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95764U -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95764U
CN216295764U CN202121782441.3U CN202121782441U CN216295764U CN 216295764 U CN216295764 U CN 216295764U CN 202121782441 U CN202121782441 U CN 202121782441U CN 216295764 U CN216295764 U CN 216295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gas
inlet
circulating water
biological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824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hannuo Shui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hannuo Shui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hannuo Shui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hannuo Shuiy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824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95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95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95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废气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废气收集管道、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循环水箱、后置风机、热氮制备装置和排气筒;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洗涤单元、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废气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内依次经过洗涤处理、生物除臭、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家和业主要求的排放标准。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废气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污水处理厂的废气,常用的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1、吸收法
吸收法指的是通过液体吸收剂与有机废气接触,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被液体吸收,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其吸收过程是气相和液相之间进行气体分子扩散或者湍流扩散的物质转移。吸收法适用于溶解度较高的废气的处理,投资及运行费用均较低,安全性高。
2、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固体表面的吸附能力,使废气与大表面的多孔性固体物质(吸附剂)相接触,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上,使其与气体混合物分离,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方法污染物去除效果好,能耗较低、脱附再生后的吸附剂可重复使用,适用于中低浓度,气量较小的废气的处理。
3、生物法
生物处理方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原理,是活性微生物以废气中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养分,利用新陈代谢过程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生物法是一种无害的有机废气处理方式,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均低,不产生二次污染。
以上方法在环境保护废气处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针对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污水处理厂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以上各方法均存在弊端,例如:
吸收法喷淋系统布水不均匀,喷头易堵塞,造成喷淋水流量不稳定,影响处理效果。该法处理后的尾气可能夹带碱液液滴进入下一单元,造成二次污染。并且该法只能去除硫化物及溶解度较高的污染物,对于溶解度较低的物质,如苯等去除效果一般,不能直接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目前常用吸附法技术的解吸系统中,无法将解吸气均匀的分布,造成吸附剂不能均匀的受热、扩孔,影响吸附剂的使用寿命,缩短吸附剂的更换周期。更换下来的吸附剂为危险固废,处置费用高昂,因此运行成本较高。
生物法虽然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但是由于填料体积大导致设备占地面积大,气体分布不均,影响处理效果。并且生物法对于链烷烃类的物质去除效果一般,单独使用生物法处理此类废气存在超标的风险,需要和其他废气处理技术结合。
因此,目前针对于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污水处理厂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亟待提出一种新的废气处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废气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内依次经过洗涤处理、生物除臭、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家和业主要求的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废气收集管道、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循环水箱、后置风机、热氮制备装置和排气筒;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洗涤单元、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
所述洗涤单元包括废气进口、第一布水区、填料层、第一循环水池和抽屉式除雾设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第一布水区、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所述洗涤单元内;所述废气进口设置于所述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之间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或,设置于所述填料层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废气进口的一端通过一向下弯的弯管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池和填料层连通,所述废气进口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气收集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水池上设置有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一碱液补充入口、洗涤单元排污口和第一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布水区连接;
所述生物除臭单元包括引流仓、生物除臭仓和第二循环水池;所述引流仓为L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和所述洗涤单元之间,所述洗涤单元通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与所述第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水池的上方;所述生物除臭仓内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布气设备、生物滴滤段、第二布水区和生物过滤段;所述生物过滤段上方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风道蝶阀,所述生物除臭仓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深度处理单元连通;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部设有第一废气出口;
所述循环水箱包括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二碱液补充入口、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排污连接管线和第二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二循环水池通过所述排污连接管线与所述循环水箱连接,所述第二布水区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循环水出口连接;
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活性炭吸附室、隔热腔和冷凝回收室;所述活性炭吸附室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进气区、填料区、出气区和第二废气出口;所述生物过滤段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进气区连通;所述出气区内竖直设置有热氮布气设备,所述出气区顶部设置有热氮进口;所述热氮制备装置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出气区的出气侧底部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进气区顶部设有空气进口,底部设有解吸气出口;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连通;
所述后置风机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断阀和第二切断阀与所述第一废气出口和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连接;所述后置风机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筒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布水区包括第一循环水进口、可拆卸式布水管和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连接;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分布在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包括喷头进水口、压力补偿腔和螺旋式分散构件;所述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排水支管通过所述喷头进水口与所述压力补偿腔连通;所述压力补偿腔内靠近所述喷头进水口的位置设有弹性膜片,所述弹性膜片下方设有内芯,所述弹性膜片和所述内芯用于使进入所述压力补偿腔内的液体产生折流;所述压力补偿腔的所述内芯下方的部分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旋式分散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法兰配对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所述第二法兰的朝向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的一侧上设置有抽拉手柄。优选地,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的尺寸为DN100~DN200。
优选地,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包括长方体钢骨架、填充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内的除雾丝网和焊接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一侧面的矩形非标法兰,所述矩形非标法兰上设置有把手,用于将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从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抽出。
优选地,所述除雾丝网的厚度为200~300mm。
优选地,所述布气设备为多个布气砖拼接而成;每个布气砖的材质为玻璃钢格栅板;每个布气砖的砖厚为50~100mm,孔径为38~80mm;每个布气砖内还设置有2道折流挡板。
优选地,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内的填料各自独立的为生物陶粒、火山岩和聚氨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的高度各自独立的为1~1.5m。
优选地,所述风道蝶阀的手轮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外侧;所述风道蝶阀的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内部的部分与所述手轮之间通过阀杆连接,所述阀杆外壁设有第三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通过螺栓连接,用于防止所述系统内的废气泄露出所述系统;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还设有检修口,用于风道蝶阀的装卸及检修。
优选地,所述风道蝶阀的口径范围为DN100~DN200。
优选地,所述风道蝶阀的数量为2-6个。
优选地,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棉;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50~100mm。
优选地,所述填料区的顶部设置有装料口,底部设置有卸料口。
优选地,所述热氮布气设备包括热氮布气总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热氮布气支管;每个热氮布气支管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优选地,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切断阀、氮气缓冲罐、减压阀和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热氮布气总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凝回收室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回收室进口、冷凝回收管线、冷凝器和储油罐;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上分别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线和冷却水回水管线;所述储油罐上连接有不凝气输出管线和回收油输出管线。
优选地,所述洗涤单元排污口和所述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均连接至污水管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和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均与新鲜水补充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碱液补充入口和第二碱液补充入口均与碱液补充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主要针对于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该系统相比于传统的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在结构上进行创新。通过将洗涤、生物滴滤、生物过滤、活性炭吸附及冷凝回收功能集成于一体,在横向上减少了若干个拼接面,在保证废气处理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造价,节省占地面积,减少企业的投资,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该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气中没有回收价值的有机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对解吸气的冷凝进行油品的回收,回收液可以再次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均采用可拆卸式的布水设备。与传统固定在设备内部的布水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的布水设备更换操作简单、便捷,极大地节省了操作难度和操作时间。本实用新型采用压力补偿式喷头。压力补偿式喷头相比于传统的喷头,具有流量稳定,能自动调节出水量,出水均匀度高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配水不均对处理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采用压力补偿式喷头时,同一支管布置的喷头数量可以大大增加,相应减少支管数量,从而降低管网的费用。
3)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的洗涤单元出口的除雾设备采用抽屉式结构。与传统固定在设备内部的丝网除雾器相比,抽屉式结构的丝网除雾器可以简化除雾丝网的更换操作。
4)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单元设有布气设备。布气设备采用若干个布气砖拼接而成,布气砖孔内设置2道折流挡板,有利于提高布气的均匀性,使废气经过各个布气砖孔道均匀的进入深度处理单元。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布气设备既可实现均匀布气,又可作为滤料承托系统。
5)本实用新型设有热氮制备装置和热氮布气设备,利用热氮对活性炭进行解吸再生,与传统工艺采用的水蒸气解吸(变温)或真空解吸(变压)对活性炭进行再生方式不同,高温干燥气体对活性炭能有效解吸活性炭所吸附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对活性炭进行干燥处理,提高其吸附容量,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热氮布气设备采用孔径依次递增的穿孔管,与传统的等孔径穿孔管相比,出气孔孔径依次递增的布气装置氮气流量分布更均匀,能够更均匀的使活性炭受热、扩孔。
6)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单元的生物除臭仓采用两段式结构,下层为生物滴滤段,设布水区。上层为生物过滤段,不设喷淋系统,利用滴滤段出气夹带的水分维持微生物所需要的湿度。这种两段式的结构可以兼顾可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有机物去除。同时,生物滴滤段尾气可以通过生物过滤段去除水分,避免水滴颗粒进入吸附段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可拆卸式布水设备与第一循环水进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抽屉式除雾设备的正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抽屉式除雾设备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抽屉式除雾设备的俯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抽屉式除雾设备与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侧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布气设备的布气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风道蝶阀与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侧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风道蝶阀与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热氮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热氮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冷凝回收室的流程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中的活性炭吸附室、隔热腔和冷凝回收室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废气收集管道1;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第一循环水泵3;第二循环水泵4;循环水箱5;后置风机6;排气筒7;洗涤单元8;生物除臭单元9;深度处理单元10;废气进口11;第一布水区12;填料层13;第一循环水池14;抽屉式除雾设备15;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16;第一碱液补充入口17;洗涤单元排污口18;第一循环水出口19;第一循环水进口20;可拆卸式布水管21;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23;第一法兰24;第二法兰25;抽拉手柄26;喷头进水口27;压力补偿腔28;螺旋式分散构件29;弹性膜片30;内芯31;长方体钢骨架32;除雾丝网33;矩形非标法兰34;引流仓35;生物除臭仓36;第二循环水池37;第一部分38;第二部分39;布气设备40;生物滴滤段41;第二布水区42;生物过滤段43;布气砖44;流挡板45;风道蝶阀46;手轮47;第三法兰48;检修口49;第一废气出口50;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51;第二碱液补充入口52;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53;排污连接管线54;第二循环水出口55;第二循环水进口56;活性炭吸附室57;隔热腔58;冷凝回收室59;进气区60;填料区61;出气区62;第二废气出口63;装料口64;卸料口65;热氮布气总管66;热氮布气支管67;出气孔68;热氮进口69;第三切断阀70;氮气缓冲罐71;减压阀72;电加热器73;空气进口74;解吸气出口75;冷凝回收室进口76;冷凝回收管线77;冷凝器78;储油罐79;冷却水进水管线80;冷却水回水管线81;不凝气输出管线82;回收油输出管线83;第一切断阀84;第二切断阀85;污水管网86;新鲜水补充设备87;碱液补充设备88;把手89;弯管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废气收集管道、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循环水箱、后置风机、热氮制备装置和排气筒;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洗涤单元、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
所述洗涤单元包括废气进口、第一布水区、填料层、第一循环水池和抽屉式除雾设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第一布水区、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所述洗涤单元内;所述废气进口设置于所述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之间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或,设置于所述填料层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废气进口的一端通过一向下弯的弯管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池和填料层连通,所述废气进口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气收集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水池上设置有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一碱液补充入口、洗涤单元排污口和第一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布水区连接;
所述生物除臭单元包括引流仓、生物除臭仓和第二循环水池;所述引流仓为L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和所述洗涤单元之间,所述洗涤单元通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与所述第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水池的上方;所述生物除臭仓内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布气设备、生物滴滤段、第二布水区和生物过滤段;所述生物过滤段上方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风道蝶阀,所述生物除臭仓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深度处理单元连通;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部设有第一废气出口;
所述循环水箱包括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二碱液补充入口、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排污连接管线和第二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二循环水池通过所述排污连接管线与所述循环水箱连接,所述第二布水区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循环水出口连接;
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活性炭吸附室、隔热腔和冷凝回收室;所述活性炭吸附室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进气区、填料区、出气区和第二废气出口;所述生物过滤段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进气区连通;所述出气区内竖直设置有热氮布气设备,所述出气区顶部设置有热氮进口;所述热氮制备装置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出气区的出气侧底部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进气区顶部设有空气进口,底部设有解吸气出口;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连通;
所述后置风机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断阀和第二切断阀与所述第一废气出口和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连接;所述后置风机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筒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废气进口的一端设置弯管的理由是:系统有时气量大,导致进气管的管径较大,若安装在填料层和水池之间会导致这两层中间高度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本实用新型设置废气进口,然后一根弯管弯下来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池和填料层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来自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经过所述废气收集管道汇集后进入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废气在装置内依次经过洗涤处理、生物除臭、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家和业主要求的排放标准,通过排气筒排向大气。当深度处理单元解吸或者故障的时候,切断深度处理单元进口的风道蝶阀,废气直接由生物除臭单元的第一废气出口经过跨线,到达排气筒。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布水区包括第一循环水进口、可拆卸式布水管和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连接;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分布在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来自市政、石油、化工等行业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经过所述废气收集管道汇集后进入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并首先利用洗涤单元对待处理废气进行碱洗预处理,其目的是利用碱液循环喷淋作用除去废气中大部分的H2S等酸性恶臭成分,避免对后续废气处理工艺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去除待处理废气中的杂质颗粒物,增加废气湿度。具体地,待处理废气首先通过所述废气进口进入洗涤单元。进入洗涤单元后,气相由下而上穿过填料层;循环喷淋的碱液由所述第一布水区的第一循环水进口进入可拆卸式布水管,通过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由上至下穿过填料层。气相上升通过填料层的过程中,与下落的循环喷淋的碱液在填料表面进行充分地逆流接触,在此期间,废气中的颗粒物;以及部分H2S等酸性恶臭成分得以有效去除。循环喷淋的碱液穿过填料层后,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循环水池,再由第一循环水泵再次抽送至第一布水区,迭代循环。第一循环水池需要根据液位及pH值定期补充新鲜水和碱液,并且需要定期通过碱洗涤单元排污口将污水排入污水管网。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包括喷头进水口、压力补偿腔和螺旋式分散构件;所述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排水支管通过所述喷头进水口与所述压力补偿腔连通;所述压力补偿腔内靠近所述喷头进水口的位置设有弹性膜片,所述弹性膜片下方设有内芯,所述弹性膜片和所述内芯用于使进入所述压力补偿腔内的液体产生折流;所述压力补偿腔的所述内芯下方的部分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旋式分散构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水流从喷头进水口进入压力补偿腔,借助水流压力使弹性膜片发生形变,致使过水断面面积变化。压力补偿腔和螺旋式分散构件通过螺纹连接,方便拆卸和清洗。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法兰配对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所述第二法兰的朝向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的一侧上设置有抽拉手柄,需要清洗或者更换压力补偿螺旋喷头时,只需卸下连接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的螺栓,握住抽拉手柄将可拆卸式布水设备抽出即可,更换操作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布水区包括第二循环水进口、与所述第一布水区相同的可拆卸式布水管和与所述第一布水区相同的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所述第二循环水进口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布水区的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第二循环水进口,并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循环水出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布水区的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循环水进口”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布水区的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的方式相同。所述第二布水区的循环喷淋的喷淋液与进入所述生物除臭仓的废气同样经历气液两相逆流接触过程,废气中的污染物分别与附着生长在滤料表面的优势菌种接触,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效降解恶臭气体中的污染物。循环水落入第二循环水池后由排污连接管线自流至循环水箱。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的尺寸为DN100~DN200。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避免碱性液滴进入生物除臭单元影响除臭微生物的活性,经过洗涤处理后的尾气需进入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去除尾气中夹带的碱液液滴,经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后的尾气通过引流仓进入生物除臭单元。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包括长方体钢骨架、填充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内的除雾丝网和焊接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一侧面的矩形非标法兰,所述矩形非标法兰上设置有把手,用于将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从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抽出。采用抽屉式结构的丝网除雾设备可以简化除雾丝网的更换操作。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除雾丝网的厚度为200~300mm。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布气设备为多个布气砖拼接而成;每个布气砖的材质为玻璃钢格栅板;每个布气砖的砖厚为50~100mm,孔径为38~80mm;每个布气砖内还设置有2道折流挡板,用于提高布气的均匀性,使废气经过各个布气砖孔道均匀的进入生物滴滤段。所述布气设备既可实现均匀布气,又可作为填料承托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生物除臭单元利用活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苯系物,转化为简单无污染的无机物。同时,活性微生物以废气中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养分,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液。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内的填料各自独立的为生物陶粒、火山岩和聚氨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的高度各自独立的为1~1.5m。废气从生物滴滤段出来后上升进入生物过滤段,在该生物过滤段中去除苯、甲苯、二甲苯等水溶性较小的物质,并且通过生物过滤段的填料去除尾气中夹带的水滴颗粒,避免水滴颗粒进入深度处理单元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道蝶阀的手轮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外侧;所述风道蝶阀的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内部的部分与所述手轮之间通过阀杆连接,所述阀杆外壁设有第三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通过螺栓连接,用于防止所述系统内的废气泄露出所述系统;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还设有检修口,用于风道蝶阀的装卸及检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道蝶阀的口径范围为DN100~DN200。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道蝶阀的数量为2-6个。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多个小口径风道蝶阀的目的是保证气体的流速处于稳定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风道蝶阀的作用是将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隔开或连通,即系统正常运行时,风道蝶阀和第二切断阀为开启状态,第一切断阀为关闭状态,生物除臭单元出口尾气经过风道蝶阀去往深度处理单元。当深度处理单元解吸或者故障的时候,风道蝶阀和第二切断阀为关闭状态,第一切断阀为开启状态,废气直接由第一废气出口经过跨线,到达排气筒。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棉,避免解吸时活性炭吸附室高温影响冷凝效果;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50~10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深度处理单元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在废气和活性炭相接触的过程中,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可分离气体混合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方法污染物去除效果好,能耗较低;脱附再生后的活性炭可重复使用。从生物过滤段出口尾气由风道蝶阀进入深度处理单元,依次穿过进气区;填料区;出气区完成尾气的深度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家和业主要求的排放标准,在后置风机的作用下由第二废气出口离开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通过排气筒排向大气。深度处理单元采用类“三明治”填装方式,左右两侧各留有一个空腔用于进出废气,中间填装活性炭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剂通过装料口填入填料区,由卸料口排出填料区。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填料区的顶部设置有装料口,底部设置有卸料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氮布气设备包括热氮布气总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热氮布气支管;每个热氮布气支管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切断阀、氮气缓冲罐、减压阀和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热氮布气总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可将常温氮气加热转化成热氮,用于活性炭吸附剂的解吸。当活性炭达到吸附饱和的时候,打开第三切断阀,常温氮气进入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后首先来到氮气缓冲罐,在氮气缓冲罐内减少氮气流量不均匀度,接着氮气通过减压阀调节至合适的压力值,最后经过电加热器加热至解吸所需温度,即完成热氮的制备。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制备好的热氮由热氮进口通入所述热氮布气设备。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每个热氮布气支管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其目的是使热氮布气支管各个部位泄出的氮气量更加均匀。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热氮布气总管侧的气体压力相对于热氮布气支管侧较大,这是因为随着氮气不断从热氮布气设备的出气孔泄出以及管道阻力的影响,氮气的压力会逐渐减小,从而导致热氮布气总管侧出气孔流量较大,热氮布气支管侧出气孔流量较小。因此,设置出气孔孔径依次递增的热氮布气设备能够更均匀的使活性炭吸附剂受热、扩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气区顶部设有空气进口,底部设有解吸气出口,其目的是解吸完成后由空气进口向深度处理单元通入空气,作用是对解吸后的填料区进行降温,并将多余的热氮排出设备。吹扫出的气体由第二废气出口去往排气筒。解吸气从解吸气出口进入冷凝回收室。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凝回收室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回收室进口、冷凝回收管线、冷凝器和储油罐;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上分别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线和冷却水回水管线;所述储油罐上连接有不凝气输出管线和回收油输出管线。解吸气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对有机废气中冷凝下来的油品进行回收,不凝气可送入燃烧系统。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洗涤单元排污口和所述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均连接至污水管网。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和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均与新鲜水补充设备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碱液补充入口和第二碱液补充入口均与碱液补充设备连接。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如图1-16所示,该系统包括废气收集管道1、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第一循环水泵3、第二循环水泵4、循环水箱5、后置风机6、热氮制备装置和排气筒7;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内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洗涤单元8;生物除臭单元9和深度处理单元10;
所述洗涤单元包括废气进口11、第一布水区12、填料层13、第一循环水池14和抽屉式除雾设备15;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15、第一布水区12、填料层13和第一循环水池1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所述洗涤单元8内;所述废气进口11设置于所述填料层13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废气进口11的一端通过一向下弯的弯管90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池14和填料层13连通,所述废气进口11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气收集管道1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水池14上设置有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16、第一碱液补充入口17、洗涤单元排污口18和第一循环水出口19。
在所述洗涤单元8中,所述第一布水区12包括第一循环水进口20、可拆卸式布水管21和9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23;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20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20设置有第一法兰24,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21的进水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法兰24配对的第二法兰25;所述第一法兰24和第二法兰25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21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24和第二法兰25之间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20;所述第二法兰25的朝向所述第一循环水泵3的一侧上设置有抽拉手柄26;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20的尺寸为DN100。所述9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23分布在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21的出水端。
在所述洗涤单元9中,所述9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包括喷头进水口27、压力补偿腔28和螺旋式分散构件29;所述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排水支管22通过所述喷头进水口27与所述压力补偿腔28连通;所述压力补偿腔28内靠近所述喷头进水口27的位置设有弹性膜片30,所述弹性膜片30下方设有内芯31,所述弹性膜片30和所述内芯31用于使进入所述压力补偿腔28内的液体产生折流;所述压力补偿腔28的所述内芯31下方的部分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旋式分散构件29连接。
在所述洗涤单元8中,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15包括长方体钢骨架32、填充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32内的除雾丝网33和焊接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32一侧面的矩形非标法兰34,所述矩形非标法兰34上设置有把手89,用于将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15从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内抽出;所述除雾丝网33的厚度为200mm。
所述生物除臭单元9包括引流仓35、生物除臭仓36和第二循环水池37;所述引流仓35为L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部分38和第二部分39;所述第一部分38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36和所述洗涤单元8之间,所述洗涤单元8通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15与所述第一部分38连通;所述第二部分39设置于所述生物除臭仓36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水池37的上方。
在所述生物除臭单元9内,所述生物除臭仓36内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布气设备40、生物滴滤段41、第二布水区42和生物过滤段43。所述布气设备40为多个布气砖44拼接而成;每个布气砖44的材质为玻璃钢格栅板;每个布气砖44的砖厚为100mm,孔径为50mm;每个布气砖44内还设置有2道折流挡板45。所述生物滴滤段41和所述生物过滤段43内的填料均为生物陶粒;所述生物滴滤段41和所述生物过滤段43的高度均为1.5m。
在所述生物除臭单元9内,所述生物过滤段43上方的侧壁上设置有4个风道蝶阀46,所述生物除臭仓通过所述4个风道蝶阀46与所述深度处理单元连通;所述风道蝶阀46的手轮47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36的顶壁外侧;所述风道蝶阀46的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36内部的部分与手轮47之间通过阀杆连接,所述阀杆外壁设有第三法兰48,所述第三法兰48与所述生物除臭仓36的顶壁通过螺栓连接,用于防止所述系统内的废气泄露出所述系统;所述生物除臭仓36的顶壁还设有检修口49,用于风道蝶阀46的装卸及检修;所述4个风道蝶阀46的口径均为DN200。
在所述生物除臭单元9内,所述生物除臭仓36的顶部设有第一废气出口50。
在所述生物除臭单元9内,所述循环水箱5包括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51、第二碱液补充入口52、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53、排污连接管线54和第二循环水出口55,所述第二循环水池37通过所述排污连接管线54与所述循环水箱5连接;所述第二布水区42包括第二循环水进口55、与所述第一布水区12相同的可拆卸式布水设备和与所述第一布水区12相同的9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23;所述第二循环水进口55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布水区42的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总进水管端通过第三法兰48固定在所述第二循环水进口55,并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泵4与所述第二循环水出口55连接。
所述深度处理单元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活性炭吸附室57、隔热腔58和冷凝回收室59;所述活性炭吸附室57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进气区60、填料区61、出气区62和第二废气出口63。所述生物过滤段43通过所述4个风道蝶阀46与所述进气区60连通。所述填料区61的顶部设置有装料口64,底部设置有卸料口65。所述出气区62内竖直设置有热氮布气设备,所述热氮布气设备包括热氮布气总管66和与其连接的3个热氮布气支管67;每个热氮布气支管67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出气孔68,所述出气孔68的孔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所述出气区62顶部设置有热氮进口69;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切断阀70、氮气缓冲罐71、减压阀72和电加热器73;所述电加热器73通过所述热氮进口69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热氮布气总管66连接。所述第二废气出口63设置于所述出气区62的出气侧底部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的侧壁上。所述进气区60顶部设有空气进口74,底部设有解吸气出口75。所述冷凝回收室59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回收室进口76、冷凝回收管线77、冷凝器78和储油罐79;所述活性炭吸附室57通过解吸气出口75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进口76连接;所述冷凝器78上分别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线80和冷却水回水管线81;所述储油罐79上连接有不凝气输出管线82和回收油输出管线83。所述隔热腔58内填充有隔热棉;所述隔热腔58的厚度为50mm。
所述后置风机6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断阀84和第二切断阀85与所述第一废气出口50和所述第二废气出口63连接;所述后置风机6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筒7连接。所述洗涤单元排污口18和所述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53均连接至污水管网86;所述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16和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51均与新鲜水补充设备87连接;所述第一碱液补充入口17和第二碱液补充入口52均与碱液补充设备88连接。
利用本实施例对来自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各个单元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处理,设计设计进气量为20000Nm3/h。具体流程如下:
待处理废气在后置风机6的作用下,由废气收集管道1进入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2的洗涤单元8,在该洗涤单元8进行碱洗预处理,增加废气的湿度,并且将废气中的油气、杂质颗粒物、大部分的H2S等酸性恶臭类成分去除,避免对后序生化处理产生不良影响。碱洗洗涤液循环使用,减少用水量。
洗涤单元8出口尾气经过抽屉式除雾设备15除去气相中夹带的碱液液滴后,通过引流仓35进入生物除臭单元9的布气设备40。布气设备40由若干个布气砖44拼接而成,单个砖厚100mm,孔径50mm,孔内设置2道折流挡板45,提高布气的均匀度。出口尾气由下而上依次经过生物滴滤段41和生物过滤段43,碱洗洗涤液从上至下穿过生物滴滤段41。在气液两相逆流接触的过程中,出口尾气中的污染物分别与附着生长在生物陶粒表面的优势菌种接触,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效降解恶臭气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苯、甲苯、二甲苯等水溶性较小的物质。循环碱洗洗涤液落入生物除臭单元9底部的第二循环水池37后由底部的排污连接管线54自流至与设备底部相连的循环水箱5。
为了确保达标排放,生物除臭单元9出口尾气需进入深度处理单元10进一步处理。深度处理段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主要针对生物除臭系统无法处理完全的烃类恶臭物质进行吸附处理。该单元配有热氮制备装置,能够提高活性炭吸附容量,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活性炭吸附室57出气侧设有热氮布气设备,该热氮布气设备由三根竖直放置的热氮布气支管67和一根热氮布气总管66组成,圆管上开设若干等距且孔径依次递增的出气孔68,作用是使氮气流量分布更均匀,使活性炭更均匀的受热、扩孔。解吸完成后向活性炭吸附单元通入空气,作用是对解吸后的活性炭层进行降温,并将多余的热氮排出系统,吹扫气体去往排气筒7。
解吸气进入冷凝回收室59进行冷凝回收。冷凝回收室59置于活性炭吸附室底部,在活性炭吸附室和冷凝回收室之间设置有50mm厚的隔热腔58,隔热腔58内部填充有隔热棉,保证冷凝效果。
深度处理段出口尾气能够达到业主及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通过排气筒达标排放。当深度处理单元解吸或者故障的时候,切断深度处理单元10与生物除臭单元9之间的风道蝶阀46,废气直接由第一废气出口50经过跨线,到达排气筒7。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处理后的废气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废气设计进、出指标
Figure BDA0003192330900000221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废气收集管道、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循环水箱、后置风机、热氮制备装置和排气筒;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洗涤单元、生物除臭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
所述洗涤单元包括废气进口、第一布水区、填料层、第一循环水池和抽屉式除雾设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第一布水区、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所述洗涤单元内;所述废气进口设置于所述填料层和第一循环水池之间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或,设置于所述填料层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废气进口的一端通过一向下弯的弯管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池和填料层连通,所述废气进口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气收集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水池上设置有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一碱液补充入口、洗涤单元排污口和第一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布水区连接;
所述生物除臭单元包括引流仓、生物除臭仓和第二循环水池;所述引流仓为L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和所述洗涤单元之间,所述洗涤单元通过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与所述第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水池的上方;所述生物除臭仓内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布气设备、生物滴滤段、第二布水区和生物过滤段;所述生物过滤段上方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风道蝶阀,所述生物除臭仓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深度处理单元连通;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部设有第一废气出口;
所述循环水箱包括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第二碱液补充入口、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排污连接管线和第二循环水出口,所述第二循环水池通过所述排污连接管线与所述循环水箱连接,所述第二布水区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循环水出口连接;
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活性炭吸附室、隔热腔和冷凝回收室;所述活性炭吸附室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进气区、填料区、出气区和第二废气出口;所述生物过滤段通过所述多个风道蝶阀与所述进气区连通;所述出气区内竖直设置有热氮布气设备,所述出气区顶部设置有热氮进口;所述热氮制备装置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出气区的出气侧底部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进气区顶部设有空气进口,底部设有解吸气出口;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连通;
所述后置风机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断阀和第二切断阀与所述第一废气出口和所述第二废气出口连接;所述后置风机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水区包括第一循环水进口、可拆卸式布水管和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在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的侧壁上;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通过法兰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循环水出口连接;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分布在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上;
所述多个压力补偿螺旋喷头设备包括喷头进水口、压力补偿腔和螺旋式分散构件;所述可拆卸式布水设备的排水支管通过所述喷头进水口与所述压力补偿腔连通;所述压力补偿腔内靠近所述喷头进水口的位置设有弹性膜片,所述弹性膜片下方设有内芯,所述弹性膜片和所述内芯用于使进入所述压力补偿腔内的液体产生折流;所述压力补偿腔的所述内芯下方的部分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旋式分散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法兰配对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可拆卸式布水管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之间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所述第二法兰的朝向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的一侧上设置有抽拉手柄;
所述第一循环水进口的尺寸为DN100~DN2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包括长方体钢骨架、填充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内的除雾丝网和焊接在所述长方体钢骨架一侧面的矩形非标法兰,所述矩形非标法兰上设置有把手,用于将所述抽屉式除雾设备从所述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装置内抽出;
所述除雾丝网的厚度为200~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气设备为多个布气砖拼接而成;每个布气砖的材质为玻璃钢格栅板;每个布气砖的砖厚为50~100mm,孔径为38~80mm;每个布气砖内还设置有2道折流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内的填料各自独立的为生物陶粒、火山岩和聚氨酯填料中的一种;所述生物滴滤段和所述生物过滤段的高度各自独立的为1~1.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蝶阀的手轮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外侧;所述风道蝶阀的位于所述生物除臭仓内部的部分与所述手轮之间通过阀杆连接,所述阀杆外壁设有第三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通过螺栓连接,用于防止所述系统内的废气泄露出所述系统;所述生物除臭仓的顶壁还设有检修口,用于风道蝶阀的装卸及检修;
所述风道蝶阀的口径范围为DN100~DN200;
所述风道蝶阀的数量为2-6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棉;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50~100mm;
所述填料区的顶部设置有装料口,底部设置有卸料口;
所述热氮布气设备包括热氮布气总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热氮布气支管;每个热氮布气支管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孔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所述热氮制备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切断阀、氮气缓冲罐、减压阀和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通过所述热氮进口与所述热氮布气设备的热氮布气总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回收室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回收室进口、冷凝回收管线、冷凝器和储油罐;所述活性炭吸附室通过解吸气出口与所述冷凝回收室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上分别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线和冷却水回水管线;所述储油罐上连接有不凝气输出管线和回收油输出管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洗涤单元排污口和所述生物除臭单元排污口均连接至污水管网;
所述第一新鲜水补充入口和第二新鲜水补充入口均与新鲜水补充设备连接;
所述第一碱液补充入口和第二碱液补充入口均与碱液补充设备连接。
CN202121782441.3U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Active CN216295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2441.3U CN216295764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2441.3U CN216295764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95764U true CN216295764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7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82441.3U Active CN216295764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95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60412U (zh) 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108128835B (zh) 活性炭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利用该系统的污水处理方法
CN108283821A (zh) 焦化生产中化产工段含萘废气的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CN103599695B (zh) 一种有机废气的集成处理装置及方法
TW201904885A (zh) 用於污泥處理的尾氣淨化和熱回收系統及方法
WO2022011937A1 (zh) 流化床废气零排放系统
CN112717679A (zh) 一种集成再生氧化功能的有机废气多级净化设备及工艺
CN109569190A (zh) 一种浓缩-催化燃烧设备一体机
CN203710909U (zh) 一种有机废气的集成处理装置
CN211896136U (zh)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系统
CN216295764U (zh) 一种一体化生物吸附废气处理系统
CN205109291U (zh) 一种有机气体的处理装置
CN111992014A (zh) 一种大孔树脂吸脱附冷凝回收系统
CN110898595A (zh) 一种发电厂废气处理装置
CN215962860U (zh) 一种油气处理系统
KR102455283B1 (ko) 과열증기를 이용한 활성탄 재생공정
CN210814460U (zh) 一种船舶尾气排放处理装置
CN209791257U (zh) 一种增塑剂VOCs光解系统
CN113426252A (zh) 洗涤吸收净化系统
CN208362154U (zh)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
CN216173222U (zh) 一种再生胶生产废气处理装置
CN214345584U (zh) 一种集成再生氧化功能的有机废气多级净化设备
CN218901273U (zh) 垃圾焚烧炉尾气热循环高效处理装置
CN108159878A (zh) 一种生脂炼制尾气处理方法
CN220238246U (zh) 一种有机废气除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