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2530U - 收纳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收纳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2530U
CN216422530U CN202123368082.XU CN202123368082U CN216422530U CN 216422530 U CN216422530 U CN 216422530U CN 202123368082 U CN202123368082 U CN 202123368082U CN 216422530 U CN216422530 U CN 216422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horizontal
top plate
upright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680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文奎
何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deco Precision Testing Equipment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Read Machine Apparatus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Read Machine Apparatus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 Read Machine Apparatus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680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2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2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2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收纳支架,能够对不规则形状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进行收纳。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包括以能在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上调节相对位置的方式在顶部和/或底部处彼此连接而组装在一起的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第一支架部具有从其底部朝上方延伸的第一竖立部,第二支架部具有从其底部朝上方延伸且与第一竖立部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二竖立部,第一支架部还具有从第一竖立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第一方向朝第二竖立部延伸的第一水平部,第二支架部还具有从第二竖立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第一方向朝第一竖立部延伸的第二水平部,第一水平部与上述第二水平部在水平方向中的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且在沿第二方向观察时彼此局部重叠。

Description

收纳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支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收纳不规则形状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收纳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移动化的不断发展,印刷电路板的使用量正在不断增加。
对于规则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印刷电路板,现在市场上已有对应的收纳支架。例如,如图10所示,现有的收纳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上述第一支架部100’主要包括第一竖立部110’、第一顶板部120’和第一底板部130’,上述第二支架部200’主要包括第二竖立部210’、第二顶板部220’和第二底板部230’。在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起部300’,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突起部300’之间形成有供印刷电路板插设的凹槽400’,规则形状(矩形)的印刷电路板的边沿插设在收纳支架10’的凹槽400’中,由此保持在收纳支架10’中。此外,第一顶板部120’与第二顶板部220’以及第一底板部130’与第二底板部230’能够相对于彼此在第一方向D1上相对移动,由此能够调节宽度,进而能够收纳宽度不同宽度的规则形状的印刷电路板。
但是,鉴于上述结构,现有的收纳支架10’只能够收纳规则形状(长方形形状)的印刷电路板,而且在一个收纳支架10’中只能收纳一种尺寸的印刷电路板。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对不规则的印刷电路板进行收纳且能够防止印刷电路板破损的装置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纳支架,能够对不规则形状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进行收纳。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收纳支架,用于收纳板状件,其特征是,包括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上述第一支架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以能在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上调节相对位置的方式在顶部和/或底部处彼此连接而组装在一起,上述第一支架部具有从该第一支架部的底部朝上方延伸的第一竖立部,上述第二支架部具有从该第二支架部的底部朝上方延伸且与上述第一竖立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二竖立部,上述第一支架部还具有第一水平部,该第一水平部从上述第一竖立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二竖立部延伸,上述第二支架部还具有第二水平部,该第二水平部从上述第二竖立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一竖立部延伸,上述第一水平部与上述第二水平部在水平方向中的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且在沿上述第二方向观察时彼此局部重叠。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通过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对不规则形状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进行支撑,并且由于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能够在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上调节相对位置,因此,能够调节收纳支架的使用宽度,从而能够收纳不同尺寸的印刷电路板。
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二水平部以与上述第一水平部对应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一水平部和上述第二水平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交替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由于设置有多个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因此,能够同时对多个印刷电路板进行收纳,使用容量较大。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支架部的底部设置有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二支架部的底部延伸的第一底板部,在上述第二支架部的底部设置有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一支架部的底部延伸的第二底板部,在上述第一支架部的顶部设置有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二支架部的顶部延伸的第一顶板部,在上述第二支架部的顶部设置有沿上述第一方向朝上述第一支架部的顶部延伸的第二顶板部。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设置第一底板部和第二底板部以及第一顶板部和第二顶板部,能够使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在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上调节相对位置以调节使用宽度,从而能够收纳不同尺寸的印刷电路板。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支架部的上述第一底板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的上述第二底板部中的一方设置有引导部,在另一方设置有被引导部,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被引导部相互配合,以沿上述第一方向对上述第一支架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的相对移动进行引导,和/或,在上述第一支架部的上述第一顶板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的上述第二顶板部中的一方设置有引导部,在另一方设置有被引导部,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被引导部相互配合,以沿上述第一方向对上述第一支架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的相对移动进行引导。
优选的是,上述引导部是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上述被引导部是沿上下方向插入上述长孔的螺栓。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在上述第一底板部、第二底板部、第一顶板部和第二顶板部分别设置引导部和被引导部,能够可靠地使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相对于彼此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可靠地调节使用宽度。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底板部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中的一方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与上述第一底板部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抵接的限位部,以对上述第一支架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和/或,在上述第一顶板部和上述第二顶板部中的一方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从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与上述第一顶板部和上述第二顶板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抵接的限位部,以对上述第一支架部和上述第二支架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在上述第一底板部、第二底板部、第一顶板部和第二顶板部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设置限位部,能够对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相对于彼此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防止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在第二方向上的滑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调节使用宽度。
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竖立部呈厚度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一致的板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沿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长孔,上述第二竖立部呈厚度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一致的板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沿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长孔。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即使不方便从第二方向观察收纳支架所收纳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也能透过第一长孔、第二长孔从第一方向观察收纳支架所收纳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从而方便地检查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状态。
优选的是,上述第一底板部、上述第二底板部、上述第一顶板部、上述第二顶板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镂空部。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在第一竖立部和第二竖立部上设置长孔,在第一底板部、第二底板部、第一顶板部、第二顶板部上设置镂空部,能够方便地对收纳支架内部的情况进行观察,并且还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水平部中的处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的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或上述第二水平部中的处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的上述第二水平部上设置有止挡部。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设置止挡部,在将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放置于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时,能够防止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从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滑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收纳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
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水平部以铸件一体成型、焊接、结构嵌入和螺纹固定中至少一种的形式设置于上述第一竖立部,上述第二水平部以铸件一体成型、焊接、结构嵌入和螺纹固定中至少一种的形式设置于上述第二竖立部。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以简单常用的方式将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分别设置于第一竖立部和第二竖立部,安装制造过程简便容易。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下面的技术方案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第一支架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第二支架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最窄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中间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最宽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A~图9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的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相对于第一竖立部和第二竖立部的固定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收纳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收纳支架;
100第一支架部;
110第一竖立部;
111第一长孔;
120第一水平部;
130第一底板部;
140第一顶板部;
200第二支架部;
210第二竖立部;
211第二长孔;
220第二水平部;
230第二底板部;
240第二顶板部;
300限位部;
400引导部;
500被引导部;
600镂空部;
700止挡部;
H长孔;
T螺栓;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主要包括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上述第一支架部100和上述第二支架部200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第一方向D1相对地移动,且能够在顶部和/或底部处彼此连接而组装在一起。
接着,参照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一支架部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一支架部100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一支架部100主要包括第一竖立部110、第一水平部120、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
上述第一竖立部110沿上下方向立设,在上述第一竖立部110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沿第一方向D1(与上下方向垂直)且向同一侧垂直地延伸的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
上述第一底板部130的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与上下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上的长度和第一顶板部140的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相等,并且在上述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上形成有长边方向为第一方向D1的引导部400(在此示出为长孔H),并且在第一竖立部110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300,上述限位部300是相对于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垂直且彼此相对地立设的短板,该短板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不超过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并且高度不高于第一底板部130在上下方向上距最近的第一水平部120的距离。
在上述第一底板部130与第一顶板部14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沿第一方向D1垂直地延伸的多个第一水平部120,上述第一水平部120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排,并且沿第二方向D2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一水平部120的上下方向上的排与排彼此之间的间隔设计成适于在相邻两排的第一水平部120之间收纳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即大于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宽度)。同样地,上述第一水平部120的第二方向D2上的彼此之间的间隔也应当适于收纳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即能够防止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从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水平部120的彼此之间的间隙滑落。
此外,在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上分别设置有镂空部600。并且在上述第一竖立部110上设置有第一长孔111,上述镂空部600和第一长孔111分别用于从顶部、底部和侧面对收纳在收纳支架10内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收纳情况进行观察。
上述镂空部600和第一长孔111的设置位置和形状设计成方便观察者对收纳支架10内的情况进行观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上的引导部400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孔,因此,将第一底板部130和第一顶板部140上的镂空部600形成为设置于引导部400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的矩形孔。另外,由于在第一竖立部110上立设有多个第一水平部120,因此,将第一竖立部110上的镂空部600形成为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0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长孔。
同样地,参照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二支架部2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二支架部200的立体示意图。
与第一支架部100对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二支架部200主要包括第二竖立部210、第二水平部220、第二底板部230和第二顶板部240,并且在上述第二竖立部210、第二底板部230和第二顶板部240上设置有镂空部600。上述构件的设置方式和形状与第一支架部100中的相应构件基本一致,在此省略描述,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首先,上述第二底板部230和第二顶板部24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比第一支架部100中的相应构件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稍微短,以便使得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底板部230和第二顶板部240能够插入到第一支架部100的限位部300之间,进而相对于彼此沿第一方向D1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水平部220中的位于第二方向D2上的一侧的第二水平部220上设置有止挡部700,上述止挡部为朝向上方立设的短板,并且宽度最好等于上述第二水平部220的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由此,能够防止放置于第二水平部220的印刷电路板从收纳支架10中滑出。
此外,在上述第二底板部230和第二顶板部240的镂空部600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供与第一支架部100的引导部400对应的被引导部500(在此示出为螺栓T)插设的三个贯通孔。如图1所示,在将第二支架部200插入到第一支架部100中之后,在上述贯通孔位于第一支架部100的引导部400的范围内的状态下,将被引导部500(螺栓T)插设在上述贯通孔中,以便利用被引导部500和引导部400对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相对于彼此的移动进行引导。在需要使用的宽度位置处拧紧螺栓T,由此,能够将该宽度固定以便收纳不同尺寸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为了对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沿第一方向D1的相对运动进行引导,在上述三个贯通孔中的任一个中插设螺栓T即可,但是最好与收纳支架10的使用宽度相对应地调节所插设的螺栓T的数量。
接着,参照图4~6,对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三个不同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最窄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使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彼此靠近地沿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并且在彼此沿第一方向D1移动的程度最大的位置处拧紧螺栓T,由此将收纳支架10保持于最窄宽度的使用状态。
此时,在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支架部100的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水平部220在其整个长度范围内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对重量较大的印刷电路板进行支撑。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中间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5所示,使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彼此靠近地沿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并且在彼此沿第一方向D1移动到中途的位置处拧紧螺栓T,由此将收纳支架10保持于中间宽度的使用状态。
此时,在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支架部100的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水平部220局部地重叠,与最窄宽度的使用状态相比,能够支撑尺寸更大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但是相应地,能够承载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重量有所下降。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最宽宽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6所示,使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相对于彼此远离地沿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并且在彼此沿第一方向D1移动的程度最大的位置处拧紧螺栓T,由此将收纳支架10保持于最宽宽度的使用状态。
此时,在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支架部100的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水平部220几乎不重叠,此时,能够支撑的印刷电路板等板状件的尺寸最大。但是,由于只能通过单侧的第一水平部120或第二水平部220进行支撑,因此,相应地,能够支撑的重量最小。
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与现有技术中的收纳支架10’相比,由于在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因此,能够利用上述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对不规则尺寸的印刷电路板进行支撑。
接着,参照图7A~图9B,对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的固定方式进行说明。
图7A~图9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支架10的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的固定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能够通过焊接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将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设置成一体,由此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如图8A和图8B所示,也能够通过结构嵌入的方式将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嵌入到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的结构中,由此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如图9A和图9B所示,还能够通过螺纹固定的方式将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相对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连接在一起,由此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将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设置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安装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虽然以上结合了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所述示例仅是用来说明的,而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可以在权利要求书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和变型,这些修改和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在第一支架部100上设置引导部400,在第二支架部200上设置被引导部500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一支架部100上设置被引导部500,在第二支架部200上设置引导部400,只要是适于对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的相对运动进行引导的结构即可。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形成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的观察部位是长孔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形成于第一竖立部110和第二竖立部210的观察部位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只要是适于对收纳支架10内部的情况进行观察的结构即可。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在第二支架部200的第二水平部220上设置有止挡部700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述止挡部70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0或者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0和第二水平部220两者,只要是适于防止印刷电路板从收纳支架10中滑出的结构即可。

Claims (10)

1.一种收纳支架(10),用于收纳板状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支架部(100)和第二支架部(200),
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以能在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D1)上调节相对位置的方式在顶部和/或底部处彼此连接而组装在一起,
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具有从该第一支架部(100)的底部朝上方延伸的第一竖立部(110),
所述第二支架部(200)具有从该第二支架部(200)的底部朝上方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竖立部(110)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隔开间隔相对的第二竖立部(210),
所述第一支架部(100)还具有第一水平部(120),该第一水平部(120)从所述第一竖立部(110)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二竖立部(210)延伸,
所述第二支架部(200)还具有第二水平部(220),该第二水平部(220)从所述第二竖立部(210)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一竖立部(110)延伸,
所述第一水平部(120)与所述第二水平部(220)在水平方向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在沿所述第二方向(D2)观察时彼此局部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平部(120)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二水平部(220)以与所述第一水平部(120)对应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水平部(120)和所述第二水平部(220)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交替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底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底部延伸的第一底板部(130),在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底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底部延伸的第二底板部(230),
在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顶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顶部延伸的第一顶板部(140),在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顶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D1)朝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顶部延伸的第二顶板部(2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所述第一底板部(13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所述第二底板部(230)中的一方设置有引导部(400),在另一方设置有被引导部(500),所述引导部(400)与所述被引导部(500)相互配合,以沿所述第一方向(D1)对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相对移动进行引导,
和/或,
在所述第一支架部(100)的所述第一顶板部(14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所述第二顶板部(240)中的一方设置有引导部(400),在另一方设置有被引导部(500),所述引导部(400)与所述被引导部(500)相互配合,以沿所述第一方向(D1)对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的相对移动进行引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400)是沿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孔(H),
所述被引导部(500)是沿上下方向插入所述长孔的螺栓(T)。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底板部(130)和所述第二底板部(230)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设置有从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底板部(130)和所述第二底板部(230)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抵接的限位部(300),以对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和/或,
在所述第一顶板部(140)和所述第二顶板部(240)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设置有从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一顶板部(140)和所述第二顶板部(240)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抵接的限位部(300),以对所述第一支架部(100)和所述第二支架部(200)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竖立部(110)呈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D1)一致的板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一长孔(111),
所述第二竖立部(210)呈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D1)一致的板状,且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二长孔(211)。
8.如权利要求3、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板部(130)、所述第二底板部(230)、所述第一顶板部(140)、所述第二顶板部(24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镂空部(60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水平部(120)中的处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的所述第一水平部(120)和/或所述第二水平部(220)中的处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的所述第二水平部(220)上设置有止挡部(70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平部(120)以铸件一体成型、焊接、结构嵌入和螺纹固定中至少一种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立部(110),
所述第二水平部(220)以铸件一体成型、焊接、结构嵌入和螺纹固定中至少一种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立部(210)。
CN202123368082.XU 2021-12-29 2021-12-29 收纳支架 Active CN216422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68082.XU CN216422530U (zh) 2021-12-29 2021-12-29 收纳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68082.XU CN216422530U (zh) 2021-12-29 2021-12-29 收纳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2530U true CN216422530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21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68082.XU Active CN216422530U (zh) 2021-12-29 2021-12-29 收纳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2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190528A1 (en) Equipment cabinet
US20100110621A1 (en) Rack with vertical mounting providing room for rack pdu
US9185975B2 (en) Modular stackable shelving framework and equipment storage system
US6373721B2 (en) Cable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2204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computer chassis
AU2010300860B2 (en) Tool-less instal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U-mounted devices
US6930886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securement system
US8184442B2 (en) Cas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US4113926A (en) Cell racks
CN216422530U (zh) 收纳支架
JP2019028780A (ja) ラック固定装置及びサーバラック
WO2002060298A2 (en) Mount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computing devices
US6407926B1 (en) Apparatus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circuits in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enclosures
CN218587495U (zh) 一种服务器机柜
CN216354491U (zh) 一种电池架
CN215301167U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机房设备放置柜
CN217591348U (zh) 一种模块化机柜
US11744034B2 (en) Rack adapt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equipment rack and adaptive rack system having same
US20070267563A1 (en) Modular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medical device
KR20190061945A (ko) 유리 고정 장치
CN219549288U (zh) 展架三框连接件及展架
CN220543308U (zh) 叠加式主板固定装置以及主机组件
US20230007795A1 (en) Extension kit
JP2004036734A (ja) マウントアングルの取付構造
CN214608669U (zh) 一种紧固式可调存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4200 west side of Building 1, No. 550, Fanrong Road, Ping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EDECO Precision Testing Equipment (Zheji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200 west side of Building 1, No. 550, Fanrong Road, Ping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DEC-READ MACHINE APPARATUS (ZHEJIA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