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7466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7466U
CN216307466U CN202122635929.XU CN202122635929U CN216307466U CN 216307466 U CN216307466 U CN 216307466U CN 202122635929 U CN202122635929 U CN 202122635929U CN 216307466 U CN216307466 U CN 216307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handle
lighting device
diameter portion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59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柘植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7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7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L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BEING PORTABLE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ATION
    • F21L4/00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with self-contained electric batteries or cells
    • F21L4/04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with self-contained electric batteries or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a light source housing portion adjustably fixed to the remainder of the device

Abstract

为了改善照明装置的使用感,照明装置所具备的钩存在进行各种改进的余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容易挂钩于挂钩对象且使用便利性优异的钩的照明装置。照明装置(1)具有把手(11)和照射部(2),该照射部(2)被保持于把手(11)的上端并且具备光源(5)。照明装置(1)具有供作为光源(5)的电源的电池(14)能拆卸地进行安装并且设置于把手(11)的下端的电池安装部(13)。照明装置(1)具有基端(21a)能移动地支承于位于把手(11)的比照射部(2)靠下方的位置的上部的钩(21)。钩(21)能够在钩(21)的顶端区域沿着把手(11)的外周的容纳位置与钩(21)的顶端区域从把手(11)暴露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例如涉及将电动工具用充电式电池包作为电源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充电式电池包的照明装置例如具有:具备LED等光源的照射部、能够装卸电池包的电池安装部、以及支承照射部和电池安装部的主体部。对于电池包,例如作为电钻、螺丝拧紧机等电动工具的电源而能够使用电动工具用电池包。例如无需与交流100V的家庭用电源等连接。由此,能够搬运至建筑施工现场等各种场所进行使用。
主体部例如具有能手持的柱状的把手形状。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照明装置进行使用。另外,以往提供有在主体部设置有钩的照明装置。钩例如挂钩在设置于建筑施工现场等的挂钩对象。由此,即便使用者不进行把持,也能够通过照明装置明亮地照射作业现场等。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把手的上部和下部具有能够安装钩的安装孔的照明装置。钩在基端具有球状的突起部。安装孔由直径比突起部大的大径部和具有突起部无法通过的直径并且从大径部延伸出来的长孔构成。使突起部从大径部向把手内进入,使突起部沿长孔滑动。由此,在安装孔中安装有钩。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从把手的上端延伸突出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而变更延伸突出的长度的钩。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钩能够以基端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把手,通过使钩旋转而能够将钩收纳于把手内的结构。
以往的照明装置的钩在例如为与照明装置不同部件的情况下,每次使用都需要安装。另外,在不使用钩的情况下有丢失钩的顾虑。与主体部不分离的以往的钩为了收纳于把手内而需要将弯曲部的直径设定得比较小。另外,钩相对于把手的姿势(朝向、倾斜角度)的自由度较小。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98882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40194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134191号说明书
如上述那样为了改善照明装置的使用感,照明装置所具备的钩存在进行各种改进的余地。因此,以往需要具有容易挂钩于挂钩对象且使用便利性优异的钩的照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特征,照明装置具有把手和照射部,该照射部被保持于把手的上端并且具备光源。照明装置具有供作为光源的电源的电池能拆卸地进行安装并且设置于把手的下端的电池安装部。照明装置具有钩,该钩的基端能移动地支承于位于把手的比照射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上部或者把手的包括电池安装部的下部。钩能够在钩的顶端区域沿着把手的外周的容纳位置与钩的顶端区域从把手暴露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钩的基端能够相对于把手移动。因此,钩能够在把手的外周移动至适于紧凑地容纳钩的容纳位置。由此,例如能够利用能够容易地向建筑施工现场的脚手架等所使用的单管上挂钩的弯曲部的直径较大的钩。弯曲部的直径较大的钩能够通过使基端移动而将钩的顶端区域紧凑地容纳于沿着把手的外周的容纳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把手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柱状。因此,把手的中央部分适于作为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进行设置。容纳位置的钩位于比把手的中央部分靠上方或者下方的位置。因此,容纳位置的钩不妨碍把持把手的中央部分的使用者的手。另外,在将使用位置的钩挂钩于挂钩对象时,照明装置以把手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姿势进行挂钩。因此,照明装置的姿势容易稳定。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把手的上端或者下端设置有与把手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沿径向伸出的扩径部。扩径部具有容纳钩的钩容纳机构。因此,扩径部能够使大型的钩不向外部突出地对钩进行容纳。因此,能够以容纳有钩的状态把持把手而适当地使用照明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凹设于扩径部的收纳槽收纳钩的至少局部。因此,通过使钩的至少局部收纳于收纳槽,能够将钩以稳定的姿势保持于扩径部。另外,能够使收纳槽所收纳的钩的外形与比收纳槽靠外侧的扩径部的外形相互仿效。因此,能够将大型的钩紧凑地容纳于扩径部。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扩径部设置于把手的上端。因此,使用位置的钩从把手的上端延伸突出。因此,照明装置成为在将钩挂钩于挂钩对象时把手大体立起的姿势。因此,容易使挂钩于挂钩对象的照明装置的姿势稳定。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钩容纳机构具有设置于收纳槽的延长线上的孔形状的轨道。收纳槽朝向扩径部的径向内侧具有凹陷并且沿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收纳槽收纳在容纳位置处的钩的前端区域。轨道向扩径部的外侧开口并且沿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轨道收纳在容纳位置处的钩的基端。钩的基端在使用位置处位于收纳槽与轨道的中间。
因此,使收纳槽与轨道适配,形成沿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较长地延伸的钩收纳区域。因此,收纳槽和轨道能够沿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紧凑地容纳大型的钩。另外,在使钩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钩的基端从轨道内部移动至收纳槽与轨道的中间位置。因此,能够将钩的基端的移动量抑制得比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的长度短。因此,容易使钩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适当地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钩在容纳位置处沿着把手的周向。因此,通过使钩沿着柱状的把手的周向,能够将钩的弯曲部的直径较大地设置为相当于把手的外径的大小。此外,通过使钩沿着把手的周向,能够使容纳位置的钩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因此,在把持把手时钩不成为妨碍而能够改善使用感。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把手具有将钩的基端支承为能滑动并且能旋转的轨道。因此,钩能够通过基端相对于把手旋转而改变姿势。因此,在使用不同重量的电池时等而照明装置整体的重心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钩相对于把手的姿势(朝向、倾斜角度)变更为最佳的姿势。由此,钩变得不易从挂钩对象脱离。此外,钩的基端沿轨道滑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把手在背面中央具有钩取出口。轨道从钩取出口起沿把手的第一周向延伸配置。在把手形成有从钩取出口起沿与第一周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延伸配置并收纳钩的顶端区域的收纳槽。因此,能够与使钩的基端从钩取出口起沿第一周向滑动这个动作相配合地,将钩的顶端区域顺畅地收纳于收纳槽。因此,能够使钩容易地容纳于容纳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钩取出口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纵槽,钩的基部区域沿纵槽立起。因此,使用位置的钩能够通过纵槽维持相对于轨道立起的姿势。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钩的沿着纵槽的延伸突出方向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姿势的自由度。因此,容易使将钩挂钩于挂钩对象时的照明装置的姿势稳定。由此,能够适当地照射作业现场等。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把手的上区域设置有与把手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沿径向伸出的扩径部。容纳位置的钩沿着扩径部的外周。因此,能够收纳相当于扩径部的直径的大小的较大的钩。另外,利用作为把手的凸缘部分或照射部的支承部形成的扩径部容纳钩。因此,无需从以往的照明装置较大地变更把手的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把手设置有能解锁地锁定在容纳位置处的钩的基部区域的主动止动机构。因此,在移动至容纳位置时自动地锁定钩。此外,在使钩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自动地解除锁定。因此,能够改善钩的使用便利性。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照射部能倾动地与把手的上端连结。因此,在使照射部倾动而改变光源的照射方向时,挂钩于挂钩对象的钩依靠相对于把手的姿势的自由度而自动地变更为照明装置的重心的平衡性能变好的姿势。因此,能够将照明装置平衡性能优异地挂钩于挂钩对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钩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钩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钩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将使用位置的钩挂钩于挂钩对象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使用位置的钩挂钩于挂钩对象,照射部的照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倾动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使用位置的钩挂钩于挂钩对象,照射部的照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倾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钩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钩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钩容纳机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容纳位置、使用位置以及中间位置处的钩的钩容纳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从钩容纳机构的上方观察的横剖视图。
图12是从钩容纳机构的后方观察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把手的右侧区域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钩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钩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照明装置;2…照射部;3…上下摆动支承部;3a…上下摆动支轴;4…左右倾动支承部;4a…左右倾动支轴;5…光源;10…主体部;10a…电源开关;11…把手;11a…弹性体树脂层;12…下侧扩径部;13…电池安装部;14…电池;15…上侧扩径部(扩径部);15a…底座面;15b…限位器;15c…摆动支承部;15d…透孔;16…右侧外壳;16a…螺纹孔;17…右侧内部外壳;17a…透孔;17b…螺纹孔;17c…突起部;18…左侧外壳;18a…突起部;19…外螺纹螺丝;20…钩容纳机构;21…钩;21a…基端;21b…基部区域;21c…弯曲部;22…轨道;22a…开口;22b…钩取出口;23…收纳槽;23a…终端;24…纵槽;25…主动止动机构;26…柱塞基台;26a…透孔;27…柱塞;28…压缩弹簧;30…照明装置;31…钩容纳机构;32…钩;32a…基端;32b…基部区域;32c…弯曲部;33…底座部;33a…限位器;33b…后方伸出部;33c…轴孔;P…单管(挂钩对象);G…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13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具有柱状的主体部10和在主体部10的一端被支承为能倾动的照射部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体部10的延伸突出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配置有照射部2这侧设为上侧。将照射部2如图1那样相对于主体部10不倾动并且在主体部10的延伸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延伸的姿势设为初始姿势。对于前后方向,将照射部2所具备的光源5在初始姿势下进行照射的方向设为前方。对于左右方向,将从后方朝向前方观察时作为基准进行规定。
如图1所示,主体部10具有圆柱状的把手11。把手11成为使用者把持照明装置1时的把持部。在把手11的表面包覆有把持时防滑用的弹性体树脂层11a。在把手11的上部后表面设置有电源开关10a。通过按压电源开关10a而切换光源5的接通断开状态。在断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按压电源开关10a,使光源5切换为接通状态而点亮。在接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按压电源开关10a,使光源5切换为断开状态而熄灭。
如图1所示,主体部10在把手11的下端具有下侧扩径部12。下侧扩径部12与把手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从把手11的下端沿径向伸出而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形。在下侧扩径部12的下表面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3。在电池安装部13能够能拆卸地安装作为光源5的电源的电池14。电池14为电动工具用的充电式电池包,例如作为电动螺丝拧紧机、磨床等电动工具的电源利用。电池14能够通过另外准备的充电器充电而反复作为电源利用。电池14例如为输出18V或者36V的直流电流的锂离子电池。
如图3所示,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3的电池14的下表面也作为将照明装置1载置于桌上等时的设置面发挥功能。把手11成为在将电池14的下表面作为设置面进行载置时垂直立起的姿势。照射部2成为在将电池14的下表面作为设置面进行载置并且照射部2为初始姿势时垂直立起的姿势。
如图1所示,主体部10在把手11的上端具有上侧扩径部15。上侧扩径部15相当于本公开中的扩径部。上侧扩径部15与把手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从把手11的下端沿径向伸出。上侧扩径部15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形或者板状。上侧扩径部15相当于使用者把持照明装置1时的凸缘部。上侧扩径部15的下表面与使用者的手抵接,由此在照明装置1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把持。上侧扩径部15的上表面作为在配置于其上方的照射部2为初始姿势时支承照射部2的底座面15a进行设置。
如图3所示,上侧扩径部15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稍微倾斜。因此,在将后述的钩21挂钩于单管等挂钩对象时,照明装置1容易成为光源5向下照射的姿势。由此,照明装置1能够通过挂钩于高处的挂钩对象而适当地照射下方。另外,稍微倾斜的上侧扩径部15的下表面容易与使用者把持照明装置1的使用者的手的上表面相适配。因此,能够提高所把持的照明装置1的稳定感。
如图3所示,照射部2设置于上侧扩径部15的底座面15a的上方。照射部2具有上下摆动支承部3和左右倾动支承部4。上下摆动支承部3将照射部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在上下方向摆动。照射部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摆动支轴3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上下摆动支轴3a被支承于在底座面15a的前部设置的摆动支承部15c(参照图9)。
在图3所示的上下摆动支承部3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带来适度感(点击感)的点击机构。点击机构由在上下摆动支轴3a的径向上被弹簧施力的销部件、和能够供销部件卡合并被设置有多个的凹形状的销卡合部构成。照射部2通过点击机构而每隔规定的角度分阶段地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由此,照射部2能够将初始姿势作为0°朝向下方每隔例如30°而以30°、60°、90°、120°、150°、180°分阶段地变更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参照图6)。在底座面15a的后部设置有向上方伸出的限位器15b。照射部2被限位器15b限制与初始姿势相比朝向上方的摆动。
如图3所示,左右倾动支承部4设置于能够通过上下摆动支承部3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照射部2的上部区域。在照射部2为初始姿势时,左右倾动支承部4位于底座面15a的上部后方,左右倾动支承部4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左右倾动支轴4a。照射部2能够将左右倾动支轴4a作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倾动。与上下摆动支承部3同样,在左右倾动支承部4的内部设置有点击机构。因此,照射部2每隔规定的角度具有适度感而在左右方向上倾动。照射部2能够将初始姿势作为0°朝向左右方向分别以例如45°倾斜(参照图5)。
如图5所示,照射部2具有沿左右倾动支轴4a的延伸突出方向排列的多个光源5。光源5为发光二极管(LED),被从电池14供给电力而点亮。多个光源5与电池14并联地电连接。光源5与照射部2的姿势相对应地向规定的方向照射光。例如照射部2为图4所示的初始姿势的情况下,朝向前方正面照射光。例如照射部2如图5所示从初始姿势向左方倾动的情况下,朝向前方左侧照射光。例如照射部2如图6所示从初始姿势向下方摆动并且向左方倾动的情况下,朝向朝前方下侧以及左侧倾斜的方向照射光。
如图9所示,在上侧扩径部15设置有钩21。钩21具有球状的基端21a、从基端21a以直线状延伸突出的基部区域21b、以及从基部区域21b的顶端起以圆弧状弯曲地延伸突出的弯曲部21c。弯曲部21c相当于本公开中的钩21的顶端区域。基部区域21b和弯曲部21c由截面圆形且棒状的金属部件(铁)形成。基端21a为树脂制并以比基部区域21b大的直径设置。基端21a通过嵌件成型于基部区域21b而与基部区域21b和弯曲部21c一体组装。钩21能够通过设置于上侧扩径部15的钩容纳机构20而在图1所示的容纳位置与图2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9~图11所示,钩容纳机构20具有设置于上侧扩径部15的右侧区域的轨道22和设置于上侧扩径部15的左侧区域的收纳槽23。钩容纳机构20在轨道22与收纳槽23之间且是上侧扩径部15的中央区域后端具有纵槽24。轨道22形成为具有比基端21a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并能够供基端21a通过的截面圆形的孔形状(参照图12)。轨道22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从上侧扩径部15的右侧前部朝向右侧后部延伸,并且延伸至上侧扩径部15的中央区域后端的纵槽24。换言之,轨道22沿着把手11的右侧的第一周向并在俯视下以大致L字形延伸。在上侧扩径部15的右侧后部设置有轨道22向上侧扩径部15的外侧敞开的开口22a。因此,对于轨道22而言,在从开口22a至上侧扩径部15的中央区域后端为止的区域,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面侧敞开。
如图9~图11所示,收纳槽23在轨道22的延长线上延伸设置。收纳槽23为从上侧扩径部15的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具有凹陷的槽形状。收纳槽23形成为具有比弯曲部21c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并能够供弯曲部21c进入的截面大致半圆形。收纳槽23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从上侧扩径部15的中央区域后端朝向左侧后端延伸,并延伸至上侧扩径部15的左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换言之,收纳槽23沿着把手11的左侧的第二周向并在俯视下以大致L字形延伸。收纳槽23以使钩21的容纳于容纳位置的顶端区域不从上侧扩径部15的外周形状突出的方式进行收纳。收纳槽23的终端23a位于上侧扩径部15的左侧面侧,并与容纳位置的钩21的弯曲部21c的顶端对置。
如图7~图9所示,纵槽24设置于限位器15b的后表面中央。纵槽24朝向与轨道22以及收纳槽23交叉的上方延伸突出。纵槽24具有比基部区域21b的外径稍大的槽宽。轨道22的终端与纵槽24交叉的区域作为能够使基端21a旋转的钩取出口22b进行设置。
如图9所示,主体部10通过将左右对开构造的右侧外壳16和左侧外壳18连结而形成外形。纵槽24形成于相互连结的右侧外壳16与左侧外壳18之间。在右侧外壳16的内部安装有右侧内部外壳17。轨道22形成于相互连结的右侧外壳16与右侧内部外壳17之间。
右侧外壳16、右侧内部外壳17以及左侧外壳18能够如以下说明那样连结。如图13所示,在右侧内部外壳17的上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突起部17c。在突起部17c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透孔。在右侧外壳16的左侧面且在与突起部17c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个螺纹孔16a。在右侧外壳16与右侧内部外壳17之间夹住钩21的状态下,使贯通了突起部17c的外螺纹螺丝19紧固于螺纹孔16a。由此,右侧外壳16与右侧内部外壳17连结。
如图10所示,在右侧外壳16侧的限位器15b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透孔15d。在左侧外壳18侧的限位器15b设置有具备螺纹孔的突起部18a。在使右侧外壳16与右侧内部外壳17连结的状态下,使贯通了透孔15d的外螺纹螺丝19紧固于突起部18a的螺纹孔。由此,右侧外壳16、右侧内部外壳17以及左侧外壳18一体连结。
如图11所示,在轨道22的右侧前部设置有能够自动地锁定基端21a的移动的主动止动机构25。主动止动机构25具有柱塞27、对柱塞27朝向轨道22的内侧施力的压缩弹簧28、以及支承压缩弹簧28的柱塞基台26。柱塞基台26与右侧内部外壳17一体连结。在右侧内部外壳17的左侧部设置有朝向右方延伸突出的螺纹孔17b。在矩形板状的柱塞基台26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透孔26a。通过使穿过了透孔26a的外螺纹螺丝19紧固于螺纹孔17b,从而柱塞基台26与右侧内部外壳17连结。柱塞基台26在使右侧外壳16与左侧外壳18连结的前一阶段与右侧内部外壳17连结。
如图11所示,右侧内部外壳17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透孔17a。在透孔17a内插入有柱塞27和压缩弹簧28。柱塞27能够在透孔17a内沿左右方向移动。压缩弹簧28的左端被支承于柱塞基台26。因此,压缩弹簧28对柱塞27朝向轨道22所处的右方施力。透孔17a的右侧区域被设置为,柱塞27的右侧顶端能够突出且柱塞27的左侧区域无法通过的小径。由此,防止柱塞27从透孔17a脱落。
如图11所示,柱塞27通过被压缩弹簧28向右方施力而向轨道22内突出。在使基端21a沿轨道22向前方的容纳位置移动时,柱塞27被基端21a从轨道22的通路上向左方推出。若与柱塞27相比,基端21a进一步向内侧的容纳位置移动,则柱塞27再次因压缩弹簧28的作用力而向轨道22内突出。因此,基端21a被柱塞27限制向后方的移动。由此,能够将钩21自动地锁定在容纳位置。
如图11所示,容纳位置的钩21的弯曲部21c在轨道22的后端区域局部向外侧暴露。使用者把持弯曲部21c的暴露部分并向后方拉动,由此能够拉出容纳位置的钩21。在拉出容纳位置的钩21时,柱塞27因基端21a克服压缩弹簧28的作用力被向轨道22的外侧推出。因此,通过以规定以上的力将钩21向后方拉动,能够通过主动止动机构25解除钩21的锁定状态,从而能够将钩21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拉出。
如图8所示,使用位置的钩21的基部区域21b被纵槽24的垂直立起的左右的两壁抑制向左右方向的倾动。另一方面,使用位置的钩21的基端21a能够在钩取出口22b处旋转。因此,基部区域21b能够在被纵槽24以立起的姿势支承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基部区域21b能够在被纵槽24以立起的姿势支承的状态下绕基部区域21b的轴进行摆头。
如图4~图6所示,使用位置的钩21的弯曲部21c能够将建筑施工现场的脚手架等所使用的单管P作为挂钩对象进行挂钩。照明装置1以照明装置1整体的重心G位于单管P的中心的正下方的姿势稳定地挂钩于单管P。钩21如上述那样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槽24(参照图2)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因此,对于图4、图5而言,如图6那样在照明装置1整体的重心G移动的情况下也一样,钩2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而成为重心G位于单管P的中心的正下方的姿势。由此,挂钩于单管P的照明装置1的光源5能够适当地照射作业现场等。
如上述那样,照明装置1如图2所示具有把手11和照射部2,该照射部2被保持于把手11的上端并且具备光源5。照明装置1具有供作为光源5的电源的电池14能拆卸地安装并且设置于把手11的下端的电池安装部13。照明装置1具有在与照射部2相比位于下方的把手11的上部将基端21a支承为能移动的钩21。钩21能够在钩21的顶端区域的弯曲部21c沿着把手11的外周的容纳位置与钩21的顶端区域从把手11暴露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钩21的基端21a能够相对于把手11移动。因此,钩21能够在把手11的外周移动至适于紧凑地容纳钩21的容纳位置。由此,例如能够利用能够容易地挂钩于建筑施工现场的脚手架等所使用的单管P(参照图4)的弯曲部21c的直径较大的钩21。弯曲部21c的直径较大的钩21能够通过使基端21a移动而将钩21的顶端区域的弯曲部21c紧凑地容纳于沿着把手11的外周的容纳位置。
如图1所示,把手1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柱状。因此,把手11的中央部分适于作为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进行设置。容纳位置的钩21位于比把手11的中央部分靠上方或者下方的位置。因此,容纳位置的钩21不妨碍把持把手11的中央部分的使用者的手。另外,照明装置1在将使用位置的钩21挂钩于挂钩对象时,以柱状的把手11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姿势进行挂钩。因此,照明装置1的姿势容易稳定。
如图3、图7所示,在把手11的上端设置有比把手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沿径向伸出的上侧扩径部15。上侧扩径部15具有容纳钩21的钩容纳机构20。因此,上侧扩径部15能够使大型的钩21不向外部突出地进行容纳。因此,能够以容纳有钩21的状态把持把手11而适当地使用照明装置1。
如图3、图7所示,凹设于上侧扩径部15的收纳槽23收纳钩21的至少局部。因此,通过使钩21的至少局部收纳于收纳槽23,能够将钩21以稳定的姿势保持于上侧扩径部15。另外,能够使收纳槽23所收纳的钩21的外形与比收纳槽23靠外侧的上侧扩径部15的外形相互仿效。因此,能够将大型的钩21紧凑地容纳于上侧扩径部15。
如图4~图6所示,上侧扩径部15设置于把手11的上端。因此,使用位置的钩21从把手11的上端起延伸突出。因此,在将钩21挂钩于挂钩对象的单管P时,照明装置1成为把手11大体立起的姿势。因此,容易使挂钩于挂钩对象的照明装置1的姿势稳定。
如图9、图10所示,钩容纳机构20具有设置于收纳槽23的延长线上的孔形状的轨道22。收纳槽23朝向上侧扩径部15的径向内侧具有凹陷并且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收纳槽23收纳在容纳位置处的钩21的顶端区域的弯曲部21c。轨道22向上侧扩径部15的外侧开口并且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轨道22收纳在容纳位置处的钩21的基端21a。钩21的基端21a在使用位置处位于收纳槽23与轨道22的中间。
因此,使收纳槽23与轨道22适配,形成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较长地延伸的钩21收纳区域。因此,收纳槽23和轨道22能够沿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形状紧凑地容纳大型的钩21。另外,在使钩21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钩21的基端21a从轨道22内部移动至收纳槽23与轨道22的中间位置。因此,能够将钩21的基端21a的移动量抑制得比上侧扩径部15的周向的外周的长度短。因此,容易使钩21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适当地移动。
如图1、图7所示,钩21在容纳位置处沿着把手11的周向。因此,通过使钩21沿着柱状的把手11的周向,能够将钩21的弯曲部21c的直径较大地设置为相当于把手11的外径的大小。此外,通过使钩21沿着把手11的周向,能够使容纳位置的钩21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因此,在把持把手11时钩21不成为妨碍而能够改善使用感。
如图2、图10所示,把手11具有将钩21的基端21a支承为能滑动并且能旋转的轨道22。因此,钩21能够通过基端21a相对于把手11旋转而改变姿势。因此,在使用不同重量的电池14时等而照明装置1整体的重心G(参照图4~图6)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钩21相对于把手11的姿势(朝向、倾斜角度)变更为最佳的姿势。由此,钩21变得不易从挂钩对象的单管等脱离。此外,钩21的基端21a沿轨道22滑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7、图8所示,把手11在背面中央具有钩取出口22b。轨道22从钩取出口22b起沿把手11的第一周向延伸配置。在把手11形成有从钩取出口22b起沿与第一周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延伸配置并收纳钩21的顶端区域的收纳槽23。因此,能够与使钩21的基端21a从钩取出口22b起沿第一周向滑动的动作相配合地,将钩21的顶端区域的弯曲部21c顺畅地收纳于收纳槽23。因此,能够使钩21容易地容纳于容纳位置。
如图8所示,在钩取出口22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纵槽24,钩21的基部区域21b沿纵槽24立起。因此,使用位置的钩21能够通过纵槽24维持相对于轨道22立起的姿势。另一方面,能够确保沿着纵槽24的延伸突出方向的上下方向上的钩21的姿势的自由度。因此,容易使将钩21挂钩于挂钩对象时的照明装置1的姿势稳定。由此,能够适当地照射作业现场等。
如图1、图7所示,在把手11的上区域设置有与把手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沿径向伸出的上侧扩径部15。容纳位置的钩21沿着上侧扩径部15的外周。因此,能够收纳具有相当于上侧扩径部15的直径的大小的弯曲部21c的较大的钩21。另外,利用作为把手11的凸缘部分或照射部2的支承部形成的上侧扩径部15容纳钩21。因此,无需从以往的照明装置1较大地变更把手11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在把手11设置有能解锁地锁定在容纳位置处的钩21的基部区域21b的主动止动机构25。因此,在移动至容纳位置时自动地锁定钩21。此外,在使钩21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自动地解除锁定。因此,能够改善钩21的使用便利性。
如图5、图6所示,照射部2能倾动地与把手11的上端连结。因此,在使照射部2倾动而改变光源5的照射方向时,挂钩于挂钩对象的单管P的钩21依靠相对于把手11的姿势的自由度而自动地变更为照明装置1的重心G的平衡性能变好的姿势。因此,能够将照明装置1平衡性能优异地挂钩于挂钩对象的单管P。
基于图14、图15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0代替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1的上侧扩径部15和钩容纳机构20而具有底座部33和钩容纳机构31。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照明装置1不同的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柱状的把手11的上端设置有支承照射部2的底座部33。在底座部33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以限制照射部2向上方摆动的方式向上方伸出的限位器33a。底座部33具有从限位器33a向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板状的后方伸出部33b。在后方伸出部33b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轴孔33c。
如图14所示,在把手11的上端安装有钩32。钩32具有球状的基端32a、从基端32a向左方以直线状延伸突出的基部区域32b、以及从基部区域32b的左端以大致L字形弯曲并进一步朝向顶端以圆弧状弯曲地延伸突出的弯曲部32c。弯曲部32c在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面上以圆弧状弯曲。基部区域32b和弯曲部32c由截面圆形且棒状的金属部件形成。基端32a以与基部区域32b和弯曲部32c相同的部件设置并且以比基部区域32b大的直径设置。
如图14、图15所示,在把手11的上端设置有钩容纳机构31。钩32能够通过钩容纳机构31在图14所示的容纳位置与图15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钩32通过基部区域32b贯通轴孔33c而被支承于后方伸出部33b。在基部区域32b和弯曲部32c间的大致L字形部分与基端32a之间夹住基部区域32b和后方伸出部33b。因此,钩32被限制向左右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钩32能够绕基部区域32b的轴进行旋转。由此,钩32能够在前方的容纳位置与后方的使用位置之间旋转。
如图14所示,钩32在容纳位置处从左右侧方观察时模仿把手11的上端以及照射部2的上下摆动支承部3的外周形状并且与把手11的上端以及照射部2的上下摆动支承部3邻接。因此,容纳位置的钩32相对于把手11和照射部2紧凑地配置。应予说明,也可以将以钩32没有向下方旋转得比容纳位置靠下的方式限制规定的角度以上的旋转的止转机构设置于钩容纳机构31。钩32的弯曲部32c在使用位置处远离把手11或者照射部2。由此,在将弯曲部32c钩挂于例如单管等挂钩对象时,能够防止把手11或者照射部2与挂钩对象干涉。
也可以对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30施加各种变更。例示了在位于比照射部2靠下方的位置的把手11的上部使钩21、32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也可以代之而设置例如在包括电池安装部13的把手11的下部的下侧扩径部12使钩21、32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钩21、32的弯曲部21c、32c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圆弧状的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具有角地弯曲以便容易稳定地挂钩于棱柱状的挂钩对象。钩容纳机构20、31也可以与例示的结构进行例如左右反转。
照射部2具有阶段感地上下摆动的角度、左右倾动的角度并不局限于例示的角度,例如也可以为能够每隔15°分阶段地变更角度的结构。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3的电池14可以为比例示的电池输出电压小的电池(例如10.8V),也可以为比例示的电池输出电压大的电池(例如48V)。

Claims (13)

1.一种照明装置,其中,具有:
把手;
照射部,其被保持于所述把手的上端并且具备光源;
电池安装部,其供作为所述光源的电源的电池能拆卸地进行安装并且设置于所述把手的下端;以及
钩,其基端能移动地支承于位于所述把手的比所述照射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上部或者所述把手的包括所述电池安装部的下部,
所述钩能够在所述钩的顶端区域沿着所述把手的外周的容纳位置与所述钩的所述顶端区域从所述把手暴露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把手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的柱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把手的上端或者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把手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沿径向伸出的扩径部,
所述扩径部具有容纳所述钩的钩容纳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凹设于所述扩径部的收纳槽收纳所述钩的至少局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扩径部设置于所述把手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钩容纳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收纳槽的延长线上的孔形状的轨道,
所述收纳槽朝向所述扩径部的径向内侧具有凹陷并且沿所述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并收纳在所述容纳位置处的所述钩的所述顶端区域,
所述轨道向所述扩径部的外侧开口并且沿所述扩径部的周向的外周形状延伸,并收纳在所述容纳位置处的所述钩的所述基端,
在所述使用位置处,所述基端位于所述收纳槽与所述轨道的中间。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钩在所述容纳位置处沿着所述把手的周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把手具有将所述钩的所述基端支承为能滑动并且能旋转的轨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把手在背面中央具有钩取出口,
所述轨道从所述钩取出口起沿所述把手的第一周向延伸配置,
在所述把手形成有从所述钩取出口起沿与所述第一周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延伸配置并收纳所述钩的所述顶端区域的收纳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钩取出口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纵槽,所述钩的基部区域沿所述纵槽立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把手的上区域设置有与所述把手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相比沿径向伸出的扩径部,
所述容纳位置的所述钩沿着所述扩径部的外周。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把手设置有能解锁地锁定在所述容纳位置处的所述钩的基部区域的主动止动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射部能倾动地与所述把手的所述上端连结。
CN202122635929.XU 2021-01-14 2021-10-29 照明装置 Active CN2163074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4058 2021-01-14
JP2021004058A JP2022108865A (ja) 2021-01-14 2021-01-14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7466U true CN216307466U (zh) 2022-04-15

Family

ID=8011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5929.XU Active CN216307466U (zh) 2021-01-14 2021-10-29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08865A (zh)
CN (1) CN216307466U (zh)
DE (1) DE202022100060U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8828A (en) 1997-07-18 1999-11-2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rtable light incorporating a multi-position hook
US7401941B2 (en) 2005-07-18 2008-07-22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Flashligh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2100060U1 (de) 2022-01-17
JP2022108865A (ja) 2022-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22633B2 (en) Multi-axis tilting light stand with removable light
US7967467B2 (en) Portable lighting device
US7568812B1 (en) Personal headlamp
US6964545B1 (en) Apparatus including flash light and bit holder for attachment to an electric drill
US4447863A (en) Hand-held light with swivel head
US11870086B2 (en) Tripod system
US20140338132A1 (en) Multi Tool Stand for Digital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TWM565084U (zh) 焊接工具
JPH06236701A (ja) 作業用小型コードレス電気ランプ
US6966669B2 (en) Utility light
US9812880B2 (en) Cradle for rechargeable lighting devices
JP7342100B2 (ja) 扇風機
CN216307466U (zh) 照明装置
JP5454904B2 (ja) 切断機
US20070159132A1 (en) Battery charger for vehicle for charging power hand tool
EP1174962A2 (en) Improvements to electrical plugs and sockets
AU2011209798A1 (en) Folding spotlight
KR101967234B1 (ko) 휴대용 충전기
CN112962283B (zh) 分体组合电熨斗
US6364504B1 (en) Hand-held spot light having a battery by-pass circuit
JP2020021657A (ja) バッテリ装置
US20210370549A1 (en) Electric tool
JP2022087924A (ja) バッテリ式扇風機
CN218599494U (zh) 户外灯
JP2535255Y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