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63327U - 微流控芯片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63327U
CN216063327U CN202122674651.7U CN202122674651U CN216063327U CN 216063327 U CN216063327 U CN 216063327U CN 202122674651 U CN202122674651 U CN 202122674651U CN 216063327 U CN216063327 U CN 216063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chamber
flow channel
cavity
drainag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746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志民
许明灶
陈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niversal Ju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niversal Ju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niversal Ju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niversal Ju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746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63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63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63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板,芯片板上开设有反应腔、排气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与反应腔连接,第二流道远离反应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腔连接,反应腔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引流槽,第一引流槽朝所述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注液时第一流道内的液体在第一引流槽的导向下先注满反应腔,避免第一流道内的液体直接冲入第二流道而堵塞排气腔,进入反应腔的液体与反应腔内预置的冻干珠反应,产生的气泡由第二通道流入排气腔排出,反应腔内多余的液体也可由第二通道流入排气腔,注液与排气单方向流动,能顺畅地排出气泡,避免反应腔内滞留过多的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通过与生物、化学、药物等技术的结合,能实现样本加载、反应、检测等过程。在进行样本注液、溶解反应试剂与加热等过程中,微流控芯片内容易产生分子气泡,在进行信号检测时尤其是光信号检测,过多滞留的气泡会影响反应(如混匀、表面张力,热传导影响)及信号检测(如被干扰,折射,散射影响信号收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芯片容易产生气泡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能更好地排出气泡,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板,所述芯片板上开设有反应腔、排气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与所述反应腔连接,所述第二流道远离反应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腔连接,所述反应腔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朝所述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应腔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引流槽,所述第二引流槽朝所述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槽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底壁通过第一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二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二端的高度;
所述第二引流槽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底壁通过第三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四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槽第二端的高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槽与所述第二引流槽沿所述芯片板竖直方向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槽的上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呈弯曲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呈弯曲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应腔为多个,所述第一流道为多条,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反应腔一一对应设置;
和/或,所述排气腔为多个,所述第二流道为多条,所述反应腔与所述排气腔通过第二流道一一对应连通或者所述反应腔通过第二流道至少与其中一个排气腔连通;或者所述排气腔为一个,各所述反应腔通过第二流道均与所述排气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芯片板上还开设有样本腔、分流腔及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样本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远离反应腔的一端与所述分流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盖帽,所述盖帽包括相连接的气囊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与所述样本腔的入口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气囊部具有初始状态与注液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气囊部朝远离样本腔入口端的方向凸起,注液状态下,所述气囊部朝靠近样本腔入口端的方向凹陷。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部的体积与所需注入所述反应腔内的液体的体积相同;
和/或,所述盖帽为一次性注塑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膜,所述排气腔的出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一侧面,所述排气腔的入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排气腔内用于预置滤塞,所述反应腔的开口开设于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反应腔内用于预置冻干珠,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流腔及第三流道开设于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密封膜附着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且将所述第二侧面封闭;
和/或,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压紧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样本腔的入口端之间。
上述微流控芯片,由于反应腔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引流槽,且第一引流槽朝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注液时第一流道内的液体在第一引流槽的导向下先注满反应腔,避免第一流道内的液体直接冲入第二流道而堵塞排气腔,进入反应腔的液体与反应腔内预置的冻干珠反应,产生的气泡由第二通道流入排气腔排出,反应腔内多余的液体也可由第二通道流入排气腔,注液与排气单方向流动,能顺畅地排出气泡,避免反应腔内滞留过多的气泡影响检测结果,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或图3的微流控芯片第二侧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拆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微流控芯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微流控芯片初始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微流控芯片注液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10、芯片板;102、第一侧面;104、第二侧面;110、本体部;112、反应腔;1122、第一引流槽;1121、第一圆角;1123、第二圆角;1124、第二引流槽;1125、第三圆角;1126、第四圆角;1142、第三流道;1144、第一流道;1146、分流腔;1148、第二流道;116、排气腔;120、腔体部;122、样本腔;124、入口端;20、盖帽;210、气囊部;220、连接部;30、冻干珠;40、密封圈;50、通断阀;510、阀塞;512、第一通道;514、第二定位部;520、阀柱;522、第二通道;524、第四定位部;530、阀体;532、第三通道;534、第一定位部;536、第三定位部;60、密封膜;70、滤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2、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板10,所述芯片板10上开设有反应腔112、排气腔116、第一流道1144和第二流道1148。所述第一流道1144和第二流道1148分别与所述反应腔112连接,所述第二流道1148远离反应腔112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腔116连接,所述反应腔112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1144连通的第一引流槽1122,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朝所述反应腔112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
上述微流控芯片,由于反应腔112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流道1144连通的第一引流槽1122,且第一引流槽1122朝反应腔112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注液时第一流道1144内的液体在第一引流槽1122的导向下先注满反应腔112,避免第一流道1144的液体直接冲入第二流道1148而堵塞排气腔116,进入反应腔112的液体与反应腔112内预置的冻干珠30反应,产生的气泡由第二通道522流入排气腔116排出,反应腔112内多余的液体也可由第二通道522流入排气腔116,注液与排气单方向流动,能更好地排出气泡,避免反应腔112内滞留过多的气泡影响检测结果,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3、4、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应腔112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流道1148连通的第二引流槽1124,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朝所述反应腔112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反应腔112内的气泡及多余的液体在第二引流槽1124的导向下,能顺畅地流向排气腔116,从而实现更好地排出气泡的效果。
参照图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1144的底壁通过第一圆角1121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112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二圆角1123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第二端的高度。第一流道1144内的液体经第一圆角1121顺畅过渡到第一引流槽1122,再经第二圆角1123顺畅过渡到反应腔112。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的底壁倾斜设置或者呈阶梯设置。第一流道1144内的液体由高处沿第一引流槽1122向低处注入反应腔112。
进一步地,参照图3、4,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1148的底壁通过第三圆角1125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112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四圆角1126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第二端的高度。反应腔112内的液体经第四圆角1126顺畅过渡到第二引流槽1124,再经第三圆角1125顺畅过渡到第二流道1148。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的底壁倾斜设置或者呈阶梯设置。反应腔112内的气体及多余的液体由低处沿第二引流槽1124向高处溢出流入排气腔116。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应腔112为多个,所述第一流道1144为多条,所述第一流道1144与所述反应腔112一一对应设置。样本液体可分别进入不同反应腔112,同时实现不同项的检测或对某项在不同反应腔112进行复核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及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解决传统芯片反应腔112少或单一检测读取,检测数据出现偶然性结果的问题。
进一步地,参照图1-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1144呈弯曲设置,形成阻力弯道,使每个反应腔112内液体满液,同时规避加热串液交叉污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44也可为直道或者其他异形道。
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腔116为多个,所述第二流道1148为多条,所述反应腔112与所述排气腔116通过第二流道1148一一对应连通或者所述反应腔112通过第二流道1148至少与其中一个排气腔116连通。或者所述排气腔116为一个,各所述反应腔112通过第二流道1148均与所述排气腔116连通。
进一步地,参照图1-5,和/或,所述第二流道1148呈弯曲设置。避免样本液体直接由第一流道1144冲入第二流道1148进入排气腔11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44也可为直道或者其他异形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芯片板10上还开设有样本腔122、分流腔1146及第三流道1142,所述第三流道1142的一端与所述样本腔122连通,所述第三流道1142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流腔1146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44远离反应腔112的一端与所述分流腔1146连通。样本腔122内的液体经过第三流道1142进入分流腔1146,再经分流腔1146流入各第一流道1144,进而进入各反应腔112,各个反应腔112分别依次充满,直至所有反应腔112刚好充满,避免出现有的反应腔112充满,有的反应腔112未充满的情况,可实现各反应腔112均流分配。反应腔112内液体流出方向的后方连通带有出口的排气腔116,排气腔116内设有滤塞70,容易排出反应腔112内的气体,即使剩余少部分气泡,也聚集在排气腔116附近,对于反应腔112内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参照图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分流腔1146为圆形腔,便于更好地实现各反应腔112的均流分配。
参照图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槽1124与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沿所述芯片板10竖直方向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槽1124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槽1122的上方。微流控芯片注液时竖直放置,样本液体经第三流道1142进入分液腔,再由位于分液腔外周的各第一流道1144依次填满各反应腔112,然后再由第二流道1148进入排气腔116。液体先由下方的第一引流槽1122导入反应腔112,待反应腔112注满以后,多余的液体再由上方的第一引流槽1122溢出经第二流道1148排入排气腔116,液体注入反应腔112过程中,气体向上由第一引流槽1122经第二流道1148排入排气腔116排出。
参照图6-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盖帽20,所述盖帽20包括相连接的气囊部210与连接部220,所述连接部220能与所述样本腔122的入口端124可拆卸连接。所述气囊部210具有初始状态与注液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气囊部210朝远离样本腔122入口端124的方向凸起,注液状态下,所述气囊部210朝靠近样本腔122入口端124的方向凹陷。预先在反应腔112内放置待溶解物质如冻干珠30及在样本腔122内放入试剂液如稀释液,通过盖帽20将芯片板10密封,此时气囊部210朝远离样本腔122入口端124的方向凸起,处于初始状态;使用时,将盖帽20朝上打开,然后将待测样本放入样本腔122,旋紧盖帽20,再按压盖帽20的气囊部210,气囊部210朝靠近样本腔122入口端124的方向凹陷,处于注液状态。由于气囊部210产生空气压力,将液体由样本腔122推入反应腔112内,进入反应腔112的样本液体与冻干珠30反应。该微流控芯片通过在芯片板10的样本腔122上连接带有气囊部210的盖帽20,按压气囊部210一步注液,无需配置额外组件即可简便完成操作;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使用更加便捷,稳定性好、准确移液,减少误操作和降低使用过程产生的风险;封闭状态操作注液,降低泄露污染。该微流控芯片多适用于微流控芯片试剂盒,进行生物采集样本快速检测,可单体使用或配合仪器多通道使用。
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样本腔122用于装试剂液或者包含样本的液体。所述气囊部210的体积与所需注入所述反应腔112内的液体的体积相同。参照图8、9,气囊部210在初始状态为凸起的半球状,注液状态为凹陷的半球状,且松开手,气囊部210在注液状态下保持为凹陷的半球状;气囊部210在初始状态和注液状态下形状及体积是相同的,因此注入反应腔112的液体体积是固定的。定量的气囊部210体积通过压缩转化为定量的液体转移,能实现快速定量注液操作,可以极简便、低成本的实现液体向反应腔112的转移,而无需传统移液器操作或离心机、注射泵等外部设备辅助,无需原始推杆量程换算推液、蠕动泵推液,注液效率更高。样本放入全程密封操作检测,规避泄露和交叉污染,无需额外组件配套使用;操作简单,避免误操作。
优选地,盖帽20为一次性注塑成型结构,成本极低。可选地,气囊部210采用柔性可变形材料,连接部220采用硬性不可变形材料。利用材质本身特性代替原始推杆压力推液,达到同等注液效果,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参照图5、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膜60。所述排气腔116的出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10的第一侧面102。所述排气腔116的入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10的第二侧面104,所述排气腔116内用于预置滤塞70。所述反应腔112的开口开设于所述芯片板10的第二侧面104,所述反应腔112内用于预置冻干珠30。所述第一流道1144、第二流道1148、分流腔1146及第三流道1142开设于所述芯片板10的第二侧面104。所述密封膜60附着在所述芯片板10的第二侧面104且将所述第二侧面104封闭。通过密封膜60将芯片板10第二侧面104密封,使芯片板10内部封闭。可选地,密封膜60采用高级合成胶,耐强酸强碱,密封性良好,无背胶和残留,不与试剂液或样本产生反应,避免检测数据的不准确性。
参照图6,具体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芯片板10包括本体部110及固设于所述本体部110上的腔体部120。可选地,本体部110与腔体部120为一体成型结构。参照图1、6,所述本体部110上形成有所述反应腔112,所述腔体部120内形成有所述样本腔122。可选地,所述腔体部120凸出设置于所述本体部110的第一侧面102。本体部110呈板状;腔体部120呈管状。所述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凸出所述本体部110的端部边缘悬空设置,便于盖帽20与入口端124拆卸及连接操作。进一步地,样本腔122沿芯片板10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反应腔112沿芯片板10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反应腔112设置在本体部110远离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的区域。
参照图6、8、9,进一步地,所述排气腔116内用于预置滤塞70,所述排气腔116的入口与所述反应腔112连通。按压气囊部210注液时,样本腔122内的液体填满反应腔112后再进入排气腔116,液体单向流动过程中,将内部产生的气泡排至排气腔116内,气体经排气腔116的出口排出,避免气泡对反应腔112内检测结果的影响,滤塞70能排出气体,避免液体流出排气腔116的出口。
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圈40,所述密封圈40压紧在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样本腔122的入口端124之间。具体地,所述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为圆筒状,所述连接部220为与所述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匹配的圆筒状,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螺纹配合连接,所述密封圈40压紧在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腔体部120的入口端124之间,所述连接部220远离所述腔体部120的一端与所述气囊部210密封连接,使盖帽20与芯片板10之间便于拆卸且两者能密封连接。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样本腔122的入口端124通过卡槽卡齿结构实现可拆卸密封连接。
参照图6-9,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通断阀50。所述通断阀50包括阀塞510、阀柱520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110上的阀体530。所述阀塞510设置在所述阀体530内,所述阀柱520可转动设置在所述阀塞510内,所述阀柱520转动能实现所述样本腔122的出口端与所述反应腔112之间的连通与断开。通过控制阀柱520在阀塞510内的转动位置,控制样本腔122与反应腔112之间连通,按压气囊部210,使样本腔122内的液体流入反应腔112,阀柱520在阀塞510内转动到另一位置,样本腔122与反应腔112之间不连通,此时试剂液暂存于样本腔122内。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530设置于所述本体部110的第一侧面102上。可选地,阀体530与所述本体部110为一体成型结构。参照图8、9,所述阀塞510内开设有沿腔体部120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512,所述第一通道512的一端与所述样本腔122的出口端连通,所述阀柱520上开设有沿所述阀体530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通道522,所述本体部110上开设有沿所述阀体530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三通道532,所述第三通道532的一端与所述反应腔112连通,所述阀柱520转动能实现所述第二通道522与所述第一通道512及所述第三通道532之间的连通与断开。如图8所示,第二通道522与所述第一通道512及所述第三通道532之间断开。如图9所示,第二通道522与所述第一通道512及所述第三通道532之间连通。按压气囊部210,使样本腔122内的液体经第一通道512、第二通道522及第三通道532流入反应腔112,具体流动方向参照箭头所示。可选地,第一通道512与第三通道532相互垂直设置。参照图1,第二通道522为沿贯穿阀柱520底端及外壁的开槽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530内设有第一定位部534,所述阀塞5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匹配的第二定位部514。通过第一定位部534与第二定位部514配合,使阀塞510能快速定位安装于阀体530内。所述阀体530上设有第三定位部536,所述阀柱5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部536匹配的第四定位部524。通过第三定位部536与第四定位部524配合,使阀柱520能快速定位安装于阀塞510内。
参照图6、8、9,具体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部为设置在阀体530内壁上且沿阀体530延伸方向设置的凸条,所述第二定位部514为设置在阀塞510外壁上且沿阀塞510延伸方向开设的凹槽,所述凸条与所述凹槽嵌套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部为设置在阀体530内壁上且沿阀体530延伸方向设置的凹槽,所述第二定位部514为设置在阀塞510外壁上且沿阀塞510延伸方向开设的凸条,所述凸条与所述凹槽嵌套配合。通过凸条与凹槽嵌套配合,阀塞510能快速定位于阀体530内,使第一通道512与样本腔122出口端对接连通。
参照图6、8、9,具体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部536为设置在阀体530端部且凸出设置的凸块。所述阀柱520包括柱状部及设置在所述柱状部一端的操作部,所述第二通道522开设在所述柱状部上。所述第四定位部524为开设在所述操作部上的弧形卡槽,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弧形卡槽内。参照图9,所述阀柱520转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弧形卡槽的第一端与所述凸块限位配合,所述第二通道522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512及所述第三通道532连通,此时按压气囊部210,可实现注液。参照图8,所述阀柱520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弧形卡槽的第二端与所述凸块限位配合,所述第二通道522不与所述第一通道512及所述第三通道532连通,此时气囊部210朝外凸起,试剂液存于样本腔122内。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冻干球和滤塞70分别放入反应腔112和排气腔116,将密封膜60贴好,阀塞510置于阀体530内卡紧,阀柱520插入阀塞510内,并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将样本腔122加入定量试剂液,通过带密封圈40的盖帽20旋紧密封完成,放入防紫外线胶袋抽真空密封。打开包装将该微流控芯片取出,盖帽20朝上打开,将待测样本放入样本腔122,旋紧盖帽20,打开阀柱520,按压盖帽20顶部的气囊部210,样本液体由气囊部210产生的空气压力,将液体通过第一流道1144及第一引流槽1122推入各个反应腔112,待反应腔112充满样本液体后,关闭阀柱520,完成操作,反应腔112内的气体及多余的液体由第二引流槽1124及第二流道1148流向排气腔11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板,所述芯片板上开设有反应腔、排气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与所述反应腔连接,所述第二流道远离反应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腔连接,所述反应腔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朝所述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引流槽,所述第二引流槽朝所述反应腔的底壁方向凹陷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槽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底壁通过第一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二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二端的高度;
所述第二引流槽底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底壁通过第三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底壁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或底壁通过第四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槽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槽第二端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二引流槽与所述第一引流槽沿所述芯片板竖直方向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槽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呈弯曲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呈弯曲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为多个,所述第一流道为多条,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反应腔一一对应设置;
和/或,所述排气腔为多个,所述第二流道为多条,所述反应腔与所述排气腔通过第二流道一一对应连通或者所述反应腔通过第二流道至少与其中一个排气腔连通;或者所述排气腔为一个,各所述反应腔通过第二流道均与所述排气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板上还开设有样本腔、分流腔及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样本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远离反应腔的一端与所述分流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盖帽,所述盖帽包括相连接的气囊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与所述样本腔的入口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气囊部具有初始状态与注液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气囊部朝远离样本腔入口端的方向凸起,注液状态下,所述气囊部朝靠近样本腔入口端的方向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部的体积与所需注入所述反应腔内的液体的体积相同;
和/或,所述盖帽为一次性注塑成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膜,所述排气腔的出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一侧面,所述排气腔的入口开设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排气腔内用于预置滤塞,所述反应腔的开口开设于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反应腔内用于预置冻干珠,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流腔及第三流道开设于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所述密封膜附着在所述芯片板的第二侧面且将所述第二侧面封闭;
和/或,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压紧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样本腔的入口端之间。
CN202122674651.7U 2021-11-03 2021-11-03 微流控芯片 Active CN216063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4651.7U CN216063327U (zh) 2021-11-03 2021-11-03 微流控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4651.7U CN216063327U (zh) 2021-11-03 2021-11-03 微流控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63327U true CN216063327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3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74651.7U Active CN216063327U (zh) 2021-11-03 2021-11-03 微流控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6332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4230A (zh) * 2022-07-21 2022-09-20 北京泰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试剂控释模块、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检测装置
CN115340944A (zh) * 2022-10-19 2022-11-15 天津智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靶标核酸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CN117718089A (zh) * 2024-02-18 2024-03-19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多样本两级反应的芯片及其离心配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4230A (zh) * 2022-07-21 2022-09-20 北京泰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试剂控释模块、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检测装置
CN115340944A (zh) * 2022-10-19 2022-11-15 天津智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靶标核酸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CN115340944B (zh) * 2022-10-19 2023-02-07 天津智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靶标核酸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CN117718089A (zh) * 2024-02-18 2024-03-19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多样本两级反应的芯片及其离心配件
CN117718089B (zh) * 2024-02-18 2024-05-10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多样本两级反应的芯片及其离心配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63327U (zh) 微流控芯片
US10315197B2 (en)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a fluid within a channel leg of a microfluidic element
US11446657B2 (en) Device for receiving, dispensing, and moving liquids
JP2017521061A (ja) 配列決定デバイス
CN100403982C (zh) 一次性卡盒
US20210291175A1 (en) Fluidic system for taking in, dispensing and moving liquids, method for processing fluids in a fluidic system
CN212532945U (zh) 试剂转移装置及分子诊断平台
KR101569836B1 (ko) 미세 유체 소자의 초기화 방법, 미세 유체 소자의 초기화 장치 및 미세 유체 소자 패키지
CN212595784U (zh) 密封结构
JP6602796B2 (ja) 試薬混合器及び流体制御機器
CN216063326U (zh) 微流控芯片
CN210720308U (zh) 一种制药工程合成实验室中专用的实验滴管装置
JP5424723B2 (ja) 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および混合方法
CN112138729A (zh) 采样结构、密封结构以及检测组件
CN114137244A (zh) 自动化微升液体定量分配装置及方法
CN115463697A (zh) 一种一体式qPCR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07287477U (zh) 吸取管的结构
CN217324120U (zh) 一种卡盒及检测装置
CN217368448U (zh) 微流控芯片装置
CN108970661B (zh) 一种手动移液器
CN115386486A (zh) 一种卡盒及检测装置
CN217324119U (zh) 一种卡盒及检测装置
CN217103858U (zh) 一种具有混匀结构的卡盒
CN220634386U (zh) 芯片底壳、微流控芯片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
CN215799548U (zh) 一种具有定量量取结构的卡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