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0348U -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0348U
CN216210348U CN202122484315.6U CN202122484315U CN216210348U CN 216210348 U CN216210348 U CN 216210348U CN 202122484315 U CN202122484315 U CN 202122484315U CN 216210348 U CN216210348 U CN 216210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uter fram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843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Pingy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Pingy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Pingy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Pingy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843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0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0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0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外框、液晶面板、光学薄膜、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位于所述导光板长向边的横段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短向边的竖段部,所述导光板的长向边设有入光面,所述横段部上设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灯珠,所述竖段部上设有与外部供电电路对接的引脚。柔性电路板采用两端段连接的结构设计,通过在柔性电路板的横段部布置灯珠,在柔性电路板的竖段部布置引脚,引脚与灯珠的布置互相独立、互相干涉,在单位长度内可提高柔性电路板的布置灯珠的数量,从而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满足更多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背景技术
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视觉效果;现有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为ZL201520503649.5,发明名称具有双层FPC背光源的车载中控显示单元,公开了包括一长条状结构的FPC柔性线路板、一导光板及一从长条状结构的所述FPC柔性线路板的一端的侧边引出的金手指焊盘;长条状结构的所述FPC柔性线路板上对称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存在以下缺陷:在户外使用时,如应用于游轮上,受户外光照影响,此种背光源产品面积大且亮度要求极高,而长条状的柔性电路板的面积有限,需要有对应的位置供光源及金手指焊盘布置,因此不能满足亮度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显示亮度,适用于更多市场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外框、液晶面板、光学薄膜、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位于所述导光板长向边的横段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短向边的竖段部,所述导光板的长向边设有入光面,所述横段部上设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灯珠,所述竖段部上设有与外部供电电路对接的引脚。所述光学薄膜包括增光膜、扩散膜、反射片。
优选的,所述竖段部在远离所述横段部的一端设有折弯部,所述引脚设于折弯部上。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后侧的背盖,所述背盖的边缘与外框的边缘可拆卸连接,所述背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折弯部穿出的穿孔。所述外框的边缘设有公扣,所述背盖的边缘设有与公扣配合的母扣。
优选的,所述外框的长向边的内侧开设有供横段部插入的线槽,所述外框的短向边的内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固定竖段部的夹持件。
优选的,所述线槽的内侧壁铺设有双面胶,所述横段部通过双面胶粘接于线槽内。
优选的,所述线槽的内侧壁铺设有导热胶,所述横段部通过导热胶粘接于线槽内。
优选的,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片,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与外框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片与外框的内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片包括固定部、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片包括按压部、连接部、第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通过铰接座与外框铰接,所述铰接座的铰接轴上设有扭簧,按压第一夹片的按压部时,扭簧被挤压,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分离,此时可供竖段部插入,释放第一夹片的按压部时,扭簧被释放,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贴合,此时竖段部被固定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从而完成对竖段部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入光面在靠近灯珠的一侧设有聚光罩,所述聚光罩罩设在所述横段部上。
优选的,所述聚光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射板、连接板、第二反射板,所述连接板与入光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反射板、第二反射板分别设有朝向所述灯珠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所述连接板为透光板,所述透光板通过胶水与入光面粘接,所述透光板的两侧分别通过胶水与第一反射板、第二反射板粘接。
优选的,所述外框的前侧面的边缘向内倾斜设有挡光板,所述挡光板与外框可拆卸连接。所述挡光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安装部、挡光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腰型孔,所述外框的前侧面设有螺丝孔,所述安装部通过螺丝与外框的前侧面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柔性电路板采用两端段连接的结构设计,通过在柔性电路板的横段部布置灯珠,在柔性电路板的竖段部布置引脚,引脚与灯珠的布置互相独立、互相干涉,在单位长度内可提高柔性电路板的布置灯珠的数量,从而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满足更多市场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优点:(1)通过聚光罩对灯珠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得光束更集中,减少散光,有利于提高亮度;(2)通过外框边缘的挡光板,可降低户外光源对背光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的部件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外框,11-线槽,12-夹持件;
2-液晶面板;
3-光学薄膜;
4-导光板,41-入光面,42-聚光罩,421-第一反射板,422-连接板,423-第二反射板;
5-光源组件,51-横段部,511-灯珠,52-竖段部,521-折弯部,5211-引脚;
6-背盖,61-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外框1、液晶面板2、光学薄膜3、导光板4,以及光源组件5,所述光源组件5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位于所述导光板4长向边的横段部51、位于所述导光板4短向边的竖段部52,所述导光板4的长向边设有入光面41,所述横段部51上设有朝向所述入光面41的灯珠511,所述竖段部52上设有与外部供电电路对接的引脚52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珠511为LED灯珠511,LED灯珠511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所述光学薄膜3包括增光膜、扩散膜、反射片。
优选的,所述竖段部52在远离所述横段部51的一端设有折弯部521,所述引脚5211设于折弯部521上。便于引脚5211的布置。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4后侧的背盖6,所述背盖6的边缘与外框1的边缘可拆卸连接,所述背盖6上开设有供所述折弯部521穿出的穿孔61;背盖6用于保护内部的零部件,防止外部灰尘进入柔性电路板中,折弯部521通过穿孔61穿出背盖6外,便于安装和接线。所述外框1的边缘设有公扣,所述背盖6的边缘设有与公扣配合的母扣;结构简单便于拆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框1的长向边的内侧开设有供横段部51插入的线槽11,所述外框1的短向边的内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固定竖段部52的夹持件12。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框1的长向边的内侧开设有供横段部51插入的线槽11,所述外框1的短向边的内侧设有两个用于固定竖段部52的夹持件12。夹持件12用于夹持固定竖段部52,提高柔性电路板安装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线槽11的内侧壁铺设有双面胶,所述横段部51通过双面胶粘接于线槽11内;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优选的,所述线槽11的内侧壁铺设有导热胶,所述横段部51通过导热胶粘接于线槽11内;提高横段部51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夹持件12包括第一夹片,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与外框1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片与外框1的内侧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片包括固定部、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片包括按压部、连接部、第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通过铰接座与外框1铰接,所述铰接座的铰接轴上设有扭簧,按压第一夹片的按压部时,扭簧被挤压,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分离,此时可供竖段部52插入,释放第一夹片的按压部时,扭簧被释放,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贴合,此时竖段部52被固定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从而完成对竖段部52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入光面41在靠近灯珠511的一侧设有聚光罩42,所述聚光罩42罩设在所述横段部51上;通过聚光罩42对灯珠511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得光束更集中,减少散光,有利于提高亮度。
优选的,所述聚光罩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射板421、连接板422、第二反射板423,所述连接板422与入光面4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反射板421、第二反射板423分别设有朝向所述灯珠511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所述连接板422为透光板,所述透光板通过胶水与入光面41粘接,所述透光板的两侧分别通过胶水与第一反射板421、第二反射板423粘接。
优选的,所述外框1的前侧面的边缘向内倾斜设有挡光板,所述挡光板与外框1可拆卸连接;通过外框1边缘的挡光板,可降低户外光源对背光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所述挡光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安装部、挡光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腰型孔,所述外框1的前侧面设有螺丝孔,所述安装部通过螺丝与外框1的前侧面可拆卸连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外框、液晶面板、光学薄膜、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位于所述导光板长向边的横段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短向边的竖段部,所述导光板的长向边设有入光面,所述横段部上设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灯珠,所述竖段部上设有与外部供电电路对接的引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段部在远离所述横段部的一端设有折弯部,所述引脚设于折弯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后侧的背盖,所述背盖的边缘与外框的边缘可拆卸连接,所述背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折弯部穿出的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的长向边的内侧开设有供横段部插入的线槽,所述外框的短向边的内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固定竖段部的夹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的内侧壁铺设有双面胶,所述横段部通过双面胶粘接于线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的内侧壁铺设有导热胶,所述横段部通过导热胶粘接于线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片,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与外框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片与外框的内侧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在靠近灯珠的一侧设有聚光罩,所述聚光罩罩设在所述横段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射板、连接板、第二反射板,所述连接板与入光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反射板、第二反射板分别设有朝向所述灯珠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轮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的前侧面的边缘向内倾斜设有挡光板,所述挡光板与外框可拆卸连接。
CN202122484315.6U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Active CN216210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4315.6U CN216210348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4315.6U CN216210348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0348U true CN216210348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66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84315.6U Active CN216210348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0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3517U (zh) 无胶框显示屏背光模组
CN111828886A (zh) 一种格栅灯
CN216210348U (zh) 一种游轮用背光源
US6966686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9949718B (zh) 一种led标价条灯
CN214669983U (zh) 一种前框内接安装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CN216817125U (zh) 一种直下式miniLED显示模组
RU2691138C2 (ru) Модуль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 таким модулем
CN211375117U (zh) 一种背光源导光板增大发光角度的结构
CN214175561U (zh) 一种超长光导程的平板电脑背光源
CN210511259U (zh) 一种无边框面板灯
CN220568959U (zh) 一种功能表异形背光板
CN213302730U (zh) 一种用于手机类导光板的背光装置
CN215215854U (zh) 一种遥控器背光源
CN210005819U (zh) 一种直下式发光模块
CN210954550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薄型液晶模块
CN213453049U (zh) 光源条安装结构及灯盘灯
CN213453048U (zh) 灯盘及灯盘灯
CN209839802U (zh) 一种大发光角度的侧发光平板灯
CN213019247U (zh) 面板灯
CN211577624U (zh) 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
CN209991332U (zh) 一种格栅灯
CN216353165U (zh) 电视显示屏组件及电视机
CN220688865U (zh) 一种点光源转化为线光源的侧入式导光结构
CN216670455U (zh) 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