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30974U - 柔性产品 - Google Patents

柔性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30974U
CN216230974U CN202120753794.4U CN202120753794U CN216230974U CN 216230974 U CN216230974 U CN 216230974U CN 202120753794 U CN202120753794 U CN 202120753794U CN 216230974 U CN216230974 U CN 216230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exible
product
substrate
flexible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537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开贤
黄友勤
王功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dern Precision Labeli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Modern Precision Plastic & Mould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dern Precision Labeli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Modern Precision Plastic & Mould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dern Precision Labeli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Modern Precision Plastic & Mould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dern Precision Labeli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537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30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30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30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产品领域,提供一种柔性产品,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第一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一柔韧层连接,基材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一中间层连接;或,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基材层朝向第一柔韧层的一侧的第一支撑结构,各第一支撑结构共同支撑第一柔韧层,第一柔韧层、各第一支撑结构和基材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填充腔,第一中间层通过注塑成型,第一中间层填充于第一填充腔,并连接第一柔韧层和基材层。柔性产品综合了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的特性,且层间结合力度较强,从而具有较佳的强度、美观性、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且出现磨损、老化、分层、变形等现象的风险较低。

Description

柔性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柔性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产品。
背景技术
现有的如紧固带、鼠标垫、橡胶套等柔性产品往往存在强度不高、抗拉扯能力较差的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柔性产品易发生磨损、老化、分层、变形等现象,从而使用性能较差,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产品,以解决现有柔性产品的强度不高、抗拉扯能力较差,易发生磨损、老化、分层、变形等现象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产品,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
其中,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柔韧层连接,所述基材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中间层连接;
或,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第一柔韧层的一侧的第一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第一柔韧层,所述第一柔韧层、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基材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填充腔,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第一中间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一柔韧层和所述基材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第二中间层和第二柔韧层,所述第一柔韧层、所述第一中间层、所述基材层、所述第二中间层和所述第二柔韧层依次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第二柔韧层一侧的第二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第二柔韧层,所述第二柔韧层、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和所述基材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填充腔,所述第二中间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第二中间层填充于所述第二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柔韧层和所述基材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韧层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和/或,所述第二柔韧层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和/或,所述第二中间层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和/或,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在远离所述基材层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在远离所述基材层的方向上渐缩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为柔性硅胶层、柔性橡胶层或柔性塑胶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产品为鼠标垫,所述第一柔韧层背离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柔韧层背离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侧面为粗糙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产品为汽车内饰、紧固带或保护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产品设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功能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柔性产品,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基材层、第二中间层和第二柔韧层;
其中,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柔韧层连接,所述第二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二柔韧层连接;
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第三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一柔韧层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二柔韧层的一侧,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间,所述第一中间层、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三填充腔,所述基材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基材层填充于所述第三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通过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的设置,有效综合了各层特性,从而可有效提高其自身的强度,优化其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降低出现磨损、变形等现象的风险;且相较于现有的采用胶水粘接或线条封边的柔性产品,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的层间结合力度明显更强,且贴合更充分、更适配,即使在边角处也基本无褶皱,从而可提高柔性产品的美观性,可降低柔性产品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进而可提高柔性产品的使用性能,可延长柔性产品的使用寿命。
同时,借助一些多工位成型机可以让柔性产品实现一站式成型,例如,可以使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479658B的多工位注塑机或者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085483U的多色注塑机一站式完成两次或者三次成型操作,让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通过两次成型实现一站式成型,或者让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基材层、第二中间层和第二柔韧层三次成型实现一站式成型,这样不仅使得制得的柔性产品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够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成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为表带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的剖面示意图四。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柔性产品,110-第一柔韧层,120-第一中间层,130-基材层,140-第一支撑结构,150-第二中间层,160-第二柔韧层,170-第二支撑结构,101-功能孔,180-第三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产品10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其中,第一中间层120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一柔韧层110连接,基材层130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一中间层120连接;或,柔性产品100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基材层130朝向第一柔韧层110的一侧的第一支撑结构140,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共同支撑第一柔韧层110,第一柔韧层110、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和基材层130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填充腔,第一中间层120通过注塑成型,第一中间层120填充于第一填充腔,并连接第一柔韧层110和基材层13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柔韧层11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10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基于此,柔性产品100可综合、结合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特性,有效提高其强度,并至少基于第一柔韧层110获得较优的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从而可有效降低柔性产品10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磨损、变形等现象的风险,进而可初步提高柔性产品100的使用性能,延长柔性产品100的使用寿命。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2,在柔性产品100的其中一种可能的成型方式中,可先放置第一柔韧层110,并对第一柔韧层110进行定位;随后再在第一柔韧层110上通过热压和/或注塑成型出第一中间层120,第一中间层120成型期间,第一中间层120即与第一柔韧层110紧密贴合,且第一柔韧层110会在第一中间层120的形状的影响下适配性地扩展变形,从而可形成充分贴合、适配贴合的包覆效果;而在第一中间层120成型后,可再在第一中间层120背离第一柔韧层110的一侧通过热压和/或注塑成型出基材层130,基材层130成型期间,基材层130即与第一中间层120紧密贴合。基于此,即可成型出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层级之间紧密、充分、适配贴合的柔性产品100。
而在柔性产品100的另外一种可能的成型方式中(请参阅图3),则可先通过热压和/或注塑成型出基材层130,期间一体成型第一支撑结构140;随后再在第一支撑结构140上定位放置第一柔韧层110;最后再在第一柔韧层110、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和基材层130之间所共同围合形成的第一填充腔内,通过注塑填充成型出第一中间层120,在第一中间层120成型期间,第一中间层120即与第一柔韧层110和基材层130紧密贴合,且第一柔韧层110还会在第一中间层120的影响下适配性地扩展变形,从而可形成充分贴合、适配贴合的包覆效果。基于此,也可成型出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层级之间紧密、充分、适配贴合的柔性产品100。
于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产品100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层间结合力度明显较强,且相互之间充分贴合、适配贴合,即使在边角处也基本无褶皱,因而,相较于现有的采用胶水粘接或线条封边的柔性产品100,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100更为美观,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也较低,从而使用性能更佳,使用寿命更长。
可选地,柔性产品100的成型可在现有的多工位成型机(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479658B的多工位注塑机或者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085483U的多色注塑机等多工位成型机)上进行。其中,多工位成型机包括转盘、安装于转盘的下半模,以及能够与下半模合模的上半模,其中,转盘可带动下半模转动经过至少两个成型工位,在不同的成型工位上,与成型工位相对设置的上半模可与下半模合模而进行不同的热压和/或注塑工序。基于此,利于提高柔性产品100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良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100通过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设置,有效综合了各层特性,从而可有效提高其自身的强度,优化其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降低出现磨损、变形等现象的风险;且相较于现有的采用胶水粘接或线条封边的柔性产品100,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产品100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的层间结合力度明显更强,且贴合更充分、更适配,即使在边角处也基本无褶皱,从而可提高柔性产品100的美观性,可降低柔性产品100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进而可提高柔性产品100的使用性能,可延长柔性产品1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产品100还包括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基材层13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依次设置;柔性产品100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基材层130朝向第二柔韧层160一侧的第二支撑结构170,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共同支撑第二柔韧层160,第二柔韧层160、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和基材层130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填充腔,第二中间层150通过注塑成型,第二中间层150填充于第二填充腔,并连接第二柔韧层160和基材层13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柔韧层16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本实施例中,柔性产品10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基材层13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基于此,柔性产品100可在基材层130的基础上,综合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的特性,而有效提高其强度,且可至少基于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而获得更优的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柔性产品10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磨损、变形等现象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柔性产品100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延长柔性产品100的使用寿命。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先设置第一柔韧层110,将第一柔韧层110定位于下半模上,然后在第一柔韧层110上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依次成型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在基材层130成型的期间即一体成型各第二支撑结构170;随后再在第二支撑结构170上定位放置第二柔韧层160;最后再在第二柔韧层160、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和基材层130之间所共同围合形成的第二填充腔内,通过注塑填充成型出第二中间层150,在第二中间层150成型期间,第二中间层150即与第二柔韧层160和基材层130紧密贴合,且第二柔韧层160还会在第二中间层150的影响下适配性地扩展变形,从而可形成充分贴合、适配贴合的包覆效果。
或者,也可以先同时设置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对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进行定位,第一柔韧层110与第二柔韧层160相对设置,且均竖直设置;然后,再在第一柔韧层110与第二柔韧层160之间设置基材层130,基材层130与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分别间隔设置,或者/基材层13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结构140和第二支撑结构170;最后,在第一柔韧层110与基材层130之间,或者第一柔韧层110、各第一支撑结构140与基材层130所围合形成的第一填充腔内成型第一中间层120,并使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一柔韧层110和基材层130连接,并在第二柔韧层160与基材层130之间,或者第二柔韧层160、各第二支撑结构170与基材层130所围合形成的第二填充腔内成型第二中间层150,并使第二中间层150与第二柔韧层160和基材层130连接,其中,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二中间层150可以分开依次成型也可以同时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或者,也可以先设置基材层130,基材层130两侧分别一体成型第一支撑结构140和第二支撑结构170;然后,分别将第一柔韧层110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140远离基材层130的一侧,将第二柔韧层160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170远离基材层130的一侧,对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进行定位;最后,在第一柔韧层110与基材层130之间成型第一中间层120,在第二柔韧层160与基材层130之间成型第二中间层150,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二中间层150可以分开依次成型也可以同时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产品100在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基材层13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的层间结合力度均较强,相互之间也充分贴合、适配贴合,即使在边角处也基本无褶皱,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柔性产品100的美观性,并进一步降低柔性产品100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进而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韧层110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和/或,第二柔韧层160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得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具有较优的柔韧性,从而可进一步优化柔性产品100的抗拉扯能力和防刮花性能;且,柔性产品100的使用舒适度得到了提升,使得使用者可选择性地接触第一柔韧层110和/或第二柔韧层160而获得舒适的触感,甚至可通过翻转接触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而获得不同的触感,从而可提高用户体验感。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层120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和/或,第二中间层150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硅胶、橡胶或塑胶热压和/或注塑成型出触感较佳的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从而可提升柔性产品100的使用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感。
且,低温硅胶、低温橡胶和低温塑胶的成型温度均相对较低,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使得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在成型时的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可降低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被高温损坏的风险,利于保障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的使用性能,利于保障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的完整性。
请参阅图3、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和/或,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可强化并均衡化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对各单位面积的第一柔韧层110区域的支撑效果,从而可便于第一柔韧层110、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和基材层130共同围合形成预期的第一填充腔,进而利于提高柔性产品100的成型精度。
同理,通过将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可强化并均衡化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对各单位面积的第二柔韧层160区域的支撑效果,从而可便于第二柔韧层160、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和基材层130共同围合形成预期的第二填充腔,进而利于提高柔性产品100的成型精度。
请参阅图3、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140的截面尺寸在远离基材层130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和/或,第二支撑结构170的截面尺寸在远离基材层130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其中,上述截面均垂直于远离基材层130的方向。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第一支撑结构140的截面尺寸在远离基材层130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可在保障各第一支撑结构140对第一柔韧层11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效果的基础上,相应缩小各第一支撑结构140与第一柔韧层110的接触面积,即可缩小化第一柔韧层110的用于与各第一支撑结构140接触的区域相对于整体的占比,从而可扩大化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一柔韧层110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一柔韧层110的结合强度,进而可进一步降低柔性产品100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同时便于成型过程中第一支撑结构140顺利脱模。
同理,通过使第二支撑结构170的截面尺寸在远离基材层130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可在保障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对第二柔韧层16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效果的基础上,相应缩小各第二支撑结构170与第二柔韧层160的接触面积,即可缩小化第二柔韧层160的用于与各第二支撑结构170接触的区域相对于整体的占比,从而可扩大化第二中间层150与第二柔韧层160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二中间层150与第二柔韧层160的结合强度,进而可进一步降低柔性产品100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同时便于成型过程中第二支撑结构170顺利脱模。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基材层130为柔性硅胶层、柔性橡胶层或柔性塑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基材层130将具有较佳的可塑性、强度和柔性,可赋予柔性产品100足够的结构强度、足够的柔性,从而可提高柔性产品100的使用性能,延长柔性产品1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3、图4、图5,请一并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产品100为鼠标垫,第一柔韧层110背离第一中间层120的侧面和/或第二柔韧层160背离第二中间层150的侧面为粗糙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将第一柔韧层110和/或第二柔韧层160朝上设置,以供使用者的手以及鼠标在其上滑移操作,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触感,甚至可在翻面后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触感,从而可大幅提升鼠标垫的使用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感。
其中,当第一柔韧层110背离第一中间层120的侧面或第二柔韧层160背离第二中间层150的侧面为粗糙面时,可通过粗糙面增加鼠标与鼠标垫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降低鼠标的滚轮出现打滑现象的风险,从而可提高鼠标垫的使用性能。
而当第一柔韧层110背离第一中间层120的侧面和第二柔韧层160背离第二中间层150的侧面均为粗糙面时,可通过其中一粗糙面增加鼠标与鼠标垫之间的摩擦力,而降低鼠标的滚轮相对于鼠标垫出现打滑现象的风险,并通过另一粗糙面增加鼠标垫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而降低鼠标垫相对于桌面出现滑移现象的风险,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鼠标垫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可通过滚花、压花等方式增加第一柔韧层110背离第一中间层120的侧面和/或第二柔韧层160背离第二中间层150的侧面的摩擦程度。
请参阅图1、图2、图5,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产品100为汽车内饰、紧固带或保护套。
其中,汽车内饰可选为靠枕、颈枕、脚垫、方向盘套、车把手套、按键保护套、控制手柄套等等。当柔性产品100为汽车内饰时,汽车内饰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触感,甚至可通过翻转切换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而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触感,从而可大幅提升汽车内饰的使用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感。
其中,紧固带可选为表带、安全带等等。当柔性产品100为紧固带时,紧固带的内侧和/或外侧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触感,从而可基本全面地提升紧固带的使用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感。
其中,保护套可以为电子产品保护套或者非电子产品保护套,其中电子产品保护套可选为手机保护套、平板保护套等等。当柔性产品100为电子产品保护套时,电子产品保护套至少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触感,若柔性产品100还包括第二柔韧层160,电子产品保护套还可与电子产品柔性接触,从而可对电子产品形成可靠、全面的保护,并具备较高的使用舒适度,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感。
请参阅图1、图2,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产品100设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功能孔101。
根据产品功能需要,柔性产品100上可设置至少一个贯通的功能孔101。
例如,当柔性产品100为表带时,柔性产品100(表带)上可设置多个贯通且间隔设置的功能孔101,以作为松紧调节孔。
再例如,柔性产品100(电子产品保护套)可于对应电子产品的摄像头、开关机键、音量调节键、充电孔、耳机孔等结构的位置处开设贯通柔性产品100的功能孔101。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产品10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基材层13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其中,第一中间层120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一柔韧层110连接,第二中间层150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第二柔韧层160连接;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第三支撑结构180,各第三支撑结构180一体连接于第一中间层120背离第一柔韧层110的一侧和/或第二中间层150背离第二柔韧层160的一侧,各第三支撑结构180支撑于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之间,第一中间层120、各第三支撑结构180和第二中间层150之间围合形成第三填充腔,基材层130通过注塑成型,基材层130填充于第三填充腔,并连接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先同时设置第一柔韧层110和第二柔韧层160,第一柔韧层110与第二柔韧层160相对设置,且均竖直设置,然后在第一柔韧层110朝向第二柔韧层160的一侧成型第一中间层120,在第二柔韧层160朝向第一柔韧层的一侧成型第二中间层150,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可以分开依次成型也可以同时成型,此处不作限定,最后再在第一中间层120与第二中间层150之间注塑成型基材层130。第一中间层120、第二中间层150成型时,可选择性在第一中间层120朝向第二中间层150的一侧和/或第二中间层150朝向第一中间层120的一侧成型若干第三支撑结构180,第一中间层120、第二中间层150与若干第三支撑结构180之间形成第三填充腔,基材层130填充于第三填充腔,这样基材层130成型时,基材层130即能够与第一中间层120和第二中间层150紧密贴合,且第一中间层120和/或第二中间层150上的第三支撑结构180还能嵌入基材层130内,从而可增强第一中间层120和/或第二中间层150与基材层130连接的紧固性,可进一步降低柔性产品100出现老化、分层等现象的风险。
同时,借助一些多工位成型机可以让柔性产品实现一站式成型,例如,可以使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479658B的多工位注塑机或者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085483U的多色注塑机一站式完成两次或者三次成型操作,让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和基材层130通过两次成型实现一站式成型,或者让第一柔韧层110、第一中间层120、基材层130、第二中间层150和第二柔韧层160三次成型实现一站式成型,这样不仅使得制得的柔性产品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够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成型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和基材层;
其中,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柔韧层连接,所述基材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中间层连接;
或,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第一柔韧层的一侧的第一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第一柔韧层,所述第一柔韧层、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基材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填充腔,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第一中间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一柔韧层和所述基材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第二中间层和第二柔韧层,所述第一柔韧层、所述第一中间层、所述基材层、所述第二中间层和所述第二柔韧层依次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一体连接于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第二柔韧层一侧的第二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第二柔韧层,所述第二柔韧层、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和所述基材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填充腔,所述第二中间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第二中间层填充于所述第二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二柔韧层和所述基材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韧层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和/或,所述第二柔韧层为布料层、弹性膜层或皮革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层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和/或,所述第二中间层为低温硅胶层、低温橡胶层或低温塑胶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和/或,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局部/整体呈阵列布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在远离所述基材层的方向上渐缩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在远离所述基材层的方向上渐缩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为柔性硅胶层、柔性橡胶层或柔性塑胶层。
9.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产品为鼠标垫,所述第一柔韧层背离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柔韧层背离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侧面为粗糙面。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产品为汽车内饰、紧固带或保护套。
11.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产品设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功能孔。
12.一种柔性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柔韧层、第一中间层、基材层、第二中间层和第二柔韧层;
其中,所述第一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一柔韧层连接,所述第二中间层通过热压和/或注塑与所述第二柔韧层连接;
所述柔性产品还包括若干个第三支撑结构,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一柔韧层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二柔韧层的一侧,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间,所述第一中间层、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间围合形成第三填充腔,所述基材层通过注塑成型,所述基材层填充于所述第三填充腔,并连接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
CN202120753794.4U 2021-04-12 2021-04-12 柔性产品 Active CN216230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3794.4U CN216230974U (zh) 2021-04-12 2021-04-12 柔性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3794.4U CN216230974U (zh) 2021-04-12 2021-04-12 柔性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30974U true CN216230974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38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53794.4U Active CN216230974U (zh) 2021-04-12 2021-04-12 柔性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30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1264B2 (ja) 人間の体のための支持要素およびその実現のための方法
CN106394741B (zh) 具有辅助功能片的自行车座垫本体及其制造方法
US11639041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ti-gravity balance massage type buffer convection airbag and airbag cushion
CN108297331A (zh) 自行车座垫的制法
WO2019225140A1 (ja) 発泡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TWI364375B (zh)
CN216230974U (zh) 柔性产品
EP2162034A1 (en) Cushion sheet for chai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5072621U (zh) 一种复合层防滑按摩浴垫
CN104773232B (zh) 发泡座垫
CN205075937U (zh) 具有辅助功能片的自行车座垫本体
CN107501958A (zh) 一种具有软硬两种手感的硅胶保护壳及其制作方法
US20090126090A1 (en) Gel infused toilet seat
CN210274192U (zh) 一种用于手机平板的硅胶外壳
CN215397332U (zh) 蜂窝复合材料结构及使用蜂窝复合材料结构的头戴设备
CN214983830U (zh) 装饰壳体及装饰产品
CN113147126A (zh) 装饰壳体、装饰产品及其成型工艺
CN202225944U (zh) 自行车座垫
CN211372347U (zh) 一种带控制面板的灯杯结构
CN219678528U (zh) 一种全包双面imd手机壳
CN207411896U (zh) 充气保护垫
CN213405613U (zh) 一种头枕
CN210828669U (zh) 一种耐用的钥匙壳
CN215897992U (zh) 一种耳机及其缓冲结构
CN2605744Y (zh) 一体式罩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