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0714U - 一种修剪刀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修剪刀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0714U
CN216180714U CN202122603731.3U CN202122603731U CN216180714U CN 216180714 U CN216180714 U CN 216180714U CN 202122603731 U CN202122603731 U CN 202122603731U CN 216180714 U CN216180714 U CN 216180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mesh
housing
shell
trimm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037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AISHU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AISHU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AISHU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AISHU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037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0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0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0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Shavers And Clip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并排安装有至少三组刀片组,从修剪刀头往复摆动的方向看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形成一条圆弧R,该圆弧R直径为:150mm≤R≤30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受下巴、两腮及脖子等人体长胡须处的人体曲线限制,将壳体内安装的至少三组刀片组安装于不同的水平高度上,使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的最高点连接形成一条圆弧R,圆弧R的直径为:150mm≤R≤30mm,这样就可最大程度使各刀片组之间构成的圆弧接近下巴、两腮及脖子处的人体曲线,减少人体曲线对各刀片组与皮肤的贴合影响,提高各刀片组与皮肤的贴合度及覆盖面和缩短胡须根部残留的长度,从而提升各刀片组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修剪刀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毛发修剪工具,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往复式毛发修剪工具上的修剪刀头。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也越来越注重外在形象。为此,各式各样的剃须刀也应运而生,其中往复式剃须刀备受用户喜爱。
现有的往复式剃须刀的修剪刀头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单刀片组修剪刀头,即通过一组刀片来修剪毛发,这类修剪工具其结构简单,销价较低也深受市场部分用户欢迎,尤其是老年人。其二为多刀片组修剪刀头,即在刀头壳体内同时并排集成有多组刀片,对于这类多刀头毛发修剪工具因为其动力强径,修剪刀头的理论覆盖面积大,深受商务人士和年轻群体喜爱。
但由于现有的多刀片组的往复式剃须刀,其各刀片组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分别与刀头壳体固定连接,在使用时会导致远离皮肤的一侧或安装于中间的刀片组无法与皮肤贴合,这样就需要将剃须刀整体与皮肤保持一个垂直状态,才能使各刀片组与皮肤贴合发挥剃须性能。在使用时将剃须刀与皮肤保持垂直状态,无法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用户在使用剃须刀时是手持剃须刀使剃须刀倾斜的与皮肤相接触,这样只能使一组刀片组才能发挥剃须作用,缩小了多刀组剃须刀的覆盖面和皮肤的贴合度,相应的降低了剃须刀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修剪刀头,该修剪刀头通过控制各刀片组之间的固定高度差使各刀片组的最高点之间形成一条弧线,使各刀片组之间的弧度更加贴近于人体头部的弧度,从而保证各刀头组与人体头部皮肤的贴合度,提升修剪刀头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修剪刀头,包括有刀片组及安装刀片组的壳体;在壳体内并排安装有至少三组刀片组,从修剪刀头往复摆动的方向看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形成一条圆弧R,该圆弧R直径为:150mm≤R≤30mm。
优选的,至少三组刀片组中最外侧的两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与壳体相连接。
优选的,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分别处于不同水平线上与壳体相连接。
优选的,各刀片组分别可上下浮动的并排于壳体内与壳体动连接。
优选的,在壳体内两端设有弹片,弹片上端面和两侧侧面分别与壳体两端的上端面和两侧侧壁相连接为一体,使弹片与壳体两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缓冲腔;各刀片组两端分别与弹片相连接。
优选的,各刀片组中至少包括有两组网片刀组,该网片刀组包括有网片支架;在壳体两端的各弹片上分别设有与网片刀组数量相等的滑槽,且各滑槽处于弹片上相同的水平线或不同的水平线上;在网片支架两端侧壁上分别设有突出于侧壁的滑块,各滑块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滑槽的长度,滑块卡入滑槽内使网片支架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动连接或与弹片相固定卡接。
优选的,各刀片组中至少包括有一组中间刀组,该中间刀组包括有中间刀架,在中间刀架的外侧壁上设有卡钩,在壳体内两端的弹片上位于滑槽之间设有钩槽,卡钩的长度等于或小于钩槽的长度,卡钩置于钩槽内使中间刀架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动连接或与弹片卡接固定。
优选的,在各弹片的钩槽两侧分别导向板,在该导向板的上方设有开口槽;在中间刀架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置于开口槽内并可在外力作用下使中间刀架沿开口槽垂直上下浮动。
优选的,在壳体内各弹片上设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一端与弹片相固定,另一端设有弹簧座,各导向板下端端面与支撑板两侧连接为一体;浮动弹簧一端套置在弹簧座上,另一端套在设置于中间刀架上的安装柱上使中间刀组在外力作用下向下位移及在浮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优选的,在壳体的两侧内侧壁上分别设有并排间隔设置的两片筋板,使两片筋板之间形成导向槽。
优选的,在网片支架的外侧侧壁上设有导向柱,该导向柱置于壳体内两侧侧壁上的导向槽内,使网片支架可沿导向槽垂直上下位移。
优选的,在所述的网片支架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方槽,在该方槽内设有厚度小于网片支架两端侧壁厚度的弹力板,滑块固定在弹力板上并与弹力板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受下巴、两腮及脖子等人体长胡须处的人体曲线限制,将壳体内安装的至少三组刀片组安装于不同的水平高度上,使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的最高点连接形成一条圆弧R,圆弧R的直径为:150mm≤R≤30mm,这样就可最大程度使各刀片组之间构成的圆弧接近下巴、两腮及脖子处的人体曲线,减少人体曲线对各刀片组与皮肤的贴合影响,提高各刀片组与皮肤的贴合度及覆盖面和缩短胡须根部残留的长度,从而提升各刀片组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修剪刀头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修剪刀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网片刀组的组装剖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修剪刀头的组装剖视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间刀组的组装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正视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底视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网片支架的组装剖视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间刀架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修剪刀头,包括有刀片组1及安装刀片组1的壳体2;在壳体2内并排安装有至少三组刀片组1,从修剪刀头往复摆动的方向看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形成一条圆弧R,该圆弧R的直径为:150mm≤R≤30mm。由于现有的多刀头往复剃须刀的各刀片组1均安装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人体长胡须的部位大多集中于上唇部、下巴、面颊、两腮及脖子等处,受下巴、两腮及脖子处的人体曲线限制,将各刀片组1设置为同一水平线安装,明显会影响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降低了修剪刀头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而将壳体2内安装的至少三组刀片组1安装于不同的水平高度上,使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剃须刀非开机状态下,从修剪刀头的摆动方向看)的最高点连接形成一条圆弧R,圆弧R的直径为150mm≤R≤30mm,圆弧R直径优选为80mm,这样就可最大程度的使各刀片组1最高点之间形成的圆弧R接近人体下巴、两腮及脖子等处的人体曲线,减少人体曲线对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影响,提高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及覆盖面和缩短胡须根部残留的长度,从而提升各刀片组1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可根据各刀片组1并排的安装距离L进行调节,如各刀片组1之间的安装距离L大于20mm时,圆弧R的直径可设置大于60mm,小于150mm,例如60mm、80mm或120mm等;当刀片组1并排的安装距离L较大时,各刀片组1之间的间距也相应的会增加,因此,将圆弧R的直径设置大于60mm,则可使圆弧R更加顺滑,能使各刀片组1更加接近于人体头部长胡须的各部位的人体曲线,提高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使皮肤上的胡须根部更短,有效提升修剪刀头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而当各刀片组1并排的安装距离L小于20mm时,受安装距离L的缩小,各刀片组1之间的间距也相应减小,此时,如将圆弧R的直径设置较大,如60mm以上,则会使各刀片组1的静态最高点之间连线更趋于直线,无法减小与人体曲线的弧度差,因此,当各刀片组1并排的安装距离L小于20mm时,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的最高点之间连线形成的圆弧R直径小于60mm,比如可设置为40mm、35mm等,从而使各刀片组1的最高点之间连接形成圆弧R,实现减少与头部人体曲线的弧度差,提高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提升剃须刀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
为使修剪刀头能最大程度的贴合于不同的长胡须部位,提高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保证修剪刀头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至少三组刀片组1中最外侧的两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与壳体2相连接。将最外侧的两刀片组1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处于中间的刀片组1的静态最高点低于外侧两组刀片组1的静态最高点,使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关机状态)的最高点连接形成向剃须刀内部弯曲的圆弧R,这样在使用时,各刀片组1之间形成的圆弧R就能最大程度的接近人体头部各处的曲线,扩大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和人体头部各相应部位的皮肤贴合度,从而提高各刀片组1的剃须效率和剃须效果。实际使用过程中,处于中间的刀片组1的静态最高点也可设置高于最外侧的两组刀片组1静态最高点,使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形成向外弯曲的圆弧R,也可实现的胡须的修剪。但当处于中间的刀片组1高于两侧的刀片组1时,两侧刀片组1靠近处于中间刀片组1的一侧会受到阻碍,无法发挥剃须作用,因此,将处于中间的刀片组1静态状态下最高中低于最外侧的刀片组1最高点为优选实施方式。
与上述刀片组1结构不同,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例,即:将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分别设置于不同的水平线上,使最外侧的两侧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连线形成斜线,而处于中间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低于斜线,这样在组装完成后,修剪刀头上的各刀片组1整体可呈倾斜状,而且各刀片组1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也可形成向内弯曲的圆弧R。在使用时不仅可利用整体的倾斜来适应于不同的部位,而且还可利用各刀片组1之间的圆弧R减小与头部各部位人体曲线的弧度差,有效增加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和人体头部各相应部位的皮肤贴合度,从而提高各刀片组1的剃须效率和剃须效果。
为最大程度的减小头部和颈部的人体曲线影响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各刀片组1分别可上下浮动的并排于壳体2内与壳体2动连接。将各刀片组1分别设置为可沿壳体2上下浮动,在使用时当修剪刀头接触皮肤时,只需稍微用力按压剃须刀机体就可使各刀片组1向下位移,使各刀片组1自动的与所接触的皮肤贴合,有效保证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减少因人体曲线对各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影响,在剃须时就缩短胡须根部的残留长度,提升剃须刀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当剃须完成后,只需松开剃须刀,各刀片组1就可自动恢复。在外力作用下可上下浮动的各刀片组1,虽然可提高与皮肤的贴合度,提升剃须刀的剃须效果,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在杂物的影响下,个别刀片组1可能会存在偶尔发生卡顿的现象,使刀片组1无法上下浮动,必须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才可避免。当然,各刀片组1也可采用固定方式与壳体2连接,固定连接方式虽可保证各刀片组1的工作稳定性,但由于其与皮肤的贴合度较差,相应的降低了修剪刀头的剃须效果。两种安装结构各有利弊,具体采用何种结构,可根据用户的要求或者市场需求而定。
为便于各刀片组1与壳体2的组装,提高组装效益,在壳体2内两端设有弹片3,弹片3上端面和两侧侧面分别与壳体2两端的上端面和两侧侧壁相连接为一体,使弹片3与壳体2两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缓冲腔31;各刀片组1两端分别与弹片3相连接。通过在壳体2内两端加设弹片3,并利用弹片3的上端面和左右侧面与壳体2相连使弹片3与壳体2两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缓冲腔31,在组装刀片组1过程中,弹片3在受力时就可向缓冲腔31方向弯曲变形来提高各刀片组1的组装效益和便于刀片组1的拆卸更换。
为提高刀片组1的生产组装效益及提升刀片组1与皮肤的贴合度,各刀片组1中至少包括有两组网片刀组11,该网片刀组11包括有网片支架111;在壳体2两端的各弹片3上分别设有与网片刀组11数量相等的滑槽32,且各滑槽32处于弹片3上相同的水平线或不同的水平线上;在网片支架111两端侧壁上分别设有突出于侧壁的滑块112,各滑块112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滑槽32的长度,滑块112卡入滑槽32内使网片支架111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3动连接或与弹片3相固定卡接。在弹片3上设置滑槽32,在网片支架111上设置滑块112,组装时就能利用滑块112卡入滑槽32内使网片刀组11与弹片3相连接。而为便于控制不同的网片刀组11处于相同或不同的高度上,只需在弹片3上调整滑槽32的高度即可实现。其次,还可通过控制弹片3上的滑槽32的长度来实现网片刀组11的固定连接或浮动连接。比如将滑槽32的长度设置与滑块112的长度相一致,这样网片刀组11就可直接与弹片3相固定,有效提高网片刀组11与壳体2的连接牢固度。而如果需要网片刀组11沿壳体2上下浮动,只需将弹片3上的滑槽32长度设置大于滑块112的长度,保证网片支架111上的滑块112卡入滑槽32后可沿滑槽32上下位移即可。
为便于修剪长胡须,提高修剪刀头的剃须效益,各刀片组1中至少包括有一组中间刀组12,该中间刀组12包括有中间刀架121,在中间刀架121的外侧壁上设有卡钩122,在壳体2内两端的弹片3上位于滑槽32之间设有钩槽33,卡钩122的长度等于或小于钩槽33的长度,卡钩122置于钩槽33内使中间刀架121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3动连接或与弹片3卡接固定。由于网片刀组11的网片上布满细小的导须孔,导致网片刀组11只能修剪短胡须。众所周之,当毛发(胡须)长度大于5mm时其形态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卷曲,这样相对的增加了胡须的通过截面积,无法经导须孔进入网片刀组11的网片内,因此,在刀片组1中增加至少一组中间刀组12,利用中间刀组12的来修剪长胡须,就可无需在剃须刀上单独设置侧推剪而实现长短胡须的修剪,提升了剃须刀的整体美观和优化了剃须刀的整体结构。在中间刀组12的中间刀架121两端上分别设置卡钩122,利用该卡钩122与设置在弹片3上的钩槽33钩挂连接,在方便中间刀组12与壳体2的连接的同时,还可通过控制钩槽33的长度来实现中间刀组12的上下浮动。如需中间刀组12与壳体2固定连接,在生产时将卡钩122的长度与钩槽33的长度设置相匹配,就可实现中间刀组12与壳体2的固定连接保证中间刀组12与壳体2的连接牢固度。而如需中间刀组12在外力作用下沿壳体2上下浮动,提高中间刀组12与皮肤的贴合度,就可将弹片3上的钩槽33长度设置大于中间刀架121两端上卡钩122的长度即可,这样当中间刀组12在受外力时就可沿钩槽33向下位移,而当外力消失时,中间刀组12就可自动恢复。
为防止中间刀组12在上下浮动的过程中发生错位或偏转而导致中间刀组12发生卡顿,影响中间刀组12的使用性能,在各弹片3的钩槽33两侧分别导向板34,在该导向板34的上方设有开口槽35;在中间刀架121上设有限位柱123,限位柱123置于开口槽35内并可在外力作用下使中间刀架121沿开口槽35垂直上下浮动。通过在弹片3上设置带开口槽35的导向板34,在中间刀架121上设置限位柱123,当中间刀架121两端的卡钩122卡入钩槽33内时,限位柱123就能置于开口槽35内,当中间刀组12在受力向下位移时,限位柱123可同步沿开口槽35上下位移,受导向板34的开口槽35的限制,就能有效避免中间刀架121在上下位移的过程中发生错位或偏转,保证中间刀组12的工作稳定性。
为保证中间刀组12的自动复位,提升中间刀组12与皮肤的贴合度,在壳体2内各弹片3上设有支撑板36,该支撑板36一端与弹片3相固定,另一端设有弹簧座37,各导向板34下端端面与支撑板36两侧连接为一体;浮动弹簧124一端套置在弹簧座37上,另一端套在设置于中间刀架121上的安装柱125上使中间刀组12在外力作用下向下位移及在浮动弹簧124的作用下自动复位。通过在弹片3上设置支撑板36,使浮动弹簧124一端套设在弹簧座37上,另一端套设在设置于中间刀架121上的安装柱125外驱使中间刀架121自动复位。使用过程中,当中间刀组12承受到外力时,中间刀架121可沿导向板34上的开口槽35向下位移使中间刀组12与皮肤贴合,提高中间刀组12与皮肤的贴合度。而当外力消失时,中间刀架121在浮动弹簧124的的弹力下可驱使中间刀架121自动复位。
为提升壳体2的工作强度,防止壳体2发生变形,在壳体2的两侧内侧壁上分别设有并排间隔设置的两片筋板21,使两片筋板21之间形成导向槽22。在壳体2内的两侧侧壁上加设两片筋板21,在生产过程中,可有效防止壳体2发生收缩而变形,同时,还可利用两片筋板21之间的形成的导向槽22对网片刀组11起到限位作用,提高网片刀组11的工作稳定性。
为防止网片刀组11在上下浮动时发生错位或偏转而导致网片刀组11发生卡顿,影响网片刀组11的使用性能,在网片支架111的外侧侧壁上设有导向柱126,该导向柱126置于壳体2内两侧侧壁上的导向槽22内,使网片支架111可沿导向槽22垂直上下位移。通过在网片刀组11的网片支架111外侧壁上设置导向柱126,在组装时就可将导向柱126置于导向槽22内,当网片刀组11承受外力时,网片支架111两端的滑块112及外侧壁上的导向柱126同步沿弹片3上的滑槽32和壳体2两侧内侧壁上的导向槽22向下位移,在提高网片刀组11与皮肤贴合度,提升网片刀组11的剃须效益和剃须效果的同时,还能防止网片刀组11内的动刀受力而损坏,保护动刀的刀刃延长动刀的使用寿命。而当外力消失时,动刀座上的复位弹簧就可能驱动动刀座复位,动刀座和动力同步向上位移,当动刀的刀刃接触到网片刀组11的网片内侧面时也会同步的带动网片和网片支架111沿滑槽32和导向槽22向上位移复位。
为方便网片刀组11的组装和拆卸,提高网片刀组11的组装和拆卸效益,在所述的网片支架111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方槽113,在该方槽113内设有厚度小于网片支架111两端侧壁厚度的弹力板114,滑块112固定在弹力板114上并与弹力板114为一体结构。将滑块112安装在弹力板114上,在组装网片刀组11时,网片支架111两侧的滑块112接触到壳体2内两端的弹片3时,受力后弹片3及弹力板114均会同步向相反方向弯曲变形,这样就可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网片支架111上的滑块112与弹片3上的滑槽32相卡接,提高网片刀组11与壳体2的组装效益。
上述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修剪刀头,包括有刀片组及安装刀片组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并排安装有至少三组刀片组,从修剪刀头往复摆动的方向看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之间形成一条圆弧R,该圆弧R直径为:150mm≤R≤3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三组刀片组中最外侧的两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与壳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各刀片组在静态状态下最高点分别处于不同水平线上与壳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各刀片组分别可上下浮动的并排于壳体内与壳体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两端设有弹片,弹片上端面和两侧侧面分别与壳体两端的上端面和两侧侧壁相连接为一体,使弹片与壳体两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缓冲腔;各刀片组两端分别与弹片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各刀片组中至少包括有两组网片刀组,该网片刀组包括有网片支架;在壳体两端的各弹片上分别设有与网片刀组数量相等的滑槽,且各滑槽处于弹片上相同的水平线或不同的水平线上;在网片支架两端侧壁上分别设有突出于侧壁的滑块,各滑块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滑槽的长度,滑块卡入滑槽内使网片支架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动连接或与弹片相固定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各刀片组中至少包括有一组中间刀组,该中间刀组包括有中间刀架,在中间刀架的外侧壁上设有卡钩,在壳体内两端的弹片上位于滑槽之间设有钩槽,卡钩的长度等于或小于钩槽的长度,卡钩置于钩槽内使中间刀架可上下浮动的与弹片动连接或与弹片卡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各弹片的钩槽两侧分别导向板,在该导向板的上方设有开口槽;在中间刀架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置于开口槽内并可在外力作用下使中间刀架沿开口槽垂直上下浮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各弹片上设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一端与弹片相固定,另一端设有弹簧座,各导向板下端端面与支撑板两侧连接为一体;浮动弹簧一端套置在弹簧座上,另一端套在设置于中间刀架上的安装柱上使中间刀组在外力作用下向下位移及在浮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两侧内侧壁上分别设有并排间隔设置的两片筋板,使两片筋板之间形成导向槽。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网片支架的外侧侧壁上设有导向柱,该导向柱置于壳体内两侧侧壁上的导向槽内,使网片支架可沿导向槽垂直上下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修剪刀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网片支架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方槽,在该方槽内设有厚度小于网片支架两端侧壁厚度的弹力板,滑块固定在弹力板上并与弹力板为一体结构。
CN202122603731.3U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修剪刀头 Active CN216180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3731.3U CN216180714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修剪刀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3731.3U CN216180714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修剪刀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0714U true CN216180714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03731.3U Active CN216180714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修剪刀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0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72224Y (zh) 干式剃须刀
CN109866258B (zh) 一种刀头结构
US8806763B2 (en) Electric shaver
CN113829394A (zh) 一种往复式刀头组件
KR101078179B1 (ko) 면도기 카트리지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면도기
KR20030027121A (ko) 면도 장치 및 조절가능한 면도 장치용 트리머
CN216180714U (zh) 一种修剪刀头
CN113858275A (zh) 一种修剪刀头
CN210256241U (zh) 一种剃须刀刀头弹片结构
CN210452831U (zh) 一种新型往复式剃须刀头
CN216180713U (zh) 一种往复式刀头组件
CN2868590Y (zh) 可浮动的单刀组往复式剃须刀
CN2298912Y (zh) 刮胡刀中刀架
CN201015875Y (zh) 三头旋转式剃须刀的浮动贴面托架装置
CN212666118U (zh) 一种剃须刀刀头及一种剃须刀
CN211250120U (zh) 一种带侧刀的旋转刀头
CN219337794U (zh) 剃须刀的刀头结构
CN210452832U (zh) 一种往复式剃须刀头
CN110181564B (zh) 一种剃须刀头
CN218364900U (zh) 一种电动剃须刀的刀头
CN218170486U (zh) 一种动刀及刀头组件
CN215202086U (zh) 一种剃须刀的刀头组件
CN213616821U (zh) 一种适用于球面剃须刀和毛绒修剪器的多功能刀头
CN220593224U (zh) 剃须刀的刀头结构
CN220593223U (zh) 刀头组件及剃毛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