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9708U -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9708U
CN216339708U CN202122247663.1U CN202122247663U CN216339708U CN 216339708 U CN216339708 U CN 216339708U CN 202122247663 U CN202122247663 U CN 202122247663U CN 216339708 U CN216339708 U CN 216339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p
waterstop
partition
middle hole
si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766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雁冰
常青
赵广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Oriental Yuhong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riental Yuhong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riental Yuhong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riental Yuhong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766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9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9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9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设置在混凝土的接缝处,包括:止水带本体中部设置有中孔,中孔凸起于止水带本体的一侧;中孔朝向止水带本体的一侧具有开口,开口指向混凝土的迎水面;中孔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隔断加强结构将中孔内部分隔成若干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种单侧中孔的止水带在中孔处设置隔断加强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加强止水带强度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止水带在挤压生产过程中出现塌孔的情况,在变形缝发生较大变形时产生应力远远小于最大应力的20%,不会对橡胶等材料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变形量更大,能够适应较大形变,使止水带寿命更长。

Description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建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背景技术
在隧道和水坝等地下建筑施工工程中,为了避免混凝土接缝处发生漏水,通常需要在接缝处安装止水带,经止水带两边浇筑或浇埋在相邻的混凝土中。在施工时,需要先将止水带沿着断面形状和预先铺设的钢筋网固定在一起,最后用混凝土浇筑。
目前已发明了各种止水带,但是由于地下建筑自身的随着时间发生较大位移变形,普通止水带因变形过大导致橡胶出现撕裂情况,且裂缝在低应力水平下就会延展,最终导致止水带的破坏和失效。传统止水带在变形情况下应力集中较明显,地下建筑物变形缝常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断裂拉伸强度大多为12~18MPa,根据相关研究报告,人造橡胶等聚合物受到拉力作用,应力水平不超过20%时,其使用寿命才能满足管廊结构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有限元软件模拟,目前现有止水带在变形达到3cm时,应力集中部位超出了20%,对地下建筑的使用年限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能有效地提升止水带的形变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原有的上下左右对称式的中埋式止水带的不足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通过在止水带本体的单侧形成中孔,并在中孔内设置隔断加强结构,使得这种形状的止水带区别于原有U型止水带,使其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变形量更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设置在混凝土的接缝处,包括:
止水带本体,所述止水带本体中部设置有中孔,所述中孔凸起于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侧;
所述中孔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所述隔断加强结构将所述中孔内部分隔成若干通道。
优选的,所述中孔为Ω形,所述隔断加强结构包括:
第一隔断,所述第一隔断沿所述中孔的圆心向两侧延伸,平行于所述止水带本体;
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所述第二隔断和所述第三隔断从所述第一隔断的中点延伸至所述中孔的内周面,形成对称的V型结构;
所述第一隔断、所述第二隔断和所述第三隔断在所述中孔内形成三个截面为扇形的通道。
优选的,所述止水带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肋。
优选的,所述凸肋对称设置在所述中孔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凸肋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抗拉凸起。
优选的,所述凸肋设置在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的,所述中孔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凸肋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加强结构。
优选的,所述端部加强结构为燕尾形或水滴形。
优选的,所述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材料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在变形时产生的应力明显小于其他类型止水带,在变形缝发生较大变形时产生应力远远小于最大应力的20%,不会对橡胶等材料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变形量更大,能够适应较大形变,使止水带寿命更长。
2、该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在中孔处设置隔断加强结构,这种隔断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加强止水带强度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止水带在挤压生产过程中出现塌孔的情况,且这种隔断结构易于生产,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3、该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迎水面更大,可以更好地起到止水作用。
4、止水带的凸肋上设置抗拉凸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将止水带固定在混凝土中,避免形变过大将止水带拉出。
5、这种带隔断加强结构的止水带可以在防水层破裂后,由于其较好的形变能力,可以充当排水管,起到排水作用,避免四处渗水。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止水带本体;2、中孔;3、隔断加强结构;4、凸肋;5、端部加强结构;6、开口;7、抗拉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设置在混凝土的接缝处,包括:
止水带本体1,止水带本体1中部设置有中孔2,中孔2凸起于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
中孔2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3,隔断加强结构3将中孔2内部分隔成若干通道。
具体的,由于橡胶在变形时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最大应力20%时,橡胶的使用寿命会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采用这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在变形时产生的应力明显小于其他类型止水带,在变形缝发生较大变形时产生应力远远小于最大应力的20%,不会对橡胶等材料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在止水带本体1中部设置有中孔2,中孔2凸起于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中孔2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3,通过改变止水带的形状,改变了止水带受力,降低止水带形变时应力,止水带能够适应较大形变,使止水带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中孔2朝向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具有开口6,开口6指向混凝土的迎水面,当地下建筑防水层破裂漏水时,积水通过开口6以及中孔2内三个扇形截面通道,可起到环向排水管的作用,将积水排向附近排水沟位置,避免四处渗水。而且,这种形式的止水带迎水面更大,可以更好地起到止水作用。
一种优选的示例,中孔2为Ω形,隔断加强结构3包括:
第一隔断,第一隔断沿中孔2的圆心向两侧延伸,平行于止水带本体1;
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从第一隔断的中点延伸至中孔2的内周面,形成对称的V型结构;
第一隔断、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在中孔2内形成三个截面为扇形的通道。
具体的,这种单侧中式止水带在中孔2处设置隔断加强结构3,这种隔断结构3在中孔2内形成三个截面为扇形的通道,不仅可以起到加强止水带强度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止水带在挤压生产过程中出现塌孔的情况。
这种隔断加强结构3的设计,可以避免原有落后的模压生产方式,只能采用挤压式生产线生产。原有模压生产方式受人材机影响,产品质量容易出问题。现有挤压生产厂模式更加智能自动化,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只要对止水带起到加强和支撑作用的其他形状的隔断设计,也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优选的示例,止水带本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肋4。
一种优选的示例,凸肋4对称设置在中孔2的两侧。
一种优选的示例,凸肋4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抗拉凸起7。
一种优选的示例,凸肋4设置在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或两侧。
一种优选的示例,中孔2的高度不低于凸肋4的高度。
具体的,这种带抗拉凸起7设计的凸肋4可以更好地将止水带固定在混凝土中,避免形变过大将止水带拉出。
进一步地,凸肋4对称设置在中孔2的两侧,更易于取中。
进一步地,凸肋4可以设置在止水带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在止水带两侧的凸肋4在安装过程中能够不分正反面安装,避免安装错误导致的经济损失。
一种优选的示例,止水带本体1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加强结构5。
一种优选的示例,端部加强结构5为燕尾形或水滴形。
具体的,这种止水带本体1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加强结构5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将止水带固定在混凝土中,避免形变过大将止水带拉出。
一种优选的示例,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材料为橡胶。
具体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材料采用橡胶或其他高分子材料,能更好地适应地下建筑的较大变形,同时保证止水带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设置在混凝土的接缝处,包括:
止水带本体1,止水带本体1中部设置有中孔2,中孔2凸起于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
中孔2朝向止水带本体1的一侧具有开口6,开口6指向混凝土的迎水面;
中孔2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3,隔断加强结构3将中孔2内部分隔成若干通道;
中孔2为Ω形,隔断加强结构3包括:
第一隔断,第一隔断沿中孔2的圆心向两侧延伸,平行于止水带本体1;
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从第一隔断的中点延伸至中孔2的内周面,形成对称的V型结构;
第一隔断、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在中孔2内形成三个截面为扇形的通道;
止水带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4个凸肋4,4个凸肋4对称设置在中孔2的两侧,凸肋4的两端设置有抗拉凸起7,凸肋4设置在止水带本体1的两侧,中孔2的高度高于凸肋4的高度;
止水带本体1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加强结构5,端部加强结构5为燕尾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为钢边止水带,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仅在止水带本体1的两端设有端部加强结构5,且端部加强结构5为水滴形。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止水带本体1上设置有6个凸肋4,6个凸肋4对称设置在中孔2的两侧,凸肋4的一端设置有抗拉凸起7,凸肋4设置在与中孔2的同一侧,中孔2的高度与凸肋4的高度相等,以及止水带本体1的两端不包括端部加强结构5。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设置在混凝土的接缝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止水带本体,所述止水带本体中部设置有中孔,所述中孔凸起于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侧;
所述中孔内设有隔断加强结构,所述隔断加强结构将所述中孔内部分隔成若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孔为Ω形,所述隔断加强结构包括:
第一隔断,所述第一隔断沿所述中孔的圆心向两侧延伸,平行于所述止水带本体;
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所述第二隔断和所述第三隔断从所述第一隔断的中点延伸至所述中孔的内周面,形成对称的V型结构;
所述第一隔断、所述第二隔断和所述第三隔断在所述中孔内形成三个截面为扇形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带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对称设置在所述中孔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抗拉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设置在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侧或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孔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凸肋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加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加强结构为燕尾形或水滴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中孔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中孔式止水带的材料为橡胶。
CN202122247663.1U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Active CN216339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663.1U CN21633970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663.1U CN21633970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9708U true CN216339708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2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7663.1U Active CN21633970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9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7278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填充墙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0591867C (zh) 地裂缝地层隧道变形缝防渗结构的构筑方法及防渗结构
CN108374489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脚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8978938B (zh) 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107740700A (zh) 一种新型地铁隧道充填式衬砌结构
CN108625356A (zh) 一种预制预应力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6339708U (zh) 一种单侧中孔式止水带
CN205077525U (zh) 一种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底板后浇带用新型止水带结构
CN214401899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与地铁车站结构梁节点连接构造
CN213296693U (zh) 一种堵疏结合的后浇带防水结构
CN106013137B (zh) 预应力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拼接墙
CN210117694U (zh) 一种自伸缩式止水带
CN111172993B (zh) 基坑用竖向钢筋预埋套筒式预制地下连续墙
CN210288159U (zh) 分割式预制混凝土涵洞的拼接构造
CN114000497A (zh) 一种减少预制桩挤土效应的方法
CN106320530A (zh) 一种层间连接节点
CN207525736U (zh) 地下连续墙连接结构
CN113431036A (zh) 一种用于巨型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的预制z字形拼装式护壁
CN212001936U (zh) 一种灌浆套筒结构
CN206090965U (zh) 现浇复合墙体
CN215519276U (zh) 一种具有游离支撑结构的止水带
CN208533471U (zh) 一种预制水渠单元、连接结构及水渠
CN219671311U (zh) 一种深基坑地下连续墙
CN220747439U (zh) 一种侧边无浆孔倒置式先灌浆套筒
CN217298938U (zh) 一种可周转的跳仓法混凝土分仓模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