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5726U -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45726U
CN216145726U CN202121988981.7U CN202121988981U CN216145726U CN 216145726 U CN216145726 U CN 216145726U CN 202121988981 U CN202121988981 U CN 202121988981U CN 216145726 U CN216145726 U CN 216145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s
fixedly connected
box body
springs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889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祁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Yiwe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9889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45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45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45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卡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中部开设有三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箱盖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把手底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箱体的后侧开设有散热孔。该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通过风扇和散热孔的配合设置,使箱体内的热气达到排出的效果,通过水泵、进水管、出水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回水管和冷水箱的配合设置,使环形管内的水达到循环流通的效果,通过散热孔和通气孔的配合设置,使箱体内的空气达到流通的效果,通过导热块的设置,有效的将蓄电池的温度进行吸收。

Description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断受到国家和消费者的青睐,电池模块无疑是电动汽车的心脏,电动汽车的电池单元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及时散热,会影响电池模块的使用性能和安全,但是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散热效果较差。
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9730106U中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该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通过散热风扇将冷却环管和半导体翅片散发的部分热量传递出外箱,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散热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散热风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震动,震动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导致危险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解决了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卡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中部开设有三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箱盖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把手底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箱体的后侧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风扇架,所述风扇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风扇,所述散热孔内壁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箱体的左侧内壁与四组第一弹簧的左侧均固定连接,四组所述第一弹簧的右侧分别与导热块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块的右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一弹簧,所述导热块的前侧四角分别与四组第二弹簧的后侧固定连接,四组所述第二弹簧的前侧与箱体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块的后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二弹簧,所述导热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部与箱体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箱体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进水管的右端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左端与冷水箱的内前侧连通,所述冷水箱固定连接在箱体的左侧,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出水管的左端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右端穿过箱体的右侧与第一连通管的内右侧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左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组环形管的内右侧连通,两组所述环形管分别套接在两组冷却槽内,两组所述冷却槽分别开设在导热块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热块的顶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蓄电池,两组所述环形管的内左侧分别与第二连通管右侧的上下两侧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侧与回水管的右端连通,所述回水管的左端穿过箱体的左侧内壁与冷水箱的内后侧连通,所述冷水箱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阀,所述进水阀的右侧与冷水箱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通气孔共设置有三组,三组通气孔呈“一”字排列,每两组通气孔之间的距离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三弹簧共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三弹簧设置为两行四列,相邻两列的第三弹簧之间的距离相同。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穿过箱体的位置和回水管穿过箱体的位置均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形状和第二连通管的形状均为“U”形,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呈对称关系。
优选的,所述空腔的形状大小均与蓄电池的形状大小均相适配。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通过风扇和散热孔的配合设置,使箱体内的热气达到排出的效果,通过水泵、进水管、出水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回水管和冷水箱的配合设置,使环形管内的水达到循环流通的效果,通过散热孔和通气孔的配合设置,使箱体内的空气达到流通的效果,通过导热块的设置,有效的将蓄电池的温度进行吸收。
2、该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通过把手的设置,使箱盖达到便于打开的效果,通过进水阀的设置,使冷水便于进入冷水箱内,通过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设置,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箱体内,通过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配合设置,有效的使导热块达到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箱盖;3、通气孔;4、第一过滤网;5、把手;6、散热孔;7、风扇架;8、风扇;9、第二过滤网;10、第一弹簧;11、导热块;12、第二弹簧;13、第三弹簧;14、水泵;15、进水管;16、冷水箱;17、出水管;18、第一连通管;19、环形管;20、冷却槽;21、空腔;22、蓄电池;23、第二连通管;24、回水管;25、进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顶部卡接有箱盖2,箱盖2的中部开设有三组通气孔3,通气孔3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4,箱盖2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把手5底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通过把手5的设置,使箱盖2达到便于打开的效果,箱体1的后侧开设有散热孔6,通过散热孔6和通气孔3的配合设置,使箱体1内的空气达到流通的效果,散热孔6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风扇架7,风扇架7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风扇8,通过风扇8和散热孔6的配合设置,使箱体1内的热气达到排出的效果,散热孔6内壁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9,通过第一过滤网4和第二过滤网9的设置,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箱体1内,箱体1的左侧内壁与四组第一弹簧10的左侧均固定连接,四组第一弹簧10的右侧分别与导热块11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通过导热块11的设置,有效的将蓄电池22的温度进行吸收,导热块11的右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一弹簧10,导热块11的前侧四角分别与四组第二弹簧12的后侧固定连接,四组第二弹簧12的前侧与箱体1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导热块11的后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二弹簧12,导热块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三弹簧13,通过第一弹簧10、第二弹簧12和第三弹簧13的配合设置,有效的使导热块11达到减震的效果,第三弹簧13的底部与箱体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箱体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水泵14,水泵14的输入端与进水管15的右端连通,进水管15的左端与冷水箱16的内前侧连通,冷水箱16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左侧,水泵14的输出端与出水管17的左端连通,出水管17的右端穿过箱体1的右侧与第一连通管18的内右侧连通,第一连通管18左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组环形管19的内右侧连通,两组环形管19分别套接在两组冷却槽20内,两组冷却槽20分别开设在导热块11的上下两侧,导热块11的顶部开设有空腔21,空腔2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蓄电池22,两组环形管19的内左侧分别与第二连通管23右侧的上下两侧连通,第二连通管23的左侧与回水管24的右端连通,通过水泵14、进水管15、出水管17、第一连通管18、第二连通管23、回水管24和冷水箱16的配合设置,使环形管19内的水达到循环流通的效果,回水管24的左端穿过箱体1的左侧内壁与冷水箱16的内后侧连通,冷水箱16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阀25,通过进水阀25的设置,使冷水便于进入冷水箱16内,进水阀25的右侧与冷水箱16的内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空气能够更加均匀的进入箱体1,通气孔3共设置有三组,三组通气孔3呈“一”字排列,每两组通气孔3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导热块11的减震效果更加均匀,第三弹簧13共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三弹簧13设置为两行四列,相邻两列的第三弹簧13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箱体1漏气导致散热效果变差,出水管17穿过箱体1的位置和回水管24穿过箱体1的位置均设置有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两组环形管19内流动的冷水更加均匀,第一连通管18的形状和第二连通管23的形状均为“U”形,第一连通管18与第二连通管23呈对称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蓄电池22能够稳定的固定在空腔21内,空腔21的形状大小均与蓄电池22的形状大小均相适配。
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把手5将箱盖2打开,使用者根据实际的打开情况,将蓄电池22放入导热块11的空腔21内,使用者根据实际的放入情况,将箱盖2与箱体1进行卡接,使用者通过进水阀25将冷水箱16内注满冷水,当蓄电池22的温度过高时,使用者启动水泵14,水泵14通过进水管15和出水管17使冷水箱16内的冷水流经第一连通管18进入环形管19内,蓄电池22将温度传递给导热块11,导热块11受到环形管19内冷水的影响达到了降温的效果,从而使导热块11的低温传递给蓄电池22,进而使蓄电池22达到降温的效果,冷水变为热水,热水通过第二连通管23和回水管24流入冷水箱16内,然后流经进水管15和出水管17时达到自然降温的效果,从而使水能够在环形管19内循环为导热块11和蓄电池22降温,降温效果若不理想,使用者启动风扇8,风扇8将箱体1内的热气通过散热孔6排出,并使通过通气孔3将冷空气吸入,使箱体1内的空气达到流动的效果,从而使箱体1内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同时第一过滤网4和第二过滤网9会防止灰尘进入箱体1内,在风扇8运转的过程中,箱体1会产生震动,第一弹簧10、第二弹簧12和第三弹簧13受到震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导热块11达到减震的效果,有效的延长了蓄电池22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该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通过风扇8和散热孔6的配合设置,使箱体1内的热气达到排出的效果,通过水泵14、进水管15、出水管17、第一连通管18、第二连通管23、回水管24和冷水箱16的配合设置,使环形管19内的水达到循环流通的效果,通过散热孔6和通气孔3的配合设置,使箱体1内的空气达到流通的效果,通过导热块11的设置,有效的将蓄电池22的温度进行吸收,通过把手5的设置,使箱盖2达到便于打开的效果,通过进水阀25的设置,使冷水便于进入冷水箱16内,通过第一过滤网4和第二过滤网9的设置,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箱体1内,通过第一弹簧10、第二弹簧12和第三弹簧13的配合设置,有效的使导热块11达到减震的效果。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卡接有箱盖(2),所述箱盖(2)的中部开设有三组通气孔(3),所述通气孔(3)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4),所述箱盖(2)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把手(5)底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箱体(1)的后侧开设有散热孔(6),所述散热孔(6)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风扇架(7),所述风扇架(7)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风扇(8),所述散热孔(6)内壁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9),所述箱体(1)的左侧内壁与四组第一弹簧(10)的左侧均固定连接,四组所述第一弹簧(10)的右侧分别与导热块(11)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块(11)的右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一弹簧(10),所述导热块(11)的前侧四角分别与四组第二弹簧(12)的后侧固定连接,四组所述第二弹簧(12)的前侧与箱体(1)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块(11)的后侧对称设置有四组第二弹簧(12),所述导热块(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三弹簧(13),所述第三弹簧(13)的底部与箱体(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箱体(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水泵(14),所述水泵(14)的输入端与进水管(15)的右端连通,所述进水管(15)的左端与冷水箱(16)的内前侧连通,所述冷水箱(16)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左侧,所述水泵(14)的输出端与出水管(17)的左端连通,所述出水管(17)的右端穿过箱体(1)的右侧与第一连通管(18)的内右侧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8)左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组环形管(19)的内右侧连通,两组所述环形管(19)分别套接在两组冷却槽(20)内,两组所述冷却槽(20)分别开设在导热块(11)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热块(11)的顶部开设有空腔(21),所述空腔(2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蓄电池(22),两组所述环形管(19)的内左侧分别与第二连通管(23)右侧的上下两侧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23)的左侧与回水管(24)的右端连通,所述回水管(24)的左端穿过箱体(1)的左侧内壁与冷水箱(16)的内后侧连通,所述冷水箱(16)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阀(25),所述进水阀(25)的右侧与冷水箱(16)的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3)共设置有三组,三组通气孔(3)呈“一”字排列,每两组通气孔(3)之间的距离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簧(13)共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三弹簧(13)设置为两行四列,相邻两列的第三弹簧(13)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7)穿过箱体(1)的位置和回水管(24)穿过箱体(1)的位置均设置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8)的形状和第二连通管(23)的形状均为“U”形,第一连通管(18)与第二连通管(23)呈对称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1)的形状大小均与蓄电池(22)的形状大小均相适配。
CN202121988981.7U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Active CN216145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8981.7U CN216145726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8981.7U CN216145726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45726U true CN216145726U (zh) 2022-03-29

Family

ID=8080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88981.7U Active CN216145726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45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7323U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的散热机构
CN210744025U (zh) 一种带有风冷式组件的蓄电池
CN216145726U (zh) 一种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散热装置
CN21060736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
CN21220970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散热结构
CN204905381U (zh) 一种基于多孔扁管的水冷板组件
CN209546207U (zh) 一种散热电器柜
CN108541199A (zh)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降温装置
CN210838640U (zh) 一种通信工程用电力设备散热装置
CN212277300U (zh) 自放电少与循环次数多一体的新能源汽车电池
CN21030991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散热器
CN208508261U (zh) 一种节能型光伏并网柜冷却装置
CN208317252U (zh)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降温装置
CN209244658U (zh) 一种拖拉机发动机高散热机壳
CN20823649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散热器
CN211449021U (zh) 一种齿轮泵散热装置
CN113178638A (zh) 一种液冷电池包的仿生散热方法和装置
CN207602677U (zh)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CN205825755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17238760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的散热组件
CN214588992U (zh) 一种户用储能电池快速散热装置
CN216241313U (zh) 一种高效节能螺杆式空压机
CN213797670U (zh) 一种橡胶手套加工用烘干装置
CN220858777U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结构
CN210224140U (zh) 一种高效散热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0

Address after: No. 18, Building 206, Yard 98, Tongbai South Road, Zhongyuan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450000

Patentee after: Zhang Haijun

Address before: 310051 floor 5, block B, No. 756, Bin'an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i Yanl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8

Address after: Shop 46, 1st Floor, Building 4, Group 2, Phase I, People's (Wuhan)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City, Hubei Headquarters Base, No. 1, Changfu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Park, Caidian District, Wuhan City, 430000,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bei Yiwe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 Building 206, Yard 98, Tongbai South Road, Zhongyuan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450000

Patentee before: Zhang Hai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