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9110U - 一种端子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89110U CN216289110U CN202122680136.XU CN202122680136U CN216289110U CN 216289110 U CN216289110 U CN 216289110U CN 202122680136 U CN202122680136 U CN 202122680136U CN 216289110 U CN216289110 U CN 2162891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hielding plate
- differential
- arc portion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弯折的端子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排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和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和接地端子交替设置;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降低同一信号端子对中两个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时的时延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端子模组。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传输电子信号的装置,可提供分离的界面用以连接两个次电子系统,是用以完成电路或电子机器等相互间电气连接的元件。
其中,连接器中的部分端子用于信号传输,即是为信号端子。信号端子为传输差分信号,通常包括两个差分端子。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小,且其数据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得其内的电连接器必须在更小的空间内传输更多信号且不能降低该信号的品质,因此,各信号端子之间在结构上的设计则是彼此距离也越来越小,并且为了满足信号端子两端均可电连接的条件,连接器中的两个差分端子往往需要弯折设置,内侧差分端子与外侧差分端子分别带有不同的弧部,其中,内侧差分端子的弧部与外侧差分端子的弧部的圆心相同,但内侧差分端子的弧部的半径小于外侧差分端子的弧部,从而使得内侧差分端子的长度小于外侧差分端子的长度,导致信号在两个差分端子需要的输出时长不同,造成时延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子模组,能够降低同一信号端子对中两个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时的时延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与弯折的端子排。所述端子排设置于绝缘本体,所述端子排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和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和接地端子交替设置。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
可选的,从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两端向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中点处,所述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之间的驱离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第一弧部两端与所述第二弧部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mm。
可选的,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第一屏蔽板以及第二屏蔽板,所述第一屏蔽板与第二屏蔽板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用于屏蔽来自外部的干扰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屏蔽板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若干吸波件,所述若干吸波件设置于绝缘本体,并且一所述吸波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之间。
可选的,所述接地端子面向所述吸波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吸波件部分嵌入所述连接孔。
可选的,所述绝缘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屏蔽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插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孔。
可选的,靠近第一屏蔽板的吸波件的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屏蔽板面向所述吸波件的表面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柱插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绝缘本体与端子排。所述绝缘本体用于收容所述端子排。所述端子排所述端子排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和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用于实现信号传输,所述接地端子用于实现接地。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差值,也即,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的差值。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降低同一信号端子对中两个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时的时延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端子模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端子模组中端子排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端子模组中不带有屏蔽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背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中子板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端子模组100,请参阅图1与图2,该端子模组100可应用于连接器中,以实现不同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该端子模组100包括端子排110、绝缘本体120、第一屏蔽板140、第二屏蔽板150、以及若干吸波件130。所述端子排110设置于绝缘本体120,端子排110用于实现信号传输与接地。所述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20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均与所述接地端子11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的地接,进而屏蔽来自其他端子排110的干扰信号。所述吸波件130设置于绝缘本体120,吸波件130与接地端子112连接实现接地,吸波件130用于吸收端子排110内部产生的电磁波能量,以实现屏蔽端子排110内部产生的电磁波能量干扰,从而降低端子排110内部间的串扰,进一步保证端子模组100的信号传输的质量。
对于上述端子排110,请参阅图1-图3,端子排110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111和若干接地端子112。所述信号端子对111和接地端子112交替间隔设置,所述信号端子对111用于传输信号,所述接地端子112用于接地,以降低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对111之间的串扰。
对于上述信号端子对111,信号端子对111为差分信号对,用于传输差分信号。信号端子对111包括第一差分端子1111与第二差分端子1112,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11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1112,其中,第一差分端子1111的长度为第一差分端子1111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第二差分端子1112的长度为第二差分端子1112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两个差分端子1111并排设置于相邻两个接地端子112之间。
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也即,所述第一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圆心不在同一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弧部的圆心比所述第二弧部的圆心更远离第二弧部,从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两端向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中点处,所述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之间的驱离逐渐减小。上述方式均用于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差值,也即,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的差值,从而降低两个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时的时延差。
信号端子对111包括第一接触部11111、第一固定部11112和第一插接部11113,第一接触部11111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12的一端,第一插接部11113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12的另一端,第一接触部11111由第一固定部11112的一端沿远离第一固定部11112的方向弯折延伸得到,第一接触部11111具有弹性力,第一接触部11111可相对第一固定部11112发生弹性弯折,第一接触部11111用于弹性抵接于下述的子板连接器310的插接模组312,以实现与插接模组312的电性连接,第一插接部11113由第一固定部11112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固定部11112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一插接部11113用于插接于背板等电子设备的插口。其中,第一接触部11111和第一插接部11113相互垂直设置,第一固定部11112呈弯折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弧部与第二弧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在第一接触部11111部分,第一差分端子1111与第二差分端子1112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接触部11111部分,第一差分端子1111与第二差分端子1112之间的距离为1.0mm,第一弧部与第二弧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mm,也即,第一弧部的两端与第二弧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mm。
对于上述接地端子112,接地端子112包括第二接触部1121、第二固定部1122和第二插接部1123。第二接触部1121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122的一端,第二插接部1123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122的另一端,第二接触部1121由第二固定部1122的一端沿远离第二固定部1122的方向弯折延伸得到,第二接触部1121具有弹性力,第二接触部1121可相对第二固定部1122发生弹性弯折,第二接触部1121用于弹性抵接于下述的子板连接器310的插接模组312,以实现与插接模组312的电连接,第二插接部1123由第二固定部1122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二固定部1122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二插接部1123用于插接于背板等电子设备的插口。其中,第一接触部11111和第二接触部1121并排设置形成接触排,第一插接部11113和第二插接部1123并排设置形成插接排,接触排与插接排相互垂直设置。其中,第二接触部1121和第二插接部1123相互垂直设置,第二固定部1122呈弯折设置。
对于上述绝缘本体120,请查阅图2与图4,绝缘本体120对端子排110起支撑、固定的作用,其中,绝缘本体12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本体120设有若干信号槽(图未示)、接地槽(图未示)以及容置槽121。信号槽和接地槽分别沿平行于绝缘本体120整体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并贯穿绝缘本体120,信号槽和接地槽并排且交替设置,信号槽和接地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绝缘本体120相互垂直的两边沿。一所述容置槽121设于两个所述信号槽之间,并且所述容置槽121与所述接地槽相连通。信号端子对111与信号槽相适配,接地端子112与接地槽相适配,吸波件130与容置槽121也相适配,一所述信号槽收容一所述信号端子对111,一所述接地槽收容一所述接地端子112,一所述容置槽121收容一吸波件130,且信号端子对111和接地端子1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信号槽之外。具体地,接地端子112的第二固定部1122与接地槽相适配,第二固定部1122收容并固设于接地槽。进一步地,信号槽包括两个差分端子槽(图未示),第一差分端子1111与第二差分端子1112分别收容并固设于两个差分端子槽,其中,第一固定部11112与差分端子槽相适配,第一固定部11112收容并固设于差分端子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20设置有若干通孔122,一所述通孔122与一所述第一差分端子1111相对设置。其中,通孔122沿绝缘本体120的厚度方向贯穿绝缘本体120,并与用于收容较长的一个差分端子1111的差分端子槽连通。因此,在两个差分端子1111进行信号传输时,通孔122能够降低两个差分端子1111之间的信号延迟。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20可以不设置若干信号槽、接地槽以及容置槽121,只要能固定与支撑端子排110即可,比如,端子排110直接固设于两个绝缘本体120之间。
对于上述若干吸波件130,请参阅图2,一吸波件130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对111之间,吸波件130沿接地端子112的方向叠设于接地端子112,也即吸波件130的延伸方向与接地端子1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吸波件130层叠设置于接地端子112上。吸波件130用于吸收与其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对111产生的电磁波能量,以实现屏蔽相邻两个信号端子对111之间产生的电磁波能量干扰,从而降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对111之间的串扰。具体地,吸波件130沿第二固定部1122的方向叠设于第二固定部1122,上述的容置槽121沿第二固定部1122的方向设置,吸波件130收容于容置槽121。容置槽121的设置一方面避免了吸波件130过于接近信号端子对111而对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增加端子模组100的体积,保证了端子模组100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吸波件130采用吸波材料制成,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其表面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减少电磁波的干扰的一类材料,其可抵挡并削弱相邻两个信号端子对111之间相互的电磁波辐射。当信号端子对111产生的电磁波遭遇吸波件130表面时,电磁波穿过吸波件130的表面,减少了电磁波的反射,使得电磁波的能量于吸波件130的内部损耗掉。可选地,吸波材料可以是碳系吸波材料(如,石墨烯,石墨,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铁系吸波材料(如,铁氧体,磁性铁纳米材料)或陶瓷系吸波材料(如,碳化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20面向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的两表面均设有若干容置槽121,每一容置槽121均设有一吸波件130,也即,在端子排110的沿其厚度方向的两侧,于两个相邻信号端子对111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吸波件130,这样设置能进一步提高对干扰信号的屏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子112的第二固定部1122设有连接孔11221,吸波件130部分嵌入连接孔11221,连接孔11221用于连接固定端子排110两侧的两个吸波件130。具体地,熔融的两个吸波件130在接地端子112的相背两面分别穿过连接孔11221而相互连接,成型后,形成两个相互固定于接地端子112的吸波件130。
对于上述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请参阅图2与图4,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分别叠设于绝缘本体120的相背两面,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覆盖了信号端子对111的第一固定部11112以及接地端子112的第二固定部1122,以保证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对端子排110起到的屏蔽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连接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端子模组100,相邻两个端子模组100的端子排110之间会产生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即可屏蔽相邻两个端子排110之间的信号干扰,以保证不同端子排110的信号传输质量。
第一屏蔽板140设有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所述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接地端子1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2与所述接地端子112的另一端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可实现接地端子112的首尾与第一屏蔽板的固定连接,从而显著改善来自其他端子排的信号串扰。
具体地,绝缘本体120于每一接地槽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4,每一第二固定部1122的两个端部分别裸露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4,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对应第二固定部1122的两个端部设置,且分别自第一屏蔽板140朝向所述两个端部延伸并抵接于两个端部,从而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接地端子112的两端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分别收容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23与第二凹槽12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1122的两端,以保证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的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由导电塑胶材料制得。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不限于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固定部1122,只要能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接地端子112的固定连接即可,比如螺钉固定、卡接固定、一体化成型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20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140的表面设有第一固定柱125,所述第一屏蔽板140设有第一固定孔143,所述第一固定柱125插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43。第一固定孔143与第一固定柱125能够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绝缘本体120的快速定位安装,以及防止第一屏蔽板140沿平行于绝缘本体120的平面发生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屏蔽板140的吸波件130的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140的表面设有第二固定柱131,所述第一屏蔽板140设有第二固定孔144,所述第二固定柱131插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孔144。第二固定孔144与第二固定柱131能够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吸波件130的快速定位安装,以及防止吸波件130沿平行于第一屏蔽板140的平面发生相对移动。
对于上述第二屏蔽板150,第二屏蔽板150包括第二屏蔽板本体151、第三连接部151与第四连接部152,所述第三连接部151是由所述第二屏蔽板本体151向所述接地端子112的一端延伸得到的,所述第三连接部151与所述接地端子1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152是由所述第二屏蔽板本体151向所述接地端子112的另一端延伸得到的,所述第四连接部152与所述接地端子112的另一端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端子排110与绝缘本体120进行第一次镶埋成型(insertmolding),成型后再将端子排110和绝缘本体120与吸波件130进行第二次镶埋成型(insertmolding),成型后端子排110、绝缘本体120和吸波件130形成一体结构,最后再在绝缘本体120两侧分别组装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第一屏蔽板140和第二屏蔽板150均与接地端子112固定连接。
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端子模组100包括:绝缘本体120、端子排110、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屏蔽板150。所述绝缘本体120用于收容所述端子排110。所述端子排110所述端子排110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111和若干接地端子112,所述信号端子对111和接地端子112交替设置。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第二弧部的曲率,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差值,也即,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的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的差值。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降低同一信号端子对中两个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时的时延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200,请参阅图5-图7,背板连接器200用于与电子设备中的背板连接,背板连接器200包括如上所述的端子模组100,以及外壳210,若干端子模组100并列安装于外壳210。其中,对于端子模组100的结构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对于上述外壳210,外壳210包括第一壳体211与以及安装于第一壳体211的第二壳体212。第一壳体211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2111,第二壳体212设有若干第二收容槽(图未示),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111与一所述第二收容槽共同收容一端子模组100。安装时,先将端子模组100部分插装于第一收容槽2111,再将第二壳体212的第二收容槽对准端子模组100的另一部分,最后将第二壳体212安装于第一壳体211,即可实现将端子模组100固定于壳体内。外壳210面向所述端子模组100的接触排的表面设有开口213,开口213用于供下述子板连接器310部分插接。
第一壳体211在所述第一收容槽2111设有接触口2112,接触口2112收容一个端子模组100的若干第一接触部11111和第二接触部1121形成的接触排,所述接触口2112用于供所述接触排伸出从而与下述插接模组312插接。第二壳体212在所述第二收容槽设有插接口2121,插接口2121收容一个端子模组100的若干第一插接部11113与第二插接部1123形成的插接排,所述插接口2121用于供所述插接排伸出从而与电子设备中的背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板140设置有弹性凸起145,弹性凸起145具有弹性力,并弹性抵接于第一收容槽2111的内侧壁,从而实现端子模组100在弹性凸起145的弹性作用力下固定于第一壳体211内。其中,为方便将端子模组100插装于第一收容槽2111,弹性凸起145是沿端子模组100插装于第一收容槽2111时运动的相反方向,自第一屏蔽板140向第一收容槽2111的内侧壁倾斜延伸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板140还包括卡接部146,所述第二壳体212上设有卡接孔2122,所述卡接部146用于插接于所述卡接孔2122,从而实现第一屏蔽板140与第二壳体212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300,请参阅图5与图6,连接器组件300用于与电子设备中的背板和子板连接,连接器组件300包括如上所述的背板连接器200,以及子板连接器310,子板连接器310安装于背板连接器200并与背板连接器200电性连接,其中,子板连接器310用于与电子设备中的子板连接。具体地,子板连接器310包括插座311和至少一个插接模组312,插接模组312安装于插座311,插座311用于插接于开口213内,以使得插接模组312的部分插入接触口2112内,插接模组312的部分弹性抵接于两个端子模组100的接触排之间,并与接触排电性连接。其中,对于背板连接器200的结构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模组312包括插接端子3121,请参阅图8与图9,所述插接端子3121包括固定部(图未示)、第一弹性件31211与第二弹性件31212,所述第一弹性件31211与第二弹性件3121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1211与第二弹性件31212的另一端互相接近,所述第一弹性件31211与第二弹性件31212用于供所述信号端子插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
弯折的端子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排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和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和接地端子交替设置;
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第一差分端子与第二差分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长度;
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包括第一弧部,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包括第二弧部,所述第一弧部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弧部的曲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弧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部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两端向所述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的中点处,所述第一弧部与所述第二弧部之间的驱离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部两端与所述第二弧部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第一屏蔽板以及第二屏蔽板,所述第一屏蔽板与第二屏蔽板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用于屏蔽来自外部的干扰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另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若干吸波件,所述吸波件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信号端子对之间。
8.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面向所述吸波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吸波件部分嵌入所述连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屏蔽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插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靠近第一屏蔽板的吸波件的面向所述第一屏蔽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屏蔽板面向所述吸波件的表面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柱插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80136.XU CN216289110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一种端子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80136.XU CN216289110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一种端子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89110U true CN216289110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0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80136.XU Active CN216289110U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一种端子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89110U (zh) |
-
2021
- 2021-11-03 CN CN202122680136.XU patent/CN2162891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99230B2 (e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 interlocking segments | |
US11588277B2 (e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ssy member | |
US1010350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 |
CN109390803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029821A (zh) | 插槽连接器 | |
US20210167533A1 (en) | Housing for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 |
US11728593B2 (e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4024160B (zh) | 插头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组合件 | |
US6296518B1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1949180B2 (en) |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 |
WO2013048918A1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nd connector | |
US20230378695A1 (en) |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manufacturing tolerance | |
CN216289110U (zh) | 一种端子模组 | |
CN21648867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119431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 | |
CN20998159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129837B (zh) | 端子模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TWM612460U (zh) | 電連接器 | |
CN216794044U (zh) | 端子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 |
CN2167940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794155U (zh) | 接地端子、端子组件以及接地结构 | |
CN111129874B (zh) | 端子模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3660788U (zh) | 一种端子模组、背板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5221060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