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61902U -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61902U CN216161902U CN202122128063.3U CN202122128063U CN216161902U CN 216161902 U CN216161902 U CN 216161902U CN 202122128063 U CN202122128063 U CN 202122128063U CN 216161902 U CN216161902 U CN 2161619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tab
- lug
- battery cell
- tab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电池芯包括:电池芯主体;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各第一极耳连接于电池芯主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极耳,各第二极耳连接于电池芯主体,第二极耳的极性与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其中,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且第一极耳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的数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芯,可以提升电芯的过流能力,降低极耳及电芯温升,从而提升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芯通常包括单个正极极耳和单个负极极耳。但是,随着电芯快充能力的提升,电芯使用电流越来越大,单个正极极耳和单个负极极耳的过流能力不足,导致极耳及电芯温升较高,以致电芯处于高温状态下快充,影响电芯的循环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电芯的过流能力不足且温升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芯,电池芯包括:电池芯主体;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各第一极耳连接于电池芯主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极耳,各第二极耳连接于电池芯主体,第二极耳的极性与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其中,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且第一极耳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芯,通过设置电池芯主体、连接于电池芯主体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二极耳的极性与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利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作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或分别作为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通过设置第一极耳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极耳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使得极耳的数量增加,可增加导流通道的数量,从而可以提升电芯的过流能力,降低极耳及电芯温升,从而提升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同时,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利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作为极性不同的极耳,通过设置第一极耳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的数量,使得第一极耳通过数量增多以弥补单个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的不足,利于所有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与所有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相当,使两者相对平衡,可以进一步降低极耳及电芯温升,提升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的电阻率大于第二极耳的电阻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一极耳采用电阻率相对较大的材料,第二极耳采用电阻率相对较小的材料,从而使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如此,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尺寸规格可以相接近或相同,易于极耳的制造,以及利于电池芯的封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第二极耳为负极极耳;第一极耳为铝极耳,第二极耳为铜极耳或铜镀镍极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极耳可作为正极极耳,且其采用铝极耳,表面具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防止高电位下氧化,第二极耳可作为负极极耳,且采用铜极耳或铜镀镍极耳,电导率较高,可提高其导电能力,降低温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芯主体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极耳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设置在电池芯主体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利于多个电芯相配合,便于装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芯主体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至少一个第一极耳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至少一个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或,至少一个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至少一个第一极耳连接于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或,第一极耳连接于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连接于电池芯主体的两端而言,可适当减小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的导流距离,缩短导流路径,从而利于降低电芯温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三个,第二极耳的数量为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三个且第二极耳的数量为一个,不仅具有一定数量的极耳而利于提高电芯整体极耳过流能力,减少发热造成的温度上升,而且极耳数量也不至于过多而影响加工效率及成本,并且第一极耳的数量与第二极耳的数量之比为3:1,利于使所有的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与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相当,以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芯整体极耳过流能力,降低温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芯主体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于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膜相叠设或相卷绕;第一极耳连接于第一极片,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二极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芯可以是叠片式的电池芯或卷绕式的电池芯。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极片和多个第二极片相叠设;第一极片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多个第一极片的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束,每一第一极耳束与一第一极耳相连接;第二极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多个第二极片的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束,每一第二极耳束与一第二极耳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一极耳与第一极片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分别在第一极耳束上连接一第一极耳而使电池芯具有多个第一极耳,以及利于第二极耳与第二极片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分别在第二极耳束上连接一第二极耳而使电池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极片和多个第二极片相叠设;第一极片具有第一极耳部,多个第一极片的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第一极耳束,至少两个第一极耳连接于同一第一极耳束;第二极片具有第二极耳部,多个第二极片的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第二极耳束,至少一个第二极耳连接于第二极耳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一极耳与第一极片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通过在第一极耳束上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极耳而使电池芯具有多个第一极耳,以及利于第二极耳与第二极片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通过在第二极耳束上连接至少一个第二极耳而使电池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极片和多个第二极片相叠设;第一极片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多个第一极片的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第二极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多个第二极片的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第一极耳与第一极片为一体式结构,以及利于第二极耳与第二极片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包电芯,软包电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芯;以及包装膜,包装膜包裹于电池芯。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电芯,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电池芯,可有效提升软包电芯的过流能力,降低软包电芯温升,从而提升软包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软包电芯。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软包电芯,利于降低动力电池模组的温升,提高动力电池模组的快充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与电池芯主体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耳与电池芯主体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对比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对比例2的软包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对比例3的软包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的软包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电池芯;11、电池芯主体;12、第一极耳;13、第二极耳;1101、第一端部;1102、第二端部;1103、第一侧部;1104、第二侧部;111、第一极片;112、第二极片;113、隔膜;1111、第一极耳部;11a、第一极耳束;1121、第二极耳部;11b、第二极耳束;100、软包电芯;20、包装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至少两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电芯通常包括单个正极极耳和单个负极极耳。但是,随着电池模组结构的优化,动力电池的尺寸越来越大,容量也越来越高,动力电池的电芯的极耳所需要承受的电流也越来越高,电芯本体的温升也越来越高且分布不均;且随着电芯快充能力的提升,电芯使用的电流越来越大,单个正极极耳和单个负极极耳的过流能力不足,导致极耳及电芯温升较高,以致电芯处于高温状态下快充,影响电芯的循环性能。而传统软包电芯受限于特定的封装技术及极耳制造工艺,极耳的使用厚度目前不能太厚,难以通过改变极耳的厚度来提高其过流能力。
基于此,为改善现有技术中电芯的过流能力不足且温升较高的技术问题,发明人提供以下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芯10,应用于电芯中,尤其是应用于软包电芯中,软包电芯包括包装膜,包装膜用于包裹电池芯10。电池芯10包括电池芯主体11、至少两个第一极耳12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其中:
电池芯主体11为电池芯10的主体部分,通常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可以理解,电池芯主体11可以是卷绕式或叠片式的电池芯主体11。
各第一极耳12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能够引出电池芯主体11的正极或负极。
各第二极耳13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能够引出电池芯主体11的正极或负极。其中,第二极耳13的极性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反,即在第一极耳12为正极极耳时,第二极耳13则为负极极耳;在第一极耳12为负极极耳时,第二极耳13则为正极极耳。
其中,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且第一极耳12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13的数量。其中,极耳的过流能力可以理解为极耳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的大小,与极耳的材料及尺寸有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芯10,通过设置电池芯主体11、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第二极耳13的极性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反,利于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分别作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或分别作为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通过设置第一极耳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极耳1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使得电池芯10的整体的极耳数量增加,可增加导流通道的数量,利于分流,从而可以提升整体极耳的过流能力和电芯的过流能力,降低极耳及电芯温升,从而提升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同时,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利于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分别作为极性不同的极耳,以保证电池芯10的正极极耳的稳定性和负极极耳的稳定性,并通过设置第一极耳12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13的数量,使得第一极耳12通过数量增多以弥补单个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的不足,利于所有第一极耳12的整体过流能力与所有第二极耳13的整体过流能力相当,可以进一步降低极耳及电芯温升,提升电芯的快充循环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的电阻率大于第二极耳13的电阻率(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材料制成的长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可以理解为第一极耳12的电导率小于第二极耳13的电导率,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极耳12的导电性比第二极耳13的导电性差。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极耳12采用电阻率相对较大的材料,第二极耳13采用电阻率相对较小的材料,从而使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如此,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的尺寸规格可以相接近或相同,易于极耳的制造,以及利于电池芯10的封装。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极耳12为正极极耳,可以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正极极片,第二极耳13为负极极耳,可以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负极极片。第一极耳12为铝极耳,铝极耳即由铝材质制成的极耳;第二极耳13为铜极耳或铜镀镍极耳,铜极耳即由铜材质制成的极耳,铜镀镍极耳即由铜镀镍材质制成的极耳。
如此设置,第一极耳12可作为正极极耳,且其采用铝极耳,表面具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防止高电位下发生氧化,提高正极极耳的稳定性;第二极耳13可作为负极极耳,且采用铜极耳或铜镀镍极耳,电导率较高,可提高其导电能力,降低温升;铝极耳的过流能力低于铜极耳和铜镀镍极耳的过流能力,从而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12的材料和第二极耳13的材料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只要使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即可,例如第一极耳12还可以是铜镀铝极耳,但不限于此。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极耳12为负极极耳,第二极耳13为正极极耳,两者所采用的材质则可相应发生变化,但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依然小于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电池芯主体11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01和第二端部1102。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第二端部1102,即可以是所有的第一极耳12同时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同时连接于第二端部1102,也可以是各第一极耳1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剩余的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二端部1102。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第二端部1102,即可以是所有的第二极耳13同时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同时连接于第二端部1102,也可以是各第二极耳13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剩余的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二端部1102。
如此设置,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均设置在电池芯主体11的第一端部1101或第二端部1102,电池芯主体11的侧部即不设置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利于形成的多个电芯相配合,便于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在电池芯主体11上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3,电池芯主体11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01和第二端部1102、以及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部1103和第二侧部1104。至少一个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第二端部1102,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或第二侧部1104。或者,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一端部1101或第二端部1102,至少一个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或第二侧部1104,图2即示出了该种情况。或者,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或第二侧部1104,即第一极耳12不是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就是连接于第二侧部1104,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或第二侧部1104,即第二极耳13不是连接于第一侧部1103就是连接于第二侧部1104,图3即示出了该种情况。
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中的一者的至少一个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端部,另一者的至少一个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侧部,或者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均设置在电池芯主体11的第一侧部1103或第二侧部1104,相对于分别连接于电池芯主体11的两端而言,可适当减小第一极耳12与第二极耳13之间的导流距离,缩短导流路径,从而利于降低电芯温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电池芯主体11包括第一极片111、第二极片112以及设于第一极片111与第二极片112之间的隔膜113,第一极片111的极性与第二极片112的极性相反;第一极片111、第二极片112以及隔膜113相叠设形成叠片式电池芯主体11(图5和图6即示出了该种情况),或者,第一极片111、第二极片112以及隔膜113相卷绕形成卷绕式电池芯主体11(图中未示出)。第一极耳12连接于第一极片111,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二极片112,可选地,第一极耳12为正极极耳,第一极片111为正极极片,第二极耳13为负极极耳,第二极片112为负极极片;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极耳12为负极极耳时,第一极片111为负极极片,在第二极耳13为正极极耳时,第二极片112为正极极片。
如此设置,使得电池芯10可以是叠片式的电池芯10或卷绕式的电池芯10。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多个第一极片111和多个第二极片112相叠设。第一极片111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1111,第一极耳部1111为第一极片111未涂敷有电极材料的部分,也即空白部分;多个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束11a,即可以是所有的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束11a,也可以是各第一极片111中的部分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束11a、其余的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可以相叠设形成另外的第一极耳束11a;第一极耳束11a的数量与第一极耳12的数量相同,各第一极耳12分别连接于各第一极耳束11a,即每一个第一极耳束11a与一个第一极耳12相连接。第二极片11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1121,第二极耳部1121为第二极片112未涂敷有电极材料的部分,也即空白部分;多个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束11b,即可以是所有的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束11b,也可以是各第二极片112中的部分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束11b、其余的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可以相叠设形成另外的第二极耳束11b;第二极耳束11b的数量与第二极耳13的数量相同,各第二极耳13分别连接于各第二极耳束11b,即每一个第二极耳束11b与一个第二极耳13相连接。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极耳12与第一极片111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分别在第一极耳束11a上连接一第一极耳12而使电池芯10具有多个第一极耳12,以及利于第二极耳13与第二极片112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分别在第二极耳束11b上连接一第二极耳13而使电池芯1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与第一极片111和第二极片112之间的配合方式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多个第一极片111和多个第二极片112相叠设。第一极片111具有第一极耳部1111,多个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相叠设形成第一极耳束11a,至少两个第一极耳12连接于同一第一极耳束11a。第二极片112具有第二极耳部1121,多个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相叠设形成第二极耳束11b,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连接于第二极耳束11b。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极耳12与第一极片111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通过在第一极耳束11a上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极耳12而使电池芯10具有多个第一极耳12,以及利于第二极耳13与第二极片112为分体设置而相连接,且通过在第二极耳束11b上连接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而使电池芯1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可无需在第一极片111上设置多个第一极耳部1111,以及无需在第二极片112上设置多个第二极耳部1121,可适当简化工序,并利于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极片111和多个第二极片112相叠设。第一极片111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1111,多个第一极片111的第一极耳部1111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12,即由第一极片111本身的第一极耳部1111叠设形成第一极耳12;第二极片11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1121,多个第二极片112的第二极耳部1121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13,即由第二极片112本身的第二极耳部1121叠设形成第二极耳13。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极耳12与第一极片111为一体式结构,以及利于第二极耳13与第二极片112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极耳12的数量为三个,第二极耳13的数量为一个。
如此设置,第一极耳12的数量为三个且第二极耳13的数量为一个,不仅具有一定数量的极耳而利于提高电芯整体极耳过流能力,减少发热造成的温度上升,而且极耳数量也不至于过多而影响加工效率及成本,并且第一极耳12的数量与第二极耳13的数量之比为3:1,利于使所有的第一极耳12的整体过流能力与第二极耳13的整体过流能力相当,以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芯整体极耳过流能力,降低温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12的数量和第二极耳13的数量不限于此,只要第一极耳12的数量大于第二极耳13的数量即可,例如第一极耳12的具体数量还可以是两个、四个及四个以上,第二极耳13的具体数量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软包电芯100,软包电芯100包括包装膜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芯10,包装膜20包裹于电池芯10。其中,包装膜20可以是铝塑膜,但不限于此。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芯1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电池芯1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电池芯1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有效提升软包电芯100的过流能力,降低软包电芯100温升,从而提升软包电芯100的快充循环性能。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0至图13,发明人采用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实施例1分别提供的软包电芯进行快充温升及循环测试。其中,对比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为现有技术中的软包电芯,具有一个正极极耳和一个负极极耳;对比例2、对比例3和实施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均采用四个极耳,且实施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芯100,具体地,对比例2提供的软包电芯具有两个正极极耳和两个负极极耳,对比例3提供的软包电芯具有一个正极极耳和三个负极极耳,实施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具有三个第一极耳12(正极极耳)和一个第二极耳13(负极极耳)。其中,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以及实施例1提供的软包电芯均为软包锂离子电芯,电芯体系设计为3C快充型电芯,正极采用三元材料,负极采用人造石墨材料,设计容量为90Ah,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测试电芯DCR、3C充电恒流比、电芯中间温升、3C快充循环至80%次数等参数,具体测试结果见下表:
由上表分析可知,实施例1提供的也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芯100的各项性能均优于其他对比例,可以提升电芯过流能力,明显降低温升,提升快充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软包电芯100。其中,动力电池模组可以包括箱体和设于外壳中的多个软包电芯100,也可以包括箱体和设于箱体中的多个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多个软包电芯100。其中,动力电池模组用于为使用电池的装置提供电能,使用电池的装置可以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使用电池的装置也可以是轮船或无人机等,但不限于此。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软包电芯10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软包电芯100和电池芯1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利于降低动力电池模组的温升,提高动力电池模组的快充循环性能,并利于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包括:
电池芯主体;
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各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电池芯主体;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极耳,各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电池芯主体,所述第二极耳的极性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的过流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极耳的过流能力,且所述第一极耳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极耳的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的电阻率大于所述第二极耳的电阻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负极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为铝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铜极耳或铜镀镍极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主体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主体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或所述第二侧部;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或所述第二侧部;或
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或所述第二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二极耳的数量为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主体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隔膜相叠设或相卷绕;
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极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极片和多个所述第二极片相叠设;
所述第一极片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束,每一所述第一极耳束与一所述第一极耳相连接;所述第二极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极耳束,每一所述第二极耳束与一所述第二极耳相连接;或
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第一极耳束,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一极耳束;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第二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第二极耳束,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极耳束;或
所述第一极片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第一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极耳部,多个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相叠设形成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极耳。
9.一种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芯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芯;以及
包装膜,所述包装膜包裹于所述电池芯。
10.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软包电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8063.3U CN21616190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8063.3U CN21616190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61902U true CN216161902U (zh) | 2022-04-01 |
Family
ID=80842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28063.3U Active CN21616190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61902U (zh) |
-
2021
- 2021-09-03 CN CN202122128063.3U patent/CN2161619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5040B (zh) | 制造组合电池的方法及组合电池 | |
CN101958432B (zh) | 组合电池及其所用的环形电池 | |
EP2612391B1 (en) | Low aspect ratio spiral-wound vrla battery | |
CN201838680U (zh) | 一种软包装电池 | |
CN214898768U (zh) | 电池 | |
CN107230801A (zh) | 一种安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 |
KR20130111697A (ko) | 배터리셀 | |
KR20160129571A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CN114975864A (zh) |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 |
CN220324497U (zh) | 电池 | |
US9660245B2 (en) | Battery cell | |
CN216161902U (zh) | 电池芯、软包电芯及动力电池模组 | |
CN216872206U (zh) | 一种全极耳电芯及电池 | |
CN204927442U (zh) | 一种尾焊式功率型电池 | |
CN210325964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电芯、电池以及车辆 | |
CN210576184U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206976496U (zh) | 一种安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 |
CN219476934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062374U (zh) | 电芯极组、电芯、电芯模组、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6015465U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19321571U (zh) | 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8731660U (zh) | 电芯及电池模组 | |
CN214477795U (zh) | 一种组合式电芯 | |
CN216054838U (zh) | 一种芯包及电池 | |
CN219086204U (zh) | 圆柱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