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2677U -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2677U
CN207602677U CN201720655142.0U CN201720655142U CN207602677U CN 207602677 U CN207602677 U CN 207602677U CN 201720655142 U CN201720655142 U CN 201720655142U CN 207602677 U CN207602677 U CN 207602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sheet
battery
shell
electrode colum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551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惠群
李聪利
李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551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02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2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2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包括柱体、真空微通道和冷却液,所述真空微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池极柱内部,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真空微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真空微通道,将热量迅速从所述电池极柱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提升热量从所述连接片传递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了热量在电池极柱上的堆积,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效果,更加安全高效。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动力电池的应用范围很大,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的功率、容量、充放速度等电气指标的的需求也在节节攀升,在动力电池单体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极和电解液之间发生反应,化学能和电能之间迅速而大量的转换,期间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的引导和释放不仅影响着电池性能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也影响着用电的安全,所以当下存在众多的关于电池散热的技术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一般是在电池单体的外界加设散热片等散热环境,但是热量经常堆积在电池极柱和极片周围,电解液也存在大量的热量,而常规的铝壳并不能理想的散发这些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良好,避免热量在电池内部大量聚集的电池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包括柱体、真空微通道和冷却液,所述真空微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池极柱内部,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真空微通道。
其中,所述真空微通道包括中心通道和至少两组分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下端,至少两组所述分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上端,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分布通道沟通,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中心通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中心通道设置在柱体的中心。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分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外侧。
另一种方案是:所述柱体由均热板制成,所述真空微通道横向设置在所述柱体内部,所述真空微通道设置有多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包括上述方案中所述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还包括连接片、极片、电解液和电池外壳,所述电解液填充所述电池外壳,所述极片浸泡在所述电解液中,所述电池极柱与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柱体与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柱体连接所述连接片与外界,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极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池外壳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片包括连接片外壳,连接片空腔和连接片热管,所述连接片空腔设置在所述连接片外壳内部,所述连接片热管设置在所述连接片空腔内,所述连接片热管与所述连接片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与所述电池极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与所述极片连接。
其中,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外壳冷却腔和外壳冷却液,所述外壳冷却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外壳冷却液填充在所述外壳冷却腔内,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电解液接触,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解液和外界。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外壳冷却腔包括中心腔体、回流毛细通道和至少两组分布腔体,所述中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部,所述分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边缘,所述分布腔体与所述中心腔体沟通,所述回流毛细通道沟通所述分布腔体和所述中心腔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中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所述分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真空微通道,将热量迅速从所述电池极柱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提升热量从所述连接片传递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了热量在电池极柱上的堆积,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效果,更加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热管的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热管的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的俯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所述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所述电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使用均热板实现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的主视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的俯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电池极柱、101柱体、102真空微通道、1021中心通道、1022分布通道、 103回流管道、2连接片、201连接片外壳、202连接片热管、3电解液、4电池外壳、401壳体、402外壳冷却腔、4021中心腔体、4022回流毛细通道、4023 分布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包括柱体101、真空微通道102和冷却液,所述真空微通道102设置在所述柱体101内部,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真空微通道102,所述柱体101与所述连接片2连接,所述柱体101连接所述连接片2与外界。
具体的,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热量会在极片和电解液3之间产生,一部分热量通过电解液3传递至电池外壳4并散发,大量的热量通过极片传递到所述连接片2上,所述连接片2将热量传导到所述电池极柱1的一端,此时液态的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柱体101接收从所述连接片2传递的热量,所述冷却液吸收大量热量并挥发,气态的所述冷却液沿所述真空微通道102运行,将热量传导至所述柱体101的另一端,并通过电池极柱1散发到外界。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通过设置真空微通道102,将热量迅速从所述电池极柱 1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提升热量从所述连接片2传递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了热量在电池极柱1上的堆积,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效果,更加安全高效。
如图6所示一种实施例是使用均热板根据预设尺寸切割成所述电池极柱1,所述电池极柱1形状任意,根据实际需求所定,均热板制成的所述柱体101由靠近所述连接片2的一端起逐层分布,热量从所述柱体101一端的均热板通过所述真空微通道102中所述冷却液的挥发和凝结,快速将热量传送至另一块均热板,并通过另一所述真空微通道102将所述热量传输至所述柱体101另一块均热板,由此,热量被分散至所述柱体101的另一端,并散发到外界。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实施例是使用热管作为电池极柱1,在所述柱体101 中预设有热管,所述热管包括回流管道103,该回流管道103设置在所述真空微通道102外侧,当热量从所述电池极柱1下端传递到所述柱体101上,所述冷却液吸收大量热量并挥发,气态所述冷却液沿所述真空微通道102上升,在所述柱体101顶端释放热量并凝结,液态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回流管道103回流到所述真空微通道102底部,再次从所述柱体101下部吸收热量。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真空微通道102包括中心通道1021和至少两组分布通道1022,所述中心通道1021设置在所述柱体101的下端,至少两组所述分布通道1022设置在所述柱体101上端,所述中心通道1021与所述分布通道1022沟通,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中心通道1021。
具体的,当热量从所述极片通过所述连接片2传递至所述电池极柱1的下端,所述中心通道1021中的液态所述冷却液吸收热量大量挥发,气态所述冷却液升分散升腾至多组所述分布通道1022,并在多组所述分布通道1022中冷却释放出热量。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将所述冷却液吸收到的热量均匀分散到所述电池极柱1 的各个方位并释放,使得热量不在所述电池极柱1的局部堆积,提升了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通道1021设置在柱体101的中心。
具体的,所述中心通道1021设置在所述电池极柱1下端的中心位置,所述中心通道1021的管径相对所述分布管道管径更大,在热量从所述连接片2传导至所述电池极柱1的过程中,热量很均匀的从所述电池极柱1下端的各个方位传递到所述中心通道1021。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所述冷却液均匀的从电池极柱1下端的各个方位吸收热量,避免热量在电池极柱1下端分布不均,提升了热传递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分布通道1022设置在所述柱体101的外侧。
具体的,所述中心通道1021中的所述冷却液吸收热量并挥发,气态的所述冷却液升腾至所述分布通道1022中,通过所述柱体101传递至外侧。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所述分布通道1022设置在所述柱体101的外侧,所述柱体101的较薄的一部分沟通所述分布通道1022和外界,便于热量更有效率的传递至外界。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包括电池极柱1、连接片2、极片、电解液3和电池外壳4,所述电解液3填充所述电池外壳4,所述极片浸泡在所述电解液3中,所述电池极柱1与所述连接片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2 与所述极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2与所述电池外壳4密封连接。
具体的,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热量会在极片和电解液3之间产生,一部分热量通过电解液3传递至电池外壳4并散发,大量的热量通过极片传递到所述连接片2上,所述连接片2将热量传导到所述电池极柱1的一端,此时液态的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柱体101接收从所述连接片2传递的热量,所述冷却液吸收大量热量并挥发,气态的所述冷却液沿所述真空微通道102运行,将热量传导至所述柱体101的另一端,并通过电池极柱1散发到外界。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通过设置真空微通道102,将热量迅速从所述电池极柱 1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提升热量从所述连接片2传递到外界的速度,避免了热量在电池极柱1上的堆积,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效果,更加安全高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2包括连接片外壳201,连接片2空腔和连接片热管 202,所述连接片2空腔设置在所述连接片外壳201内部,所述连接片热管202 设置在所述连接片2空腔内,所述连接片热管202与所述连接片外壳2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201与所述电池极柱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201 与所述极片连接。
具体的,所述连接片热管202的放热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片外壳201与所述电池极柱1连接处的附近,所述连接片热管202的吸热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片外壳201与所述极片连接处的附近,在电池充放电时,所述热量从所述极片和电解液3传导至所述连接片外壳201,所述连接片热管202中的吸热端吸收大量的热量,所述连接片热管202中的导热介质迅速气化,带走大量热量并在所述连接片热管202的放热端释放大量热量,被释放的热量通过所述连接片2与所述电池极柱1的连接处传导至所述电池极柱1并被释放到外界。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克服了连接片2在导热过程中的瓶颈,使得连接片2同时从极片和电解液3处导出大量热量传递至所述电池极柱1的一端,通过所述冷却液传递至所述电池极柱1的另一端释放到外界。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外壳4包括壳体401、外壳冷却腔402和外壳冷却液,所述外壳冷却腔402设置在所述壳体401内部,所述外壳冷却液填充在所述外壳冷却腔402内,所述壳体401的内壁与所述电解液3接触,所述壳体401连接所述电解液3和外界。
具体的,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热量在所述极片和附近的电解液3出产生,其中一部分热量由电解液3传递至所述壳体401,所述外壳冷却腔402中的外壳冷却吸收热量并气化,并在温度较低的所述壳体401侧液化,将热量快速传导到外界。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大大增强了电池外壳4的导热性能,在辅之以散热风扇等简易换气手段,即可满足日常使用条件,降低对复杂冷却系统的需求,简化使用此种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电池箱的结构,富余出来的空间可以设置更多的电池组,此举将大大提升此种电池单体的供电装备在同等质量或体积的条件下可以存储和提供的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冷却腔402包括中心腔体4021、回流毛细通道4022和至少两组分布腔体4023,所述中心腔体4021设置在所述壳体401中部,所述分布腔体4023设置在所述壳体401的边缘,所述分布腔体4023与所述中心腔体 4021沟通,所述回流毛细通道4022沟通所述分布腔体4023和所述中心腔体4021。
具体的,所述外壳冷却液填充在所述中心腔体4021中,热量通过电解液3 和连接片2传递至所述电池外壳4,大量热量集中在所述外壳靠近极片和电池极柱1的中间位置,所述外壳冷却液在所述中心腔体4021吸收大量热量挥发,气态所述外壳冷却液升腾至所述分布腔体4023,释放热量并冷却,冷却后的液态所述外壳冷却液直接回流至所述中心腔体4021或通过所述毛细通道回流至中心腔体4021。
该方案的优势,是将靠近所述极片的所述壳体401中部大量聚集的热量,分到所述壳体401边缘,避免热量聚集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腔体4021设置在所述壳体401内侧,所述分布腔体4023 设置在所述壳体401外侧。
具体的,所述壳体401的较薄部分沟通所述电解液3与所述中心腔体4021,所述壳体401较薄部分沟通所述分布腔与外界,热量快速从所述电解液3传导至所述外壳冷却液,并快速从所述外壳冷却液传导至外界。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提升热传递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2与所述外壳通过导热胶固定连接。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提升导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为乙醇或丙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真空微通道和冷却液,所述真空微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内部,所述真空微通道包括中心通道和至少两组分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下端,至少两组所述分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上端,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分布通道沟通,所述冷却液填充所述中心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通道设置在柱体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通道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外侧。
4.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真空微通道和冷却液,所述柱体由均热板制成,所述真空微通道横向设置在所述柱体内部,所述真空微通道设置有多层,所述冷却液填充在所述多层真空微通道中,并通过挥发和凝结快速将热量从一块均热板传送至另一块均热板。
5.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还包括连接片、极片、电解液和电池外壳,所述电解液填充所述电池外壳,所述极片浸泡在所述电解液中,所述电池极柱与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柱体与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柱体连接所述连接片与外界,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极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池外壳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包括连接片外壳,连接片空腔和连接片热管,所述连接片空腔设置在所述连接片外壳内部,所述连接片热管设置在所述连接片空腔内,所述连接片热管与所述连接片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与所述电池极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外壳与所述极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外壳冷却腔和外壳冷却液,所述外壳冷却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外壳冷却液填充在所述外壳冷却腔内,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电解液接触,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解液和外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冷却腔包括中心腔体、回流毛细通道和至少两组分布腔体,所述中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部,所述分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边缘,所述分布腔体与所述中心腔体沟通,所述回流毛细通道沟通所述分布腔体和所述中心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所述分布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侧。
CN201720655142.0U 2017-06-07 2017-06-07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Active CN207602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55142.0U CN207602677U (zh) 2017-06-07 2017-06-07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55142.0U CN207602677U (zh) 2017-06-07 2017-06-07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2677U true CN207602677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52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55142.0U Active CN207602677U (zh) 2017-06-07 2017-06-07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026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810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和具有其的电芯、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810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和具有其的电芯、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3871810B (zh) * 2020-06-30 2023-0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和具有其的电芯、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6004B (zh) 一种带翅片和泡沫导热结构的复合散热装置
CN103401044B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5742542B (zh) 一种强制对流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105789733A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及电源装置
CN203503756U (zh)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5092298U (zh) 一种带翅片和泡沫导热结构的复合散热装置
CN108232359B (zh) 基于气液两相散热及热能回收的动力电池系统
CN108428816A (zh) 相变和风冷结合的高效散热动力电池包
CN203351712U (zh) 一种基于烧结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6684285A (zh) 一种用于电池组的格栅状复合散热装置
CN207320173U (zh)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方形电池
CN20893911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水冷板及含有该水冷板的电池包
CN203351711U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3367837A (zh)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3367835A (zh) 一种基于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5458832A (zh) 多元复合相变材料和水冷协同作用的动力电池散热系统
CN205900640U (zh)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07602677U (zh)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电池极柱
CN105990538A (zh) 一种管壳式型换热的动力电池模组装置和制作方法
CN207602730U (zh) 水冷模组
CN206558582U (zh) 一种用于电池组的格栅状复合散热结构
CN112086705A (zh) 基于离子液体相变材料和液冷的动力电池散热方法
CN215418313U (zh) 均温电池壳体
CN20682004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石墨烯动力电池
CN103367836A (zh) 一种基于烧结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