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79256U -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 Google Patents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79256U
CN216279256U CN202122838307.7U CN202122838307U CN216279256U CN 216279256 U CN216279256 U CN 216279256U CN 202122838307 U CN202122838307 U CN 202122838307U CN 216279256 U CN216279256 U CN 216279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gear
transmission
output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383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磊
张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Weil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eil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eil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eil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383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79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79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79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差速装置、具有该差速装置的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涉及电机的领域,差速装置包括壳体、离合器、差速器、扭矩传感器和塔基,所述离合器、所述差速器与所述扭矩传感器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塔基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塔基用于连接飞轮,所述扭矩传感器设于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且用于检测所述塔基传递给所述差速器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所述扭矩传感器用于连接电机的控制器。本申请具有辅助实现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的效果。

Description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助力三轮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电机、控制器、蓄电池和控制开关;车架上端设有一个车座,蓄电池和控制器设于车架上,车架前端设有一个前轮,前轮中心轴的位置安装有一个电机,后轮的数量为两个且设于车架后端,两个后轮中心轴上安装有链轮,两个后轮中间中心轴上方安装有车厢,车架下方安装有轮盘,轮盘中心轴位置安装有脚踏,轮盘上安装有链条,链条与两个后轮中心轴上的链轮连接,前轮上设有一个转向把,转向把上安装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控制电机的输出功率,导线将蓄电池、控制器、前轮电机与转向把上的控制开关通过导线连在一起。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电机的输出功率需要通过人为拨动控制开关进行控制,操作繁琐,尚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辅助实现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差速装置,包括壳体、离合器、差速器、扭矩传感器和塔基,所述离合器、所述差速器与所述扭矩传感器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塔基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塔基用于连接飞轮,所述扭矩传感器设于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且用于检测所述塔基传递给所述差速器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所述扭矩传感器用于连接电机的控制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塔基传递给差速器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之后将扭矩检测信号输送至控制器,以方便控制器根据该扭矩检测信号控制电机的输出功率,辅助实现了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
可选的,所述所述差速器包括:
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差速器壳身、差速器前端盖和差速器后端盖,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分别设于所述差速器壳身的两端,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均和所述差速器壳身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后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上均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三穿设孔;
太阳齿轮,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太阳齿轮分别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上,两所述太阳齿轮分别用于连接两传动轴;
第一行星齿轮,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差速齿和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壳身内,所述第一差速齿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外侧壁上且与其中一所述太阳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外侧壁上;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一个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至多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差速齿和第二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壳身内且毗邻所述第一传动轴设置,所述第二差速齿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外侧壁上且与另一所述太阳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齿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差速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差速齿与所述第一传动齿互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差速器的设置,使得电机输出的动力能够直接传递给两个传动轴。同时将输出电机与摆线减速器、离合器和差速器集成在一起,方便对差速电机进行拆装,还方便对差速电机进行后期的维护。车辆转弯时,一太阳齿轮上的轮子悬空并转速变快,另一太阳齿轮上的轮子则承受较大的驱动力,此时一太阳齿轮加速的同时,通过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太阳齿轮的相互啮合传动,使得另一太阳齿轮减速,从而形成转速差,使得转向平稳,防止车辆发生侧翻。
可选的,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均为螺旋齿轮。
可选的,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均为直齿轮。
可选的,还包括塔基,所述塔基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上,所述塔基包括飞轮固定套、连接套、棘爪和卡簧,所述飞轮固定套用于安装飞轮,所述连接套与所述飞轮固定套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前端盖远离所述差速器壳身的一侧固定有棘齿套圈,所述棘齿套圈的内侧壁上具有多个棘齿,所述连接套穿设于所述棘齿套圈且与所述棘齿套圈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套的外侧壁上设有棘爪槽,所述棘爪部分位于所述棘爪槽内,所述卡簧套设于所述连接套上,所述连接套的外侧壁上与所述棘爪背向所述连接套的侧壁上均设有供所述卡簧放置的放置槽,所述扭矩传感器设于所述棘齿套圈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差速电机能够直接与飞轮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电机;
减速器,所述输出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以及
如上所述的差速装置;
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互相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塔基传递给差速器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之后将扭矩检测信号输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该扭矩检测信号控制输出电机的输出功率,辅助实现了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
可选的,所述减速器为行星减速器,所述行星减速器的输出端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
可选的,所述减速器包括一级传动小齿轮、一级传动大齿轮、二级传动小齿轮、二级传动大齿轮和齿轮轴,所述一级传动小齿轮套设于所述输出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输出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齿轮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一级传动大齿轮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且与所述齿轮轴固定连接,所述一级传动大齿轮与所述一级传动小齿轮互相啮合,所述二级传动小齿轮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且与所述齿轮轴固定连接,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与所述离合器的外环固定连接,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与所述离合器的外环呈同心设置,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具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助力三轮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助力三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助力四轮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助力四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塔基传递给差速器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之后将扭矩检测信号输送至控制器,以方便控制器根据该扭矩检测信号控制电机的输出功率,辅助实现了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电机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输出电机与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太阳齿轮与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前端盖与扭矩传感器、卡簧、棘爪、飞轮固定套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壳体;11、电机壳身;12、电机前端盖;121、第一穿设孔;13、电机后端盖;20、输出电机;21、输出轴;22、定子;23、转子;30、减速器;31、一级传动小齿轮;32、一级传动大齿轮;33、二级传动小齿轮;34、二级传动大齿轮;341、第二穿设孔;35、齿轮轴;40、离合器;41、外环;42、内环;50、差速器;51、差速器壳体;511、差速器壳身;512、差速器前端盖;5121、第三穿设孔;5122、挡槽;5123、棘齿套圈;513、差速器后端盖;5131、插接环;5132、安装槽;52、太阳齿轮;521、限位平面;522、转动套;5221、挡环;523、转动槽;53、第一行星齿轮;531、第一传动轴;532、第一差速齿;533、第一传动齿;54、第二行星齿轮;541、第二传动轴;542、第二差速齿;543、第二传动齿;60、控制器;70、塔基;71、飞轮固定套;72、连接套;73、棘爪;74、卡簧;721、棘爪槽;722、放置槽;80、扭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机。参照图1与图2,电机包括输出电机20、控制器60、减速器30和差速装置。差速装置包括壳体10、差速器50、离合器40、塔基70和扭矩传感器80。输出电机20与减速器30、离合器40、差速器50、控制器60、塔基70均设于壳体10内。输出电机20的输出端与减速器30的输入端连接,减速器30的输出端与离合器40的输入端连接,离合器40的输出端与差速器50的输入端连接,差速器50的输出端与塔基70连接,扭矩传感器80用于检测塔基70传递给差速器50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控制器60与扭矩传感器80连接以接收扭矩检测信号,控制器60根据扭矩检测信号控制输出电机20的输出功率。
壳体10包括电机壳身11、电机前端盖12和电机后端盖13。具体地,电机壳身11的两端贯通,电机前端盖12和电机后端盖13分别固定于电机壳身11的两端,电机前端盖12和电机后端盖13中的一个可以与电机壳身11一体成形,电机前端盖12与电机后端盖13、电机壳身11配合形成供输出电机20和减速器30安装的空间,电机前端盖12和电机后端盖13均设有第一穿设孔121,第一穿设孔121供传动轴穿设。
进一步地,第一穿设孔121内安装轴承,轴承的外圈插接于第一穿设孔121内,传动轴插接于轴承的内圈内,以为传动轴提供支撑,传动轴用于连接车轮与电机。
参照图2与图3,输出电机20包括定子22、转子23和输出轴21。具体地,定子22固定于电机壳身11内,转子23穿设于定子22内且与转子23转动连接,输出轴21穿设于转子23上且与转子23固定连接,输出轴21与转子23、定子22呈同心设置,输出轴2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电机后端盖13和电机壳身11上。
减速器30包括一级传动小齿轮31、一级传动大齿轮32、二级传动小齿轮33、二级传动大齿轮34和齿轮轴35。具体地,一级传动小齿轮31套设安装于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上,一级传动小齿轮31可以通过过盈配合与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键连接与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一级传动小齿轮31通过过盈配合与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固定连接。齿轮轴3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电机后端盖13与电机壳身11上,一级传动大齿轮32套设于齿轮轴35上,一级传动大齿轮32与齿轮轴35固定连接,二级传动小齿轮33套设于齿轮轴35上,二级传动小齿轮33与齿轮轴35固定连接,以使得二级传动小齿轮33随一级传动大齿轮32同步转动。二级传动大齿轮34转动连接于电机壳身11内,二级传动大齿轮34与二级传动小齿轮33互相啮合,二级传动大齿轮34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341,二级传动大齿轮34与离合器40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此外,离合器40也可以为行星减速器30,离合器40为行星减速器30时,行星减速器30的输出端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341。
离合器40转动连接于壳体10内,离合器40为单向离合器40,本实施例中离合器40以滚柱式超越离合器40为例进行介绍。离合器40与二级传动大齿轮34固定连接,离合器40与二级传动大齿轮34呈同心设置,离合器40的外环4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电机壳身11内。离合器40的内环42与传动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以为传动轴提供支撑。
差速器50与输出电机20可以位于减速器30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减速器3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以差速器50与输出电机20位于减速器30的同一侧为例进行介绍,差速器50与输出电机20位于减速器30的同一侧使得电机的空间紧凑,占用空间小。
参照图4、图5与图6,差速器50包括差速器壳体51、太阳齿轮52、第一行星齿轮53和第二行星齿轮54。具体地,差速器壳体51转动连接于电机壳身11内,差速器壳体51包括差速器壳身511、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差速器前端盖512与差速器后端盖513分别固定连接于差速器壳身511的两端,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上均设有第三穿设孔5121,第三穿设孔5121用于穿设传动轴,本实施例中差速器后端盖513与差速器壳身511一体成形。差速器后端盖513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5132,安装槽5132内安装有轴承,差速器后端盖51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电机壳身11内。
太阳齿轮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太阳齿轮52呈同心毗邻设置,两个太阳齿轮52分别转动连接于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上,两个太阳齿轮52分别用于连接两个传动轴,太阳齿轮52可以为设有中心孔,也可以不设中心孔,本实施例中太阳齿轮52以设有中心孔为例进行介绍。太阳齿轮52可通过过盈配合与传动轴连接,也可通过花键连接与传动轴连接,本实施例中太阳齿轮52以通过过盈配合与传动轴连接为例进行介绍,太阳齿轮5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平面521,两个限位平面521互相平行,传动轴插入太阳齿轮52内的端部呈扁平设置,使得插入太阳齿轮52内的传动轴不易与该太阳齿轮52发生相对转动。
两个太阳齿轮52分别转动连接于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上。具体地,两个太阳齿轮52彼此远离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转动槽523,转动槽523内设有转动套522,转动套522与太阳齿轮52转动连接,转动套522插接于第三穿设孔5121内,以将太阳齿轮52转动连接于差速器壳身511内。
两个转动套522彼此靠近的外侧壁上均固定有挡环5221,第三穿设孔512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挡槽5122,挡环5221设于挡槽5122内,挡环5221与挡槽5122的槽底抵接,使得两个太阳齿轮52不易彼此远离。
第一行星齿轮53包括第一传动轴531、第一差速齿532和第一传动齿533。具体地,第一传动轴531的轴线与太阳齿轮52的轴线互相平行,第一传动轴531的两端分别插入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上,第一传动轴531与差速器前端盖512、差速器后端盖513转动连接。第一差速齿532固定于第一传动轴531的外侧壁上,第一差速齿532沿第一传动轴531的周向均匀设置,第一差速齿532与其中一个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第一传动齿533固定于第一传动轴531的外侧壁上,第一传动齿533与第一差速齿532沿第一传动轴531的轴向呈间隔设置,第一传动齿533沿第一传动轴531的周向均匀设置。第一行星齿轮5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第二行星齿轮54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第一行星齿轮53沿太阳齿轮52的周向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53的数量以三个为例进行介绍,三个第一行星齿轮53沿太阳齿轮52的周向均匀设置,使得传动平稳可靠。
第二行星齿轮54包括第二传动轴541、第二差速齿542和第二传动齿543。具体地,第二传动轴541的轴线与太阳齿轮52的轴线互相平行,第二传动轴541的两端分别插入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上,第二传动轴541与差速器前端盖512、差速器后端盖513转动连接。第二差速齿542固定于第二传动轴541的外侧壁上,第二差速齿542沿第二传动轴541的周向均匀设置,第二差速齿542与另一个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第二差速齿542还和第一传动齿533互相啮合。第二传动齿543固定于第二传动轴541的外侧壁上,第二传动齿543与第二差速齿542沿第二传动轴541的轴向呈间隔设置,第二传动齿543沿第二传动轴541的周向均匀设置,第二传动齿543与第一差速齿532互相啮合。一个第一行星齿轮53可以对应一个第二行星齿轮54,也可以对应两个第二行星齿轮54,一个第一行星齿轮53对应于一个第二行星齿轮54时,第一行星齿轮53与第二行星齿轮54毗邻设置;一个第一行星齿轮53对应于两个第二行星齿轮54时,两个第二行星齿轮54与第一行星齿轮53毗邻设置,两个第二行星齿轮54分别设于第一行星齿轮53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行星齿轮53与第二行星齿轮54一一对应设置为例进行介绍。
正常行驶过程中,两个太阳齿轮52分别与第一差速齿532、第二差速齿542一一对应啮合,第一差速齿532与第二传动齿543互相啮合,第二差速齿542与第一传动齿533互相啮合,此时第一差速齿532与第一传动齿533、第二差速齿542、第二传动齿543随太阳齿轮52一起转动,而不自转,使得两个轮子的行进速度保持相同。
当车辆行驶中突然转弯时,其中一个太阳齿轮52连接的轮子悬空并转速加快,另一个太阳齿轮52连接的轮子则承受较大的驱动力与地面附着力,此时其中一个太阳齿轮52驱使与其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53转速加快,第一行星齿轮53与第二行星齿轮54通过齿轮相互啮合传动,使得两个太阳齿轮52形成转速差,使得转向平稳,防止车辆发生侧翻。
在一个实施例中,太阳齿轮52、第一行星齿轮53与第二行星齿轮54均为直齿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太阳齿轮52、第一行星齿轮53与第二行星齿轮54均为螺旋齿轮。当差速电机连接的两个轮子处于潮湿、泥泞、冰面或者多沙路面时,一侧车轮失速时,螺旋齿啮合时的内摩擦力,压力角形成的压力以及轴向力共同作用,限制整个齿轮系自转,起到限滑作用。此种情况下,还能够将更多的扭矩传递给与地面附着力高的一侧的轮子,使该轮子驱动力增大,具有较好的通过性和防滑性能。
当一个太阳齿轮52为右螺旋齿时,另一个太阳齿轮52为左螺旋齿,第一差速齿532为左螺旋齿,第一差速齿532与一个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第一传动齿533为左螺旋齿,第二差速齿542为右螺旋齿与第二传动齿543均为右螺旋齿,第一传动齿533与第二差速齿542互相啮合,第二传动齿543与第一差速齿532互相啮合,第二差速齿542与另一个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
参照图5与图7,塔基70包括飞轮固定套71、连接套72、棘爪73和卡簧74。具体地,飞轮固定套71用于安装飞轮,连接套72固定连接于飞轮固定套71的一端,连接套72的外径小于飞轮固定套71的外径。棘爪7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棘爪7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棘爪73沿连接套72的周向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棘爪73的数量以三个为例进行介绍。连接套72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棘爪槽721,棘爪槽721与棘爪73一一对应设置,棘爪73部分设于棘爪槽721内,棘爪73与连接套72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放置槽722,卡簧74设于放置槽722内,以将棘爪73束缚于棘爪槽721内,棘爪73可于棘爪槽721内活动。差速器前端盖512远离差速器壳身511的一侧固定有棘齿套圈5123,棘齿套圈5123的内侧壁上具有多个棘齿,多个棘齿沿棘齿套圈5123的周向均匀设置,连接套72穿设于棘齿套圈5123内,连接套72与棘齿套圈5123转动连接。飞轮固定套71沿箭头C指示的方向转动时,棘爪73在棘齿的引导下于棘爪槽721内摆动,飞轮固定套71转动连接于棘齿套圈5123内。飞轮固定套71沿箭头C指示的反方向转动时,棘爪73与棘齿咬合,使得棘齿套圈5123随飞轮固定套71一起转动。
参照图2与图7,扭矩传感器80安装于棘齿套圈5123的外侧,扭矩传感器80用于检测飞轮固定套71传递给棘齿套圈5123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控制器60设于壳体10内,控制器60与扭矩传感器80连接,以接收扭矩检测信号并根据扭矩检测信号控制输出电机20的启闭和转速。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机的实施原理为:扭矩传感器80用于检测塔基70传递给差速器50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之后将扭矩检测信号输送至控制器60,控制器60根据该扭矩检测信号控制输出电机20的输出功率,辅助实现了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助力三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助力四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离合器(40)、差速器(50)、扭矩传感器(80)和塔基(70),所述离合器(40)、所述差速器(50)与所述扭矩传感器(80)均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离合器(4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离合器(40)的输出端与所述差速器(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塔基(70)与所述差速器(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塔基(70)用于连接飞轮,所述扭矩传感器(80)设于所述差速器(50)的输出端且用于检测所述塔基(70)传递给所述差速器(50)的扭矩并转换为扭矩检测信号,所述扭矩传感器(80)用于连接电机的控制器(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差速器(50)包括:
差速器壳体(51),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差速器壳体(51)包括差速器壳身(511)、差速器前端盖(512)和差速器后端盖(513),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513)分别设于所述差速器壳身(511)的两端,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513)均和所述差速器壳身(511)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与所述离合器(4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后端盖(513)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上均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三穿设孔(5121);
太阳齿轮(52),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太阳齿轮(52)分别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与所述差速器后端盖(513)上,两所述太阳齿轮(52)分别用于连接两传动轴;
第一行星齿轮(53),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3)包括第一传动轴(531)、第一差速齿(532)和第一传动齿(533),所述第一传动轴(531)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壳身(511)内,所述第一差速齿(532)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531)的外侧壁上且与其中一所述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533)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531)的外侧壁上;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54),一个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3)至多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二行星齿轮(54),所述第二行星齿轮(54)包括第二传动轴(541)、第二差速齿(542)和第二传动齿(543),所述第二传动轴(541)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壳身(511)内且毗邻所述第一传动轴(531)设置,所述第二差速齿(542)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轴(541)的外侧壁上且与另一所述太阳齿轮(52)互相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齿(543)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轴(54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差速齿(532)与所述第二传动齿(543)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差速齿(542)与所述第一传动齿(533)互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齿轮(52)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3)、所述第二行星齿轮(54)均为螺旋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齿轮(52)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3)、所述第二行星齿轮(54)均为直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基(70)转动连接于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上,所述塔基(70)包括飞轮固定套(71)、连接套(72)、棘爪(73)和卡簧(74),所述飞轮固定套(71)用于安装飞轮,所述连接套(72)与所述飞轮固定套(71)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前端盖(512)远离所述差速器壳身(511)的一侧固定有棘齿套圈(5123),所述棘齿套圈(5123)的内侧壁上具有多个棘齿,所述连接套(72)穿设于所述棘齿套圈(5123)且与所述棘齿套圈(5123)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套(72)的外侧壁上设有棘爪槽(721),所述棘爪(73)部分位于所述棘爪槽(721)内,所述卡簧(74)套设于所述连接套(72)上,所述连接套(72)的外侧壁上与所述棘爪(73)背向所述连接套(72)的侧壁上均设有供所述卡簧(74)放置的放置槽(722),所述扭矩传感器(80)设于所述棘齿套圈(5123)上。
6.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电机(20);
减速器(30),所述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与所述减速器(30)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
所述减速器(30)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合器(40)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减速器(30)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30)的输入端互相平行,所述减速器(30)的输出端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穿设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30)为行星减速器(30),所述行星减速器(30)的输出端设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34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30)包括一级传动小齿轮(31)、一级传动大齿轮(32)、二级传动小齿轮(33)、二级传动大齿轮(34)和齿轮轴(35),所述一级传动小齿轮(31)套设于所述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上且与所述输出电机(20)的输出轴(21)固定连接,所述齿轮轴(35)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一级传动大齿轮(32)套设于所述齿轮轴(35)上且与所述齿轮轴(35)固定连接,所述一级传动大齿轮(32)与所述一级传动小齿轮(31)互相啮合,所述二级传动小齿轮(33)套设于所述齿轮轴(35)上且与所述齿轮轴(35)固定连接,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34)与所述离合器(40)的外环(41)固定连接,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34)与所述离合器(40)的外环(41)呈同心设置,所述二级传动大齿轮(34)具有用于穿设传动轴的第二穿设孔(341)。
9.一种助力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
10.一种助力四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
CN202122838307.7U 2021-11-18 2021-11-18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Active CN216279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38307.7U CN216279256U (zh) 2021-11-18 2021-11-18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38307.7U CN216279256U (zh) 2021-11-18 2021-11-18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79256U true CN216279256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5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38307.7U Active CN216279256U (zh) 2021-11-18 2021-11-18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79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0655B2 (en) Pedal driven apparatus having a motor
EP2686230B1 (en) Wheel for pedal-assisted bikes
EP0755855B1 (en) Driving device for a bicycle
CN101764463B (zh) 一种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JP345683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力伝達装置
CN109866866A (zh) 电动助力车及传动装置
WO2005014383A3 (en) Automatic speed changing device
JP3645964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車両のトルク伝達装置
CN210063280U (zh) 助力车同轴中置电机及助力自行车
CN202765214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的中轴力矩传感电机驱动系统
CN103723234A (zh) 自行车的驱动单元
CN115042908A (zh) 中置电机及电动自行车
CN102632963A (zh) 自行车电动助力装置
CN216279256U (zh) 差速装置、电机、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CN201750281U (zh) 一种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CN114087331A (zh) 差速电机、具有该差速电机的后桥、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CN216252426U (zh) 差速电机、具有该差速电机的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CN202574553U (zh) 自行车电动助力装置
CN201447041U (zh) 一种混合动力自行车
EP2900547B1 (en) A pedal driven apparatus having a motor
CN211599454U (zh) 电动助力车谐波传动系统
CN212401474U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N111846102A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KR20120133428A (ko) 2개의 모터를 활용한 변속기능을 갖는 자전거 모터
CN106995034B (zh) 轮毂电机和配置该轮毂电机的电动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