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1977U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1977U
CN216131977U CN202121925913.6U CN202121925913U CN216131977U CN 216131977 U CN216131977 U CN 216131977U CN 202121925913 U CN202121925913 U CN 202121925913U CN 216131977 U CN216131977 U CN 216131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door unit
indoor
fan
addi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259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寒
郝本华
李国行
王宪强
成汝振
侯延慧
曹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259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1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1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1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换气管道,室内机具有与室外连通的出风口,以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导入室内,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路与室内机连接,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换热器和与室外机换热器换热的室外机风扇,换气管道的第一端暴露于室内,换气管道的第二端设置于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以促使室内空气排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换气管道连接在室内与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之间,能够将室内空气快速抽出,提高了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普及,并且空调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具有换气功能的空调器,其将室外空气通过管路送入室内,然后由于室内气压增强,室内空气会从一些细小的门缝、窗缝等位置排出,以达到换气目的,然而这种方式的效率不高,不能实现快速换气,实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升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的同时,不增加室外机风扇的负荷。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具有与室外连通的出风口,以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导入室内;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路与室内机连接,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换热器和与室外机换热器换热的室外机风扇;换气管道,其第一端暴露于室内,第二端设置于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以促使室内空气排出。
可选地,室外机还包括:室外机壳,其内限定出换热腔,室外机风扇设置于换热腔内,室外机壳具有朝向室外机风扇吸风侧的后壁,换气管道穿过后壁进入换热腔,并延伸至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
可选地,换气管道还包括:第一管段,自室外机壳的外部穿过后壁并向前延伸;第二管段,其第一端形成于第一管段的前端,并朝靠近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方向弯折延伸;第三管段,其第一端形成于第二管段的第二端,并弯折向前延伸,以使第三管段的第二端朝向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
可选地,后壁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管段的第一通孔。
可选地,室外机还包括:固定隔板,固定于换热腔内,其上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二管段的第二通孔。
可选地,空调装置还包括:调节阀,设置于换气管道,以控制通过换气管道的空气流量。
可选地,室外机风扇为轴流式风扇。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机壳,其前方具有换热气流出口;附加风道,设置于室内机壳的下方,出风口设置于附加风道,并且换热气流出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引流风道,附加风道配置成将附加空气引入其内,并从出风口排出,使附加空气与经引流风道流出的室内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
可选地,附加风道还具有进风口;且室内机还包括:风管,风管的进口位于室内机壳的外部,以引入附加空气;附加风机,其吸风口与风管的出口相连通,其排风口与进风口相连通,以促使附加空气进入附加风道。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风管接头,配置成进口端与风管的出口对接,出口端与附加风机的入口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由于换气管道连接在室内与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之间,室外机风扇启动后,其吸风侧为相对室内环境为负压状态,因此室内空气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快速地从换气管道的第一端进入,并从换气管道的第二端排出,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此外,由于该空调装置还可以通过出风口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引入室内,因此当室外的附加空气进入室内后,室内的空气压强也会略微上升,这样也提高了换气管道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差压,更加有利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进一步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与室外机壳的后壁相对,换气管道的第一管段穿设于后壁上的第一通孔,第二管段朝靠近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方向弯折延伸,第三管段的第二端朝向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通孔的位置不正对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避免室外机风扇吸入从第一通孔漏进换热腔的室外空气,这样在提升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的同时,不会增加室外机风扇的负荷。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性功能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外机的示意图,其隐藏了前壁,示出了室外机的换气管道与室外机风扇位置关系;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的部分部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的附加风道、风管、附加风机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的附加风道、风管、附加风机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示意性功能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外机200的示意图,其隐藏了前壁,示出了室外机200的换气管道300与室外机风扇230位置关系,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00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一般性地可以包括安装于室内的室内机100和安装于室外的室外机200,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可以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实现空调装置的制冷和制热循环,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冷热调节。
该空调装置的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冷媒在压缩机201、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203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冷媒流向切换装置202,以改变冷媒的流向,使室内机100换热组件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相应地室外机换热器220交替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冷媒流向切换装置202一般采用四通阀来实现。
压缩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为:压缩机201是制冷循环的动力,它由电动机拖动而不停地旋转,它除了及时抽出蒸发器内蒸气,维持低温低压外,还通过压缩作用提高冷媒蒸气的压力和温度,创造将冷媒蒸气的热量向外界环境介质转移的条件,即将低温低压冷媒蒸气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
冷凝器是一个热交换设备,作用是利用环境冷却冷媒,将来自压缩机201的高温高压制冷蒸气的热量带走,使高温高压冷媒蒸气冷却、冷凝成高压常温的冷媒液体。
高压常温的冷媒液体直接送入蒸发器、根据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对应原理,降低冷媒液体的压力,从而降低冷媒液体的温度。将高压常温的冷媒液体通过节流装置203,得到低温低压冷媒,再送入蒸发器内吸热蒸发。在空调器中一般可以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装置203。
蒸发器也是一个热交换设备。节流后的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在其内蒸发(沸腾)变为蒸气,吸收周围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冷媒流向切换装置202用于切换压缩制冷循环中冷媒的流向,例如在该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压缩机201向室内机换热器120提供高温高压的压缩冷媒,室内机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压缩冷媒经过室内机换热器120时与室内空气散热,实现制热,然后通过节流装置203送入室外机换热器220,室外机换热器220吸收外部热量,然后将冷媒重新送入压缩机201。在空调器制冷过程中,压缩机201向室外机换热器220提供压缩冷媒,室外机换热器220作为冷凝器,冷媒经过室外机换热器220的冷凝后,通过节流装置203送入室内机换热器120,室内机换热器120吸收外部热量,冷却周围的空气,达到对空气降温、除湿的作用,然后将冷媒重新送入压缩机201。
此外,该室内机100还可包括室内机风扇130,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室外机风扇230,室内机风扇130和室外机风扇230可以分别产生与室内机换热器120和室外机换热器220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以促使换热。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室内机100还可以设置有与室外连通的出风口144,室外的附加空气可以通过该出风口144导入室内,以提升室内空气的新鲜度。
参见图1和图2,该空调装置还可以包括换气管道300,换气管道300的第一端暴露于室内,换气管道300的第二端设置于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以促使室内空气排出。
也即换气管道300连通室内和室外机风扇230,由于室外机风扇230启动后其吸风侧相对于室内环境为负压状态,因此室内空气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快速地从换气管道300的第一端进入,并从换气管道300的第二端排出,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
此外,由于该室内机100还可以通过出风口144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引入室内,因此当室外的附加空气进入室内后,室内的空气压强也会略微上升,这样也提高了换气管道300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差压,更加有利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进一步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具有换气功能的空调器,其将室外空气通过管路送入室内,然后由于室内气压增强,室内空气会从一些细小的门缝、窗缝等位置排出,以达到换气目的,然而这种方式的效率不高,不能实现快速换气,实用性较低。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一方面利用在室内与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设置换气管道300的方式加速室内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利用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方式进一步加速室内空气排出室外,提高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效率,进而提高了该空调装置的换热效率。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室外机壳210,室外机壳210内限定出换热腔212,室外机风扇230设置于换热腔212内,室外机壳210具有朝向室外机风扇230吸风侧的后壁,换气管道300穿过后壁进入换热腔212,并延伸至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
进一步地,该室外机风扇230一般性地可以为轴流式风扇,该室外机壳210还可以包括与后壁相对的前壁(图中未示出),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与室外机壳210的后壁相对,室外机风扇230的出风侧则与室外机壳210的前壁相对,室外机壳210的前壁上还可以设置出风格栅(图中未示出),以便从室外机风扇230的出风侧排出的气流快速散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由于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与室外机壳210的后壁相对,因此换气管道300可以从室外机壳210的后壁穿进换热腔212,使换气管道300的第二端直接面对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实现导出室内空气。
参见图2,在另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换气管道300还可以包括第一管段310、第二管段320和第三管段330,第一管段310自室外机壳210的外部穿过后壁并向前延伸,第二管段320的第一端形成于第一管段310的前端,并朝靠近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方向弯折延伸,第三管段330的第一端形成于第二管段320的第二端,并弯折向前延伸,以使第三管段330的第二端朝向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
参见图2,进一步地,室外机壳210的后壁还开设有第一通孔214,第一管段310可以穿设于第一通孔214,以使第一管段310能够顺利地穿进换热腔212。
在本实施例中,换气管道300在穿进换热腔212后并非直接正对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而是通过第一管段310、第二管段320和第三管段330弯折延伸至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通孔214的位置不正对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避免室外机风扇230吸入从第一通孔214漏进换热腔212的室外空气,这样可以使得在提高换气效率的同时,不会增加室外机风扇230的负荷。
参见图2,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固定隔板240,固定隔板240固定于换热腔212内,固定隔板240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二管段320的第二通孔242,换气管道300的第一管段310先从第一通孔214穿进换热腔212,然后第二管段320穿过开设于固定隔板240的第二通孔242,最终第三管段330弯折朝向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固定隔板240起到固定换气管道300的作用,防止换气管道300脱落。
参见图1,该空调装置还可以包括调节阀400,调节阀400设置于换气管道300,以控制通过换气管道300的空气流量。调节阀400可以为电动调节阀400,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该调节阀400的开度,以调节换气管道300的空气流量。
参见图3至图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00的部分部件的前视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00的附加风道140、风管160、附加风机170的分解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00的附加风道140、风管160、附加风机170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室内机壳110,室内机壳110可以作为室内机100的外壳,保护着整个室内机100,室内机壳110上开设有换热气流进口(图中未示出)和换热气流出口112,换热气流进口可以开设室内机壳110的顶壁,换热气流出口112可以沿横向设置于室内机壳110的前方下侧。室内机壳110的内部还可以限定出送风风道和换热空间,室内机换热器120和室内机风扇130安装于换热空间内,室内机换热器120可以与从换热气流进口进入的室内气流进行换热,室内机风扇130的出风端朝向送风风道入口端,以促使与室内机换热器120换热后的气流形成送风气流并送入送风风道,送风风道的出口端还可以连接在换热气流出口112,以将该送风气流从换热气流出口112排入室内,进而调节室内温度。
该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附加风道140,附加风道140设置于机壳的下方,附加风道140上具有进风口142和出风口144,出风口144可以沿横向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112的下方,以与换热气流出口112之间形成有引流风道150,室内机壳110外部的附加空气可以从进风口142引入附加风道140内,并从附加风道140的出风口144排出,从而使附加空气与经引流风道150流出的室内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112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
由于换热气流出口112用于排出换热气流,附加风道140的出风口144用于排出室内机壳110外部的附加气流,因此换热气流出口112和的出风口144处气流流速相对较大,根据伯努利效应,换热气流出口112和的出风口144的压强相对于室内较低,那么形成于换热气流出口112和附加风道140的出风口144之间的引流风道150也处于较低的压强,这样室内空气可以迅速地进入引流风道150内,形成混合气流,以增大出风量。
此外,由于室内气流与换热气流具有一定的温差,因此进入引流风道150的室内空气还可以在不影响整体制冷或制热效率的前提下调节从换热气流出口112送出的换热气流温度。例如,当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进入引流风道150的室内空气可以提高换热气流的温度,使得换热气流温度柔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此外,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排出的混合气流包含从室内机壳110外引入的附加气流,而附加气流从附加风道140的出风口144排出,因此该室内机100不仅可以利用附加气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且还能够在提高风量的同时不会增加室内机100产生的噪音,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参见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风管160和附加风机170。风管160的进口位于室内机壳110外部以引入附加空气,附加风机170的吸风口与风管160的出口相连通,附加风机170的排风口与进风口142相连通,以促使附加空气进入附加风道140。
风管160的进口位于室内机壳110的外部,具体地,风管160的进口可以设置于室外,以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引入附加风道140。
进一步地,附加风机170还可以被配置成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吸风口和排风口朝向垂直,这样便于将横向引入的风管160的附加气流沿竖向送入附加风道140内。
请参见图5,离心风机还可以包括第一盖171、第二盖172、支架173、离心风扇174、滤网175、风机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盖171和第二盖172之间限定出容纳腔,排风口形成于第二盖172的底部,以与出风口144对接。支架173固定于容纳腔,离心风扇174安装于支架173上,风机电机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离心风扇174相连,滤网175固定于容纳腔内,以对附加气流进行过滤。
请参见图5,进一步地,该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风管接头162,风管接头162配置成进口端与风管160的出口对接,出口端与附加风机170的入口对接。在第一盖171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与风管接头162的出口段对接的入口部,可以保证附加风机170与风管160的连接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由于换气管道300连接在室内与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之间,室外机风扇230启动后,其吸风侧为相对室内环境为负压状态,因此室内空气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快速地从换气管道300的第一端进入,并从换气管道300的第二端排出,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此外,由于该空调装置还可以通过出风口144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引入室内,因此当室外的附加空气进入室内后,室内的空气压强也会略微上升,这样也提高了换气管道300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差压,更加有利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进一步提升了该空调装置的换气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与室外机壳210的后壁相对,换气管道300的第一管段310穿设于后壁上的第一通孔214,第二管段320朝靠近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方向弯折延伸,第三管段330的第二端朝向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通孔214的位置不正对室外机风扇230的吸风侧,避免室外机风扇230吸入从第一通孔214漏进换热腔212的室外空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换气效率,而且还不会使室外机风扇230增加负荷。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具有与室外连通的出风口,以将室外的附加空气导入室内;
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路与所述室内机连接,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换热器和与所述室外机换热器换热的室外机风扇;
换气管道,其第一端暴露于室内,第二端设置于所述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以促使室内空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
室外机壳,其内限定出换热腔,所述室外机风扇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室外机壳具有朝向所述室外机风扇吸风侧的后壁,所述换气管道穿过所述后壁进入所述换热腔,并延伸至所述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管道还包括:
第一管段,自所述室外机壳的外部穿过所述后壁并向前延伸;
第二管段,其第一端形成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前端,并朝靠近所述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方向弯折延伸;
第三管段,其第一端形成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端,并弯折向前延伸,以使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室外机风扇的吸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壁开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
固定隔板,固定于所述换热腔内,其上开设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阀,设置于所述换气管道,以控制通过所述换气管道的空气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风扇为轴流式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室内机壳,其前方具有换热气流出口;
附加风道,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的下方,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附加风道,并且所述换热气流出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引流风道,所述附加风道配置成将所述附加空气引入其内,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使所述附加空气与经所述引流风道流出的室内空气和经所述换热气流出口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风道还具有进风口;且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风管,所述风管的进口位于所述室内机壳的外部,以引入所述附加空气;
附加风机,其吸风口与所述风管的出口相连通,其排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以促使所述附加空气进入所述附加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风管接头,配置成进口端与所述风管的出口对接,出口端与所述附加风机的入口对接。
CN202121925913.6U 2021-08-17 2021-08-17 空调装置 Active CN216131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5913.6U CN216131977U (zh) 2021-08-17 2021-08-17 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5913.6U CN216131977U (zh) 2021-08-17 2021-08-17 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1977U true CN216131977U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70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25913.6U Active CN216131977U (zh) 2021-08-17 2021-08-1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19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597U (zh) 一种空调器
WO2020156344A1 (zh) 空调器
KR101123315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315774B1 (ko) 창문형슬림에어컨
CN216131977U (zh) 空调装置
KR20080065176A (ko) 휴대용 공기 조화기
CN21339558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8143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550613U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20205910U (zh) 一种空调
CN217235868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7057752U (zh) 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KR1006007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803339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7357260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21354265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50700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464655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913230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KR0176907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17082705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5974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8495131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20958697U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