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3406U - 多罐组伴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罐组伴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3406U
CN216113406U CN202122559537.XU CN202122559537U CN216113406U CN 216113406 U CN216113406 U CN 216113406U CN 202122559537 U CN202122559537 U CN 202122559537U CN 216113406 U CN216113406 U CN 216113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cing
tank
heat
pipe
condens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595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宁
陈锴
王素为
赵宏友
史建祥
李宁
姚金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Yinuo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Yinuo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Yinuo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Yinuo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595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3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3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3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涉及化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多罐组伴热装置包括凝液罐、待伴热罐组、伴热管路、待伴热仪表和回收管路;凝液罐的进口与蒸汽凝液源管路连通,凝液罐的出口与伴热管路连通;伴热管路的上的伴热功能管盘绕在待伴热罐组和待伴热仪表两者上;凝液罐和伴热管路两者均与回收管路连接,达到了降低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多罐组伴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多罐组伴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伴热是补充被伴热体系在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以组持体系的温度不降低加热是给被加热体系提供热量,以提高体系的温度达到要求。
在石油、石化、化工等行业由于管线、设备需要在一定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下运行,如果采取保温措施,不论保温措施做的多厚,管线或设备的温度最终都会下降到环境温度。仪表在冬天或气温较低时上冻,将引起数据显示不正常,甚至冻坏表、造成停车等,会严重影响工艺安全生产,所以仪表的保温伴热在冬季安全生产中至关重要。
现大多使用蒸汽伴热系统冷凝后进入凝液水箱,然后再利用凝液。而实际过程中,凝液中仍含有极大地热能,这部分热能未能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因此,提供一种降低资源浪费的多罐组伴热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包括凝液罐、待伴热罐组、伴热管路、待伴热仪表和回收管路;
所述凝液罐的进口与蒸汽凝液源管路连通,所述凝液罐的出口与伴热管路连通;
所述伴热管路的上的伴热功能管盘绕在所述待伴热罐组和所述待伴热仪表两者上;
所述凝液罐和所述伴热管路两者均与所述回收管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伴热管路包括伴热输送管、多个伴热返回管和多个所述伴热功能管;
多个所述伴热功能管并联接入所述伴热输送管;
所述伴热返回管与所述伴热功能管连接,且多个所述伴热返回管并联接入所述回收管路。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伴热输送管上串联设置有第一阀门和水泵。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伴热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水泵两者启停的第一温度控制开关。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伴热输送管与所述伴热功能管之间设置有限流孔板,所述限流孔板上开设有限流孔;
所述限流孔板与所述伴热功能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凝液罐与所述蒸汽凝液源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
所述凝液罐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阀门启停的第二温控制开关。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凝液罐上设置有气压平衡管;
所述气压平衡管的一端与所述凝液罐连接,另一端呈U型。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凝液罐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回收管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排液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回收管路上设置有第五阀门;
所述凝液罐内设置有用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两者启动的液位控制开关。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待伴热罐组包括多个储存罐,多个所述储存罐上盘设有所伴热功能管。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包括凝液罐、待伴热罐组、伴热管路、待伴热仪表和回收管路;凝液罐的进口与蒸汽凝液源管路连通,凝液罐的出口与伴热管路连通;伴热管路的上的伴热功能管盘绕在待伴热罐组和待伴热仪表两者上;凝液罐和伴热管路两者均与回收管路连接。
在具体使用时,高温蒸汽及凝液从蒸汽凝液管路进入到凝液罐内,然后顺着凝液罐的出口进入到伴热管路内,沿着伴热管路,高温蒸汽和凝液能够被输送到待伴热罐组和待伴热仪表处,从而对待伴热罐组和待伴热仪表进行伴热工作,高温蒸汽和凝液完成伴热冷却后顺着伴热管路被输送到回收管路内,从而完成水循环,使得高温凝液能够被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罐组伴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蒸汽凝液源管路;
100-凝液罐;110-第三阀门;120-第二温控制开关;130-排液管;131-第四阀门;140-液位控制开关;
200-待伴热罐组;
300-伴热管路;310-伴热输送管;311-第一阀门;312-水泵;313-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20-伴热返回管;330-伴热功能管;331-第二阀门;
400-待伴热仪表;
500-回收管路;510-第五阀门;
600-限流孔板;
700-气压平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包括凝液罐100、待伴热罐组200、伴热管路300、待伴热仪表400和回收管路500;凝液罐100的进口与蒸汽凝液源管路10连通,凝液罐100的出口与伴热管路300连通;伴热管路300的上的伴热功能管330盘绕在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两者上;凝液罐100和伴热管路300两者均与回收管路500连接。
在具体使用时,高温蒸汽及凝液从蒸汽凝液管路进入到凝液罐100内,然后顺着凝液罐100的出口进入到伴热管路300内,沿着伴热管路300,高温蒸汽和凝液能够被输送到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处,从而对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进行伴热工作,高温蒸汽和凝液完成伴热冷却后顺着伴热管路300被输送到回收管路500内,从而完成水循环,使得高温凝液能够被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具体的,伴热管路300的伴热功能管330盘设在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上,从而对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进行伴热,保证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正常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蒸汽凝液源管路10位于凝液罐100内的出口处设置有消音器,降低高温蒸汽凝液喷出时的噪音。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伴热管路300包括伴热输送管310、多个伴热返回管320和多个伴热功能管330;多个伴热功能管330并联接入伴热输送管310;伴热返回管320与伴热功能管330连接,且多个伴热返回管320并联接入回收管路500。
具体的,伴热管路300包括伴热输送管310、伴热返回管320和伴热功能管330,伴热输送管310的一端与凝液罐100连接,另一端与伴热功能管330连接,伴热功能管330远离伴热输送管310的一端与伴热返回管320连接,且伴热返回管320远离伴热功能管330的一端与回收管路500连接,从而实现高温凝液的伴热循环,充分利用高温蒸汽的余热。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伴热输送管310上串联设置有第一阀门311和水泵312。
具体的,在伴热输送管310上设置第一阀门311和水泵312,通过第一阀门311控制伴热输送管310的启闭,可以关闭第一阀门311,以便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
并且,通过水泵312的设置,能够使得凝液罐100内的凝液快速进入到半夜输送管内,进而对待伴热罐组200和待伴热仪表400进行伴热。
需要指出的是,伴热输送管310上可以并联设置两组第一阀门311和水泵312,形成备用系统,即使一组水泵312出现问题,也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伴热输送管310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阀门311和水泵312两者启停的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13。
具体的,在伴热输送管310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13,通过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13,当伴热输送管310内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设定时间后,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13可以控制水泵312停止工作,同时控制第一阀门311关闭。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伴热输送管310与伴热功能管330之间设置有限流孔板600,限流孔板600上开设有限流孔;限流孔板600与伴热功能管330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331。
具体的,在伴热输送管310与伴热功能管330之间设置限流孔板600,限流孔板600上开设有限流孔,当伴热输送管310内的凝液通过限流孔时,可以降低凝液的流量,从而提高热利用率。
另外,在限流孔板600与伴热功能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331,通过第二阀门331可以切断限流孔板600与伴热功能管330的连接,在检修设备时,或者不需要使用伴热系统时,可以关闭第二阀门331。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凝液罐100与蒸汽凝液源管路10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110;凝液罐100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三阀门110启停的第二温控制开关120。
具体的,在凝液罐100与蒸汽凝液源管路10之间设置第三阀门110,并且在凝液罐100内设置有第二温度控制开关,通过第二温度控制开关可以控制第三阀门110的启闭,当凝液罐100内的凝液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第三阀门110处于敞开状态,使得高温凝液能够进入到凝液罐100内,当凝液罐100内的凝液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第三阀门110关闭。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凝液罐100上设置有气压平衡管700;气压平衡管700的一端与凝液罐100连接,另一端呈U型。
具体的,在凝液罐100上设置有气压平衡管700,并且气压平衡管700与凝液罐100内部空间连通,从而避免凝液罐100内温度过大产生爆炸。
其中,将气压平衡管700远离凝液罐100的一端设置为U型,且气压平衡管700远离凝液罐100的一端朝向地面,从而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到凝液罐100内。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凝液罐100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30,排液管130与回收管路500连接,排液管130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31。
具体的,在凝液罐100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30,排液管130能够与回收管路500连接,从而能够对凝液罐100内的凝液进行排出。
其中,在排液管130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31,且第四阀门131处于常闭状态。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回收管路500上设置有第五阀门510;凝液罐100内设置有用于第四阀门131和第五阀门510两者启动的液位控制开关140。
具体的,在回收管路500上设置有第五阀门510,第五阀门510可以控制伴热返回管320和排液管130的排液情况,根据伴热工作,工作人员可以自行控制第五阀门510。
其中,在凝液罐100内设置有液位控制开关140,当凝液罐100内的液位超过设定高度后,液位控制开关140能够控制第四阀门131和第五阀门510打开,从而使得凝液罐100内的凝液排出,当凝液罐100内的液位下降到设定高度后,液位控制开关140能够控制第四阀门131和第五阀门510关闭。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待伴热罐组200包括多个储存罐,多个储存罐上盘设有所伴热功能管330。
具体的,根据实际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伴热罐组的类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液罐(100)、待伴热罐组(200)、伴热管路(300)、待伴热仪表(400)和回收管路(500);
所述凝液罐(100)的进口与蒸汽凝液源管路(10)连通,所述凝液罐(100)的出口与伴热管路(300)连通;
所述伴热管路(300)的上的伴热功能管(330)盘绕在所述待伴热罐组(200)和所述待伴热仪表(400)两者上;
所述凝液罐(100)和所述伴热管路(300)两者均与所述回收管路(5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管路(300)包括伴热输送管(310)、多个伴热返回管(320)和多个所述伴热功能管(330);
多个所述伴热功能管(330)并联接入所述伴热输送管(310);
所述伴热返回管(320)与所述伴热功能管(330)连接,且多个所述伴热返回管(320)并联接入所述回收管路(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输送管(310)上串联设置有第一阀门(311)和水泵(3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输送管(310)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311)和所述水泵(312)两者启停的第一温度控制开关(3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输送管(310)与所述伴热功能管(330)之间设置有限流孔板(600),所述限流孔板(600)上开设有限流孔;
所述限流孔板(600)与所述伴热功能管(330)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3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液罐(100)与所述蒸汽凝液源管路(10)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110);
所述凝液罐(100)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阀门(110)启停的第二温控制开关(12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液罐(100)上设置有气压平衡管(700);
所述气压平衡管(700)的一端与所述凝液罐(100)连接,另一端呈U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液罐(100)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30),所述排液管(130)与所述回收管路(50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130)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31),所述回收管路(500)上设置有第五阀门(510);
所述凝液罐(100)内设置有用于所述第四阀门(131)和所述第五阀门(510)两者启动的液位控制开关(140)。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罐组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伴热罐组(200)包括多个储存罐,多个所述储存罐上盘设有所述伴热功能管(330)。
CN202122559537.XU 2021-10-22 2021-10-22 多罐组伴热装置 Active CN216113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9537.XU CN216113406U (zh) 2021-10-22 2021-10-22 多罐组伴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9537.XU CN216113406U (zh) 2021-10-22 2021-10-22 多罐组伴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3406U true CN216113406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4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59537.XU Active CN216113406U (zh) 2021-10-22 2021-10-22 多罐组伴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34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13406U (zh) 多罐组伴热装置
CN207097468U (zh) 一种通过自然循环改善核电厂死管段现象的装置
CN206409885U (zh) 一种液氮热水汽化系统
CN206386914U (zh) 一种乏汽回收控制系统
CN209507650U (zh) 一种离子膜法制碱电解淡盐水脱氯系统
CN211527142U (zh) 一种应用于食品加工车间的冷凝水热能回收装置
CN212431458U (zh) 一种冷冻水循环系统
CN204923537U (zh) 一种工业制冷循环系统
CN210259661U (zh) 一种环保型的低压氮封保冷拱顶罐设备
CN210384868U (zh) 列管式氨水蒸发撬装置
CN104913827A (zh) 一种防冻液位计
CN109443029B (zh) 一种接触式闪蒸汽-水冷凝换热器热能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14061309A (zh) 一种坩埚冷却供水闭式循环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2161905U (zh) 热油传热系统中高位膨胀罐放空尾气的吸收罐
CN205781964U (zh) 一种低温连续供氨装置
CN207078554U (zh) 一种低温环境下的液氨输送装置
CN215764578U (zh) 一种烃类快速卸车系统
CN217275713U (zh) 密封气加热装置和低温密封排放汽化加热系统
CN216845246U (zh) 一种新型的工质冷却的虹吸管
CN204372530U (zh) 一种用于lng加气站的泵送撬装装置
CN214892141U (zh) 一种防聚合保冷集液系统
CN216924840U (zh) 一种丙烯压缩机一段入口丙烯液回收装置
CN220853277U (zh) 一种尾气冷凝器化冰装置
CN211690549U (zh) 一种具有管网强制保护功能的供水设备
CN211010782U (zh) 一种汽化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