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2248U -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2248U
CN216352248U CN202122158222.4U CN202122158222U CN216352248U CN 216352248 U CN216352248 U CN 216352248U CN 202122158222 U CN202122158222 U CN 202122158222U CN 216352248 U CN216352248 U CN 216352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obile terminal
touch screen
terminal housing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582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墨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5822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2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2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2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壳体包括:面壳组件,所述面壳组件朝向所述触摸屏的背面侧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触摸屏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面胶层,所述面胶层设置在所述触摸屏和所述第一台阶之间。解决了在触摸屏黑边做窄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证触摸屏面胶层粘结的厚度,又能避免触摸屏外观溢胶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屏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大屏因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中,如何将触摸屏的黑边做窄也是增大使用屏幕的一种方法。
通常触摸屏的黑边常规会做的比较宽,且减小触摸屏黑边一直受限于点胶宽度,点胶溢胶问题。而现有技术中,一般选择直接在触摸屏的点胶面上做支承骨位来支承触摸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支承触摸屏,但由于点胶面本就不宽,在保证触摸屏与面壳之间的面胶层形成均匀厚度,保证面胶层粘结力的前提下,同时,也加重了触摸屏点胶溢胶,导致触摸屏受力不均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在触摸屏黑边做窄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证触摸屏面胶层粘结的厚度,又能避免触摸屏外观溢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用于连接触摸屏,所述移动终端壳体包括:
面壳组件,所述面壳组件朝向所述触摸屏的背面侧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触摸屏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
面胶层,所述面胶层设置在所述触摸屏和所述第一台阶之间。
进一步,所述面壳组件包括:
底板部,所述底板部位于所述触摸屏的背面侧;
边框部,所述边框部环绕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周边,并形成内腔。
进一步,所述边框部包括:
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一侧;
第二边框,所述第二边框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的邻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
第三边框,所述第三边框与所述第一边框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
第四边框,所述第四边框与所述第二边框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
进一步,所述第一边框朝向所述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三边框朝向所述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三台阶;
两个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所述第三台阶相接。
进一步,所述底板部包括:
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设置在所述底板部朝向所述第一边框方向的一侧;
第一方孔,所述第一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孔朝向所述第二边框方向的一侧,并紧邻置所述第一圆孔设置。
进一步,所述底板部还包括:
第二方孔,所述第二方孔设置在所述底板部朝向所述第三边框方向的一侧;
第一方形槽,所述第一方形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孔与所述第三边框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方形槽内还设置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内设置有第二圆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台阶的宽度为0.15mm。
进一步,所述第一斜面的水平宽度为0.35mm。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面壳组件上朝向所述触摸屏一侧设置第一台阶,并在所述第一台阶的边缘设置第一斜面,使得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触摸屏用面胶层连接时,所述第一斜面引导面胶层向所述面壳组件内部延展。当在所述第一台阶涂上面胶层时,将所述触摸屏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将触摸屏向下挤压,在挤压压力的作用下,多余的面胶层会顺着所述第一斜面延展,从而避免多余面胶层出现溢胶现象,保证了所述触摸屏与所述面壳组件之间面胶层粘结的粘合力,解决了在触摸屏黑边做窄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证触摸屏面胶层粘结的厚度,又能避免触摸屏外观溢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实施例面壳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实施例触摸屏下压时面胶层的延展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实施例面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触摸屏;200、面壳组件;210、第一台阶;220、第一斜面;230、边框部;260、底板部;231、第一边框;232、第二边框;233、第三边框;234、第四边框;235、第一凸台;236、第二凸台;237、第三凸台;238、第四凸台;239、第二台阶;240、第三台阶; 241、第一凹槽;261、第一圆孔;262、第一方孔;263、第二圆槽; 264、第二方形槽;265、第二方孔;266、第一方形槽;267、第三方形槽;268、第一沉槽;269、第二圆孔;290、内腔;300、面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大屏因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中,如何将触摸屏的黑边做窄也是增大使用屏幕的一种方法。通常触摸屏的黑边常规会做的比较宽,且减小触摸屏黑边一直受限于点胶宽度,点胶溢胶问题。而现有技术中,一般选择直接在触摸屏的点胶面上做支承骨位来支承触摸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支承触摸屏,但由于点胶面本就不宽,在保证触摸屏与面壳之间的面胶层形成均匀厚度,保证面胶层粘结力的前提下,同时,也加重了触摸屏点胶溢胶,导致触摸屏受力不均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壳体,用于连接触摸屏,以所述移动终端壳体水平放置在水平面上为例,以朝向所述移动终端壳体中心方向为内侧,以背离所述移动终端壳体中心方向为外侧;并以所述触摸屏朝向使用者的一侧为显示侧,以背离使用者的一侧为背面侧。如图1、图2 和图3所示,所述移动终端壳体包括:面壳组件200和面胶层300。所述面壳组件200朝向所述触摸屏100的背面侧设置有第一台阶210,所述第一台阶210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220;所述触摸屏100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210上,所述面胶层300设置在所述触摸屏100和所述第一台阶210之间,所述第一台阶210与所述触摸屏100使用所述面胶层300连接时,所述第一斜面220引导所述面胶层300向所述面壳组件200内部延展。通过上述设置,所述触摸屏100通过与所述第一台阶210粘接,从而实现连接于所述面壳组件200,由于所述第一台阶21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220,在使用所述面胶层300时,将所述面胶层300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210和所述触摸屏 100的接触面之间,将触摸屏100向下挤压,在挤压压力的作用下,如图 4、图5和图6所示,上述设计因为有了一圈完整的多所述触摸屏100的支承,使得所述触摸屏100没有局部受力,在跌落滚筒等强度测试中更优于现有技术中的局部骨位的点胶方式,多余的所述面胶层300会顺着所述第一斜面220延展,从而避免多余所述面胶层300在所述面壳组件200与所述触摸屏100之间的溢胶现象,保证所述触摸屏100与所述面壳组件200之间所述面胶层300粘结的粘合力。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所述面壳组件200上朝向所述触摸屏100一侧设置第一台阶210,并在所述第一台阶210的边缘设置第一斜面220,使得所述第一台阶210与所述触摸屏100用所述面胶层300连接时,所述第一斜面220 引导所述面胶层300向所述面壳组件200内部延展。当在所述第一台阶210 涂上所述面胶层300时,将所述触摸屏100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210上,将触摸屏100向下挤压,在挤压压力的作用下,多余的所述面胶层300会顺着所述第一斜面220延展,从而避免多余所述面胶层300出现溢胶现象,保证了所述触摸屏100与所述面壳组件200之间所述面胶层300粘结的粘合力,解决了在触摸屏100黑边做窄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证触摸屏100所述面胶层 300粘结的厚度,又能避免触摸屏100外观溢胶的问题。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台阶210需要设定一定的宽度才能够很好的支撑所述触摸屏100,当然,其宽度跟与移动终端触摸屏100的尺寸有关,所述第一台阶210宽度a 的范围可以设置为0.1-0.2mm,在保证所述触摸屏100能够稳固的支撑在所述第一台阶210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使得所述触摸屏100的黑边尽可能的变窄。最佳的,所述第一台阶210的宽度a为0.15mm,不仅可以保证所述触摸屏100稳固的支撑在所述第一台阶210上,还可以保证所述触摸屏100的黑边尽可能的变窄,为屏幕增大提供了保障,同时,还能保证所述面壳组件200内部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在保证所述第一台阶210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斜面220也需要设置一定的水平宽度,保证溢出的所述面胶层300延展在所述第一斜面220上,所述第一斜面220的水平宽度的范围与所述第一台阶210的宽度有关,也与移动终端触摸屏100的尺寸有关,所述第一斜面 220的水平宽度b的范围为0.3-0.4mm,使得在所述触摸屏100被向下的过程中,溢出的所述面胶层300顺利延展在所述第一斜面220上,而不进入内腔290内部。最佳的,所述第一斜面220的水平宽度b为0.35mm,不仅可以保证溢出的所述面胶层300顺利延展在所述第一斜面220上,还可以保证所述面壳组件200的所述内腔290容积尽可能大,为所述面壳组件200内放置电路板等电器元件保障了空间。易于想到,所述第一斜面220有一定的倾斜角,所述倾斜角度可根据所述第一斜面220的水平宽度而设置,所述第一斜面220的水平倾斜角度可设置为5°至30°之间。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所述面壳组件200包括:边框部230和底板部260。所述底板部260位于所述触摸屏100的背面侧,所述边框部230环绕设置在所述底板部260的周边,并形成所述内腔290。通过上述设置,所述边框部230环绕设置在所述底板部260周边,并将所述触摸屏100设置在所述边框部230上的所述第一台阶210上,在所述内腔290内设置电路板,形成完整的移动终端,保证了电路板的放置空间。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所述边框部230包括:第一边框231,第二边框232,第三边框233,以及第四边框234。所述第一边框 231设置在所述底板部260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框232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 231的邻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231,所述第三边框233与所述第一边框231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232,所述第四边框234与所述第二边框232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231和所述第三边框 233,所述第一边框231,所述第二边框232,所述第三边框233,以及所述第四边框234依次环绕连接形成所述内腔290,并为所述触摸屏100提供支撑。
具体的,所述第一边框231上背离所述底板部260的方向还设置有第一凸台235,同样的,所述第二边框232上背离所述底板部260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凸台236,所述第三边框233上背离所述底板部260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凸台237,所述第四边框234上背离所述底板部260的方向设置有第四凸台 238,所述第一凸台235,所述第二凸台236,所述第三凸台237和所述第四凸台238依次环绕连接,并将所述触摸屏100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台 235,所述第二凸台236,所述第三凸台237和所述第四凸台238的高度相同,且为了保证移动终端外观的平滑,所述第一凸台235,所述第二凸台 236,所述第三凸台237和所述第四凸台238的高度等于所述触摸屏100的边缘高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边框231朝向所述内腔290方向设置有第二台阶239,所述第三边框233朝向所述内腔290方向设置有第三台阶240,两个所述第一台阶210与所述第二台阶239、所述第三台阶240相接,两个所述第一台阶210与所述第二台阶239、所述第三台阶240在所述第一凸台235,所述第二凸台236,所述第三凸台237和所述第四凸台238的作用下环绕形成内槽,所述内槽用于放置所述触摸屏100。
具体的,所述第二边框232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241,多个所述第一凹槽24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边框232的外侧,多个所述第一凹槽241 便于所述面壳组件200卡嵌在移动终端的外壳上。所述第四边框234与所述第二边框232外侧特征相同,所述第四边框234外侧也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 241,多个所述第一凹槽24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四边框234的外侧,所述第二边框232和所述第四边框234的多个所述第一凹槽241使得所述面壳组件 200卡嵌在移动终端的外壳上更加牢固,还能够便于所述外壳组件加工。同理,为了方便与移动终端外壳装配,所述第一边框231和所述第三边框 233上也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241。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所述底板部260包括:第一圆孔261和第一方孔262。所述第一圆孔261设置在所述底板部260朝向所述第一边框231方向的一侧,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可通过所述第一圆孔261穿过,所述第一方孔262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孔261朝向所述第二边框232方向的一侧,并紧邻置所述第一圆孔261设置,移动终端的手电筒可通过所述第一方孔262穿过,所述第一圆孔261和所述第一方孔262均为通孔。具体的,所述底板部260朝向所述第一边框231方向的一侧还包括:第二圆槽 263和第二方形槽264,两个所述第二圆槽26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孔261 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圆槽263内均设置有第二圆孔269,所述第二圆孔 269为通孔。两个所述第二方形槽264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边框232方向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四边框234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方形槽264的开口朝向所述内腔290,所述第二方形槽264为长方形槽。易于想到,所述第二圆槽263和所述第二方形槽264除了便于所述面壳组件200加工制造,还便于在所述内腔290内安装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和线路布置。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结构中,所述底板部260还包括:第二方孔265,第一方形槽266和第三方形槽267。所述第二方孔265设置在所述底板部260朝向所述第三边框233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孔265为通孔,所述第二方孔265可用于移动终端的线路通道。所述第一方形槽266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孔265与所述第三边框233之间,所述第一方形槽266内还设置有第一沉槽268,所述第一沉槽268内设置有第二圆孔269。两个所述第三方形槽267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边框232方向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四边框234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方形槽267的开口朝向所述内腔290,所述第三方形槽267为长方形槽。易于想到,所述面壳组件200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方便与主板螺丝连接。上述设置,既能方便所述面壳组件200的加工成型,又能方便所述面壳组件200与主线路板、天线线路、电池等移动终端部件的装配。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通过上述设置,所述触摸屏100连接于所述面壳组件200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台阶210上涂所述面胶层300,当所述触摸屏100朝向所述面壳组件200挤压的过程中,多余的所述面胶层300朝向所述第一斜面220方向延展,从而避免多余所述面胶层300在所述面壳组件200与所述触摸屏100之间的溢胶现象,保证所述触摸屏100与所述面壳组件200之间所述面胶层300粘结的粘合力,将所述触摸屏100的黑边做到最窄化,增大所述触摸屏100的使用面积,提高所述移动终端的使用体验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面壳组件200上朝向所述触摸屏100 一侧设置第一台阶210,并在所述第一台阶210的边缘设置第一斜面220,使得所述第一台阶210与所述触摸屏100用所述面胶层300连接时,所述第一斜面220引导所述面胶层300向所述面壳组件200内部延展。当在所述第一台阶210涂上所述面胶层300时,将所述触摸屏100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 210上,将触摸屏100向下挤压,在挤压压力的作用下,多余的所述面胶层 300会顺着所述第一斜面220延展,从而避免多余所述面胶层300出现溢胶现象,保证了所述触摸屏100与所述面壳组件200之间所述面胶层300粘结的粘合力,解决了在触摸屏100黑边做窄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证触摸屏100 所述面胶层300粘结的厚度,又能避免触摸屏100外观溢胶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壳体,用于连接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壳体包括:
面壳组件,所述面壳组件朝向所述触摸屏的背面侧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触摸屏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
面胶层,所述面胶层设置在所述触摸屏和所述第一台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组件包括:
底板部,所述底板部位于所述触摸屏的背面侧;
边框部,所述边框部环绕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周边,并形成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部包括:
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一侧;
第二边框,所述第二边框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的邻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
第三边框,所述第三边框与所述第一边框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
第四边框,所述第四边框与所述第二边框相对立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朝向所述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三边框朝向所述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三台阶;
两个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所述第三台阶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包括:
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设置在所述底板部朝向所述第一边框方向的一侧;
第一方孔,所述第一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孔朝向所述第二边框方向的一侧,并紧邻置所述第一圆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还包括:
第二方孔,所述第二方孔设置在所述底板部朝向所述第三边框方向的一侧;
第一方形槽,所述第一方形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孔与所述第三边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形槽内还设置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内设置有第二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的宽度为0.1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的水平宽度为0.35mm。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壳体。
CN202122158222.4U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16352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8222.4U CN216352248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8222.4U CN216352248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2248U true CN216352248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0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58222.4U Active CN216352248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2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43342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9525769B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751549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049696A (zh) 摄像模组及其线路板
CN115397167B (zh) 后盖组件和移动终端
CN216352248U (zh)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US10613374B2 (en)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P2530914B1 (en) Support board for main board with broken board structure in mobile telephone
CN204906517U (zh) 摄像模组及其线路板
CN113067920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7257514B (zh) 麦克风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5818280U (zh) 摄像头模组
KR20200045472A (ko) 감광 어셈블리, 이미징 모듈, 인텔리전트 단말 및 감광 어셈블리의 제조 방법과 몰드
CN210780975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075310U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9748899U (zh) 一种线路板
CN215933079U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14840055A (zh) 键盘及电子设备
CN210694486U (zh) 一种电子器件固定板以及电路板与电子器件的连接结构
CN216721453U (zh) 电子设备
CN112311979B (zh) 摄像装置与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785147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2098570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手机主板
CN214795493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91122B (zh) 一种前壳组件、电视机及其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