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7180U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 Google Patents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17180U CN216417180U CN202122838996.1U CN202122838996U CN216417180U CN 216417180 U CN216417180 U CN 216417180U CN 202122838996 U CN202122838996 U CN 202122838996U CN 216417180 U CN216417180 U CN 2164171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elastic clamping
- clamp
- clip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包括保护夹主体,所述保护夹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夹板,两个弹性夹板相配合共同夹持上针管;所述两个弹性夹板上分别固定有捏板,两个捏板相向运动能够促使两个弹性夹板张开;同时,所述弹性夹板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针托壳体相抵,所述弹性夹板的另一端与上针管的第二底座相抵。整个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可在血糖检测仪使用过程中起到防误触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地周期较长,需要经常监控体内的血糖浓度、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目前,血糖检测手段主要为间接检测方法,即:基于血糖与酶的反应,通过精确的计量化学的方法得到血糖值。血糖检测设备主要包括血糖检测仪。在进行血糖检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装针,通过血糖检测仪上的上针管来完成装针动作。上针管的防误触机制对于产品的保护至关重要,目前大多通过弹片顶住推射机制,或者弹簧顶住塑料件扣点,其结构复杂,且稳定性差,不能保证只有在主动取用情况下才被触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该保护夹的结构简单,纯机械结构,在非主动取用的情况下,无掉落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包括保护夹主体,所述保护夹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夹板,两个弹性夹板相配合共同夹持上针管;所述两个弹性夹板上分别固定有捏板,两个捏板相向运动能够促使两个弹性夹板张开;同时,所述弹性夹板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壳体相抵,所述弹性夹板的另一端与上针管的第二底座相抵。
两个弹性夹板的自由端之间构成夹持入口,两个弹性夹板之间构成第二夹持空间;手捏两个捏板使两者相向运动,进而促使两个弹性夹板张开,上针管穿过夹持入口并嵌入两个弹性夹板构成的第二夹持空间内,松开两个捏板,两个弹性夹板夹紧上针管,与此同时,弹性夹板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壳体相抵,弹性夹板的另一端与上针管的第二底座相抵,进而可以避免因运输或剐蹭导致的机制误触发现象。在进行推针时,手捏两个捏板使两者相向运动,使两个弹性夹板张开,移动保护夹主体使其远离上针管,进而可以使上针管进行自由推针。即保护夹取出前上针管不可位移,取出后可推行。整个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可在血糖检测仪使用过程中起到防误触的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上针管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弹性夹板上对应所述第四凹槽部位延伸有第五凸起,所述第五凸起嵌入所述第四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夹板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保护夹主体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二加强筋。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夹板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三加强筋。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夹主体上一体成型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上靠近上针管的第二底座的一端与上针管的第二底座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夹主体与所述弹性夹板及其所述捏板为一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夹主体、所述弹性夹板以及所述捏板的材质均为ABS或PC。
血糖检测仪,包括上述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整个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可在血糖检测仪使用过程中起到防误触的功能;在保护夹主动取下来之前不会发生运输掉落,剐蹭掉落,进而导致机制的误触发;机械结构保证产品推行机制在保护夹被取用下来之前处于静态状态,取出保护夹后激活产品推行机制,有效保护产品在运输和非主动取用状况下的安全;
2、保护夹的结构简单,纯机械结构,在非主动取用的情况下,无掉落风险,取用方便,无复杂操作,不占据产品内部结构,不影响包装空间;
3、制作成本小,且设计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针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针托组件与传感器组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助针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发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传感器组件、发射器以及针导柱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上针管、第一底座以及导向支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上针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上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A处的放大图;
图12为助针器组件处于值针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助针器组件处于值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发射器支架、传感器组件以及发射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B处的放大图;
图16为发射器支架与发射器组装后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6中C处的放大图;
图18为发射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助针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D处的放大图;
图22为保护夹与上针管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保护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保护夹与上针管装配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上针管与针托壳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盖板与助针器壳体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助针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E处的放大图;
图29为盖板的仰视图;
图30为盖板与助针器壳体相配合的部分截面图。
附图标记:1、保护夹主体;2、弹性夹板;3、上针管;4、捏板;5、针托壳体;6、第二底座;7、夹持入口;8、第二夹持空间;9、第四凹槽;10、第五凸起;11、第一加强筋; 12、第二加强筋;13、第三加强筋;14、加固板;21、助针器壳体;22、按钮;23、盖板; 24、第一凸条;25、第二滑槽;26、第三卡槽;27、第六凸起;28、第一支撑凸条;29、第二凸条;30、第二支撑凸条;31、防滑凸环;32、第七凸起;40、针托组件;41、助针器组件;42、针托壳体;43、传感器组件;44、上针管;45、电极底座;46、电极;47、传感器针座;48、导引针;49、助针器壳体;50、发射器;51、第一避让孔;52、针导柱;53、第一凸起;55、第一弹性卡凸;56、第一卡槽;57、限位凸起;58、第一卡扣;59、卡接口; 60、第一环形凹槽;61、第二弹性卡凸;62、第一弹簧;63、第一底座;64、导向滑槽;65、导向凸块;66、前导向板部;67、后导向板部;68、左侧板部;70、卡接凸条;71、限位槽; 72、定位凸块;73、定位槽;74、安装槽;80、发射器支架;81、弹性凸条;82、第三腔室; 83、人体皮肤;84、第三弹簧;85、限位凸环;86、第三凸起;87、按钮;88、锁止杆;89、锁止凸块;90、第三凹槽;91、第一通孔;92、锁止孔;93、第一避让口;94、第四弹簧; 95、第二卡槽;96、弹性夹臂;97、第四凸起;98、第二弹簧;99、第一凸台;100、导向凸条;101、第一导向槽;102、第三弹性卡凸;103、第一滑槽;104、限位凸块;105、第二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上的上针结构。
如图1~11所示,包括针托组件40和助针器组件41;针托组件40包括针托壳体42、设置在针托壳体42内的传感器组件43、以及滑动设置在针托壳体42上的上针管44,针托壳体 42的上端设有开口;传感器组件43包括电极底座45、以及安装在电极底座45上的电极46;电极底座45上还固定有传感器针座47,传感器针座47上安装有导引针48,且导引针48贯穿传感器针座47以及电极底座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引针48与传感器针座47和电极底座45均过盈连接,同时,电极46嵌入导引针48的针腔内;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 45过盈连接,上针管44滑动能够带动传感器组件43进行滑动,且导引针48的下端伸入上针管44的管腔内;助针器组件41包括助针器壳体49、以及安装在助针器壳体49内的发射器50,助针器壳体49的下端亦设有开口;针托壳体42可拆卸的安装在助针器壳体49上;上针管44带动传感器组件43靠近发射器50,传感器组件43移动至电极底座45与发射器50 卡接,以使传感器组件43装配至发射器50上;在上针管44远离发射器50时,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45脱离。
推动上针管44使其向助针器组件41方向移动,上针管44移动并带动传感器组件43移动,传感器组件43移动至电极底座45与发射器50卡接,以使传感器组件43装配至发射器50上;推动上针管44使其远离助针器组件41,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45脱离,此时,传感器组件43装配至发射器50上,进而完成上针过程。
该上针结构可在使用过程中完成传感器组件43装入发射器50的过程;整个上针过程完成迅速,无需复杂操作,使用者只需推动上针管44即可完成上针过程,提升了用户的自主操作性,同时,导引针48隐藏在针托壳体42内,在进行上针时,用户既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刺伤,又可以保护针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底座45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弹性卡凸55,第一弹性卡凸55的材质为ABS或PC,发射器50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电极底座45的安装槽74,安装槽74内开设有两个与第一弹性卡凸55相配合的第一卡槽56;上针管44移动并带动传感器组件43移动,在传感器组件43移动至电极底座45嵌入安装槽74内时,第一弹性卡凸55 嵌入第一卡槽56内,两者形成卡接,进而使传感器组件43装配至发射器50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针管44的上端延伸有多个第一凸起53,电极底座4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凸起53嵌入第一凹槽内,且两者过盈配合连接,进而使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45过盈连接;或者,电极底座45的底部延伸有多个第二凸起,上针管44的上端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第二凸起嵌入第二凹槽,且两者过盈配合连接,进而使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45过盈连接。如此,在推动上针管44使其远离助针器组件41时,上针管44的上端与电极底座45易脱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针48的移动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呈45°设置。针托壳体内位于传感器组件43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限位凸起57;在电极底座45处于初始位置时,两个限位凸起57位于电极底座45的正上方,在电极底座45沿与水平方向呈45°方向移动时,电极底座45与限位凸起57不接触。如此,导引针48沿与水平方向呈45°方向植入,便于操作;同时,在未推动上针管44之前,在竖直方向上,限位凸起57对传感器组件43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在针托组件40倒置的情况下,保护传感器组件43不会掉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射器50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避让孔51,安装槽74与第一避让孔51 相连通,助针器壳体49内还安装有针导柱52;导引针48的上端形成第一卡扣58,第一卡扣 58呈圆台结构,针导柱52的下端形成与第一卡扣58相配合的卡接口;在传感器组件43装配至发射器50上时,导引针48穿过第一避让孔51,且导引针48上的第一卡扣58与卡接口卡接。进一步的,导引针48上位于第一卡扣58的下方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60,针导柱52 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多个第二弹性卡凸61,第二弹性卡凸61的材质为ABS或PC,多个第二弹性卡凸61相围合形成卡接口59;在第一卡扣58嵌入卡接口59内时,第二弹性卡凸61上的凸起嵌入第一环形凹槽60内。如此,第二弹性卡凸受第一卡扣的挤压易于变形张开,使得第一卡扣58易于进入卡接口59内,以完成导引针48的端部与针导柱52的卡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托壳体42的底部还设有第一腔室,上针管44贯穿第一腔室,且第一腔室内还设有促使上针管44相对于针托壳体42移动复位的第一弹性件。具体的,弹性件为第一弹簧62,第一弹簧62套设在上针管44上,且第一弹簧62的上端与第一腔室的内壁相抵,第一弹簧62的下端与上针管44上的限位环相抵。在完成上针操作后,松开上针管44,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上针管44向远离发射器50的方向移动并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使两者脱离。如此,使得上针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托壳体42内设有导向腔室,上针管44的上端固定有第一底座63,导向腔室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导向滑槽64,第一底座63上对应导向滑槽64部位形成导向凸块65,导向凸块65嵌入导向滑槽64内。如此,导向腔室的设置对传感器组件43的移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以使传感器组件43准确的安装在发射器50上。具体的,针托壳体42内还设有导向支架,导向支架包括前后设置的前导向板部66和后导向板部67,第一底座63上过盈连接电极底座45,如第一底座63上延伸有多个第一凸起53,电极底座4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凸起53相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底座63的前端与前导向板部66相抵,第一底座63的后端与后导向板部67相抵;导向支架还包括左右设置的左侧板部68和右侧板部,第一底座63的左侧与左侧板部68相抵,第一底座63的右侧与右侧板部相抵,左侧板部68和右侧板部上均开设有导向滑槽64,第一底座63的左右两侧对应导向滑槽64部位均形成有导向凸块65,导向凸块65嵌入导向滑槽64内;前导向板部66、后导向板部67、左侧板部68 和右侧板部共同围合形成导向腔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助针器壳体49的下部围绕助针器壳体49的边缘部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接凸条70,针托壳体42上对应卡接凸条70部位设有限位槽71,卡接凸条70嵌入限位槽71,进而使针托壳体42可拆卸的安装在助针器壳体49上,助针器壳体49和针托壳体42的连接结构类似于笔和笔帽;同时,助针器壳体49的下端还固定有定位板部72,针托壳体42上对应定位板部72的部位开设有定位槽73,定位板部72嵌入定位槽73内。卡接凸条70 和限位槽71相配合对助针器壳体49起到上下限位的作用,定位板部72与定位槽73相配合对助针器壳体49起到左右限位的作用。
实施例2: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上的值针结构,在完成实施例1所述的上针过程之后,可以通过该值针结构将发射器敷贴在人体皮肤表面以及电极的植入。
如图12~21所示,该值针结构包括助针器壳体49,以及滑动设置在助针器壳体49内的发射器支架80,助针器壳体49内还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赋予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的趋势;助针器壳体49上还安装有制动开关,制动开关在关闭时锁止发射器支架80以阻碍其进行滑动,在打开时释放发射器支架80使其进行滑动;发射器支架80上安装有发射器 50,发射器50上安装有传感器组件43,传感器组件43包括电极底座45、以及安装在电极底座45上的电极46;电极底座45上还固定有传感器针座47,传感器针座47上安装有导引针48,且导引针48贯穿传感器针座47以及电极底座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引针48与传感器针座47和电极底座45均过盈连接;在打开制动开关时,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并带动传感器组件43移动,传感器组件43带动导引针48和电极46植入人体内。
将助针器壳体49的开口处贴合在人体皮肤83上,打开制动开关,制动开关释放发射器支架80,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发射器支架80向下移动,发射器50与人体皮肤83贴合,同时,导引针48带动电极46穿过人体皮肤83进入人体内,进而完成值针的过程。该植针结构可在使用过程中完成导引针48的植入过程,导引针48的植入并带动电极46穿过人体皮肤 83;整个过程完成迅速,无需复杂操作,使用者只需打开控制开关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射器50的底部还设有胶布,胶布可以为双面胶布,其一面与发射器粘接,在发射器与人体皮肤贴合是,双面胶布的另一面与人体皮肤粘接;发射器50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卡槽95,发射器支架80上对应第二卡槽95部位固定有弹性夹臂96,弹性夹臂96的材质为ABS或PC,弹性夹臂96上一体成型有第四凸起97,第四凸起97嵌入第二卡槽95内。如此,在完成导引针48植入过程后,发射器上的胶布与人体皮肤贴合,取走助针器壳体49,此时发射器50与发射器支架80脱离,同时,发射器50贴附在人体皮肤 83上。进一步的,第二卡槽95与第四凸起97形成呈斜面滑动配合;作为优选,斜面角度为 45°;第二卡槽95与第四凸起97呈斜面滑动配合有利于发射器50与发射器支架80的脱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发射器支架80处于初始位置时,导引针48的针尖位于助针器壳体49的内部。导引针48隐藏在助针器壳体49内,在进行值针时,用户既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刺伤,又可以保护针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射器支架80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多个导向凸条100,助针器壳体49内开设有多个与导向凸条100相配合的第一导向槽101,导向凸条100嵌入第一导向槽 101内。如此,导向凸条100与第一导向槽101相配合对发射器支架80的滑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98,发射器支架80包括支架主体以及与支架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凸台99,第一凸台99上套设第二弹簧98,第二弹簧98的一端与支架主体相抵,第二弹簧98的另一端与助针器壳体49的内壁相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动开关包括设置在助针器壳体49上的按钮87,按钮87的下端固定有锁止杆88,锁止杆88上固定有锁止凸块89;助针器壳体49上开设有第三凹槽90,第三凹槽9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91,按钮87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90内,且锁止杆88贯穿第一通孔91,锁止凸块89位于助针器壳体49的内部;发射器50支架上开设有锁止孔92,发射器支架80上还开设有与锁止孔92相连通的第一避让口93;第三凹槽90内还安装有促使按钮87相对于助针器壳体49移动复位的第四弹性件,在按钮87处于初始位置时,锁止凸块89嵌入锁止孔92内,此时,锁止凸块89与锁止孔92的内壁相抵,以阻碍发射器支架80 的滑动;在锁止凸块89远离锁止孔92时,锁止杆88穿过第一避让口93,且发射器支架80 向下滑动。当按压按钮87时,锁止凸块89向下移动并远离锁止孔92,锁止杆88穿过第一避让口93,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同时,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按钮87恢复至初始位置。该制动开关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一个按压动作既可完成发射器支架80的释放。进一步的,第四弹性件为第四弹簧94,第四弹簧94套设在锁止杆88上,且第四弹簧94的一端与第三凹槽90的底部相抵,第四弹簧94的另一端与按钮87的下端相抵。进一步的,按钮87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三弹性卡凸102,第三弹性卡凸102的材质为ABS或PC,第三凹槽90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03,第三弹性卡凸上的凸起嵌入第一滑槽103内。如此,第三弹性卡凸上的凸起嵌入第一滑槽103内,避免按钮87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从第三凹槽 90内弹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助针器壳体49内还设有限位凸块104,在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至发射器50与人体皮肤83接触时,发射器支架80与限位凸块104相抵,以阻碍发射器支架80的进一步的滑动。
实施例3: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植针退针结构。作为实施例2的改进,在发射器敷贴在人体皮肤表面以及电极的植入之后,可以通过该植针退针结构将导引针从人体体内拔出,即实现自动回针的过程。
如图4、图6、图7以及图12~21所示,包括助针器壳体49,以及滑动设置在助针器壳体49内的发射器支架80,助针器壳体49内还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赋予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的趋势;助针器壳体49上还安装有制动开关,制动开关在关闭时锁止发射器支架80以阻碍发射器支架80滑动,在打开时释放发射器支架80使其进行滑动;发射器支架 80上安装有发射器50,发射器50上安装有传感器组件43,传感器组件43包括电极底座45、以及安装在电极底座45上的电极46;电极底座45上还固定有传感器针座47,传感器针座 47上安装有导引针48,且导引针48贯穿传感器针座47以及电极底座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引针48与传感器针座47和电极底座45均过盈连接;发射器支架80的后端还固定有多个弹性凸条81,弹性凸条81的材质为ABS或PC,多个弹性凸条81相围合形成第一夹持空间;发射器支架80内设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穿设有针导柱52,且针导柱52贯穿第一夹持空间,针导柱52能够在第二腔室和第一夹持空间内进行滑动,针导柱52的下端与导引针48卡接;同时,发射器支架80上还安装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赋予针导柱52向后运动的趋势;助针器壳体49内还设有第三腔室82,在发射器支架80处于初始位置时,多个弹性凸条81伸入第三腔室82内,且多个弹性凸条81相配合抱合针导柱52以阻碍其向后滑动;在打开制动开关时,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并带动传感器组件43移动,传感器组件43带动导引针48和电极46植入人体内;在发射器支架80滑动至弹性凸条81脱离第三腔室82时,第三弹性件促使针导柱52向后滑动,针导柱52向后滑动并带动导引针向后移动。
将助针器壳体49的开口处贴合在人体皮肤83上,打开制动开关,制动开关释放发射器支架80,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发射器支架80向下移动,发射器50与人体皮肤83贴合,同时,导引针48带动电极46穿过人体皮肤83进入人体内;与此同时,发射器支架80上的弹性凸条81脱离第三腔室82,由于弹性凸条81脱离了第三腔室82的束缚,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针导柱52冲破弹性凸条81的束缚向后移动,即弹性凸条81发生变形并扩张,针导柱52向后移动并带动导引针48向后移动,进而使导引针48从人体内拔出,实现自动回针的过程。该植针退针结构可在使用过程中完成导引针48的植入和退针过程,同时电极46可留在人体皮肤83之下;整个过程完成迅速,无需复杂操作,使用者只需打开控制开关即可,使用完成后发射器50敷贴在人体皮肤83表面,与电极46相连,传导电极46输出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为第三弹簧84,第三弹簧84套设在针导柱52上,针导柱52的上端固定有限位凸环85,第三弹簧84的一端与发射器支架80相抵,第三弹簧84的另一端与限位凸环85相抵,弹性凸条81的自由端延伸有第三凸起86,限位凸环85与第三凸起86相抵。进一步的,第三凸起86和限位凸环85两者相接触的部位均呈倒圆角设置。如此,在发射器支架80上的弹性凸条81脱离第三腔室82时,有利于针导柱52冲破弹性凸条 81的束缚向后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动开关包括设置在助针器壳体49上的按钮87,按钮87的下端固定有锁止杆88,锁止杆88上固定有锁止凸块89;助针器壳体49上开设有第三凹槽90,第三凹槽9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91,按钮87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90内,且锁止杆88贯穿第一通孔91,锁止凸块89位于助针器壳体49的内部;发射器支架80上开设有锁止孔92,发射器支架80上还开设有与锁止孔92相连通的第一避让口93;第三凹槽90内还安装有促使按钮87相对于助针器壳体49移动复位的第四弹性件,在按钮87处于初始位置时,锁止凸块89嵌入锁止孔92内,此时,锁止凸块89与锁止孔92的内壁相抵,以阻碍发射器支架80 的滑动;在锁止凸块89远离锁止孔92时,锁止杆88穿过第一避让口93,且发射器支架80 向下滑动。当按压按钮87时,锁止凸块89向下移动并远离锁止孔92,锁止杆88穿过第一避让口93,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同时,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按钮87恢复至初始位置。该制动开关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一个按压动作既可完成发射器支架80的释放。进一步的,第四弹性件为第四弹簧94,第四弹簧94套设在锁止杆88上,且第四弹簧94的一端与第三凹槽90的底部相抵,第四弹簧94的另一端与按钮87的下端相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射器50的底部还设有胶布,胶布可以为双面胶布,其一面与发射器粘接,在发射器与人体皮肤贴合是,双面胶布的另一面与人体皮肤粘接;发射器50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卡槽95,发射器支架80上对应第二卡槽95部位固定有弹性夹臂96,弹性夹臂96的材质为ABS或PC,弹性夹臂96上一体成型有第四凸起97,第四凸起97嵌入第二卡槽95内;第二卡槽95与第四凸起97呈斜面滑动配合,作为优选,斜面角度为45°。如此,在完成导引针48植入过程后,发射器上的胶布与人体皮肤贴合,取走助针器壳体49,此时发射器50与发射器支架80脱离,同时,发射器50贴贴附人体皮肤83上。第二卡槽95 与第四凸起97呈斜面滑动配合有利于发射器50与发射器80支架的脱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98,发射器支架80包括支架主体以及与支架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凸台99,第一凸台99上套设第二弹簧98,第二弹簧98的一端与支架主体相抵,第二弹簧98的另一端与助针器壳体49的内壁相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针48的上端形成第一卡扣58,第一卡扣58呈圆台结构,针导柱52的下端形成与第一卡扣58相配合的卡接口59;在第一卡扣58嵌入卡接口59内时,第一卡扣58与卡接口59卡接。进一步的,导引针48上位于第一卡扣58的下方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60,针导柱52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多个第二弹性卡凸61,第二弹性卡凸61的材质为 ABS或PC,多个第二弹性卡凸61相围合形成卡接口59;在第一卡扣58嵌入卡接口59内时,第二弹性卡凸61上的凸起嵌入第一环形凹槽60内。如此,在导引针48的植入过程中,第二弹性卡凸61上的凸起顶住第一环形凹槽60,便于导引针48的植入;在导引针48的退针过程中,第二弹性卡凸61上的凸起顶住第一环形凹槽60,便于导引针48的退针。
血糖检测仪,包括上述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植针退针结构。
实施例4: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推针制动开关。
如图12、以及图18~21所示,包括助针器壳体49以及设置在助针器壳体49上的按钮87,按钮87的下端固定有锁止杆88,锁止杆88上固定有锁止凸块89;助针器壳体49上开设有第三凹槽90,第三凹槽9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91,按钮87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90内,且锁止杆88贯穿第一通孔91,锁止凸块89位于助针器壳体49的内部;助针器壳体49内还滑动设置有发射器支架80,发射器支架80上开设有锁止孔92,发射器支架80上还开设有与锁止孔92相连通的第一避让口93;第三凹槽90内还安装有促使按钮87相对于助针器壳体 49移动复位的第四弹性件,在按钮87处于初始位置时,锁止凸块89嵌入锁止孔92内,此时,锁止凸块89与锁止孔92的内壁相抵,以阻碍发射器支架80的滑动;在锁止凸块89远离锁止孔92时,锁止杆88能够穿过第一避让口93,以使发射器支架80能够在助针器壳体 49内进行滑动。当按压按钮87时,锁止凸块89向下移动并远离锁止孔92,锁止杆88穿过第一避让口93,发射器支架80向下滑动,同时,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按钮87恢复至初始位置。该制动开关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一个按压动作既可完成发射器支架80的释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弹性件为第四弹簧94,第四弹簧94套设在锁止杆88上,且第四弹簧94的一端与第三凹槽90的底部相抵,第四弹簧94的另一端与按钮87的下端相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钮87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三弹性卡凸102,第三弹性卡凸102 的材质为ABS或PC,第三凹槽90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03,第三弹性卡凸102上的凸起嵌入第一滑槽103内。如此,第三弹性卡凸102上的凸起嵌入第一滑槽103内,避免按钮87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从第三凹槽90内弹出。进一步的,第三凹槽90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二导向槽105,第二导向槽105内开设第一滑槽103;第三弹性卡凸102嵌入第二导向槽105内。如此,第三弹性卡凸102嵌入第二导向槽105内,可以限制按钮87发生周向转动,以避免锁止杆88上的锁止凸块89转至第一避让口93处而释放发射器支架80。
血糖检测仪,包括上述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推针制动开关。
实施例5: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如图22~25所示,包括保护夹主体1,保护夹主体1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夹板2,两个弹性夹板2相配合共同夹持上针管 3;两个弹性夹板2上分别固定有捏板4,两个捏板4相向运动能够促使两个弹性夹板2张开;同时,弹性夹板2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壳体5相抵,弹性夹板2的另一端与上针管3 的第二底座6相抵。两个弹性夹板2的自由端之间构成夹持入口7,两个弹性夹板2之间构成第二夹持空间8;手捏两个捏板4使两者相向运动,进而促使两个弹性夹板2张开,上针管3穿过夹持入口7并嵌入两个弹性夹板2构成的第二夹持空间8内,松开两个捏板4,两个弹性夹板2夹紧上针管3,与此同时,弹性夹板2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壳体5相抵,弹性夹板2的另一端与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相抵,以阻碍上针管3的推行,进而可以避免因运输或剐蹭导致的机制误触发现象。在进行推针时,手捏两个捏板4使两者相向运动,使两个弹性夹板2张开,移动保护夹主体1使其远离上针管3,进而可以使上针管3进行自由推针。即保护夹取出前上针管3不可位移,取出后可推行。
整个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可在血糖检测仪使用过程中起到防误触的功能;在保护夹主动取下来之前不会发生运输掉落,剐蹭掉落,进而导致机制的误触发;机械结构保证产品推行机制在保护夹被取用下来之前处于静态状态,取出保护夹后激活产品推行机制,有效保护产品在运输和非主动取用状况下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针管3上开设有第四凹槽9,弹性夹板2上对应第四凹槽9部位延伸有第五凸起10,第五凸起10嵌入第四凹槽9内。如此,在保护夹装配至上针管3上时,可以避免保护夹发生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夹板2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保护夹主体1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2。如此,可以增强弹性夹板2的强度。进一步的,弹性夹板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三加强筋13。如此,进一步增强弹性夹板2的强度。同时,如图3所示,保护夹主体1上一体成型有加固板14,加固板14上靠近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 的一端与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相抵。
其中,保护夹主体1与弹性夹板2及其捏板4为一体结构。保护夹主体1、弹性夹板2以及捏板4的材质均为ABS或PC。
血糖检测仪,包括上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将该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应用在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可以起到防误触的功能。
实施例6: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按钮防误触结构。
本实施例公开了血糖检测仪上的按钮22防误触结构,如图26~30所示,包括助针器壳体 21、设置在助针器壳体21上的按钮22、以及滑动设置在助针器壳体21上的盖板23;助针器壳体21上位于按钮22部位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第一凸条24,第一凸条24的内侧开设有第二滑槽25,第二滑槽25内设有第三卡槽26,盖板23上对应第二滑槽25部位形成第六凸起 27;在盖板23上的第六凸起27沿第二滑槽25滑动并嵌入至第三卡槽26内时,第三卡槽26阻碍第六凸起27的滑动,且盖板23遮盖按钮22。盖板23上的第六凸起27沿第二滑槽25 滑动并嵌入至第三卡槽26内,第三卡槽26阻碍了第六凸起27的进一步滑动,与此同时,盖板23遮盖按钮22。在需要进行血糖检测时,用力推动盖板23使其脱离第二滑槽25即可进行按压操作。该盖板23与助针器壳体21共同组成推拉式按钮22防误触机制,避免了按钮 22被误触发的风险。该按钮22防误触结构的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操作方便,可实现产品在非正确使用情况下不被触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滑槽25的一端形成开口,第二滑槽2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凸条24的中部;以第二滑槽25的开口端为第二滑槽25的外侧端,第二滑槽25的另一端为第二滑槽25的内侧端;第二滑槽25内靠近其内侧端的部位形成有第七凸起32,第七凸起32与第二滑槽25的内侧端之间形成第三卡槽2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23的内侧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第一支撑凸条28,第一支撑凸条28与助针器壳体21相抵,以使盖板23与按钮22之间存有空间。通过第一支撑凸条28的支撑,可以确保盖板23和按钮22之间存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因盖板23发生变形而引起的触发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凸条24的同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盖板23入口,盖板23上的第六凸起27从盖板23入口滑入第二滑槽25内,两个第一凸条24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固定有第二凸条29,两个第一凸条24和第二凸条29相围合形成U形结构,且三者形成一体结构;盖板23与按钮22之间形成第一距离,第一凸条24和第二凸条29的厚度均大于第一距离。正是上述空间的存在,一些灰尘会通过该空间、以及按钮22与助针器壳体21之间的间隙进入仪器内,第二凸条29的设置可以减少灰尘进入仪器的内部。进一步的,盖板23的内侧位于盖板23入口的一端还固定有第二支撑凸条30,第二支撑凸条30与两个第一支撑凸条 28相围合形成U形结构,且三者形成一体结构,第二支撑凸条30与助针器壳体21相抵。一方面,第二支撑凸条30与第一支撑凸条28相配合共同支撑盖板23;另一方面,第二凸条29、第二支撑凸条30以及两个第一凸条24相围合形成一个密封的结构,可以有效的阻止灰尘进入仪器的内部。
同时,盖板的外侧还固定有多个防滑凸环。
血糖检测仪,包括上述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按钮防误触结构。将该按钮防误触结构应用在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可以起到按钮防误触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指定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各部件之间位置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关系。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包括保护夹主体(1),所述保护夹主体(1)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弹性夹板(2),两个弹性夹板(2)相配合共同夹持上针管(3);所述两个弹性夹板(2)上分别固定有捏板(4),两个捏板(4)相向运动能够促使两个弹性夹板(2)张开;同时,所述弹性夹板(2)的一端与血糖检测仪的针托壳体(5)相抵,所述弹性夹板(2)的另一端与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上针管(3)上开设有第四凹槽(9),所述弹性夹板(2)上对应所述第四凹槽(9)部位延伸有第五凸起(10),所述第五凸起(10)嵌入所述第四凹槽(9)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夹板(2)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所述保护夹主体(1)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夹板(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多个第三加强筋(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夹主体(1)上一体成型有加固板(14),所述加固板(14)上靠近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的一端与上针管(3)的第二底座(6)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夹主体(1)与所述弹性夹板(2)及其所述捏板(4)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夹主体(1)、所述弹性夹板(2)以及所述捏板(4)的材质均为ABS或PC。
8.血糖检测仪,其特征是: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糖检测仪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838996.1U CN216417180U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838996.1U CN216417180U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17180U true CN216417180U (zh) | 2022-05-03 |
Family
ID=81339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838996.1U Active CN216417180U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17180U (zh) |
-
2021
- 2021-11-18 CN CN202122838996.1U patent/CN2164171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495292U (zh) | 血糖检测仪上的值针结构 | |
TWI737122B (zh) | 生物感測器之植入裝置 | |
US7883523B2 (en) | Lancet assembly | |
US7909842B2 (en) | Lancing devices having depth adjustment assembly | |
JP6420031B2 (ja) | 垂直式輸液セット及び使い捨て挿入具 | |
EP0433050B1 (en)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blood sampling devices | |
JP2006507061A (ja) | リセット可能な解放安全装置を有する自動注射装置 | |
CA2618683A1 (en) | Needle insertion device, and lancet assembly and injector assembly that form the same | |
JP2004154575A (ja) | 医薬品用針アセンブリ | |
CN216311657U (zh)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按钮防误触结构 | |
CN216495287U (zh) | 分析物检测装置安装单元 | |
CN216652295U (zh) | 分析物检测装置安装单元 | |
CA2654397A1 (en) | Lancet assembly | |
CN216417180U (zh)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夹式防误触保护夹 | |
WO2010050350A1 (ja) | 体液採取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に使用する穿刺針着脱部材 | |
CN216417179U (zh) | 血糖检测仪上的上针结构 | |
CN216417181U (zh)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推针制动开关 | |
CN216417177U (zh) | 血糖检测仪及其上的植针退针结构 | |
WO2023046154A1 (zh) | 分析物传感器固定装置 | |
CN214387456U (zh) | 植入工具 | |
CN114831633A (zh) | 一种传感器植入装置 | |
US8323303B2 (en) | Lancing device | |
JP2024504922A (ja) | 使い捨て採血器 | |
EP3687401B1 (en) | A blood sampling device | |
CN218247218U (zh) | 分析物检测装置安装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