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6740U - 一种rfid托盘标签 - Google Patents

一种rfid托盘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6740U
CN216286740U CN202122984129.9U CN202122984129U CN216286740U CN 216286740 U CN216286740 U CN 216286740U CN 202122984129 U CN202122984129 U CN 202122984129U CN 216286740 U CN216286740 U CN 216286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hip
antennas
antenna
tray lab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41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德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Jialianj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Jialianj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Jialianj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Jialianj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41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6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6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6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FID托盘标签,包括芯片层和包覆所述芯片层的透明封装层,芯片层与透明封装层之间设置有柔性防护层;芯片层呈方形设置,且包括驱动芯片和天线,驱动芯片设置在芯片层的中心处,驱动芯片四周均设有天线,驱动芯片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天线相连接;芯片层的天线周向环绕设置有三个以上,天线用于全方向识别信号。在RF I D托盘标签内部设计一层柔性防护层,例如柔性的柔性防护层可以防止芯片层受到的冲击力减小,避免其发生损坏,提高RF I D托盘标签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环绕设置的多个天线,达到增加全方向识别信号的强度,提高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RFID托盘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标签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RFID托盘标签。
背景技术
电子标签又称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读头、通信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和数据交换。
电子标签是RFID(英文全称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译文为:射频识别)技术的载体。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然而现有的电子标签在仓库中周转时,容易发生挤压损坏的问题,导致发生不必要的损失。或者,在货物上的电子标签损坏后,则无法达到快速入库记录的问题,需要额外的进行人工进行录入,影响货品存储、出仓、移交、搬运等等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FID托盘标签,旨在改善现有电子标签不具有防护结构且不能够全方位识别信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RFID托盘标签,包括芯片层和包覆所述芯片层的透明封装层,所述芯片层与所述透明封装层之间设置有柔性防护层;所述芯片层的天线周向环绕设置有三个以上,所述天线用于全方向识别信号。
优选的,所述天线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天线圆周整列设置。
优选的,所述透明封装层为PVC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柔性防护层为EVA泡棉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透明封装层与所述柔性防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层。
优选的,所述芯片层与所述透明封装层之间设置有第二胶层。
优选的,贯穿所述芯片层、所述透明封装层和所述柔性防护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芯片层的天线均设置为梯形排布,离驱动芯片最远处的天线为梯形的下底,离驱动芯片最近处为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上底尺寸小于梯形的下底尺寸;芯片层的天线为“S”型布线,且最外侧天线的线宽大于内侧天线的线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RFID托盘标签内部设计一层柔性防护层,例如柔性的柔性防护层可以防止芯片层受到的冲击力减小,避免其发生损坏,提高RFID托盘标签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环绕设置的多个天线,达到增加全方向识别信号的强度,提高实用性。
2、为了使结构紧凑且整体性强耐冲击,通过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进行粘连,提高RFID托盘标签结构的稳固性。
3、搬运时可以通过固定孔进行固定放置,避免因为震动、抖动等问题,导致RFID托盘标签损伤的问题,提高RFID托盘标签使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在通过胶层粘连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的芯片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芯片层;101、天线;
20、透明封装层;30、柔性防护层;40、第一胶层;50、第二胶层;60、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RFID托盘标签,包括芯片层10和包覆芯片层10的透明封装层20,芯片层10至少一侧与透明封装层20之间设置有柔性防护层30,芯片层呈方形设置,且包括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和天线101,驱动芯片设置在芯片层的中心处,驱动芯片四周均设有天线101,驱动芯片的输入/输出端与天线相连接,驱动芯片为可定制HF、UHF芯片,具体型号为:R6-P芯片;芯片层10的天线101周向设置有三个以上,天线101用于全方位接收或识别信号。
使用透明封装层20将芯片层10进行包覆,具体的可以通过PVC材料对芯片层10进行技术封装,达到通过透明封装层20可以对芯片层10进行防护,避免芯片层10与其它物体触碰被刮伤等问题,形成对芯片层10的防护。进一步地,在芯片层10和透明封装层20之间设计一层柔性防护层30,柔性防护层30可以为EVA泡棉材料制成,EVA泡棉材料对RFID托盘标签在进行存储、取出、转移的时候,可以对RFID托盘标签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RFID托盘标签被挤压损坏,提高RFID托盘标签的使用寿命。
芯片层10为Inlay层,Inlay是智能卡行业专用术语,是指一种由多层PVC片材含有芯片及线圈层合在一起的预层压产品。一般由两层或三层组成。表面无任何印刷图案,INLAY产品适用多品种卡片的前期大量生产。INLAY上下再覆上有不同印刷图案的材料通过再次层压就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接触卡片。而通过环绕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天线101,以使得RFID托盘标签可以全方向的识别信号,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天线101设置有四个,四个天线101圆周整列设置,四个天线10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天线101长度设计,则使得接收信号的范围不同,因此可以根据需求设计。而四个天线101的设计可以位列四个的方向,以提高在不同方向上的信号识别,增加信号识别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透明封装层20与柔性防护层30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层40,芯片层10与透明封装层20之间设置有第二胶层50,第一胶层40和第二胶层50可以为3M胶,通过第一胶层40可以粘连透明封装层20与柔性防护层30,使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的结构,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可以有效的抵挡冲击,提高使用的寿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贯穿芯片层10、透明封装层20和柔性防护层30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60。固定孔60的设计,可以对RFID托盘标签进行固定,例如通过螺栓锁固,轴杆串接放置。在搬运时,通过固定孔60和螺栓将RFID托盘标签固定在搬运的容器上(用作放置产品的架体、容器等物件,当然对于一些具有架体的产品也可以直接安装在产品上),便于统计产品的数量。特别是对于一些仓库物质的取、放记录上,提供数据记录上的便捷。
根据不同的产品,可以设置大小不同的RFID托盘标签,一般现有RFID托盘标签的有效识别信息距离最远可达到8米,可以为3-8米,以满足大、小不同产品的使用,提高RFID托盘标签的适配性。
本实施例中芯片层的天线均设置为梯形排布,离驱动芯片最远处的天线为梯形的下底,离驱动芯片最近处为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上底尺寸小于梯形的下底尺寸。芯片层的天线为“S”型布线,且最外侧天线的线宽大于内侧天线的线宽。采用S型天线,有助于天线集成化、减小天线空间占用;采用梯形设置,有助于信号逐级收发,和避免天线之间的重叠干扰;采用最外侧较宽天线,有助于收发信号的增强,可以实现中远距离的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层和包覆所述芯片层的透明封装层,所述芯片层与所述透明封装层之间设置有柔性防护层;
所述芯片层呈方形设置,且包括驱动芯片和天线,所述驱动芯片设置在所述芯片层的中心处,所述驱动芯片四周均设有所述天线,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天线相连接;
所述芯片层的天线周向环绕设置有三个以上,所述天线用于全方向识别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天线圆周整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封装层为PVC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防护层为EVA泡棉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封装层与所述柔性防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层与所述透明封装层之间设置有第二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贯穿所述芯片层、所述透明封装层和所述柔性防护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托盘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层的天线均设置为梯形排布,离驱动芯片最远处的天线为梯形的下底,离驱动芯片最近处为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上底尺寸小于梯形的下底尺寸;芯片层的天线为“S”型布线,且最外侧天线的线宽大于内侧天线的线宽。
CN202122984129.9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rfid托盘标签 Active CN216286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129.9U CN2162867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rfid托盘标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129.9U CN2162867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rfid托盘标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6740U true CN216286740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41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4129.9U Active CN2162867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rfid托盘标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6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9863B2 (en) RFID relay antenna, RFID system, container, disposi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confirmation method, and package construction
US7271726B2 (en) RFID tag-pallet
EP1509875B1 (en) Laser imageable rfid label/tag
US20070024447A1 (en) Radio energy propagation channel network for detecting RFID tagged items
US7612673B2 (en) RFID system for lifting devices
US20110227725A1 (en) Pallet with wireless transceiver for communicating pallet manifest, condition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CN100517361C (zh) 使用传感器检测对象不适当取向的装置和方法
CA2419116A1 (en) Rfid passive repeater system and apparatus
CN216286740U (zh) 一种rfid托盘标签
JP4743392B2 (ja) 情報記録媒体の使用方法
KR20090036786A (ko) 골판지와 그 제조방법
CN102344030B (zh) 一种基于rfid的混合堆叠辅助装置
CN101776114A (zh) 一种用于实现射频识别标签订书针的结构
US20080068176A1 (en) RFID inlay structure
KR100931960B1 (ko) 박스용 골판지와 그 제조방법
CN210864788U (zh) 一种智能物流电子标签
WO2008018199A1 (fr) Palette
CN202642448U (zh) 带电子标签的周转箱
CN210466463U (zh) 一种仓库物品管理装置
CN211376031U (zh) 一种rfid电子标签
JP4546819B2 (ja) 保管商品管理方法
CN202642297U (zh) 带电子标签的托盘
JP2022029181A (ja) Rfタグ読取装置
JP2005157780A (ja) 荷札型情報記録媒体
WO2007125710A1 (ja) 物流用容器及び梱包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