集成电路组件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集成电路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包括如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集成电路组件,因而具有该集成电路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集成电路组件中第一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第一散热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集成电路组件中第二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第二散热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集成电路组件,110电路板,120整流桥堆,130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0第一散热器,142第一导热板,144第一翅片,146第一连接孔,150第二散热器,152第二导热板,154第二翅片,156第二连接孔,160电磁线圈,170滤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二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成电路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10、整流桥堆120以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其中,整流桥堆120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均设置于电路板110上。
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其中,第一散热器140与整流桥堆120相对设置,用于对整流桥堆120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150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对设置,用于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进行散热。并且,第一散热器140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10,电路板110用于安装电器元件,从而实现电路的集成,一方面可以保证多个电器元件的稳定安装以及多个电器元件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避免电器元件之间连接松动,从而保证电路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多个电器元件位置布置的合理性,有效地减小多个元器件所占用的空间,实现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整流桥堆120,设置于电路板110上,整流桥堆120用于将输入集成电路组件100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从而满足相关电器元件的用电需求,进而实现集成电路组件100的相关功能。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设置于电路板110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用于控制集成电路组件100中的相关电路的通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具有驱动功率小以及饱和压降低等特点,能够适用于不同强度的电流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在电流波动较大时仍能够有效运行,保证集成电路组件100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其中,第一散热器140用于对整流桥堆120进行散热,保证整流桥堆120运行时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而损坏。具体地,第一散热器140与整流桥堆120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果。第二散热器150用于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进行散热,保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运行时的温度,避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因维度过高而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之间具有间隙,也即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相互不接触,从而使得在集成电路组件100运行的过程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无法从第一散热器140传导至第二散热器150,从而避免了整流桥堆120受到电磁干扰,保证集成电路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均为金属材质,从而可以保证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集成电路组件100通电运行过程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会产生动态的高压电,该高压电会使得第二散热器150的表面聚集较多电荷,通过将第一散热器140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设置间隙,从而避免电荷从第二散热器150传导至第一散热器140,因此第一散热器140与整流桥堆120之间不会产生寄生电容,进而使得整流桥堆120不会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保证整流桥堆120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电路组件100,通过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保证针对整流桥堆120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散热效果,从而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对集成电路组件100造成损坏。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之间设置间隙,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避免第二散热器150表面所聚集的电荷传导至第一散热器140上,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散热器140与整流桥堆120之间产生寄生电容,进而避免了整流桥堆120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的稳定运行。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设置共模电路,有效地简化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散热器140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的间隙距离大于等于6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40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大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保证第二散热器150表面聚集大量电荷时不会对第一散热器140造成影响,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器140与整流桥堆120之间不会产生寄生电容。
相应地,为了保证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分别对整流桥堆120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散热效果,整流桥堆120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之间的最短距离也需要满足大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可以兼顾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果以及避免第一散热器140收到第二散热器150的电磁干扰。
具体地,根据集成电路组件100所应用的电器设备,第一散热器140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8毫米、10毫米或15毫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散热器140包括第一导热板142以及第一翅片144,其中,第一翅片144的一端与第一导热板142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第一导热板142的方向延伸;第二散热器150包括第二导热板以及第二翅片,其中,第二翅片的一端与第二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第二导热板的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40可以包括第一导热板142和第一翅片144,其中,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与整流桥堆120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一导热板142具有足够大的面积用于吸收整流桥堆120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保证第一散热器140对整流桥堆120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140还包括第一翅片144,第一翅片144的一端与第一导热板142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的一侧面板与整流桥堆120相对设置,第一翅片144设置于另一侧面板上。进一步地,第一翅片144的另一端朝垂直于第一导热板142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翅片144能够与远离整流桥堆120处的空气充分接触。通过第一翅片144的设置,可以将第一导热板142从整流桥堆120中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翅片144上,并且,将第一翅片144与远离整流桥堆120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也即将第一翅片144与温度较低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第一翅片144上的热量能够快充分的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器140从整流桥堆120中所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发散,然后继续从整流桥堆120中吸收热量,保证了第一散热器140散热效果的持续性。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150可以包括第二导热板152和第二翅片154,其中,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二导热板152具有足够大的面积用于吸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保证第二散热器150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150还包括第二翅片154,第二翅片154的二端与第二导热板152的二侧板面相连接,具体地,第二导热板152的二侧面板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对设置,第二翅片154设置于另二侧面板上。进一步地,第二翅片154的另二端朝垂直于第二导热板152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二翅片154能够与远离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处的空气充分接触。通过第二翅片154的设置,可以将第二导热板152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中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翅片154上,并且,将第二翅片154与远离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也即将第二翅片154与温度较低处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第二翅片154上的热量能够快充分的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使得第二散热器150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中所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发散,然后继续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中吸收热量,保证了第二散热器150散热效果的持续性。
具体地,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均可以采用铝合金、黄铜或青铜材料制作,以保证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的导热效率,进而保证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翅片1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翅片144在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上均匀分布;第二翅片15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翅片154在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上均匀分布。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翅片144,并且,多个第一翅片144在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上均匀分布。通过多个第一翅片144的设置,多个第一翅片144可以在第一导热板142上的不同位置同时将第一导热板142上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多个第一翅片144同时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散热器140的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果。
相应地,第二导热板152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翅片154,并且,多个第二翅片154在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上均匀分布。通过多个第二翅片154的设置,多个第二翅片154可以在第二导热板152上的不同位置同时将第二导热板152上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多个第二翅片154同时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散热器150的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相邻第一翅片144之间应具有一定距离,从而避免相邻第一翅片144之间互相传递热量,影响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果。相应地,相邻第二翅片154之间同样应具有一定距离,从而避免相邻第二翅片154之间相互传递热量,影响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相邻第一翅片144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第二翅片154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整流桥堆120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同,因此,二者对于散热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整流桥堆120的发热量设置相邻第一翅片144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第一翅片144能够有效地对整流桥堆120进行散热。相应地,根据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发热量设置相邻第二翅片154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第二翅片154能够有效地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进行散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形状为矩形;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第一导热板142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形状为矩形;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第二导热板152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板142可以设置为矩形导热板,矩形导热板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并且具有较高强度,不易损坏。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的两侧面板可以为矩形,两侧面板之间具有一定厚度。
进一步地,矩形第一导热板142的长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是40毫米,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35毫米。具体地,整流桥堆120的形状通常为正方形,边长大约为32毫米,因此,通过限定矩形第一导热板142的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能够完全覆盖于整流桥堆120的矩形板面,从而使得整流桥堆120上任何一个部分所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至第一导热板142,进而保证对于整流桥堆120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的长边长度为35毫米,短边长度为32毫米。
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142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通过限定第一导热板142的厚度,结合第一导热板142板面的长度与宽度,保证了第一导热板142的体积,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板142能够吸收足够的热量,避免第一导热板142吸热量较小,无法有效地将整流桥堆120所产生的热量吸收,进而保证了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导热板142体积过大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的厚度可以设置为8.96毫米,从而即可以保证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率,又可以配合集成电路组件100以及所应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要求,避免第一散热器140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和合理性。
相应地,第二导热板152同样可以设置为矩形导热板,以保证第二导热板152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以及较高强度,不易损坏的特点。具体地,第二导热板152的两侧面板可以为矩形,两侧面板之间具有一定厚度。
进一步地,矩形第二导热板152的长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40毫米,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毫米至35毫米,以配合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尺寸,通过限定矩形第二导热板152的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保证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能够完全覆盖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矩形板面,从而使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上任何二个部分所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在第二时间传递至第二导热板152,进而保证对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的长边长度同样可以设置为35毫米,短边长度为32毫米。
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152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通过限定第二导热板152的厚度,结合第二导热板152板面的长度与宽度,保证了第二导热板152的体积,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导热板152能够吸收足够的热量,避免第二导热板152吸热量较小,无法有效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所产生的热量吸收,进而保证了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二导热板152体积过大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具体地,第二导热板152的厚度同样可以设置为8.96毫米,从而即可以保证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率,又可以配合集成电路组件100以及所应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要求,避免第二散热器150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和合理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翅片144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第二翅片154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44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0毫米至25毫米。通过限定第一翅片144的长度,可以避免第一翅片144两侧的面积过小而导致第一翅片144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过小,从而可以避免第一翅片144无法及时地将第一导热板142传递过来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进而避免了第一散热器140无法及时地将整流桥堆120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吸收,保证了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100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一翅片144的长度,还能够避免第一翅片144长度过长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保证了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集成电路组件100的小型化设计。
相应的,第二翅片154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0毫米至25毫米。通过限定第二翅片154的长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翅片154两侧的面积过小而导致第二翅片154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过小,从而可以避免第二翅片154无法及时地将第二导热板152传递过来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进而避免了第二散热器150无法及时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吸收,保证了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100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定第二翅片154的长度,还能够避免第二翅片154长度过长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保证了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集成电路组件100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第一翅片144和第二翅片154的长度均可以设置为22毫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导热板142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46,用于与电路板11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热板142上开设第一连接孔146,可以实现通过第一连接孔146将第一导热板142与电路板110相连接,进而将第一导热板142的一侧板面与电路板110上的整流桥堆120相对,以实现第一散热器140的散热功能。
具体地,第一连接孔146可以通过连接件与电路板110相连接,连接件具体可以为螺钉,并且在电路板110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内螺纹。螺钉穿过第一连接孔146与电路板110上的内螺纹相适配连接,从而通过螺钉的螺帽与第一连接孔146的边缘相抵接,将第一导热板142固定与电路板110上。
具体地,通过螺钉与连接孔的方式进行连接,还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将第一散热器140从电路板110上拆卸下来,以便对第一散热器140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第一散热器140的使用寿命。并且,螺钉与连接孔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第一散热器140与电路板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松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板142与电路板110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14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10毫米至12毫米,第一连接孔14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15毫米至17毫米。
具体地,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孔146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连接孔146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第一连接孔146在第一导热板142上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一导热板142在连接于电路板110上时,第一导热板142的板面能够准确地与整流桥堆120相对,并且保证第一导热板142与电路板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保证了第一散热器140对于整流桥堆12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第一散热器140与电路板110之间发生松动,保证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的整体性。
具体地,第一连接孔14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为11.5毫米,与导热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为16.5毫米。
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152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56,用于与电路板110相连接。
具体地,过在第而导热板上开设第二连接孔156,可以实现通过第二连接孔156将第二导热板152与电路板110相连接,进而将第二导热板152的一侧板面与电路板110上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对,以实现第二散热器150的散热功能。
具体地,第二连接孔156可以通过连接件与电路板110相连接,连接件具体可以为螺钉,并且在电路板110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内螺纹。螺钉穿过第二连接孔156与电路板110上的内螺纹相适配连接,从而通过螺钉的螺帽与第二连接孔156的边缘相抵接,将第二导热板152固定与电路板110上。
具体地,通过螺钉与连接孔的方式进行连接,还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将第二散热器150从电路板110上拆卸下来,以便对第二散热器150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第二散热器150的使用寿命。并且,螺钉与连接孔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第二散热器150与电路板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松动。
进一步地,第二导热板152与电路板110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孔15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7毫米至9毫米,第二连接孔15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8毫米至10毫米。
具体地,通过限定第二连接孔156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连接孔156的中心与导热板面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定第二连接孔156在第二导热板152上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二导热板152在连接于电路板110上时,第二导热板152的板面能够准确地与整流桥堆120相对,并且保证第二导热板152与电路板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保证了第二散热器150对于整流桥堆12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第二散热器150与电路板110之间发生松动,保证集成电路组件100结构的整体性。
具体地,第二连接孔156的中心与导热板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为7.5毫米,与导热板的长边之间的距离为9.5毫米。
具体地,第一导热板142与第二导热板152的尺寸可以设置为相同,并且,在第一散热器140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连接的第二连接孔156,在第二散热器150上也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整流桥堆120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孔146,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器140和第二散热器150可以通用,进一步简化了集成电路组件100的装配过程。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散热器140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C极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散热器140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C极电连接,可以保证第一散热器140的导热板能够迅速有效地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散热器140针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电磁线圈160,电磁线圈160分别与整流桥堆120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连接。
具体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可以设置有电磁线圈160,并且,电磁线圈160的一端与整流桥堆120相连接,另一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相连接,以通过整流桥堆120以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对输入电磁线圈160的电流进行控制,进而通过电磁线圈160实现相应功能。
进一步地,整流桥堆120还可以与交流电源相连接,输入整流桥堆120的交流电在整流桥堆120的整流作用线转换为直流电,直流电输入电磁线圈160,以实现电磁线圈160的相应功能,同时,通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30实现电流的通断作用,以实现对电磁线圈160功能的控制。
进一步地,集成电路组件100还包括滤波器170,滤波器170的两端分别与电磁线圈160和整流桥堆120电连接。
具体地,通过滤波器170的设置,可以消除特定频率的电源信号,避免特定频率的电源信号对集成电路组件100的运行造成干扰,保证集成电路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集成电路组件100。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包括如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集成电路组件100,因而具有该集成电路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整流桥堆,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第一散热器,与所述整流桥堆相对设置,用于对所述整流桥堆进行散热;
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对设置,用于对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散热,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间隙距离大于等于6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
第一导热板;以及
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
第二导热板;以及
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热板的一侧板面相连接,另一端朝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导热板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在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在所述第二导热板的板面上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形状为矩形;
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
所述第一导热板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
所述第二导热板的板面形状为矩形;
所述第二导热板的板面的长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40毫米,所述第二导热板的板面的短边长度范围为30毫米至35毫米;
所述第二导热板的厚度范围为8毫米至1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翅片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
所述第二翅片的长度范围为20毫米至2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热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所述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10毫米至12毫米,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与所述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15毫米至17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热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所述导热板的短边的距离为7毫米至9毫米,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与所述导热板的长边的距离为8毫米至10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C极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分别与所述整流桥堆和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滤波器,所述滤波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整流桥堆电连接。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
CN202123428137.1U 2021-12-31 2021-12-31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431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8137.1U CN216431835U (zh) 2021-12-31 2021-12-31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8137.1U CN216431835U (zh) 2021-12-31 2021-12-31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31835U true CN216431835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20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8137.1U Active CN216431835U (zh) 2021-12-31 2021-12-31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318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40968B2 (en) Power source unit for driving magnetron and heatsink to be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 thereof
CN101834544B (zh) 一种用于高频开关电源同步整流电路结构
JP2004165626A (ja) 半導体装置の放熱システム
CN216431835U (zh) 集成电路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042640U (zh) 电子设备及其功率模块
CN207947716U (zh) 一种智能开关电源
CN212211815U (zh) 一种功率器件的散热装置和控制器
CN208637314U (zh) 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
CN210273849U (zh) 一种变频器的开关电源
WO2022021379A1 (en) Pow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701880A (zh) 一种功率电源的电容器模块绝缘散热方式
CN211650663U (zh) 电控组件及空调器
CN111442419A (zh) 一种电器盒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18277665U (zh) 散热装置以及户外箱体
CN212278132U (zh) 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外保护壳
CN220673636U (zh) 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系统
CN212969598U (zh) 开放散热式固态继电器
CN214125130U (zh) 一种开关电源
CN218830689U (zh) 谐振电路、电磁加热系统和烹饪器具
CN207835339U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散热结构
CN218763249U (zh) 一种灯体散热结构
CN219576884U (zh) 逆变器
CN211127595U (zh) 一种稳定性能好的逆变器电源
CN220021089U (zh) 5v单通道直流马达驱动芯片
CN213990597U (zh) 光伏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