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6716U -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6716U
CN216316716U CN202120646227.9U CN202120646227U CN216316716U CN 216316716 U CN216316716 U CN 216316716U CN 202120646227 U CN202120646227 U CN 202120646227U CN 216316716 U CN216316716 U CN 216316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sleeping
layer
mat layer
sleeping m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62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國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qianch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qianch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qianch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qianch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622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6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6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6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体工学睡垫,包括:睡垫主体,睡垫主体构造成包括睡垫层和地垫层,睡垫层和地垫层粘结固定形成一体,从而在睡垫层和地垫层之间形成封闭容腔;多个沿纵向间隔开设置在封闭容腔内的拉带,拉带的上端与睡垫层固定粘结,拉带的下端与地垫层固定粘结,从而将封闭容腔分隔成多个沿横向延伸的充气腔体;其中,睡垫层包括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腰部区域、腿部区域和踝部区域,对应于不同区域的拉带的高度尺寸设置成不同,在所述充气腔体处于充气状态下,所述睡垫层的各区域能够分别形成与人体相应部分相适配的接触面。

Description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睡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背景技术
睡垫因其重量轻,易携带等优点,其不但适用于户外活动,也适用于办公室午休等场合。现有技术中的睡垫大致分为三种:内部填充海绵的睡垫、设有进气排气孔的密封气袋和可自动进气的自充气睡垫。
目前,现有的睡垫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深受市场欢迎。然而,现有的常见睡垫,其表面是平坦的,没有起伏,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法根据人体结构调节睡垫表面的高低,从而无法达到缓解腰部、颈部等部位的压力,无法让人体更加舒适,实现人体放松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人体工学睡垫,该人体工学睡垫能够根据人体结构调节睡垫表面的高低,以适应人体轮廓,从而达到缓解腰部、颈部等部位的压力,其能够显著提高睡眠质量,使人体能够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
为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体工学睡垫,包括:睡垫主体,所述睡垫主体构造成包括睡垫层和地垫层,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粘结固定形成一体,从而在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形成封闭容腔;多个沿纵向间隔开设置在所述封闭容腔内的拉带,所述拉带的上端与所述睡垫层固定粘结,所述拉带的下端与所述地垫层固定粘结,从而将所述封闭容腔分隔成多个沿横向延伸的充气腔体;其中,所述睡垫层包括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腰部区域、腿部区域和踝部区域,对应于不同区域的所述拉带的竖向高度设置成不同,在所述充气腔体处于充气状态下,所述睡垫层的各区域能够分别形成与人体相应部分相适配的接触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带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面与面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形成固定粘结,在充气状态下,所述拉带呈C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横向方向上,所述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腰部区域和踝部区域对应的所述拉带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所述睡垫层的相应区域形成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横向方向上,所述腿部区域对应的所述拉带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均匀间隔开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所述腿部区域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波浪形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横向方向上,所述背部区域的中部设置成低于两侧,从而形成能够与人体背部紧贴的凹腔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区域、所述腰部区域和所述踝部区域均设置成沿横向具有不变的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区域的高度设置成大于所述背部区域的最大高度,从而使所述颈部区域能够对头部形成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腰部区域的高度构造成大于所述背部区域和所述腿部区域,从而使所述腰部区域能够与人体腰部接触以对腰部形成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睡垫层上相应区域形成的所述人体接触面的起伏凹陷范围设置成处于2-4cm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封闭容腔内设有充气通道,多个所述充气腔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形成连通,所述睡垫主体设有与所述充气通道连通的充气口,通过所述充气口能够对所有的所述充气腔体进行充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区域和所述背部区域对应的相邻所述拉带之间的纵向间距设置为第一间距,所述腰部区域、所述腿部区域和所述踝部区域对应的相邻所述拉带之间的纵向间距设置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之处在于:
根据本发明的人体工学睡垫通过在对应人体各部位区域设置不同高度的拉带,在充气状态下,使睡垫主体的睡垫层对应人体相应部位区域形成为表面高低不同、起伏凹陷状的人体接触面,增加了睡垫层的起伏效果,使得人体工学睡垫的睡垫层的结构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非常有利于缓解人体颈部、背部、腰部、腿部和踝部等部位区域的位置压力,达到舒缓的效果。这能够显著有效缓解人体腰部、颈部和腿部压力,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让人体更加舒适。此外,人体工学睡垫重量轻、便于折叠,非常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人体工学睡垫的结构。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述人体工学睡垫中的拉带与睡垫层和地垫层之间的连接结构。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述人体工学睡垫的侧向视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人体工学睡垫的睡垫层的不同区域形成的人体接触面的结构。
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介绍。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起见,将图1中沿X轴方向定义为横向,将沿Y轴方向定义为纵向,将Z轴方向定义为竖向方向。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人体工学睡垫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人体工学睡垫100包括睡垫主体1。睡垫主体1构造成包括睡垫层2和地垫层3,睡垫层2和地垫层3相对于竖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睡垫层2和地垫层3连接形成为一体,从而在睡垫层2和地垫层3之间形成封闭容腔4(见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睡垫层2和地垫层3构造为一体结构。睡垫层2和地垫层3也可以采用高周波熔接方式连接为一体。
根据本发明,人体工学睡垫100还包括多个设置在封闭容腔4的内部的拉带5。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拉带5沿纵向间隔开设置在封闭容腔4内。拉带5的上端与睡垫层2固定粘结,拉带5的下端与地垫层3固定粘结,从而使得相邻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共同限定形成了。由此,在封闭容腔4内形成了多个沿纵向依次分布的充气腔体51。充气腔体51在充满气体的状态下能够使睡垫主体1膨胀而撑开,以对睡垫层2形成刚性支撑,从而形成供人休息、睡觉的睡垫。拉带5采用布料制成,优选地,拉带5例如可以采用牛津布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睡垫主体1的睡垫层2和地垫层3例如可以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聚脂纤维制成。为了方便熔接,优选地,睡垫层2和地垫层3采用由在尼龙/聚脂纤维面料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塑料薄膜复于面料上而形成的面料。这使得睡垫主体1能够在气压作用下膨胀撑开以提供支撑,并且使睡垫主体1具有弹性,能够提高睡垫层2的柔软性,从而提高人体工学睡垫100的舒适性。此外,睡垫主体1采用这些材料制成,能够保证睡垫主体1重量轻,非常方便携带。同时,人体工学睡垫100能够在保持其便携性的情况下满足承载人体重量的要求。
根据本发明,睡垫主体1设置成在充气状态下,其纵向长度处于130-200厘米的范围内,横向宽度处于50-75厘米的范围内,竖向厚度处于5-10厘米的范围内。睡垫主体1的这一尺寸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人体使用,增强了人体工学睡垫100的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多个充气腔体51相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封闭容腔4内设有充气通道(未示出),多个充气腔体51通过充气通道连通。优选地,充气通道设置在拉带5的横向外侧且沿纵向延伸,从而连通多个充气腔体51。睡垫主体1设有用于向充气腔体51内充气的充气口(未示出),充气口与充气通道连通。因此,在使用时,通过充气口能够向所有的充气腔体51内进行充气。在携带时,能够通过充气孔将充气腔体51内的气体排出,进而能够对人体工学睡垫100进行折叠。这不仅方便充气,提高充气效率,且便于携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充气口设置在睡垫主体1的侧壁区域,且处于与充气通道对应的横向侧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拉带5的上端通过面与面连接的方式与睡垫层2的下表面形成固定粘结,拉带5的下端通过面与面连接的方式与地垫层3的上表面形成固定粘结。优选地,拉带5例如可以采用高周波熔接方式与睡垫层2及地垫层3形成固定粘结。在充气状态下,各充气腔体51内充满气体,拉带5在气体作用下呈C形结构。
如图1所示,睡垫层2设置成包括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以此来适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对应于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的拉带5的高度尺寸设置成不同,从而在充气腔体51处于充气状态下,使得睡垫层2的相应的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能够形成高低不同的人体接触面,并且形成刚性支撑,人体接触面能够适应人体轮廓。由此,通过使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的表面形成高低不同、起伏凹陷状,从而形符合人体工学的结构。睡垫层2的这种结构尤其能够有效缓解人体颈部、腰部、腿部和踝部等部位区域的位置压力,从而达到舒缓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让人体更加舒适,非常有利于人体减压。
根据本发明,颈部区域21设置成沿横向具有不变的高度。并且,颈部区域21对应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沿横向方向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睡垫层2的相应的颈部区域21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211(见图4)。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颈部区域21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设置成相同,且每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沿横向方向不变。在充气状态下,颈部区域21对应的睡垫层2在气体压力作用下向外膨胀,而拉带5沿相反的方向对睡垫层2形成向内的拉力,从而使相邻的拉带5之间的相应睡垫层2形成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211。由此,颈部区域21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211,且各条状凸起211的在横向方向上高度不变。
根据本发明,通过调整颈部区域21对应的拉带5的竖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颈部区域21对应的相邻两个拉带5之间的纵向距离,均能够调整相应的条状凸起211在充气状态下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颈部区域21的竖向高度的调整。优选地,颈部区域21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纵向间距设置成相等,从而使颈部区域21对应的多个条状凸起211的高度对应相等。
根据本发明,背部区域22对应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沿横向方向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睡垫层2的相应的背部区域22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211。进一步地,在横向方向上,将背部区域22的中部区域设置成低于两侧区域,从而使背部区域22形成为横向中部向内凹陷的结构。由此,背部区域22形成为能够与人体背部紧贴的凹腔结构,这能够有效缓解人体背部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背部区域22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横向中部的竖向高度设置成低于横向两侧的竖向高度,即在横向上,中间低而两侧高的结构。在充气状态下,背部区域22对应的睡垫层2在气体压力和拉带5的作用下,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并且,各条状凸起的横向中部的竖向高度小于相应的横向两侧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背部区域22形成为能够与人体背部紧贴的凹腔结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调整背部区域22对应的拉带5的竖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颈部区域21对应的相邻两个拉带5之间的纵向距离,均能够调整相应的条状凸起在充气状态下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背部区域22的竖向高度的调整。优选地,背部区域22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纵向间距设置成相等,从而使背部区域22对应的多个条状凸起的高度对应相等。
根据本发明,如图3所示,颈部区域21的竖向高度设置成大于背部区域22的最大竖向高度,这使得颈部区域21与背部区域22形成高低差,颈部区域21的这种结构能够对人体头部形成支撑。即,颈部区域21能够作为头枕支撑使用,从而使头部感到舒适,进一步提高了人体工学睡垫100的便捷性。同时,背部区域22的横向中部的凹陷结构使得背部区域22与颈部区域21的高低差更为明显,这更有利于将颈部区域21作为枕头使用。
根据本发明,腰部区域23设置成沿横向方向具有不变的高度。同样地,腰部区域23对应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沿横向方向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睡垫层2的相应的腰部区域23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腰部区域23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设置成相同,且每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沿横向方向不变。在充气状态下,腰部区域23对应的睡垫层2在气体压力和拉带5的作用下,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且各条状凸起的在横向方向上高度不变。
同样地,通过调整腰部区域23对应的拉带5的竖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腰部区域23对应的相邻两个拉带5之间的纵向距离,均能够调整相应的条状凸起在充气状态下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腰部区域23的竖向高度的调整。优选地,腰部区域23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纵向间距设置成相等,从而使腰部区域23对应的多个条状凸起的高度对应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腰部区域23的高度构造成大于背部区域22和腿部区域24的高度,从而使腰部区域23能够与人体腰部接触以对腰部形成支撑。这能够使人体腰部得到舒展,从而有效缓解人体腰部压力,使人更舒适,非常有利于提高人体工学睡垫100的减压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横向方向上,腿部区域24对应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均匀间隔开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腰部区域23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波浪形凸起241(见图4)。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腿部区域24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设置成相同,且每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沿横向方向不变。在充气状态下,颈部区域21对应的睡垫层2在气体压力作用下向外膨胀,而拉带5在睡垫层2和地垫层3的固定粘结处沿相反的方向对睡垫层2形成向内的拉力,从而使相邻的拉带5之间的相应睡垫层2形成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波浪形凸起241。由此,腿部区域24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波浪形凸起241。腿部区域24的这种结构使其形成多个凸起接触面,从而在睡垫层2的相应的腿部区域24增加起伏曲线,可以让人更加合理舒适的摆放双腿,符合人体仰躺侧面自然曲线,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
同样地,通过调整腿部区域24对应的拉带5的竖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腿部区域24对应的相邻两个拉带5之间的纵向距离,均能够调整相应的波浪形凸起241在充气状态下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腿部区域24的竖向高度的调整。优选地,腿部区域24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纵向间距设置成相等,从而使腿部区域24对应的多个波浪形凸起241的高度对应相等。
根据本发明,踝部区域25均设置成沿横向具有不变的高度。同样地,在横向方向上,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与睡垫层2和地垫层3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睡垫层2的相应的踝部区域25形成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踝部区域25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设置成相同,且每个拉带5的竖向高度沿横向方向不变。在充气状态下,踝部区域25对应的睡垫层2在气体压力和拉带5的作用下,形成多个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且各条状凸起的在横向方向上高度不变。踝部区域25的这种结构减少了踝部区域25的起伏曲线,可以让人体的踝部舒适摆放,符合人体仰躺侧面自然曲线,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
同样地,通过调整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的竖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踝部区域25对应的相邻两个拉带5之间的纵向距离,均能够调整相应的条状凸起在充气状态下的竖向高度,从而实现踝部区域25的竖向高度的调整。优选地,踝部区域25对应的多个拉带5的纵向间距设置成相等,从而使踝部区域25对应的多个条状凸起的高度对应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均设置成沿纵向方向均匀间隔开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颈部区域21和背部区域22对应的拉带5的纵向间距例如设置为第一间距,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的纵向间距例如设置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设置成大于第一间距。这种设置方式实现了承载人体主要重量的颈部区域21和背部区域22对应的条状凸起的密度大,形成的刚性支撑强度更强,而承载人体下肢重量的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的条状凸起或波浪形凸起的密封小,形成的刚性支撑强度较小。由此,使得睡垫层2能够适应人体各个部位,能够有效增强各部位的减压效果。
当然,可以理解,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的纵向分布的疏密程度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分别进行单独设置。例如,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的拉带5的纵向间距均可以设置成不同。由此,如图4所示,睡垫层2上相应的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分别形成为高低不同、起伏凹陷状的人体接触面。
根据本发明,睡垫层2上相应的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形成的高低不同、起伏凹陷状的人体接触面的起伏凹陷范围为2-4厘米。睡垫层2的人体接触面的这种起伏程度使得人体工学睡垫100的睡垫结构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体的舒适性,进一步缓解人体各部位的压力,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人体工学睡垫100通过在对应人体各部位区域设置不同高度的拉带5,在充气状态下,使睡垫主体1的睡垫层2对应人体相应部位区域形成为表面高低不同、起伏凹陷状的人体接触面,增加了睡垫层2的起伏效果,使得人体工学睡垫100的睡垫层2的结构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非常有利于缓解人体颈部、背部、腰部、腿部和踝部等部位区域的位置压力,达到舒缓的效果。这能够显著有效缓解人体腰部、颈部和腿部压力,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让人体更加舒适。此外,人体工学睡垫100重量轻、便于折叠,非常方便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如本发明所使用的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有”、“含有”和“包含有”以及其语言或语法变体、派生体和/或同源词中的每一个均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
应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全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词汇、术语和/或表述均具有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那样相同或相似的含义,除非这里另有特定限定或说明。在本公开全文中使用的用语、术语和符号用以描述的目的,并且不应认为是限定性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而已,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人体工学睡垫,包括:
睡垫主体(1),所述睡垫主体构造成包括睡垫层(2)和地垫层(3),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粘结固定形成一体,从而在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形成封闭容腔(4);
多个沿纵向间隔开设置在所述封闭容腔内的拉带(5),所述拉带的上端与所述睡垫层固定粘结,所述拉带的下端与所述地垫层固定粘结,从而将所述封闭容腔分隔成多个沿横向延伸的充气腔体(51);
其中,所述睡垫层包括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颈部区域(21)、背部区域(22)、腰部区域(23)、腿部区域(24)和踝部区域(25),对应于不同区域的所述拉带的竖向高度设置成不同,在所述充气腔体处于充气状态下,所述睡垫层的各区域能够分别形成与人体相应部分相适配的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带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面与面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形成固定粘结,在充气状态下,所述拉带呈C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方向上,所述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腰部区域和踝部区域对应的所述拉带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连续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所述睡垫层的相应区域形成沿横向连续延伸的条状凸起(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方向上,所述腿部区域对应的所述拉带与所述睡垫层和所述地垫层之间均匀间隔开形成固定粘结,从而在所述腿部区域形成沿横向延伸的波浪形凸起(2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方向上,所述背部区域的中部设置成低于两侧,从而形成能够与人体背部紧贴的凹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区域、所述腰部区域和所述踝部区域均设置成沿横向具有不变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区域的高度设置成大于所述背部区域的最大高度,从而使所述颈部区域能够对头部形成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区域的高度构造成大于所述背部区域和所述腿部区域,从而使所述腰部区域能够与人体腰部接触以对腰部形成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睡垫层上相应区域形成的人体接触面的起伏凹陷范围设置成处于2-4c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闭容腔内设有充气通道,多个所述充气腔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形成连通,所述睡垫主体设有与所述充气通道连通的充气口,通过所述充气口能够对所有的所述充气腔体进行充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工学睡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区域和所述背部区域对应的相邻所述拉带之间的纵向间距设置为第一间距,所述腰部区域、所述腿部区域和所述踝部区域对应的相邻所述拉带之间的纵向间距设置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CN202120646227.9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Active CN216316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227.9U CN216316716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227.9U CN216316716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6716U true CN216316716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27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6227.9U Active CN216316716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6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68463A (en) Seat cushion with selectively inflatable interior seat and back compartments
US5902011A (en) Office chair and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therefor
US8683633B2 (en) Mattress with concealed massage units
US20220000289A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00205746A1 (en) Adaptive pneumatic sitting and reclining cushion for vehicles and aircraft
US20080178392A1 (en) Air Cushion with Alternatively Inflated Chambers
US20080028531A1 (en) Inflatable Knee Pillow Having Thin Profile and Foldability When Deflated
US20090236888A1 (en) Portable,Inflatable and Self-Adjusting Cushion for Upper and Lower Back Support
US6546579B1 (en) Conforming air and foam support device
CN216316716U (zh)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US20020087105A1 (en) Portable, inflatable lumbar cushion
EP3932261B1 (en) Adjustable inflatable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1252164A (ja) 入眠枕
WO2022166688A1 (zh)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US20210186225A1 (en) Hybrid pad
JP2003079747A (ja) ベルト式腰痛腰枕治療具
CN217339023U (zh) 一种新型充气胸垫
WO2019137111A1 (zh) 可自主调节的脊椎保护垫
WO2020238197A1 (zh) 一种弹力调节充气床
CN215738032U (zh) 床垫
CN110558793A (zh) 一种改善颈椎受力状态的功能枕
CN216293521U (zh) 气囊式直播椅
CN215347899U (zh) 一种背部支撑装置
CN217286370U (zh) 一种颈椎病患者用的医用颈椎枕
CN215533392U (zh) 一种多功能枕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