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9927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9927U
CN216079927U CN202122396634.1U CN202122396634U CN216079927U CN 216079927 U CN216079927 U CN 216079927U CN 202122396634 U CN202122396634 U CN 202122396634U CN 216079927 U CN216079927 U CN 2160799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coil
connecting part
cookw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66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君
李寿军
张威威
吴宗林
区国安
唐维详
段志超
谭亚倩
梁健聪
彭建成
麦广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663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99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99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99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座体,用于承载锅具;感应组件,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座体上,用于在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生成感应信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将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烹饪器具的座体上,从而使得在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感应组件能够生成感应信号,进而可以根据感应信号判断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以及判断锅具放置是否到位,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进一步地,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参数的识别,还能够识别出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类型,使得烹饪器具可以根据锅具的类型进行不同方式的烹饪,无需用户进行烹饪参数的设置,提高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多功能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人为判断锅具的类型,进而烹饪参数的设定,智能化程度较低,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座体,用于承载锅具;感应组件,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座体上,用于在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生成感应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座体和锅具,其中座体用于承载锅具,锅具用于盛放食材,以实现对锅具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具体地,锅具可以包括多种,通过多种锅具,针对不同的食材或针对相同食材的不同烹饪方式进行烹饪,从而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以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感应组件,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座体上,用于当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产生感应信号,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彭热器具时,可以通过判断感应组件是否产生感应信号来判断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也可以在感应组件产生了感应信号的基础上,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参数进行识别,来确定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类型。
进一步地,感应信号也可以用于提示用户锅具是否放置到位,避免锅具放置不到位,导致烹饪效果下降以及造成能源的浪费。具体地,在用户放置锅具时,如果感应组件未生成感应信号,则证明锅具未放置到位,此时用户可以调整锅具的位置,直至感应组件生成感应信号,即可证明锅具已放置到位,用户可以进行下一步烹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将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烹饪器具的座体上,从而使得在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感应组件能够生成感应信号,进而可以根据感应信号判断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以及判断锅具放置是否到位,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进一步地,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参数的识别,还能够识别出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类型,使得烹饪器具可以根据锅具的类型进行不同方式的烹饪,无需用户进行烹饪参数的设置,提高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包括:磁性件,设置于座体和锅具中的一个上;感应件,设置于座体和锅具中的另一个上;其中,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感应件能够感应到磁性件的磁性,并生成感应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组件可以包括磁性件和感应件,通过磁性件产生磁性,当感应件与磁性件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感应件能够感应到磁性件所生成的磁性,从而在磁能的作用下生成感应信号,进而通过该感应信号即可对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进行判断。
具体地,感应件和磁性件中的一个设置于座体上,另一个设置于锅具上,可以具体设置磁性件所产生磁性的大小,以及设置感应件的磁性感应范围,以保证只有当锅具正确地放置于座体上时,感应件与磁性件之间的距离才会小于预设距离,也即,在锅具未放置于座体上时,以及锅具放置于座体上但未达到最佳的烹饪位置时,感应件均不能感应到磁性件的磁性,进而也无法生成感应信号。从而保证了用户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判断确定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以及判断锅具是否放置到位,保证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避免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感应件的运行参数,以使得感应件在感应到磁性件所产生的磁性时,能够产生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从而可以帮助用户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识别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类型,以实现不同烹饪方式的选择。此时,不同运行参数的感应件应分别设置于不同类型的锅具上,磁性件设置于座体上,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能够产生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座体包括面板,用于承载锅具;感应件设置于面板上,磁性件设置于锅具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的座体可以包括有面板,面板上用于承载锅具,以保证锅具的稳定放置,具体地,锅具放置于座体的面板上时,底部与面板相接触,以实现对锅具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将感应件设置与面板上,磁性件设置于锅具的底部,从而可以保证锅具放置于面板上时磁性件与感应件之间的距离能够达到触发感应件所需要的有效距离,进而保证锅具放置于面板上时感应件能够被有效地触发,以生成感应信号,保证锅具放置于座体上的判断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件包括磁簧开关;磁性件包括电磁铁。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件和磁性件可以分别设置为磁簧开关和电磁铁,从而通过电磁铁所生成的磁场影响磁簧开关,以触发磁簧开关闭合,产生高电平,从而可以使得烹饪器具检测到磁簧开关所产生的高电平时,确定烹饪器具的座体上已放置有锅具,实现锅具放置的判断。并且,磁簧开关和电磁铁成本低廉,运行稳定,并且易于保养和维护,从而减少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具体地,通过电磁铁的设置,可以使得在烹饪器具通电时,同时为电磁铁通电,使得电磁铁产生磁场,也就是说,只有在烹饪器具通电运行时,才能够实现通过感应组件进行锅具的判断,避免了感应信号的误生成,同时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座体上;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锅具上,与第一连接部无线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根据锅具的类型生成并向第一连接部发送感应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使得烹饪器具在运行时建立无线连接,进而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无线连接进行感应信号的传输,以实现根据感应信号进行锅具种类的判断。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座体上,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锅具上,当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建立无线连接,进一步地,基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建立好无线连接,第二连接部则生成感应信号,并通过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无线连接,将感应信号发送至第一连接部上,从而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判断安装有第二连接部的锅具的类型,以实现锅具类型的判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还包括:负载部,设置于锅具上,用于对第二连接部施加负载,以生成感应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组件还可以设置有负载部,通过负载部,可以使得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无线连接时,对第二连接部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连接部的运行参数,第二连接部的运行参数改变时,会直接影响到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的运行参数,并且,第一连接部参数的改变量是根据第二连接部的参数的改变量所确定的,因此,通过第一连接部的参数的改变量即可确定第二连接部的参数改变量,进而可以确定第二连接部所对应的锅具,以实现锅具类型的判断。
具体地,负载部可以设置于锅具上,当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基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已建立无线连接,此时,负载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以实现在第二连接部中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连接部的运行参数。
具体地,可以根据烹饪器具所包括的多种锅具类型,分别设置多个负载部,并且,每个负载部的负载均不相同,从而使得负载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上时,对第二连接部施加不同的负载,进而使得不通过锅具上的第二连接部的参数改变量均不相同,以使得与第二连接部无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的参数改变量存在差异,最终实现通过参数改变量的差异进行锅具种类的识别。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还包括:识别部,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用于识别感应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组件还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识别部,识别部用于识别感应组件所生成的感应信号,从而实现对于感应信号的参数的识别,进而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确定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类型,以实现锅具类型的自动识别,方便用户根据锅具的类型进行烹饪参数的设置,提高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还包括:电源部,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用于为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供电,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感应组件还可以包括电源部,电源部用于给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中的任意一个提供电源,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开始运行,在电能的驱动下产生无线连接信号,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无线连接信号建立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电源部也可以同时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提供电能,以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可以开始运行,进而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无线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线圈;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耦合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分别设置为相互耦合连接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当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距离满足耦合连接的条件,此时,在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中的任意一个通电时,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于未通电的一个,使得未通电的线圈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耦合连接,也即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当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耦合连接之后,通过对第二线圈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线圈中电流的频率,由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耦合连接,因此在第二线圈中的电流频率改变的同时,使得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第一线圈的运行参数,使得第一线圈中的电流频率发生改变,此时,根据负载部的负载量的不同,负载部接入到第二线圈时,第二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也不同,进而使得第一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根据第二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而改变,通过识别第一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可以实现锅具种类的识别。
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设置,并且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行耦合连接,可以简化感应组件的结构,使得电源部只需要为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一个提供电能,即可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无线连接,以及感应信号的传输,传输过程稳定,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器,与感应组件相连接,用于根据感应信号判断座体上是否放置有锅具;或用于根据感应信号识别锅具的类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控制器与感应组件相连接,在锅具放置于座体上时,控制器能够接收感应组件所产生的感应信号,从而根据该应信号判断座体上放置有锅具,进而针对座体上放置有锅具的情况实现对烹饪器具的控制,进一步地提高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部,设置于座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可包括设置于座体上的加热部,通过加热部可以实现对放置于座体上的锅具的加热,进而实现对锅具中的食材的加热。进一步地,加热部可以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过控制器对加热部的运行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自动控制。进一步地,控制器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感应信号识别锅具的种类,进而根据锅具的不同种类控制加热部以相应的运行参数运行,实现了烹饪器具自动控制的基础上,保证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烹饪器具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烹饪器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烹饪器具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座体,120感应组件,122磁性件,124感应件,126第一连接部,128第二连接部,130锅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用于承载锅具130的座体110,以及感应组件120,其中,感应组件1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座体110上,用于在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生成感应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座体110和锅具130,其中座体110用于承载锅具130,锅具130用于盛放食材,以实现对锅具130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具体地,锅具130可以包括多种,通过多种锅具130,针对不同的食材或针对相同食材的不同烹饪方式进行烹饪,从而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以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感应组件120,感应组件1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座体110上,用于当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产生感应信号,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彭热器具时,可以通过判断感应组件120是否产生感应信号来判断座体11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130。也可以在感应组件120产生了感应信号的基础上,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参数进行识别,来确定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类型。
进一步地,感应信号也可以用于提示用户锅具130是否放置到位,避免锅具130放置不到位,导致烹饪效果下降以及造成能源的浪费。具体地,在用户放置锅具130时,如果感应组件120未生成感应信号,则证明锅具130未放置到位,此时用户可以调整锅具130的位置,直至感应组件120生成感应信号,即可证明锅具130已放置到位,用户可以进行下一步烹饪。
具体地,感应组件120可以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座体110上,在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在锅具130重量的压力下,压力传感器被触发,从而生成感应信号,以实现座体110上是否有锅具130进行判断。
感应组件120还可以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信号收发装置,用于发射和接收感应信号,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分别设置于锅具130和座体110上,当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信号发射装置与信号接收装置的距离满足感应信号的收发条件,从而使得座体110上的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锅具130上的信号发射装置发射的感应信号,进而可以确定当前座体110上放置有锅具130,以实现自动判断。进一步地,信号接收装置还可以对接收到的感应信号的参数进行识别,从而根据识别到的参数确定锅具130的种类,以实现锅具130种类的自动识别。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造锅具130时,可以在不同中类的锅具130中设置不同种类的信号发射装置,以实现发射参数的感应信号,从而使得信号接收装置能够通过感应信号的不同参数对相应的锅具130种类进行识别。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可以设置有提示装置,用于在感应组件120生成感应信号的同时,发出提示,以提示用户锅具130已经放置于座体110上,可以进行下一步烹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通过将感应组件1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烹饪器具100的座体110上,从而使得在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感应组件120能够生成感应信号,进而可以根据感应信号判断座体11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130,以及判断锅具130放置是否到位,以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进一步地,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参数的识别,还能够识别出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类型,使得烹饪器具100可以根据锅具130的类型进行不同方式的烹饪,无需用户进行烹饪参数的设置,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自动化程度,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感应组件120包括:磁性件122和感应件124,其中,磁性件122设置于座体110和锅具130中的一个上;感应件124设置于座体110和锅具130中的另一个上;具体地,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感应件124能够感应到磁性件122的磁性,并生成感应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组件120可以包括磁性件122和感应件124,通过磁性件122产生磁性,当感应件124与磁性件122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感应件124能够感应到磁性件122所生成的磁性,从而在磁能的作用下生成感应信号,进而通过该感应信号即可对座体11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130进行判断。
具体地,感应件124和磁性件122中的一个设置于座体110上,另一个设置于锅具130上,可以具体设置磁性件122所产生磁性的大小,以及设置感应件124的磁性感应范围,以保证只有当锅具130正确地放置于座体110上时,感应件124与磁性件122之间的距离才会小于预设距离,也即,在锅具130未放置于座体110上时,以及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但未达到最佳的烹饪位置时,感应件124均不能感应到磁性件122的磁性,进而也无法生成感应信号。从而保证了用户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对感应信号的判断确定座体11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130,以及判断锅具130是否放置到位,保证了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避免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感应件124的运行参数,以使得感应件124在感应到磁性件122所产生的磁性时,能够产生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从而可以帮助用户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识别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类型,以实现不同烹饪方式的选择。此时,不同运行参数的感应件124应分别设置于不同类型的锅具130上,磁性件122设置于座体110上,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能够产生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
进一步地,座体包括面板,用于承载锅具130;感应件124设置于面板上,磁性件122设置于锅具130的底部。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的座体110可以包括有面板,面板上用于承载锅具130,以保证锅具130的稳定放置,具体地,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的面板上时,底部与面板相接触,以实现对锅具130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将感应件124设置与面板上,磁性件122设置于锅具130的底部,从而可以保证锅具130放置于面板上时磁性件122与感应件124之间的距离能够达到触发感应件124所需要的有效距离,进而保证锅具130放置于面板上时感应件124能够被有效地触发,以生成感应信号,保证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的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将感应件124设置于面板上,磁性件122设置于锅具130的底部,使得锅具130底部与面板接触时,感应件124与磁性件122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从而可以将用于触发生成感应信号的感应件124与磁性件122之间的预设距离设置的足够小,避免锅具130未放置于面板上时感应件124被误触发,提高锅具130判断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感应件124包括磁簧开关;磁性件122包括电磁铁。
具体地,感应件124和磁性件122可以分别设置为磁簧开关和电磁铁,从而通过电磁铁所生成的磁场影响磁簧开关,以触发磁簧开关闭合,产生高电平,从而可以使得烹饪器具100检测到磁簧开关所产生的高电平时,确定烹饪器具100的座体110上已放置有锅具130,实现锅具130放置的判断。并且,磁簧开关和电磁铁成本低廉,运行稳定,并且易于保养和维护,从而减少了烹饪器具100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具体地,通过电磁铁的设置,可以使得在烹饪器具100通电时,同时为电磁铁通电,使得电磁铁产生磁场,也就是说,只有在烹饪器具100通电运行时,才能够实现通过感应组件120进行锅具130的判断,避免了感应信号的误生成,同时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感应组件120还包括无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126设置于座体110上,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锅具130上,第二连接部用于根据锅具130的类型生成并向第一连接部126发送感应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组件12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可以使得烹饪器具100在运行时建立无线连接,进而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的无线连接进行感应信号的传输,以实现根据感应信号进行锅具130种类的判断。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6设置于座体110上,第二连接部128设置于锅具130上,当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建立无线连接,进一步地,基于第一连接部126与第二连接部128之间建立好无线连接,第二连接部128则生成感应信号,并通过与第一连接部126之间的无线连接,将感应信号发送至第一连接部126上,从而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判断安装有第二连接部128的锅具130的类型,以实现锅具130类型的判断。
具体地,根据烹饪器具100所包括的多种锅具130类型,分别设置多个第二连接部128的运行参数,并将多个第二连接部128分别设置于不同类型的锅具130上,从而使得座体110上放置不同类型的锅具130时,第二连接部128能够生成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进而实现通过不同参数的感应信号针对不同类型的锅具130进行识别,保证锅具130类型识别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120还包括负载部,负载部设置于锅具130上,用于对第二连接部128施加负载,以生成感应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组件120还可以设置有负载部,通过负载部,可以使得在第二连接部128与第一连接部126无线连接时,对第二连接部128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连接部128的运行参数,第二连接部128的运行参数改变时,会直接影响到与第二连接部128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6的运行参数,并且,第一连接部126参数的改变量是根据第二连接部128的参数的改变量所确定的,因此,通过第一连接部126的参数的改变量即可确定第二连接部128的参数改变量,进而可以确定第二连接部128所对应的锅具130,以实现锅具130类型的判断。
具体地,负载部可以设置于锅具130上,当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基于第一连接部126与第二连接部128已建立无线连接,此时,负载部与第二连接部128相连接,以实现在第二连接部128中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连接部128的运行参数。
具体地,可以根据烹饪器具100所包括的多种锅具130类型,分别设置多个负载部,并且,每个负载部的负载均不相同,从而使得负载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8上时,对第二连接部128施加不同的负载,进而使得不通过锅具130上的第二连接部128的参数改变量均不相同,以使得与第二连接部128无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6的参数改变量存在差异,最终实现通过参数改变量的差异进行锅具130种类的识别。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感应组件120还包括识别部,识别部与第一连接部126相连接,用于识别感应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组件120还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26相连接的识别部,识别部用于识别感应组件120所生成的感应信号,从而实现对于感应信号的参数的识别,进而根据感应信号的参数确定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类型,以实现锅具130类型的自动识别,方便用户根据锅具130的类型进行烹饪参数的设置,提高烹饪器具100的自动化程度。
进一步地,感应组件120还包括电源部,电源部与第一连接部126或第二连接部128相连接,用于为第一连接部126或第二连接部128供电,以使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具体地,感应组件120还可以包括电源部,电源部用于给第一连接部126或第二连接部128中的任意一个提供电源,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26或第二连接部128开始运行,在电能的驱动下产生无线连接信号,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通过无线连接信号建立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电源部也可以同时为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提供电能,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均可以开始运行,进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的无线连接。
具体地,电源部可以提供预设频率的交流电,在第一连接部126或第二连接部128连接电源部开始运行之后,能够发出与电源部的频率相同频率的无线连接信号,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26与第二连接部128之间的无线连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26包括第一线圈;第二连接部128包括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耦合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可以分别设置为相互耦合连接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当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距离满足耦合连接的条件,此时,在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中的任意一个通电时,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于未通电的一个,使得未通电的线圈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耦合连接,也即实现第一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8之间的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当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耦合连接之后,通过对第二线圈施加负载,从而改变第二线圈中电流的频率,由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耦合连接,因此在第二线圈中的电流频率改变的同时,使得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第一线圈的运行参数,使得第一线圈中的电流频率发生改变,此时,根据负载部的负载量的不同,负载部接入到第二线圈时,第二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也不同,进而使得第一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根据第二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而改变,通过识别第一线圈中电流频率的改变量可以实现锅具130种类的识别。
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设置,并且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行耦合连接,可以简化感应组件120的结构,使得电源部只需要为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一个提供电能,即可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无线连接,以及感应信号的传输,传输过程稳定,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器,与感应组件120相连接,用于根据感应信号判断座体11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130;或用于根据感应信号识别锅具130的类型。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控制器与感应组件120相连接,在锅具130放置于座体110上时,控制器能够接收感应组件120所产生的感应信号,从而根据该应信号判断座体110上放置有锅具130,进而针对座体110上放置有锅具130的情况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控制,进一步地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自动化程度。
具体地,控制器还可以与识别部相连接,从而可以根据识别部的识别结果,确定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类型,进而根据锅具130类型控制烹饪器具100的运行参数。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部,加热部设置于座体110上。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还可包括设置于座体110上的加热部,通过加热部可以实现对放置于座体110上的锅具130的加热,进而实现对锅具130中的食材的加热。进一步地,加热部可以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过控制器对加热部的运行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烹饪器具100的自动控制。进一步地,控制器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感应信号识别锅具130的种类,进而根据锅具130的不同种类控制加热部以相应的运行参数运行,实现了烹饪器具100自动控制的基础上,保证了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磁加热装置,设置于座体110内,锅具130放置于电磁炉或电磁灶的面板上,从而通过座体110内的电磁加热装置对锅具130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用于承载锅具;
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用于在所述锅具放置于所述座体上时生成感应信号;
所述感应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
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锅具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无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根据所述锅具的类型生成并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发送所述感应信号;
负载部,设置于所述锅具上,所述负载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连接部施加负载,以生成所述感应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组件包括:
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座体和所述锅具中的一个上;
感应件,设置于所述座体和所述锅具中的另一个上;
其中,所述锅具放置于所述座体上时,所述感应件能够感应到所述磁性件的磁性,并生成所述感应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体包括面板,用于承载锅具;
所述感应件设置于所述面板上,所述磁性件设置于所述锅具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件包括磁簧开关;
所述磁性件包括电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
识别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用于识别所述感应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
电源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供电,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线圈;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耦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感应组件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感应信号判断所述座体上是否放置有所述锅具;或
用于根据所述感应信号识别所述锅具的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或电磁灶。
CN202122396634.1U 2021-09-30 2021-09-3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0799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634.1U CN21607992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634.1U CN21607992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9927U true CN216079927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7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6634.1U Active CN216079927U (zh) 2021-09-30 2021-09-3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99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1286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od preparation
US9955529B2 (en) Smart cookware
JP3157990U (ja) 電磁誘導調理器
EP2859776B1 (en) A wireless kitchen appliance
EP2798909B1 (en) Wireless kitchen appliance operated o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EP4037147A1 (en)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JPWO2013038694A1 (ja) 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201550654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上で動作される無線台所器具
CN216079927U (zh) 烹饪器具
CN109869757B (zh) 加热平台的控制方法、加热平台的控制系统及加热平台
CN107327883B (zh) 家用电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吸油烟机和电烹饪器
CN211582607U (zh) 分体电磁电饭煲
CN214094614U (zh) 炊具
TWI717752B (zh) 無線供電養生壺加熱裝置
CN110613299B (zh) 烹饪控制方法及烹饪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烹饪设备
CN208740668U (zh) 烹饪器具及电磁炉炊具
JPH0982467A (ja) 電磁調理器
CN110613335A (zh) 一种烹饪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12056941A (zh) 无线供电养生壶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