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5152U - 基坑支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坑支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5152U
CN216075152U CN202122270372.4U CN202122270372U CN216075152U CN 216075152 U CN216075152 U CN 216075152U CN 202122270372 U CN202122270372 U CN 202122270372U CN 216075152 U CN216075152 U CN 216075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r
unit
clamping
retaining wall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703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联杰
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703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51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5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51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装置。该装置包括若干护壁单元,相邻的护壁单元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护壁单元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卡槽,连接件具有连接杆和设置于连接杆两段的卡接头,连接件的两端卡接头分别通过相邻的护壁单元对应的连接卡槽的卡入段卡入,并卡接于对应的卡接腔内,连接件的连接杆穿过对应卡接段的开口。采用该基坑支护装置安装方便,可以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Description

基坑支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坑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的基建行业飞速发展,在高楼和桥墩的施工中,普遍来说都会遇到基坑施工,如今的施工采用比较多的是钢板桩和混凝土灌注桩。各类施工方法促进了基坑施工安全性的提高,现如今装配式和绿色施工快速发展,在做基坑支护时可以类似的方式。
申请号为CN202022206765.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深基坑侧壁支护装置。该专利支撑部位占地面积比较大,施工时工人在里面操作不方便。
申请号为CN202020319423.0和CN201922151322.7的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装置和深基坑支护结构和深基坑支护结构,这两个专利都需要在基坑内部设立支撑点,占地和影响工人在基坑内部施工。
申请号为CN201810932346.3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采用了锚杆的方式固定模板,使得基坑内部无需设置横跨基坑的支撑或者设立支撑点,可以避免影响工人在基坑中的施工,但是其存在支护结构组装和拆卸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螺丝连接等连接件,在基坑内环境下容易出现生锈不便于拆装和重复利用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可以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的基坑支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基坑支护装置,包括若干护壁单元,相邻的护壁单元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单元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横向的卡入段和竖向的卡接段,所述卡入段连通于卡接段的顶部,所述卡接段包括开设于护壁单元内表面的开口和位于开口内侧的卡接腔,所述卡接腔的横向截面宽度大于卡接段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杆和设置于连接杆两端的卡接头,所述卡接头与连接卡槽的卡接腔相适配并且横向截面宽度大于连接卡槽的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且小于连接卡槽的卡入段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卡接头分别通过相邻的护壁单元对应的连接卡槽的卡入段卡入,并卡接于对应的卡接腔内,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杆穿过对应卡接段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护壁单元包括有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的侧边相铰接;
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有拐角连接卡槽,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分别设置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拐角连接件,所述拐角连接件两端的卡接头分别卡接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拐角连接件的连接杆为一字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远离铰接侧内壁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
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相连接,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铰接侧的下部设置第一铰接套筒,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铰接侧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铰接套筒,所述第一铰接套筒和第二铰接套筒中穿设有铰接轴形成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相连接的侧面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侧面的第一凸块、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侧面的第二凸块、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侧面的第一定位槽以及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侧面的第二定位槽;
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的第一凸块定位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侧面的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的第二凸块定位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的第一定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护壁单元包括直边中间护壁单元,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与相邻的护壁单元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直边连接件的连接杆为C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护壁单元的连接卡槽的上下分别卡接有连接件,所述上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卡口,并通过卡口分别与上下连接件相卡接。
优选地,还包括锚杆,所述护壁单元设置有倾斜向下的锚杆孔,所述锚杆穿过锚杆孔锚入基坑外侧,并且锚杆的端部露出于护壁单元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安装方便
该基坑支护装置通过连接件卡入连接卡槽实现护壁单元之间的连接,材料部件少,可以分层支护,施工步骤简单,工人操作越来方便可行,可以有效提高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2、成本较低
此实用新型构件拆卸十分方便,采用的主要材料可回收利用,且多次周转后成本就快速降低,有利于提高工程进度,减少了时间成本。
3、支护效果佳
此实用新型的护壁模块化施工,尤其是配合锚杆后与基坑土体连接紧密,能够增强支护效果。
4、安全隐患少
此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部件较少,施工步骤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相对来说较少。
附图说明
图1是基坑支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基坑支护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拐角护壁单元的连接立体图;
图4是拐角护壁单元的连接俯视图;
图5是拐角护壁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6是拐角连接件与支撑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直边连接件与支撑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第一铰接套筒111,第一凸块112,第一定位槽113,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第二铰接套筒121,第二凸块122,第二定位槽123,拐角连接卡槽21,直边连接卡槽22,卡入段201,卡接段202,拐角连接件31,直边连接件32,卡接头301,连接杆302,支撑件4,锚杆5,锚杆孔51,铰接轴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装置,包括若干护壁单元,相邻的护壁单元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所述护壁单元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横向的卡入段201和竖向的卡接段202,所述卡入段201连通于卡接段202的顶部,所述卡接段202包括开设于护壁单元内表面的开口和位于开口内侧的卡接腔,所述卡接腔的横向截面宽度大于卡接段202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杆302和设置于连接杆302两端的卡接头301,所述卡接头301与连接卡槽的卡接腔相适配并且横向截面宽度大于连接卡槽的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且小于连接卡槽的卡入段201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卡接头301分别通过相邻的护壁单元对应的连接卡槽的卡入段201卡入,并卡接于对应的卡接腔内,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杆302穿过对应卡接段202的开口。
该基坑支护装置的施工方法如下:
1、基坑开挖需要支护时,往基坑内依次吊装对应数量的护壁单元,将护壁单元布置在对应位置,调整好两个护壁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将连接件两端的卡接头301对准相邻护壁单元的卡入段201,由于卡入段201的横向截面宽度大于卡接头301的横向截面宽度,因此,卡接头301可以顺利放入卡接段202内,然后可以下移连接件,使两端的卡接头301分别卡入对应连接卡槽的卡接腔内,连接杆302穿出卡接段202的开口,实现相邻的护壁单元之间的连接。
2、从上到下依次开挖剩下的基坑土方,开挖一层支护一层,用上述步骤及时完成支护。
3、内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开始拆除护壁单元,拆除顺序为从下往上分层拆除,下一分层回填后再拆除上一层的护壁单元。依次取出连接件,最后依次取出护壁单元。
4、拆除最下面一层护壁单元等构件后,开始回填相应的一层土方,回填的高度为上一层护壁单元底标高。从下往上依次完成全部构件的拆除和土方回填。
该基坑支护装置的材料可采用钢材等硬质材料,没有螺栓等小构件,连接方便,受环境影响小,拆卸难度低。连接件从连接卡槽横向的卡入段201卡入再进入卡接段202保持连接,不但可以卡入操作方便,而且可以使连接卡槽的端部均为封闭结构,减少杂物进入影响拆卸和安装,还可以大幅提高护壁单元的强度。
虽然依靠护壁单元直接的连接即可实现整个支护装置的固定,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稳定性,可将支护装置与基坑土体连接相连接。具体技术方案是,基坑支护装置还包括锚杆5,所述护壁单元设置有倾斜向下的锚杆孔51,所述锚杆5穿过锚杆孔51锚入基坑外侧,并且锚杆5的端部露出于护壁单元内侧。
在具体施工时,可以在布置护壁单元之前,测量放线出基坑的锚杆孔51的位置,用钻机完成锚杆孔51的打孔施工,成孔的倾斜度与护壁块的孔洞倾斜度一致,大小也应一样。安装护壁单元是,注意使护壁单元的锚杆孔51与钻机打的锚杆孔51连线线对齐。在护壁单元连接完成后,可以导入锚杆5,打入的锚杆5应到基坑孔洞底,以确保稳固。
护壁单元可以依照传统的布置方式进行排列,对于基坑的拐角位置,为了保证其支护的稳定,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护壁单元包括有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侧边相铰接;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有拐角连接卡槽21,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分别设置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21;所述连接件包括有拐角连接件31,所述拐角连接件31两端的卡接头分别卡接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21内。
这里的拐角连接件31是连接件中的一种,其具有前述连接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样,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也是护壁单元中的一种,其具有前述护壁单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拐角连接卡槽21同样也是前述连接卡槽中的一种。布置时,通常将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呈90度角与基坑边密贴,由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铰接关系,两者的位置不易发生错位。拐角连接件31除了发挥连接作用外,还可以发挥支撑作用,使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保持90°,因此,拐角连接件31的连接杆302优选为一字型结构,可以确保支撑效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状。拐角连接卡槽21的卡入段201可以适当延长,以方便拐角连接件31的卡入。
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之间的连接利用拐角连接卡槽21和拐角连接件31,两者与在直边方向的连接则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远离铰接侧内壁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32,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相连接,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相连接。直边连接卡槽22是连接卡槽中的一种,直边连接件32则是前述连接件中的一种,拐角护壁单元的直边方向与相邻的护壁单元之间通过直边连接卡槽22和直边连接件32相连接,其连接原理与前文一致。
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之间的铰接可以参考现有的铰接方式,如图3-5所示,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铰接侧的下部设置第一铰接套筒111,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铰接侧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铰接套筒121,所述第一铰接套筒111和第二铰接套筒121中穿设有铰接轴6形成铰接。此种方式的连接和拆卸都十分方便,安装时,先安装下部具有第一铰接套筒111的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然后将铰接轴6插入,再套入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第二铰接套筒121即可。
为了降低铰接轴6所承担的作用力,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相连接的侧面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侧面的第一凸块112、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凸块122、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侧面的第一定位槽113以及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定位槽123;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的第一凸块112定位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定位槽123内,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第二凸块122定位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的第一定位槽113内。凸块与定位槽的配合可防止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之间错位,还可降低铰接轴6所承受的不平衡作用力。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基坑尺寸较小,因此,仅利用拐角护壁单元,即可实现支护,若基坑的尺寸较大,则需要在拐角护壁单元之间设置直边中间护壁单元,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32,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与相邻的护壁单元相连接。直边中间护壁单元的相邻的护壁单元根据具体位置的不同,可能是拐角护壁单元,也可能是其他的直边中间护壁单元。直边中间护壁单元和相邻护壁单元之间的连接,与拐角护壁单元和直边方向的相邻护壁单元之间的连接,可采用相同的连接结构,即直边连接卡槽22和直边连接件32配合的方式。直边连接件32的连接杆302优选为C型结构,也可以框体结构等其他结构形式。
相邻两个护壁单元之间可以仅设置一层连接件,也可以按在高度方向上设置至少两层连接件,针对多层连接件的连接,可以针对每个连接件独立设置卡槽,不过此种设置方式加工无疑较为复杂,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护壁单元的连接卡槽的上下分别卡接有连接件,所述上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有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卡口,并通过卡口分别与上下连接件相卡接。如此,在同一连接卡槽内可以设置两个甚至更多的连接件,连接件之间通过支撑件4进行连接,支撑件4不但可以稳定上部连接件的位置,还可以将各个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增强整体性。支撑件4与连接件之间通过卡口连接,连接方式同样简单易拆装。如图6和7所示,对于前文所述的一字型的拐角连接件31可以在其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支撑件4,对于前文所述的C型结构的直边连接件32,可以在其三个边上分别设置支撑件4。

Claims (10)

1.基坑支护装置,包括若干护壁单元,相邻的护壁单元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单元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横向的卡入段(201)和竖向的卡接段(202),所述卡入段(201)连通于卡接段(202)的顶部,所述卡接段(202)包括开设于护壁单元内表面的开口和位于开口内侧的卡接腔,所述卡接腔的横向截面宽度大于卡接段(202)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杆(302)和设置于连接杆(302)两端的卡接头(301),所述卡接头(301)与连接卡槽的卡接腔相适配并且横向截面宽度大于连接卡槽的开口的横向截面宽度且小于连接卡槽的卡入段(201)的横向截面宽度;
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卡接头(301)分别通过相邻的护壁单元对应的连接卡槽的卡入段(201)卡入,并卡接于对应的卡接腔内,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杆(302)穿过对应卡接段(202)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单元包括有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侧边相铰接;
所述连接卡槽包括有拐角连接卡槽(21),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分别设置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21);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拐角连接件(31),所述拐角连接件(31)两端的卡接头(301)分别卡接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对应的拐角连接卡槽(21)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连接件(31)的连接杆(302)为一字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远离铰接侧内壁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
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32),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相连接,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与其远离铰接侧的相邻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铰接侧的下部设置第一铰接套筒(111),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铰接侧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铰接套筒(121),所述第一铰接套筒(111)和第二铰接套筒(121)中穿设有铰接轴(6)形成铰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和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相连接的侧面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侧面的第一凸块(112)、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凸块(122)、设置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侧面的第一定位槽(113)以及设置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定位槽(123);
所述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的第一凸块(112)定位于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侧面的第二定位槽(123)内,所述第二拐角护壁单元(12)的第二凸块(122)定位于第一拐角护壁单元(11)的第一定位槽(113)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单元包括直边中间护壁单元,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边连接卡槽(22),所述连接件包括有直边连接件(32),所述直边中间护壁单元通过直边连接件(32)卡入对应的直边连接卡槽(22)与相邻的护壁单元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边连接件(32)的连接杆(302)为C型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单元的连接卡槽的上下分别卡接有连接件,所述上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有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卡口,并通过卡口分别与上下连接件相卡接。
10.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9所述的基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杆(5),所述护壁单元设置有倾斜向下的锚杆孔(51),所述锚杆(5)穿过锚杆孔(51)锚入基坑外侧,并且锚杆(5)的端部露出于护壁单元内侧。
CN202122270372.4U 2021-09-18 2021-09-18 基坑支护装置 Active CN2160751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70372.4U CN216075152U (zh) 2021-09-18 2021-09-18 基坑支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70372.4U CN216075152U (zh) 2021-09-18 2021-09-18 基坑支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5152U true CN216075152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7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70372.4U Active CN216075152U (zh) 2021-09-18 2021-09-18 基坑支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51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4827B1 (ko) 가변형 간이 흙막이 구조
KR100977206B1 (ko) 연속으로 직선 및 곡선 구간에 깊이, 폭 조절이 가능한흙막이 벽체 구조 및 그 설치 공법
CN111894040A (zh) 一种装配式工作井的施工方法
CN111663537A (zh) 基坑施工用临时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6075152U (zh) 基坑支护装置
KR20120119570A (ko) 가변형 간이 흙막이 구조
CN210315636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地基抗震结构
KR20190110269A (ko) 가설 흙막이 토류판 회수장치 및 회수방법
CN114263184A (zh)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210767970U (zh) 一种可拼装式基坑人梯
KR200396174Y1 (ko) 설치 및 해체가 용이한 강재 토류판
CN211257025U (zh) 一种具有注浆平台的钢板桩围堰
CN210238492U (zh) 一种可周转的冠梁式微型桩施工模架
KR20120088929A (ko) 간이 흙막이 구조
CN216378988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临时道路板搭接结构
KR101784332B1 (ko) 내진 보강용 강재 근입형 제트그라우팅 구조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KR200400664Y1 (ko) 콘크리트 파일의 조인트캡
CN217352621U (zh) 后浇带对顶装置
CN215290146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基坑支护结构
CN211446881U (zh) 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墙内置h型钢连接接头
CN217298962U (zh) 一种土建施工用基坑开挖支撑装置
CN217352508U (zh) 一种方便更换的基坑简易支撑组件
CN220704499U (zh) 一种型钢桩帽
CN214424026U (zh) 一种用于泛水部位铝模板的可断裂模板固定座
CN214460571U (zh) 用于承台施工的组合钢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350, Renmin Street, East District,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7099

Patentee after: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617099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Ltd., Bingcaogang, East District,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GROUP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