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2547U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2547U
CN216052547U CN202121211947.9U CN202121211947U CN216052547U CN 216052547 U CN216052547 U CN 216052547U CN 202121211947 U CN202121211947 U CN 202121211947U CN 216052547 U CN216052547 U CN 216052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touch
transparent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119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刚
邓立广
王冬
王哲
李少波
王敏
胡锦堂
樊鹏凯
苏少凯
潘靓靓
刘景昊
齐梓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119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52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2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2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极层和多层信号线层,所述像素电极层和多层所述信号线层沿所述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绝缘的透明触控电极层,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与多层所述信号线层中的一层同层设置,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用于形成自电容。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基板、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电泳显示(EPD,Electrophoretic Displays)是一种类纸、反射式显示器,故还可称为电子纸。其工作原理是依靠黑色的电泳颗粒与白色的电泳颗粒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电泳,形成黑白色彩。EPD具有低功耗及阳光下的高反射等特点,在商超价签、仓储物料管理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逐渐称为户外显示领域中一种可行的显示方案。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在EPD模组中使用外挂或红外等触控组件实现触控,增加了EPD模组的厚度及成本。相关技术无法实现EPD盒内触控与显示集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一种显示面板。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极层和多层信号线层,所述像素电极层和多层所述信号线层沿所述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绝缘的透明触控电极层,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与多层所述信号线层中的一层同层设置,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用于形成自电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被划分为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的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电连接;不同的所述触控单元内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相互独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电极;
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电极由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异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所述信号线层包括栅电极层和源漏电极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用于为所述触控单元提供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至少一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包括触控电极本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形成为一体,所述延伸部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上凸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控单元对应的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极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形成为一体,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异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的第二电极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像素电极层被划分为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像素电极;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与多个所述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设置的对盒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所述对盒基板上设置有公共电极层,所述显示基板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意一种显示基板;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介质层包括电泳颗粒。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一些相关技术中EP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透明触控电极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透明触控电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信号线层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显示基板、显示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本文所述实施例可借助本公开的理想示意图而参考平面图和/或截面图进行描述。因此,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容限来修改示例图示。因此,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旨在是限制性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图1为一些相关技术中EP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衬底基板400上依次层叠设置有栅电极层301、栅绝缘层500、有源层600、源漏电极层302、保护层(PVX)700、像素电极层200、电泳颗粒层800、公共电极层900。其中,像素电极层200与源漏电极层302电连接,栅电极层301和源漏电极302之间形成存储电容。电泳颗粒层800位于EPD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在图1所示的EPD结构中,由于位于观看侧的公共电极层900的屏蔽作用,无法实现完全嵌入式(FIC,Full In Cell)触控。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参照图2、图3、图4、图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极层2和多层信号线层3,像素电极层2和多层信号线层3沿所述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像素电极层2绝缘的透明触控电极层1,透明触控电极层1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11,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多层信号线层3中的一层同层设置,透明触控电极11用于形成自电容。
本公开实施例对多层信号线层3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如图2、图3所示,信号线层3包括栅电极层31和源漏电极层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源漏电极层32同层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图2、图3、图4、图5仅为对透明触控电极层1、像素电极层2、信号线层3设置的示例性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像素电极层2、信号线层3的设置并不限于图2、图3、图4、图5所示的情况。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背离像素电极层2的一侧为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当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触摸显示基板时,透明触控电极11能够与操作者的手指形成自电容,从而实现自电容式触控,进而实现显示与触控的盒内集成,并实现显示基板的轻薄化。
需要说明的是,自电容是指透明触控电极层具有存储电荷的能力。自电容式触控是指将显示基板中的透明触控电极与触控驱动集成电路连接,当手指触摸显示基板时,会引起触摸点处透明触控电极电容值的波动,触控驱动集成电路通过检测电容值的波动能够确定触摸点的位置,从而实现触控功能。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将透明触控电极11与多层信号线层3中的一层同层设置,能够降低显示基板的厚度,并且在实现触控功能时不会增加过多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的透明触控电极由铟锡氧化物(ITO,IndiumTin Oxide)制成,像素电极层2的像素电极也由ITO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透明触控电极层1被划分为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11;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的多个透明触控电极11电连接;不同的所述触控单元内的透明触控电极11相互独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呈矩阵排列,多个触控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触控信号线TX,每一个触控单元都连接有触控信号线,在对触控单元进行驱动时,通过触控信号线向多个触控单元逐行提供触控信号(即,对多个触控单元进行逐行扫描),通过检测各触控信号线上的信号变化可以确定触控点的位置。
本公开实施例对触控单元的尺寸不做特殊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显示面板的尺寸设置触控单元的尺寸。例如,显示面板的尺寸越大,触控单元的尺寸也越大。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单元的尺寸的范围为3mm×3mm至7mm×7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电极层2被划分为多个像素单元(Pixel),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像素电极21;多个透明触控电极11与多个所述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触控单元覆盖15×15个至60×60个像素单元。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与和透明触控电极11同层的信号线层3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与和透明触控电极11异层的信号线层3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12,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电极13。
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电极12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电极13由过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多层信号线层3包括栅电极层31和源漏电极层3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栅电极层31中的信号线包括多条栅线,源漏电极层32中的信号线包括多条数据线。如图4、图5所示,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限定出多个像素单元。其中,栅线沿横向延伸;数据线沿纵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4,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
相应地,栅线延伸的方向(图4中的横向)为第一方向,数据线延伸的方向(图4中的纵向)为第二方向。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横向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电极12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纵向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电极13由过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电极12与透明触控电极层1同层设置,第二连接电极13与像素电极层2同层设置,能够降低显示基板的厚度,使显示基板轻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源漏电极层32同层设置。
相应地,数据线延伸的方向(图5中的纵向)为第一方向,栅线延伸的方向(图5中的横向)为第二方向。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横向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电极13由过孔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纵向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通过对应的第四连接电极12电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可以与栅线同层设置,也可以与数据线同层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源漏电极层32同层设置时,触控信号线与数据线同层设置,触控信号线与数据线平行且沿第二方向延伸,从而方便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单元通过直接搭接实现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每一条数据线设置一条触控信号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每间隔若干条数据线设置一条触控信号线。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可以和与其电连接的触控单元中的至少一个透明触控电极11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时,触控信号线与栅线同层设置,触控信号线与栅线平行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方便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单元通过直接搭接实现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每一条栅线设置一条触控信号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每间隔若干条栅线设置一条触控信号线。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可以和与其电连接的触控单元中的至少一个透明触控电极11电连接。
图6为触控信号线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时的示意图。在图6中,包括多个电极块101(图中实线矩形块),每一个电极块101对应至少一个由栅线和数据线限定出像素单元,4×4个电极块101组成一个触控单元100(图中虚线矩形块)。触控信号线TX1至TX12分别与相应的触控单元100电连接。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单元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对于触控信号线如何与触控单元对应不做特殊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与栅线同层设置,透明触控电极层与栅线同层设置,栅线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数据线延伸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多条触控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按照先第一方向、后第二方向的顺序,多个触控单元与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条触控信号线顺次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与数据线同层设置,透明触控电极层与数据同层设置,数据线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栅线延伸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多条触控信号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按照先第一方向、后第二方向的顺序,多个触控单元与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条触控信号线顺次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单元电连接时,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单元中的至少一个透明触控电极11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需要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透明触控电极11中设置延伸部,用于与触控信号线搭接。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至少一个透明触控电极11包括触控电极本体和延伸部14,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形成为一体,所述延伸部14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上凸出,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触控单元对应的触控信号线TX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7仅为透明触控电极11与源漏电极层32同层设置、触控信号线TX与数据线SD_Data同层设置时,透明触控电极11与触控信号线TX通过延伸部14搭接的示意性说明。透明触控电极11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触控信号线TX与栅线Gate同层设置时,透明触控电极11与触控信号线TX通过延伸部14搭接可参照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对于透明触控电极11的形状不做特殊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11为矩形。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触控电极11为多边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8所示,透明触控电极11为类似“T”字型。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8,透明触控电极11包括第一电极部111和第二电极部112,第一电极111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部11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电极部111和第二电极部112形成为一体,第一电极部111在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电极部112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第二电极部112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一电极部11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第一方向与和透明触控电极11同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方向与和透明触控电极11异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8,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的第一电极部111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透明触控电极11的第二电极部11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透明触控电极11的形状仅为透明触控电极11的示例性说明,透明触控电极11的形状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细化走线、减小薄膜晶体管的尺寸,提高显示基板的开口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的开口率为85%至90%。
如图9所示,(a)、(b)中触控信号线TX与栅线Gate同层设置,(b)中栅电极相对于(a)中栅电极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从而提高了开口率。(c)、(d)中触控信号线TX与数据线SD_Data同层设置,(d)中栅电极相对于(c)中栅电极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从而提高了开口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衬底基板4、栅绝缘层5、有源层6、保护层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每一个像素单元中,显示基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栅绝缘层、有源层、源极、漏极,保护层7覆盖在薄膜晶体管上,像素电极21设置在保护层7背离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侧,像素电极21通过过孔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
第二方面,参照图1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设置的对盒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8,所述对盒基板上设置有公共电极层9,所述显示基板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意一种显示基板;公共电极层9与透明触控电极层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基板中包括多层信号线层3,透明触控电极层1可以与多层信号线层3中的任意一层同层设置。图10仅示意性的画出了显示基板中的透明触控电极层1与栅电极层31同层设置的情况。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中的透明触控电极层1还可以与源漏电极层32同层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对显示介质层9不做特殊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9包括电泳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9包括排布在显示面板中公共电极层9和像素电极层2之间的电子墨水微胶囊,电子墨水微胶囊由电泳颗粒、电泳基液、囊壁组成。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透明触控电极层1背离像素电极层2的一侧为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当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触摸显示面板时,透明触控电极11能够形成自电容,从而实现自电容式触控,进而实现显示与触控的盒内集成,并实现显示基板的轻薄化。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的透明触控电极11与多层信号线层3中的一层同层设置,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并且在实现触控功能时不会增加过多的制作成本。
制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步骤包括:
提供衬底基板;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沿所述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像素电极层和多层信号线层;
形成透明触控电极层,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与多层所述信号线层中的一层同层设置,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绝缘,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用于形成自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于如何形成同层设置的透明触控电极层与信号线层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同层设置的透明触控电极层与信号线层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透明触控电极材料层;
形成信号线材料层;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在透明触控电极材料层上形成透明触控电极层,在信号线材料层上形成与透明触控电极层同层的信号线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构图工艺可以包括溅射、光刻胶涂覆、曝光、刻蚀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两次沉积、一次掩膜工艺即可形成同层设置的透明触控电极层与信号线层,制作显示基板的工艺较为简单,有利于提高显示基板的生成良率,降低显示基板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同层设置的透明触控电极层与信号线层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透明触控电极材料层,在透明触控电极材料层上形成透明触控电极层;
形成信号线材料层,在信号线材料层上形成与透明触控电极层同层的信号线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制作显示基板的工艺较为简单,有利于提高显示基板的生成良率,降低显示基板的成本。
本文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极层和多层信号线层,所述像素电极层和多层所述信号线层沿所述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绝缘的透明触控电极层,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透明触控电极,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与多层所述信号线层中的一层同层设置,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用于形成自电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被划分为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的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电连接;不同的所述触控单元内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相互独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电极;
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电极由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异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信号线层包括栅电极层和源漏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用于为所述触控单元提供电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至少一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包括触控电极本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形成为一体,所述延伸部从所述触控电极本体上凸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触控单元对应的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极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形成为一体,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同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和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异层的信号线层中的信号线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形成为一体,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在第一方向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单元中,任意一对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电连接,任意一对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透明触控电极的第二电极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极层被划分为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像素电极;多个所述透明触控电极与多个所述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1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设置的对盒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所述对盒基板上设置有公共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透明触控电极层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介质层包括电泳颗粒。
CN202121211947.9U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Active CN216052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11947.9U CN216052547U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11947.9U CN216052547U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2547U true CN216052547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4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11947.9U Active CN216052547U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525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4418B2 (en)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7869113B2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electrochromism and methods of driving the same
US979820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I240242B (en) Active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5353921B (zh)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CN1095458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22744B (zh) 显示装置
CN104571758A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US9285647B2 (en) TFT array substrate, E-paper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839779A (zh) 液晶面板
CN110244883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方法
CN103439818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01872092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5097832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422506B (zh) 阵列基板与显示面板
US11294519B2 (en) Touch panel
CN104317115A (zh) 像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60299597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17082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8140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167952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57176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2314029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6052547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09839773A (zh) 液晶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