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7147U -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7147U
CN216157147U CN202121543820.7U CN202121543820U CN216157147U CN 216157147 U CN216157147 U CN 216157147U CN 202121543820 U CN202121543820 U CN 202121543820U CN 216157147 U CN216157147 U CN 216157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space
floor
concrete
encl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38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国
温皓
刘乃博
王硕
吴文杰
李�诚
柳书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d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d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d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d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4382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7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7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7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梁模板脱模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包括多个梁区域依序对接封闭围合形成围合区域,梁区域设有多个梁侧模板并围合形成梁空间,梁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梁;梁空间内铺设有膜体,梁侧模板具有内侧模板,围合区域具有板底面,板底面与内侧模板的顶部平齐;板底面上设有顶模板,顶模板的外端围合形成环形状;围合区域还具有板空间,板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板。这样,通过在梁空间内铺设膜体以及调整顶模板的大小,使得混凝土浆液无法渗出或少量渗出,从而模板与混凝土之间无法粘连或者粘连得少,混凝土凝固后,挖掉地梁及地板下方的土体,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将梁侧模板与顶模板拆除,利于后续安全生产。

Description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地梁模板脱模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地梁俗称为地圈梁,圈起来有闭合的特征,与构造柱共成抗震限裂体系,减缓不均匀沉降的负作用。
现代化建筑施工中,凡涉及钢筋混凝土的工程,必然都会涉及混凝土模板工程,常规地梁模板多采用木模板。当地梁与地板相连于梁的上部时,传统的做法是将地面整体开挖,待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安装地梁间的梁侧模板和地板模板,形成填充空间,再在这个填充空间内填充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形成地梁和地板。
目前常用的地板模板一般为一整块且与地板完全粘连在一起,另外,地梁的内侧模板与地板的顶模板相接处会存在缝隙,使得后面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浆液通过这个缝隙渗透进来,导致内侧模板和顶模板跟混凝土粘连在一起,从而内侧模板和顶模板无法脱开或脱开十分困难。
因此,当施工人员把地梁下方的土体挖除后,如果不能及时拆除内侧模板和顶模板,会使得在下方作业的施工人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梁和地板的模板不便于脱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包括多个梁区域,多个所述梁区域之间依序对接封闭围合形成围合区域,所述梁区域设有多个梁侧模板,多个所述梁侧模板围合形成梁空间,所述梁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梁;
所述梁空间的两端布置在支护桩上,所述梁空间内铺设有防止混凝土与梁侧模板直接接触的膜体,所述梁侧模板具有位于梁空间周边的内侧模板,所述围合区域具有用土填实的板底面,所述板底面与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平齐布置;
所述板底面上设有顶模板,所述顶模板的外端与所述内侧模板对接,所述顶模板的外端沿着内侧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顶模板围合形成环形状;
所述围合区域具有位于板底面上方的板空间,所述板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板,所述地板的外周与所述地梁的上部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梁空间内布置梁钢筋架,所述梁钢筋架中具有水平布置的梁主筋,所述支护桩上延伸有桩主筋,所述梁钢筋架两端的梁主筋分别与桩主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板空间内布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具有板主筋,所述板主筋延伸至梁空间内,与所述梁钢筋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模板与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平齐布置,所述梁空间中的膜体越过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延伸至所述顶模板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顶模板与内侧模板的顶部设置有水平布置的连接片,所述膜体覆盖在所述连接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设有朝下延伸的插钉,所述连接片两端的插钉分别对应自上而下插入在所述内侧模板及所述顶模板,所述连接片贴附在内侧模板及顶模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部设有朝下延伸布置的侧连接部,所述侧连接部抵接在内侧模板上,且与所述内侧模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模板具有朝向板空间中心位置的内端部,沿着自外而内的方向,所述顶模板的内端部朝下倾斜布置,形成下斜段。
进一步地,所述顶模板具有朝上布置的顶端面,所述顶模板的顶端面上涂覆有油脂层。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模板的底部具有嵌入梁空间下方土体中的插入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通过在梁空间内铺设膜体,以及调整顶模板的大小,使得后续施工人员在往梁空间和板空间内浇灌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浆液无法渗出或少量渗出,从而模板与混凝土之间无法粘连或者粘连得少,等到混凝土凝固后,施工人员挖掉地梁及地板下方的土体,可以很容易地将梁侧模板与顶模板拆除,利于后续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顶模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梁侧模板和顶模板与连接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包括多个梁区域100,多个梁区域100之间依序对接封闭围合形成围合区域,梁区域100设有多个梁侧模板,多个梁侧模板围合形成梁空间103,梁空间103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梁;
梁空间103的两端布置在支护桩200上,梁空间103内铺设有膜体,用于防止混凝土与梁侧模板直接接触,梁侧模板具有位于梁空间103周边的内侧模板102,围合区域具有用土填实的板底面300,板底面300与内侧模板102的顶部平齐布置;
板底面300上设有顶模板302,顶模板302的外端与内侧模板102对接,顶模板302的外端沿着内侧模板102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顶模板302围合形成环形状;
围合区域具有位于板底面300上方的板空间301,板空间301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板,梁侧模板具有外侧模板101,外侧模板101高于内侧模板102,梁空间103和板空间301灌注混凝土后,地板的外周与地梁的上部连接为一体。
这样,通过在梁空间103内铺设膜体,以及调整顶模板302的大小,使得后续施工人员在往梁空间103和板空间301内浇灌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浆液无法渗出或少量渗出,从而模板与混凝土之间无法粘连或者粘连得少,等到混凝土凝固后,施工人员开挖地梁及地板下方的土体后,可以很容易地将梁侧模板与顶模板302拆除,利于后续安全生产。
梁空间103内布置梁钢筋架,梁钢筋架中具有水平布置的梁主筋,支护桩200上延伸有桩主筋,梁主筋的两端分别与桩主筋连接,这样,往梁空间103浇注混凝土形成地梁,因为地梁与支护桩200的内部有梁主筋和桩主筋连接,形成的地梁更稳固。
钢筋网具有板主筋,板主筋设有多条并且延伸至梁空间103内,与梁钢筋架连接,这样,往板空间301浇注混凝土形成地板,因为地板与地梁的内部有板主筋连接,形成的地板更稳固。
顶模板302与内侧模板102的顶部平齐布置,梁空间103中的膜体越过内侧模板102的顶部,延伸至顶模板302的中间位置,即膜体没有完全覆盖住顶模板302,这样顶模板302有一部分可以与混凝土粘连,防止施工人员在挖除下方土体时,顶模板302直接掉下引起安全事故。
顶模板302与内侧模板102的顶部设置有水平布置的连接片400,膜体覆盖在连接片400上,连接片400可以是木板或者其它材料,起到固定内侧模板102和顶模板302的作用,膜体覆盖在连接片400上,因此连接片400也不会直接与混凝土粘连。
连接片400的两端分别设有插钉401,插钉401朝下延伸,连接片400两端的插钉401分别对应自上而下插入内侧模板102及顶模板302,连接片400贴附在内侧模板102及顶模板302上,这样,连接片400把内侧模板102和顶模板302连成一体,便于后续将内侧模板102和顶模板302同时拆除,由于内侧模板102没有与混凝土直接粘连,也防止施工人员在挖除下方土体时,内侧模板102直接掉下引起安全事故。
连接片400的一端部设有侧连接部402,侧连接部402朝下延伸布置,侧连接部402抵接在梁侧模板的内侧,且与梁侧模板固定连接,这样,连接片400就把内侧模板102和顶模板302连结得更加紧密,在后续拆除的时候,可以把内侧模板102和顶模板302一起同时拆除。
顶模板302具有内端部,内端部朝向板空间301中心位置,沿着自外而内的方向,顶模板302的内端部朝下倾斜布置,形成下斜段303;下斜段303朝下嵌入板底面300下方的土体中,这样,在后续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下斜段303不会粘连到混凝土,等混凝土凝固以后,施工人员把地板下方的土体挖除,下斜段303显露在地板外,方便施工人员抓握并拆除顶模板302。
顶模板302具有顶端面,顶端面朝上布置,顶模板302的顶端面上涂覆有油脂层,这样,在浇注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与顶模板302之间的粘连不会太紧密,便于后续将顶模板302拆除。
顶模板302的顶端面设置凹槽,凹槽内装有油脂,当灌注混凝土的时候,凹槽内的油脂被混凝土挤压溢出到顶端面,防止在灌注混凝土之前,涂覆的油脂层流失或者变干,而影响混凝土与顶模板302的粘连效果。
内侧模板102的底部具有插入段1021,插入段1021嵌入梁空间103下方土体中,这样,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插入段1021不会粘连到混凝土,等混凝土凝固以后,施工人员把地梁和地板下方的土体挖除,插入段1021显露在地梁外,方便施工人员抓握并拆除内侧模板102。
插入段1021的底部设置成尖端结构,便于将内侧模板102嵌入梁空间103下方的土体中。
当施工人员开挖完地梁以及地板下方的土体后,由于顶模板302具有显露在地板外的下斜段303,内侧模板102具有显露在地梁外的插入端,施工人员可以两手同时握住下斜段303和插入段1021,然后对插入段1021及下斜段303施加相向的拉力,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内侧模板102从地梁上拆卸下来,同时将顶模板302从地板上拆卸下来,利于后续安全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梁区域,多个所述梁区域之间依序对接封闭围合形成围合区域,所述梁区域设有多个梁侧模板,多个所述梁侧模板围合形成梁空间,所述梁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梁;
所述梁空间的两端布置在支护桩上,所述梁空间内铺设有防止混凝土与梁侧模板直接接触的膜体,所述梁侧模板具有位于梁空间周边的内侧模板,所述围合区域具有用土填实的板底面,所述板底面与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平齐布置;
所述板底面上设有顶模板,所述顶模板的外端与所述内侧模板对接,所述顶模板的外端沿着内侧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顶模板围合形成环形状;
所述围合区域具有位于板底面上方的板空间,所述板空间灌注混凝土后形成地板,所述地板的外周与所述地梁的上部连接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空间内布置梁钢筋架,所述梁钢筋架中具有水平布置的梁主筋,所述支护桩上延伸有桩主筋,所述梁钢筋架两端的梁主筋分别与桩主筋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空间内布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具有板主筋,所述板主筋延伸至梁空间内,与所述梁钢筋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板与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平齐布置,所述梁空间中的膜体越过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延伸至所述顶模板的中间位置。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板与内侧模板的顶部设置有水平布置的连接片,所述膜体覆盖在所述连接片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设有朝下延伸的插钉,所述连接片两端的插钉分别对应自上而下插入在所述内侧模板及所述顶模板,所述连接片贴附在内侧模板及顶模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部设有朝下延伸布置的侧连接部,所述侧连接部抵接在内侧模板上,且与所述内侧模板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板具有朝向板空间中心位置的内端部,沿着自外而内的方向,所述顶模板的内端部朝下倾斜布置,形成下斜段。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板具有朝上布置的顶端面,所述顶模板的顶端面上涂覆有油脂层。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模板的底部具有嵌入梁空间下方土体中的插入段。
CN202121543820.7U 2021-07-07 2021-07-07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Active CN216157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3820.7U CN216157147U (zh) 2021-07-07 2021-07-07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3820.7U CN216157147U (zh) 2021-07-07 2021-07-07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7147U true CN216157147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6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3820.7U Active CN216157147U (zh) 2021-07-07 2021-07-07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71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9667A (zh) 门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型涵洞及其施工方法
CN105649197A (zh) 绿化景观在先行条件下的后浇带施工方法
CN109610263A (zh) 一种装配式施工便道的施工方法
CN216157147U (zh) 便于地梁与地板脱模的施工结构
CN207727603U (zh) 大承台深基坑模板支护装置
CN204645093U (zh)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提前处理构造
CN213979911U (zh)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模板结构
CN113565139B (zh) 便于地梁与地板的模板脱模的施工方法
CN209620049U (zh) 一种拼装式锚杆框架梁结构
CN216640811U (zh) 一种搅拌站砂石料仓的排水沟结构
CN100564730C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0999931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AU600916B2 (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CN101004058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1004060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1004059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1004072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11561062A (zh) 一种三拼式底模的后浇带施工工艺
CN101004025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1024999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995625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0537929C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00535300C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995598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CN1991017B (zh) 一种砼填充用空腔模壳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