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3587U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3587U
CN216213587U CN202122614075.7U CN202122614075U CN216213587U CN 216213587 U CN216213587 U CN 216213587U CN 202122614075 U CN202122614075 U CN 202122614075U CN 216213587 U CN216213587 U CN 216213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fuel cell
exchange membran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40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锐明
孟子寒
唐浩林
隋邦杰
邓亮
黄亮
龚聪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Institute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nstitute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nstitute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261407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3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3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3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包括:外接直流电源、气体源、三通电磁阀、气体加湿器、气体排出控制装置、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氢气循环泵及气体管路。使用加湿器、外加直流电源、氢气循环泵及对应气体管路即可将一定量的氢气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形成过饱和湿度条件下的循环,在较小气耗和能耗的条件下完成活化,大大缩短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时间,节约活化成本。使用该快速活化系统通过多种气体及连接方法,在活化系统中加入一系列的三通电磁阀来进行连接,通过三通电磁阀的自动操作达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目的,适合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绿色化学电源,使用过程中几乎不排放NOx、SOx等污染物,因此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符合当今全球发展新能源的要求。未使用过或长时间放置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活化来使膜电极组件中的电解质薄膜水合以及冲刷催化剂上残留的化学品,使燃料电池的性能稳定在最优状态。
现有的活化技术一般为放电活化,即在通入氢气和空气的条件下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大功率放电,通过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水进行质子交换膜水合以及冲刷催化剂过程。如一篇公开号为CN11069048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预处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侧通入加湿氢气,阴极侧通入加湿空气,而后设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模式运行;2)设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模式运行,将阳极侧施加背压,而后将阳极侧背压降低为0,并将阴极侧施加背压,再将阴极背压降低为0;3)设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模式运行,将阳极侧施加背压,而后将阳极侧背压降低为0,并将阴极侧施加背压,再将阴极背压降低为0;4)设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模式运行,将阳极侧施加背压,而后将阳极侧背压降低为0,并将阴极侧施加背压,再将阴极背压降低为0;5)设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模式运行,从而完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单轮活化过程;6)按照步骤2)-5)重复5-10次,从而完成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
述发明专利申请中,通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侧和阴极侧交替施加背压,使阳极侧和阴极侧形成压差,从而完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过程。 但该活化过程用时较长,一般为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消耗的气体及电能较多,增加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使用成本。
因此,改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技术,减少活化时间,降低能耗,提高使用效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化用时更少、并能降低能耗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阳极区、阴极区、以及将所述阳极区和所述阴极区隔开的膜电极;外接直流电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和阴极区交替施加背压;第一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通入加湿气体;第二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通入加湿气体;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连接在阳极区的气体出口上;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连接在阴极区的气体出口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一管道、第一加湿器与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入口处连接,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二管道、第二加湿器与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入口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或所述第二管道上连接有氢气循环泵;在对所述阳极区、所述阴极区进行活化时,通过所述氢气循环泵使氢气在所述阳极区和所述阴极区循环流动,并通过所述外接直流电源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和阴极区交替施加背压。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气体源包括第一惰性气体源和氢气源,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源和所述氢气源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后分别进入第一三通阀的两个进气口,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阳极区的入口处。
更为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五三通阀连接至与所述氢气源对应的所述加湿器上。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气体源包括第二惰性气体源,所述第二惰性气体源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后进入第二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另一个入气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阴极区的入口处。
更为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更为优选的是,在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一管道连接。
更为优选的是,在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四三通阀,所述第四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管道连接。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快速活化系统包括以下快速活化步骤:1)通过第一气体源和第二气体源分别将新鲜过量过饱和湿度惰性气体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和阴极区进行惰性气体吹扫,将气体管路内空气替换为惰性气体;2)通过第一气体源将新鲜过量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通过第二气体源将新鲜过量过饱和湿度惰性气体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将从阳极区渗透到阴极区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全部氧化后形成氢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返回阳极区形成氢气,采用极限电流法测量所能达到最大值的氧化电流,通过该最大值的氧化电流确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氢气最大渗透率;3)通过第一气体源将新鲜过量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通过第一管道将阳极区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连接到阴极区入口处,将阴极区出口处过量氢气通过第二管道、氢气循环泵返回阳极区入口处形成循环;阳极区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被氧化后形成氢离子并携带大量的水分到达阴极区被还原成氢气,实现对阳极区的活化;4)通过第一气体源将新鲜过量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通过第一管道将阳极区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连接到阴极区入口处,将阴极区出口处过量氢气通过第二管道、氢气循环泵返回阳极区入口处形成循环;阴极区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被氧化后形成氢离子并携带大量的水分到达阳极区被还原成氢气,实现对阴极区的活化。
在步骤2)和步骤4)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连接外接直流电源的负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连接外接直接电源的正极。
在步骤3)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连接外接直流电源的正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连接外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更为优选的是,在氢气循环过程中,通过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和/或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进行间歇式排气,以保持循环氢气的纯度与湿度。
所述第一气体源和所述第二气体源的加湿器均包括:加湿模块和质量流量控制器,所述加湿模块为湿膜加湿器或鼓泡加湿器,气体相对湿度控制范围为50%至过饱和,所述质量流量控制器连接在各气体源的气体出口和相应的所述加湿模块的气体入口之间、用来控制气体的通入流量,所述气体的通入流量调节范围在50~10000 SLPM,所述加湿模块输出的气体温度控制范围为60至90摄氏度,压力范围为10至200千帕表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使用加湿器、外加直流电源及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将一定量的氢气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循环,在较小气耗和能耗的条件下完成活化,大大缩短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时间,节约活化成本。以150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为例,现有的放电活化时长一般在6-8小时,活化过程消耗氢气超过1000000升。而采用我们的方案后可以将活化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使用氢气的体积也大幅度减少至40000升以内。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使用不同的气体以及不同的连接方法,在活化系统中加入一系列的三通阀(电磁阀)来进行连接控制,能够实现自动操作,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快速活化步骤1)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快速活化步骤2)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快速活化步骤3)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快速活化步骤4)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阳极区,2-阴极区,3-膜电极,4-第一三通阀,5-加湿器,6-第一惰性气体源,7-加湿器,8-第五三通阀,9-氢气源,10-第二三通阀,11-加湿器,12-加湿器,13-第二惰性气体源,14-第三三通阀,15-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6-第四三通阀,17-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8-外接直流电源,19-氢气循环泵,20-第一压力传感器,21-第一温度传感器,22-第二压力传感器,23-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 、“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包括:外接直流电源,与被活化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阳极气体流道连接的气体源,连接在所述气体源与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之间、用来控制进气气体种类和湿度的三通电磁阀及气体加湿器,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气体出口的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在燃料电池阳极与阴极入口端的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在阴极出口端与阳极入口端之间的氢气循环泵。
其中,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入口处接有三通电磁阀和气体加湿器的多种气体源,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出口处接有三通电磁阀及气体处理装置,所述三通电磁阀用来调整使用气体种类达到活化各步骤不同的连接方法,通过三通电磁阀的程控操作达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目的。
如图1所述,该快速活化系统的构造如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阳极区1、阴极区2、以及将所述阳极区1和所述阴极区2隔开的膜电极3。
外接直流电源18,所述外接直流电源18具有极性切换装置,可以实现正负电源的转换功能,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1区和阴极区2交替施加背压。在极限电流法测量膜电极的氢气渗透率及对阴极区进行活化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连接外接直流电源18的负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区2连接外接直流电源18的正极;在对阳极区1进行活化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连接外接直流电源18的正极,燃料电池阴极区2连接外接直流电源18的负极。
第一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1通入加湿气体。该第一气体源包括:第一惰性气体源6和氢气源9,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源6和所述氢气源9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5和加湿器7后分别进入第一三通阀4的两个进气口,所述第一三通阀4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阳极区1的入口处。在所述第一三通阀4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0和第一温度传感器21。
第二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2通入加湿气体。所述第二气体源包括第二惰性气体源13,所述第二惰性气体源13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12后进入第二三通阀10的一个入气口,所述第二三通阀10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阴极区2的入口处。在所述第二三通阀10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3。
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5,连接在阳极区1的气体出口上。
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7,连接在阴极区2的气体出口上。
与现有技术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阳极区1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一管道、第一加湿器11与所述阴极区2的气体入口处连接,所述阴极区2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二管道、第二加湿器与所述阳极区1的气体入口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或所述第二管道上连接有氢气循环泵19。
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第二三通阀10的入气口。优选所述氢气循环泵19安装在所述第二管道上。优选利用所述加湿器7来充当第二加湿器,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五三通阀8连接至与所述加湿器7上,结构更加简单。
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所述阳极区1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三三通阀14,所述第三三通阀14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阳极区1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14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5和所述第一管道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所述阴极区2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四三通阀16,所述第四三通阀16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阴极区2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16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7和所述第二管道连接。
在这里,通过设置多个三通阀(电磁阀),方便进行气体的流向控制与选择,能够实现自动操作,适合推广应用。为确保气体管路的密封性能,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管路的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结构。
实施例1。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快速活化包括以下步骤:1)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惰性气体源6将新鲜氮气通入加湿器5,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氮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通过第二惰性气体源13将新鲜氮气通入加湿器12,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氮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区2;进行氮气吹扫。气体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20千帕表压,将气体管路内空气替换为氮气。
2)如图3所示,通过氢气源9将新鲜氢气通入加湿器7,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1;通过第二惰性气体源13将新鲜氮气通入加湿器12,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氮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2,气体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20千帕表压。将从阳极区1渗透到阴极区2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全部氧化后形成氢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返回阳极区1形成氢气,采用极限电流法测量所能达到最大值的氧化电流,即可确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的最大渗透率。
3)如图4所示,通过氢气源9将新鲜氢气通入加湿器7,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1,气体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20千帕表压。通过第一管路及加湿器11将阳极区1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作为阴极氢气源,将阴极区2出口处过量氢气与阳极区1的加湿器7相连,作为阳极氢气源,阳极区1的氢气在外加电压(阳极区接电源的正极端,阴极区接电源的负极端)的作用下全部氧化后形成氢离子返回阴极区2形成氢气,形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氢气循环,实现对阳极区1的活化。
4)如图5所示,通过氢气源9将新鲜氢气通入加湿器7,以10SLPM的气体流量将过饱和湿度氢气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1,气体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20千帕表压。通过第一管路及加湿器11将阳极区1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作为阴极氢气源,将阴极区2出口处过量氢气与阳极区1的加湿器7相连,作为阳极氢气源,形成循环使用氢气节省氢气使用量。阴极区2的氢气在外加电压(阳极区接电源的负极端,阴极区接电源的正极端)的作用下被氧化后形成氢离子并携带大量的水分到达阳极区1被还原成氢气,实现对阴极区的活化。
本实施例中,在对阳极区1和阴极区2进行活化时,根据循环回路中杂质含量以及冷凝液态水的含量情况,通过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5或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17进行间歇式的排气,以保持循环氢气的纯度与适当的湿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加湿器包括:加湿模块和质量流量控制器,所述加湿模块为湿膜加湿器或鼓泡加湿器,气体相对湿度控制范围为50%至过饱和,所述质量流量控制器连接在气体源的气体出口和所述加湿模块的气体入口之间、用来控制气体的通入流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的通入流量可进行适当调整,调节范围在50~10000SLPM,所述加湿模块的输出的气体温度及压力也可进行适当调整,温度控制范围为60至90摄氏度,压力范围为10至200千帕表压。
本实施例中活化时间约为50min,对氢气的需求量约为22000L。
实施例2。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包括以下步骤:1)将过饱和湿度的氩气以30SLPM的气体流量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和阴极区2进行氩气吹扫,气体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40千帕表压,将气体管路内空气替换为氩气。
2)将过饱和湿度氢气以30SLPM的气体流量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将过饱和湿度的氩气以30SLPM的气体流量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区2,气体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40千帕表压。将从阳极区1渗透到阴极区2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全部氧化后形成氢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返回阳极区1形成氢气,采用极限电流法测量所能达到最大值的氧化电流,即可确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的最大渗透率。
3)将过饱和湿度氢气以30SLPM的气体流量=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气体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40千帕表压。通过气体管路及加湿器将阳极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作为阴极区2的氢气源,将阴极区2出口处过量氢气与阳极区加湿器相连,作为阳极氢气源,阳极区的氢气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全部氧化后形成氢离子返回阴极区形成氢气,形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氢气循环,实现对阳极区的活化。
4)将过饱和湿度氢气以30SLPM的气体流量=通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区1,气体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气体压力控制在40千帕表压。通过气体管路及加湿器将阳极出口处剩余过量氢气作为阴极区2的氢气源,将阴极区2出口处过量氢气与阳极区加湿器相连,作为阳极氢气源,形成循环使用氢气、节省氢气使用量。阴极区的氢气在外加电压(阳极区接电源的负极端,阴极区接电源的正极端)的作用下被氧化后形成氢离子并携带大量的水分到达阳极被还原成氢气,实现对阴极区的活化。
本实施例中活化时间约为45min,对氢气的需求量约为28000L。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项及其等同物限定之。具体实施方式中未阐述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
名词解释:SLPM,标准升每分钟;英文名Standard Liters Per Minute。

Claims (9)

1.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包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阳极区、阴极区、以及将所述阳极区和所述阴极区隔开的膜电极;
外接直流电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和阴极区交替施加背压;
第一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阳极区通入加湿气体;
第二气体源,用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区通入加湿气体;
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连接在阳极区的气体出口上;
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连接在阴极区的气体出口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一管道、第一加湿器与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入口处连接,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处还通过第二管道、第二加湿器与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入口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或所述第二管道上连接有氢气循环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源包括第一惰性气体源和氢气源,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源和所述氢气源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后分别进入第一三通阀的两个进气口,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阳极区的入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五三通阀连接至与所述氢气源对应的所述加湿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源包括第二惰性气体源,所述第二惰性气体源输出的气体经相应的加湿器后进入第二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另一个入气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阴极区的入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阳极区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一管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上连接有第四三通阀,所述第四三通阀的一个入气口与所述阴极区的气体出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气体排出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管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源和所述第二气体源的加湿器均包括:加湿模块和质量流量控制器,所述加湿模块为湿膜加湿器或鼓泡加湿器,所述质量流量控制器连接在各气体源的气体出口和相应的所述加湿模块的气体入口之间、用来控制气体的通入流量。
CN202122614075.7U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Active CN216213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075.7U CN216213587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075.7U CN216213587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3587U true CN216213587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4075.7U Active CN216213587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3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170520A1 (en) High-polymer eletrolyte type thin film fuel cell and its driving method
KR100567357B1 (ko) 수전해 장치
EP3366813B1 (en) Hydroge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2004303717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101519667B1 (ko) 연료전지 가속 활성화 방법
JP2005108849A (ja) 液体燃料混合装置及びこれを適用した直接液体燃料電池
JP2014194916A (ja) 充放電システムおよび充放電システムの乾燥方法
US20150333349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recovery method of a fuel cell in a fuel cell system
CN216213587U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系统
JPH11312531A (ja) 燃料電池装置
JP2002015758A (ja) リン酸型燃料電池の運転方法
US20100196769A1 (en) Fuel cell system
JP4542911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掃気処理装置及び掃気処理方法
CN113991147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快速活化方法
CN105283990A (zh) 燃料电池系统
JP2009238595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EP1646099B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JP4143375B2 (ja) 燃料電池の始動方法
JP2010086933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17009238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组合件及燃料电池系统
JPS59117074A (ja) 酸性電解液型メタノ−ル・空気燃料電池
CN2718795Y (zh) 一种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的燃料电池
KR100550955B1 (ko) 가습막 일체형 연료전지용 막-전극-가스켓 접합체
CN118147669A (zh) 一种非对称式电解槽
CN114566665A (zh) 一种自主增湿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组合件、电堆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