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0130U -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0130U
CN216200130U CN202122154877.4U CN202122154877U CN216200130U CN 216200130 U CN216200130 U CN 216200130U CN 202122154877 U CN202122154877 U CN 202122154877U CN 216200130 U CN216200130 U CN 216200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damping
damping device
supporting portion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548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糈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Jim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Ji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Jim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Ji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5487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0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0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0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涉及投影仪技术领域。该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一减震件设置于机壳和风扇之间,且第一减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机壳和风扇连接。该投影仪包括机壳、风扇以及上述的减震装置,风扇通过减震装置设置于机壳内。该减震装置及投影仪能够避免由于风扇的震动引起的机壳共振,从而降低风扇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投影仪,又称投影机,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视频投射到幕布上的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同计算机、VCD、DVD、BD、游戏机、DV等相连接播放相应的视频信号,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和娱乐场所。
现有技术中,部分投影仪由于机壳内部空间限制的原因,需要整机堆叠并将风扇锁附在机壳上,导致在整机开机风扇工作的情况下,风扇的震动会引起机壳共振,存在整机风扇噪音大,低频噪音刺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能够避免由于风扇的震动引起的机壳共振,从而降低风扇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设置于机壳和风扇之间,且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风扇连接。该减震装置能够避免由于风扇的震动引起的机壳共振,从而降低风扇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风扇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减震件套设于所述支撑件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风扇和所述第一减震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三支撑部用于止挡所述风扇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滑动。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减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部和所述风扇连接。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风扇、所述第一减震件和所述第二减震件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部抵持。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和所述第二减震件配合夹持所述风扇。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紧固件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第三减震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三减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紧固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投影仪,包括机壳、风扇以及上述的减震装置,所述风扇通过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该减震装置能够避免由于风扇的震动引起的机壳共振,从而降低风扇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一减震件设置于机壳和风扇之间,且第一减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机壳和风扇连接。具体地,风扇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得风扇进行上下移动,在风扇进行上下移动过程中,第一减震件会受到挤压或拉伸的外力作用。当第一减震件受到挤压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能够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挤压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当第一减震件受到拉伸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能够发生伸长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拉伸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该减震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减震件使得机壳和风扇之间实现软接触,从而通过第一减震件起到的缓震作用将风扇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充分释放而不会对机壳形成任何冲击,进而使得该减震装置能够避免由于风扇的震动引起的机壳的共振,降低风扇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标:100-减震装置;10-支撑件;11-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13-第三支撑部;20-连接件;21-抵持部;31-第一减震件;32-第二减震件;33-第三减震件;40-紧固件;50-上盖;51-固定座;52-安装孔;20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投影仪的工作过程中,机壳内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对机壳内进行降温散热,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机壳内设置风扇200,由于产品小型化以及机壳内空间限制的原因,风扇200一般直接固定在机壳上(即机壳和风扇200之间直接接触),导致在整机开机风扇200工作的情况下,风扇200的震动会引起机壳共振(即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对机壳造成冲击),存在整机风扇200噪音大,低频噪音刺耳等问题。
为此,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仪,包括机壳、风扇200以及减震装置100,风扇200通过减震装置100设置于机壳内。该减震装置100能够避免由于风扇200的震动引起的机壳共振,从而降低风扇200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减震装置100包括第一减震件31,第一减震件31设置于机壳和风扇200之间,且第一减震件31的两端分别与机壳和风扇200连接。其中,第一减震件3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具有高弹性的材料制得的弹性制品,从而使得第一减震件31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作用。示例地,第一减震件31可以是弹簧、硅胶垫、橡胶垫等。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减震件31设置于机壳和风扇200之间,且第一减震件31的两端分别与机壳和风扇200连接,以使机壳和风扇200之间能够通过第一减震件31实现软接触,从而通过第一减震件31起到的缓震作用将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充分释放而不会对机壳形成任何冲击,进而使得该减震装置100能够避免由于风扇200的震动引起的机壳的共振,降低风扇200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具体地,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得风扇200进行上下移动,在风扇200进行上下移动过程中,第一减震件31会受到挤压或拉伸的外力作用。当第一减震件31受到挤压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31能够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挤压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31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当第一减震件31受到拉伸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31能够发生伸长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拉伸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31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
示例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机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50和下盖,上盖50上设置有固定座51,固定座51上设置有固定部,第一减震件31可以套设于固定座51上,第一减震件31设置于固定部和风扇200之间,且第一减震件3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部和风扇200连接,以通过固定座51为第一减震件31的弹性形变进行导向和限位,并通过固定部对第一减震件31和风扇200进行固定和支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200还可以固定在下盖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这里不作具体限制。
如上所述,该减震装置100包括第一减震件31,第一减震件31设置于机壳和风扇200之间,且第一减震件31的两端分别与机壳和风扇200连接。具体地,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得风扇200进行上下移动,在风扇200进行上下移动过程中,第一减震件31会受到挤压或拉伸的外力作用。当第一减震件31受到挤压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31能够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挤压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31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当第一减震件31受到拉伸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减震件31能够发生伸长的弹性形变并积蓄弹性势能,当拉伸的外力作用消除后,第一减震件31能够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恢复原有的形状。该减震装置100能够通过第一减震件31使得机壳和风扇200之间实现软接触,从而通过第一减震件31起到的缓震作用将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充分释放而不会对机壳形成任何冲击,进而使得该减震装置100能够避免由于风扇200的震动引起的机壳的共振,降低风扇200的震动对整机噪音的影响。
请再结合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减震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10,支撑件10与机壳固定连接,支撑件10与风扇200滑动连接,第一减震件31套设于支撑件10上,以通过支撑件10对风扇200和第一减震件31的运动进行导向和限位。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第三支撑部13,第一支撑部11与机壳固定连接,风扇200和第一减震件31分别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第三支撑部13用于止挡风扇200相对第二支撑部12的滑动。在该减震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10的情况下,固定座51上可以开设有安装孔52,第一支撑部11可以容置于安装孔52内与机壳固定。
示例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第三支撑部13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第三支撑部13的直径大于第二支撑部12的直径,以使第三支撑部13能够止挡风扇200相对第二支撑部12的滑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第三支撑部13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均为矩形,第三支撑部13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部12的长度,和/或,第三支撑部13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部12的宽度,以使第三支撑部13能够止挡风扇200相对第二支撑部12的滑动。
关于第一支撑部11的直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这里不作具体限制。示例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的直径等于第二支撑部12的直径,以使风扇200和第二减震件32能够穿过第一支撑部11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同时,还能使得第一支撑部11与机壳之间的固定连接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的直径还可以小于第二支撑部12的直径,以便于风扇200和第二减震件32穿过第一支撑部11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或者,第一支撑部11的直径还可以大于第二支撑部12的直径,以提高第一支撑部11与机壳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避免风扇200震动时产生的冲击力对第三支撑部13造成冲击,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减震件32,第二减震件32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第二减震件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支撑部13和风扇200连接,以使第三支撑部13与风扇200之间能够通过第二减震件32实现软接触。其中,第二减震件32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具有高弹性的材料制得的弹性制品,从而使得第二减震件32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作用。示例地,第二减震件32可以是弹簧、硅胶垫、橡胶垫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减震件32的缓震原理与第一减震件31的缓震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减震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20,连接件20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风扇200、第一减震件31和第二减震件32分别套设于连接件20上,连接件20与第三支撑部13抵持,以通过连接件20提高第二支撑部12对风扇200的支撑强度。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上设置有抵持部21,抵持部21和第二减震件32配合夹持风扇200,以进一步避免风扇200与机壳直接接触。在该减震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20的情况下,连接件20可以容置于安装孔52内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其中,连接件20可以为轴套等现有技术中的标准件,以便于维修时对连接件20进行更换,或者,连接件20还可以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光滑的其他金属制品。
关于第一支撑部11与机壳之间固定连接的方式,示例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紧固件40,紧固件40固定设置于机壳内,第一支撑部11与紧固件40固定连接。示例地,第一支撑部1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一螺纹,紧固件4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螺纹,第一支撑部11与紧固件40螺纹连接,以使支撑件10与紧固件40之间便于安装和拆卸。其中,支撑件10可以为等高螺丝等现有技术中的标准件,或者,支撑件10还可以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其他金属制品,只需使得支撑件10能够满足上述的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第三支撑部13的结构特点即可。
为了使得风扇200与机壳之间的距离能够调节,连接件20与紧固件4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从而使得操作者可以通过旋拧第三支撑部13,以使第一支撑部11朝向靠近或远离机壳的方向转动。但是,这样一来,连接件20与紧固件40之间可能会发生碰撞,或者,连接件20在第二支撑部12上发生上下滑动,为此,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第三减震件33,第三减震件33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2上,第三减震件33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件20和紧固件40连接。当操作者旋拧第三支撑部13以使第一支撑部11朝向靠近机壳的方向转动时,第三减震件33受到挤压的外力作用,当第三减震件33被压缩至极限时,风扇200与机壳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当操作者旋拧第三支撑部13以使第一支撑部11朝向远离机壳的方向转动时,第三减震件33受到拉伸的外力作用,当第一支撑部11转动至极限时,风扇200与机壳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减震件(31),所述第一减震件(31)设置于机壳和风扇(200)之间,且所述第一减震件(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风扇(2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10),所述支撑件(10)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10)与所述风扇(20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减震件(31)套设于所述支撑件(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第三支撑部(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风扇(200)和所述第一减震件(31)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所述第三支撑部(13)用于止挡所述风扇(200)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减震件(32),所述第二减震件(32)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所述第二减震件(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部(13)和所述风扇(20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20),所述连接件(20)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所述风扇(200)、所述第一减震件(31)和所述第二减震件(32)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件(20)上,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三支撑部(13)抵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上设置有抵持部(21),所述抵持部(21)和所述第二减震件(32)配合夹持所述风扇(2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紧固件(40),所述紧固件(40)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与所述紧固件(40)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紧固件(4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与所述紧固件(40)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100)还包括第三减震件(33),所述第三减震件(33)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所述第三减震件(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紧固件(40)连接。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风扇(200)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100),所述风扇(200)通过所述减震装置(100)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CN202122154877.4U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Active CN216200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4877.4U CN216200130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4877.4U CN216200130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0130U true CN216200130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17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54877.4U Active CN216200130U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0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4148B1 (en) Attachment assembly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7909312B2 (en) Vibration-shock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content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7327854B2 (ja) 振動減衰ブラケット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JP2005521192A (ja) デジタルストレージ装置
JP2009264483A (ja) 緩衝部材
US6292455B1 (en) Disk drive apparatus with elastic dampers
KR101837928B1 (ko) 정보통신기기용 모듈의 완충장치
CN216200130U (zh) 一种减震装置及投影仪
JP2004139670A (ja) 情報記憶装置
CN111857271A (zh) 一种机架式服务器及其减振缓冲安装结构
CN214367477U (zh) 一种机电设备的抗震支架
CN216447349U (zh) 减震器
US20110122757A1 (en) Hard disk drive frame
KR101421725B1 (ko) 방진고무 및 이를 이용한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에 장착되는하드 디스크의 방진기구
CN112943602A (zh) 减振装置、压缩机及空调
CN112128309A (zh) 一种壁挂式减震器及壁挂式显示装置
CN215981559U (zh) 一种防震防摔投影机
CN220022039U (zh) 一种配电柜减震底座
KR0119526Y1 (ko) 스피커 고정장치
CN220065178U (zh) 一体式唱机及其减震支撑座
CN117222158A (zh) 电器盒组件及电器设备
CN212868276U (zh) 一种易安装式硅胶减震块
CN220673538U (zh) 一种开关磁阻电机的减震装置
CN218706310U (zh) 一种新型振动给料机固定装置
CN220773301U (zh) 一种功率模块抗震防护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