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1317U -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1317U
CN216331317U CN202122415876.0U CN202122415876U CN216331317U CN 216331317 U CN216331317 U CN 216331317U CN 202122415876 U CN202122415876 U CN 202122415876U CN 216331317 U CN216331317 U CN 216331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luminum plate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aluminum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158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158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1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1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13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锂电池技术领域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底部设置有换热底座,所述换热底座内底部设置有介质循环箱,所述介质循环箱顶部设置有导热循环管,所述导热循环管顶部外围设置有散热铝板,所述散热铝板底部设置有散热铝片,所述换热底座外部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进入口;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传统锂离子电池包的散热结构上增加换热底座、散热铝片、导热循环管、三通管、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等组件构成的热量回收装置,可将锂离子电池包产生的热量高效传递给冷却风源,冷却风源被加热后通过抽气泵抽至车内,替代空调的暖风功能,达到了节省电池包电能消耗的目的,降低了电池包寿命衰减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传统的燃油汽车在冬季的时候,可以抽取发电机的热风作为暖风给车内使用,而新能源车只能通过锂离子电池给空调供电加热,此方式较为消耗电能,降低电池的寿命,而且锂离子电池工作时产生的较多热量多为自然散去,缺少收集的装置,不利于锂离子电池的节能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底部设置有换热底座,所述换热底座内底部设置有介质循环箱,所述介质循环箱顶部设置有导热循环管,所述导热循环管顶部外围设置有散热铝板,所述散热铝板底部设置有散热铝片,所述换热底座外部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进入口,所述换热底座外部另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排出口,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上设置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介质循环箱卡压在所述换热底座内底部,所述导热循环管与所述介质循环箱插接连通,所述散热铝板卡压在所述下壳体内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循环管内嵌在所述散热铝板中,所述散热铝板顶部焊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之间卡压有电池包单元,所述电池包单元外围设置有与上壳体内壁胶接的导热硅胶垫片,所述导热硅胶垫片与所述散热铝板接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铝片固定在所述散热铝板底部,所述导热循环管贯穿所述散热铝片,所述自然风源进入口与所述换热底座通过螺钉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与所述换热底座插接,所述三通管与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阀接,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三通管阀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壳体顶部通过螺钉配合安装有所述上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传统锂离子电池包的散热结构上增加换热底座、散热铝片、导热循环管、三通管、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等组件构成的热量回收装置,可将锂离子电池包产生的热量高效传递给冷却风源,冷却风源被加热后通过抽气泵抽至车内,替代空调的暖风功能,达到了节省电池包电能消耗的目的,降低了电池包寿命衰减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壳体的正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铝板的俯视图。
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3-换热底座;4-散热铝板;5-导热硅胶垫片;6-电池包单元;7-分隔板;8-散热铝片;9-导热循环管;10-介质循环箱;11-自然风源进入口;12- 自然风源排出口;13-三通管;14-第一电磁阀;15-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底部设置有换热底座3,换热底座3内底部设置有介质循环箱10,介质循环箱10顶部设置有导热循环管9,导热循环管9顶部外围设置有散热铝板4,散热铝板4 底部设置有散热铝片8,换热底座3外部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进入口11,换热底座3外部另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排出口12,自然风源排出口12上设置有三通管13,三通管13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4和第二电磁阀15。
介质循环箱10卡压在换热底座3内底部,导热循环管9与介质循环箱10插接连通,散热铝板4卡压在下壳体1内底部,介质循环箱10内设置有压力泵,可将导热介质注入到导热循环管9内,且形成循环流通的状态,导热循环管9为铜材质,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导热循环管9内嵌在散热铝板4中,散热铝板4顶部焊接有分隔板7,分隔板7之间卡压有电池包单元6,电池包单元6外围设置有与上壳体2内壁胶接的导热硅胶垫片5,导热硅胶垫片5与散热铝板4接触连接,散热铝板4配合导热循环管9共同对电池包的热量进行吸收传递,大大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同时有利于底部换热结构的换热,导热硅胶垫片5由导热效率高的树脂材料制成;散热铝片8固定在散热铝板4底部,导热循环管9贯穿散热铝片8,自然风源进入口11与换热底座3通过螺钉连接,散热铝片8为条状结构,可增加与冷却风的接触面积,提高对冷却风的热传递;自然风源排出口12与换热底座3插接,在不使用电池包的热量时,冷却风自然排出,三通管13与自然风源排出口 12阀接,第一电磁阀14和第二电磁阀15均与三通管13阀接;上壳体2顶部通过螺钉配合安装有上壳体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装置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安装于车辆底盘底部中间位置处,自然风源进入口11与车辆前端的进气端连通,新风在车辆行驶的时候,自然进入到换热底座3中,电池包单元6在供电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热,由导热硅胶垫片5传递给底部的散热铝板4,散热铝板4由于体积有限,导热的效率有限,在其内部增加导热循环管 9,导热循环管9由介质循环箱10循环导热介质,其中散热铝板4和导热循环管9的吸收的热量均传递给底部的散热铝片8,散热铝片8与进入的新风充分的接触,发生热交换,新风被加热,散热铝片8被冷却,进而冷却了电池包单元6,加热的新风从自然风源排出口12排出,此时第一电磁阀14关闭,第二电磁阀15打开,新风排至车辆外部,当车辆在冬季使用需要暖风的时候,第二电磁阀15关闭,第一电磁阀14打开,加热的新风被空调的气泵抽至车内,给车内环境加热,此设计的出现,替代空调的暖风功能,达到了节省电池包电能消耗的目的,降低了电池包寿命衰减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底部设置有换热底座(3),所述换热底座(3)内底部设置有介质循环箱(10),所述介质循环箱(10)顶部设置有导热循环管(9),所述导热循环管(9)顶部外围设置有散热铝板(4),所述散热铝板(4)底部设置有散热铝片(8),所述换热底座(3)外部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进入口(11),所述换热底座(3)外部另一侧设置有自然风源排出口(12),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12)上设置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4)和第二电磁阀(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循环箱(10)卡压在所述换热底座(3)内底部,所述导热循环管(9)与所述介质循环箱(10)插接连通,所述散热铝板(4)卡压在所述下壳体(1)内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循环管(9)内嵌在所述散热铝板(4)中,所述散热铝板(4)顶部焊接有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之间卡压有电池包单元(6),所述电池包单元(6)外围设置有与上壳体(2)内壁胶接的导热硅胶垫片(5),所述导热硅胶垫片(5)与所述散热铝板(4)接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铝片(8)固定在所述散热铝板(4)底部,所述导热循环管(9)贯穿所述散热铝片(8),所述自然风源进入口(11)与所述换热底座(3)通过螺钉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12)与所述换热底座(3)插接,所述三通管(13)与所述自然风源排出口(12)阀接,所述第一电磁阀(14)和所述第二电磁阀(15)均与所述三通管(13)阀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顶部通过螺钉配合安装有所述上壳体(2)。
CN202122415876.0U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31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5876.0U CN216331317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5876.0U CN216331317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1317U true CN216331317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4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1587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31317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1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1044B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2544567B (zh) 带有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模块
CN105280850B (zh) 一种智能热管理防水型动力电池箱
CN208580825U (zh) 一种冷却系统与锂离子电池模组集成化系统
CN20711654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
CN203351711U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8723049U (zh) 一体化散热结构动力电池pack箱
CN103367835A (zh) 一种基于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577126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用散热机构
CN107394070A (zh) 一种采用多孔材料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2934737U (zh) 一种带水冷装置的phev动力电池系统
CN114039122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冷却系统
CN216331317U (zh) 一种锂电池供电系统热能回收装置
CN111162350A (zh) 一种具有ptc加热片和热管集成化结构的电池箱
CN106602170A (zh) 一种可变接触式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6389519U (zh) 一种电动场内自卸车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207637957U (zh) 一种具有氢循环及换热功能的燃料电池系统结构
CN110311070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防护装置
CN212461855U (zh) 一种汽车电池外壳
CN211428234U (zh) 锂电池模组散热结构及锂电池模组
CN209282351U (zh) 一种基于柔性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9066007B (zh) 一种基于热管的大规模电池模组集成箱冷却系统
CN211507827U (zh) 应用于超快速充放电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与车内加热系统
CN207875410U (zh) 一种车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2993438A (zh) 一种叉车锂电池半导体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