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4419U -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54419U CN216354419U CN202122676176.7U CN202122676176U CN216354419U CN 216354419 U CN216354419 U CN 216354419U CN 202122676176 U CN202122676176 U CN 202122676176U CN 216354419 U CN216354419 U CN 2163544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 cooling
- flow channel
- liquid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件和第二冷却件。设计时,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设计为相互隔开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同时,在第一冷却件外设置第二冷却件,并将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一流道上,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二流道上,这样使得隔开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第二冷却件的作用下实现连通。即当冷却液通入进液口后,会通过第一流道经由第三流道返回至第二流道中,并最终由出液口排出。本申请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隔开设计,使得冷却液只能借助外部第三流道完成流通,如此设计,利用外部第三流道实现冷却液流动,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越来越受消费者广泛关注。为了获取高性能续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在设计时逐步提升,其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而这一系列结构设计,势必会给电池包带来散热问题。
为加快电池包散热,现有电池包内普遍采用液冷系统,以对电池包内进行冷却降温。然而,受限于传统液冷系统结构设计缺陷,导致内外侧流道之间的流阻增大,压降升高,导致其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提高散热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件,内部具有隔开设置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冷却件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第二冷却件,位于所述第一冷却件外,且内部具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二冷却件上设有均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至少两个连接管,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上述的冷却结构,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设计为相互隔开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同时,在第一冷却件外设置第二冷却件,并将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一流道上,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二流道上,这样使得隔开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第二冷却件的作用下实现连通。即当冷却液通入进液口后,会通过第一流道经由第三流道返回至第二流道中,并最终由出液口排出。本申请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隔开设计,使得冷却液只能借助外部第三流道完成流通,如此设计,利用外部第三流道实现冷却液流动,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段与第二流段、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流段和所述第二流段的第三流段,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段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段连通。如此,使得第一流道中的冷却液在进入第三流道之前,能依次流经第一流段、第三流段和第二流段,保证冷却液在电池包内充分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流段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流段上与所述第一流段连通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段的相对两侧,使得冷却液在冷却结构中以“两边进中间回”的方式进行流动,有效减小液冷系统的流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流段上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冷却件的边缘延伸设置,有利于增大第三流段在第一冷却件内的分布范围,从而提升冷却结构的冷却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冷却件上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分别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对应连通。如此,使得冷却液稳定流动,保证冷却结构运行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件包括第一外壳及盖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上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流道。这样有利于简化第三流道的制作,提高冷却结构的制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上朝向所述第三流道的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用于对所述第三流道中的冷却液进行导流。如此,对第三流道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使之稳定流动,减少因紊流或激流而造成的较大流阻,从而使得冷却系统的压降有效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部由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朝向所述第三流道凸起形成,并用于沿着所述第三流道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流道或者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保证第一流道或者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稳定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件和/或第二冷却件为板状结构,相比传统管路连接,能更好地布置于电池包内,以便更好有效利用电池包内部空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
上述的电池包,采用以上的冷却结构,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设计为相互隔开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同时,在第一冷却件外设置第二冷却件,并将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一流道上,至少一个连接管连通在第二流道上,这样使得隔开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第二冷却件的作用下实现连通。即当冷却液通入进液口后,会通过第一流道经由第三流道返回至第二流道中,并最终由出液口排出。本申请将第一冷却件内部流道隔开设计,使得冷却液只能借助外部第三流道完成流通,如此设计,利用外部第三流道实现冷却液流动,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冷却结构一视角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冷却结构另一视角图;
图3为图1中所述的冷却结构沿着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圈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00、冷却结构;110、第一冷却件;111、第一流道;1111、第一流段;1112、第二流段;1113、第三流段;112、第二流道;113、进液口;114、出液口;115、第三外壳;116、第四外壳;117、第二导流部;120、第二冷却件;121、第三流道;122、第一导流部;123、第一外壳;124、第二外壳;125、连接管;130、第一接头;140、第二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本发明人注意到,动力电池在冷却散热时,通常采用底部冷板。冷却时,将冷却水通入底部冷板内部流道中,使之在内部流动,以带走动力电池运行产生的热量。然而,在冷却水流出底部冷板之前,具有较大的流阻,导致冷却水在流动时的压降增大,减少冷却水的流量,影响动力电池的冷却效果。另外,长期以往,通入的冷却水无法有效满足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无法及时带走热量,导致热量积累,容易引起动力电池起火,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缓解冷却水流动的流阻,申请人研究发现,可以在设计上为底部冷板外部设置外部流道。具体为将底部冷板内的冷却水引出,再重回至底部冷板内。例如,在底部冷板外设置外部流道,使得冷却水流动时,会流经外部流道,以代替底部冷板中至少一端内部流道,减少冷却水的内部流阻。然而,外部增设流道后,底部冷板内的冷却水还会存在部分的流阻。例如,当冷却水通入底部冷板后,部分冷却水进入外部流道,另一部分冷却水依然流经整个底部冷板的内部流道,导致液冷系统沿程损失依然较高。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液冷系统沿程损失较大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冷却结构100,请参考图1与图2,通过在第一冷却件110内设置两个隔开的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并外部设置第二冷却件120,使得至少一个连接管125连通在第一流道111上,至少一个连接管125连通在第二流道112上。
在这样的冷却结构100中,由于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之间完全断开,因此,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之间只能由第三流道121完成连通,完全替代第一冷却件110的部分内部流道,这样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需求的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请参考图1,本申请可将第二冷却件120设计为板状结构,以适配电池内部空间。同时,第二冷却件120与第一冷却件110之间间距可根据电池内部实际空间调整,比如:将连接管125的高度尺寸缩短,以使第二冷却件120更加贴近第一冷却件110。
随着动力电池发热量进一步增大,在设计第三流道121时,可将其宽度、高度等结构尺寸进一步增大,以进一步减小冷却液的流阻。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液可为冷却水,也可为其他具有导热系数较大的液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冷却结构100可以但不限用于动力电池、电机、变压器等高发热装置中。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公开的冷却结构100等组成该冷却系统,这样有利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提高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可为动力电池、普通供电电池等。该普通供电电池可应用在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而动力电池可应用在但不限于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池包为动力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电池包包括冷却结构100、箱体及电池单体。在电池包中,电池单体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包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单体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电池包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包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每个电池单体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100。请继续参考图1与图2,冷却结构100包括:第一冷却件110与第二冷却件120。第一冷却件110内部具有隔开设置的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第一冷却件110上设有进液口113与出液口114。进液口113与第一流道111连通,出液口114与第二流道112连通。第二冷却件120位于第一冷却件110外,且内部具有第三流道121,第二冷却件120上设有均与第三流道121连通的至少两个连接管125。至少一个连接管125与第一流道111连通,至少一个连接管125与第二流道112连通。
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隔开设置应理解为: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为断开,不连通,具体可参考图2。至于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之间的具体流道设计有多种,比如: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均可为但不限于呈S形来回弯曲设计;或者呈螺旋盘绕设计;又或者呈方形流道设计等。
另外,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只需能实现两者断开、不连通即可。
第三流道121与第一流道111之间的连接管125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数量。当第三流道121与第一流道111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接管125时,第一流道111中的冷却液流入第三流道121中的流量则更多,这样有利于加快冷却液在冷却系统中的流动。同样,第三流道121与第二流道112之间的连接管125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数量。当第三流道121与第一流道111之间采用两个以上连接管125实现连通时,更多冷却液流出第三流道121外。其中,冷却液可为但不限于冷却水、冷却油或者其他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液体。
当然,连接管125在第一流道111的连通位置理应远离进液口113设置,这样避免刚进入的冷却液直接进入第三流道121中,比如:连接管125在第一流道111上的连通位置可位于第一流道111远离进液口113的一端处。而对于连接管125在第二流道112上的连通位置可邻近出液口114设置,以保证第三流道121中的冷却液及时从出液口114中排出。
为了加快冷却液的流动,可将第二冷却件120的数量设计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二冷却件120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冷却件120并列设于第一冷却件110外部。而第二冷却件120在第一冷却件110的外部布置,可位于第一冷却件110的任一侧,只需满足至少一个连接管125连通第一流道111,至少一个连接管125连通第二流道112即可,比如:第二冷却件120布置于第一冷却件110朝向电池单体的一侧。
第三流道121的布置可根据电池包内部的高度空间设计,为减小流阻和降低压降,可尽快拓宽第三流道121。同时,第三流道121的内壁可采用镜面或者圆角设计,以进一步减小流动阻力。
当冷却液通入进液口113后,会通过第一流道111经由第三流道121返回至第二流道112中,并最终由出液口114排出。本实施例将第一冷却件110内部流道隔开设计,使得冷却液只能借助外部第三流道121完成流通,如此设计,利用外部第三流道121实现冷却液流动,便于减小液冷系统流阻,降低系统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第一流道1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段1111与第二流段1112、以及连通于第一流段1111和第二流段1112的第三流段1113。进液口113与第一流段1111连通,连接管125与第二流段1112连通。
第三流段1113的形式有多种设计,比如:第三流段1113可为但不限于呈S形来回弯曲设计;或者呈螺旋盘绕设计;又或者呈方形流道设计等。同时,第三流段1113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第三流段1113均连通在第一流段1111和第二流段1112,以增加第一流段1111和第二流段1112之间的流量,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将进液口113设置在第一流段1111上,连接管125设置在第二流段1112上,使得第一流道111中的冷却液在进入第三流道121之前,能依次流经第一流段1111、第三流段1113和第二流段1112,保证冷却液在电池包内充分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第三流段1113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三流段1113上与第一流段1111连通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流段1111的相对两侧。
至少两个第三流段1113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流段1111的相对两侧,应理解为:第一流段1111中的冷却液至少分为两股,一股冷却液进入一侧的第三流段1113中,另一股冷却液进入另一侧的第三流段1113中,以实现冷却液两边进入。
另外,至少两个第三流段1113的一端在第一流段1111中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可错位分布,也可正对分布。当至少两个第三流段1113的一端在第一流段1111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上错位分布时,一股冷却液先进入最靠近进液口113分布的第三流段1113中;另一股冷却液后进入远离进液口113分布的第三流段1113中。
将至少两个第三流段1113分别连通在第一流段1111的相对两侧,使得进液口113通入的冷却液分别由两边进入第三流段1113中;再统一汇聚在第二流段1112中,并由第二流段1112中进入第三流道121中。如此,使得冷却液在冷却结构100中以“两边进中间回”的方式进行流动,有效减小液冷系统的流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第三流段1113上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冷却件110的边缘延伸设置。
第一冷却件110的边缘应指第一冷却件110的外轮廓的边,即第一冷却件110的周向边缘。当第一冷却件110的外轮廓可呈但不限于凸状、凹状、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当第一冷却件110的外轮廓呈凸状时,第三流段1113的至少一部分也呈凸状延伸。当然,第三流段1113除了有呈凸状延伸的一段外,还可包括任一形状的延伸设计。
另外,第一冷却件110和第二冷却件120的外形设计有多种选择,比如:第一冷却件110和第二冷却件120整体均呈但不限于板状设计。当第二冷却件120呈板状设计时,与传统的管路连接对比,该板状设计能更好布置,能更有效利用电池包的内部空间。
将第三流段1113上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冷却件110的边缘延伸设置,使得第三流段1113在第一冷却件110内合理分布,有利于增大第三流段1113在第一冷却件110内的分布范围,从而提升冷却结构100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冷却结构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冷却件110上的第一接头130与第二接头140,第一接头130与第二接头140分别与进液口113、出液口114对应连通。
第一接头130和第二接头140分别在第一冷却件110上的连接方式均可为但不仅限于螺纹套接、卡接、铆接、焊接等。同时,为了避免第一冷却件110与第二冷却件120之间发生冷却液泄露,需保证连接管125分别与第一冷却件110、第二冷却件120密封连接。比如:连接管125在第一冷却件110、第二冷却件120上分别采用焊接。
利用第一接头130和第二接头140,方便外界向进液口113中通入冷却液;也方便出液口114中的冷却液向外界输出,如此,使得冷却液稳定流动,保证冷却结构100运行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3与图4,第二冷却件120包括第一外壳123及盖设于第一外壳123上的第二外壳124。第一外壳123与第二外壳124之间形成有第三流道121。
第一外壳123与第二外壳124之间形成第三流道121,其实现方式可为:第一外壳123内侧凹陷设计;或者,第二外壳124内侧凹陷设计;又或者,第一外壳123和第二外壳124的内侧均凹陷设计等。
可选地,第一外壳123与第二外壳12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销接、粘接等。
将第一外壳123盖设于第二外壳124上,以使两者之间形成第三流道121,这样有利于简化第三流道121的制作,提高冷却结构100的制作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与图4,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上朝向第三流道121的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部122。第一导流部122用于对第三流道121中的冷却液进行导流。
第一导流部122为对第三流道121中的冷却液具有导向、引流作用,能对处于激流或者紊流状态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以使其稳定流动。其中,第一导流部122可为组合式装在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上;也可以一体式结构设于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上。
同时,第一导流部122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一导流部12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流部122在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上并列间隔设置。
在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的内侧设置第一导流部122,对第三流道121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使之稳定流动,减少因紊流或激流而造成的较大流阻,从而使得冷却系统的压降有效降低。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与图4,第一导流部122由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朝向第三流道121凸起形成,并用于沿着第三流道121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延伸设置。
第三流道121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指:冷却液从进入第三流道121内开始到从第三流道121流出时所形成的流动方向。其流动方向可为直线方向,也可为曲线方向。当流动方向为曲线时,第一导流部122则顺着该流动方向曲线延伸。
将第一导流部122由第一外壳123和/或第二外壳124凸起形成,以便简化第一导流部122在第三流道121内的安装工艺,提高冷却结构100的制作效率。同时,也便于减少第一导流部122与第一外壳123或者第二外壳124之间的连接结构所占空间,增大第三流道121内有效流动空间,以提高冷却结构100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与图4,第一流道111和/或第二流道112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部117。第二导流部117用于对第一流道111或者第二流道112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
第二导流部117为对第一流道111和/或第二流道112中的冷却液具有导向、引流作用,能对处于激流或者紊流状态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以使其稳定流动。其中,第二导流部117可为组合式装在第一流道111和/或第二流道112内壁上;也可以一体式结构设于第一流道111和/或第二流道112内壁上。
同时,第一导流部122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一导流部12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流部122在第一流道111和/或第二流道112内壁上并列间隔设置。
在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的成型设计可为:第一冷却件110包括第三外壳115及盖设于第三外壳115上的第四外壳116。第三外壳115与第四外壳116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
在第一冷却件110的内侧设置第二导流部117,对第一流道111或者第二流道112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使之稳定流动,减少因紊流或激流而造成的较大流阻,从而使得冷却系统的压降有效降低。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第一冷却件110和/或第二冷却件120为板状结构。
板状结构也可理解为扁状结构,其具有相对两侧的表面。
将第二冷却件120设计为板状结构,相比传统管路连接,能更好地布置于电池包内,以便更好有效利用电池包内部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冷却结构100。
电池包可以用于在前述任一用电设备或者工具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与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层冷板的流道,包括第一冷却件110和第二冷却件120。第一冷却件110和第二冷却件120均板状设计,替代传统管路连接,有效利用电池包内部空间。同时,第一冷却件110内具有隔开的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且上设有出液口114和进液口113。第二冷却件120上设有两个连接管125。一个连接管125与第一流道111连接,另一个连接管125与第二流道112连接,第一流道111采用“两边进中间回”的布置设计,以减小液冷系统流阻。
Claims (10)
1.一种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却件,内部具有隔开设置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冷却件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第二冷却件,位于所述第一冷却件外,且内部具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二冷却件上设有均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至少两个连接管,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段与第二流段、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流段和所述第二流段的第三流段,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段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段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段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流段上与所述第一流段连通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段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段上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冷却件的边缘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冷却件上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分别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对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件包括第一外壳及盖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上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上朝向所述第三流道的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用于对所述第三流道中的冷却液进行导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由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朝向所述第三流道凸起形成,并用于沿着所述第三流道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流道或者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和/或,
所述第一冷却件和/或第二冷却件为板状结构。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76176.7U CN216354419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76176.7U CN216354419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54419U true CN216354419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3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76176.7U Active CN216354419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544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28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系统及储能电站 |
-
2021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176.7U patent/CN21635441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28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系统及储能电站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788555U (zh) |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 |
WO2023201923A1 (zh) | 水冷板组件、水冷系统、电池及其箱体以及用电装置 | |
CN114665188B (zh) | 水冷板组件、水冷系统、电池及其箱体以及用电装置 | |
JP7368638B2 (ja) | 水冷ユニット、電池パック及び装置 | |
WO2023160118A1 (zh) | 电池、用电装置 | |
CN216354419U (zh) | 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 |
CN117981143A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6389525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6872163U (zh) | 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6903182U (zh) | 电池箱体、集成液冷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6120489U (zh) | 电池壳体、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6799352A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102216U (zh) | 热管理组件、电池的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327875U (zh) | 热管理装置、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1447274U (zh) | 导热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632685U (zh) | 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9419175U (zh) | 用于冷却电池的液冷板装置和对应的电芯模块及电池装置 | |
CN221304810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150151U (zh) | 热管理组件、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 |
CN219303780U (zh)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569748U (zh) | 冷板组件、冷却系统、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585365U (zh) | 一种电池的冷却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9086085U (zh) | 液冷件、液冷组件、液冷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9959141U (zh) | 储能液冷箱体 | |
CN221928428U (zh) | 电池、用电装置和膨胀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