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4576U -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4576U
CN216114576U CN202122614054.5U CN202122614054U CN216114576U CN 216114576 U CN216114576 U CN 216114576U CN 202122614054 U CN202122614054 U CN 202122614054U CN 216114576 U CN216114576 U CN 216114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ower supply
discharge
voltage
win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40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思逸
李伯东
陈武
王慧锋
张明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40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4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4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4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离子风装置包括:放电极、接收极、加速电极、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第三电源,放电极与接收极间隔开设置,加速电极设在放电极与接收极之间,第一电源的两端与放电极相连,以驱动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第二电源的两端与放电极、接收极分别相连,以使放电极与接收极之间形成用于驱动带电粒子向接收极迁移的第一电场;第三电源的两端与加速电极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安全性更高,并且可以提高风速和风量。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

Description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离子风装置通常采用电晕放电原理产生离子风,即放电极采用针或线的结构,并使放电极与接收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排布,在高压电源的作用下,形成离子风,实现无风轮送风。然而,电晕放电靠尖端放电,尖端数量通常有限,导致产生带电粒子数量有限,致使风量较小,而为提高风量,一般采用提高电压的方式,但高电压容易发生打火,产生异响,影响离子风装置的安全性,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离子风装置,该离子风装置的电离效率较高、产生的带电粒子数量更多,从而能够提高风量,并且放电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安全性更高。并且,通过在放电极和接收极之间设置加速电极,可以对带电粒子进一步地加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速和风量。另外,由于加速电极的加入,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通过控制臭氧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该离子风装置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离子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包括:放电极和接收极,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间隔开设置;加速电极,所述加速电极设在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的两端与所述放电极相连,以驱动所述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的两端与所述放电极、所述接收极分别相连,以使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形成用于驱动所述带电粒子向所述接收极迁移的第一电场;第三电源,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与所述加速电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放电极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带电粒子,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安全性更高。从而在将该离子风装置用于空气处理设备时,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相对于风轮送风噪音更小,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通过在放电极和接收极之间设置加速电极,可以对带电粒子进一步地加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速和风量。另外,由于加速电极的加入,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通过控制臭氧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该离子风装置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速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导电件,所述导电件为长条形,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与所述导电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电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所述加速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可选地,多个所述导电件的长度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电件为导电柱或导电线,所述导电柱的直径范围为1mm-20mm、或5mm-10mm,所述导电线的直径范围为0.1mm-5mm、或 0.2mm-3mm、或0.5mm-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速电极邻近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中部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所述加速电极为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三电源为与所述加速电极一一对应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源为高压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和所述第三电源均为高压直流电源,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和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均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所述第二电源的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电源的最高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源的最高电压;和/或,在所述离子风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所述第三电源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出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8-20kV,所述第二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10-30kV,所述第三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5-10kV。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介电层以及叠置在所述介电层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接收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极层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介电层,在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以在所述放电极的外部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电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子风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三预设电压;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四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五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六预设电压;其中,所述第四预设电压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五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六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离子风装置还具有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七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八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九预设电压;其中,所述第七预设电压小于所述第四预设电压,所述第八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九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电压范围为13-20kV,所述第二预设电压的范围为0-13kV,所述第三预设电压的范围为0-5kV,所述第四预设电压的范围为8-13kV,所述第五预设电压的范围为13-18kV,所述第六预设电压的范围为5-10kV。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所述的离子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离子风装置,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噪音小,风量较大,而且该离子风装置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安全性更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通过控制臭氧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的放电极、接收极以及加速电极的排布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离子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的放电极、接收极以及加速电极的排布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离子风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离子风装置100;
放电极1;放电单元10;第一电极层11;第二电极层12;介电层13;
接收极2;平板电极24;电极板241;第二通风间隙242;第三安装支架243;
加速电极3;
第一电源41;第二电源42;第三电源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100,包括:放电极1、接收极2、加速电极3、第一电源41、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43。
参照图1-图4,放电极1与接收极2可以相对且间隔开设置,加速电极3设在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加速电极3与放电极1间隔开设置,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间隔开设置,放电极1、加速电极3以及接收极2可以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排布。
其中,第一电源41的两端可以与放电极1相连,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第一电源41可以驱动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第二电源42的两端与放电极1、接收极2分别相连,即第二电源42的一端与放电极1相连,第二电源42的另一端与接收极2相连,在第二电源42输出电压时,可以在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第一电场,第一电场用于驱动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朝向接收极 2迁移,这样可以形成离子风。
由于放电极1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带电粒子,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安全性更高。从而在将该离子风装置100用于空气处理设备时,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相对于风轮送风噪音更小。并且,由于带电粒子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等微小颗粒,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第三电源43的两端与加速电极3相连,这样在第三电源43输出电压时,可以在放电极1和加速电极3之间形成加速电场,或者可以在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加速电场,或者可以在放电极1和加速电极3之间形成加速电场且可以在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加速电场。加速电场与第一电场的方向一致,加速电场可以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在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朝向接收极2迁移的过程中,加速电场可以对朝向接收极2迁移的带电粒子进行加速,进一步地提高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速和风量。
与未设置加速电极的离子风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100,通过在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设置加速电极3,风速可以提升50%左右。例如,未设置加速电极的离子风装置,其风速为1.8m/s;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100,风速可达2.6m/s。
另外,由于在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设置加速电极3,由于加速电极3的加速作用,在提高风速的同时,可以降低第二电源42的电压,从而在使得离子风装置100具有较高的风速和风量的同时,可以避免由于第二电源42电压过高(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得离子风装置具有较高的风速和风量,通常将第二电源电压设置很高,而很高的第二电源电压过高会使得空气过度电离而产生较多的臭氧,导致臭氧浓度超标而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的臭氧浓度过高的问题。
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源41、第二电源42以及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控制空气中臭氧的浓度,例如可以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大小,控制空气中臭氧的浓度。在需要浓度较高的臭氧以净化空气时,可以控制第一电源41输出较大的电压,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使得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在20ppb-5ppm之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室内净化效果;在不需要浓度较大臭氧或者不需要臭氧时,可以控制第一电源41输出较小的电压,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不会对空气过度电离而产生臭氧,使得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可以在0-20ppb之间。
可选地,在离子风装置100工作时,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可以根据风速的需求,控制第三电源43输出电压或不输出电压,并且可以控制第三电源43输出电压的大小,从而可以控制风速大小,使得风速满足要求。例如,在不需要较大风速时,可以控制第三电源43不输出电压,或者控制第三电源43输出较小电压;在需要较大风速时,可以控制第三电源43输出较大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装置100,放电极1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带电粒子,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安全性更高。从而在将该离子风装置100用于空气处理设备时,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相对于风轮送风噪音更小,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通过在放电极1和接收极2 之间设置加速电极3,可以对带电粒子进一步地加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速和风量。另外,由于加速电极3的加入,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通过控制臭氧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该离子风装置100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加速电极3可以邻近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的中部位置。通过将加速电极3邻近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的中部位置,这样在带电粒子朝向接收极2迁移的过程中,在带电粒子到达邻近放电极1与接收极2 之间的中部位置时,可以得到有效地加速,从而可以使得带电粒子得到有效地加速,更好地提升风速和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放电极1与接收极2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电场的方向,加速电极3为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的多个,第三电源43为与加速电极3一一对应的多个,所第三电源43的数量与所述加速电极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三电源43的两端与对应的加速电极3相连。通过设置的多个加速电极3,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带电粒子的加速效率,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速和风量。在离子风装置100工作时,可以根据风速需求控制加速电极3。
可选地,多个第三电源43可以分别独立控制,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加速电极3实现独立控制,从而可以根据风速需求,控制加速电极3的工作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源41可以为高压交流电源,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43均为高压直流电源。从实用性角度出发,高压交流电源和直流高压电源均采用交流电压输入,输入电压可以AC85V~AC265V;交流电压经过变压器升压至4-6kV 后,再经倍压输出10-30kV;直流高压电源经过整流后,通过变压器升压,将电压提升至4-6kV,再经过倍压,输出直流高压,电压范围可达5kV-40kV。可以电源采用全桥移相驱动电路,通过数字控制调节电压,以实现对离子风风量的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源41可以为高压交流电源,第一电源41的两端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第一电源41的接地端与放电极1的一侧相连且第一电源 41的高压端与放电极1的另一侧相连,使得放电极1的相对两侧具有电势差,从而使得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以电离周围空气,从而产生带电粒子。第二电源42为高压直流电源,第二电源42的两端均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第二电源42的高压端与接收极2相连,第二电源42的接地端与第一电源41的接地端连接放电极1的同一部分,这样可以在放电极1和接地极之间形成第一电场,以驱动带电粒子朝向接收极2迁移,从而形成离子风。第三电源43的两端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第三电源43的高压端与加速电极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源43的接地端与加速电极3的另一端相连。这样可以在放电极1和加速电极3之间和/或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加速电场,用于对带电粒子进行进一步地加速。
具体地,放电极1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10,放电单元10包括介电层13以及叠置在介电层1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第一电源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层11、第二电极层12相连,第一电源41的高压端与第一电极层 11相连,第一电源41的接地端与第二电极层12相连。第二电源4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层12、接收极2相连,第二电源42的高压端与接收极2相连,第二电源42的接地端与第二电极层12相连。
其中,在离子风装置100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控制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从而可以在放电极1和加速电极3之间形成加速电场且同时在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加速电场,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更有效地提升风速。
可选地,第三电源43的最高电压可以小于第二电源42的最高电压。这样可以在第三电源43的电压较低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提升风速,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安全性。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放电极1与接收极2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电场的方向,加速电极3为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的多个,第三电源43为与加速电极3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电源41可以为高压交流电源,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43均为高压直流电源,第一电源41的两端、第二电源42的两端以及第三电源43的两端均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第二电源42的高压端与接收极2 相连。在每个第三电源43均输出电压时,可以在沿放电极1至接收极2的方向上,多个加速电极3所对应的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依次升高,且最邻近接收极2的加速电极3所对应的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从而不仅可以使得放电极1与加速电极3之间形成加速电场以及在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加速电场,并且在相邻两个加速电极3之间也可以形成加速电场,从而可以通过更多个加速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可以更有效地提升风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源41的最高电压范围可以为8-20kV,从而可以使得放电极1具有足够的驱动力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并且通过可以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以控制产生带电粒子量,从而可以控制风量和室内离子含量。另外,在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足够高以电离空气产生臭氧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源41电压的输出电压,控制产生的臭氧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电源42的最高电压范围可以为10-30kV。通过将第二电源42的最高电压设置在该范围,可以保证带电粒子具有较高的迁移速度,从而可以使得风速较高。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可以控制风速,使得风速满足更多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电源43的最高电压范围可以为5-10kV。通过将第三电源43的最高电压设置在该范围,可以使得第三电源43的最高电压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对带电粒子的有效加速作用,并且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另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控制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从而也可以调节风速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离子风装置100可以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第一电源41可以输出第一预设电压,第二电源42可以输出第二预设电压,第三电源43可以输出第三预设电压;在第二模式下,第一电源41可以输出第四预设电压,第二电源42可以输出第五预设电压,第三电源43可以输出第六预设电压。其中,第四预设电压小于第一预设电压,第五预设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第六预设电压大于第三预设电压。
这样在第一模式下,由于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较高,可以对空气进行过度电离而产生臭氧,可以使得臭氧浓度达到净化要求,从而起到净化室内环境的作用;并且,由于此时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以及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均较低,可以不对带电粒子加速或起到微加速作用,使得臭氧可以集中在较小范围内进行杀菌消毒,避免臭氧扩散至较大面积而不利于人体健康。第一模式可以适用于无人模式,在离子风装置100处在第一模式下工作时,离子风装置100所在的室内空间无人或是用户距离子风装置100较远。
在第二模式下,由于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较低,可以减少或避免对空气的过度电离,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臭氧的产生,从而使得第二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小于第一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使得臭氧浓度可以低至对人体安全健康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可以形成健康无臭氧的离子风。并且,同时使得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较高且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较高,可以使得离子风装置100具有较高的出风速度,满足用户的出风需求。第二模式可以使用于有人模式,在离子风装置100处在第二模式下工作时,离子风装置100所在的室内空间有人或是用户距离子风装置100较近。
由此,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根据需要控制离子风装置100产生臭氧与否,并且可以控制风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13-20kV,第二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0-13kV,第三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0-5kV,第四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 8-13kV,第五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13-18kV,第六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5-10kV。从而可以实现在第一模式下,第一电源41可以输出较高的电压以产生臭氧,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43可以输出较低的电压,不起到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作用或起到对带电粒子的微加速作用,满足净化需求;在第二模式下,第一电源41可以输出较低的电压,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 43可以输出较高的电压,可以满足用户对于风速的要求,同时可以实现无臭氧的健康离子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离子风装置100还具有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第一电源41输出第七预设电压,第二电源42输出第八预设电压,第三电源43 输出第九预设电压。其中,第七预设电压小于第四预设电压,第八预设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第九预设电压大于第三预设电压。由此,在第三模式下,不仅可以生成无臭氧的离子风,相对于第二模式,产生的带电粒子的量较少,这样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控制臭氧和离子的产生,既可以生成无臭氧的离子风,又可以产生臭氧对室内进行净化,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室内离子含量。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工作模式多样化,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可选地,第七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3-8kV,第八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13-18kV,第九预设电压的范围可以为5-10kV。从而可以实现在第三模式下,第一电源41可以输出较低的电压,第二电源42和第三电源43可以输出较高的电压,可以满足用户对于风速的要求,同时可以实现无臭氧的健康离子风,并且相对于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产生的离子量相对较少,可以根据对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式,以调节室内的离子含量。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离子风装置100启动后,根据用户选择的风速和模式,判定是否需要臭氧,如需要臭氧净化环境,控制离子风装置100进入第一模式,调高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为第一预设电压。放电极1通过电离空气产生大量带电粒子,由于此时放电极1电压很高,臭氧浓度可以达到20ppb-5ppm之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室内净化效果(无人模式下)。接收极2以及加速电极3可以不需要太高电压,只需要对接收极2以及加速电极3提供较低的电压,控制第二电源42输出第二预设电压、第三电源43输出第三预设电压,起到微加速的作用。
如用户不需要臭氧净化环境且需要离子含量较多的环境,则给定恰当的交流电压,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为第四预设电压,避免臭氧产生的同时,产生大量离子,同时调高接收极2以及加速电极3的电压,控制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为第五预设电压,控制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为第六预设电压,使得风速较大。如用户不需要臭氧净化环境且不需要离子含量较多的环境,则使用较低的交流电压,控制第一电源41的输出电压为第七预设电压,同时使用较高的接收极2电压和加速电极3电压,控制第二电源42的输出电压为第八预设电压,控制第三电源43的输出电压为第九预设电压,使得风速较大。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由于交流电压很低,不会对空气过度电离,臭氧浓度仅为0-20ppb。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加速电极3包括至少一个导电件,导电件可以为长条形,第三电源43的两端与导电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连。使得导电件的结构简单,且可以起到较好的加速效果。
可选地,导电件的长度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电场的方向。从而可以使得加速电极3与放电极1以及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的加速电场较为均匀,避免带电粒子沿着局部迁移而导致风速不均、出风不均匀的问题,在有效地提升风速的同时,可以使得出风较为均匀。
可选地,放电极1与接收极2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电场的方向,加速电极3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导电件,多个导电件可以并联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通过将加速电极3设置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导电件,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带电粒子的加速效果,并且可以进一步地使得加速电极3与放电极1以及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的加速电场更为均匀,在有效地提升风速的同时,可以使得出风更为均匀。
进一步地,多个导电件的长度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带电粒子的加速效果,并且可以进一步地使得加速电极3与放电极1以及加速电极3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的加速电场更为均匀,在有效地提升风速的同时,可以使得出风更为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导电件可以为导电柱或导电线,由此使得导电件额结构简单。在导电件为导电柱时,导电柱的直径范围可以为1mm-20mm,从而可以起到较好的加速效果,并且风阻较低。优选地,导电柱的直径范围可以为5mm-10mm,例如导电柱的直径范围可以为5mm、6mm、7mm、8mm、9mm、10mm等。在导电件为导电线时,导电线的直径范围可以为0.1mm-5mm,从而可以起到较好的加速效果,并且风阻较低。优选地,导电线的直径范围可以为0.2mm-3mm。进一步优选地,导电线的直径范围可以为0.5mm-2mm,例如导电线的直径范围可以为0.5mm、1mm、1.5mm、 2mm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放电极1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10,放电单元10包括介电层13以及叠置在介电层1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电极层 11和第二电极层12,第一电源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层11、第二电极层12相连,第二电源4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层12、接收极2相连。从而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层11与第二电极层12之间形成较大电势差,以电离空气,从而产生带电粒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第一电极层11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二电极层12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参考平面平行于介电层13,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以在放电极1 的外部形成与第一电场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电场。这样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不仅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层11与第二电极层12之间形成不对称的较大电势差,以电离空气,从而产生带电粒子,并且在放电极1外部产生的第二电场,可以对放电极1电离空气产生的带电粒子进行初始加速,使带电粒子具有初始动能,以提高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进而形成具有初始动能的离子风。由于产生的带电粒子具有初始动能,可进一步地增加整体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产生更大的离子风。从而在将该离子风装置100用于空气处理设备时,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相对于风轮送风噪音更小,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电极层11为导电材料件,例如,第一电极层11可以为铜、铝等金属或者碳黑,当第一电极层11用于电离空气时,为增强第一电极层11的放电能力,可以在第一电极层11表面设置导电涂层,例如,导电涂层可以是石墨层、石墨烯层、富勒烯层等。
可选地,第二电极层12为导电材料件,例如,第二电极层12可以为铜、铝等金属或者碳黑,当第二电极层12用于电离空气时,为增强第二电极层12的放电能力,可以在第二电极层12表面设置导电涂层,例如,导电涂层可以是石墨层、石墨烯层、富勒烯层等。
可选地,可以将第二电极层12封装以隔离空气,由于第一电源41的电流方向、大小在不断变小,而将第二电极层12封装隔离空气,可以避免第二电极层12电离空气,从而扰乱第一电极层11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投影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投影重合。也就是说,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可以是第一投影的全部与第二投影重合,此时,第一投影位于第二投影内;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投影的一部分与第二投影的部分重合。如此,在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未重合的区域,可以形成不对称电场,即上文所述的第二电场,第二电场的形成有利于对放电极1周围产生的带电粒子进行初始加速,以提高带电粒子向接收极2迁移的速度,从而形成具有更高风速的离子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完全错开,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大放电极1电离空气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第二电场的范围,从而使得第二电场可以提高空气中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以形成具有较大风量和风速的离子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之间的间距s1的取值范围为0-20mm,或者为0-10mm,或者为0-5mm。也就是说,在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完全错开的情况下,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之间的间距s1可以为0mm、3mm、5mm、7mm、10mm、15mm、18mm或20mm,其中,优选地,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之间的间距s1的取值范围为0-10mm,更优选地,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间距s1的取值范围为0-5mm。换言之,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在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错开的情况下,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的间距越近越好,这样,使得第一电极层11或第二电极层12电离空气所产生的带电粒子,在产生时可以正好处于第二电场内或相距第二电场的中央较近,更容易获得初始动能,从而提高迁移速度形成离子风,此外,在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沿第一电场方向上的宽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相距越近,更有利于缩小放电极1在第一电场方向上的宽度,这样,可以减小放电极1整体对离子风的风阻,从而减小离子风的风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电极层 11的宽度L1的取值范围为1-50mm、或1-20mm或5-10mm。也就是说是,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电极层11的宽度L1的取值可以为:1mm、5mm、8mm、10mm、15mm、 20mm、28mm、40mm或50mm,优选地,第一电极层11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1mm-20mm,更优选地,第一电极层11的宽度L1的取值范围为5mm-10mm。如此,既可以避免由于第一电极层11的宽度过大导致放电极1对离子风的风阻增大,又可以避免第一电极层 11的宽度过小导致的放电极1对空气电离的效果变差,进而导致生成的风量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第一电极层11的厚度t1的取值范围为0.1-2mm、或0.1-1mm、或0.1-0.5mm。也就是说,第一电极层1111的厚度t1的取值为0.1mm、0.3mm、0.5mm、0.8mm、1mm、1.5mm或2mm,优选地,第一电极层11 的厚度t1的取值范围为0.1mm-1mm,更优选地,第一电极层11的厚度t1的取值范围为0.1mm-0.5mm。如此,在确保第一电极层11的结构稳定的情况下,将第一电极层11 的厚度设置得越小,使得第一电极层11对空气的电离效率越高,产生的带电粒子更多,进而使得离子风的风量越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二电极层 12的宽度L2的取值范围为1-50mm、或10-40mm、或10-20mm,也就是说是,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二电极层1212的宽度L2的取值可以为:1mm、5mm、8mm、10mm、 15mm、20mm、28mm、40mm或50mm,优选地,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 10mm-40mm,更优选地,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L2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如此,既可以避免由于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过大导致放电极1对离子风的风阻增大,又可以避免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过小导致的放电极11对空气电离的效果变差,进而导致生成的风量较小。
可选地,参照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中的邻近接收极2的一个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的宽度。例如图1-图4所示,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第二电极层12与接收极2的距离小于第一电极层11和接收极2的距离,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大于第二电极层12的宽度,如此,在放电单元10整体的宽度一定即风阻一定的情况下,确保第二电场的电场范围较大,当第一电极层11电离空气产生带电粒子时,带电粒子经过的第二电场的路径较长,速度的增加量也也大,进而使得离子风的风速变大,出风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介电层13的厚度t2的取值范围为0.1-10mm、或0.1-3mm,例如,介电层13的厚度t2的取值范围为0.1mm、0.5mm、1mm、 3mm、5mm、8mm或10mm,优选地,介电层13的厚度t2的取值范围为0.1mm-3mm,由此,既可以避免介电层13的厚度过大时,需要对放电单元10加载过大的电压才可以发生充分的电离,又可以避免介电层13的厚度过小例如小于0.1mm时,还未对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加载足够的电压便将介电层13击穿。
可选地,介电层13为介电材料件,介电材料件具有高电阻率,高介电常数,例如,介电层13可以为聚四氟乙烯件,环氧树脂件,石英件,玻璃件或氧化铝件,可以根据介电层 13的材料的不同,为介电层13设置合适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放电单元 10的宽度L3的取值范围为10-100mm、或10-50mm,也就是说,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放电单元10的宽度L3的取值可以是10mm、30mm、40mm、50mm、75mm、90mm或 100mm,优选地,放电单元10的宽度L3的取值范围为10mm-50mm,这样,既可以避免放电单元10的宽度过小,导致放电极1的电离效率降低,以及由此引发的离子风风量减小,又可以避免放电单元10的宽度过大导致离子风的风阻加大,风量损失变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放电单元10包括一个介电层13、一个第一电极层11和一个第二电极层12。也就是说,放电单元10由一个第一电极层11、一个介电层13和一电极层沿介电层13的厚度方向层叠构成。此时,放电单元10为单面放电结构,由此,通过在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加载电压,如将第一电极层11与高压端连接,第二电极层12接地,使得第一电极层11可以作为放电极1电离产生带电粒子,进而在电场在作用下,带电粒子朝向接收极2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气体流动,从而形成离子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放电单元10包括两个介电层 13、两个第一电极层11和一个第二电极层12,一个第二电极层12夹设在两个介电层13之间,两个第一电极层11分别位于两个介电层13的远离第二电极层12的一侧。此时,放电单元10为双面放电结构。由此,放电单元1010实现双侧放电,可以较好地提升放电单元 10的电离效果和带电粒子的产生量,利于提高离子风装置100的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相对设置,第一电极层11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电极层11的镂空结构,从而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形成较大的不对称电势差,以使得空气电离产生带电粒子,从而可以增加带电粒子产生量,以提升离子风量,进而可以提高离子风装置100的风量。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层11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二电极层12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的外轮廓线与第二投影的外轮廓线重合。也就是说,在介电层 13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相对于介电层13对称设置,且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的面积相同。由此,当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放电单元10可以均匀地放电并产生带电粒子,利于提升放电单元10的放电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电极层11可以为网状结构,第一电极层11包括多根第一电极丝,多根第一电极丝交织形成网孔。由此,在第一电源41输出电压时,可以较好提升放电单元10电场的不对称性,以提升放电单元10的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从而可以提升离子风量。
其中,第一电极丝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导电材料可以包含但不仅限于铜、铝等具有优良导电率的金属材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第一电极丝的丝径范围为0.1-1mm、或0.1-0.5mm、或0.1-0.3mm。即,第一电极丝的丝径控制在0.1mm到1mm之间、或0.1mm到0.5mm之间、或0.1mm到0.3mm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电极丝的丝径范围为0.1-1mm,优选地,第一电极丝的丝径范围为0.1-0.5mm,更优选地,第一电极丝的丝径范围为0.1-0.3mm。例如,第一电极丝的丝径可以为0.1mm、 0.2mm、0.3mm、0.5mm、0.8mm或1mm。
由此,可以较好地提升放电单元10电场两极的不对称性,从而可以提升放电单元10的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进而可以提高离子风装置100的风量。此外,可以较好地避免当第一电极丝的丝径过大时,所导致的第一电极丝对离子风的阻力增加,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对离子风的流动阻力,进而可以降低离子风装置100的能耗。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丝包括第一电极丝本体和包覆在第一电极丝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涂层。也就是说,电源模块通过与第一电极层11连接后,可以通过导电涂层放电以实现电离。其中,导电涂层可以为由炭黑、石墨、石墨烯或者富勒烯等材料的涂层,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1-1mm、或0.1-0.5mm、或0.1-0.3mm。即,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控制在0.1mm到1mm之间、或0.1mm到0.5mm之间、或0.1mm到0.3mm之间。也就是说,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1-1mm,优选地,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1-0.5mm,更优选地,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1-0.3mm。例如,导电涂层的厚度可以为0.1mm、 0.2mm、0.3mm、0.5mm、0.8mm或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12可以为无镂空结构的实体结构。由于第一电极层11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电极层11的镂空结构,由此,在第一电源41 输出电压时,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之间形成不对称电场,利于增加电离效率和带电粒子产生量,从而可以提高离子风装置100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电极1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 可以沿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多个放电单元10平行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放电极1的空气电离能力,提高电离效率,进而增大离子风的风量。
可选地,当放电极1具有多个放电单元10时,多个放电单元10的多个第一电极层1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相连,相应地,多个放电单元10的多个第二电极层1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相连,如此,仅需要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电源模块进行相应地匹配连接即可,由此,可以简化离子风装置100的内部线路,便于装配和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电极1可以包括至少三个放电单元10,三个放电单元 10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的间距相等,这样,一方面,使得三个放电单元10产生的电离作用更加均衡,另一方面使得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的之间的风阻相同,从而产生的离子风的出风更加均匀,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放电极1也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 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之间的间距s2的取值范围为10mm~100mm、或 10mm~80mm、或10mm~20mm,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之间的间距s2的取值可以是10mm、15mm、20mm、50mm、60mm、80mm、90mm或100mm,优选地,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之间的间距s2的取值范围为10mm-80mm,更优选地,相邻两个放电单元 10之间的间距s2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如此,多个放电单元10可以提高放电极1的空气电离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风量,而将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之间的间距设置10-100mm,既有利于降低风阻,也可以确保放电单元10可以对空间内邻近自身的空气进行充分电离进而进一步保证电离效率,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放电单元10的相互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电极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放电单元10,各放电单元 10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一方面,使得三个放电单元10产生的电离作用更加均衡,另一方面使得相邻两个放电单元10的之间的风阻相同,从而产生的离子风的出风更加均匀,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电单元10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s3的取值范围为 3mm-50mm、或5mm-30mm、或10mm-20mm,也就是说,放电单元10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s3的取值可以为3mm、5mm、8mm、10mm、15mm、20mm、25mm、30mm、40mm 或50mm,这样,既可以避免放电单元10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过大,例如大于50mm时,放电单元10和接收极2之间的电场的场强过弱,电场对带电粒子的驱动和加速效应过于微弱,导致带电粒子难以有效地从放电单元10一侧迁移至接收极2一侧形成稳定的离子风,也可以避免放电单元10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过小例如小于3mm时,带电粒子的加速距离变短,导致离子风的风速以及出风效率降低,同时,有利于确保离子风装置100整体的尺寸在合适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位于放电极1的一侧,此时,离子风装置100 的离子风的出风方向为从放电极1朝向接收极2;或者,接收极2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此时,离子风装置100的离子风的出风方向由内向外,并且在周向方向的各处均可以出风。如此,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形式多样,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可以包括:网状电极,网状电极可以包括多根第二电极丝,多根第二电极丝交织形成通风网孔,如此,接收极2采用网状电极,而通风网孔周围的第二电极丝均可以产生电场,使得通风网孔区域内的各处电场均较为均衡,有利于促使带电粒子顺利地以一定的速度通过通风网孔出风。
可选地,第二电极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1mm、或0.1mm-0.5mm、或 0.1mm-0.3mm,也就是说,第二电极丝的丝径的取值可以为0.1mm、0.2mm、0.3mm、0.5mm、 0.8mm或1mm,优选地,第二电极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0.5mm,更优选地,第二电极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0.3mm,如此,可以避免第二电极丝的丝径过大时,增大对离子风的风阻,又可以避免第二电极丝的丝径过小时,产生的电场偏弱,导致难以有效地形成离子风。
或者,第二电极丝可以包括电极丝本体和导电涂层,其中,导电涂层包覆在电极丝本体的外表面,导电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1mm-1mm、或0.1mm-0.5mm、或0.1mm-0.3mm,也就是说,导电涂层的厚度的取值可以为0.1mm、0.2mm、0.3mm、0.5mm、0.8mm或1mm,优选地,导电涂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1mm-0.5mm,更优选地,导电涂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1mm-0.3mm,如此,可以避免导电涂层的厚度过大导致第二电极丝的直径增大,增大第二电极丝对离子风的风阻,又可以避免导电涂层的厚度过小时,产生的电场偏弱,导致难以有效地形成离子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网孔的目数范围为1-600目/in2、或10-80目/in2、或30-40目/in2,也就是说,通风网孔212的数目范围可以为1目/in2、10目/in2、20目/in2、30目/in2、40目 /in2、60目/in2、80目/in2、100目/in2、300目/in2、500目/in2或600目/in2,优选地,通风网孔212的数目范围为10目/in2-80目/in2,更优选地,通风网孔的目数范围为30目/in2-40目 /in2,如此,既可以避免接收极2上的通风网孔的数目过多时,导致通风网孔的孔径也过小,进而导致接收极2的风阻过大,影响出风,又可以确保每个通风网孔周围的第二电极丝产生的电场可以均匀覆盖通风网孔,以确保带电粒子迁移形成的离子风可以顺利穿过接收极2对外出风。
可选地,接收极2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支架,网状电极可以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上,具体地,网状电极的周沿与第一安装支架相连,这样,第一安装支架可以起到对网状电极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极2位于放电极1的一侧,接收极2和放电极1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离子风沿从放电极1朝向接收极2的方向出风。进一步地,接收极2的网状电极形成为平面网,放电单元10与网状电极垂直设置,这样,接收极2形成的电场的范围足够大,有利于放电单元10周围的带电粒子的迁移,从而提高出风效率。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极2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这样,可以使离子风沿从内向外的方向出风,离子风装置100在周向上的出风范围更广,同时周向上的出风更加均匀。进一步地,接收极2形成为柱面网,也就是说,接收极2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环形,例如,接收极2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圆环形,这样,有利于离子风装置100在周向上均匀出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放电极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放电单元10,也就是说,当接收极2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时,放电极1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沿周向间隔设置,这样,有利于放电极1在周向上均匀产生带电粒子,从而可以在周向上均产生离子风,使得离子风装置100在周向上的出风更加均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极2与放电极1间隔开设置,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或者,接收极2可以包括棒电极,还或者,接收极2的一部分形成为孔板电极,另一部分形成为棒电极。其中,孔板电极可以包括形成有开孔区的孔板,此时,离子风可以从孔板的开孔区出风,加速电极3可以与孔板的开孔区相对设置;棒电极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棒,此时,离子风可以从单个电击棒的两侧或者两个电击棒之间的区域出风,如此,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接收极2可以包括棒电极,其中,棒电极包括多个电极棒,多个电极棒间隔且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电极棒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间隙,上述加速电极3可以与该第一通风间隙相对设置。这样,离子风可以从第一通风间隙出风,有利于减小接收极2对离子风的风阻。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的取值范围为1mm~50mm、或1mm~30mm、或5mm~20mm,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的取值可以为1mm、3mm、5mm、 10mm、15mm、20mm、25mm、30mm、40mm或50mm,优选地,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的取值范围为1mm-30mm,更优选地,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的取值范围为 5mm-20mm,如此,既可以避免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过大,导致第一通风间隙处的电场过于微弱,难以驱动带电粒子迁移形成离子风或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作用不明显,又可以避免相邻两个电极棒之间的间距d过小导致第一通风间隙的风阻加大,导致离子风的风量损失增加,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电极棒相互干扰。
可选地,电极棒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圆形,且电极棒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20mm、或1mm~10mm,也就是说,电极棒形成为圆柱形,电极棒的直径D的取值可以为1mm、5mm、 8mm、10mm、15mm或20mm,优选地,电极棒的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10mm,如此,既可以避免电极棒的直径D过大例如大于20mm时,导致电极棒对离子风的风阻较大,进而导致风量损失增大,出风效果降低以及由此导致的离子风装置100的整体重量加大,又可以避免电极棒的直径D过小例如小于1mm时,电极棒产生的电场的场强减小,对带电粒子的驱动和加速效应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通风间隙对应一个放电单元10,放电单元10与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的长度中心线相对,可以理解地,每个放电单元10所产生的离子风均可以从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中流出,同时,将放电单元10设于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长度的中轴线线上,可以使第一通风间隙各处的风量更加均匀,从而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接收极2位于放电极1的一侧,放电极1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平行设置,多个电极棒的中心线所在平面与多个放电单元10 垂直,如此可以确保每个第一通风间隙的出风量均比较均匀,此时,离子风的出风方向为从放电极1一侧向接收极2的一侧出风。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接收极2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也就是说,放电极1和接收极2内外相对设置,放电极1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可以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电极棒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电极棒的中心线所在柱面与多个放电单元10的中心线所在柱面同轴,也就是说,每个放电单元10和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的距离具相相同,如此,可以确保在周向上的每个第一通风间隙的出风均比较均匀,此时,离子风的出风方向为从内向外,并在在离子风装置100的周向方向上均可以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极棒可以与放电单元10平行设置,或者电极棒也可以与放电单元10垂直设置,例如,放电单元10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而电极棒沿竖直方向设置,此时,电极棒与放电单元10平行设置,使得离子风经过第一通风间隙时,在上下方向的风阻较小;或者,电极棒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此时,电极棒与放电单元10垂直设置,使得离子风经过第一通风间隙时,在周向方向的风阻较小,如此,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接收极2还可以包括:第二安装支架,多个电极棒可以通过第二安装支架相连,第二安装支架可以安装在电极棒的轴端,如此,可以提高接收极2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孔板的开孔率大于85%,此处,开孔率是指开孔区的面积占整个孔板的面积比例,例如,孔板的开孔率可以为85%、88%、90%或 95%,如此,既有利于降低开孔区的风阻,又有利于减轻接收极2的重量。
可选地,孔板的厚度k小于3mm,例如,孔板的厚度k可以为1.5mm、2mm或2.5mm,如此,既有利于减小孔板的重量,从而减轻接收极2的重量,同时,可以确保孔板产生的电场的强度足够驱动带电粒子迁移以形成离子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开孔区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沿放电单元10的延伸方向,一个开孔区对应一个放电单元10,放电单元10与对应的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相对,也就是说,例如,当放电单元10沿左右方向延伸时,开孔区的深度方向与放电单元1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如此,使得放电单元10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经过开孔区,受孔板电极产生的电场的作用时间得以延长,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离子风的风速。
进一步地,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的间距m的取值范围为 5mm-50mm、或10mm-40mm、或10mm-20mm,例如,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的间距m的取值可以是5mm、10mm、15mm、20mm、30mm、35mm、40mm、 45mm或50mm,优选地,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的间距m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更优选地,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的间距m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如此,既可以避免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的间距m过小例如小于5mm时,导致风阻变大,进而导致离子风的风量损失增大,又可以避免开孔区的长度中心线至开孔区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的间距m过大例如大于50mm 时,孔板在开孔区的中心位置的电场的场强过小,以及由此导致的孔板电极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作用和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接收极2位于放电极1的一侧,孔板为平面板,孔板与放电单元10垂直设置,如此,有利于放电单元10产生的离子风均匀地从孔板的开孔区排出。
进一步地,放电极1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可以沿放电单元10的厚度方向间隔且平行设置,孔板上具有多个开孔区,多个开孔区可以沿放电单元10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布,并且多个放电单元10和多个开孔区一一对应,由此,多个放电单元10使得放电极1对空气的电离效率增加,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的带电粒子的产生量,以确离子风的风量足够大;而多个开孔区,可以确保每个放电单元10产生的离子风均可以从对应的开孔区排出,从而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接收极2可以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此时,孔板可以形成为柱面板,如此,使得离子风装置100在周向上均可以出风。
进一步地,放电单元10形成为平板状,放电单元10形成为环形,放电极1可以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放电单元10可以沿轴向间隔设置,相应地,孔板可以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孔板形成有多个开孔区,多个开孔区可以沿轴向间隔设置,如此,可以确保每个放电单元10产生的离子风均可以从对应的开孔区排出,从而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接收极2可以包括平板电极24,平板电极24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板241,电极板241的延伸方向和放电单元10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使得放电极1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电极板241的电场中流动时,由于电极板241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带电粒子经过电极板241的电场的用时相对更长,在这一过程中,电极板241可以吸附离子风中携带的灰尘,实现颗粒物的去除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平板电极24可以包括多个电极板241,多个电极板241 可以沿厚度方向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相邻两个电极板241之间形成第二通风间隙242,上述加速电极3可以与第二通风间隙242相对设置,如此,有利于实现对离子风的加速,又有利于除去离子风中携带的灰尘和杂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二通风间隙242可以对应一个放电单元10,每个放电单元10 与对应的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相对,这样可以确保每个放电单元10产生的离子风均可以从对应的第二通风间隙242排出,从而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的间距n的取值范围为 5mm-50mm、或10mm-40mm、或10mm-20mm,例如,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的间距n的取值可以为5mm、10mm、15mm、20mm、30mm、35mm、40mm、 45mm或50mm,优选地,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的间距n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更优选地,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 的间距n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如此,既可以避免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的间距n过小例如小于5mm时,导致风阻变大,进而导致离子风的风量损失增大,又可以避免第二通风间隙242的长度中心线至对应的电极板241的间距n过大例如大于50mm时,电极板241在第二通风间隙242的中心位置的电场的场强过小,以及由此导致的电极板241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作用和效果降低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电极板241相互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收极2位于放电极1的一侧,放电极1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多个放电单元10,多个电极板241的中心线所在平面与多个放电单元10平行,放电极1的多个放电单元10可以沿厚度方向平行且间隔布置,相应地,多个电极板241沿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多个放电单元10有利于增大放电极1对空气的电离效率,从而增大离子风的出风量,而多个电极板241可以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极2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此时,离子风的出风方向为由内向外出风,并且,离子风装置100沿周向的各个位置均可以均匀出风。进一步地,放电单元10形成为平板状且为环形,放电极1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放电单元10,电极板241 形成为环形的平面板且围绕在放电极1的外周侧,平板电极24包括沿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板241,接收极2与放电极1同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电极板241和放电单元10平行设置,如此,使得离子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均匀,从而实现平稳运行。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的取值范围为5mm~100mm、或10mm~80mm、或20mm~50mm,也就是说,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的取值可以为5mm、8mm、10mm、15mm、20mm、30mm、50mm、70mm、 80mm、90mm或100mm。优选地,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的取值范围为 10mm~80mm,更优选地,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的取值范围为 20mm~50mm。如此,既有利于避免当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过大时,导致离子风在经过第二通风间隙242时的风阻较大,从而导致风量损失增大,又可以避免当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过小例如小于5mm时,电极板241产生的电场的范围和场强变小,导致对离子风的加速作用不明显。此外,也可以避免电极板241在第一电场的方向上的宽度P过小时导致的电极板241吸附灰尘等杂质的作用降低,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电极板241相互干扰。
可选地,接收极2还可以包括:第三安装支架243。多个电极板241可以通过第三安装支架243相连,如此,第三安装支架243可以提高接收极2的结构稳定性,从而确保接收极2可以可靠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所述的离子风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离子风装置100,可以实现无风轮送风,噪音小,风量较大,而且该离子风装置100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安全性更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臭氧的产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通过控制臭氧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安全性。
可选地,空气处理设备可以悬挂放置来使用,例如空气处理设备可以挂设在墙壁上,也可以放置在地面或者桌面上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可以为空调器。例如,空气处理设备可以包括上述的离子风装置100、壳体和换热器。其中,壳体内限定出空气流道,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设于空气流道内,离子风装置100可以设于换热器的下游侧,放电极1位于接收极2的上游侧,接收极2邻近出风口设置,壳体的顶壁和底壁可以分别形成有进风口,出风口可以形成有壳体的前侧壁并与接收极2相对设置。由此,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可以形成完整的空气流道,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离子风装置100,在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外部空气可以由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空气流道内,并与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经离子风装置100处理后形成离子风,并从出风口排出,可以实现静音运行,并且可以实现净化空气。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极和接收极,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间隔开设置;
加速电极,所述加速电极设在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
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的两端与所述放电极相连,以驱动所述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
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的两端与所述放电极、所述接收极分别相连,以使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形成用于驱动所述带电粒子向所述接收极迁移的第一电场;
第三电源,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与所述加速电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导电件,所述导电件为长条形,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与所述导电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所述加速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电件的长度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为导电柱或导电线,所述导电柱的直径范围为1mm-20mm、或5mm-10mm,所述导电线的直径范围为0.1mm-5mm、或0.2mm-3mm、或0.5mm-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电极邻近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中部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与所述接收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所述加速电极为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三电源为与所述加速电极一一对应的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为高压交流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和所述第三电源均为高压直流电源,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和所述第三电源的两端均分别为接地端和高压端,所述第二电源的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源的最高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源的最高电压;和/或,在所述离子风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所述第三电源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出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8-20kV,所述第二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10-30kV,所述第三电源的最高电压范围为5-10kV。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介电层以及叠置在所述介电层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接收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极层在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参考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介电层,在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以在所述放电极的外部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场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电场。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三预设电压;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四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五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六预设电压;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电压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五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六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装置还具有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第七预设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第八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源输出第九预设电压;
其中,所述第七预设电压小于所述第四预设电压,所述第八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九预设电压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电压的范围为13-20kV,所述第二预设电压的范围为0-13kV,所述第三预设电压的范围为0-5kV,所述第四预设电压的范围为8-13kV,所述第五预设电压的范围为13-18kV,所述第六预设电压的范围为5-10kV。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子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模式下产生的臭氧浓度。
17.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空调器。
CN202122614054.5U 2021-10-28 2021-10-28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16114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054.5U CN216114576U (zh) 2021-10-28 2021-10-28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054.5U CN216114576U (zh) 2021-10-28 2021-10-28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4576U true CN216114576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4054.5U Active CN216114576U (zh) 2021-10-28 2021-10-28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4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1402B2 (en) Apparatus for air purification and disinfection
AU595179B2 (en) Ion-wind air transporting arrangement
EP2343090B1 (en) Device for inactivating and finely filtering viruses and microorganisms in a flow of air
US9381267B2 (en) Apparatus for air purification and disinfection
CN212309283U (zh) 空气净化机
CN216114576U (zh)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WO2017174773A1 (en) An exhaust hood comprising an ion guide
CN215675684U (zh) 离子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116045429A (zh) 离子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8339379A (zh) 基于电磁感应耦合双介质低温等离子废气处理装置
CN216346892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5909323U (zh) 离子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113578530A (zh) 空气净化组件及空气净化设备
AU2012201738B2 (en) Apparatus for air purification and disinfection
CN216355305U (zh) 离子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5909325U (zh) 离子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8993607U (zh) 一种桌面式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
CN115875787A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JPH09308837A (ja) 空気清浄装置
CN113750753A (zh) 空气净化机
CN210171166U (zh) 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异味治理装置
CN215909327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5675683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7307940U (zh) 一种等离子体模块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11216109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